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通过近期教师远程培训的活动,尤其是专题六的学习,使得我对指导学生作文,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有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看法。
一、鼓励课外阅读,注重积累。
读书对孩子的写作非常重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正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多阅读、多观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慢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要坚决遵循语文习作教学的规律,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我们要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读、勤于读。可以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可以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还可以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其次要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读。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我们还要创设条件,促进阅读。1.可以组织图书角。2.保证阅读时间。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二、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兴趣。
教给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从小事着手。教给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写日记扩大作文内容。有不少教师抱怨习作课难上、孩子的习作难写,将问题归结为当下的孩子缺乏鲜活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乐于写作,培养学生爱好写作的习惯。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这样就把习作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了于是,习作课变成了活动课,一堂习作课,要花将近一半时间“丰富”孩子的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要从生活中摄取素材。
三、进行多样讲评,增加信心。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素是多方面的。作前指导、成文批改等都是作文训练教学的重要程序,其实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也十分重视习作讲评。因为讲评是最具体、最鲜活、最有质感、最妙趣横生、最受学生喜爱、最有实效的指导。
第二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摘要: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源于学生本身习作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有针对性地提高其习作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围绕激发习作兴趣、注重读写结合、在练习中感悟和加强作文评改等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如何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性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这几年来,本人主要从事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一、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二、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三、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四、缺乏想象力;五、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自我体验。
我认为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表达,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我们在习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习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学习《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时,作者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母亲呼唤儿女的特点,再举例分述母亲呼唤自己的几件小事,最后总结。其中第二部分写得最具体,分别从几件具体的事例,表现出母亲的伟大的爱,记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写人文章的习作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是如何选材如何把人物外貌、神情写具体生动,即对写人文章可以怎样谋篇布局。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习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三、练是关键,感是重点。
新大纲对习作教学的总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这习作教学的总要求中,突出了练笔的性质。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教学中练是关键,练说练写,“练”是帮助学生打开作文之门的金钥匙。如何引导学生“练”呢?我认为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对此我们要善于做生活笔记。茅盾告诉我:“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可是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
其次,作文说的就是真人真事,写的就是真情实感,但平时学生在习作文中,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在学生的笔下同学都是拾金不昧的,老师都是抱病工作的,邻居都是乐于助人的,家乡都是美丽富饶的。内容千编一律的,缺少新意,有时甚至给学生下个评语也很难,但就是觉得不对劲。对此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意培养学生在练中要养成说真话,写真事的习惯,这跟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至关重要。
四、重视讲评,互批互改。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视习作前的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习作后的讲评,修改。其实,讲评、修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对习作后的讲评、修改也同样要重视。作文讲评是对本次习作的分析和评价。它是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加深,又是习作讲评的巩固和提高;既是对本次习作情况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习作训练的指导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作文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并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通过批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便于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作文讲评作好准备。对于学生作文,除了老师批改,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修改提高自身的习作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深深认识到,不管是以前的应试教育,还是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学习语文,重点就是培养习作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第三篇:中段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
中段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
温岭市开元小学
金璐依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有些学生提起习作总是摇头晃脑,眉头深锁,咬着笔杆半天写不出几句;可也有些学生却能拿起笔来便才思泉涌,一挥而就。若每个学生能在自己的作文世界中自由畅想,我手写我心,我想那是每个老师所梦寐以求的,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
关键词:习作 激发兴趣 生活 评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实际建议,强调“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并指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过于强调 “写段”、“写片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上。这与原教学大纲规定的“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有了较大的改进。为什么新大纲对此作了如此大的调整呢?原因在于之前的作文仅仅是为作文而习作,没有突出儿童喜爱趣味性的年龄特点。而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好作文。
[1]兴趣是激励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主观心理因素,也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写作是一种高难度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碰到一些困难相应会多一些,倘若缺乏内部力,学生往往会知难而退,结果导致丧失兴趣。因此,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呢?
