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学校:村落中的国家
乡村学校:村落中的国家?
新近,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评价与反思》:以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起点,启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到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出台——“撤点并校”政策走到了终点。
10年间,我国农村中小学数量锐减一半,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了23.72%,小学数量却减少了56.43%。今年8月初,笔者在云南龙陵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及教育局领导正在为如何安置学校布局调整后所“剩余”出的几十所学校而苦恼„„此地安居高黎贡山深处,已是极地边城、国境边陲。
撤点并校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有学上”之后,还要“上好学”;政策实施中不仅出现“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显性负功能,更重要的是,“学校进城”后,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困局,这一困局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远超出单一的教育系统之外。
农民的话说得更直白,学校迁走了,孩子荒了,土地荒了,老人荒了,乡村荒了。学校的布局调整绝非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我们有必要深究,学校与乡村究竟是什么关系?
上个世纪末,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曾邀请北京一批学者以多学科视角研究“希望工程”,其中有一本书聚焦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标题极为醒目——《村落中的国家》。
书中如此叙述:小学是深入乡村的国家机器。村小的校长由国家机构任免,学制、课程与教材都由国家教育部颁定;学校的课程是国家的法定文化,课堂语言是有别于当地方言的普通话,显得正式、权威且高贵。学校还有一套鲜明的符号系统:统一的校服、肃穆的校园、激昂的校歌——都是国家意志与形象的展现:学校是村落中的国家。
正如布迪厄所指出,国家不是高居于上,或远居于外,而是借助教育系统内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生态秩序中。国家不在彼处,而在此处、在我们中间,镌刻于我们的身体之上,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与认知方式。
作为国家代理机构的学校与乡村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它位于乡村,为乡村而设,却又不属于乡村”,现行的国民教育课程体系不是为农村生活做准备的,乡村社会的需要亦不在教育体系的考虑之内。学校的功能更多将乡村精英经由教育轨道纳入国家体系与城市生活之中,即通过个体与家族生命历程中的“向上流动”而获得乡村的认可——学校是乡村人才的输出机制。
向上流动即成功离开,成为教育选拔与培养人才的目标。此间的教育知识,若不能让乡村孩子对父辈的营生方式、故土的风物人情,有基本的熟悉、理解和认同,对自己所根植的文化与历史怀抱敬意以及难以割舍的亲情连带,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疏离、厌倦甚至背弃,那么现代学校只能生产大批无根的“弃儿”。此处的抛弃是彻底的,乡村孩子在抛弃乡村的同时,也失去了乡村的庇护。“向上”与“高处”成为一个励志的意象,然而,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又如何能拓展出充足的空间,以容纳数量如此之众的年轻人呢?再回到个体,一个精神无处寄托、心灵无处安放的人又如何能安居一个位置、安享一种生活呢?
