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

时间:2019-05-12 05:4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

第一篇: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

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

5月29日至6月6日,中央党校省部B班5名学员组成调研组,赴云南省进行了乡村旅游情况的调研。先后听取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保山、大理、丽江等地乡村旅游情况,与当地干部、农民座谈交流。我们认为,云南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起步早、工作实、效果好。尽管有些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但他们“以旅助农”的基本做法和成效,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给“三农”带来的主要变化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多,“三农”问题突出。近十多年来,他们借助旅游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旅助农”战略,使有条件发展旅游的地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1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富裕了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目前,云南省凡是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农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场。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客人吃一餐饭只收10元钱,但是源源不断的游客,日积月累的收入,使经营的农户很快富裕起来了。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丽江市有些乡镇旅游收入已占GDP50%左右。过去,束河古镇一直靠种地为生,村民人均收入只有七八百元。开展束河茶马古镇旅游项目以来,收入迅速增加,2005年该镇旅游总收入达到2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4000多元。

2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了

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农副产品以及花卉有了销路,农民瞄准市场,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出现了许多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罗平县由于连年举办“黄花旅游节”,带动该县成为“三黄”、“三白”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三黄”是指菜油、生姜和蜂蜜,“三白”是指白薯、百合和白萝卜),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一般是当地有什么,游客买什么,村民就生产加工什么土特产品和工艺品。有的加工业已经形成村镇及县域产业经济。大理市新华村是一个白族村落,村民有加工银器传统工艺。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村民们说:“小锤敲过一千年,一品富裕千万家”。在这里,农业已经成了农民的副业。

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现代农业。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和放心消费,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种植无公害蔬菜,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园。有些乡村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3富余劳动力就业离土不离乡了

乡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凡是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村民很少有人到外地打工的,在外学习的学生和复员军人也都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像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并且大量吸纳了附近村寨和外地劳动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无论是家庭作坊,还是“农家乐”餐馆,多数都是“老板娘”支撑门面,而工艺品加工和经营,以及店铺、餐饮服务人员大约70%是女性。

4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改善了

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有了钱,首先就是造房子,这使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在当

地政府规划的引导下,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应运而生。不仅像束河古镇、和顺古镇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古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还出现一批新建的民族村镇。

发展乡村旅游,也调动了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农民主动配合政府修路、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有的还集资办教育、办医疗。丽江、大理的一些旅游村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民参加合作医疗达到95%。

5农村文明程度提高了

农民素质显著提升。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从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少数民族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和顺古镇的百年图书馆焕发了青春,重新成为农民学习的场所。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乡风民俗更加文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按照一种新型的生产形式把村民联系起来,既有公平竞争又有相互合作,传统道德的约束和行政、行业组织的管理交互作用。农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观念和习惯得到强化,丽江古城、束河镇等地方,每天游人如织,但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农民有了热爱家园的自豪感。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传承文化的意识日益增强。在一些旅游村镇,流过乡间的水系都是清澈的,路边、庭院的花草树木都是经过精心呵护的,人与自然显得非常和谐。

二、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做法

1着眼全局,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战略

云南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快省份之一,资源优势、产业体系和客源市场都形成了很好的基础。省委、省政府较早地认识到,用城市和重点景区的旅游,带动乡村旅游,是破解 “三农”问题、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1992年,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边境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2000年,还专门召开了全省乡村(民居)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后,云南省再次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把发展旅游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一批旅游扶贫项目和农业生态旅游示范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战略。

省委、省政府“以旅助农”的指导思想明确,上下认识一致,也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逐步在全省形成了省、州(市)、县,多层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凡是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普遍做出了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党委、政府统一谋划,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2分类指导,打造不同发展模式

云南省农村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位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不尽相同。他们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乡村旅游的不同发展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依托客源市场发展“农家乐”。这种模式,主要是地处城市或景区周边的村镇,利用交通便利、客源稳定等条件,引导农户按照管理规范开展旅游食宿接待服务。这种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的形式,深受农民欢迎。

第二种类型,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当地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旅游资源,由政府主导,按市场化运作,用多种投资形式,依照政府规划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有组织、有规范地进行旅游经营和服务,形成旅游景点。

第三种类型,依托大型景区开展旅游服务。旅游产业关联度强、产业链条长。一般大型

景区的服务都要辐射较大区域。景区周边的农民有的可以参与接待服务,有的可以加工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比如,丽江的石鼓镇、黄山镇,大理的新华村、周城村等,都是靠加工旅游商品发展起来的。

