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仲勋传读后感—三支部
叙说伟人的伟业与平凡展现凡人的凡事与伟大——《习仲勋传》读后感 在中国近现代史里,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中,习仲勋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领导人;他是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也是特区创办的擎旗人。《习仲勋传》就是一部关于习仲勋(1913-2002)的人物传记,主要内容是关于习仲勋同志的生平描述、介绍。该书真实记录和反映了习仲勋同志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呕心沥血,顽强奋斗的革命历程,以及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当时的我正值毕业季,刚参加完公务员的考试,较为幸运的成为其中的一员。怀着对习仲勋同志的无比崇敬和对未来成为一名合格人民公仆的向往,我认认真真的开始了《习仲勋传》的阅读。在书中也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章节:
“当好西北人民的勤务员”
习仲勋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有感于习仲勋的忠心赤胆以及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情谊,在一条白绫上奋笔书写了“习仲勋同志: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题词,以志表彰与嘉勉。党的利益其实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习仲勋一生坚守了这一条党员的基本信义,也是党对其成员的终极要求,从而保持了共产党员的优秀本色,人民公仆的纯朴本质,领袖人物的卓越品格。从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到共和国建立的初期,他实际上全面
主持领导西北广大地域的革命和建设,这是他在建国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卓越贡献的重要时期。
由于习仲勋的出色工作,在短暂的两三年内,广袤的大西北,果真是旧貌换新颜,涌现出了前所未见的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群众热潮。毛泽东盛赞他是“炉火纯青”,他也默默地兑现着“当好西北人民的忠诚勤务员”和“人民的长工”的铿锵诺言。
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我牢记着《习仲勋传》中他对同志们的谆谆教导,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人民公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还是敬业奉献,耕耘付出?这凸显出一个公务员的服务观,也是检验公仆之心的试金石,合格的公务员应该懂得奉献的真谛,让它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和人生态度。“诤言直谏可知心”
当西北的工作大局奠定后,习仲勋奉命进京,先后担任中宣部部长、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和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等重要职务。在国务院的十年里,他主要协助周恩来总理处理日常事务工作,并且独立完成周恩来交办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这是他在建国后为国家和人民敢于担当任何个人风险而坚持真理仗义执言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习仲勋直接参与了共和国创建时期主要大政方针和战略路线的草拟和制订,他以满腔的赤子情怀,心里始终装着国家的千秋大业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从而确保了在任何时刻、任何事情中都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放在高于一切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他
将西北地区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出农村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和问题,要求秘书起草材料上报毛泽东和周恩来,当他审阅材料时发现那些真实的事例没有写出来,坚持要将问题的严峻性与群众的抵触情绪如实上报,“要把真实情况报告毛泽东”。他从来信中看到群众跪地求情遭拒而投井自杀的惨情,不禁拍案大怒,气愤地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如果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小心群众用扁担抽你。”
在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习仲勋同志以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默默地在耕耘付出,在书中我看到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不普通的形象。戒虚名,重实际;戒空谈,重实干;戒形式,重实效。人心是杆秤,百姓看在眼里,会记在心头。
“国计已推肝胆许”
习仲勋在广东省主政三年,他深刻地思考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制度本身难以适应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性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大胆改革,放手开放,借鉴外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机制,吸引外商外资来办厂经营,带动搞活内地生产和经营。于是,他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提出将毗邻香港的宝安县以及邻近地域划出来,创办加工生产贸易区,将广东推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潮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确立了标杆,这是他重新工作后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广东从此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成为世界瞩目的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窗口。
通过阅读《习仲勋传》,使我认识和熟悉了真实的习仲勋同志,领略了他作为伟人所特有的叱咤风云、气贯长虹的大人物风采,令人可歌可敬;看到了他作为凡人也拥有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的普通人形象,令人可亲可近。
历史不会忘记这样一个青年,他参与创建了陕甘边特区,为延安和西北大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弹药与给养保障;历史不会忘记一个老者,他在广东创办的深圳、珠海、汕头特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确立了标本与样板。
阅读完《习仲勋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走近习仲勋,了解习仲勋,重新认识习仲勋,从而熟稔他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特别为人民群众的衣食和生活,做出了怎样伟大而不朽的建树与贡献。这对于我们认真仔细地对照思考,我们究竟为国家和人民做了哪些,想了多少,还有哪些没有做,还有多少没有想,更要客观真实地回顾和反省我们是否背弃了什么,丢失了什么,遗忘了什么,这对于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今天与明天,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可须臾疏忽的事情。
“自强不息天行健,厚德载物立世间。群众领袖源群众,艮下坤上卦名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想这就是习仲勋同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吧!
市局第三党支部:XXX
2014年4月22日
第二篇:习仲勋传读后感
首先,我想申明的是,我细读《习仲勋传》,并不是因为他是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父亲。而是因为他“一文一武”的特殊经历深深吸引着我(习先生长期担任中国共产党西北中央局党校校长,同时又有搭档彭德怀领兵西北野战军的经历)。因为鄙人爱好文字工作,所以对文人同行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不同于许世友,钱均将军这些从师少林的山林英雄,从历史档案的照片上看,习仲勋先生文质彬彬更如一位育人的教书先生。而在中国军事历史上,对这类能领兵打仗的军中文人有一个特定的称号:“军事文官”。比如北宋那位在采石场大败完颜亮的虞允文,又比如明朝那位平定十万蒙古军的谭纶。所以,我很好奇,想从书中探究,习先生究竟具有了什么样的品质,使得他亦文亦武——既能沙场秋点兵,又能挥毫泼黛墨。
在通读完全书后,我觉得,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也许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在我看来,习先生身上至少闪耀着三种常人所难以全备的成功品质。(打断下,我先申明,我以下所援引的事例都源自传记原文,皆为习先生所亲身经历)
一曰理智冷静。我们作为普通人,生活中会被许多事情左右自己的情绪,比如走在路上,突然踩着香蕉皮摔了个跟头,我们都会一惊一乍;要是在“头皮上贴子弹,裤裆里钻手榴弹”的战场,估计早要魂飞魄散了。更进一步,如果你和对手玩捉迷藏的游戏,是以自己性命为赌注呢? 你又会有何反应? 17岁的习先生被党组织派往西北军警备骑兵第三旅开展兵运工作(你没看错,是17岁),几次陷入险境,被营长怀疑,被军法处枪子顶着脑门,习先生都凭借惊人的毅力化险为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在和营长开着会商量事情,长官突然脸色一变,桌子一拍,厉声责问你是不是共产党派来的,换作是你,你能遏制住心中的惶恐,先判断形势再去回答吗?当你发现军法处将遍体鳞伤的地下组织接头人拖到你面前,让他指认你是不是同伙,你能及时冷静下来,发现敌人只是在虚张声势吗?是的,这太难了,我们都是凡人,都有感情,容易激动,容易恐惧,更容易面对险境而手足无措,但17岁的习先生却凭借着超越自身年龄的冷静、理智乃至成熟,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而同期几位同志比如于赞之,李春荣都因为不幸暴露身份而牺牲了。
