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祝彦
2006年06月21日10:0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陶行知主张“以教育救农村”,具有其独特性。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1916年回国后即与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倡导和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深入军营、商店、工厂、街道,开办平民学校。在这期间,陶行知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1925年以后,陶行知便把眼光投向农村和农民身上,深入农村调查研究。1926年12月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其中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要筹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陶行知主要是想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和文明意识,达到拯救农村的目的,于是积极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的思想
陶行知积极倡导和实践乡村教育的思想,实际是来源于他早期的“教育救国”主张。陶行知对此有很深刻而生动的阐述:“教育的力量与别种力量不同之点,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够达到个个民众的内心里头去的,他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自己团结的。”
而中国教育的最大弱点是在农村,由是他主张把乡村教育作为“改进社最重要之事业”。1926年12月陶行知在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的《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写道:“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的中心,乡村教育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而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师资问题,陶行知认为,“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于是,陶行知主张大力培养愿意献身农村教育的人材。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设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招生广告中声明其培养目标和报考条件均与传统师范教育明显不同。培养目标为:“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非常明确地把乡村师范教育办成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乡村工作者。因为在陶行知看来,乡村学校不单纯是教育机关,还应该是改造乡村的力量,乡村教师也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发挥其影响乡村进步的作用。“学校既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
其次,陶行知主张,必须把办学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即把农村教育与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技术等结合起来,使教育服务于社会,这样的教育才有社会意义。而且要把办教育与改造(农村)社会结合起来,使教育承担起改造社会的使命。对此,陶行知阐述道:“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
正因为如此,乡村教育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因此,陶行知特别强调,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必须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去投入工作:“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的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针对此,在1927年1月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广告中,陶行知特别注明报考者必须“愿与农民共甘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
“改造中国乡村的试验机关”——晓庄学校
为了实践自己的乡村教育思想和改造乡村主张,1927年2月陶行知开办了晓庄中心小学,3月15日,又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学校,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使其教育思想得到实验。由于晓庄学校在当时乡村建设运动中所起的独特示范作用,被学术界和乡村建设运动者称为“改造中国乡村的试验机关”。
在晓庄学校,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学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晓庄学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单位,而是作为“改造农村生活的中心”,承担起改造农村的任务。首先,成立了民众学校,对学校附近地区农民进行识字教育,通过办民众夜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其次,开办中心茶园,为农民提供健康积极的休闲娱乐场所,帮助农民摆脱赌博、吸毒等陋习。第三,创办晓庄医院,给附近地区农民免费看病,并进行种牛痘、预防天花等卫生科学普及宣传,为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第四,成立晓庄剧社,由晓庄师生自编自演的节目拿到农村去演,丰富农民业余生活。第五,成立“联村自卫团”,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防匪防盗等自卫活动,并培养农民的团结战斗精神。
但是,晓庄学校在社会上和附近地区农民之间的影响,引起国民政府当局的担心。由于晓庄学校师生参加了反对英日军舰侵入长江、支援工厂工人反帝国主义罢工游行示威等活动,1930年4月13日,晓庄学校被国民党政府武力封闭,陶行知等受到通缉,只好避难日本。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立足中国农村,适合农民需要,既不照搬欧美教育模式,也不步城市教育和传统书斋式教育的后尘,彻底告别那种“为教育而教育,与社会需要完全脱节”的路子,把乡村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材,以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这无疑对社会是有用的。其次,主张“教学做合一”,摈弃了那种动口不动手的教育方式,培养能够吃苦耐劳、自己动手解决生计问题的学生,“拔茅草,搬石块,自己的学校自己开。互相教导,互相信赖,读书不做书呆。分析过去,抓住现在,创造将来。”这种模式在今天恐怕也很有借鉴意义。再次,陶行知发明的“小先生制”,对于广大农村中扫盲工作非常有效,曾经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陶行知给献身乡村教育的同仁题词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精神在今天对广大知识分子还是有学习意义的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研究论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 实践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化 桂林中心学校
李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碍,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有意识地坚持让语文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既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又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一、识字写字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为此,我们应当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课堂,从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
社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
只要肯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一块块普普通通的公交车站牌,在有些人的眼里不过是一种便民的交通提示工具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识字的课本,也许孩子们会学得更加起劲。同样是带孩子逛菜市场,有的家长却把它当成绝好的课堂。每种蔬菜、禽蛋的名称,都是孩子们识字的机会。此外,饮料名称,食品袋上说明,路旁的各色广告,看电视时,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打出的字幕„„似乎是专为学生营造的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他们不断地看不断地问,在不知不觉间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学生在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后,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自己读懂故事了。像这样的识字,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省力省心,学生感兴趣,所识的字又能及时巩固,从而解决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隐痛。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创设情境,唤起生活体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应从感知语言艺术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透过字句的表层意思去探究挖掘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味。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首诗,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之索然无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储备不足,主要是感知能力差,不能全身心地融入那特有的氛围中,当然也就不会领略到“风景这边独好”了。但是,当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情趣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让学生
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如教《找春天》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找春天,在大自然中他们发现了小草、野花、嫩芽„„回到教室他们捧起书兴趣盎然地再读课文,此时一个个铅字与他们观察到的实物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己观察、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文字活起来,想像飞起来。
