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乡村新闻稿
美丽乡村网站升级改造即将完成新闻摘要:北京奥科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与农委宣传处合作,集成优质产品,将美丽乡村网站开发成有农产品交易系统的网站,为城乡搭建一个交易平台,解决买菜难,卖菜愁的问题,预计在2012年底上线。
自2011年1月1日,“北京美丽乡村”网站正式开通到现在已经有快2年的时间,网站本着“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的宗旨不断摸索和创新,版块逐渐固定,内容日益丰富。
随着网站点击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北京美丽乡村”网站,为了增强网站的实用性,搭建连通乡村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市场的桥梁,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为农民提供一个增收平台,奥科美公司与农委宣传处合作,在2012 下半年,开发农产品网上交易系统,为城乡搭建一个交易平台,解决买菜难,卖菜愁的问题。
目前,奥科美公司正在集成多家优质产品的供应商,预计收集300余种产品,使美丽乡村网站上的商品品种多样化,多元化,并准备在2012年底上线,让美丽乡村的会员享有更多的服务。
第二篇:清洁乡村新闻稿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可爱家园—— 十万学生志愿者参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柳州市柳北区长塘镇
2013年8月22日15:00长塘0104分于长塘镇鹧鸪乡路段及主要干道进行城乡清洁。本次活动0104分团所有成员参加,旨在宣传“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的环保意识。呼吁更多居民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倡导人们从身边做起,爱护环境;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广大志愿者的服务形象。
志愿者们放着家里的舒服日子不过,而是在烈日的研考下认真的寻找道路绿化中的“赃物”并清理出来;也不时的对附近居民宣传“清洁乡村 可爱家园”的文明意识,创建绿色和谐家园,共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活动的同时,志愿者们也在各自谈论自己的大学生活和理想,欢声笑语不时发出,并没有因为“面朝黄土背朝天”和炎热的天气而丧失活动激情,“临阵脱逃”。16:30活动在清洁完各路段的“赃物”后结束。
通过这次活动,“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提高更多人树立环保意识,让居民懂得保护家园、拥有一个美好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锻炼了大学生的吃苦精神,不同程度上增进0104队员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第三篇:美丽乡村
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该局优化村镇建设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空间布局,确定新农村建设用地占全市新增建设用地的15%以上。用好土地指标,对农房改造及基础设施用地给予优先考虑,确保农民私人建房指标不少于计划指标的10%。联合镇乡、街道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拓展新农村建设用地。突出简政扩权,将农民私人建房审批、土地登记发证权限下放到镇乡、街道,方便群众办事。(一是抓学习,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学习报告,组织开展“我为‘中国幸福乡村’创建做什么”为主题的座谈讨论,统一思想,提高对市委提出创建“中国幸福乡村”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抓宣传,普及国土政策。结合“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编制《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汇编》,组建宣讲队,进村入户宣传国土资源政策,加强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加大违章建房执法力度,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抓试点,推进农房改造。重点帮助贺村镇湖前村做好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使其农房改造、“空心村”整治和宅基地整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一户一宅”等相关政策规定,并提供上门办理审批服务。
四是抓调研,提出政策建议。结合旧村改造经验,组织人员就我市乡镇环境整治提升创建“美丽乡村”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我市农房改造政策性意见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选址,统一基础设施,统一竞价择位,统一外观设计;严格落实“八个禁止”,即禁止:城镇居民私自购买土地建房,非法倒买集体土地建房,建新房不拆旧房,超大户型超面积建房,擅自占用耕地开天窗建房,沿省道、国道、高速路口及连接线道路两旁100米以内建房,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批东建西,违反城镇规划、村庄规划建房。并按照“早发现、早处理,不成型、不成风”的基本要求,建立村点违法建设三级巡查报告机制,实行查处违法建筑县乡(镇)村组四级联动和服务群众“三到场”机制,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营造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围
农村宅基地整治是指通过落实“一户一宅”政策,对农村旧宅(包括废弃闲置的生产、生活设施等)进行拆旧建新、退宅还耕、修缮改造等综合整理利用,全面解决农村旧宅闲置占地问题,实现村容整洁,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依法行政,规范操作。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加强指导监督。要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特别是对农民拆旧建新、退宅还耕、跨村建宅、弃宅进城等问题,要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探索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管理办法。
(一)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
