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含5篇)

时间:2019-05-12 03:3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

第一篇: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

文章标题: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范文

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与利义,指道义。是一种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利,指利益、功利。义利之辨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一大争论焦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我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观点。儒家旗帜鲜明地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关键时刻可

以“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子孟子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董仲舒也认为“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墨子认为:“义,利也。”墨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墨家认为“义”在世间万物的价值中,是最宝贵的;而“义”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利”,是国家百姓的大利,即“义”也就是“利”,“义”、“利”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宋代程颢也有义利之辨,他认为:“大凡出义则人利。[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虽然人有与动物一样的“趋利避害”本能,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高于“利”之上的“义”,即不以“利”为最终追求,而以精神的高尚为最高追求;不是所有的“害”都一概回避,而是以“义”为准绳,遇到合于道义、应该做的事,就勇于去做。因此传统道德观视“义”为一种精神信念和人生的最高价值标准。我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围绕“义利”关系的争论而展开的,因此,“义利之辩”的过程,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和缩影。

中国传统道德观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受几千年传统道德的熏陶,国人崇尚以义为重,主张先义而后利,甚至在关键时刻能舍生而取义,见义勇为是体现义利之辨的精髓和典范。荀子说:“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君子之勇也。”见义勇为,源于《论语·为政》。孔子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见到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从另一方面讲就是“见义勇为”。见义勇为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种民族气节,体现在个体身上,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修为。古往今来,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英雄不胜枚举。古有义不辱节的苏武,守死不屈的颜真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近有为抢救国家财产与大火搏斗而光荣献身的向秀丽,舍生忘死热血忠魂的郭钗等。他们为了民族大义和公共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性命,是舍身取义的楷模。

为弘扬中华民族见义勇为传统美德,匡扶社会正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市于1997年批准通过了《唐山市奖励和保护公民见义勇为条例》,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奖励和保护。另外,为了鼓励倡导见义勇为,我市还专门建立了见义勇为奖励基金。所有这些都为弘扬正气、维护社会公平、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见义勇为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重视义、追求义,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质,是民族精神宝库中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下处理好义利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义利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是:人生在世,要以义取利、以利济世;平时不因“利”的诱惑而改变人格和节操;身处两难抉择时,应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甚至怀义去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有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强化了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但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更滋长了人们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甚至有人见利忘义,为一己之私利而不择手段地弃大利(即义)于不顾。这既有社会的原因,更是自身道德修养欠缺造成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更应树立人们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良好风气,倡导人们的公德意识,引导人们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将义也即大利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传统的义利关系不只表现为大是大非面前的舍生取义,如为正义而牺牲、与歹徒搏斗、舍己救人等等,还表现在一般问题上的敢作敢为,比如抵制假冒伪劣、制止商家的缺斤短两、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等等。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折射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只要是为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了公共利益,将应该做的付诸了行动,就是“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种传统道德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完美体现。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被历代

第二篇:弘扬抗震精神

弘扬抗震精神

摘 要:本文通过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斗争的日日夜夜的表现,体现了中国人民非凡的勇气、无私的爱心、顽强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践行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展现了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难、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顽强拼搏的抗震精神,再现了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再现了炎黄子孙血浓于水、团结协作的优良民族传统和精神。

关键词:抗震救灾;抗震精神;民族精神

前言

2008年5月12日,当我们在寝室休息时,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意想不到的袭击了我国,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里氏8.0级强烈地震撼动了神州,震惊了世界。这场自然灾害令千万人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至亲。这场灾害更是牵动着神州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的心。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以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场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充分体现与张扬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强烈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量,坚韧不拔、沉着坚毅、不畏艰险、临危不惧的意志品格,体现了我国人民高尚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表明了我们的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我们的人民军队坚不可摧的力量。汶川地震中的抗震精神可歌可泣。