3规范管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乡村旅游是对农民和基层组织有巨大吸引力的新生事物,很容易出现遍地开花、良莠不齐、资源破坏等问题。云南省在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就着眼解决“农民不会干、干部不会管”的问题,把“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管理起来”一并进行。明确提出要把管理和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前提,并作出多项硬性规定,制定了《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先后多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管理和规划方面的会议。目前,基本做到了:每个地区的乡村旅游,都有布局合理、开发适度的总体规划;每种乡村旅游的类型,都有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标准;每个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有生态、文化、环保等方面的把关部门。使乡村旅游逐步建立起了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机制。

云南省在对乡村旅游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培养、总结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为农民树标杆、教方法。他们把景区周边、城市近郊以及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古村古镇等不同的乡村旅游活动,大致分成十种模式,省市(州)县共同培养一批示范点,组织干部和农民就近现场观摩,并在同一类型中开展评先创优活动,涌现出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4个,有效地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4整合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云南省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各种组织联手的办法,协调一致地助农兴旅,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党政组织的主导作用。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一直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昆明市团结彝族白族乡,过去是典型的“生产靠救济、花钱靠补助”的山区乡,市、区两级政府从扶持农民办“农家乐”起步,到帮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该乡已自建景区景点8个,其中:“滑草场”被评为全国20大健身景观之一。全乡83个自然村,55个开通了程控电话。发挥社会组织的助推作用。云南省注重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各级工、青、妇组织,以及一些协会、文联等社团组织,在促进乡村旅游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妇联系统在旅游行业开展了“巾帼建功活动”,广泛实施“巾帼旅游产业项目”,组织妇女就业培训,为妇女发展乡村旅游协调小额信贷项目,先后有5700多名妇女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为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并涌现出了一批农村妇女创业能手。

发挥村民组织的自治作用。开展乡村旅游的村镇,普遍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协会等各种农民自治组织,有的村镇还成立了旅游公司。腾冲县和顺镇与一家大型旅游公司进行合作,由于投入管理到位,特色鲜明,去年被中央电视台遴选为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

三、对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涉农的各项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乡村旅游也必须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轨道,这样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要让新农村建设目标覆盖到乡村旅游。“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既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也是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功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摆到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提供服务,常抓不懈。

要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惠及到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央和地方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性措施,乡村旅游要涵盖在大农业之中,使其享受必要的优惠政策。比如,有些扶持“三农”的资金,应允许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的旅游项目,应制定

鼓励政策,使农民切实能够得到政府支持,政策扶持,提高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能力。要让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兼顾到乡村旅游。各地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可以把旅游型农村作为新农村建设一种模式,积极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留有余地。这样做,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要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靠市场自然发育,靠农民自发行动,在现阶段是行不通的。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一领导,完善机制,依法管理。

发展乡村旅游也同其他“三农”工作一样,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政府要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战略中,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机遇,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并用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力量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发展乡村旅游还必须重视农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各级政府对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成立的新型组织,要加强引导,完善功能,规范管理,使这些组织真正起到开拓市场、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的作用,成为当地基层组织联系农民、指导工作的助手和纽带。3要重点解决发展乡村旅游的瓶颈性问题

下大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这是发展乡村旅游普遍遇到的问题,很难靠基层组织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从今年起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利用旅游项目的牵引,调动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着力解决农民创业资金的问题。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多数是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较好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进入乡村旅游产业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投资。各级政府除实行政策扶持外,还要帮助农民疏通小额信贷渠道。对于一些较大开发项目,还要由政府帮助招商引资。

重视解决从业人员培训的问题。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从事旅游行业,无论是经营管理、接待服务、产品加工,都需要必要的技能培训和不断的学习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想办法解决培训场所和渠道问题。4要重视旅游小城镇的建设

旅游小城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点,也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云南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了60个旅游小城镇的建设。最近,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在云南省召开了旅游小城镇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云南省的经验,对全国加强旅游小城镇建设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应以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统筹考虑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民俗文化和风景名胜区资源,合理安排旅游小城镇的布局。应着重处理好城镇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既要切实体现城镇建设的各项指标,又要使其具备旅游服务的各项功能,切实防止乱开发、乱建设。

突出特色,提升魅力。这是建设旅游小城镇的灵魂。旅游小城镇与其他城镇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是一处民居,而且还是一个旅游产品,具有吸引游客的特色和魅力。

强化保护,持续发展。发展旅游小城镇,并不是都要建新城,主要是对旅游资源较为富集和独特的村镇,进行改造完善。要把保护和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建设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利用性保护,使历史文脉得到延续,民族文化得到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5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但

不是普遍推行。所以,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要因地而宜。发展乡村旅游不管从哪个方面讲都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不是什么地方和什么条件都可以搞,就全国广大农村而言,能够形成乡村旅游产业的地方只是部分地区,主要是在有资源、有财源、有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起来。

要因人而宜。即便是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或已经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也不是人人户户都要从事旅游。这既有村民自身素质及偏好方面的原因,也是农村经济的多元性决定的。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不应该强求一律;另一方面,要尊重市场调剂劳动力资源的规律,不应有更多的行政干预。