1、住宅用地限额。根据《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和《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办法》的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住宅基地。村民每户住宅用地面积限额为80-120平方米,三口以下不得超过80平方米,六口以上不得超过120平方米;利用荒坡地、村内空闲地建房或者对原旧住宅进行翻建的,可以适当增加面积,但增加的面积每户不得超过30平方米。
2、旧宅地翻建报批程序。镇、街道旧宅地翻建都 必须按程序报乡镇人民政府、规划建设部门、国土部门审批,在取得建设许可后,方可动工建设。
3、退宅后的土地利用和补偿办法。执行“一户一宅”制度以后,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收回农村村民原有住宅用地,已建房户旧宅基地退还给村集体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符合新村规划建设的旧宅基地,旧宅所有人需要建设新房且符合“一户一宅”政策规定的,优先安排宅基地建新房,旧宅拆除自行负责,不再补偿;旧宅拆除的土地面积与建房用地面积相差较大,实行按面积差距计算补偿费;符合退宅还耕条件的,由我局安排资金实施退宅还耕,开垦成水田或旱地。
(二)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
1、抓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安排好新村规划用地,抓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规划批准实施后,农民一律在新村规划点建房,严格控制单家独户建房,鼓励建设联排住宅和多层公寓。对个别自然村无法进行新村规划,但确因生产生活需要而进行单家独户建房的,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批。对单户宅基地和新村规划点人均居民用地面积实行双控制,确保新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比老居民点用地面积明显减少。
2、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试点工作。依法全面清晰界定农村宅基地土地产权关系,完成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划界与登记发证,实现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全覆盖和土地登记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土地产权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要综合考虑村庄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水平、人口与民族特点、历史长短、以及地形地貌等各方面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试点村庄,调查核定村内每户宅基地权属来源、面积、使用状况、界线界址等情况,并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宅基地给予确权登记发证。同时,各村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对多占宅基地的农户收取土地占用费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建设。
3、引导农民向村镇建设规划区集中。经批准的新村建设规划区建设用地,可由村委会统一组织进行土地调剂。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折旧建新”的规定,在退出原宅基地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农民落实新建宅基地。对愿意退出老宅基地进入新村建设规划区建造住宅的本村农民,可按规定为其报批宅基地。
4、加快新村建设规划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 点建设农村村庄道路、排水、环卫等项目。要提高新村建设规划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努力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
(三)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1、鼓励农村村民进城落户。对已在城镇购置商品房定居或愿意进入城镇规划区定居,并自愿退宅还耕且以后不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农民,按其退出合法宅基地的面积确定一定标准给予补偿,其宅基地还耕后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放弃宅基地后,不影响其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益,不影响其作为农民身份享有的原有政策待遇。
2、积极推进农村“造福工程”。对农村边远村、地质灾害点或其他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的农村居民点,要积极动员村民实施“造福工程”,实行整体搬迁。各乡镇、街道应积极创造条件,协调解决“造福工程”的新村建设用地,采取国有土地出让、集体土地置换等办法,在集镇规划区或其他中心村安排“造福工程”建设点。对已经完成“造福工程”整体搬迁的农村居民点,各乡镇、街道应统一进行整体拆除或保留部分生产管理用房,危险、破旧房屋一律拆除。
(四)加大农村宅基地整治投入
1、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专项扶持资金。我局要积极做好我市退宅还耕项目的申报,争取获取更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供使用,根据宅基地复垦整治投入成本,制订具体补助方案和项目启动资金的筹措及拨付办法。
2、切实增加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全市要统筹利用耕地开垦费、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并建立专项退宅还耕资金,用于农村宅基地的退宅还耕。市财政新农村建设资金要重点支持农村宅基地整治,每年安排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宅基地整治的拆旧还公补偿、旧房改造修缮、新村基础建设等。各镇、街道及行政村每年必须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宅基地整治。
3、积极引导农村村民和其他资金的投入。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也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主动参与退宅还耕、拆旧建新、旧房改造、环境整治等行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允许社会资金投入农村进行退宅还耕承包开发。
