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5:5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 关于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这一重大决策,明确了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为贯彻落实这一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市编办专门成立调研组,深入茂名县及部分乡镇,通过召开座谈会、表格调查等方式,对乡镇涉农站所机构设置、人

员编制、经费来源和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机构编制情况。我市乡镇共设置农林牧水事业单位210个,其中,财政拨款事业单位151个,财政补贴事业单位59个;核定编制1568名,实有1735人,其中,财政拨款1016名,实有1340人,财政补贴编制552名,实有395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一般设置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渔技站,财政补贴事业单位一般设置畜牧兽医站。乡镇除畜牧兽医站相对独立开展工作外,其他涉农站所工作的独立性不强,在编人员中大部分被抽调从事其他乡镇中心工作,如东港区9处乡镇设林业站,在编51人,从事本职工作的技术人员仅有10余人。

(二)农技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我市各级政府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7〕97号)的文件精神,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茂华在2008年乡镇机构试点改革中,在21个乡镇均设置了财政拨款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综合负责乡镇农技推广等工作,共核定编制163名,实有431人,服务三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茂名县乡镇涉农站所分别设置,原先农技站以区县管理为主,后因开展工作需要,改为以乡镇管理为主。其他区乡镇各类涉农事业站所仍分别设置,以乡镇管理为主。

(三)全市各村均按需配备了村级“三大员”,护林防火员、农业技术员、畜牧兽医员。根据上级规定,财政上给予护林防火员与畜牧兽医员部分工作补贴。村级三大员均由乡镇制定考评办法进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看,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三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问题与困难也较多。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乡镇还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对国发[2006]30号和鲁政发[2007]97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不够,始终将工作重心定位在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和招商引资上,对基层农民迫切需要的良种、技术、信息、营销

等农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致使农技推广资金不足,人员被长期抽调到其他岗位工作。

(二)管理体制不够理顺。调研中普遍反映,乡镇农业服务机构设置不够科学,管理体制也不够理顺,存在着管人与管事相分离的现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有力地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管理和指导,乡镇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完成乡镇中心工作偏多,造成农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时间、精力不足,作用难以全面发挥。

茂华县整合乡镇涉农事业站所,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后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乡镇事业站所的上级业务对口部门尚没有整合改革,造成了机构上下不够协调,一方面,上级业务部门对乡镇服务中心指导乏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职能;另一方面,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向上级相关部门在申报项目、经费补助等工作时,有的上级部门要求乡镇要有专门的对应机构,以致于虽然设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部分改革前的各事业站所仍各自为政,分别开展工作。

(三)推广经费不够落实。近年来,大多数县、乡镇两级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经费给予了保障,但是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性服务的必要工作经费还得不到保障。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服务推广手段落后,服务设施陈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办公场所被改造为以批发种子、农药等营利性项目为主的批发部,有的甚至没有办公场所,很难发挥应有的公益性职能。村级农业技术员肩负着农技推广到村、到户的重要责任,但没有工作补贴,工作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此外,由于受经费和体制的制约,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没有保证。

(四)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农技推广队伍中存在高层次人员欠缺、能力弱化、知识老化、各专业人才比例不合理等问题,而且很大部分人员在编不在岗,长期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通过对我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数据统计结果看,共有编制370人,实有397人,编制内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324人(占81.6%)。在编397人中,35岁以下的170人(43%),36-49岁的183人(46%),50岁以上的44人(1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含第二学历)的技术人员267人(67%);具有副高级技术职务的29人(7%),中级职称120人(30%),初级及以下技术职务的229人(57%)。另外,从村级“三大员”中评选土专家的做法也有待于研究和推广。

三、关于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区县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区县要成立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06〕30号、鲁政发〔2007〕97号和国务院

《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06〕119号)文件精神,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底子,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程,认真做好县乡两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合理设置,职能科学界定,管理体制理顺,人员编制核定等工作。

(二)创新乡镇涉农事业站所管理模式。

设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离不开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关键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议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程,各乡镇参照茂华模式,以乡镇为单位综合设置涉农事业站所,在乡镇设立财政拨款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乡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查。新设立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业、农机、林果、渔业技术推广示范以及农村水利工程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配备编制6-10名,编制数量可根据工作量大小适当增减。新设立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了原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各事业站所,有利于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便于统一管理,固定人员编制,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作用,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指导,禁止通过申报项目、补助经费等方式,要求乡镇设立相应对口机构,避免走回头路。

从事经营性服务的部门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思路,进行转企改制,今后乡镇不再设置经费自理事业单位。逐步清理清退借调到其他部门工作的农技专业人员,使他们回到技术岗位。在岗人员中的非专业人员要逐步调整到其他岗位工作,空出来的编制优先用于招考专业技术人员。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的富余人员逐步进行妥善安置和分流,在鼓励自主创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探索多种分流和安置渠道,自主创业人员可享受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有关政策。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根据国发〔2005〕15号鲁政发〔2006〕119号文件规定,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体制改革。健全县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在县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的基础上组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以在乡镇设立畜牧兽医工作站为主,条件合适的可按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每个乡镇单独核定编制3-5名,编制可按实际工作量适当增减。原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公益性职能要与饲料兽药经营等经营性业务合理分离,对经营性部分进行市场运作。