二曰,坚忍不拔。我们常说,共产党员就要守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但实际情况是,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毕竟只是少数人。1962年,康生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上借小说《刘志丹》之事陷害习仲勋,把习仲勋等人定为“反党集团”,要把习仲勋置于死地。关键时刻,周恩来出面保护了习仲勋。把习仲勋安排到中央党校附近,找个安静的房子,让他住在那里学习。直到1978年习先生才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复出工作。整整16年的光阴,黑发熬成华发,年华早已逝去,换做常人,早就成了一个心如死灰知天命的半老头了。习先生却袖子一卷,复出后即刻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曾经听一个大厨不无得意地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当年我们学徒的时候,至少熬上五年,莫说是灶台,就连菜墩子师傅都不会让你碰,每天就是沏茶倒水,清洗拖地板。我知道那是在磨练心性,搓掉毛躁和火气,叫我们懂得什么是一个厨师必须具备的担当和耐心。”言下之意是:人家我可是熬过来的。很显然,16年漫长的岁月搓掉只是浮华,留给习先生更多的是一种岁月的积淀和睿智。
三曰,果毅决断。孙子兵法把 “谋断”定为将官第一素质,诚哉斯言,在我看来,这是领导者的首要特征,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据,作为一个指挥官,在战场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断。1950年,刚刚解放的西藏发生昂拉叛乱。时任中国共产党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先17次指派各级干部和各界爱国人士去昂拉地区苦口婆心地劝说匪首项谦,但这些政治争取都失败了。在政治争取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西北局批准了军事清剿的报告,19
52年,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不到两天时间就摧毁了武装叛乱,匪首项谦被俘。很多指战员都请愿处决匪首,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习先生经过几夜的思考后,果毅决断:“不能杀,杀了是解气,但项谦在昂拉地区有着很强的根基,只要他能改邪归正,必然能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事后,政府项谦对予以宽大处理。项谦以后历任尖扎县县长,黄南自治州副州长,为人民群众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52年9月8日,《人民日报》载文介绍了争取项谦、平息叛乱的情况。毛主席在见到习仲勋时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的谋断比诸葛亮还厉害„„”
类似的故事在传纪中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能在一一引述了。
时至今日,习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1个春秋了,斯人已逝,但浩气长存,习先生那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这些年轻的共产党员们不断向前,不断奋进。
第三篇:《习仲勋传》读后感(最终版)
读《习仲勋传》有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首先,我想申明的是,我细读《习仲勋传》,并不是因为他是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父亲。而是因为他“一文一武”的特殊经历深深吸引着我(习先生长期担任中国共产党西北中央局党校校长,同时又有搭档彭德怀领兵西北野战军的经历)。因为鄙人爱好文字工作,所以对文人同行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不同于许世友,钱均将军这些从师少林的山林英雄,从历史档案的照片上看,习仲勋先生文质彬彬更如一位育人的教书先生。而在中国军事历史上,对这类能领兵打仗的军中文人有一个特定的称号:“军事文官”。比如北宋那位在采石场大败完颜亮的虞允文,又比如明朝那位平定十万蒙古军的谭纶。所以,我很好奇,想从书中探究,习先生究竟具有了什么样的品质,使得他亦文亦武——既能沙场秋点兵,又能挥毫泼黛墨。
在通读完全书后,我觉得,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也许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在我看来,习先生身上至少闪耀着三种常人所难以全备的成功品质。(打断下,我先申明,我以下所援引的事例都源自传记原文,皆为习先生所亲身经历)
一曰理智冷静。我们作为普通人,生活中会被许多事情左右自己的情绪,比如走在路上,突然踩着香蕉皮摔了个跟头,我们都会一惊一乍;要是在“头皮上贴子弹,裤裆里钻手榴弹”的战场,估计早要魂飞魄散了。更进一步,如果你和对手玩捉迷藏的游戏,是以自己性命为赌注呢? 你又会有何反应? 17岁的习先生被党组织派往西北军警备骑兵第三旅开展兵运工作(你没看错,是17岁),几次陷入险境,被营长怀疑,被军法处枪子顶着脑门,习先生都凭借惊人的毅力化险为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在和营长开着会商量事情,长官突然脸色一变,桌子一拍,厉声责问你是不是共产党派来的,换作是你,你能遏制住心中的惶恐,先判断形势再去回答吗?当你发现军法处将遍体鳞伤的地下组织接头人拖到你面前,让他指认你是不是同伙,你能及时冷静下来,发现敌人只是在虚张声势吗?是的,这太难了,我们都是凡人,都有感情,容易激动,容易恐惧,更容易面对险境而手足无措,但17岁的习先生却凭借着超越自身年龄的冷静、理智乃至成熟,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而同期几位同志比如于赞之,李春荣都因为不幸暴露身份而牺牲了。
二曰,坚忍不拔。我们常说,共产党员就要守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但实际情况是,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毕竟只是少数人。1962年,康生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上借小说《刘志丹》之事陷害习仲勋,把习仲勋等人定为“反党集团”,要把习仲勋置于死地。关键时刻,周恩来出面保护了习仲勋。把习仲勋安排到中央党校附近,找个安静的房子,让他住在那里学习。直到1978年习先生才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复出工作。整整16年的光阴,黑发熬成华发,年华早已逝去,换做常人,早就成了一个心如死灰知天命的半老头了。习先生却袖子一卷,复出后即刻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曾经听一个大厨不无得意地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当年我们学徒的时候,至少熬上五年,莫说是灶台,就连菜墩子师傅都不会让你碰,每天就是沏茶倒水,清洗拖地板。我知道那是在磨练心性,搓掉毛躁和火气,叫我们懂得什么是一个厨师必须具备的担当和耐心。”言下之意是:人家我可是熬过来的。很显然,16年漫长的岁月搓掉只是浮华,留给习先生更多的是一种岁月的积淀和睿智。
三曰,果毅决断。孙子兵法把 “谋断”定为将官第一素质,诚哉斯言,在我看来,这是领导者的首要特征,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据,作为一个指挥官,在战场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断。1950年,刚刚解放的西藏发生昂拉叛乱。时任中国共产党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先17次指派各级干部和各界爱国人士去昂拉地区苦口婆心地劝说匪首项谦,但这些政治争取都失败了。在政治争取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西北局批准了军事清剿的报告,1952年,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不到两天时间就摧毁了武装叛乱,匪首项谦被俘。很多指战员都请愿处决匪首,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习先生经过几夜的思考后,果毅决断:“不能杀,杀了是解气,但项谦在昂拉地区有着很强的根基,只要他能改邪归正,必然能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事后,政府项谦对予以宽大处理。项谦以后历任尖扎县县长,黄南自治州副州长,为人民群众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52年9月8日,《人民日报》载文介绍了争取项谦、平息叛乱的情况。毛主席在见到习仲勋时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的谋断比诸葛亮还厉害……”
类似的故事在传纪中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能在一一引述了。
时至今日,习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1个春秋了,斯人已逝,但浩气长存,习先生那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这些年轻的共产党员们不断向前,不断奋进。
第四篇:读《习仲勋传》有感
身上泥土香,脚下黄土情
——读《习仲勋传》有感
作者:解放军报社记者 刘丽群
94万字的《习仲勋传》(上下卷),是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记录了习仲勋与黄土地的历史情缘,讲述了他与中华民族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时代担当。89载奋斗,他始终坚守‚永远不要脱离群众‛的原则,他认为,‚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毛泽东称他是:‚从群众中走来的群众领袖‛,并在1943年为 他亲笔题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他又是一位坚定的改革者,主政南粤,创建特区,一马当先,邓小平鼓励他:‚杀出一条血路!‛历史铭记着他的名字:习仲 勋。
争取群众:在斗争中总结
习仲勋同志于1913年10月15日出生在陕西省富平县习家庄一个农民家庭。他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岁发动两当兵变,21岁当选陕甘 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32岁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76载革命生涯,他组织过学运、农运和兵运,并与刘志丹、谢子长在陕甘边和陕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 争,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主力红军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当习仲勋向刘志丹叙述自己搞学生运动坐牢、两当兵暴失败、搞农民运动也屡受挫折时,刘志丹说:‚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七十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如果我们像毛泽东同志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斗争,建立根据 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现在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根据地。‛谢子常也叮嘱习仲勋说:‚你要在发动群 众的基础上,成立农民协会,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时隔五十多年后,习仲勋充满深情撰文回忆了照金根据地的斗争史。他写道:
照金根据地是西北第一次在山区建立根据地的尝试,是红二十六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生长和保存了主 力红军,使西北革命过渡到一个新阶段。照金失守后,下层党的组织没有遭到破坏,游击队也没有受到损失。到了冬天,淳化、耀县一带的游击运动大大发展了起 来。同时成立了平子游击队。这一切使我们领会到了只有建立了根据地,把党和红军与群众进一步联系起来,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 地。从而使我们进一步领会了根据地的重要性和它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随着群众武装的广泛建立和地方游击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游击队、群众武装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游击战争武装体系。那时,习仲勋还不满21岁,他曾以热情洋溢的文字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一九三三年冬天,红军横扫陕甘边的反动武装,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建立起来了。当地小伙子见 红军回来了,高兴地唱起了信天游:‚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年的红军哥哥回来了。‛从此,以桥山中段为依托的红军游击战争,以烈火燎原之势发展了起来。至 此,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在关中分区工作了六年之久的习仲勋,深谙当地的地理人情,他和当地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深知离开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援要取得作战的胜利是 不可能的。他与关中地委的同志共同商定了拥军支前的方案,提出了‚部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需要多少就送多少‛的支前口号,民兵踊跃参军参战,群众积极支援 前线,可以说,转战陕北的战争是人民的战争,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时任野战军副参谋长的王政柱曾回忆说:‚仲勋同志在野战行军作战的紧张环境中,除了协助彭总指挥作战外,不顾疲劳,随时随地同边区人民保持密切联 系。他每到一个地方,不是找当地干部座谈,就是向群众做调查研究,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坚持生产、克服困难、参加支前、战胜敌人。‛
习仲勋在深入群众工作中,领悟了‚军民团结是战胜敌人的基础,团结愈好,胜利愈大‛的道理,他深情地回忆了当年的情景:
广大群众宁肯吃糠咽菜,也要把仅有的一点粮食送给自己的军队。一九四七年十月间,我在绥德、米脂、清涧一带,亲眼看到许多乡亲把还未完全成熟的高粱、豇豆采收回来,连夜炒干交给部队。清涧县东区直川山,有个闹红时期的妇女模范刘大娘,听说主席也和大家 一起吃黑豆、榆树叶干面,难受得热泪直流,把坚壁在后山的五升麦种、三升豌豆种取回,连夜磨成面,擀成杂面条,托人送给毛主席。
毛泽东说:‚战争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习仲勋在战争中深刻体会到人民群众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坚强柱石。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 中总结战争。他不止一次提到两当兵暴的经验和教训。斗争实践使他认识到创建根据地,建立政治联合阵线,提出明确的口号,特别是依靠群众,事关革命成败。两当兵暴是一次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的革命暴动。之前,我们进行了一段比较完整的兵运工作,其 方针是比较正确的。兵暴失败的教训也是沉痛的。一是没有与农民配合,没有创造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二是政治上的联合政策还懂得不多,没有和当地的哥老会、有进步倾向的军队、民团搞必要的联合,有时走到一个地方,连鸡狗都跑光了,往往陷于孤立;三是对动摇分子没有及时遣散;四是旗帜不鲜明,兵暴后仍打着白军 的旗子,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群众不了解,失去依靠。
为此,他在1946年提出陕甘宁边区五大任务时强调:‚我们在下面做工作,无论什么问题,自己想通了,不要以为老百姓也想通了。在农村里,就有这样 一个特点,老百姓他亲身体验过了,才能心甘情愿地去执行。否则,不会高兴参加这些活动的。我们应当注意这个特点,永远不要脱离群众。‛
他经常写信鼓励妻子齐心重视实践和基层经验。他认为,农村是一个大学校,那里有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他以自己过去开辟陕甘苏区一村一村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的切身体会指导妻子,‚如果能做好一个乡的工作,就能做好一个区的工作‛。习仲勋很懂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他总是站在群众的观点和群众的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他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又设身处地替他们设想,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没有丝毫主观主义。因此,群众信任他,把他看作是自己人,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他与群众血脉相连的鱼水情,成 为克敌制胜的法宝,正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依靠群众:在生死中抉择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习仲勋开始思考诞生于战争环境的红色政权,如何行使职能,如何担负起组织领导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和更 好地保障游击战争胜利的重任。他们把惩治贪官污吏、树立廉洁政风列为政权建设的头等大事。习仲勋等领导带头执行工作人员供给制度,从吃饭穿衣到公文草拟所 需笔墨纸张等用品,均由财经委员会统一计划,统一筹办,按每个人的最低需要发给,形成以艰苦为荣的良好风尚。
刘志丹曾向习仲勋说:‚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他们无官不贪。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有骨气,要讲贞操,受冻受饿也不能取不义之 财。‛据此,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个法令:凡一切党政军干部,如有贪污十元钱以上者枪毙。以此警戒自己的同志。正是有了这条法令,在根据地工作人员 中没有贪污案件发生。1979年10月,习仲勋在《人民日报》撰文怀念刘志丹同志写道:‚同志们告诉我,志丹牺牲时,衣袋里仅留下半截铅笔,两个烟头。他 没有给后代留下遗产,却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0年5月20日,习仲勋在《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中指出‚我们工作中最大的危险‛:‚使贪污腐化、违法乱纪、铺张浪费等不良倾向能够存在和 发展的,正是领导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使国家财产、公私经济、群众生产蒙受重大损失的,也是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和下级机关执行工作中的命令主义‛,‚官僚主 义的特征,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领导工作是一种艺术,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办法。像打仗一样,光靠勇敢不行,要讲究战略、战术,要学会集中力 量去解决当前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要善于组织全体工作人员的集体力量,使自己的工作部门成为一套完整的动作合拍的机器,这样才能使工作不断进步。‛
习仲勋为什么要强调领导问题呢?因为他了解到,一些同志‚常常喜欢争执鼻子尖下的小事情,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这长那短,并不去想千百万人的大事情。有些领导机关也还不能通盘考虑问题,从远处大处着眼,考虑哪些是自己所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如何去安排这些问题,仍然是在琐屑事务中间纠缠‛。‚许多党 的领导代替了群众组织,代替了政府机关,代替了事务部门的事情。这实际是降低了党的领导水平,减弱了党的领导作用。‛他论述说:‚错误的领导方法,实际上 就是不相信群众,不懂得群众发动起来了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懂得群众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因此,他认为,‚一切从发展的情况出发,紧紧把握时机,做好 准备。准备什么?首要的两件即干部和政策。‛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留下警世名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 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习仲勋依此提出,‚要加强学习,培养干部,改进领导,要学习马列主 义理论,学习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及党的各项具体政策,也要学习文化。学习是领导工作的灵魂,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了,事情就好办了。‛他说:‚我们不怕 不懂,只怕不学。只要我们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我们就可以当大学生;反之,怕当小学生,就永远是个小学生。‛
习仲勋从实际出发开展‚三反‛、‚五反‛,他坚定地表示,‚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开展大规模的反贪污斗争。准备抛弃少数蜕化分子,挽救多数犯错误分 子,并在党内外进行普遍教育,为今后加强经济工作打下思想基础。如果再迟了,必然会毁坏更大数量的干部,就要犯严重的错误。‛他强调指出:‚必须认清,对 于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如果不加以彻底肃清,它们就会腐蚀我们的党、腐蚀我们的政府、军队及一切财经机构和一切革命的群众组织,使我们许多干部身败 名裂,给我们的国家造成极大的灾害,一句话,就有亡国、亡党、亡头的危险。‛
他坚持摆事实,讲道理,既分清是非,又团结同志。他对在肃反中有严重错误的人提出批评,主张这些同志首先敢于‚亮丑‛,敢于承认错误,才能有利于找 准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改正错误,轻装前进。他形象地说,几位同志发言中都说到要人家帮助他‚脱裤子‛,把问题搞清楚。脱裤子是要脱出一个光腿来。不能口 头说脱裤子却老想解别人裤带,或者把脱裤子变成了脱帽子,露出一个光头来,什么具体错误事实也没有,只是笼统地承认错误,这就不利于分清是非,好像疯子打 架一样找不出个原因来。如果是这样子,怎么能改正错误呢?