作为国家代理机构的学校如同一座飞岛悬浮在乡村社会之上,它早在精神上、心理上切断了与乡村的联系。而学校物理空间的外移,不过是这一飞岛的具形化,真正变成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孤岛”。乡村学校,仅是村落中的国家吗?乡村社会仅仅是等待国家权力来整齐化、规则化与现代化的“被改造对象”吗?真实的社会生活多表现为复杂且不规则的镶嵌画,生活的丰富与滋味体现于此,文化的绵实与持久体现于此,而学校则应嵌入这幅不规则的镶嵌画中,与周遭融为一体,妥帖自然,因为它属于乡村。
第二篇:读李书磊 村落中的国家 有感
读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乡村学校》有感
读李书磊的这本书时,我的兴趣是渐渐被激发的,也就是随着内容的深入,我对他所做的研究的方式、分析的视角和所描述的内容越来越感兴趣,也体会到了他研究的价值。
在这里我选取自己比较关心、感兴趣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首先我谈一下,他的研究给予我的启发:第一,他无论是描述丰宁希望小学还是在讲述小学里的老师时,他都会作一些背景介绍,甚至把一些看似不必要的东西娓娓道来,比如介绍一个女老师时,他会详细介绍她的丈夫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其实这些看起来不重要的东西对我们理解这村落中的“国家”是很重要的;第二,在描述一些课堂文化时,他遵循客观记录的原则,尽量呈现课堂真实状态,然后再对这些内容 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一点对于做研究也很重要,把事实和观点分开写,因为从同样的事实中,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那么把自己的观点和事实分开,就为别人留下思考、分析事实的空间,并且也向别人展现出自己的想法。
首先教师在择偶上遇到了尴尬:很少有政府女职员想嫁教师的,而农家女虽然想嫁教师,教师却又不愿意娶她。女教师普遍不愿意嫁给男教师,因为她们对教师职业的辛苦与贫寒、对教师这一职业前途的有限性看得最清楚。这一方面是由于在世俗社会里,收入的多寡往往决定一种职业的社会身价,而这种身价在择偶这件事情上常常表现得突出而尖锐。在我看来,这种择偶的尴尬到今天也没有消除。虽然今天教师的待遇、社会地位相比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高度发展、金钱成为人们衡量事物主要标准的今天,男教师的尴尬境遇依旧普遍存在。因为在主流社会里,男人在家庭里要承担更多经济收入,而男教师的收入只能属于平均水平吧,他们支付不起更好的生活水平。在女教师看来,嫁给男教师只能降低她们的生活水平。从人性的心理上看,“人往高处走”,女教师希望更好的生活伴侣也是情有可原的。在经济主导的时代,“宁愿在宝马车上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这足足显示了今天人们的价值取向。
另一个就是教师的生存境况。“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变成了乐趣,长大后一,我就成了你,才知道,这只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是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这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首歌曲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首歌讴歌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却也再现了教师在九十年代的生存境遇。整个社会都以此为荣。我觉得人们习惯了教师这样的生存境况,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我们的思想传统里,教师是一种崇高、神圣的职业,人们自然地赋予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以仰视目光。那么着就会给我们在心理上无形中造成了这样的观念:教师就应该做到无私奉献,就应该做到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就应该不能犯错误。可是当人们这样给教师定位时,他们忽略了教师也只是普通人,他也要面对生存、生活的压力,他也有七情六欲。而且正是因为他们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责,更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存待遇,这样他们才花更多的心思在教育学生身上。其次,这和国家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关,因为整体的经济不那么好,那么教师的待遇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作者在描写分析教师生活境况是如此差之后,他这么说“不管教师们的生活实况多么艰辛乃至辛酸,在丰宁希望小学,教师们还是成功地维持了教师的尊严、体面与魅力,维持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和信仰。”并且做了关于小学生将来择业志愿的调查以说服这一点。诚然,这有一定的依据和说服力,但是我觉得小学生在选择职业志愿时,不仅仅是因为对教师的崇拜和信仰而选择做老师的,作者可能忽略了一些客观因素:首先,农村小学生由于眼界、见识的有限性可能会导致选择上的误差。对他们而言教师这个职业是熟悉的,而科学家、文学家等这些职业,他们不太了解,那么他们在选择时,要么是冲着这些遥远的名词而去的,要么就会选择他们稍微熟悉的东西。其次,在传统教育中,无论是书中还是父母,都宣扬教师的崇高性,这些会影响他们的选择。最后,就是作者说所强调的教师所作所为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
在书中关于课堂上的文化传承章节中,作者详细地记录了听课过程中教室里老师与学生的一举一动,然后分析评价教师的教学方式。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很有启发,首先,做研究的时候要忠于真实客观,在陈述时尤其要这样;其次,要善于跳出情境去看问题。(这一点是我欠缺的)李书磊在听完一年级的《小壁虎借尾巴》、五年级的《将相和》、三年级的《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后,他借用吴康宁先生在《教育社会学》中的“非课程内容”、“反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对这些语文课做出评价、分析。
首先,作者认为在这些老师的课上都出现了“非课程内容”,因为赵瑞银老师将《掩耳盗铃》故事引申为反对偷窃、反对做坏事。而在作者看来,掩耳盗铃含义仅仅是智者对愚者的讽刺;而在李建华课上,她告诉学蔺相如担任的相职类同于军师,是出谋划策的,这容易误导学生,使他们认为相就等于师爷。不得不说作者在这个方面的指点是正确,但是我觉得老师在讲这些内容的时候,她可能更多的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故事,或者是从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去理解、讲述掩耳盗铃这样的故事的。这个是无可厚非的。