要因时而宜。虽然很多乡村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可能资源优势更大,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开展乡村旅游的时机还不成熟。如果低水平地开发,低效益地运行,就会造成资源的破坏,给农民投资带来风险。因此,一定要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

第二篇: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旅游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全面领会中央、省委、省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按照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以旅促农、富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着力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在工作中抓好落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使每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真正成为农村、农民、农业的“航标”。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江苏乡村旅游谈几点意见。

一、从现状分析,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省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成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以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城乡消费等,使农业旅游如淋甘露,如沐春风,蓬勃开展,呈现好态势,形成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回顾二十多年来我省乡村旅游的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省农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最典型的是华西村和张家港等苏南县、市,作为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一些村镇建设风貌好的地方,如丹阳界牌镇,成为国内最早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团、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目的地。此外,江都水利枢纽等一批现代化农业、水利设施及古镇也成了旅游景点。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从中得益,企业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以1993年华西村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旅行社为标志,我省一批村镇建立旅游公司,兴建旅游星级饭店,投资开发农村风貌、农事活动、农俗节庆等农业资源,招徕城里人,逐步形成了如无锡民俗村、南京江心洲等产品。随着农业规模化和高科技农业出现,又出现了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丹桂园、傅家边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场),同时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一些水利设施和铁山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开始作为旅游度假区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审时度势,开展了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从此农业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正式列为旅游产业一部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我省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从原先单纯观光型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等多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拥有各类农业旅游区(点)近500处,全年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亿元,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43家,占全国的12%。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农业旅游区(点)的数量还将有新的增长,产品质量上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有巨大的吸引力。按分布来讲,尽管我省南北经济状况很不平衡,但农业旅游的发展苏北、苏中力度很大,生态环境优越,农林基础丰厚,目前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处,数量近一半,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农业旅游迅速成长为江苏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二、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和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阶段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我们必须抢抓这难得的机遇,结合我省实际,牢牢把握以下四点:

(一)必须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全党为之努力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旋律。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我们的生存、发展完全依托、依附于党的中心工作,发展乡村旅游也同样。从已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来看,无一例不是党委高度重视、亲自领导、有力支持的结果。自2006年8月省委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就本地新农村建设都正在制定、实施一些目标、政策和措施。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吃透这些精神,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宣传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成为政府意志的表现,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盘子,挤进去占一席之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和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环保、生态和村镇建设等有一系列投入。如中央将有339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省政府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前三年完成农村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新一轮五件实事和一系列“千村示范、帮扶”工程。我们一定要充分用足、用好,将旅游开发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与各种富农政策贴近。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条条与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如各级农林、水利、渔业等部门在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上投入不少,观赏农业的资源主要在他们手上,和我们目标完全一致;省交通厅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将花五年时间投巨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改造大中桥梁5000多座;建委系统要在全省建100个示范镇(乡),1000个风情浓郁、环境优良、设施配套、生活生产便利的“康居示范村”;劳动部门正在开展农民大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技能,甚至对低收入的还免费。对于各个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我们一定要主动了解,在他们的工作空间,有哪些资源能整合成旅游产品以及为之服务的,我们目前已有的示范点和准备申报的单位在不在范围里,不在里面怎么争取,在里面的能够沐到多少阳光雨露,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提供情况,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使乡村旅游与有关部门找到共同点。一方面借助各部门的资源,另一个面帮各部门办事,借势借力,顺风扬帆,做好了,既是旅游产品创新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有关部门工作新的增长点。

(二)必须紧扣二十字总方针。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涵盖了为什么要发展乡村旅游和发展乡村旅游要达到什么境界的全部。围绕这二十个字,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统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旅游;落实“两个方针”:即旅游助农、兴农、富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绝不等于新村庄建设运动,要突出“三个重点”: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改进生活条件这三方面。搞乡村旅游,就是要把能用于旅游的资源整合起来,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繁荣农村经济,使农业增值,让农民获利。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容村貌优美舒适,农民素质显著提高,我们始终要牢记二十字总方针,绝不能误入歧途。

(三)必须“农”字当头。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城里人是厌恶了钢筋水泥森林,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与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在农村认为极品的食物,城里人不稀罕,他们要体验的意境是:天然、野趣、清新、恬静、大自然的五彩世界,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一种新型的农业劳作体验和农民兄弟淳朴、勤劳的风貌。乡村旅游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游客,其意义也不一样。对于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寻梦,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农村生活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全新的体验,山水、村宅、鸡牛羊、庄稼,甚至农民卷裤挽袖的衣着打扮等等,对于他们来说满眼都是新鲜和亲切。当然,不管什么文化的游客,到农村旅游的本质是共同的,这就是自然、随和、愉快、幸福。因此,乡村景象绝不要去刻意雕琢成城市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乡野大地、水乡泽国,春天麦苗香,油菜黄,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秋天芦花放,稻谷香,硕果累累,竹篱茅舍,藤蔓缠绕,自产鸡黍,自酿米酒,蔬菜绝对环保。城里人向往憧憬的、寻找的是这些原生态的基本特征。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一个浓浓的“农”字,一派令城里人和农民满足的景象。