一、说读写结合,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1、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交流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指出:“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宜在读中悟法、写中用法。作文还是习惯,要经常练习。”他还说:“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鼓励他们节选、摘抄名篇名句,在阅读中积累词汇,在阅读中体会美好的事物,认识自然,领悟人生,在阅读中培养兴趣。在阅读中学生经常会被文章深深吸引,被某个情节或某句话所感动,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个时候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他们会很有兴趣去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把读与写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兴趣也就会自然形成。
2、对于学生来说,听、说、读、写不分家,日常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有人觉得为什么说话容易而写文章难呢?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只要不是哑巴,就从早说到晚,嘴巴练得滚瓜烂熟。但写作文的机会很少,写起文章来自然吃力。所以,要想写好文章,非得打破语言信号转为文字信号的障碍。只有说得清,才能写得顺,。所以在教学生识字和阅读时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内容进行说话练习。其次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说话的素材,丰富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为说话和写话训练打下基础。慢慢地,学生在口头作文时,语言连贯、前后一致,变得爱说、乐说了。学生在写作时便感到轻松自如。同时,家长与老师也要配合学生说写结合,指出“说”作文的露洞,在写中加以补充,反复训练,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能力。
二、深入生活,积累写“真实”的素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漠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过不歇。”这就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而熟悉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就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直接进行生活积累,从而发现美并积累美的感受,在平淡中寻找新奇,成为学生极好的习作素材。这样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使写作兴趣初步得到培养。
1、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如观察植物,可通过视觉了解形状、颜色、姿态等,可通过嗅觉闻它的气味等等。比如,在三年级起步作文的训练时,我精心设计一些学生感兴
趣的游戏,如开展“传话接力、“写字接力”、“盲人摸象”、“老鹰抓小鸡”等,让学生在玩中积累素材。学生兴奋得不得了,同时提醒学生要体会参加游戏时的心情,观察别人的动作、神态,写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又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一种动物”时,我让学生观察蜗牛,学会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蜗牛的外形是什么样的?蜗牛有哪些特点?它以什么为食物?如何前进的?等问题,把自问自答的内容观察细致后,稍作整理写下来,就有可能是一篇比较丰满的作文。
2、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著名作家孙犁曾说:“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有意识的组织各类活动,,不但能丰富作文的内容,拓宽了他们的眼界,而且在轻松的活动中激发了他们习作的兴趣。可以配合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如“六一”游园会,迎“母亲节”尽孝心活动,庆“国庆”国庆知识竞赛等。丰富的课外活动,让他们乐在其中,让他们感觉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慢慢地就感觉到写作文不是什么难事,习作的兴趣也就渐渐产生了。
3、[3]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是进行情境作文的前提。创设情境的途径有多种,如: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生活再现情境、现场表演情境等。初学写作的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目,往往无从下笔,因为他们感情材料的积累还很贫乏,他们情感的流露总是和一定的情境分不开的。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再记录下这些感受。情境作文能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兴趣,激发学生说与写的欲望在学生作文初期,多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多采用实物模拟情境。比如:让孩子们写一写他们最喜欢的玩具,写一写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的可写,也有兴趣写,这样通过多写、多练,来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激发写作欲望的目的。
4、多练习实用文体的写作,激发学生兴趣。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掌握一些常见的应用文。比如:给老师、同学、朋友写信,写明信片、写贺卡等。
还可针对孩子们喜欢唱歌、讲故事、讲笑话的特点,让他们写歌词,写篇小故事、小笑话。喜欢模仿广告,就让他们给某段广告改写广告词等等,这些锻炼既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又能大大激发他们写作和创造的热情。
三、让写作与评改有机结合,激发兴趣
1.采用鼓励性的评语。罗森塔尔效应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小学生的作品呈现的是他们学习阶段的半成品,自然有缺点。我们不该那么严苛,以所谓的文学标准去要求学生,学生每次作文之后,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若我们不能简单的使用类似的词语评论所有的习作,要去寻找学生习作里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 让学生从评语中获得成功感。同时婉转地指出不足,以启发式的语气为学生出谋划策,改正不足之处。
2、讲评作文形式多种多样,如学生自评、互评等,以强化师生互动,达到评价目的。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些问题的写作方法或技巧,若照本宣科讲那些空洞的理论,恐怕没有几个学生会将这些记于心间,可当这些结合了同学们的习作,让他们自由说说哪些文章哪部份写得好,哪些有欠缺,启发学生评价。让学生从分析自己的、同学的作文中去感受;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适时地把自己的看法说给同学们,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轻松的互动效果,大家都会积极参与,开动脑筋,仔细修改,认真作文,在良好的氛围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兴趣。
四、创造展示机会,提高作文兴趣