(三)要加大投入,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经费。

没有财政经费的支持,一切改革措施都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确保基层农技人员的正常培训费用,对农业技术员发放适当工作补贴,并适当提高村级护林防火员和畜牧兽医员的工作补贴。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四)建立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

区县政府要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把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列入对乡镇的考核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督促乡镇重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固定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管理,明确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管理和考核工作的指导。乡镇也要加强对乡镇农技人员和村级农业技术员的考核,将考核指标量化、细化,并把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工作业绩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形成长效的管理制度,确保基层农技人员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

(五)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利用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科技展示示范。健全县乡各级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选育、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机械化、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

第二篇:关于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精)

关于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 要加强农业公共 服务能力建设, 创新管理体制, 提高人员素质, 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 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逐 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这一重大决策, 明确了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方向 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为贯彻落实这一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 市编办专门成立调研组, 深入茂名县及部分乡镇, 通过召开座谈 会、表格调查等方式,对乡镇涉农站所机构设置、人

员编制、经费来源和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机构编制情况。我市乡镇共设置农林牧水事业单位 210个,其中,财 政拨款事业单位 151个, 财政补贴事业单位 59个;核定编制 1568名, 实有 1735人,其中,财政拨款 1016名,实有 1340人,财政补贴编制 552名,实有 395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一般设置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渔技站,财政补贴事 业单位一般设置畜牧兽医站。乡镇除畜牧兽医站相对独立开展工作外, 其他涉农 站所工作的独立性不强, 在编人员中大部分被抽调从事其他乡镇中心工作, 如东 港区 9处乡镇设林业站,在编 51人,从事本职工作的技术人员仅有 10余人。

(二 农技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我市各级政府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 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 2006〕 30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 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 2007〕 97号的文件精神,做了一定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茂华在 2008年乡镇机构试点改革中, 在 21个乡镇均设置了 财政拨款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综合负责乡镇农技推广等工作,共核定编制 163名, 实有 431人, 服务三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茂名县乡镇涉农站所分别设置, 原先农技站以区县管理为主, 后因开展工作需要, 改为以乡镇管理为主。其他区 乡镇各类涉农事业站所仍分别设置,以乡镇管理为主。

(三全市各村均按需配备了村级“三大员”,护林防火员、农业技术员、畜牧兽医员。根据上级规定, 财政上给予护林防火员与畜牧兽医员部分工作补贴。村级三大员均由乡镇制定考评办法进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看, 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离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和服务三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问题与困难也较多。

(一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乡镇还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 对国发 [2006]30号和鲁政发 [2007]97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不够,始终将工作重心定位在社会 稳定、计划生育和招商引资上,对基层农民迫切需要的良种、技术、信息、营销

等农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致使农技推广资金不足, 人员被长期抽 调到其他岗位工作。

(二 管理体制不够理顺。调研中普遍反映, 乡镇农业服务机构设置不够科 学, 管理体制也不够理顺, 存在着管人与管事相分离的现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不能有力地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管理和指导, 乡镇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 员完成乡镇中心工作偏多, 造成农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 真正从事农 业技术推广的时间、精力不足,作用难以全面发挥。

茂华县整合乡镇涉农事业站所,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后仍然面临一些困 难。乡镇事业站所的上级业务对口部门尚没有整合改革, 造成了机构上下不够协 调, 一方面, 上级业务部门对乡镇服务中心指导乏力,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上级业 务部门的业务指导职能;另一方面,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向上级相关部门在申报 项目、经费补助等工作时, 有的上级部门要求乡镇要有专门的对应机构, 以致于 虽然设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但部分改革前的各事业站所仍各自为政, 分 别开展工作。

(三推广经费不够落实。近年来,大多数县、乡镇两级财政对农业技术推 广人员的经费给予了保障, 但是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性服务的必要工作经费还得不到保障。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长期 处于

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服务推广手段落后,服务设施陈旧。部分乡镇 农技推广机构办公场所被改造为以批发种子、农药等营利性项目为主的批发部, 有的甚至没有办公场所, 很难发挥应有的公益性职能。村级农业技术员肩负着农 技推广到村、到户的重要责任,但没有工作补贴,工作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此外, 由于受经费和体制的制约, 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继 续教育没有保证。

(四 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农技推广队伍中存在高层次人员欠缺、能力弱化、知识老化、各专业人才比例不合理等问题, 而且很大部分人员在编不在岗, 长期 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通过对我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数据统计结果看, 共 有编制 370人,实有 397人,编制内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 324人(占 81.6%。在编 397人中, 35岁以下的 170人(43%, 36-49岁的 183人(46%, 50岁 以上的 44人(1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含第二学历 的技术人员 267人(67%;具有副高级技术职务的 29人(7%,中级职称 120人(30%,初级及以下技术 职务的 229人(57%。另外,从村级“三大员”中评选土专家的做法也有待于 研究和推广。

三、关于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区县要 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基层农业技术推 广体制、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区县要成 立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国发〔 2006〕 30号、鲁政发〔 2007〕 97号和国务院