以人为本,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完善土地管理 推进新村建设
晋江市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项惠及全民的德政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主要情况如下:
一、保护耕地,为新农村建设留足空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由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将责任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形成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部上墙,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实行严格考核,推行问责制,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
二、强化管理,保护农村集体土地。①严禁耕地抛荒。对于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不履行土地承包合同而弃耕的土地,在限期内不纠正的,依法收回土地承包权,切实把耕地交给以地谋生的农村居民。②严格执行“一户一宅”规定。农村居民建设住宅必须符合村镇建设规划,每户只能有一处不超过法定标准的宅基地,多出的宅基地要先由村集体收回,其地上物待日后处理宅基地时一并处置。
三、土地规整,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对利用率不高的土地要逐步开展建设项目用地的置换,通过易主、易权、易位等方式整合零星、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使存量建设用地得到进一步提升。主要有三块:①大力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工作。2010年4月份以来,再次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工作,进一步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组织对全市2007年以来批准项目用地的建设情况进行核查,目前核查工作正在全面铺开。②认真抓好“四个集中”。按照“全市一城”的总体思路和中等城市的建设标准,晋江市着力把649平方公里土地和121公里海岸线作为一个城市整体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依据本局职能,按照“四个集中”(即推进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人口向市区和城镇集中)要求,发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能手三大主体作用,结合治理耕地撂荒,有序引导农户采取转包、转让、租赁、互换等形式依法流转土地,促进耕地向种粮能手、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集中。③大力推进“三旧改造”。2010年1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意见》后,我市抢抓机遇,主动求变,按照环泉州湾发展的战略部署,用“全市一城”的理念,以“三旧”改造为抓手,高强度、密集式、组团化推进城乡建设。特别是在旧村改造方面,按照“规划先行、路网带动、整建结合、以整为主”的思路,有计划、有重点、又步骤的推进全市旧村改造。改造过程中,严格执行“一户一宅”规定,实行“拆一补一”,或引导统一规划、建设公寓式居住小区,尽量减少农村住宅新占土地,以达到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建设新农村的目的。
四、手续报批,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主要有两点:①做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用地报批前期工作。2006年以来,我市先后启动101个村(社区)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已有45个村(社区)进行区域改造。据统计,目前到我科室办理用地初步审查的有30个村、45宗用地,办理原产权注销通告的有17个村、24宗用地,已获得泉州或晋江市政府用地批复的有13个村、14宗用地。②抓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的指导服务。本着“特事特办、简化手续”的原则,对区域改造的建设手续作了梳理,简化了办理程序。配合市新村办召开全市规范新农村建设区域改造暨“两证”办理业务培训会,进一步规范新农村建设行为,提高各镇(街道)办证指导员、各示范村(社区)办证联络员的业务水平,加快“两证”办理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依法有序、持续健康推进。同时,加强协调,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就“两证”办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解答,并督促相关示范村加快“两证”办理。③强化项目审批。项目是推动发展的生命线,我局历来关注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不仅在用地指标上予以倾斜、帮扶,还依法办理项目征地和出让手续,留足乡镇、村企业自身发展用地。同时,为保证项目早出效益,督促项目业主早日落地投产,投入新农村建设。
五、和谐拆迁,为旧村改造提供“二次创业”机遇。2010年“城市建设年”中,我市策划了梅岭、青阳、滨江、安海、内坑、金井、城北、磁灶等“九大组团”城市建设项目和道路交通、生态环保“两大体系”建设,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创造机遇。我局积极做好我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组织实施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社会稳定做贡献。①宣传培训上求突破,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力争取得社会各阶层的理解和支持。②征供地流程控制上求突破,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做好“两公告一登记”,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不到位的不办理供地。③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上求突破,积极研究探讨征地补偿安置新思路、新办法,实施“村(社区)留地”安置政策,保障被征地弱势群体利益,扶持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征地工作中,依法拟定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合理确定我市征地补偿标准。