其次,作者认为丰宁小学的教师的语文课堂体现了“课文至上“的追求。教师们的课堂中心活动就是让学生不留任何缝隙地吃透课文。老师们不厌其烦地并且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情节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作者认为如果没有对文章更丰富内容的额理解和觉悟,就往往会把情节当成文章的全部,那么学生对文章的接受就会止于情节。我觉得作者对这一点的见解十分值得教师们注意,语文教学要依托于一定的情节,但是情节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此外,在丰宁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们自觉、坦然地用语文来传授其他学科的知识,语文的工具性作用特别突出。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李建华讲授《将相和》谈到的“战国七雄“、”秦国强大“等等本属于历史知识,却在语文课上讲了;修桂春在《小壁虎借尾巴》里讲了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重温“你都掌握了什么知识”,感叹“看一节课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以后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此外,语文课中的“思想渗透”很重。例如:修桂春将“小鱼姐姐、黄牛伯伯与燕子阿姨”的称谓作为“小壁虎多么有礼貌”的表现向学生强调,在讲到不能出借自己身体部分的同时又启发大家应该向同学出借铅笔。在李建华的课上也一样能体现出来。我不知道作者对于这种将语文作为传授其他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因为作者只是说“在这里可以印证这种由课文而引入到班级实际、以课文中的人和事为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是语文课堂的一种模式。就我个人而言,我想对着两种情况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一,关于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知识的补充、生物常识的介绍,我觉得这些对学生而言是有益的。像《将相和》这样的历史事情,对学生补充一下历史背景是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脱离了背景的介绍如秦的强大、廉颇的鲁莽等等,就不能明白蔺相如为何容忍廉颇的狂妄自大,也不能突显出蔺相如的以国为重、心胸豁达的人物形象。第二,对于借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虽然我个人反对思想灌输,但是思想教化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必须。如果非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话,我觉得借助语文课中的人和事再引到身边的事情,这样的教化比思想课上的单纯的讲一些道理效果要好。所以我觉得只要不要占用太多的语文教学时间,不要本末倒置(把语文的讲解和语文工具性作用颠倒),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在语文课堂中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
最后,作者批判了语文课堂中教师对文学性(即审美性)的的忽视。我觉得作者的这种看法真是一针见血,无论是90年代还是现在,审美性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从来都不突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重视的是语言文字的教学。作者也提到了这不能全怪教师,在课文编导的指导思想里就没有给文学留下什么位置。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失去文学性时,就会使教师在课堂上主观性丧失,但“主观性又是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它意味着个性、情感与自由的思想”,我想说这种文学性的缺失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因为我们都用一些客观的、标准的内容或是知识去讲解时,学生就会习惯性地去依赖这些事实去想问题,那么就会束缚他们思维、想象力的发展。除此,还会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这个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我深有体会。我喜欢思维灵活的老师,喜欢老师给你打开一扇窗的感觉,而十分讨厌死板的老师。可是我在初三时,就遇到了这么一位老师。那时候每每上语文课,就想睡觉,觉得乏味、无聊,因为他上课的程式太固定,没有一点个人的思想、情感。
在阅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我看到的是这三位老师上课的优点,并且感叹自己小时候都没有那么上过课。作者对他们教学方式的批判是我始料不及的。而这一点正是我需要学习的,也许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上课模式、深深受到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禁锢了自己的思维,很难跳出这个圈子去看问题。但是作者却一直站在圈外审视教室里的一切,用犀利的眼光去分析潜藏在事情背后的问题,这正是人类学研究中所需要的。
在第四章里,作者发现学生们中间存在着两种语言状态:文语(即书面语)状态和口语状态。作者还认为书面语束缚了人的正常性情,这个可以从他对班长王春雷对话中可以看出来。起先只有他们两个人,谈话中孩子用很正式的语言,到后来孩子们都涌入教室后,王春雷恢复口语时显得活泼灵活多了。接着作者又通过学生作文的展现来描述学生对文语作为一种外来东西的不适应,以及由这种不适应所产生的生搬硬套、公式化、模式化痕迹很严重的现象。在这里,我惊叹作者敏锐的观察力,要是我去课堂,我根本就不会把这个放在心上,更不会想到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文去证实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不过,我和作者的看法也有不同的地方。作者在披露小学生在作文中深受书面语的束缚,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用的文语太多,显得有些生搬硬套;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虽然口语较多,但是很亲切自然。我认为作者批判的确实是存在的现象,但是这不能归咎于教师或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要求之一就是随着年级的上升,教师要教学生在写作中正确地运用书面语,去除“口语化”。作文对于小学生而言本来就是比较困难的,你怎么可能让一个小学生能恰如其分地拿捏好书面语和口语在作文的使用呢?一般而言,年级较低的学生,由于书面语掌握得不多,所以在描述时会倾向于较为熟悉的口语;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掌握得书面语较多,则在写作时会有意识地使用书面语,在这过程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显得有些生硬,也是从口语化向书面语转化时正常情况。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书面语正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我认为不应该用一种过于苛责的态度去要求小学教师和小学生。