《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5〕 15号、山东省人 民政府《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鲁政发〔 2006〕 119号文件精神, 开展调查研究, 摸清底子, 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程, 认真做好县乡两级公益性农 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合理设置, 职能科学界定, 管理体制理顺, 人员编制核定等工 作。

(二创新乡镇涉农事业站所管理模式。

设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离不开乡镇党委政府的支 持, 加强农技推广工作, 关键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议结合乡镇机构 改革进程, 各乡镇参照茂华模式, 以乡镇为单位综合设置涉农事业站所, 在乡镇 设立财政拨款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以乡镇管理为主, 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对相 关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查。新设立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业、农机、林 果、渔业技术推广示范以及农村水利工程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配备编制 6-10名,编制数量可根据工作 量大小适当增减。新设立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了原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各 事业站所,有利于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便于统一管理,固定人员编制,又有利于 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作用,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指导, 禁止通过申报项目、补助 经费等方式,要求乡镇设立相应对口机构,避免走回头路。

从事经营性服务的部门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思路, 进行转企改制, 今后乡镇 不再设置经费自理事业单位。逐步清理清退借调到其他部门工作的农技专业人 员, 使他们回到技术岗位。在岗人员中的非专业人员要逐步调整到其他岗位工作, 空出来的编制优先用于招考专业技术人员。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的富 余人员逐步进行妥善安置和分流, 在鼓励自主创业的基础上, 进一步积极探索多 种分流和安置渠道,自主创业人员可享受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有关政策。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根据国发〔 2005〕 15号鲁政发〔 2006〕 119号文件规定, 结合当地实际, 进行体制改革。健全县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管理机构, 在县兽医 卫生监督检验所的基础上组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以在乡镇设立畜牧兽医工作站 为主, 条件合适的可按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 每个乡镇单独核定编制 3-5名, 编 制可按实际工作量适当增减。原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公益性职能要 与饲料兽药经营等经营性业务合理分离,对经营性部分进行市场运作。

(三要加大投入,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经费。

没有财政经费的支持, 一切改革措施都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各级财政要加大 对农业的投入, 特别是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 确保基层农技人员的正 常培训费用, 对农业技术员发放适当工作补贴, 并适当提高村级护林防火员和畜 牧兽医员的工作补贴。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 对公益性 技术推广工作, 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同时, 要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 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四建立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

区县政府要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 把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列入对乡镇的考核内 容,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 督促乡镇重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固定农技 推广工作人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管理, 明确基层农技 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管理和考核工作的指导。乡镇也要 加强对乡镇农技人员和村级农业技术员的考核, 将考核指标量化、细化, 并把农 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严格按照工作业绩考核, 实行优 胜劣汰, 形成长效的管理制度, 确保基层农技人员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农技推广工 作。

(五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利用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一批示范基地, 开展新品种、新科技展示示范。健全 县乡各级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新 生力量。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 改善农业技 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 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项目, 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选育、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机械化、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

第三篇:万州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专题调研报告

万州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层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定位

(一)组织形式

万州区辖龙宝、天城、五桥三移民开发区,共92个乡镇、街办。万州区农业局下设信息中心,三开发区农业局都设有专门信息部门,各乡镇、街办设有农技站。2002年我局在余家、李河、分水、响水、甘宁、九池、白土、新田、龙驹、走马十个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站,为每个乡镇配置方正飞越三6230品牌电脑一台和方正文绘1000C彩喷打印机一台。并对100多名农村信息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十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建立后,承担着本地区信息服务工作。今年正在建设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有凉风镇、河口乡、武陵镇、铁炉乡、熊家镇、天城镇、五桥镇、太龙镇、白羊镇。乡镇信息服务站均设在乡镇农技站(乡镇农业服务站)。

(二)工作定位

万州区农业局信息中心负责全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全区信息网络建设、局中心机房和局域网维护、办公系统和公众网建设维护、综合信息的整理和对外发布。三开发区农业局信息部门负责本开发区的信息体系建设和管理和网络维护,指导乡镇信息服务站开展信息工作。乡镇信息服务站负责向农民直接发布信息、指导生产,对外发布信息并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布置的各项信息报表和材料的上报。

二、基层农业部门面向农村和农民开展信息服务的方式和现状

(一)万州区农业局向社会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形式 1、2002年5月建成万州区农业局计算机局域网,并接入宽带互联网。9月使用重庆市农业局统一开发的“重庆市农业局信息管理系统区县版(办公自动化)”,用户从互连网通过密码登陆,用户扩大到全区农业系统各单位(包括三移民开发区农业局)和龙头企业、重专大户、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区各涉农部门、各新闻单位和区分管农业的领导,通过办公网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互连网登陆方式特别有利于基层乡镇获取信息并节约通讯经费。

2、万州区农情信息中心已于2001年5月建立万州农业信息网 www.xiexiebang.com/agri。万州区农情信息中心、万州区农技站于2001年7月建立万州农业网www.xiexiebang.com。五桥开发区农业局2003年建成的五桥农村经济网。