目前,我市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偿费每亩3.4万元,高于省定标准。据统计,2010年来我局共派出40多人次参与到各组团的征地工作,协助帮助群众查询、甄别地籍档案资料5000多人次,有效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六、维护群众利益,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①解决农村居住困难户的用地问题。坚持疏堵结合,严格把好审核关,2010年,我局共办理302宗住房困难群众用地手续,已全部获批。今年来共收到申请266宗(其中居住困难户182宗,旧村改造50宗等),目前也正有条不紊的办理中。②有效化解涉土信访矛盾纠纷。切实抓好春节、“两会”期间涉土信访和维稳工作,加强信访硬件建设,建立健全信访制度,加强信访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办信办访能力。坚持月排查、月报送、定期通报制度,摸清存在的所有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深入开展国土资源矛盾纠纷排查,重点排查可能赴省赴京集体上访以及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涉土问题,对排查发现的重大信访苗头及时与所在地政府沟通、协调,争取主动,变上访为下访,有效化解涉土地矛盾纠纷。今年来,共受理群众来信566件,来电93件,来访34批52人次,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落实。③加大征地补偿费监管力度。一是依法制定征地补偿款标准。严格按照《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标准。二是依法监管土地补偿款落实到位。实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严格征地审批程序和用途管制。项目报批前,用地单位须将不低于征地款总额50%汇入市国土资源局征地款专户。项目报批后,征地补偿费用统一由市国土局直接拨入村集体账户,由镇级村级财会代理服务中心监管,确保征地补偿款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土地补偿款收支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和上级部门的审查。据统计,1999年至今,我市共报省政府批准征收集体土地5638.1085公顷(其中耕地3069.8484公顷)。经抽查,尚未发现拖欠农民个人征地补偿款现象。④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活动。严格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做好项目用地批前检查工作,对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进一步完善土地执法监察巡查制度和督查考核制度,做到责任明确、巡查到位、不留死角,有效遏制新增违法用地行为,真正起到“严查一案,稳定一片”的作用,为城市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尽管我局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但现实中依然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两违”冒头,指标紧缺,土地抛荒等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我局将集中力量,靠前服务,重点抓好土地闲置、土地整理、耕地保护和违法用地查处工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
对清查出来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本着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坚持“三不放过”(即应立案而未立案的不放过,应处罚而未处罚的不放过,应追究责任而未追究责任的不放过),严肃查处一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在今年组织开展的清理“两违”(违法占地、违章建设)行动中,全市累计
创新推行“垦、改、留、迁、并”五种整治模式,分类组织实施,狠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一、复垦新建模式。对于一些旧村居民点,即老房子分布相对分散或有较多靠近山坡的老宅基地,采取异地建设的方式,在村庄周边建设新居民点。同时,对旧村居民点进行复垦,新增有效耕地,实现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新增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总量增减平衡。
二、改造整治模式。对于一些“空心村”或者连片老房子的区块进行整体拆除,盘活存量土地,整体规划重建,满足住房困难村民的合理建房需求。比如浬浦镇贺家村、花桥镇蒲峰村、珠岙镇上胡村都是以这一模式组织实施。
三、保留治理模式。对部分半成新以上住宅区的主屋予以保留,主要拆除附属用房和周边围墙,对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进行重新整治。在不影响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总体要求的同时,有效减少财政开支。
四、整体搬迁模式。对于交通不便、条件恶劣的高山村和海岛村,甚至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村庄,通过建设移民小区,实行整村搬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亭旁镇挂帘村、石门坑村,健跳镇龙山村等实行的都是这一模式。
五、撤并组合模式。对少数地域分散的自然村和高山村,通盘考虑、精心规划,通过撤小并大的方式,加强中心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比如海游镇善岙杨村、沿赤乡小渔西村就属该种模式。
第四篇:美丽乡村