三、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创设特定的生活化的情境更能够触发学生的语言动机,产生急于表达的欲望。且真实的生活及其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调动起孩子参与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真实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从孩子现实的问题或熟悉的资源切入,再现孩子的生活情境,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促进体验,激发起交际的欲望。生活中的交际情境很多,我们可以给低段孩子创设给远方打工的父母打电话的情景;为过生日的小朋友进行祝贺等情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既演绎生活,又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下,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口语交际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学到与人交际的方法、技巧。例如,可以给孩子创设同学、老师早晨相见的情景,让孩子在表演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还可以创设客人到我家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今天妈妈买菜,挎着篮子来到市场……让学生分角色说一说买菜的情景。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发挥大胆的想象,给学生创造了情境会话的空间,训练都能收到可喜的效果。因此口语交际要打破封闭的局面,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
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正是以“生活即教育”为原则,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在学生中形成普及性活动与提高性相结合、学科课外延伸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姹紫嫣红的花朵,潺潺流动的小溪,清脆悦耳的鸟鸣„„当然也存在着空气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在这个大课堂里,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广阔的空间。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身边的垃圾哪来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说说学校、街道、河边的垃圾来源,提出整改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不仅突显了主题,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化 桂林中心学校
李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教学应从生活走进语文,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营造在真实、鲜活、具体的社会与生活背景之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通过学习又从语文走向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感知得到真正的深化。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是一个基础学科、是工具学科,其语文能力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碍,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有意识地坚持让语文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既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又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一、识字写字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为此,我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
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课堂,从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
只要肯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上、生活中、家庭里到处都是语文的学习场所和初中环境。一块块普普通通的公交车站牌,在有些人的眼里不过是一种便民的交通提示工具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识字的课本,也许孩子们会学得更加起劲。同样是和孩子在菜市场,有的家长却把它当成绝好的课堂。每种蔬菜、禽蛋的名称,都是孩子们识字的机会。此外,饮料名称,食品袋上说明,路旁的各色广告,看电视时听到播音员的发音,看到电视机上打出的字幕等,似乎是专为学生营造的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他们不断地看、不断地问,就在不知不觉间把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所认识的字。学生在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后,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自己读懂故事了。像这样的识字,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省力省心,学生感兴趣,所识的字又能及时巩固,从而解决单纯教识字、教写字、教发音的隐痛。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的课本语言环境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有亲身经历的体验、有直接交流的对话自然就有真切、真实、真情的语言情境,唤起生活体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应从感知语言艺术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透过字句的表层意思去探究挖掘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味。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首诗,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之索然无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储备不足,主要是感知能力差,不能全身心地融入那特有的氛围中,当然也就不会领略到“风景这边独好”了。但是,当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情趣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如教《找春天》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找春天,在大自然中他们发现了小草、野花、嫩芽„„回到教室他们捧起书兴趣盎然地再读课文,此时一个个铅字与他们观察到的实物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己观察、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文字活起来、想象飞起来、语音美起来。
三、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创设特定的生活化的情境更能够触发学生的语言动机,产生急于表达的欲望。且真实的生活及其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孩子参与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真实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从孩子现实的问题或熟悉的资源切入,再现孩子的生活情境,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促进体验,激发起交际的欲望。生活中的交际情境很多,我们可以给低段孩子创设给远方打工的父母打电话的情景;为过生日的小朋友进行祝贺等情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既演绎生活,又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下,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口语交际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学到与人交际的方法、技巧。例如,可以给孩子创设同学、老师早晨相见的情景,让孩子在表演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还可以创设客人
到我家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今天妈妈买菜,挎着篮子来到市场……让学生分角色说一说买菜的情景。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发挥大胆的想象,给学生创造了情境会话的空间,训练都能收到可喜的效果。因此口语交际要打破封闭的局面,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正是以“生活即教育”为原则,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在学生中形成普及性活动与提高性相结合、学科课外延伸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姹紫嫣红的花朵,潺潺流动的小溪,清脆悦耳的鸟鸣„„当然也存在着空气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在这个大课堂里,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广阔的空间。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身边的垃圾哪来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说说学校、街道、河边的垃圾来源,提出整改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不仅凸显了主题,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国著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小学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就能发春芽,开新花,结硕果,收到语文素养提高和思想教育有效的良好效果。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初读,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平静。一、一面教一面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我平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爱满天下
自从踏入神圣的三尺讲台以来,我时常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当我读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找到了答案,就是爱满天下。“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圣的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因此,我在教学中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过错。常言道:种花种草别种刺,教师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手足一样,千万不要说到优生笑,差生跳,让教师的关爱给学生带来了一缕阳光,让他们自由地、健康地成长吧!