3、、开展农作物病虫可视化预报。按照区政府的分工,灾情方面我局重点负责农作物病虫灾害的收集和发布。为抓好此项工作,2002年我局投资6万多元,购置了摄像机、数码像机、非线性编辑卡、高配置电脑、双监视器等全套视频编辑硬件设备,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可视化预报工作,节目安排在万州区新闻节目之后天气预报之前的黄金时间播出,在农村收视率高达87%,成为我区农村大多数农民必看的电视节目。通过此节目,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方法及时进行了电视预报,并介绍了大量新农药和农作物新品种(通过播放新农药广告还解决了部分栏目经费),使我区的农技宣传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4、与本地新闻机构密切合作,万州日报、三峡都市报、万州电视台主要从我区农业网络上获取农业最新信息和新闻线索,今年采编发布农业新闻34条,在《万州日报》开辟《金土地》栏目,宣传农业新技术、农业新思路。

5、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和种养经营大户加入全国农业信息联播“一站通”,鼓励他们利用“一站通”开展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其分配“一站通”代码,指导他们上网查询资料、发布信息。

6、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采集点,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7、编制《农情快报》,向社会各界宣传。

8、建立重点企业家、重点户通讯录,不定期提供信息,联系企业35家、重点户180户,如鱼泉榨菜厂、太白酒厂、三峡果汁厂、利民粮油加工厂等。

9、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每年定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技术。

10、通过示范点(示范园区)传递信息。

10、利用万州区农业广播电视学员,向农民传递最新信息。

(二)乡镇农业部门开展信息服务方式

1、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农业法规、农业政策、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黑板报设置专栏,发布新信息。

3、通过乡镇广播、闭路电视宣传新信息。

4、现场示范。

5、开展咨询(科技赶场、逢场咨询、门市咨询)活动,传播新信息;

6、配备有电脑的信息服务站,通过上国际互联网,登陆全国“一站通”获取和发布新信息,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服务。

7、印发技术资料、信息快报、典型材料等。

8、组织现场参观,宣传新品种,传授新技术。

9、开展农技培训,传授新技术,传播新信息

三、基层农业部门开展信息服务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重点放在如何协调各涉农部门,整合开发信息资源,如何发挥乡镇信息服务站和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向广大农户传播信息

万州区农业局在承上启下、协调各农业部门、开展信息服务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抓好办公网络建设。万州区农业局办公网用户已发展到142名,用户包括本局各单位、各涉农部门、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重点农业企业、新闻媒体等。各用户积极登陆办公网,在办公网中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目前办公网信息量极大,内容极为丰富,全区农业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我局办公网已成为全区农业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各乡镇农业部门通过万州区农业局办公网和各农业网站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将信息传递到基层农民并将基层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及时上报。通过办公网使信息在全区农业系统中能很快地交流和传输。

抓好信息的对外交流。一是将重要信息通过FTp上传到区政府局域网为各单位专设的信箱;二是将有关信息在万州农业网、万州农业信息网两个公众网上发布,并根据当年的重点项目,新建了高粱专栏等栏目;三是及时向重庆市农业局内网上传;四是向农业部的网站上传,今年上半年中国种植业网共选用我区信息42条、经济论文5篇;五是与本地新闻机构密切关系,万州日报、三峡都市报、万州电视台主要从我区农业网络上获取农业最新信息和新闻线索,采编发布农业新闻34条。通过以上方式,使我区农业信息得以全方位的向外发布和传递。

我局发展一站通信息服务站30个,但利用一站通效率较低。如甘宁镇滩口村通过一站通发布供应肉牛品种信息,先后接到了山东、河南、山西等省的求购电话。灌峰村发布供应兔毛信息,接到了台北的电话求购,因为农户的种养殖没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数量少,不能达到客商量的需求而最终无法成交。不过,这给农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购销方式,随着产品规模的扩大,购销组织形式的完善和重点经纪人的介入,将对结构调整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调动乡镇信息服务站和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方面,首先通过办培训班方式提高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水平,由于新配和计算机,加上乡镇信息服务站年轻人多,绝大多数乡镇信息服务站人员对信息的收集传递有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积极性。对各乡镇信息服务站下发了农情、病虫情报、农产品价格行情等制度性报表,经常下发不定期的调查提纲,实行考核,这样迫使其加快对办公网络和计算机软件的熟悉速度。加强各乡镇信息服务站的网上交流,取长补短,推动了各乡镇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工作。有关业务部门布置单项工作时,给予一定的上网通讯补贴。

四、基层农业部门在解决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重点放在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和提供农民务工就业信息服务方面的实际做法

我区乡镇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工作正处于起步状态之中,基层农业部门把上级的有关要求、农业技术、市场信息,通过会议、现场示范、黑板报、技术咨询等方式传给农民。

部分乡镇信息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余家镇,1、宣传新品种。每年推广8-10个水稻、玉米、油菜和果树新品种。

2、宣传新技术。主推了水稻早育秧、抛秧、地膜蔬菜、稻草洋芋、果树套袋、保花保果、化学除草等新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劳动效率显著提高。

3、宣传推广新农用物资,主推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生物肥料、除草剂、微量元素肥料、生长素等新物资,降低了农药残留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4、传递农业新信息,宣传农产品发展趋势,农产品的供需情况,农产品价格等信息。如与农村经济人一起,宣传柚子购销信息、斑竹壳、猪毛信息等,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五是宣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优势条件,引导业主进行农业项目开发,建立了绿宝园林场、关龙柿园、百竹柿园、安平枣园、安平西瓜园、百竹果园等示范园和万安的白凤乌鸡、白洞岩种猪场等养殖场。