一 抗震救灾精神

(一)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向全国发出抗震救灾的号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出现在救灾最前线。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党委政府紧急行动起来,尽职尽责,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救援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迅速组成紧急救援队,披荆斩棘,强行突破,直奔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下了短期内运兵10万的纪录;虽然灾情十分严重,令人触目惊心,但是,我们的党和政府丝毫也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坦然面对,积极采取措施。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面对灾害,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的英勇表现,以及无数民众自发参与救灾赈灾的无私行动,汇聚成一个强大的力量,无数个深动画面一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歌可泣,令人动容。抗震救灾,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全国人民火速行动起来,在危难之际纷纷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一个民族以整体的力量与巨大的自然灾害相抗争的壮举,如果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支撑,是无法想象的。

[1]

(二)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温家宝总理在灾区考察时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灾区范围已经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的强度、烈度也超过了唐山大地震”。[2]而,我们并没有被眼前的灾难所吓倒,相反,我们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民战争。从每天24小时的报道来看,随着拯救行动日以继夜地展开,灾害损失被尽可能降到最低;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在“决不言放弃”中不断产生,从而浓缩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与死神搏斗的伟大精神。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发出救灾号召,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救,到各路人马冒着不息的余震救援废墟下的生命,让人看到的是勇敢、是坚强、是沉着、是不避艰险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精神在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紧急动员,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昼夜兼程,赶到灾区。尽管桥毁路损,尽管大雨滂沱,尽管给养一时难以到位,可他们不讲条件、不顾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名幸存者,抢救每一名伤员。在抗震救灾战场上,他们是主力军,是突击队,是攻坚勇士,听指挥,肯吃苦,能承受,能战斗!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国难当头,他们仍然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三)抗震救灾精神,就是愈挫愈奋、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广大灾区群众不等不靠,奋力自救,释放出了巨大的力量。我们没有看到埋怨和悲观,而是奋力和积极的抗灾精神,在受灾地区,即使是几岁的孩子都表现了拼搏精神。他们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敬重。来自灾区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们的心灵:遇难的中学老师吴忠洪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学生;幼儿园老师瞿万容用后背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抱着一个孩子;绵阳私人诊所医生拿出全部药品救人;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奔赴灾区参与营救„„这些消息让我们深深感动的同时,更让我们坚信,有了这种愈挫愈奋、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灾区人民不仅能坚强地抚平伤痕,走出灾难,而且一定能在灾后重建中,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

(四)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如果说半个世纪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为了生存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而救亡图存,那么,经过了民族的解放自强,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的时候,中国就只能会遇难更强。如果说中华民族自古面对困难同舟共济的传统美德就曾使中国多难兴邦、历经多次磨难再度崛起,今天当我们汲取了现代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并与中华传统文明相结合努力创造出更先

[3]进文明的中国,会更高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难和挫折只能使中国愈来愈强,历史上多次历经险境而不断兴旺证明了这一点;这次面对8级地震而不断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证明着这一点;今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同样会用不断的胜利证明这一点。

(五)抗震救灾精神,就是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

无论在震区,还是祖国各地,人人心系灾情,用出人出力出物的实际行动付出一片片真情和爱心。人们的心靠得更紧,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同情、和善、友爱等情感特别得到增强。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4]

总结

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抗震精神应只单单体现在汶川的抗震救灾上,我们更应把它发扬光大,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备受激励。那几天在电视机荧屏前,收听抗震救灾一线的英模人物讲述的动人事迹,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教育。论是灾区共铸爱的丰碑的师生、震不垮的党的战斗堡垒,还是火速奔赴灾区,用汗水和鲜血抢救群众生命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白衣天使,用手中的笔、话筒、镜头恪尽天职的记者,他们在危难关头所做的生死抉择,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不愧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不愧是全社会学习的楷模。

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一个个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从中我们又一次深切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凝聚力,又一次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感召力。正是中华儿女在抗震救灾中铸就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在地震废墟上筑起了一座新的长城,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这场地震让全世界看到,越是在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越发挥出中华民族中流砥柱的作用;越是在紧要关头,社会主义制度就越发挥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优越性;越是在紧要关头,中华民族就越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灾难,往往发生在一瞬间,而抗震精神却是一种永恒。我们要把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化作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贯穿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体现在优异成绩上。现在我们该做的是认真学习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事迹,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要只争朝夕,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最大的工作热情、最高的工作标准,完成各项本职工作,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出席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年6月30日。