(四)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乡村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有极好的发展前途。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毋庸置疑。靠旅游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却不是能普遍推行的。江苏1201个乡镇,20万个自然村,不是所有的乡都能点火,所有村都能冒烟,所有农户均能参与。在我省广大农村,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地理区位各异,基础条件不一,文化脉络有别,境况千差万别。要打造成旅游点必须有一些必备的条件,把资源变成产品绝非易事。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因地:一是来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国内客、城里人,依托大中城市,依托大中景区,因此,乡村旅游(区)点距客源地不宜远;二是乡镇、村里或附近有什么?在你这个地方有什么存在具有旅游的意义,向人销售,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区、水利工程、森林资源、优美的农村(镇)景色、自然环境、特色农副产品种、养植地和特色的农俗风情等等,切忌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因时:发展乡村旅游有一个时间梯度问题,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人民收入、市场需求状况,循序渐进,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摒弃急躁情绪。另外,与其他类型景点不同的是,乡村旅游平日、假日、四季忙闲不均,因时打造不同内容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因人: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动力,对于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我们要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领军人物,同时要读懂农民,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得益受惠,有想头、干头、奔头,真正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

三、从长远计议,抓好乡村旅游六大工程

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从全省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看,还刚刚起步。农林部门的几百个点乃至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示范点,在全国来讲不算少,但内涵、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即使是我们参观的典型单位,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甚至国内一些先进地区比,在认识程度、市场份额、产品特色、发展水平、设施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部门责无旁贷,要倾全力去做好各项工作,认识上要有新的提高,实践上要有新的进展,工作上要有新的成效。从旅游部门职责和人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已经和即将开展的几百、上千个村、点,可能鞭长莫及,主要精力应集中放在已有和正在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对照评定标准做精、做优、做特。要根据乡村旅游的区域、类型、形式和体制等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发展。有的需要旅游部门帮助指导,有的是要进一步发动鼓励,有的则可以直接操作,总的来讲,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扎实做好六大工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规划覆盖工程。乡村旅游规划是乡村游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尤其是农业旅游示范点,他不是一般的村民自住的家园概念,也不是有特色的农作物和农耕文化存在就自然形成,而是作为景点、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吸引素不相识的外来人逗留、消费,满足游客返璞归真的需求等特色旅游项目。因此,必须规划先行。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乡村旅游的第一资源是规划,做好规划的第一责任人是旅游部门。在2005年全省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年内做到全省村镇建设规划全覆盖。我们要抓住机遇,在两年内把已有的和正在创建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划实现全覆盖。鉴于乡村旅游这个产品地域特色强,项目差异大,规划建设的重点宜放在市里和具体的乡村旅游点上,省旅游局可不直接编制全省农业旅游规划,而是要提出一个思路,研定一个发展纲要。各市、县可以根据需要考虑搞不搞,但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镇和点上一定要搞。规划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精神,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客源承载、时间空间、组织机构等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描绘,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鉴于旅游业的属性,乡村旅游规划要放到县、乡(镇)整体发展的大系统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并让农民参与,让村民监督。

(二)产品塑造工程。乡村旅游资源有个弱点是类同,大多在城市周边,地域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也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在所难免,导致仿效跟风、恶性竞争,久而久之,难以为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产品塑造工程,靠策划,靠创意,把原生态的、同质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依不同的风格装帧,抓住本地、本村、本户特色,夸大特色,凸现优势,制造差异,塑造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前的农耕只是种庄稼,收获农产品,现在农民是演员,加上了具备展览、表演、展示的功能,农村的一切生产、生活和成果变成了向游客销售的商业行为。如苏州西山橘子是早红产品,核多、味酸,但是不能砍,因为它挂果时间长,颜色艳,树大冠浓,点缀乡间成为一道风景,我们就从砍树变为看树,这种景观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农村里随处可见的,如水井、灶头、农具,不仅是农家摆设,能否用起来,让游客参与。一些家禽、家畜和庄稼认养、认种,五颜六色的瓜果怎么采摘,传授农业科普知识,甚至出售农产品的包装、农家菜肴的菜单,体验农事艰苦和乐趣等等,通过千方百计都可做出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目前,全省农业旅游主要有这么8种类型,即:现代村容村貌型、高新农业展示型、乡村生态环境型、农科特色技艺型、观光休闲农庄型、农业主题公园型、农家乐风俗型、农时节庆活动型。这些类型都是各地根据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包装、塑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一定要注重每个点的比较优势,探究自身优势,把自身原有的条件塑造成亮点、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三大资源组合起来,塑造出与我省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群众富裕水平及旅游品牌、质量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精品。