今年初,为探索对农户直接进行信息服务的经验,天城移民开发区农业局组织100名科技干部开展了“双百连心”工程,核心服务内容就是联系百名重专大户,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据不完全统计,1—7月为农民提供信息200多条,并为每户受助农户增加创收门路1—2个,已为每户增收72元,从半年实施情况看,效果良好。

五、中介组织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基层农业部门利用和推动中介组织开展信息服务的具体做法

据调查统计,我区现有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56个,涉及到49个乡镇、261个村、2509个社,现有社(会)员7293户,占当地总农户数的10.9%,带动农户数5846户, 占当地总农户数的7.8%。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布在既有城市近郊较发达的地方,又有远郊乡镇贫穷落后的乡村。按业务主管部门划分:农业系统近两年牵头发动兴办9个,供销社系统原牵头兴办47个;从涉及的行业看,种养业16个,畜牧业11个,其他29个;按社员所在区域划分:村内48个、乡内8个;按兴办方式划分,农民牵头37个、企业牵头 12个、农经部门牵头6个、乡村干部牵头1个;从各级试点情况看:市级试点1个、区级试点2个、开发区级试点4个。此外全区有农产品行业协会3个,涉及农产品流通、蚕桑生产、茶叶经销等行业。

我区活跃着3000多名农村经纪人,农村经纪人对促进农村市场流通、传递市场信息起着重要作用,也对促进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纪人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引导农民去调整生产结构,使其与农产品需求达到有机结合。我区的10大产业化项目,除高粱、香料、药材等少数项目的部分产品是直接与企业签约的外,绝大多数需靠农村经纪人实现与市场的衔接。

2、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市场经济下,由于一些农民的盲目生产,导致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矛盾,增产不增收。农村经纪人的出现使这一矛盾得到缓解,他们能够根据地区间的农产品差价,及时收购、转运、销售,既获取一定利益,又帮助农民把产品转化为效益。如前几年极为红火的红桔贩运远至西安、陕西、北京、武汉,拉动商品流通的同时也解决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如凉风镇是农业大镇,五年前石廷贵在自己的家里开始一年四季收购稻谷,经过加工成大米后,运往万州城镇售给大米零售商。他的出现,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因收购粮食时实行了优质优价,农民来年都会把优质品种作为首选,促进了品种的调优。

3、促进农村产业规模的扩大。农村经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在市场与农民之间的中介作用对农民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受其影响,自然容易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甚至一县一业的格局。如响水镇铜锣村懂市场行情的养鸡大户张纯民与懂养鸡技术的响水村养鸡专业户汤迪柏联户,为养鸡户提供优良种鸡、打针防疫、配合饲料、帮助销售等一条龙的服务,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带动了响水、龙沙、国家三乡镇农民的养鸡热潮,去年养鸡上千只以上的80多家,出栏鸡30多万只,有力地促进养鸡业的发展。

4、促进农村社会分工体系的完善。农村经纪人从农业生产中独立出来后,专注于农产品 市场的信息分析和产品销售,充当生产与市场之间的连接纽带,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农民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提高上来。这种分工协作,又进一步地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今年初区农业局搞了农村经纪人的调查活动,制定了统计标准。农广校青农工程已培训各类农村经纪人100多人。区农业局经常派员深入乡镇、村社,年内参与指导新组建了九池乡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国家乡养羊协会、壤渡镇果品专业协会、天城镇贡桃协会、白羊镇柠檬协会、茨竹乡无公害蔬菜协会、天城渝丰葡萄协会等7个专业合作组织,并协助健全内设机构,完善内控制度,指导其健康发展。为加大宣传力度,今年我局曾先后6次在万州电视台、《万州日报》、市区农业信息网上广为宣传专业合作组织,并争取到了区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实地考察了分水镇石堰李子合作社。同时多次与民政、工商、科委等部门协商,简化登记手续,谋求项目支持,积极为专业合作组织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乡镇农技部门对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也做了一些工作。如凉风、响水两镇农业技术部门,在政策上提供帮助,协助经纪人办好有关手续如市场检疫等;在技术上给予培训、指导,这两个镇都办了畜禽生产、种植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向他们提供无偿服务;在市场方面提供市场行情,如凉风镇畜牧站站长张成东向猪贩子唐廷久介绍蓝希络食品公司大量外销猪的行情,使唐廷久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走出了困境。

六、基层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工作对农民增收以及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广大农户对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工作的评价

近年来农业部门在订单农业、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花大力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3年上半年我区农业部门围绕优质粮百万工程主动加强与加工企业的衔接,为企业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和产业政策,做好品种布局和规模化基地生产,协助企业搞好优质粮油的产品定单,到目前已签意向性定单3.91万吨,其中优质稻5000吨,小麦600吨,优质玉米5000吨,酿酒高粱2万吨,大豆1500吨,花生2000吨,油菜4000吨。同时还协助企业搞好品牌培育工作,已动员万州区稼穗米业有限公司申报绿色食品标志,完成稼穗米业、好百年米业有限公司对外招商引资的准备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利益,深受基层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好评。