作者在和教师交谈中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电视对学生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我想这个问题在今天尤为突出,因为现在网络、手机普及率太高了,学生随时随地都受这些信息的影响,那么如何减小网络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又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这是当今我们教学活动面临的挑战之一。作者大概讲了电视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几种影响:一,学生可以从电视上看到一些董存瑞、黄继光等故事,这使他们在理解课文的有些内容时并不感到陌生,也同时让他们产生怀疑:这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编的故事?二,电视作为一种信息渠道,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同时也冲击了教师的权威性。三,电视剧中,大量的金钱美女,谈情说爱甚至性的情节和镜头,对孩子有巨大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这些会动摇孩子们学习的动力,也会促进孩子们的早熟。我想这对于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孩子们影响更大,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可能完全控制学生接受的网络信息内容,不能剔除消极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建立他们真正地兴趣,并且让他们学会去甄别各种信息。
在看完幼儿园小孩子们的课后并且对孩子们所喜欢的歌曲做出问卷调查、分析后,作者严厉地批判“丰宁小学学前班的课唱的仍旧以革命歌曲为主,孩子对越小的孩子在政治上要求似乎越严。仔细分析他们唱的这三首歌,都是以感恩与取悦为主题:感谢党创建新中国,感谢妈妈太辛苦,让毛主席听了心欢喜。这些孩子一开始接触文化就被置于一个弱小者、从属地位,而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依然卖力地高唱„„”看到这里,我真心有同感啊!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卖力地唱着这些歌。其实这些处处显示了教育在服务国家政治中所起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国家对待教育时,也是更多地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对政治上的维稳作用考虑的,而教育真正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变成了一种副产品。
李书磊在书中还深刻地谈到了现在教育体系培养的是对工业、城市与现代化生活的向往与羡慕。“城市在这里成为了工业、现代化与现代幸福生活的象征,这在课程与课本的编订是下意识设定的,但在乡村学校中则被接受为一种明确的意识。”无论是歌曲《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还是语文课中介绍的桂林山水、万里长城等等,前者直接在歌颂城市,后者则在孩子们那里通过旅游和城市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被传递了这种想法:大城市是繁荣、现代化的象征,农村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教育在无意识中教导学生去摆脱农村,到人人都向往的便捷、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去生活。事实上,我们也确实是这样想的。对与农村的孩子而言,他们努力读书,有一方面就是出于走出贫穷小镇的愿望。就如同作者所说“现行的国民教育课程设计也不是为农村的生活准备的。渗透子啊各种课程中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指向国家体制内的生活的,而广泛的自然科学教育和精确的语文知识教育指向的是城市和工业体系内的生活。”那么对于那些参与高考却被淘汰的学生该怎么办呢?通过高考,一部分人榜上提名进入城市与体制,被淘汰的人则仍需要留在乡村与民间,“但他们所受的教育却并非为他们现在的乡村生活准备的,乡村并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教育所给予他们的愿望和能力已使他们与现在的乡村生活格格不入。”这也正是我们现代所面临的问题,当今,农村孩子无论是考上大学的还是考不上大学的,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到城市里生活或者在城市打工,一年在农村住的时日真的是可数。那么国家将来面对的是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而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十分大,对粮食的需求只增不减,那么这是一种矛盾。当老一辈的农民不能种田时,小一辈的人由不愿意种田时,我们的粮食供给怎么保证?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实现农业的完全机械化、自动化,这样才能保证产量。但是事实是我们国家现在的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并没有发展到那种地步!或许我们国家应该在农民福利上有所提高,刺激一部分人去从事农业生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农业也会像国外一样只有少数农场主在经营着。但不管怎么说,教育在诱导人们加入城市化、工业化中还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我想谈谈书中提到的关于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对高考的不同需求。我们今天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强调的是公平,是人性化,各省的教育部门隔几年就进行高考方案的改革。