(三)基本设施建设工程。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对于真正意义的永久不衰的乡村旅游来讲,仅有资源和热情好客的心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成群旅游者的到来,怎么让他们观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任何形式的乡村旅游形态,古镇、村庄、农庄、林牧场等等,原生态不等同于原状态,必须要作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一般客人在你那里停留三个小时的要吃一顿饭,六个小时以上可能住一晚,一整天中还要有小憩的地方,必须具有必备的一些设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乡村旅游也不可缺。“行”,城里人下乡,怎么到达,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农村、农庄、林场等原有的泥路要修缮,不能雨天无法下脚。游客步行道不宜直、宽,既省投资,又符合景观、文化、生态,仅建路就很有讲究。“游”,怎么个活动法,要精心筹划的有多少项目,观赏的、参与的、体验的、科普的,以及与农民和谐交流、共度时光的等特色产品。农户家庭接待活动还须添置必要的设施和器具。“吃”,城里人来了给他们吃什么,在什么场所吃,人少的话,农户家中可以应付,人多了需根据客源量配置接待中心。凡是入口的食物,卫生怎么让人放心。“住”,给客人提供的住所,起码要按一星、二星标准,概括而言,卫生、方便、安全。“购”,农户的手工艺品,农村土特产品,城里人是很喜欢的。要想尽办法就地销售,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需在包装、运输等多个方面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另外,停车场、指路牌、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污水垃圾处理、上下水、化粪池、用的能源等都要完善建设。总之,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前期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是不可少的。当然,我们切忌贪大求洋,尽可能低成本开发。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对于农业旅游示范点,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契机,挤进去,同时争取政府制定一些鼓励发展农业旅游的政策,在资金筹措上,帮助招商引资,小额贷款,对农民本身的投入,帮他们精打细算,谋划经营,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尽可能让利,降低农民成本和风险。

(四)拓展市场工程。我们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扩展旅游业态,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衡量这个地方是否是旅游目的地,唯一的标准是游客。说一千道一万,产品搞得再好,无人光顾,就不是一个旅游产品,一切无从谈起,产品走向市场才是真谛。游客来得越多,农民效益越多,各方积极性越高。否则,投入没有回报,农民血本无归,变成坑农。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农业旅游示范点推向市场。相对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农业旅游产品的推广相当薄弱。这项工作如果靠农民一家一户,没有这个能力、实力和渠道。作为各级旅游部门,政府给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营销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对于乡村旅游这个新生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加快市场培育,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帮助开拓市场。全省目前已有4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年底还将有一批加入,且分布均匀,各市都有。对这些点,申报成功一个,营销工作就要立即跟上去,把营销工作放在首位,把促进客源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根据我们旅游系统的专业优势,着手做这么几件事:(1)采用品牌营销策略,结合本乡、本村、本庄旅游品牌个性,帮助设计、谋划、聚合产品市场形象。(2)编印各类乡土气息浓、有特色,便民、简洁的宣传品,关于宣传品成本买单问题,我们建议依靠当地村镇有关部门和农民共同承担一点,同时旅游部门要做贡献,要列入每年的促销费里,除印制旅游指南、精粹等一些专题外,在编辑本地营销资料时,把乡村旅游一并考虑进去。(3)各级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网页、邮件等等有关提供旅游信息的一切载体,都要把乡村旅游的情况、线路挂上去。(4)加强与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电、报、网)的平台,广为宣传,有些成熟的产品可请媒体做专题采风。(5)在各级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举办的洽谈会、交易会、展览会上,想方设法让农业旅游概念有踪影。(6)深挖传统习俗文化。把当地农耕、农时、农俗、农产品特色,策划一些别具一格的专题活动、节庆活动,招徕客人。(7)和客源城市的有关部门,形成合作关系,互相提供互需的市场和农产品,尤其是旅行社要积极推介,组织客源,把乡村旅游列入菜单。总之,凡是我们选准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所有的营销活动,都要关心乡村旅游插一脚,关怀农民兄弟拉一把。