[2] 温加宝.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讲话 [N].人民日报,2008-5-18.[3] 孟来军.焦明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

[4] 彭朝丞.一篇弘扬时代真情的佳作 [J];写作;1994年04期;38-39

第三篇:抗震设防唐山标准

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

2010-12-20

唐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 十五 号)

《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已经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10年11月26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2010年11月29日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批准《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的

决 定

(2010年11月2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批准《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由唐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

(2010年8月26日唐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10年11月2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经济综合、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科技等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共同配合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随经济增长比例逐年增加防震减灾事业所需财政投入。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阻碍、破坏防震减灾工作的行为。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有关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科技成果运用,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经费投入,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第二章 地震监测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临震预测方案,健全和完善震情跟踪会商制度和地震前兆信息传递网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加强预测,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并且备案。

第八条

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地震监测台网规划需要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三十日内批准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或者规划变更。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地震监测台网,由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机构负责日常管理。

第九条

新建的一百二十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物、构筑物,应当设置相应规模的地震烈度监测设施。

对可能产生诱发地震的大中型水电站、水库大坝、矿山、油田、石油化工等重大工程,应当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专用地震监测设施。其建设、运行和日常管理分别由建设单位和经营管理单位承担。

鼓励充分利用废弃的油井、矿井和人防工程进行地震监测。第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专用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情况报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地震监测信息应当及时逐级报送各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并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已纳入本市地震监测台网的台站、监测点正式运行后,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终止;因搬迁或者撤销等原因确需中止或者终止的,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和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和干扰。

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和干扰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不能增建的,应当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和试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日常管理由原地震监测设施管理单位承担。

新建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一年以后,原地震监测设施方能撤销。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明确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函告同级城乡规划行政部门。

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部门在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征求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意见;不需要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出具审查文件时,应当征求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 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可能对地震监测环境造成影响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事先征求所在地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五条 地震监测鼓励群测群防,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建设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第十六条 地震预报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擅自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预报意见。

第三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七条 地震灾害预防坚持工程性预防措施和非工程性预防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以防震减灾规划为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服从于防震减灾规划。城市建设应当符合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要求。工程建设用地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

第二十条

下列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露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病菌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四)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河北省地方标准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或区域以及其他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建设工程;

(五)市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认为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依法报省审批。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级别由各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分级标准确定。

第二十二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评定合格后,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结果所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出具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地方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图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二十四条 不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一般建设工程,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地方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出具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

新建、改建、扩建的学校、医院、地震避难场馆、高层建筑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应当按照当地抗震设防标准至少提高一度进行设防。

第二十五条 城乡规划部门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成本。

新建、改建、扩建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当按照国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的要求设计施工。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图审查机构图纸审查前,将有关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图纸资料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参与联合竣工验收。

第二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对未提供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的建设工程,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已经办理相关手续的,及时依法收回或者公告作废,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全过程负责。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对抗震设计的质量标准和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对未提供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的建设工程不予进行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抗震设计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组织专项审查。对抗震设防不达标的,不予通过。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定后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对施工质量承担终身责任。

工程监理单位不应超越资质范围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监理人员要持证上岗,严格施工质量监督,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终身监理责任。

第二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予以监督检查。

建设工程竣工后,当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在建筑工程联合验收时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进行专项验收。

未经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检查验收或抗震设防达不到要求的建设工程,不得投入使用,相关行政部门不得核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书。

第二十九条 已建成的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第三十条 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工作,逐步完善地震诱发燃气泄露的自动控制系统建设,推动地震诱发次生灾害预警响应系统建设。

第三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公共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纳入基建管理,加强对农村民房建设抗震设防的规划和指导,逐步提高抗震能力。

第三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适当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