而在教育改革中有发言权的往往都是城市里的中产阶层,县城的校长、乡村的学生家长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就如同书中提到的那样“城市知识人总抱怨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教学太单调,高考题太死。这在知识人与城市的语境中绝对是有道理的;但在乡村语境中„„很少有乡村地方的学生与家长抱怨学习负担重,须知乡村学生要考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的分数是要付出更大的辛劳的„„乡村学生要想上大学实际上是要比大城市学生的考分高的,那负担就可想而知,但他们并不抱怨学习负担。”城市人,批评高考题式样死板,十分正确,因为这种考题不能发挥城市学生视野开阔、见识广、阅读广泛的优势,但是对于农村孩子们而言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视野,他们只有通过严苛的管理,承受更多的负担,才能和城市孩子在高考中去竞争。“全面发展对他们来说仍是不折不扣的奢侈!”看到这里,我感慨良多。小时候,总觉得高考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做同样的试卷,可是殊不知,题目的设置也可以有所不公平,只是这种不公平是隐性的。就像我们高考时作文题目叫“品味时尚”,对于成天不是面对田地就是埋在书堆中的乡下孩子,时尚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中有些孩子甚至连时尚这个概念都不太懂,那么你让他们面对这样陌生的话题,怎样去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呢?而时尚这个词本身就产生于城市中,对于大城市里的孩子不算太陌生,写起来相对而言容易一些。那么这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不公平。而外在的显性的不公就不再谈了,如教育投资、师资力量等等都是不同的,国家在发展任何方面都是城市优先的原则。
第三篇:国家乡村振兴政策
国家乡村振兴政策
总书记: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做出分析和预测
三农迎利好!发改委:科学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12月22日至23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2018年发展改革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包括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大举措,科学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下一步,农民增收要更多地依靠农业、农村、农村产业,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
十九大报告里的“三农”事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十九大报告:
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九大报告: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5、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九大报告: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国土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
国土资规[2017]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作为,综合施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有关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保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各地区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做好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用地安排,在确保农地农用的前提下,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集聚,合理保障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求,严防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用地控制标准,加强实施监管。
二、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突破建设用地规模、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的前提下,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优化耕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细化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加大土地利用综合整治力度,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三、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安排一定比例土地利用计划,专项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四、规范设施农用地类型。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以及由于农业规模经营必须兴建的配套设施,包括蔬菜种植、烟草种植和茶园、橡胶园等农作物种植园的看护类管理房用地(单层、占地小于15平方米),临时性烤烟、炒茶、果蔬预冷、葡萄晾干等农产品晾晒、临时存储、分拣包装等初加工设施用地(原则上占地不得超过400平方米),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实行县级备案。
五、改进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明确不同类型设施农用地的规划安排、选址要求、使用周期,以及结束使用后恢复原状的保障措施。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设立标示牌,标明设施农用地用途、面积、责任人和备案序号,接受公众监督。设施农用地的管理信息纳入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防止擅自将设施农用地“非农化”。