(五)人才培训工程。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乡村旅游产品真正被认可仅是近年的事,就我们旅游部门来讲也知之甚少,经验不足。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对于各地基层领导来讲,看到一些地方搞旅游成功的范例,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但不知从何做起,盲目性不小。为了使全省农业旅游尽快地健康发展,提高各示范点的竞争力,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培训,要全面启动学习和培训工程。各级旅游部门立即着手制定出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做到“三支队伍”一起抓。一是旅游部门干部。抓好乡村旅游,我们本身要加强学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成。当前,首先要学xxx省委和国家旅游局对发展农业旅游的一系列指示,吃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摸透本地农业旅游资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模式,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帮助、指导、解决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乡镇、村、示范点一级的党委、政府领导。他们处在第一线,在最基层,是农业旅游的直接领导者,是项目策划、营销、实施、组织、管理的直接操作者。他们的认识、理念、思路,工作力度怎么样,该示范点的形象和水平怎么样,是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学习培训,一方面学习旅游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是个前卫产业,经济、法律,甚至美学等都要学。对于他们的培训,我们可建议党委部门列入省委、省政府正在实行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工程规划之中,分级培训,我们帮助提供培训内容。三是农民从业人员。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农民干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农活,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采取有力举措,帮助农民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手艺,把培训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教之有道,才能人才济济,农民培训不能采取大呼隆和从书本到讲课的办法,要探索、总结能让农民易于看懂、弄懂,能操作的直观、直干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应广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卫生、文明举止等等,使他们得到全面有效的培养,适应农业旅游的需要。为了使培训工程落到实处,省、市两级旅游局应尽快编制一套教材,培养一支函授队伍,争取一些必要的经费。还应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请他们就农业旅游做些专题研究,通过三年不懈的努力,使我们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带头人、经营者、从业人员百分之百全得到有效的培训。

(六)科学管理工程。乡村旅游在我省处在发展初期,各类乡村旅游点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随着时间推移和数量增加,更多农民的参与,旅游行为对旅游活动中不同利益和处在不同地位的主体,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在一些乡村,每家每户共同拥有美景和乡俗,出于自身的利益,一些“公地悲剧”现象也相应产生,住房乱搭乱建,污水、垃圾乱倒乱扔,客人来了围追堵截,削价竞争、假冒伪劣现象伴随而生,使自然、人文、经营的环境恶化。如不加强领导,进行科学管理,这些乡村旅游点能维持多长的寿命可想而知。毛主席说过: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今天,要保证农村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帮助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时,一方面要教育大家恪守公德,强化环境意识,讲清利弊关系;另一方面,对造成“公地悲剧”的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要有要求、有规矩、有标准,管理绝不能缺位。往往一些苗头性的问题不遏止,一户人家违规不纠正,将会蔓延成各家各户的扭曲行为,最终结局导致大家无利可图。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也可群众自治,合定乡规民约,旅游部门要研定一些标准,如从业资格、环境条件、服务标准等,以便有个参照,有个目标和依据。还可推行旅游行业管理经验,出台一些等级划分、品牌服务、诚信建设的规范等,使乡村旅游在市场牢牢站住,得到长远回报。上述这些都不能按城市要求来弄,必须符合农村实际,防止管理过度,越位操作。乡村旅游中所考虑的标准化不是一律化,不是只搞一个模式,而是共性的必备条件,农民能掌握、能做到。鉴于我省南北经济和旅游市场的区域差异,在各个地区和针对示范点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要及时协调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待到客源稳定和承载量较大时,可科学地统一配置流量,并在产业链上根据各家所长进行适当分工,使每家每户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避免恶性竞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选择要搞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更需要“健全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乡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结合旅游工作实际,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真抓实干。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篇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从而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更好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亟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4月9号《人民日报》)

在乡村振兴振兴的建设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式。重所周知,旅游作为第三产业,耗能低,收入高,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起了保护作用。同时,利用旅游的知名度,和客流量还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运输业,餐饮业等等,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还可以创造就业岗位,使一些有劳动力的农民拥有就业机会,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使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发展乡村旅游在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改善民俗乡风,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农村村容村貌改善,切实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乡村旅游可以大幅度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仅农民腰包鼓了起来,当地财政的税收也以大幅度提升,财政税收有了提升,便有实力可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终使当地老百姓受益。

【篇二】

乡村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带动乡村就业,吸引农业技术人才到乡村创业,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改善乡村旅游结构。发展乡村旅游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新方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聚焦深度贫困,攻克坚中之坚。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偏远山区缺乏物资致使交通住宿、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旅游接待能力下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第一,相关部门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建设,在有条件的旅游城市与游客相对聚集的乡村旅游地区之间开通乡村旅游直通车,通过微信网络等工作平台定期宣传,吸引城市居民和游客到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消费。第二,完善农村公路布局,加快乡镇、农村硬化路的整治,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标准,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步道、登山步道、河岸休闲亭等。第三,加强乡村旅游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及时完善更新停车、环卫、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引进推广厕所先进技术。结合乡村实际进行厕所改造,注重与周边和整体环境布局协调,尽量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推动建立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在游客数量较大的乡村旅游区建设游客接待中心,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标识标牌等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商品购物、艺术表演、田园生活等乡村体验方式,加快乡村旅游网络平台建设,宣传网上预订、虚拟体验等功能,推动乡村旅游智能化。

