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字村农家书屋简介
崆峒区香莲乡什字村农家书屋简介
香莲乡什字村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北部塬区,为香莲乡政府所在地。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180户727人,全村耕地面积3806亩,人均耕地5.2亩,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175元。
2008年底,香莲乡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文体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建成什字村“农家书屋”。书屋面积30平方米,配有书柜4组,藏书涉及政史、科普、法律、文学等30多种,共计3000余册,报刊、杂志30多种,共计1500余份,电子音像制品100多张,并配备了桌椅、电脑、电视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设备。
农家书屋建成后,在书屋的管理和运行上,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做到了四个好(即:基础好,引导村民树立爱学习的习惯;管理好,配备管理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好,政府和上级新闻文化部门扶持到位;配套好,软硬件设施基本齐全)。什字村村委会主任刘振彪亲自兼任书屋的管理员,确保了书屋定时开放和村民借阅。根据农村群众的的作息习惯和农时季节,在农闲时每天开放6小时,在农忙时每天开放4小时,逢寒暑假和双休日时全天开放,方便在校学生借阅图书。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农家书屋,至目前,群众借阅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累计借阅将近1000余人(次)。
书屋的建成,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给什字村带来了新气象,许多村民通过到书屋借阅各类书籍,学到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力调整了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了产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部分富余劳动力通过书本学到了一定的技能,通过报刊杂志及时掌握信息,外出找到了更多的致富门路。村民王万明、吴西平经常借阅科技种植方面的书籍,自学倭瓜、果树等种植技术,冯汉宝、张世广、冯锁英经常借阅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了养鸡、养猪技术,冯汉宝饲养的肉鸡从最初的2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只。
人们常说,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所学校。可以说,什字村农家书屋就是一所用知识滋润心灵、用科技带富农民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好学校。
第二篇:村农家书屋简介
**村“农家书屋”简介
“农家书屋”位于**村便民服务中心一楼,投资30万元于2008年1月投入使用。书屋设有书柜18个,藏书近2000册,配置了可供上网的电脑2台,报刊架1个,桌椅10套,可容纳20位读者,周一至周五上午8点半至下午5点对外免费开放,实行专人管理,各类制度上墙,通过两年多的运作,效果较好,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学习到经济、法律、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村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积极作用。
附:以下为各类报刊名称,欢迎广大村民前来阅读!1、16种报纸: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江苏工人报、检察日报、平安法制、江苏经济报、关心下一代周报、邗江警方、扬州晚报、扬州日报、扬州时报、江苏科技报、今日邗江、老年周报、亮报2、19种书刊:演讲与口才、风流一代、中国青年、莫愁、农家致富、中国老区建设、党的生活、求是、半月谈、党建文汇、共产党员、江苏妇运、中国民兵、群众、健康之友、中国消费者、江苏卫生保健、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扬州报告
第三篇:农家书屋简介
乡农家书屋简介
乡村农家书屋于年成立,是我村一个公益性的农家书屋,书屋辐射全村社名农村群众。书屋面积平方米,藏书册,设专职管理人员1人,自建书屋至现在,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10000余元,用于书屋的建设。书屋现有书柜个,阅览桌椅套,报架个,杂志柜2个,书屋图书4000册,音像制品余张,自费订有《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平凉日报》、《甘肃人口与计生》等报纸杂志。图书借阅每月开放20天,月平均接待内阅、外界阅读210人次。同时注意做好科技书、工具书、重要文献、地方文献的入藏准备工作。
书屋始终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贯穿到各项基础服务工作之中,始终以高涨的工作热情及吃苦耐劳精神,全天为农民服务。书屋建成后,由村理事会负责完善和管理,不断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学文化、学农村实用技术的浓厚氛围,大力倡导新农村新生活。
一.规范管理。
为了确保书籍和音像制品做到管理规范,使借阅服务工作更加贴近读者,书屋严格遵循图书分类排架规则,对余册图书和余张音像制品进行了全面整理,实现了严格规范排架。
二.建立健全书屋管理制度。
依据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图书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员职责》等规章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要求所有农家书屋将开放时间、管理员姓名、联系方式、监督方式在书屋外墙显著位置予以公布,使农家书屋管理进一步规范科学,以此来规范服务行为,做到“借阅有程序,本本有去处”,达到了规范化管理的工作标准。
三.实行专人管理,明确职责。