他号召机关全体干部:‚坚决地把侵蚀到我们肌体中的政治微生物来一次大清除、大洗涤,让阳光普晒一遍吧!这是一次巩固与加强共产党的战斗力,密切人 民政府、每个革命干部与群众间联系的有历史意义的运动。‛在毛泽东强有力的督促下,全国各地到处是一片‚打虎‛声,各省区按照中央要求,普遍下达了‚打 虎‛任务。群众对自己财产常是喜欢隐瞒的,可是在习仲勋的面前,没有一个人愿意说一句假话。这倒不是他的官位大,使大家害怕,而恰恰相反,是由于他谦虚地 接待大家,和大家真正打成了一片。
1954年,由习仲勋负责建立了隶属国务院秘书厅的国务院信访室,他始终把信访工作当作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每天都亲自批阅许多群众来 信。1957年,在习仲勋的倡议下,召开了首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他在会上严肃批评一些领导机关对信访工作不重视,对人民来信照抄照转、错转错办、草率推 诿。他认为,处理人民来信、来访,不是小事,是大事,不是一般工作,是重要的政治任务。警卫员罗孝芳回忆习仲勋要求身边工作人员说:‚群众给我的来信必须 送到我手,来人找我,必须让我知道。见还是不见,由我决定。你们不能把群众拒之门外,而且要热情接待,礼貌待人,不能给群众造成习仲勋难见的不好印象。‛
习仲勋还非常重视统战工作,他善于从历史典故中汲取教益,启发干部,推动工作。有一次聊天,他问大家:‚三国时诸葛亮明知关羽重义气,会放走曹操,为什么还要派他去断守华容道呢?‛大家不解其意,习仲勋自揭谜底说:‚这就有一个统一战线的问题,当时如果杀了曹操,东吴就会把刘备吃掉。刘备其时刚取荆 州,并无多少兵将可用。‛他接着又说:‚为什么刘备最后会败呢?是因为他搞宗派主义,只相信他的结拜兄弟,五虎上将除了马超、黄忠都是他的结拜兄弟,后来 也只培养了一个姜维,后继无人,以致最后‘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历史故事,让他道出了富有新意的政策话题。
1979年4月8日,习仲勋在《永远难忘的怀念》中写道:‚在革命统一战线工作中,恩来同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他主要看人们的长处和成绩,只要 有一技之长,在某一方面能起一定作用,就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他不止一次到程砚秋家里促膝长谈,启发和提高他的阶级觉悟。在他提出入党要求时,恩来 同志又亲自做他的入党介绍人……这样做,给戏剧届指出他们努力的政治方向‛;‚恩来同志不仅对革命统一战线内部问题做团结教育工作,即使原来是敌我问题,也善于做转化工作,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他对于曾经是战犯的特赦人员做了大量工作。特赦释放时,他亲自接见,给予鼓励‛;‚对特赦释放前的末代皇帝溥 仪,恩来同志曾让他在公安部的一个小楼上观看国庆游行,使他看到新中国的变化‛,‚后来日本朋友就曾经赞叹说:中国共产党真了不起,连皇帝都能改造过 来‛。常香玉是豫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当时在西安领导一个民营的香玉剧社。全国声势浩大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捐献运动,深深地鼓舞了她,她‚决定用义演的收 入,捐献一架飞机,为抗美援朝尽力作出贡献‛。习仲勋得知后,积极支持他们的爱国行动。香玉剧社在半年多时间里,演出一百八十多场,用演出收入购买了一架 战斗机,提前完成了捐献任务,受到习仲勋的亲切接见。习仲勋对常香玉说:‚你和你的剧社,倾注全力,用自己演出的收入,捐献一架飞机,这对志愿军,对全国 人民都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香玉同志,你是当之无愧的爱国主义的典范。你们的爱国壮举,在全国乃至国际都有很大的影响。‛
1986年,毛泽东赠诗‚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著名女作家丁玲,生命进入了倒计时。抢救丁玲缺一种滤血机器,习仲勋指示301医院从香港进 口,使其生命多维持了半个多月。丁玲逝世后,她的丈夫陈明提出,要为丁玲覆盖党旗,并对组织上拟定的丁玲生平提出了意见。习仲勋当即作出批示,同意丁玲覆 盖党旗,生平按家属意愿酌情修改。《人民日报》应全文发表,不应受1500字的限制。王蒙评价习仲勋说:‚他在对待革命同志上,有一种人情味,他有一种正 义感。‛ 1996年,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银铃‛的著名歌唱家贠恩凤,其陕北民歌专辑《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珍藏版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习仲勋专门从深圳发来贺 电:‚获悉你经过几年的努力,艺术上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表示祝贺。艺术,只有奉献给人民,服务于人民,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往人民喜爱你的歌声,今 后,希望你永远忠诚于艺术,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黄土地。‛几十年来,贠恩凤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歌唱,她的歌声也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心中。
习仲勋处理这些事情,受周总理的影响很大,他在怀念总理的文章中写道:‚恩来同志考虑问题处理问题都是从群众利益出发,不利于群众利益的事坚决不 做,有利于群众利益的事,即使有什么困难,也要下决心去做,并且在处理重大问题之前,多方听取意见‛,‚我常听他说:作为一个领导,切忌一言堂。一言堂多 了很危险。一个好的领导,要善于坚持正确意见,也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还要有勇气放弃自己的错误意见;要善于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这就有了 民主,自己就能兼听多听,兼听则明嘛。‛
习仲勋在工作实际中认识到,共产党办事情,都离不了发动群众这一条。他特别注意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安排一些地方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任职,发挥他们在抗 日救亡中的作用。他说:‚事物是发展的,人的思想也是变化的。我们要具体人具体分析,不同事不同对待。蒋德宽虽然是地主,但他支持儿子当红军,又在物质上 积极帮助我们抗日,像这样的地主就应当团结争取他们。‛习仲勋也是党内高级干部善于团结的楷模。在新中国50周年庆典上,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看望他的 中央首长说:‚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为了群众:在实践中历练
习仲勋在谈到政府工作任务时指出:人民政府最大的一项政治工作就是给老百姓做一些事情,像怎样养羊、怎样养鸡、怎样养牛、怎样使羊多产羔,就是政府 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的政治任务。要为老百姓多打算,使人民财富增加,生活逐渐改善。光种粮食,生活不可能提得很高,必须与其他副业结合。在青海就是要多 收购牧民的羊毛,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他们就欢迎你。这是政治问题,也是群众问题。领导群众是很大的一个艺术。农民就是靠经验办事,当他没有搞清楚时,对他 有好处也不愿意干,所以我们要做好畜牧工作,必须弄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因为革命就是要办好群众的生产事业,而领导群众生产又是最实际最具体的为 人民服务的工作。
习仲勋为民主政权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要求新生政权的工作人员时刻不要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要忘记屁股坐在哪一边的问题。1944年秋,绥德地区召开司法会议,习仲勋在会上发表了《贯彻司法工作的正确方向》讲话。他说:
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司法工作是人民政权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和其他行政工作一样,是替老百姓服务的。这样,就要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 股放在老百姓这一面,坐得端端的。旧司法机关的屁股就不是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的,是坐在少数统治者的怀里。我们的司法工作的方针是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保护人民的正当权益。越是能使老百姓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少打官司,不花钱,不误工,安心生产,这个司法工作就越算做得好。
二、不当‚官‛和‚老爷‛。我们司法工作者,既是为老百姓服务,就应该站在老百姓中间,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其实 不然,新的创造要在老百姓中寻找。他指出:必须要有群众的监督批评,并提醒各级干部,‚应该懂得我们是人民的长工,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听从掌柜(群众)的管教。只有这样,才可以从群众那里学得宝贵知识,才可以反过来当群众的先生。
1951年1月,习仲勋在《新闻工作就是群众工作》中讲道:‚‘为干部办报?还是为群众办报?’这个认识问题在理论上早已解决了。报纸名曰:《人民 日报》、《群众日报》,没有一个叫‘干部日报’的‛,‚思想上明确之后,要使报纸群众化,就首先必须使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群众化‛,‚新闻工作就是群众 工作,新闻工作者就是群众工作者‛,‚到处都要交几个知心朋友,特别是要同工人、农民多交朋友,慢慢熟悉起来,地方多了,朋友多了,记者和编辑就成为社会 活动家了。只有这样,记者和编辑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报道和评论;也只有这样的记者和编辑,才能团结更多的写稿积极分子。这样,报纸才能办好,才能培养出群众 爱戴的名记者、名编辑‛,‚也就是说,用群众的语言写群众的东西,群众的报纸就要用群众的语言去办,那样群众就会欢迎了。‛
习仲勋在《边区群众报》创刊六周年、已出满百期时,写了热情洋溢的贺信:‚《边区群众报》出满整百期了,值得大大庆贺。这个报纸是陕甘宁边区群众公 认的好报纸,谁也喜欢它,谁也爱护它。为什么好?它不但容易读容易懂,并且说出了边区群众要说的话,讲出了边区群众要知道的事情。这就是为群众服务,当得 起《边区群众报》这个光荣的称号。它过去是这样做的,今后还要这样做。‛
1981年11月,新华社举行建社五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习仲勋对纪念活动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就是‚我们的任何纪念活动,都不是为纪念而纪念。纪 念某一个节日,总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前进。‛他从新华社五十年的经验教训中,归纳提炼出‚真、短、快、活、强‛的五字箴言,回赠给新华社的负责人 和编辑记者。
一、真——真的对立面是假。新闻必须真实。延安时代就反对过‚客里空‛,这几年又反对‚假大空‛,假字排在第一,所以首先要反假。
二、短——短的对立面是长。新闻、通讯、文章都要短,长了没人看。
三、快——快的对立面是慢。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很强,不快就成了旧闻了。你们现在技术装备比延安时代强多了,但是仍然有一些新闻实际上不新,变成旧闻了。
四、活——要生动活泼,不要老一套,老框框,老面孔,那些没有人看。
五、强——要做到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一篇新闻报道,总要给人一点什么有益的东西,使人们看到了受到教育,受到鼓舞,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团结一致干四化。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出废品。习仲勋的五字箴言,简洁明了,道出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本质,既是对新华社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而他自己在西北野战军取得沙家店大捷的30多年后撰写的文章,仅用了426个字就生动再现了这场战役:
收复陇东和三边地区后,彭总根据党中央新的意图,率领我军越过沙漠,驰驱千里,突然包围了陕甘宁最 北边的榆林城,要再一次调动敌主力部队北上,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特别是为陈赓兵团进击豫西造成良好战机。果然蒋介石以为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飞到延 安亲自指挥,要与我军决一死战。于是,十万敌军疯狂向榆林方向逼近,还在高喊一战‚结束陕北战争‛。当时,我军在长城内外沙漠地区连续行军,连续作战,十 分艰苦,没有粮食,只能以野菜和宰杀战马充饥。党中央和我全部野战军都处于敌重兵包围之中,情况至为险恶。可是,彭总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运筹 帷幄,从容自如。首先击溃了西来增援的马鸿逵部数万之众,接着又瞅准机会,反手一击,风驰电掣般地消灭了西北战场上敌‚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三十六师。此 即我军战史上著名的‚沙家店之役‛。这一仗,不仅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而且把整个陕北战局完全扭转了。与此同时,陈赓兵团挺进豫西,潼关吃紧,中原震动。骄横一时的胡宗南集团全线退却,溃不成军。1951年9月22日,习仲勋在《文化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中说到:‚我们检验文化工作成绩的大小,就看他们是否与群众相结合,为群众服务,只有 这一个标准,不能有别的标准。具体地说,就是你写的剧本、演出的戏、举办的秧歌队,群众爱不爱看?受没受到教育?‛‚目前,首先要在文化工作队伍内部普遍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解决好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也就是人生观的问题,立场、观点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条才能有坚固的团结,才能使文 化工作获得迅速的发展和进步,才能改进我们文化战线今天的状况,这支队伍才能够更有力量。‛‚批评不是整人,是帮助人,教育人。批评不是恶意的,是善意 的,就像毛泽东同志说的:‘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习仲勋在谈到文艺批评时说,文艺批评也要有高度的批评艺术,善于运用批评武器,恰到好处,而不是倾盆大雨,狗血淋头,结果弄得不欢而散。并不是作家 难以领导,而是批评者要懂得批评的方法和目的。批评尖锐也要实事求是,不是越尖锐越好。上纲上线,扣大帽子,不实事求是,怎能让人心悦诚服?批评家要像园 丁培植果树那样,细心耐心,认真负责,把批评的动机和效果求得一致,才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我们要用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反对那种夸大缺点、乱找茬子的文 艺批评家。要从作家的具体水平出发,给作家指明出路,善于引导作家前进。不仅批评作品中的缺点,更要鼓励作品中哪怕是百分之十的正确的部分。
他强调对文艺创作‚应当允许争论,鼓励百花齐放。‛1981年12月,他在会见全国故事片电影创作会议代表时指出,‚电影是精神食粮,搞得好可以教 育一代乃至几代群众,影响深远,这是几十万、几千万也买不来的;而一部不好的电影,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影响所及,损失也不是几十万、几千万能计算 的。‛他要求中央有关部门采取制度性措施,保证电影的创作质量。他还特意强调,一部影片有缺点不要紧,群众和专家都可以评论,任何一个领导人,不要随随便 便把一个影片给‚枪毙‛,这样不好,有缺点可以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习仲勋还十分重视保护文物,他时常叮嘱说:西北是我中华民族发祥之地,历代文物古迹甚多,凡我党的组织和人民政权均应负起保护文物遗产的责任。当西 北野战军南下作战之时,习仲勋、林伯渠和贺龙联合署名发出《保护各地文物古迹布告》:在我军到达新解放区时,应由军队政治机关训令部队切实遵守保护古迹文 物的法令。其中特别贵重的应开具清单派人护送西北局宣传部统一保管。其种类为:古版书籍、宗教经典、地方志、风土志、贵重图书资料、包括外文书刊、专科书 籍及各种调查图表;古代钱币、铜铁钟鼎、陶瓷器皿、古字画、碑雕刻及照版等。凡老区、新区的古迹名胜如碑塔、陵墓、雕刻、塑像、古树木、寺院、庙宇及其他 一切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均需一律保护,必要时指令专人保管移交,以免损坏。后来西北地区的文物古迹损毁极少,这与习仲勋等在战争年代的远见卓识和采取的保 护措施是分不开的。
