第一篇:如何撰写主题确定课的活动反思
如何撰写主题确定课的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主题确立课,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大主题背景下,确立小组的研究小主题,小组成员依据小主题确定研究的方向、研究方法、研究预期结果及注意事项------,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交流、讨论、达成共同的研究方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参与过程提炼自己的想法及交流中的建议及感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教学环节的设置、实施效果、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
第二篇:如何确定活动主题(讲稿)
如何确定课后延伸活动主题?
一、概念的界定
1、课后延伸
品德课程教学的课后延伸,是指偱着课的教育主题深化的脉络,继续向课外时空延伸,让课程追随学生的生活,使品德教育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所有的生活领域中。
关键词:紧扣教材内容(浙教版),课堂延伸的广度、深度、高度
2、活动
活动是指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对于品生品社课后延伸活动就指的是
1、目的性
2、参与性
《课标》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3、系列活动
相关的几个连续性的活动,围绕一个重点主题,叫做系列活动,二、课后延伸活动主题设计须遵循的原则
1、源于生活、立足体验的原则
源于生活的原则是指学生确立的课题应来源于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主题,或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着眼于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才能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近贴近生活 亲 亲历体验
2、价值性、可行性原则
课后延伸活动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经费为基础,活动是否可行,也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有的主题虽然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但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调整方案。学生受年龄特点、知识和经验储备的限制,更要选择一些切口较小,容易操作的主题。
关键词:小(小处着手,深度挖掘)
实(服务现实)
3、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教师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要提供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调查、搜集、记录、归纳、分析、体验、感悟、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兴趣 自主
4、利用社会资源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适时第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的具体。关键词:开发 利用
学校资源
学校特色 《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王立新警察
交通连四方 太原变化,小东门小学上下学的苦恼
社区资源
社区新闻 为社区做事
社会资源
太原建设
三、活动主题的确立采用的形式(1)教材提供的内容来确定活动主题
课堂教学是课后延伸活动的起点
教材小标题:小调查 展示台 游戏场 活动角 实践园 二下 第一单元 寻访大师的童年
二下 我帮你,你帮我 系列一
为同伴写有点卡
系列三 我这样做
活动持续一个月进行记录。课上播种的是行为,课下形成的是习惯
五下第三单元 富国强民之路 活动:编一份图文并茂的小报
制作新中国人物史册
五年级下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系列一:了解我身边的品牌
表格型
系列二:辩论 外国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文字型
系列三: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状况 系列四:记录关注与“全球化”一词相关新闻 文字型 系列五:设计世界通用的货币
图画型
(2)问卷调查收集活动主题。
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调查问卷,让学生自由填写,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这样做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大。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有的互相交叉或包容,有些问题提得太大或缺乏现实意义,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大家共同讨论,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确定活动主题。(3)通过阅读书籍,观看新闻节目,发现有价值的主题。收看新闻报道,能捕捉社会舆论的热点和焦点,这样从中发掘的问题具有时代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课让学生每天观看新闻,从中了解全球化的时事并进行记录。如马航失事,各国共同搜救,美国第一夫人访华事件
4月8日刚刚召开的亚洲博鳌论坛(4)关注学生的生活提出活动主题。
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思想行为变化,并通过课后延伸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品质。《诚信真可贵》
(5)、通过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设计主题
品德的综合性 与各学科打通
四下第三单元《56个民族是一家》欣赏了解各民族歌曲特点
学唱一首民族歌曲
二下第三单元《一次运动会》
一下《我们的六一》
四、课后延伸活动呈现形式:
资料搜集、专题调查、现场调查、操作性、实践性活动、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角色体验、课外阅读、社会宣传、自我反思、小课题研究等,延伸的形式可不拘一格
五、开展系列活动建议
提倡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无论是行为规范还是知识能力的提升都是时间与量的累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我在班级中 系列
一、优点卡送给同学 系列二 我们班的分享日
系列三
我这样做 记录每天帮助同学,共同分享的事 学会相处 系列四
合作完成剪贴画 一年级下册《兴趣与坚持》
系列一:搜集小故事,名人兴趣与坚持 系列二:名人兴趣与坚持开展故事会 系列三:记住至少一条有关坚持的格言 系列四:拟定自己的坚持计划并实施,写感受 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班级的荣誉 1班级风景线 2一次运动会 3班级小明星 4我们的班级报
系列一:人人争当班级小明星 系列二:寻找并采访班级小明星 系列三:夸夸班级小明星
系列四: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班级小明星”的小报 三年级 生我养我的地方 话说太原
每日的新闻播报
系列
一、画家乡轮廓 山西轮廓
太原轮廓 系列
二、家乡知多少知识竞答 系列三 家乡特产 家乡名人
系列四 我要当个小导游 四年级下册 这是我们的社区
系列一:我所在的社区 照片配文字介绍
系列二:制作社区爱护公共设施警示牌
图片型 系列三:我为社区做什么
表格型 好大一个家
系列一:唱一首民族歌,跳一支民族舞,了解一个民族乐器 视频 照片
选择一个 利用音乐课 每节课播放5分钟 系列二:讲述一个民族节日 系列三:画出一种民族服饰 系列四:了解民族习俗与礼仪
系列五:寻找“民族之星”
了解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贡献 六年级下册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系列一:水资源小调查