明星社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建设美丽乡村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县委、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外部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及村庄作为试点,推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基于下梁镇明星社区比较好的交通区位、生态基础、环境基础、产业特色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居住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对提升九天山景区、岭南水上乐园娱乐休闲区形象以及提高柞水旅游强县的知名度都有积极意义。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快推进实现特色休闲娱乐,生态环境改善,居民增收,生态旅游等方面均衡发展。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特色乡村,推动全社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2、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对个别棚户区进行拆除改造,保障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我社区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处一景、一处一业,一处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四、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四大招”
美丽乡村“第一招”:社区美化促美丽。美丽乡村首要体现“美丽”二字,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对槐湾小 树木花卉,对能够硬化的道路进行硬化,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绿化、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各小区有垃圾收集池,专人负责收集,统一送至垃圾填埋场,确保各区域清洁;在此基础上清理道路两旁的土堆和建筑垃圾,做到无残留无死角。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各小区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我社区特点,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合理规划原则,严禁居民将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分片规划,拆除污染猪舍、牛栏,养鸡场等,将各个畜禽养殖场地统一安置于赤水沟,对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小区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对轧钢厂的外围墙进行有特色的美化。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整治各小区、区域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6、慢速度促和谐。在社区范围内的道路设置限速安装减速带,慢是回归自然的一种意境,以此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并创造一种轻松自在的身心感受。
美丽乡村“第二招”:多种产业助增收。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社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社区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农业,农村特色服务业,促进居民就地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依托姜家沟和赤水沟的生态地理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如通过蜜蜂和冷水鱼养殖,花卉栽培,药物种植等途径以此达到满足广大游客消费需求,美化环境和就地就业增收的效果。
2、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和别具特色的饮食服务业。重点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地理位置等优势发展别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饮食等服务业,努力做到“处处有美景有特色”。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特殊区位为依托带动周边发展的格局,努力把我社区打造形成旅游休闲圣地名村。
① 依托“岭南水上乐园”的地理位置在槐湾小区发展数家别具特色的“农家乐”,结合防洪坝和高速路桥的位置可以开发建成桥底休闲纳凉区。
② 依托山柞高速公路进出路口的特殊位置,在二四五组开办一定数量又各具特色青年旅社和乡村旅馆,以此来充分利用被闲置的房屋并取得经济上的增收。同时在四五组的中间街道建立饮食一条街,特色与环境卫生作为第一指标,优质的服务作为一项要求。重点向外界推出“烤全羊”、“山里土鸡煲”、“香菇木耳”、“腊肉”、“冷水鱼”、“山里野菜”、地方饮食特色的锅盔和玉米稀饭。
③ 充分利用姜家沟的优势区位,合理利用“沈家大院”的优美环境,古式乡村民宅。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给与一定改造,开办几家有特色的农家乐。并同时向外界人展示农耕文化,传统农耕器械,体验农耕劳作。
3、发展乡村低耗、无污染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将所有的工业都集中安置在花园沟工业园区,严格限制有污染企业的进驻。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及集体经济实力。
美丽乡村“第三招”:加强村级文化建设。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精神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院落。编制农村特色文化院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措施。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院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院。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风俗习惯、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精神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乡风文明的有关内容,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坟墓实行迁移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两岸的自然景观。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努力做好各类群众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工作。