1950年7月,习仲勋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次扩大会议的讲话中说:‚西北是多民族地区,必须重视民族问题,如果丢开民族问题,就是脱离西北眼前最 重要的实际。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任何细节,都不应认为是技术问题,而要看作政治问题以严肃态度对待。‛他指出:在民族工作中,必须使各民族都有相当数量 的代表参加政府工作,并有意识地照顾人数较少的民族;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各省要有计划地办好民族干部学校;要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切实尊重各 民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一切工作中都要照顾民族特点,‚不要过分地、不适当地强调阶级矛盾,否则就是民族矛盾‛。他颇有远见地说:‚全世界有三亿人信仰 伊斯兰教,我们工作做好了,在东方亚洲影响很大。总之,民族工作不要急‛,‚谨慎稳进的方针是唯一主要的方针。‛习仲勋针对有些干部在工作中把宗教和封建制度混同起来的倾向,他依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及国家之起源》一书中的分析,着重说明不能把宗教当作封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道理。他指出:
人类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便已有了朴素的宗教观念,宗教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是群 众面对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不可抗衡的自然法则与社会法则而求助于神秘现象的表现。封建阶级只是利用了宗教,而不是由他们制造了宗教。因此,宗教不会随着封 建剥削制度的消灭而消灭。由此,他强调说明统一战线在新疆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党在新疆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组织民族、民主的统一战线。与汉族地区比较,新 疆的统一战线工作更加广泛,除开帝国主义分子、反革命分子、地主阶级以外,各民族的各个阶级、阶层、集团、重要人物和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开明士绅,都是我 们团结的对象。而团结各民族的领袖人物、宗教界重要人物、牧区的部落头人、知识分子,在目前时期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习仲勋在欢迎十世**的宴会上致辞:‚西藏是中国的西藏,是西藏人民的西藏,不能让任何帝国主义强盗侵占和蹂躏。‛1951年12月18日,他在 《对西藏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要采取‘稳进慎重’的方针,不能犯急性病‛,要‚调查研究,了解和熟悉西藏各方面的各种情况(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历史等)。要造成一种风气,这就是学习。了解不全面,就不能得出正确的办法。‛藏族上层人士黄正清说:‚彭总、贺龙和习仲勋的举止高雅,侃侃 而谈,热情友好的气氛,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对比之下,使我看到国民党大长官盛气凌人和我受到的鄙夷和凌辱,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特别是满口陕西关 中话的习仲勋,使他更深切地感到了一种格外亲切的大西北乡情。
30多年后,习仲勋在与胞弟习仲恺谈话时,还提到了当年收服项谦的往事。他说:‚对于青海项谦的问题,那时张仲良打电话来问我怎么办?我说不能打。项谦是游牧部落的头人,你来了他就跑了,你走了他又来了,他的整个部落又都是骑兵。张仲良说要用五个团的兵力来解决问题,我说五个团也解决不了。后来叫喜 饶嘉措去做工作,历史上有七擒孟获嘛,我是八九次。后来毛主席见了我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1981年,在全国中小学政治思想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习仲勋针对当时一些教育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表现不好的孩子要善于引导,越是调 皮的孩子,你越要热爱他、引导他,因为小孩子还不定型。学校不要搞什么快班、慢班,快班的老师兴高采烈,学生也觉得他们好得不得了;慢班的老师灰溜溜,学 生也觉得不光彩,这个不好。他以前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说:‚我们今天吃苦,是为了明天的幸福。红军长征多艰苦,又牺牲了那么多人,他们为了什么?再说,现在 不光学生苦,老师也苦,陕甘宁边区的干部群众都很苦,但一定会苦去甘来。‛
习仲勋曾回忆和评价说:‚二师有不少时间游居在山村群众的土窑洞里,有时在旷野、林间以至行军途中坚持教育和上课。当时学校流行这么几句顺口溜: ‘庙宇是学校,大地是课堂,借日月星光,读大块文章。’没教材,老师自编自选;没有黑板,借用群众的门板;没粉笔,用黏土块制作土粉笔;没纸,利用桦树皮 和旧书报;没桌凳,坐的是砖头石块,膝盖当课桌。自己打柴烧木炭,开荒种粮种菜,采野菜,纺棉线,白天上课,晚上放哨,还搞军事训练和演习。学校教育和社 会实践相结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始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2002年5月24日,习仲勋病逝,他的夫人齐心,满含深情写下了寄托她无限哀思的祭文——《我用微笑送你远行》:‚在你昏睡中,一位中央领导同志 来看望你,他对我说,习老一生为革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最大的功绩在于一个‘落脚点’,一个‘开放圈’。仲勋,我知道,在你心里,你一直认为,落脚点 也好,开放圈也好,基础都是建立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你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习仲勋。我明白你这话的内涵。‛
蒙冤16载的习仲勋,虽然曾为中央党校的学员,但他不参加校内任何学习和活动。20年后,他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谈起这段往事:‚在一九六二年九月八 届十中全会上,因为一本书的问题,我就靠边站了。一直到一九七八年二月,几乎十六年我没有工作。‛1968年至1978年,习仲勋先是在北京卫戍区被‚监 护‛,之后又被下放到洛阳监管,过着既无党的组织生活,又无具体工作、监外监护的‚流放生活‛。但他在洛阳矿山机器厂期间常说: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不易 呀!有多少人为之流血牺牲。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信党的领导,要用自己的双手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因而他相信自己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泼洒在他身上的污水 最终也会除去!他坚持每天散步,锻炼身体,随时准备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习仲勋在8年隔离审查后面对两个女儿,已分不出哪个是桥桥,哪个是安安。他离开家时,大儿子近平11岁,小儿子远平8岁,见面时已分别是19岁和 16岁的大小伙子了。25年后,习近平颇为感慨地谈起了这次相见时的情景:‚他看见我们就哭了,我赶忙给他递了一支烟,也同时给自己点燃了一支。他就问 我,你怎么也抽烟了?我说,‘思想上苦闷,这些年,我们也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你抽烟我批准了。’到第二次再见到我时,他竟然 把自己用的一个烟斗给了我,并说:‘我知道你没有条件抽纸烟,回去以后就用这个烟斗抽旱烟。’这是他在困难境地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一直保存到现在。‛