七、基层农业部门在信息服务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资金不足是我区农业部门在信息服务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我区辖三开发区92个乡镇(办事处),2002年共建设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2003年拟建10个。区财政今年信息网络建设资金基本上都用在了区委、区政府办公网络的建设上,完成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任务难度大。大多数基层农业服务机构不管是开发区级还是街道、镇、乡,信息服务投入主要靠自己创收来解决,很难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必备的设施来完善信息服务硬件建设,大多数只是维持现状。据天城移民开发区农业局调查,该局的9台电脑设备,有6台是靠上级项目支持来落实的,只有3台是自有资金解决的。该开发区街道、镇、乡农技站现有的4台电脑,也全都是争取上级项目投入来解决的,多数街道、镇乡农技站至今未安装电话,已安装电话仅10个乡镇农技站,只占该区街道、镇乡的32%。

2、乡镇信息人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不多,加强培训势在必行。

3、乡镇信息服务站办公经费紧缺,上网经费开支大,有一定困难。

3、区和三区农业局信息机构除项目经费外,无长期有保障的网络管理维护经费。

5、信息发布、传播的覆盖面窄,在电脑在农村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信息到基层、到农民、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八、基层农业部门下一步推进信息服务的计划和工作设想,包括开展农民务工就业信息服务方面的想法或看法

1、大力开展农业信息的知识教育和宣传,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综合利用能力。

2、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特别是乡镇信息服务站的的投入,积极争取明年地方财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所投入。

3、在“一站通”的发布组织形式上有所改变,通过农业局承担重点项目的业务单位和重点经济人发布产品信息,使产品规模化。加强本地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以便帮助小规模生产农民解决买难卖难问题。

4、建设万州区农业专家信息系统。今年我区在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正在实施建设万州区农业专家信息系统,开发光盘单机版、网络版二个版本。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融合图形、图像、声音、文字、动化、网页等多媒体信息,系统人机界面友好,声图文并茂,能进行智能推理,是智能化的农业信息技术,非常便于基层乡镇向广大农户介绍推荐新的农业项目,推广农业新技术。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将大大提高基层乡镇的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利用水平,通过新项目的介绍和开发,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渠道。

5、区政府即将发文,将农广校作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渠道。

九、基层农业部门对农业部和上级农业部门推进农业信息工作各项措施的意见和建议,以及需要国家和或上级农业部门为其开展信息服务创造哪些政策环境和其它条件

1、农业信息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硬件基础设施较差,大多数乡镇无电脑,希今后能增加资金投入,解决乡镇硬件设施建设。

2、上网费用一直较高,乡镇信息服务站难以承担上网费用。望能协调电信部门,降低农业部门的宽带安装费用和网络使用费。

4、区县上重庆市农业局内网一直是通过拨专号上网方式,这种方式的高成本让基层农业部门无法承受,希望能将其中不涉密内容放在互联网中,以真正实现信息资源高速共享和工作交流。

第四篇:基层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实事求是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据了解,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建设蒸蒸日上。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均有所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二、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春风中,重庆市坚持贯彻中央的部署,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速,加快建设。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在全国率先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从1999年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截至2005年,全面完成3393个已通电行政村和6099个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十一五”期间,采取有线建设和无线覆盖、地面数字接收3种方式,全面完成41107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2010年,市政府部署实施了“响通”攻坚行动,要求

在2011年7月1日建党90周年前,为100万户偏远山区农户免费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为7万户农村建卡贫困户免费发放彩色电视机,在39个区县(自治县)、872个乡镇(街道)、8967个村建设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截至2010年年底,已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65万套,免费发放彩色电视机5万台,在24个区县(自治县)、423个乡镇(街道)、4083个村建设农村综合广播信息系统,安装终端2.6万余套,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71%、97.39%。

二是基本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项工程于2006年启动,计划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截至2010年,1个市级分中心、42个区县(自治县)支中心(包括市少儿图书馆及涪陵少儿图书馆)和8967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全部建成;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已建成683个,剩余156个将在今年全部建成。同时,积极推进共享工程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进高校,超计划建成街道服务点36个、社区服务点244个,与高校、企业等合作共建服务点28个。三是强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市级层面,建成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重庆市图书馆、重庆广播电视大厦、红岩魂陈列馆等重大文化设施,总投资16.16亿元,建筑面积71.58万平方米。区县(自治县)层面,重点支持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四大件”建设。市委三届

五次全委会以来,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文化馆新建或改扩建15个,建筑面积达到国家等级标准35个,其中一级馆24个、二级馆7个、三级馆4个;41个区县(自治县)图书馆新建或改扩建20个,建筑面积达到国家等级标准36个,其中一级馆29个、二级馆6个、三级馆l个,新建或改扩建博物馆14个、影剧院17个,总数分别达到35个、56个。乡镇(街道)层面,2006年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应建839个,截至2010年,已建成809个,剩余30个将在今年全部建成,提前实现“到2012年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目标。村级层面,整合组织部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现代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农家书屋,配套建设村文化室。目前,全市8967个行政村均已配套文化活动室。