六、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地制宜保护耕地,允许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仍按耕地管理。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产业,拓展土地使用功能,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七、夯实基础工作。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定期更新耕地等农用地土地等别数据库,稳步推进农用地基准地价制定和发布工作,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产权保障和融资条件。
八、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农业、城乡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林业、旅游、消防等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共同开展本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分析,确定各业各类用地标准和用地保障方式,健全政策体系,联合执法监管,做好风险防控,合力推动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
本文件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五年。
田园综合体要以农为本!
一个生于天字第一号文件的国家命题、一个打造诗意栖居理想
田园综合体是出现在中共中央2017年一号文件中的一个新词,一个生于天字第一号文件的国家命题、一个打造诗意栖居理想地的时代课题、一个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问题。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主要包含六大建设理念,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田园综合体小镇)
一、以旅游为先导
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园综合体顺应这股大潮应运而生。看似匮乏实则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需要匠心独运的开发。一段溪流、一座断桥、一棵古树、一处老宅、一块残碑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瑞士有被称为无烟工业(手表、军刀)、无本买卖(金融业)、无中生有(旅游业)的“三无经济”。旅游本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瑞士在这方面开发得风生水起,值得借鉴。
二、以产业为核心
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了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对农民来说,远走他乡和抛家别亲的进城务工牺牲太大,在本区域内多元发展,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的模式更为可行。没有一个比较高的生活水准,人心必背,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应适当向田园综合体布局。
三、以文化为灵魂
文化就是“人化”与“化人”的过程。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而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自警、自醒行为,在陶冶性情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的综合体是不可持续的。
四、以流通基础为支撑
各种基础设施是启动田园综合体的先决条件,而及时地提供一些关键的基础设施又会对后续的发展产生持续的正向外部性。缺乏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物流、人流、信息流,一个地方就无法实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乡村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世外,就无法与外部更广阔的地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向外开放的经济空间。
五、以体验为价值
田园综合体是生产、生活、生态及生命的综合体。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人们对“从哪里来”的哲学命题已经无从体悟,田园综合体通过把农业和乡村作为绿色发展的代表,让人们从中感知生命的过程,感受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
六、以乡村复兴为目标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农业和乡村与国家和社会的落后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乡村年轻人大量流出的过程和老龄化的过程、放弃耕作的过程和农业衰退的过程,以及乡村社会功能退化的过程。田园综合体是乡与城的结合、农与工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生产与生活的结合,以乡村复兴和再造为目标,通过吸引各种资源与凝聚人心,给那些日渐萧条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价值、信仰、灵感和认同的归属。
开展田园综合体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第四篇:乡村学校少年宫
乡村学校少年宫
1、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概念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指依托农村中小学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农村未成年人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是改善农村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薄弱状况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长期性工程。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使用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公益性原则。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文化服务,组织道德实践活动,不开展任何赢利性的经营活动,不开办收费特长班、培训班,坚决避免成为应试教育的第二课堂。
二是普及性原则。对未成年人普遍进行兴趣爱好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民族优秀文化和地域文化形成特色。
三是资源整合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周边公共设施和社会各界力量,实现资源整合,切实服务农村未成年人。