美丽乡村“第四招”:加强管理。高效有序,服务优质都是管理的结果。针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和运营都要制定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以此保证特色开发不重复,申报经营都合理,无乱收费欺客、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减损美丽的现象发生,对情节严重和违反相关制度的人给与一定的罚款。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配合县镇两级相关部门,在社区级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小组成员各有分管。
2、落实工作责任。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领导小组各成员要紧密配合好相关单位的日常工作,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出自己的贡献。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切实履行好居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专项财政资金外,还应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宣传、会议宣传,宣传栏等宣传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让群众支持并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三委班子,不断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第五篇: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
富丽临安
自然的美,是纯净的美;人文的美,是生活的美。正是这两种美的完美融合,造就了生态、产业、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乡村之美。
诗情和画韵,是大自然对临安慷慨的赋予;勤劳与智慧,是历代人对临安淳厚的乡情。
临安的“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美在环境,富在产业,乐在社区,活在文化。“茶香竹海,文武上田”、“董昌故里,水墨南庄”、“十里桃花溪”,不只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动情佳句,也成为了现代农民的生活追求。
文 仇欢
绿色新产业的富裕之路
雄踞江南,俯控吴越的天目山是临安人民的骄傲,游临安,必游天目山,已经成了临安旅游的品牌和共识。天目山“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工程的完美呈现,为如火如荼的天目山旅游锦上添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旅游为导向,以美丽乡村为契机,村美、家富、社兴、人和的“美丽乡村”,在天目山的森林中,浸润着深厚自然和人文积淀,稳步向前。
为了促进天目村不断发展致富,在临安市农办的牵头帮助下,邀请了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专家,定期组织讲授农家乐特色化经营等课程,培训农家乐业主的经营水平;组建天目山农家乐产业协会,协调农家乐旅游村与景区景点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整合农家乐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在“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中,“富”是“丽”的底色,各创建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文化主导型、生态主导型、综合发展型”的新农村,突出竹林、山核桃林低产改造和香榧、杨桐柃木、茶叶、高山蔬菜、石斑鱼等种养殖基地建设,以及规范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农家乐特色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
无论是一个新产业的成形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丰富的产品与服务作为支撑。
农业方面,在做精做强竹笋、山核桃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扶持香榧、杨桐柃木等新兴产业发展。两年来创建村共实施山核桃生态化经营、退化竹园改造、设施水果和蔬菜、生态循环畜牧业等产业发展项目232个,补助资金4000多万元。大力宣传“香榧扩种”,用三年时间实现家家都种香榧树、人人都有香榧树的目标,目前已累计新种香榧98.5万株。
工业方面,依托镇、村工业平台和集聚区,加快形成龙岗坚果炒货、玲珑宏渡电缆、藻溪闽坞轻纺等块状集聚的乡村工业,大力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和现代家庭工业。位于龙岗镇的西部工业功能区正在建设浙江省级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园区,这将成为以山核桃为特色的中国坚果炒货集散中心。
服务业方面,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龙头作用,带动特色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业发展,规范农家休闲旅游,培育发展农家乐等特色村。
通过实施绿色新产业提升工程,一产“接二连三”,临安已经成为杭州西郊重要的“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幅处于杭州地区各县(市、区)的前列,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更加富足。新时期临安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品牌正在确立,外界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影响面不断扩大,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另外,临安市农办还将农村电子商务培育成为临安经济发展的新“蓝海”,有力带动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城乡增丽。到2011年底,临安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已形成10亿元规模,其中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额达到6亿元,为农民增加了1亿元的纯收入,并且正在以每年3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
绿色新社区的和谐之路
天还是这片天,山还是那座山,只是乡村变了,生活美了。2010~2011年,临安市共完成了14个精品村、14个特色村和10个杭州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创建,村庄整治覆盖面达到86.6%,宛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散落在绿野之上。