【篇三】

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尤其作为我国经济文化发源地的农村,其历史传统与特色风俗更令旅游者向往。然而当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逐渐受商业性侵蚀,阻碍了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价值实现;同时,在乡村旅游开发前,我国部分乡村社区对自身独特文化及历史传统处于无知状态,这种现状也不利于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本土化与特色化。故此,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当地乡村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品牌是产品营销的核心和灵魂,是维系产品与消费者关系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然而,我国乡村旅游却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其重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缺乏品牌意识,在经营中未将传统乡村文化作为核心优势进行包装与宣传,从而难以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知名度,更难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因此,我们需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从而打造乡村文化的独立品牌,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效益。

不可否认,乡村旅游为旅游企业带来了利润,为地区发展带来了希望。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同样给乡村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不当规划及企业的盲目开发,在旅游发展中,由于对乡村文化了解的不透彻,对乡村文化的开发趋于表面化、庸俗化,失去了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向农村蔓延,不断侵蚀着传统的乡村文化,导致乡村文化的衰退及消亡。所以,政府应当勇敢承担当地文化的保护责任,提升自身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肩负起引导企业合理开发的任务,以实现乡村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篇四】

乡村并非低密度的城镇,而是与城镇互补共生的独特体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邻里相望的田园生活是乡村的重要旅游资源。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但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中,一些地区由于“硬件”设施缺乏,配套服务跟不上,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一些地区则过多关注“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乡村旅游“软件”系统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有的地方甚至破坏了宝贵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据乡村实际情况,既重视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景观等“硬件”设施建设,又重视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等“软件”系统建设。这启示我们,只有坚持“软”“硬”兼施,才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旅游更好为乡村振兴服务。

完善乡村旅游“硬件”设施。完善的“硬件”设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乡村的“硬件”设施通常比较薄弱,完善“硬件”设施需要下大力气。要着眼于改善游客体验,不断加大交通、住宿等方面的投入,保障游客的吃、住、行。需要指出的是,乡村旅游的“硬件”设施不仅仅是指水、电、气和交通、住宿等设施,还包括原生性乡村景观,这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还要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与乡村地域特色为基础,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建设乡村旅游“软件”系统。发展乡村旅游,仅有“硬件”设施远远不够,还要建设“软件”系统。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所在。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应加强对村规民约、乡风民俗、民间技艺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传承发展、焕发活力。应引导城镇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下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效整合乡村资源要素,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运营效率,并协调好村民、企业等各方利益,确保乡村旅游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篇五】

随着习总书记“我们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与追捧了,由此衍生的一系列产业也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渠道。”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乡村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部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是全国“十大民俗文化村”,是陕西乡村旅游的标杆,它是建在黄土塬上一片荒无人烟、人迹罕见的黄土沟壑上的,但是,现在,放眼望去,一条条古朴的街巷顺着由高到低的沟壑自然延展,炊烟袅袅,人流攒动。马嵬驿的兴起,不止让人们体会到民俗文化的瑰丽,乡村的美丽,更带动了附近的旅游景点,也给沿途百姓带来了致富之路。过去,马嵬的百姓以种大白菜为生,但是却不甚挣钱,但是,马嵬驿民俗文化园建成之后,附近的村民种植大棚草莓,摆摊位做生意,随着马嵬驿名气日益见长,来往游客络绎不绝,大家在自家门口就可以赚钱。周边的人,一到周末,携家带口,来马嵬驿吃美食,赏美景,在玩游乐设施,之后,在一起去采摘草莓,其乐融融,享受当下。马嵬驿作为4a级景区,它的品牌效应正逐步的辐射到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让人们可以走出家门,扔掉手机,有时间多陪陪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同时,又让百姓可以赚钱致富,何乐而不为?

【篇六】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清代诗人李密庵在《半半歌》中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乡村生活给人带来的娴静与豁达。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高压群体体验娴静,释放压力的主要选择,在乡村旅游中感受乡村文化,在乡村文化中体验豁达情怀,可谓一大乐事。故此,需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需充分发掘乡村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位。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尤其作为我国经济文化发源地的农村,其历史传统与特色风俗更令旅游者向往。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当地乡村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发展乡村旅游,需极力宣传乡村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我国乡村旅游却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其重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缺乏品牌意识,在经营中未将传统乡村文化作为核心优势进行包装与宣传,从而难以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知名度,更难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因此,我们需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从而打造乡村文化的独立品牌,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效益。