第五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高效课堂教育系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的评价系统。这些新理论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与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多么一致啊!陶老倡导的“六大解放”是: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主张“智育注重自学”“学非问不明”。当年陶老的论述与成功实践,对今天的高效课堂改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自主学习理念的形成
自主学习即预习。学习的诱因是自我需要,本应该让学生充分自主,主动求索,自发进取,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将学习变成了高压灌输。其结果是教育中的所有行为都变成了外在努力,而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追求。要想让学生乐学,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当着重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来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生成质疑,把不懂得找出来,准备对学与群学。陶老的“教学做事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的核心是强调“做中学”。它具有多
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这些都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这节课的预习任务,让他们根据任务一步步地去完成。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用红笔划下来,以便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解决。其次我强调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监督组员的预习情况,甚至是检查和辅导。最后我把各组中预习发现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集思广益,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时我总是不停地追问,适时点拨,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例如我在让学生预习单词的读法时,让他们根据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发音找规律,自己读出的正确读音,学生记忆深刻,有成就感,学习有兴趣。发现问题说明他们深入预习了,找到办法时告诉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源泉,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多使用一些“想一想”、“试一试”“为什么”这样启发性的教学用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在学习英语表示颜色的单词时,我让学生自己制作不同颜色的卡片,课余时间让他们两人结对子练习,告诉他们看到物品时主动用英语说出他们的颜色,变被动的死记硬背为轻松的自主学习,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完善教学内容,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完善教学内容并不是违背课本知识纲领而向学生讲述更多的课外知识,而是将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与整理,形成更具体、更适于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将存在相互联系性的单元集中讲解,增加知识间的联系性。而且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思想,将中心转移为学生,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启发学生利用已学习的分析方法来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购物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如在班级设置一个购物角,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物品如,sweaterblouseshirtjacketpantstrousersshoescapetc.摆放在那里,第2页 让学生结对去购物角实地购物,营造一个生生互动的轻松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实际交流中学会购物的交际用语。学生自己乐意去学的知识接受得快,记忆深刻。
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有效发展。而多数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一手遮天”,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多数教师认为,如果课堂氛围过于轻松,很容易造成场面失控的情况,所以教学实践中要把握住“轻松”的度,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这样,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才会积极地主动学习。陶行知先生因此说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想要营造轻松的课堂,不仅要实现课堂上的平等,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自主就是就让学生既要做自己的主人,更要做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自主就是让学生既要做学习的主人,更要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理想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取决学生”的改革,他的出发点是相信学生。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上提升成绩的同时提高能力,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发展,赢得尊重的同时拥有尊严。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把赏识教育带给每个学生,绝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和掌声。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细微变化、小小的进步,把基础知识的展示留给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觉得自己被鼓励、被承认、被欣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三、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动地学习。”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老师按住头,把知识硬灌给学生、硬喂给学生,是学不成的。多年来,在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下,许多学生“全然依赖”老师。一旦离开老师,没了参考书、练习册,便不知怎样学习。然而,学生最大的能力,莫过于学会自己学习。陶先生几十年前的教诲,对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方
第3页 法,引导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有着深刻的启迪。
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就是要少一点依赖性,多一点独立性,做学习的主人。笔者以为,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自习的习惯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做好了,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做事有主见,学习讲方法;珍惜时间,擅长统筹安排;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会对学群学,善于交流合作;自觉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主动选择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等等。有无主见和独立性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自主性强弱的标志。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地自定学习目标,自订学习进度和计划。会思考,不盲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克服困难,独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会自主地支配和利用时间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实施新课改后,学生学习负担有所减轻,还了同学们一片自己拥有的时空。面对忽然增多了的时间和空间,怎样做到象陶老教导的那样,学会利用“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把属于自己的时空很好利用起来。
自动地学习建立在自觉随地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自动地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随时随地的自动地学习活知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只要留心观察,用心领悟,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上课固然是学习,听报告、与人交流、做家务也是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游山玩水,投身大社会、大自然的怀抱更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活知识。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及时地学习新知识。陶先生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须及时学习。”随着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习将交替贯穿于一个人的毕生。要教育学生千万不能把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教科书里,要学会从电脑网络、电子信箱、广电报刊等传媒中及时捕捉信息,寻求新的知识。不会及时学习新知识的人,迟早将成为“现代文盲”而被淘汰。
自由地学习就是灵活地、愉快地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最高水准和最佳状态。
第4页 怎样做到自由地学习?首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陶先生历来主张学习要有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就会虽苦犹乐,轻松、自由地学习,并在自由地学习中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弥补欠缺,进而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其次,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才能做到自由地学习。现在,有些学生学得很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把目标定得太高,经过努力仍无法实现,加上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的种种压力,于是就产生自卑感,意志消沉,情绪焦虑。古往今来,学海中难免有失败,成长中总会有烦恼。得失、进退是常事,始终第一则不太可能。要教育学生承认差异,有自知之明。学会在挫折中磨炼意志,在烦恼时自我解脱,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在知识的大海中找准自己的航向。
陶行知先生关于自主学习的教育理论可谓博大精深,只有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才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不断钻研陶先生的教育理论精华,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5页
【行知杯论文】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姓名: 杨 艳 春
作者单位:太和县马集乡中心校
联系方式: ***
时 间: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