四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惠民电影放映工程。2008年,全面实现“一村一月一场”和“农村中小学生每学年观看6场电影”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共放映75万场次,观众2.4亿人次,其中2010年放映17万场次,观众4817万人次。成立了重庆市农村惠民电影数字放映院线,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721个,配备数字放映设备776套,平均每11.6个行政村拥有1台数字放映设备,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每18个行政村拥有1台数字放映设备”的目标。

五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步伐加快。2007年,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部分区县(自治县)启动试点工作。到2009年,共建成标准农家书屋

1400个、书刊外借点4150个。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后,市政府积极争取新闻出版总署支持,加快建设进度。截至2010年,共建成标准农家书屋5400个、书刊外借点16150个。每个书屋均配备图书1900余册、报刊20余种、音像制品200余张,每个书刊外借点配备图书150—250余册。

三、重庆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据调查数据表明,一是设备设施陈旧简陋,二是还有一部分的基层文化机构的设备设施建设需要填补空白,四是仍然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规范。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收益日益增多,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迅速壮大,参与文化的热情显著提高;然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策划和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仍然十分贫乏。数量稀少、内容单

一、缺乏吸引力。这势必打击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

3、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意识需要加强:尽管不少地区已经基本建成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积极性依然不高,文化机构缺乏对文化服务的认识,还没有转变文化职能观念。

4、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完备法律体系:就公共文化而言,目前我国只有《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两部法律

法规。在依法治国的当下,无法构成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坚强的制度空间。

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鉴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公益性惠民工程,社会和公众的文化主体回归,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公众的参与。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

1、唤醒社会公众的文化意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除了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之外,公众的文化参与、社会的文化责任承担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全民的参与,就需要唤醒其公共文化意识,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

2、坚定履行政府的文化责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文化责任不可推卸,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力量。

3、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对各个基层文化协会的管理,整合基层文化队伍资源,搭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的组织平台,解决基层文化活动少的问题。

(参考文献:《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汪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新华网)

第五篇:关于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

推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激发基层活力,用好人力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对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现行基层行政体制是在1998年撤销地区建立开发区,撤销开,乡镇之间干部的适时动态交流可有效保持基层队伍活力。体制调整后管理方式没有及时跟进。致使基层干部处于“块状分割”形态,干部流动存在“三好”“三难”现象:即“上好动下难动”(科级以上流动易科级以下流动难);“进好动出难动”,“内好动外难动”(行政体制内流动易,事业向行政流动难)。有的乡镇建区8年来,除个别干部提拔调动和调入区级单位外,乡镇间交流基本没有。个别干部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队伍缺少活力,基层又无手段,只好望洋兴叹!

(五)分配政策需要完善

分配缺乏灵活性。基层政事难分,工作统一做,却“政事不同酬”;村组干部报酬无统一规范,各地差别过大;实行全市公务员津补贴政策,实职与非领导职务津补贴基本无差别,一线干部任务重、责任大,连工作话费补助也没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线干部的积极性。

(六)村民自治任重道远

村组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壳”,村民自治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村居规模扩大村组干部工作量成倍增加,然而有的村干部报酬偏低(每月仅250元);村民自治决策执行中缺乏约束手段,《村规民约》实施不力,有的流于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不规范。

三、对策建议

(一)精兵简政,建立集约高效的行政体制

“精兵”势在必行。不“精兵”就不能从根本上减轻群众负担,不“精兵”就无从提高行政效率。“食之者众”这类非常问题需要用非常措施来解决。要下决心通过“强村弱乡”、“诱导创业”等多种形式精简分流富余财政供养人口。

“简政”大势所趋。随着免除农业税、村民自治、依法行政等国家大政重大调整,基层政府职能从“催粮催款”、“刮宫引产”式的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必将加速推进。“简政”是必由之路;我区5000多人的原蒲花乡改由居委会管理的成功实践,湖北咸丰县、贵州雷山县的“大乡镇制”的经验有力证明了“简政”的可能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交通信息条件进一步改善,干部素质的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增强,“简政”条件日趋成熟。“简政”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舟白机场陆续开通,阿蓬江流域开发的深入推进,作为武陵山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逐步凸显。与国家“大部委制”改革相呼应,建议在科学论证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撤并部分基层行政单元,适当扩大乡镇及村(居)建制,大幅度减少街道、乡镇数量,相应增大街道、乡镇管辖村、居范畴。在此基础上适度减少干部职数,大幅度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乡镇行政中心尽可能沿渝怀铁道、沿高速公路、沿阿蓬江流域布局,加速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更好促进“三沿”产业发展和冯家、濯水、阿蓬江镇城市绵延带建设。根据城市扩张要求及舟白、正阳两镇行政职能的特点,有必要及时将其转为“街道”建制,并相应调整其称谓和职能。

(二)深化改革,建立高效便民的管理机制

明晰各级事权。职责不明,“政事不分”,老是“打麻子账”,就谈不上职能转变。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合理划分区与乡镇的职责权限,从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管理出发,选择“条条管理”或“块块管理”的具体模式,不宜“一刀切”。基层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乡镇的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规范委托执法。市、区党委、政府应从严掌控部门与基层“责权利”的综合平衡,“责任委托”的同时,人财物等执法资源应向下作相应的倾斜分配,要研究制定市对区县、区对乡镇的委托执法财政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真正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