2、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主要特点 “覆盖广、花钱少、抓得住”,这是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主要特点,也是实际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要领。
一是“覆盖广”,即场所布局与学校合二为一,做到哪里有学校,哪里就有活动场所,农村孩子们都可以就地、就近、就便参加课外活动。
二是“花钱少”,即充分依托农村学校现有资源,通过修缮、改造、置换、共享等办法,闲置利用、一室多用,教室就是活动室,操场就是活动场,课桌就是活动台,不另起炉灶、不重新建设。同时,善于调动和运用社会力量支持,在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帮助。不仅建设花钱少,运行花钱也少,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的成、做得到。三是“抓得住”,及工作项目抓得住、服务对象抓得住、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抓得住。工作项目抓得住,主要指乡村学校少年宫依托学校进行建设、实行学校管理体制,由校长兼任主任,学校老师兼任辅导员和管理人员,“一师两用、一表双用”,实行课外活动制度化管理,有阵地、师资保证,能够确保组织到位、长期开展。服务对象抓得住,主要指乡村学校少年宫面向本校和周边学校学生开展活动,工作对象集中,能够吸引未成年人主动参与,有效解决农村未成年人放学后、节假日无处可去、无事可干的问题,使农村未成年人的课外时间由分散状态转变为有组织状态,为我们进行正面教育引导提供有力抓手。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抓得住,主要指通过抓乡村学校少年宫这个载体,能够努力改善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条件,壮大农村未成年人工作队伍,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推动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深入。
3、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内容和功能定位 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内容包括三类: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以乐促智。要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广泛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歌咏、乐器、舞蹈、绘画等艺术活动,球类、棋艺、跳绳等体育活动,以及滚铁环、猜灯谜、放风筝、舞龙灯等乡土文化特色活动,使文体娱乐活动成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最普遍开展、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让农村中小学生放学后有地方去、有场所玩,在健康快乐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是开展力所能及的技能培训活动,以技促能。要立足于师资、场地、设施等条件,开展科技、手工、乐器、书画、礼仪等项目,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地域文化和学校特色,将陶艺、编织、剪纸、民乐等民间手工艺及传统文化活动引进来,让广大农村未成年人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掌握技能。结合活动项目设置,积极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推动少年宫技能培训和科技、文艺活动的开展,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基础能力、基本技能的培养,发挥发展特长,为他们将来成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开展内容鲜活的经典诵读活动,以读养德。要充分运用中华经典和红色经典这一优质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阵地,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要把经典诵读同学习当代道德模范结合起来,贯通古今,古为今用,增强经典诵读的时代感。结合“我们的节日”活动,开展经典诵读展示、汇演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经典内涵,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开展生命安全、环境保护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乡村学校少年宫要发挥三方面功能:
一是农村末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广泛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他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培养高尚道德品质。
二是农村未成年人的文体活动平台。所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要富有情趣,要怡情益智,能够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想象力,开发潜能,要尊重孩子们的愿望,适应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是农村未成年人的社会实践基地。要组织农村孩子们在乡村学校少年宫践行应知应会,学习劳动技能,使他们在直接体验中感受快乐,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第五篇:乡村学校少年宫
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机构
主任:张桂芳
副主任: 孙式栋丁新义
管理员: 陈泽明沈永娟
辅导教师:
丁新义(体育)
庄宁(音乐)
刘苓苓(美术)
殷复平(信息技术)
郜云常(书法)
刘杰(象军棋)
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管理制度
一、以理念为先导、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能力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体验为特色,面向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孩子创办充满生机活力的乡村学校少年宫。