习仲勋在洛阳耐火材料厂,在周恩来总理病逝后,他经过厂门口,看到橱窗里周恩来的照片,边看边流泪,有张是他和周恩来在十三陵水库劳动的照片。他给 周围的工人讲述说,周恩来在前边拉车,我在后面推车,这张照片把我抹掉了。为什么要抹掉呢?这是历史呀!他一时哽咽地说不出话来。习仲勋曾在七大落幕、参 加西北党的历史座谈会上讲道:‚历史最贵真实,知道的不完全不要紧,不知道也不要紧,最有害的曲解和捏造历史。党史是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历史,如果丢开党 和人民来谈历史,那就失掉了历史的真实‛,‚真正的领袖是在不脱离群众斗争的同志中产生的,决不会在没有经过斗争锻炼的人身上体现出正确路线。‛
1985年,当习仲勋第二次来到江西苏区,由于道路翻修,车辆较多,警车不时鸣笛,示意让道。他严肃地说:‚怎么能这样呢,这样会吓着群众,不要因 为我们赶路,影响老百姓的正常通行。告诉前面警车上的同志,后面车上坐的不是老爷,不要动辄八面威风。我们是来给老区百姓办事的,不能给群众添麻烦!‛当 车停下来的时候,他快步走上前去,给警车上干警说:‚不要再鸣笛了,要考虑群众的安全嘛!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我们不是老爷啊!‛在井冈山,他会见了王佐 和袁文才烈士的后代。他嘱咐江西省领导说:‚我们一定要把烈士家属的疾苦放在心上。把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烈士家属的生活安排好,让人民放心,让党中央放 心,让烈士在天之灵得到安慰。‛
习仲勋在最后的日子里对子女们说:‚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习近平在父亲习仲勋88岁寿辰时,饱含真情写下了他对父亲的 敬重之情:‚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您的心中始终有一盏明亮的灯,永远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在社会上喊 我们是‘狗崽子’的年代,我就坚信我的父亲是一个大英雄,是我们最值得自豪的父亲。历史已经证明,您是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 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 看到西北植树造林,习仲勋欣慰地说:‚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不仅要认识中国,而且要改造中国,建设一个更好更美丽的中国。‛‚长征接力有来人‛ ‚满目青山夕照明‛,这是叶剑英晚年写下的诗句,也是习仲勋十分喜欢的诗句。在习仲勋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经受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也创造了常人难以企 及的辉煌。他践行了自己的座右铭:‚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他在赠赵伯平《一身正气,满腹经纶》的诗中写道:‚知难而不退,临危而不 惧;遇险而不惊,蒙冤而不怨‛,这也正是习仲勋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
在习仲勋同志的追悼会上,写有‚南梁黄土‛和‚环县小米‛的两个小红布袋,赫然映入眼帘。南梁和环县,是留下习仲勋青年足印的地方。从征战陕北到主 政南粤,从‚年轻有为‛到‚炉火纯青‛,他的一生都‚把屁股端端坐在老百姓这面‛。正如《习仲勋传》中所写:‚习仲勋,这位由农家后代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对祖国和人民,尤其对中国农民怀有特殊而深沉的情感。当经历了七十余年的不懈奋斗进入人生深秋的时候,他仍时常吐露心声:我是农民的儿子。‛
一身泥土气息,魂归黄土高原。同月同日生,相隔一甲子,掩卷拭泪痕。
第五篇:巨人三传读后感
巨人三传读后感
巨人三传读后感1
昨日,我去书店买了《巨人三传》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回到家,我便先看起了《巨人三传》……很快,《贝多芬传》看完了。我心中对贝多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贝多芬1970年12月16日出生在莱茵河畔科隆附近、波恩一所破房子里。父亲是男高音歌手,嗜酒成性,一无是处。而母亲是厨师的女儿,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艰苦。贝多芬从小就被强迫练琴,但他却出乎人意料地从没有憎恨音乐,反而对此十分热爱。17岁时,母亲离开了贝多芬,他担负起养活全家人的重任。童年悲惨的贝多芬只身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始他的新生活。
但事与愿违。尽管贝多芬创作了许多经典乐曲,回报却少得可怜。他依旧过着清贫的日子。
灾难来临了!26岁时,贝多芬的耳朵渐渐失去听力。他失聪了!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试想一下,失去听力的音乐家如何创作,如何生活?但贝多芬没有气馁,没有抱怨,继续他的音乐创作。之后,他创作了《月光曲》、《第五交响曲》、《欢乐颂》……
从《欢乐颂》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当中,不难看出贝多芬心中的.快乐。面对困境贝多芬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坚强乐观,步步走向人生与事业的顶峰。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贝多芬学习。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该轻易放弃,应要无所畏惧,乐观向上,勇往直前,克服困难与挫折,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看到贝多芬,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强地写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在逆境下生存。
“通过痛苦,得到欢乐”贝多芬的这句话就是他的人生写照。这句话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如他的歌声永远在我们耳边回荡。
巨人三传读后感2
一段紧张的期末考试结束了,寒假开始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大阅读也开始了,一本《巨人三传》摆在了我的面前,翻开并欣赏着这部伟大的传记。
作者讲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个人,他们一个是音乐人,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面对苦难他们不曾放弃,他们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美的音乐,却不幸双耳失聪,他的耳朵日夜作响,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折磨,听觉是越来越衰弱,在好几年中,他隐瞒着家人,连他最心爱的朋友也没说,他避免与人见面,使他的残废不至于被他人发现,他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在戏院里,他得坐在接近乐队的地方,才能听懂演员的说话,他听不见乐器和歌唱的高音。
假如他的座位稍远一些,人家柔和的说话声能勉强听到一些,人家大声叫喊时,他简直痛苦难忍,这种悲剧是个愁苦。
在他的一部分作品中,能表现出来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情绪,还有许多乐曲反映了青年人的天真,贝多芬在悲伤中创造的乐曲是美的,也正是这些乐曲给他带来了希望,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乐章。
托尔斯泰是个著名的法国作家,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的痛苦和他在痛苦中得来的和谐,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与安德烈是精神的'解脱,他令人感到生命的结束与开始全在骚乱中,托尔斯泰如他在开始时一样,停留在一波未平一波即起的阶段中。
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反映了在腐朽的社会中有敢于实现理想的人的悲惨,他们在努力中得到成功,给他们带来希望,使他们继续奋斗!
合上《巨人三传》,心中不禁为为人赞叹,也许是坚持才让他们成功的吧!