系列二:我的节水计划 系列三:我的节水记录
总之,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是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活水源头,生活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程”,我们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不断回归生活,认识生活。学生的人格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日臻完善和健全。相信各位老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好更多更好的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因品德实践作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论文:课例研究主题如何确定
以上两个材料提交至教研数据—校级公开课材料提交—2016-2017,以开课教师名字命名建立文件夹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标签: 杂谈
安桂清
(源自:人民教育2010.21)
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与之不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疑问‛呈现的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的困惑或难题。因此,明确研究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起点。实践表明,围绕某个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源于现实。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它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其研究的主题不是来自某种现成的理论,而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就是说,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由此,诸如‚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关系如何‛、‚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从理论出发的问题是不适合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的。而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切身体会、教师与同伴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真诚讨论等就成为课例研究中问题的主要来源。如师生、生生的互动问题、教师的提问艺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等等。实际上,面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进而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
2.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没有困惑就没有成长,当教师处于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顿的状态时不必感到焦虑,这证明自己正处于反思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教学研究所需要的。
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授课教师按照惯常的方式问学生:‚读了文章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这些问题显然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回答。正在此时,一个学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认为同学们是明知故问,因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早自习预习课文时都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对教师触动很大,他对这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怀疑:是否不应该再用了呢? 经过反思,他认识到方法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于是他以‚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开始了极富意义的课例研究。
3.具体可行。在课例研究的初期,教师的选题往往过于宽泛,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设对话的课堂‛、‚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等。因无法聚焦问题,这些泛化的研究主题必然导致教师对研究内容的解读浮于表面,而且这些问题无法引导教师深入探究,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收效甚微。更有甚者,研究的问题范围很大,但研究的时间却很短,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不了了之。
因此,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必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小题大做‛。待教师全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后,再研究其他问题。例如一位英语教师有感于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试图以‚课堂教学言语分析‛作为研究的主题,但经过与研究小组的讨论,他意识到这一主题涉及的范围太大,通过观看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他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乏味,经常使用的就是‚good、verygood、excellent‛ 等。为改善这一状况,他把自己的研究聚焦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多样化‛。可以想象,因为问题的聚焦,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这一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取得的实际价值将会大大增加。
4.答案开放。课例研究是通过深入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因此,我们可以从答案是否开放来判断课例研究的主题是否恰当。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试图以‚数学探究学习的要素‛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然而有关探究学习的要素或环节的探讨已有共识,如何在实践中加以组织才应当是研究的重点。之后,该教师确定研究的主题为‚数学探究情境的创设‛,探讨把学科内容转化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探究情境是与具体的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其创设方式必然具有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值得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深入开掘。
二、研究主题的类型。
课例研究是教师与教学情境的持续互动过程。在一轮轮的研究循环中,教师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性问题,从归纳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可以概括出课例研究主题的大致类型。实际上,课例研究既是教师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实践性知识的过程,透过对课例研究主题的类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重点。