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教师就应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 [5]“爱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多方位、多渠道地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校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等为学生提供佳作展示的天地;教师要及时在班级中讲评、表扬,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还可以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绘制精美的封,请家长写序言,展示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
力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就更加乐于写作。这样良性的循环会对学生习作兴趣的保持与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之,小学习作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努力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 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在一步一个台阶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保护好这种可贵的兴趣,在不断的进步中,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参考文献:
[1][4]陈海亚《培养成功心理 激发习作兴趣》成功(教育)2008年02期72页 [2]戴玉红《激发习作兴趣 快乐学好作文》成功(教育)2007年 09期 42~43页。
[3于冬梅《谈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赤峰学院学报2007年06期146~147页 [5]高兰《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 04期 24页
第四篇:杨娟娟《浅析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浅析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工作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 姓 名:杨 娟 娟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yjj831005@126.com
浅析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 杨娟娟
【内容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直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而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的大范围实施,使作文教学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因为新课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简称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激趣 评价
新课标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人们都不陌生:“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种以“师道尊严”为前提条件的教学模式,把生气勃勃、充满灵气的学生局限在一个很容易令人厌烦和麻木的条条框框之内,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的“高耗低效”现象。而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人文尊重和教学的民主氛围,要求教学应从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语文的学习不是外加的灌输,更不是强迫。
那么摒弃了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呢?笔者认为“激趣”
是其突破口和着眼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文写作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动脑筋的“智力方面的工作”,对于好动的当今学生来说,没有兴趣是无法吸引其注意力而让其独立行文的。怎样在作文教学中“激趣”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从动机上激趣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理论。从人的成长出发,人的需要有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种。从作文教学来看,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感到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写作的需要,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吐不快,非写出来不可的写作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就是一种最佳境界的作文,作文的质量也必然不同平常。教师首先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愿望。可以让学生谈谈社会对人的写作能力有哪些需要,很强的写作能力对工作有何帮助等等,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写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广泛用途。还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每学期开始教作文时,就可以对学生说,作文是自己的生活情景、自己的思想轨迹的真实记录,它还可以捕捉住你稍纵即逝的灵感。你如果把自己的习作保存下来,等你长大时,再翻开来看看,过去了的生活情景就会历历在目,过去的种种思想会令你惊奇,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只要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作文教学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二、从情境上激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由此可见,良好的写作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①用优美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情境。如教学“写作──写童年故事”时,教师可配乐讲高尔基童年受尽生活磨难的动人故事,让学生深受故事情境的感染,同时询问学生:“高尔基的童年故事我们怎么会知道的?是他自己写下来的,他写有自传体小说《童年》。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把自己童年的故事生动地记下来呢?以此自然引入写《童年趣事》的作文。
②用新颖的文章创设良好情境:如在教学“写作──写一件事”时,可给学生朗读《一件新鲜事》(八旬老太太学外语),让学生听后也不得不称奇。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生活中像这样的新鲜事有很多,你能不能也写一件出来,让我们大家感叹不已、回味无穷?
③用奇特的材料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写作──编写童话故事”时,教师可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故事材料,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以此引发出学生对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浓厚的兴趣。
三、从构思中激趣
思路即思维的路线,或称脉络。文思泉涌,方能下笔有神。如果学生写作文时思路闭塞,那么再好的材料也只能是一盘散“沙”。因此,激发学生构思的兴趣同样重要。如何从构思中激趣?