鼓励每个家庭常备地震应急包,应急包内必备维持生命的食物、饮水、药品及简单的生活和求救必需品。

第三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地震环境和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将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工作纳入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工作体系、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完善和规范各级防震减灾科学普及网络,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增强社会防震能力。每年的7月28日所在周为全市防震减灾活动周,各级政府要组织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第三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助装备的储备和使用训练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公安、消防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组成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和演练。

第四章 地震应急救援

第三十五条 下列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一)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

(二)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三)交通、通信、铁路、供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

(四)学校、医院、幼儿园、大型商场、体育场、大型公共娱乐场所、车站、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

(五)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和储备单位;

(六)大型厂矿企业;

(七)其它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的单位。

行政区域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其他部门和单位地震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地震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

(二)预防和预警运行机制;

(三)处置程序;

(四)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措施等。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第三十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和完善以下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一)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支撑平台;

(二)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

(三)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四)地震应急指挥命令系统;

(五)地震应急信息通告系统;

(六)地震应急指挥管理系统;

(七)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

(八)地震应急灾情获取与遥感技术系统等。

第三十八条 地震预报意见发布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临震应急反应工作。

临震应急反应措施包括:

(一)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

(二)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三)组织有关部门对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四)督促检查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五)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十九条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具体分级标准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

一般或者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组织有关部门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第四十条 地震灾难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县(市)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将震情和灾情报告上级人民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开展抢救、自救和互救,防止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第四十一条 公民参加合法的、有组织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其所属的志愿者组织应当为其志愿行为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明。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地震灾区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救援队和医疗队开展紧急救援活动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四十二条 地震灾后的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按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进行。

第四十三条 抗震救灾所需资金和物资,通过调拨、自筹、捐赠、保险理赔和信贷等方式筹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审计部门应当对地震救灾资金使用情况予以审计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一)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

(二)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

(三)破坏典型的地震遗址、遗迹的。

第四十五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给予处罚;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不按时办理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手续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不需作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一般建设工程,不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中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非财政投资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资料未按规定上报、审定及竣工验收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四)建设单位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五)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故意不将相关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手续提供给设计单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设计单位不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七条 建设、设计、审查、施工、工程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单位后,被发现在该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及本条例中有关管理规定,造成工程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办理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准予批准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批准决定的;

(三)发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严重失实或者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有违法行为,不及时依法查处的;

(四)在办理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或者实施监督检查时,索取、收受他人财务或为个人和单位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

(五)未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城市和社会发展规划,不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城市建设不符合防震减灾规划,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

(六)虚报、瞒报灾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各工业区、开发区、管理区等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按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唐山抗震纪念碑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唐山抗震纪念碑,我是你们的导游**。

唐山抗震纪念碑建在市中心新华道以南(建设路和文化路之间)纪念碑广场内。广场东西长 320米,南北宽 170米,占地 5.44公顷。广场东部是抗震纪念碑; 西部是抗震纪念馆。两个主要建筑坐落在东西向同一个轴线上,纪念碑和纪念馆之间设有一座大型水池,并通过红色地砖铺砌的地面使两座建筑相连。

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主碑碑座高 3米,碑身高 30米,由 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高 1.5米处,为 8 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在碑身高 8.5米处镶有一块长 3.86米、宽 1.6米的不锈钢匾额,上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大字。

副碑位于主碑北侧 33.5米处,碑宽 9.5米,高 2.96米,用花岗岩石块以废墟形式砌成,表现唐山地震的历史事件。碑身长 4.3米,高 1.6米,正面为磨光青花岗石镶嵌,上面镌刻碑文,记载地震时间、灾害以及抢险救灾,建设新唐山等内容,由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夏湘平书写。背面为磨光青花岗岩镶嵌,上镌刻英文碑文。

主碑和副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踏步均为4段,每段 7步,共 28步,象征“七·二八”这一难忘的时刻。