巨人三传读后感3
以思想和力量来胜过别人的人,我并不称他们为英雄,只有以心灵使自己更伟大的人们,我才称之为英雄。
巨人三传,是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组成。被称为世界“三英雄传”!作者是法国的青年作家罗曼·罗兰所创作,其内容曲折动人,拨人心弦。
贝多芬,是大家都很熟悉,也是我个人很敬佩的一位音乐家。他虽双面失明,两耳失聪,却从不放弃生的希望和对音乐的追求。身体上的残缺,并不影响他对梦想的不断奋斗和努力。这让常人无法忍受的残缺和无法被理解的强大的坚实不移的决心,使贝多芬注定走向成功。“扼住命运的咽喉”,是贝多芬的精神上的巨大支柱。他,伟大的贝多芬,给后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更重要的,他教给我们,生命不会永远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那掀起的巨浪和狂风暴雨也是必须经历的,挫折和忧患,是需要我们坚强面对的“人生课题”。
《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是三传中的`另外两个传记。这两位伟人虽职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但他们都拥有了同样的优良品质―――寻求正义和光明。虽然他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将他们的正义与真理抒发的淋漓尽致。他们告诉我们,人生的征途中,所以必须具有的坚忍不拔。
正如题记写的一样,英雄的定义,在我们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发现,我身边的许多的平凡的英雄,没有名气,但,他们都像三英雄那样,平凡而伟大。
巨人三传读后感4
20世纪初,有感于欧洲资产阶级日趋颓靡,法国青年作家罗曼。罗兰一度希望借助“英雄”人物来感召人们变革现实,先后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其中《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被称为世界“三大英雄传”,又称“巨人三传”或《名人传》。
无论是音乐大家贝多芬,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还是文坛泰斗托尔斯泰,在那闪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后,却是一个个的孤独者,精神上的孤独者,像是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
这是一种伟大的悲哀。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变得决绝,思想上的那种既受压抑又想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矛盾的内在爆发力,成就了他们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绝对的孤独,伟大的艺术作品该如何产生。音乐、雕塑、文学领域将平庸无奇,所谓的艺术再也不能称之为艺术。
贝多芬的孤独让人感动,他在孤旅中努力地寻找一个个突破口,希望能凿开一个小孔,他用音乐与外界的人沟通。
米开朗基罗,他的脚步是如此的匆忙,他的手永远是不停息地在抚摸着那一块块光洁的.大理石,然后,在狂热的目光的注视下将这些冷冰冰的大理石一击一凿雕刻成一尊尊美丽的塑像。
托尔斯泰他拥有显赫的地位,多情的家人,可是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孤独者,在精神的沙漠中为了创造一片片绿洲而努力开垦的行人。他永远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爱,退让、宽刷微笑、质朴、明净,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美丽。
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印证了三位巨人孤寂的人生旅程,然而,他们却创造了人类艺术的辉煌,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巨人三传读后感5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虽然这只是一种信仰,但是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和不会因为恐惧而失足的原因,掉入命运的浊流中,任其游荡。
而巨人三传那三个人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成功的人,是最让我钦佩的人。他们正直勇敢,无畏正义,三位伟大艺术家不平凡的一生。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还有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的故事,早在贝多芬年幼时,他的父亲就经常用打骂的方式来让贝多芬学习,在他十七岁时创造了一首交响乐,取得了成功,但不幸的是,贝多芬在二十几岁时听力逐渐消失,晚年双耳失聪,他也呐喊过,为什么老天对他这么不公平?要知道耳朵对于一个音乐者的重要性,就像第二生命,但是他没有放弃,他暗下决心,就算是没有耳朵我也要做谱,我要做命运的主宰者,没错,他重新谱写了属于他自己的乐谱,有着坚定毅力的他成功了,他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
当他登上奖台的时候,他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万众瞩目的对象,但是谁知道那成功之花的.背后,它的芽儿沾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不正是需要像他们一样的精神吗?只有这样,希望的曙光才会照射在你的身上,飞天的翅膀才会在你的身上展开,总而言之,毅力是通往成功路上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创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迎接很多的挑战,我们并不需要感叹上帝对我们的不公,我们才是创造命运的上帝。
如果命运是一块铁,毅力就像一把锤子,将铁打造成一柄神器,如果命运是一个嫩芽,那么毅力就是一阵阵雨,滋润着芽儿长成大树,所以朋友,让我们心中充满梦想,造就美好的明天。
巨人三传读后感6
音乐家、雕塑家、小说家的伟大在罗曼·罗兰笔下,像金子般闪闪发光。他们的真、善、美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有灾难,寻求真理和正义是我们身上难有的精神。
罗曼·罗兰,并没有在贝多芬传上,花费很多笔墨,但这小小的传记,却记录着贝多芬的一生。“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位音乐家,他在钢琴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也弹过钢琴,他的九部交响曲体现了他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是他革命精神的体现,激动人心的曲调,让他的曲子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钢琴曲。在书中多次展现出交响曲的`乐谱,他很认真的对待他的每一首曲子,对战争的不满,对英雄的尊敬。
米开朗琪罗,一位雕塑家兼画家,他的作品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他的《复活》与《最后之审判》让我感触较深,那个面目狰狞的脸,那个蜷缩在一起的shenti,他的身下,好似有着无数的人,在把他向上送,却不知要送到哪里,那个受罚的灵魂啊,这是你最后的审判!
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花费笔墨最多的,他的一生特别坎坷,所有著作都围绕战争来写,阅读《托尔斯泰传》我会拥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也许是学过他写的课文吧,他的真理与正义或许是里面三个人最大的,他的爱情来得较晚,这也使他在自己的书中,增加一些爱的火光,一生的坎坷,使他更加亲近自然,与农民,一起在田间干活,是他的兴趣,浓浓的乡土情,使他更加喜爱自然。
寻求真理与正义,是每个人都该有的品质,真善美是每个人身上,都该闪闪发光的德行!
巨人三传读后感7
坐在窗前,闻着花香,感受书本。巨人三传?刚刚听到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讲的是三个巨人的故事吗?于是我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书本。慢慢的,才了解到这本书,它是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的,的确,它讲述了三个“巨人”。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分别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其中,贝多芬这个巨人,立在了我的心中。贝多芬,一个神圣的名字。早在贝多芬的幼年时期,他的父亲就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钢琴。在贝多芬十七岁时,遭遇人生的一次大打击,他的母亲去世了。1787年,贝多芬到维也纳结识了莫扎特和海顿并发表了全部九首交响乐,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不幸的是贝多芬在二十八时听力逐渐衰减,晚年完全失聪。这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该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是他没有放弃,通过咬着一根小木棍,继续创作,并创作出了不朽名作《命运交响曲》。“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成功了!他虽然失去了一切快乐,但却给别人留下无限欢乐。贝多芬以一个失去快乐的身份告诉我们:上帝不一定能创造我们的命运,但我们却可以创造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困难,不要去抱怨上帝的不公平,因为上帝是在给机会我们,让我们去创造自己的命运。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制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予他欢乐,他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给予世界快乐。他用苦难来铸造快乐,就好像用他的那句名句来说,那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英勇一切心灵的名句:“用痛苦换来的欢乐。”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闻着花香,对啊,快乐,要用痛苦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