①借鉴课本佳作激趣。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让学生借鉴课文构思成文的方法。如教“写作──写一件事”,就可先让学生谈谈对本单元中的文章是否喜爱,为什么?在此前提下让学生细心领会冰心、鲁迅、丰子恺等名作家巧妙的行文思路,并要求学生在借鉴中有所创新。
②学生相互启发激趣。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谈习作的行文思路,使他们在思维上相互启发诱导,教师再积极引导评价,这样能使学生作文的思维更开阔,思维更趋于完善,做到胸有成“文”,从而增强学生作文的趣味性和信心。
③教师适时点拨激趣。在学生谈论自己思路的同时,教师可捕捉恰当的时机如在学生考虑欠周时、在学生想法有误时、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顺利掌握本次作文的写作要领,充满信心地完成好作文的写作任务。
四、从评价上激趣
①写激励性评语。即根据学生好表扬的特点,采取写激励性评语的方法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可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等各个方面,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如“这句话写得恰到好处,说明你是个作文能力不一般的好学生!”“这几句话优美生动,可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能力!”等等。这些鼓励性的评语费时不多,但往往收效很好.学生从这些评语中可以品读出老师对他们不仅仅是作文的重视和关心。一个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读到您赞扬我作文写得好的批语,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以后,我会更认真作文,争取写
得更好。”实践证明,老师常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化作热情的批语,写在学生作文本上,往往会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②互评互改激趣。每次作文后,教师可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全班简要讲评,接着让学生讨论评改应从何入手(根据不同要求而定),再统一评改标准,然后用一定时间,请同学互相批改、评点。要求学生主要从作文中找优点,看谁的作文优点最多。从批改情况看,学生们非常认真,字斟句酌,精心推敲,不但有眉批,还有总评。一些学生在阅读同伴作文时找到了彼此的差距;一些同学,从中发现了不少对自己的有益之处,学会了真正向别人学习;更多的同学,则是在为他人评改作文的同时,自己又得到了一次写作的锻炼机会。学生评点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的检查验收工作。既要看学生的作文,又要看其同伴的评点,还要为写作者及评改者分别打上等级(分数),以便后面的表扬和加分。
③ 树立榜样激趣。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注意发现作文“尖子”和“尖子”作文,树立学生的写作楷模。对学生的好作文,可让学生传阅,之后请学生谈阅读后的体会。这样的榜样,让学生可感、可信、可比、可学,对学生具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④尝试成功激趣。动员学生为学校和班级黑板报及校报投稿,号召学生向报刊杂志社投稿,或参与市、省乃至全国的作文比赛,品味作品发表、获奖后的快乐。同时,凡作品发表的,根据刊物等级,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倡导向他们学习学期结束时,还可编印一本班级作文集。每位学生获“优”的作文,均可打印后送至教师
处候选。编成的作文集将尽力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作文入选。【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小学语文教学》; 【2】孟令斌 《激励性评语的作用》
第五篇:浅析“激发学生兴趣”
萧山中学 沈 燕
浅析“激发学生兴趣”
激趣之导语篇
导语是教师在教学之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导语若能导得有趣,入得得法,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心理学认知角度出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过程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具体的事例,直观的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很多实例以及素材,教师可在其中选择,也可加入自己的创新。如第六章第一节“宏的基本操作”,该节内容既是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的入门,是学生能否顺利的、带着浓厚兴趣进入“程序设计”这扇门的关键所在,也是第三章EXCEL应用软件中的一个功能。结合这两方面特点,出现了以下几个导语设计的例子:A、引用课本实例,即直接采用教材提供的“绘制带颜色的矩形”这一操作录制宏、运行宏直至引入宏的概念及功能。这符合了以具体、直观的实例操作引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发展过程。但若能加入教师的一些创新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看B、C两例:B、教师打开EXCEL应用软件,提问学生如何对多张工作表进行同样的修饰美化。这一步有新旧联系,前后贯通的功用:学生会主动回忆第三章中如何对EXCEL应用软件的工作表进行美化的操作,同时提出疑问,若采用以前学习的操作,不能高效地解决今天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疑问中采用“宏”,迅速地将多张工作表修饰完毕。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对“宏”的重复执行功能也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这一导语的设计,将教材的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并引入了新的实例内容,满足了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的要求。从实际上课的效果评价,是一次非常好的课堂开端。C、该位老师上课的时候正是美伊战争爆发之时,战争带来的消极后果正笼罩着全世界。这位教师提出了“炸弹变气球”的美好设想,既运用“宏”的重复执行功能,将图片中的灰暗的炸弹变成象征美好与和平萧山中学 沈 燕 的气球。所有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被这美好而善良的愿望打动了,这堂课中,学生十分的配合,迅速地进入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情境中。(以上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在区评比中获并列一等奖,其中一位是我校的老师。)
这三个教学导语的实例说明,教师要研究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要结合需要性和创新性,或将前后知识点相贯穿,或与身边所发生的事相联系,设计一个包含所学新知识的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语。