1.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对所教学科的深刻与灵活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功。学科内容涉及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以及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等,它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取舍、教材及教学策略的选取、学生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理解并抓住学科的本质就成为课例研究的重点之一,这类研究对学科教学而言具有统领性的意义。比如,在一次初中的心理健康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青春的美丽‛这一话题,通过讲解和组织学生游戏、讨论等活动,教师不断强化学生接受‚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这一观念。在课后研讨时,听课教师大都感到课的方向有问题,似乎把一堂心理健康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显然,教师对这一学科内容的理解存在偏颇。于是大家开始思考‚ 青春的美丽‛这一具体的学科内容对于学生的价值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价值。大家围绕‚‘青春的美丽’教学主题的意图及设计‛进行课例研究,重新确定将‚让学生悦纳自己‛ 作为教学目标,从而彰显出该学科内容对于学生的真正价值。
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课例研究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对某一课题他们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误解,不同个性或水平的学生存在怎样的相互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课例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
事实上,对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研究有时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基础。比如,一个课例研究小组围绕‚学生在学习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转化时的前概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学生很多有趣的想法。许多学生在学习‚水变成水蒸气‛时认为,气体是被包在水中的,当它受热,就会被一点点挤出来。而在学习‚水的凝结‛时,他们认为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罐装汽水,其表面的水是从罐内渗出的或从冰箱带出来的,而不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把纠正和转化学生的这些前理解设为教学的关键环节,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的概念。此外,学习者的具体表现有时也可以作为教师检讨教学成效的依据之一。
3.与课程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传统意义上,课程知识主要是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以及学科内特定课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今天,课程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教师不再是课程方案的简单执行者,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基于此,有关课程知识的实践课题,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落实到教材内容的调整、充实、改造和创生,再到教学中技术知识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等,都可以成为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一所学校的数学教研组所开展的课例研究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个教研组为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先后开发了对联中的数学、成语中的数学、诗歌中的数学、笑话中的数学、小说中的数学等主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上述主题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精心编排,最后形成了一系列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探究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诸如此类有关课程知识的课例研究必然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4.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学法知识是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有效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入的理解,而且需要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时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最佳方式表达出来,即以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的方式重新表达学科知识。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理论书籍或教参上的教学建议熟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在面对具体内容的教学时,真正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积累。因此,有关教学法方面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举例来说,一所学校的英语教研组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那就是个别优秀学生经常掌握话语权,以致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只是被动接受。于是他们开展了以‚分散话语权,促进组内平等‛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三、主题的确定过程。
实际上,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课例研究主题确定的第一步。在发现问题之初,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模糊的,有待进一步厘清。因此,从问题发现到主题确立还有一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