发展乡村旅游,需全力保护乡村文化传统,持续乡村旅游文化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向农村蔓延,不断侵蚀着传统的乡村文化,导致乡村文化的衰退及消亡。所以,政府应当勇敢承担当地文化的保护责任,提升自身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肩负起引导企业合理开发的任务,以实现乡村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此语道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追求文化享受的真谛。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我们必须发掘乡村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位;宣传乡村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保护乡村文化传统,持续乡村旅游文化特色。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乡村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美好生活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绿色,是乡村的本色。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是要发挥乡村的绿色生态优势,在保护乡村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提高青山绿水的“颜值”,以提升“金山银山”的价值。而在振兴发展的过程中,绿色仍是检验着发展的成色与底色。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绿色乡村需要绿色的生活的伴行,方能为绿水青山增添魅力。如果人的生产生活与绿色相违背就难以让乡村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当前,乡村生态环保方面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绿色生态不相协调的污染问题,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无法回避。针对垃圾乱扔,杂物乱堆乱放,农村地面环境脏乱差,水体污染等问题需”对症下药”,引导提升村民环境卫生与健康意识,并对村民进行相关方面的知识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转变其传统的生活习惯并建立规章制度完善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从而改善乡村生产和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不仅要“面子”更要“里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土、乡情、乡愁和乡味是乡村振兴的“里子”。乡村旅游更要注重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乡村文化、乡村民俗。一首《茉莉花》唱出了江苏的温柔水乡,一部小说《白鹿原》使白鹿原一举成名,一个吴仁宝让华西村名扬天下。一首万人传唱的地方民歌,一部有口皆碑的文艺作品,一个世人传颂的人物事迹,都能对一个地方增加美誉度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不断创新和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和形态让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色彩,为自身树立一张名片。

旅游业是一个一业带百业的产业因此我们可创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随之可以带来例如:交通运输业、饮食业、住宿业、娱乐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可有效缓解我国劳动力就业紧张的问题,并可发展当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渐补齐农村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且可有效缓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

守住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旅游这一快车的绿色引擎。让乡村更美、产业更旺、农民更富、生活更好,谱写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第四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篇: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让各个

地区将经济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转移到旅游业这个无污染的第三产

业中来。各个地区无论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或者丰富的人文景

观都开始了对旅游业的不断探索。旅游业日益获得人们的关注,为社

会创造了渐增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日益成熟化,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

具有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

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

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方

式。乡村旅游已成为以乡村为中心内容,汇聚农村田间文化与农家乐

为规划设计,塑造、凸显与传播特定的乡村旅游地“形象的以体现文

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并以此吸引游客。为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我们旅游学院组织了一支志愿伍,奔

赴黄山市太平县的太平渔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同当地村

民就乡村旅游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旅游已被提上了逐

渐重视的日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还可以提

高农村文明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了发展物质与非物

质的双重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日渐增多的自驾车旅游,短途旅游以及自寻旅游景点。而且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寻找回归自然的要求日趋强烈,所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日益成熟。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对发展旅游业这项经济形式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不够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够高。第二、农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乡村旅游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多,一旦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更新的进度跟不上。第三、发展乡村旅游仅仅依赖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或者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样久而久之新鲜感失去,不利于吸引游客,即旅游产品单一,亟待开发。第四、开发旅游景区时间久了之后就会造成景区的破坏与污染,由于利益新的滋长会造成过度开发景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有待于解决较多的问题。

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解决现今乡村劳动力剩余过多,涌入城市过量,造成城市化压力大等问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可以带动乡村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乡镇化企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正符合城市化的健康发

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仅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后代教育的一个承担。

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外出打工,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探讨也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内在地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所以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都是为农民

培养下一代所提供的重要方案。所以在乡村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创造催化条件推动其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思想上提升认识,树立大众旅游的观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乡村旅游所获得的益处。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从业者的培训,农民从事旅游业有必要进行专业的旅游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宣传攻势,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宣传好可以为旅游景区打造品牌效应,便于让更多人接纳。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对于农民发展经济有着宏观指导作用,政府之力必不可少。第五、提升文化品位,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特色,不断的更新才能不断的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发展乡村旅游既是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道路,也是一条推进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有利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光添彩。

下载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倪文才 中共十七大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五篇范文

    课程:民族风情旅游 作业题: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学 生:*** 学 号:20110109109 班 级:11机械设计与制造3班 课程老师:***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何为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到乡村......

    推进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思考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追求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意识愈来愈浓。我局党组审时度势,积极指导发展以“农家乐”旅游示范点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取得了积......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精选)

    积极推进“两个创建”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近几年,“乡村旅游”这一新兴旅游产品迅速成长,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风潮,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调查和思考(五篇模版)

    对诸暨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经过近一年半的快速发展,我市小额贷款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全市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蓬勃,支持“三农”和小企业发展......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赵琼 黄鑫 [论文关键词]衡阳市 乡村旅游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论文提要]乡村旅游作为衡阳旅游的重......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大全)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是当前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结合采访调研活动,对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