好,游客朋友们,唐山抗震纪念碑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第五篇:抗震精神

抗震精神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根据小说《余震》改编,描述1976年唐山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悲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的强烈地震,顷刻之间使24万同胞遇难,百年工业重镇毁于一旦。西方一些新闻媒介曾说:“唐山从地球消失了”。然而,让世界惊讶的是,历史并没有按照西方一些人的预言发展。唐山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公而忘私、患难与共、自强不息、顽强奋斗、拼搏进取,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震后第一个十年,我们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震后第二个十年,我们积极实施国民经济振兴计划,“七五”时期赶上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八五”时期超过了全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跨入了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震后第三个十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狠抓第一要务,按照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的目标,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走在了全省最前列。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抗震救灾和快速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抗震精神”是党的历史先进性和时代先进性相结合的必然体现,没有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弘扬抗震精神,就不可能有繁荣美好新唐山的今天。

1996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这是对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地震灾害面前,唐山人民不怕艰难困苦,用生命、鲜血和汗水铸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抗震精神。公而忘私,就是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在地震发生后,无数的党员群众从废墟中爬出来,不顾家人的安危,自发组织起来,救人、保护国家财产。在恢复建设和快速发展时期,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把全部的心血献给了唐山的恢复和发展。患难与共,就是心系群众,同甘共苦。在地震灾害面前和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建立了患难真情。在震后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数十万唐山人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同住一个抗震棚,组成一个大家庭,互让一碗水,分吃压缩饼干,一起照顾伤员,患难与共。在恢复建设和快速发展阶段,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舟共济,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改革发展乐章。百折不挠,就是知难而进,奋力拼搏。在毁灭性的大地震面前,唐山人民不是捶胸顿足地哭泣,而是表现出了从来未有的镇定、从容、举重若轻和不屈的抗争。残酷的命运和无情的灾难,铸就了唐山人坚强的性格,他们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困难挑战,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震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挖出了“抗震煤”,炼出了“抗震钢”,发出了“抗震电”,生产了“抗震瓷”,种上了“抗震麦”,使工农业生产很快恢复到震前水平,创造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壮举。勇往直前,就是负重奋进,敢于争先。唐山人民素有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优良品格,无论是在与震灾斗争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新时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正是有了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抗震精神,唐山各级党组织和大共产党员带领人民战胜灾难,才实现了快速发展。

灾难中的日日夜夜,那些坚守、自信、担当,那些真诚、善良、博爱,想阳光照亮了天地,温暖着人心。灾难,让中华民族迸发出气壮山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互助精神,看到了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多难兴邦、忧患砺党——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将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将这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下载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抗震精神

    学习抗震精神心得 ——09信科1班 韩雨 200910010125 五月十五号,我们团支部组织了参观抗震纪念碑及学习抗震英雄的系列活动,感触很深。 抗震救灾精神的深邃实质――在民族精神......

    弘扬五四精神征文

    弘扬五四精神在这个时代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青少年的思想却越来越不尽人意,我们应该弘扬并学习五四精神,做一个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爱国青年。1919年......

    弘扬红旗渠精神征文

    弘扬红旗渠精神征文 一、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 林州市原名林县,是太行山区的一个县份,这里历史上十年九旱,水贵如油。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着自己的双手,历经十个......

    弘扬五四精神征文

    弘扬五四精神征文10篇弘扬五四精神优秀征文1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当天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

    弘扬西柏坡精神征文

    大厂县“弘扬西柏坡精神,做西柏坡精神传人”征文弘扬西柏坡精神、振兴民族伟业 大厂一中王伯伟 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这个......

    弘扬长征精神征文

    弘扬长征精神征文 关于弘扬长征精神征文有哪一些呢。小编为大家推荐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

    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观后感

    唐山抗震纪念碑位于唐山市中心区文化路和新华道交叉口西南角,是在地震10周年建成的。它不仅是唐山的标志性建筑,更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将人们对多年前抗震的纪念和新唐山......

    游唐山抗震纪念馆有感

    游唐山抗震纪念馆有感 在未上大学之前在书本上常看到关于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只看到过很少的几幅插图,场面惨烈,但也听说震后的唐山建设很好,经济发达。终于有幸来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