二、在上级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宫方向,努力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办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少年儿童教育阵地。
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少年儿童,坚持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
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培养和提高校内教师及校外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坚持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并重,增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对未成年人的感召力,活跃未成年人的活动阵地。
五、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少年儿童课外教育的活动中心、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活动基地。
六、丰富全校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少年儿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认真组织和举办各种有益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
乡村学校少年宫主任工作职责
乡村学校少年宫主任是本单位法人代表,是乡村学校少年宫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党组织的监督下,全面负责少年宫的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各部门的领导与协调,积极改革,勇于创新,科学管理,发挥机构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为孩子喜欢的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村民满意的文化中心。
2、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制定乡村学校少年宫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经常检查了解、分析、研究辅导员培训工作和阵地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好统筹工作,注意总结经验,落实改进措施,增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对校内少年儿童的感召力,活跃少年儿童阵地。
3、负责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教师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和业务能力培训指导工作,努力做到“知人善用”,依靠全体教职工办好乡村学校少年宫,注意培养骨干力量。
4、重视交流和学习,主动与其他乡村学校少年宫联系,学习兄弟单位办少年宫经验,用于指导本少年宫工作,加强教育研究,做好推动素质教育工作。同时,加强与城区学校的联系,积极把本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辟成城区学校的农村教育基地,作为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作为城区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的第二课
堂。
5、团结群众,关心群众,发扬民主精神,倾听群众意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秉公办事,不谋私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6、贯彻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原则,计划好财务开支,管理好乡村学校少年宫设备,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
7、自觉接受党支部、教代会的监督、评议,依靠工会搞好民主管理。
乡村学校少年宫安全管理制度
1.教师负责教学时间(包括课前、课后和课间)教学场所的全程安全管理。
2.教师应加强与学员监护人的密切联系,掌握家长的通讯联系方式。
3、教师必须在所有学员安全离开教学活动区后,关闭所有用电设备,并关好门窗后方能离开。
4.教师未经同意,不得擅自组织学员外出活动,组织集体活动实行报批制度,并实行安全责任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5.门卫管理人员负责管理门前停车和师生进出,保证少年宫门前安全无事故。
7.所有教职员工,如发现安全隐患或事故,必须零时间报告,并进行恰当的处理,不得离开事发现场。
8.所有参加活动的学员必须由家长负责接送,并与少年宫签订《安全管理协议书》。
乡村学校少年宫财产管理制度
1、乡村学校少年宫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树立主人翁思想,爱护宫内财物,管好宫内财物,反对一切损坏本宫利益的行为。
2、乡村学校少年宫所有财物均有专人保管,并建立进、销登记制度,每半年核查一次。
3、凡购进物品,必须先由总务验收,登记,统一进账后方可领用。领用人需本着节约的原则填写登记,反对大手大脚,反对化公为私。
4、总务人员要增强责任感,及时清点宫内财物,对宫内财物做到心中有数。对自然损坏和急需维修、添置的物件及时提出购置意见。
5、严格财产管理制度,宫内所有物品(包括各种乐器)未经领导批准一律不得外借。活动室的钥匙一律不得转交他人,特殊情况,由商借单位出具介绍信,经领导批准签字后方可借用或租用,并按时交回,如有损坏或遗失应照价赔偿。
乡村学校少年宫学员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2.遵守少年宫的纪律制度,增强法律意识。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讲究公共卫生环境,不乱丢纸屑、果皮,保管好墨汁、颜料。
3.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团结同学,关心他人。
4.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完成分配的值日任务。
5.学员须按照少年宫规定的学习、活动时间按时上课,不得迟
到、缺席,因故不能参加,必须事先向辅导教师请假。
以上六块板子尺寸:0.53*0.75
条幅:建设乡村“少年宫”打造生命“大舞台”(7米)热烈欢迎上级领导莅临我校指导工作(7米)牌子:大站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写真:成长的乐园快乐的港湾(5*0.7)
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幸福成长(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