设计导语还可以从帮助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如在学习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和枯燥的二进制这两块理论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以下导语:我一上讲台,就问学生:“今天的天气如何?”学生们很疑惑,但还是积极地回答了我的提问。然后我解释了同学们刚才“了解天气情况”这一动作过程:用眼睛去采集信息、输入并存储到大脑、大脑加工判断,最后用嘴巴输出信息这一人类处理信息的全过程和计算机内部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十分相似的。这时,学生通过类比,理解和记忆本知识点就容易得多了。又如二进制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我就采用和学生做一个“猜姓”游戏的方式来揭示其原理。只要准备好全班同学的姓,按照二进制原理排列组合成多张表,然后请学生回答几个是与否的问题,我就可以正确无误地说出这位同学的姓。我在与学生见面的第一堂课上就玩了这个游戏,学生自然十分惊奇,很想知道为什么。然后我一点一点提示,最终游戏的谜底被学生们揭开了,同时他们也掌握了二进制的原理。这种设计导语的方法要求教师针对蕴藏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运用合理的课外知识辅助,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其实,一个导语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名教师教学素质。他是否具有研究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知识点,是否对本学科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涉及和了解。一个好的导语为一堂成功的课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引导着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主动迎接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激趣之任务设置篇 萧山中学 沈 燕
刚才提到的从教师自身和课堂导语出发,树立了学生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和信心作为前提,再以“任务”驱动,激励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起着主导作用,这一客观要求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从科学实验,从社会应用的实际出发,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操作,一是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有利于加深理解,三是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素养、信息应用的道德伦理等重大社会问题。过去我们老是把学生当成“磁盘”里创建的“新文件夹”,只管从“老师”这个“文件夹”里选择内容来“复制”,然后再“粘贴”在“学生”这个“新文件夹”里。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些学生喜欢而又愿意接受的方法呢?
其实,现在入校的高中学生中,部分学生还很少接触或没有用过电脑。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只有兴趣不等于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课。如果不加以引导,有些学生仍然不会重视,上课玩玩电脑了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初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课程的教学上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适量的范例与练习,组织好教学。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力求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起主导作用。在学生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换,这时,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是辅导,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索并完成教学要求。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任务驱动,教授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 萧山中学 沈 燕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的知识点时,正是美英发动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期间,我就以《No War》为题,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手段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信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中完成他们的幻灯片作品。该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并且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生在操作中互相协作,出现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在学生任务完成的同时,本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实现了!
又如,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让学生熟悉“WORD”操作的学习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任务:在WORD应用软件中输入一篇语文课文,然后进行排版美化,并自己画一幅小插图。在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某次考试的成绩表,计算出总分和平均分并排出顺序,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学生会因为发现了学科之间的互通性而兴趣大增,纷纷着手操作。
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材料的兴趣。”无疑,学习兴趣是愉快学习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教学领域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教学,这种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形成厌学心理,使他们在学习上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