和谐之“兴”要兴在乡村的社区,让村民也享有社区公共服务。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月亮桥村早在去年就投资150万元建成了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图书室、乒乓室、篮球场为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并配备了音响、投影仪等音像设备,全天候向村民开放,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沐浴着田园和森林气息的乡村,以“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崭新姿态,实现了医疗、环卫、公交的城乡一体化,标准化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健身休闲的小公园、文体广场,都给村民们带来了便利和欢乐。“服务百姓档案”录入了全市15余万户农村家庭基本信息,建立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管理平台和民情“实时收集、定期分析、分级办理”的服务机制,通过干部办事档案、组团式服务、民情热线、村干部挂牌值班的方式,开辟了基层党组织“为百姓解难题”的绿色通道。
在打造“社兴”的征途上,临安将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培育乡镇(街道)和村级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100家以上,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担保服务。探索一条适合农民宅基地置换流转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新路子,以促进农村非农用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据临安市农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创建村通过项目实施、盘活资产等途径,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如杨岱村利用十余亩集体土地建造厂房、宿舍出租,每年有100万元租金收入;闽坞村把20亩集体土地出让给“山人行”金沙湾拓展基地,并把出让所得60万元资金投入到该基地经营中,每年获得6万多元的收益。在今年的创建村中,横鑫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建立了1800亩黑李产业园和500亩蔬菜基地,月亮桥村引进了总投资2000万元的天目溪漂流项目,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绿色新文化的文明之路
古老的南平塔与秀峰塔,散发着浓浓的历史韵味,它们不仅是双塔村村名的由来,更是双塔村悠久文化的见证者。随着绿色新文化建设工程的推进,村两委会充分研究了双塔村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双塔为契机,在双塔中学的文化氛围感染下,大力发展并形成文化产业中心,提升双塔村的人文品质。
生活用文化描述,有文艺作伴。双塔村拥有自己的龙灯队、排舞队和腰鼓队,这些朴实无华的农民艺术家们,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与欢笑,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享受生活,体会人生。每个舒畅的夜晚,休闲广场上都会响起动听的音乐,每个节日庆典,舞台上都会看到他们热情的身影。
而双塔村特有的“水南水灯节”,历年来已成为这里一道富有特色的亮丽风景,也获得了众多旅客的良好口碑。
山水等生态元素是临安得天独厚的资源,临安许许多多的美丽乡村都如双塔村一样,文化成为每个地方的灵魂。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曾是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如今已有了悄然变化:每逢节庆日或村里特殊的日子,你就能看到踩着民间鼓乐手敲打起的特有节奏,一匹匹造型别致的走马灯欢快地奔跑着,这就是月亮桥村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马灯表演。月亮桥村的马灯队是由本村舞蹈爱好者组成,他们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吸引各地村民前来观看,热闹的马灯队表演只是月亮桥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村两委会把繁荣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大资金扶持,相继组建了舞蹈、农民体育运动队等多支文体队伍,并积极组织参加全乡、全市的文体活动和比赛,为全村赢得了诸多荣誉。
如近年来月亮桥村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组建了马灯队、排舞队和农民体育运动队,积极参加镇、市一级的文体活动和比赛。月亮桥村的马灯队是由该村20余位舞蹈爱好者组合而成,传承发扬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马灯表演,在各村巡回演出,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的新政策。今年,在村两委会支持下,马灯表演更是推陈出新,越演越精彩。农闲时,队员们总是有兴趣围在一处,兴致勃勃地排演,相互切磋马灯表演技艺。而为了给这些文艺苗子提供排练和表演的便利,该村分别在陈家、陆家、金坞三个自然村设立农民跳舞场所。此外还在各个自然村村民居住较为集中区域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为群众健身娱乐提供了活动场地。
随着绿色新文化建设工程的全面推进,临安在一方面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每年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村实用人才1500名以上;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文明乡风进万家”活动,“和事佬”调解队、“山里人”文艺队和“志愿者”服务队竞展风采。以“两堂五廊”为框架的“文化礼堂”,更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创举,首批50个具备礼堂、学堂和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和艺术廊等多种功能的村级“文化大礼堂”,成为了广大村民们的精神家园。还形成了上田村国术队、钱王铺村钱王歌舞合唱队、天目村游客村民同乐晚会、南庄村秋收庆典、闽坞村文艺晚会等一批村级民俗文化品牌。村民们将在这里触摸文化的根系、品尝精神富有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