1.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理论学习融入主题确立的过程。虽然课例研究侧重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但没有理论作为教师思考与行动的‚框架‛ 在其内部发挥作用,课例研究只能限于经验总结层面,无法提高到实践性理论的生成高度。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教师可以对教学实践问题作进一步的梳理。以上海市北郊学校几位外语教师开展的‚小学中高年级英语survey(调查)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为例,这几位教师试图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英语课堂,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素材。在开始教学前,他们认真研究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部分权威著作和文章,对英语学科中运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的难点进行分析,而后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把教材的相关主题转化为学生进行研究的课题,而后再通过搜集和分享这方面的资料展开教学。可见,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有助于我们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确定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后续研究作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对问题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所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好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操作性的描述,以便教师所研究的问题及其展开过程更加清晰。以上述北郊学校的研究为例,通过讨论,研究小组对‚survey教学‛进行了操作性的描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从而把教材的相关主题转化为学生可以进行研究的课题,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后经由实地调查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并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分享和观念重组,最后在组间进行交流,让学生表达各自的观点。‛显然,通过这样的陈述,教师们对‚survey教学‛这一核心概念的特征就有了清晰的把握。‚survey‛的主题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同时,调查的结果用于小组分享,以此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课例研究透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大致确立了研究的范围,使教师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也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有助于研究落到实处和取得成效。因此,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可以避免在研究中四面出击,虚张声势。
3.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在问题界定清晰后,教师还应通过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没有假设的课例研究,目标含糊不清,过程无所依循,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也会是不完整的或不关键的。因此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是课例研究主题确立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比如,在上述‚survey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为学生设计了‚情境进入——提问质疑——实地调查——小组讨论——表达交流‛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实际的效果对这一过程不断修正,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可以说,课例研究中一连串的指导假设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成为导引后续研究的方向。比如,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分析教学,如何分析和说明课例的相关资料,并从这些资料中引申出相应的对策等。研究小组在着手研究之前,就要对此有所准备,并对所做的假设加以探讨。好的假设会为问题解决提供清晰的思路,不好的假设则可能混淆或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假设越是清晰,研究的成效就会越好。反之,忽略研究前的假设,即使分析阶段的步骤很详细,也往往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四、研究主题的系列化。
作为微观层面的教学研究方式,课例研究所解决的是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课例研究放弃主题系列化的追求。一方面,将课例研究较为微观的研究主题纳入宏观的研究框架中,经过整理和概括更有利于生成教学的实践性理论,从而扩大教学研究的指导范围,提升教学研究的指导水平;另一方面,教学知识的创生是在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之间以及不同教师群体之间教学知识的共享和转化中实现的,研究主题的系列化有助于扩大教师教学知识的共享范围,加深教学知识转化的程度,从而促进教师合作共同体的构建与形成。
比如,一所学校为促进学生在双语课上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各个教研组围绕双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展开研究,确定了不同的课例研究主题:信息技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概念讲述活动化的研究‛,艺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中英文使用比例研究‛,数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英语课堂用语的多样性研究‛,科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学科用语的准确性研究‛。一段时间后,学校对各个课例研究小组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并概括为一个大的研究主题:‚促进学生理解的双语教学语言研究‛。上述案例反映了学校范围内的课例研究所实现的主题系列化。这不仅有利于校本教学知识的积累,而且对其他学校的双语教学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实际上,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课例研究小组都应有此追求。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课例研究的国际比较‛ 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主题确定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确定活动的主题。它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确定主题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归纳整理”、“讨论形成”、“主题表述”、“选择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形式是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一般包括确立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具体实施、总结交流评价等基本环节。主题,是指学生开展活动的题目,它直接决定了活动的主要内容,影响着活动目标等关键性因素。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生活情境、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联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主题确定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应该如何来设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呢?