转变领导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的关系,农村产业发展要从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或行政命令、包办代替的惯性模式转变到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和通过经济及法律手段间接调控经济的方式上来;政府重点是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让基层政府从“有限政府无限责任”状态中解脱出来。

健全服务机制。解决边远乡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是政府面临的繁重任务。基层政府要通过做好“便民代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把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纳入乡镇的重要日常工作。行政富余人员优 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先充实“办事”队伍,建立覆盖城乡的代办网点,建立健全包括组织领导、目标考核、经费保障等统一的制度和政策。把“便民服务”真正办成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要尽量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扶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公安、司法、国土、法院、工商、税务等实行片区管理的部门要调整优化机构布局(如增设代办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三)解放思想,创新干部管理机制

创新制度。建立与两级体制相适应的干部管理制度。完善乡镇间、乡镇与区级部门间的科级以下干部有序流动制度。在一个地方工作满未达“改非”年龄的,原则上应进行交流。每年给乡镇一定的“优秀者正向交流”、“末位者逆向交流”的指导性指标。努力建设一支开拓创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基层干部队伍。

畅通出口。区县归并形成干部数量过大,结构不合理是一道“马拉松”难题。然而换一个角度审视,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城市,区县归并后留存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政策得当,可以转化成一笔宝贵的财富。学习温州“全民创业”的发展理念,借鉴河南商丘市“经济大发展、全民大创业”的做法,出台“工商零注册”、“按工作年限和工资标准给予买断性补偿”等宽松的工商登记、信贷融资、税费减免等创业配套政策,鼓励财政供养人员辞职或离岗创业。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力、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推动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唯才是举。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人,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建立行政与“参公”单位人才互动机制。行政单位公务员缺编,同等条件下,可优先从熟悉农村工作的事业干部队伍中补充。

(四)调整充实,建立科学公正的综合考核机制

基层考核要坚持“富民为本”的基本宗旨,按照“分类指导、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民意、公开结果、接受监督、赏罚分明、推动工作”原则,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类别:按照区划类型及不同的发展基础和生产条件,可将原街道、中心镇、其他乡镇三类合并为街道、乡镇两大类考核,将正阳、舟白两镇纳入街道考核范围;

考核内容:突出区委区政府全局工作和乡镇政府职能的重点,增加民生、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项目适当精简,一般性常规工作改为单项评比。

考核结构:为鼓励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可按“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改善考核结构。

考核方式:要“官考”与“民考”并重,“自评”与“互评”结合。更加尊重民意,增大基层群众及辖区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参与度。考核结果经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简化过程考核,重在最终绩效。

(五)整改机构,创建科学公正的分配激励机制

职能重组,政事分开。深化乡镇综合改革,通过分流、改制等方式理顺事业与行政间的分配关系。按行政性、纯公益服务性、经营性等标准重新调整界定乡镇事业机构性质。将财政、社保等具备典型行政性质的机构划归行政序列,将农业服务中心、文化卫生服务中心等承担的安检、执法、统计等行政职能剥离并入行政机构,符合条件的相应人员转入公务员序列,其工资分配参照行政标准执行。

试行公共服务采购制。总结推广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经验,试行公共服务政府招标采购制度,赋予服务对象以选择优质服务的权利,形成政府公共服务的竞争机制,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干事”。

规范村居干部待遇。在撤并减少乡镇和村居建制基础上,由区政府按村居规模和乡镇财力状况统一制定村居干部报酬的分类标准和补助办法,区级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制定津补贴配套政策。高度重视普遍性倾向性的干部思想动态,在执行津补贴统一规定前提下,研究制定更加合理的地方性补充政策。

(六)统筹规划健全规范基层自治机制

加强村居自治的基础建设。研究制定村(居)委建设方案,统一建设标准,纳入《城乡总体规划》。通过村居投劳、区乡投资等办法,用2至3年时间使村(居)委的工作环境明显改善;

加强和改善基层自治工作领导。基层政府对村务工作要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服务引导。少干一些干不了、干不好、“戴着碓窝唱戏”的事。

民主自治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研究制定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与鼓励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并重、激励城镇有经济实力懂经营管理的能人下乡进行土地集约经营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村组集体经济,为村民自治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下载关于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购买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情况报告 **镇距**县城12公里,全镇56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人口2.5万。域内瓜、果、梨、桃等资源丰富,采摘园、桃花节,观音禅寺、地热温泉等旅游资源,**......

    气象局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气象局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10月23~25日,湖涛、沈建国、杨志利一行三人赴寿光、**、**县气象局就县局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的形式进行......

    农机化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一)发展现状县位于市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塬残塬沟壑区,全县总面积17.1平方公里,辖9镇两个发展服务中心171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现有耕地面积29万亩......

    乡镇管理体制调研报告

    乡镇管理体制调研报告 姓名[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乡镇政权,......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调研报告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调研报告(城西小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对基层干部......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调研报告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对基层干部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重......

    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基层农业工作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合集

    通过开展向同志学习和通报我市今年处置惩罚的少数党员干部案件,教育警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结合半年工作总结和召开民主生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