为了使书屋规范有序开展,村组选出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村代表专门对书屋管理和维护,坚持按时开门和办理有关借阅手续。对各类图书认真做好登记、分类、编码、陈列等建档工作;聘请了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村民为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并对其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制订完善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借阅制度、管理员工作职责等;以此便于长久管理。
四.收集相关信息,不断完善图书种类。
为了扩大图书种类,拓宽知识领域,更好的满足周边群众的阅读需求,平时书屋将群众反映的需求图书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分类,书屋逐步进行完善。
五.不断完善相关设施,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以解决村民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为重点,培养村民阅读习惯,提高广大村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更好的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
六.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效用。
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组织村民开展“学习读书活动、收看科技知识讲座”等,使农家书屋切实发挥实效。书屋建起来后,村民打麻将的少了,看书的多了;在家闲聊的少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多了。不仅如此,农家书屋还成了农家孩子的第二课堂,很多孩子放学后,都会到书屋读书或写作业,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更激发了农村孩子的读书热情!“农家书屋”成了村民学文化、学科技、了解致富信息的俱乐部,成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移风易俗和倡树新风的阵地场所,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西华镇西华村农家书屋简介
西华镇西华村“农家书屋”简介
西华村是西华镇政府所在地,东距华亭县城7公里。全村共有5个社,438户,1884人,有劳动力1229人。为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全村文化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力度,2008年,镇、村两级积极筹措1.2万元,建成西华村农家书屋。在建设中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创新载体,拓展服务基层群众的空间
按照“拓办实事、适合胃口、完善功能”的原则,结合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对农家书屋进行了建设和装修。共落实书柜(架)6套,桌椅10余套,配套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卫生、青少年课外读物等藏书1146余册。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广场、有线电视等多位一体、全方位覆盖的农村文化覆盖网基本形成。
延伸内涵,大力提升群众的文化追求
本着“倡导文化、学习文化、享受文化”的理念,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文化带动作用,采取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源源不断地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年借阅图书达1000多人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10余次,并引导群众在农闲时间自发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村风民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积极探索,建立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
为了使“农家书屋”发挥最大的效益,长期为群众提供
服务,村上积极探索建立“农家书屋”建、管、用的长效机制。建立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办法》、《农家书屋管理员须知》等制度,实行专人管理,确定了书屋管理员,坚持全天开放,确保了“农家书屋”真正发挥作用和效益,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致富帮手。
第五篇:月圆村农家书屋简介
月圆村农家书屋简介
为切实解决我村村民们“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 的问题、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月圆村党支部书记徐铁辉同志积极向上级领导们争取资金,在村委会设置了“农家书屋”,为月圆村民们建立起了一个“精神家园、文化粮仓”。
一、“农家书屋”规模
我村“农家书屋”设立于2011年6月初,面积25平方米,藏书5200多册,电子影像光盘130张,其中包括了雷锋专题类、计划生育专题类、五老专题类、科学技术类、文化艺术类、现代军事类、少儿类等12种书籍周刊;有一个两台电脑式的小型电子阅览室,以供村民们上网学习其他方面知识和一些影像视频资料的播放。
二、月圆村“农家书屋”成办意义
1、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我村“农家书屋”开办近1年来,经常有很多党员群众过来看书,上到60多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学生,书屋已成为育龄群众们求知识、学生们长见识、村民们学科技、党员们受教育不可或缺的地方。
2、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走进群众的心里。在今年的农家书屋扩建中,我们增设了雷锋图书专柜,添购了雷锋书籍50多本,并收集了一些雷锋音像制品,如:雷锋电影、雷锋歌曲、雷锋图片等。让村民们在学习和观看雷锋书籍和音影制品的同时,切实领悟到雷锋精神的伟大,从而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形成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长效机制。
3、为我村党员和民兵学习提供了平台。我们的农家书屋是在逢三的日子里是党员们学习的固定场地,缝九的日子里是党小组长学习的固定场地。同时,我们充分利用书屋中的有效资源整合,订阅了一批军事杂志,作为我村的民兵阅览室。
总之“农家书屋”的建立,点燃了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