一、教学分析:
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主题确定课是一个主题活动的起始阶段,主题是否有意义、是否真正为学生所喜爱,决定了学生的投入程度,决定了活动是否能顺利实施。主题选得好,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后续活动开展起来就顺利,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主题选得不好,活动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主题确定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二、教学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
(一)提出问题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围绕问题和活动主题展开的。因而,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1.创设情境
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教师精心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营造一种问题环境和土壤,才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欲和探究欲。这种问题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如带领学生到实地去参观、感受和体验,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是创设的虚拟情境,如给学生放映一段音像资料、提供一个新闻报道、表演一个现实事例等。2.提出问题
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里,从中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学会倾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要不断地肯定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教师要注意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方法指导,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头脑风暴、类比法、质疑法、观察法、逆向法等方法,尽量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二)确定主题阶段
在提出问题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处于“原始状态”: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杂、乱、不成系统、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有些问题过于深奥或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筛选、归纳、论证,转化为活动主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3.归纳整理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难、有的易、有的大、有的小,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把内涵大体相同或互相包含的问题归类,进而在同一个主题下归纳整理成几个小组活动主题。4.讨论形成
引导学生对这几个小组活动主题逐个进行价值判断和可行性分析。我对活动主题中的问题感兴趣吗?我的知识和能力能胜任活动主题中的课题吗?这个课题有没有实用价值?这个课题别人做过没有,如果别人做过,那么我们再做时有没有创新?我们能否从校内或者校外找到能指导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老师?哪些同学能够成为我的研究伙伴,这些同学在哪些方面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同,他们有哪些长处能弥补我的不足?„„探讨哪些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哪些问题没有研究意义,哪些问题我们有能力有条件研究,哪些问题缺乏研究条件。通过讨论最终确定可供选择的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主题。5.主题表述
自内心确定了小组活动主题后,要给这个主题活动取个名字,即活动主题确定以后,主题该如何表述呢?主题表述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归纳整理后的问题,看这些问题围绕着什么。它要求高度概括活动的内容,能传递这一主题活动的主要信息。主题表述可以采用直接以活动涉及的对象为主题的名称,一个好的主题名称的表述应该是简洁、清晰、完整、准确、概括性强的。主题名称的表述应该有一些综合性,便于学生在这一主题下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6.选择主题
主题确定课的最后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志趣相投的的同学组成活动小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最大程度的激发其积极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同样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只要把握好这种课型的教学任务、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校情和学情灵活应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要求。
第五篇:如何确定班会主题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良好班风的形式,及至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么,班主任如何确定主题班会的主题呢? 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确定班会主题。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以确定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适时地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提高认识。如有位班主任在98级新高一学生刚开学时,学生打都不大熟悉,班级工作不好开展。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融入新的集体,他主持召开了一个相约98的主题班会。班会让那英的相约98的歌声贯穿始终,轻松而富有诗意。高一新生自我介绍,畅谈加入新集体的感受和愿望,班会的气氛十分融洽、热烈。还有一位班主任在新生开学不久,发现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交往中存在着隔阂。这种现象不利于班级建设。为了消除隔阂,他策划了一个主题班会。班会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叫走向城市,让农村学生利用星期天到街上走走,感受一下城市生活;班会课上,城市学生介绍城市,农村学生谈对城市的感受和看法。第二步叫走进乡村,让没到过农村的城市学生到乡下转转,了解一下农村生活;班会课上,农村学生介绍农村,城市学生谈对农村的感受和看法。另外像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对话、考试过后话考试等也是较好的主题。第二,根据节令、纪念日确定班会主题。元旦到来之前,同学互赠贺卡成风。在此风正浓时,班主任就可以在班会上开展新年将到话贺卡的活动。班会课上可以让同学们谈感受、谈思考,冷静思索、辩证分析、正确对待,最后形成一种传递友情可嘉,显富比阔不好的共识。父亲节、母亲节时,班主任就可以开展让我们记住父亲或母亲的生日的主题班会活动。在事先不布置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让全班同学逐一说出父亲或母亲的生日。结果是可能很多同学都说不上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生日。然后,请能记住父亲或母亲生日的同学谈对父亲或母亲的感情,再请记不住父亲或母亲生日的同学谈此时的心情。在班会课上可能会有不少同学悔愧交加,以至泪流满面。这次班会就是一次很好的亲情教育的班会。第三,根据时事确定班会主题。班主任担负着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放眼世界的职责,因此在班会课上讨论国家、国际形势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主题。北京举办奥运会、汶川大地震、八荣八耻、奥委会官员受贿丑闻、南方冰灾、三鹿奶粉事件等都可作为班会主题引进课堂。在班会课上引导学生讨论国内、国际形势,对关注国内、国际大事的同学是一种奖励,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同学也是一种鞭策。总而言之,班会课主题的确立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有利于引导学生成长。只要肯动脑筋,用心策划,班会课会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