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有感

时间:2019-05-12 05:4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土中国》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土中国》有感》。

第一篇:《乡土中国》有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看完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中国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中的“法治”有了一些了解。

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一方面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是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出去的,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同样的痕迹,所以要研究“中国性”,就不得不从根基出发,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乡土社会。另一方面说现在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虽然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社会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所以那些城里人对乡下人冠以“乡巴佬”的称呼,因为他们对于乡土社会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感,多少有点数典忘祖的味道。在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百分之七十,国家要真正的实现现代化和富强民主,三农问题就不容忽视。城乡之间的差距,如何让城里人认同乡下人,这些都需要解决。实体需要平等,观念也需要平等。

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了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来自农村的人对于这种情况,应该都有点了解。在乡村,整个村里的人或者旁边几个村子里的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在这种熟人社会,即使发生了纠纷,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私了,或者找个德高望重者来作中间调解,事情大多会得到满意解决。如果迫不得已打起了官司,这两家目前的纠纷解决了,但在乡村也可能就从此变得老死不相往来。通过阅读《乡土中国》,我更赞同乡村传统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未必所谓的人治就比法治的效果差。

谈到乡土社会如何治理时,书中分析了传统的治理方式“无为而治”、“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中国社会的人们是依照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行事的,不管处于什么地位,都得按照这些规定行事。传统的礼治,需要道德的不断加强。礼治在乡土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大家靠着习惯为自己树立的规矩形成的道德,乡土的人就应当按照规矩办事,违反了,就会受到规矩的惩罚。虽然有些事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但它可以维持乡土的熟人关系。礼治在传统社会重要,在现代社会依然重要。

第二篇: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从基层上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华民族文明的根是在乡土中。土地是我们劳动人民的命根子。我们耕种要靠它,生活要靠它,人们在土地上耕种,是土地赋予了他们生命。如果没有了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最悲惨的,如今我们党和国家都十分关心我们的农民兄弟,给予他们生活上和经济上的帮助,让我们中国这一农业大国真正成为繁荣富强,独立自主的强国。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差序格局的,这是一个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差序格局是由己及人,像把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产生的一圈一圈的水波纹往外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水波纹”关系,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推,最外一层是关系最浅的,几乎看不到任何于自己有什么利益关系。比如,在社区中,常会有一些居民高空抛物乱扔垃圾,不仅给过路人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也影响了社区的环境整洁。媒体也经常进行不要高空抛物乱扔垃圾的宣传,小区也有文明公约等,但那些居民只要没有给你抓住,还是照扔不误,且不说是不是公德问题,单说为什么要往楼下扔垃圾,他们自己肚里最清楚:因为那是国家的地方,不是自己家里。产生“水波纹”现象的客观原因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文化所造成的。孔子强调就是水波纹向外扩张的推字。先得承认己,并加以克服于礼,克己等于修身。“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的乡土性还表现在,很少迁徙,血缘关系依托于地缘,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内部交往。几千年以来,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们不习惯,甚至可以说拒绝改变。因为这里有他们所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风俗习惯。一旦离开生长的地方,他们将失去熟悉的一切。所以中国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在家庭、单位、学校、社会,处处充满着关系,可以说如今的社会离不开人际关系,否则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们中国人办事情很少讲规则,没有规则意识,我们更多的是讲交情和门道,有交情和路道的人就能有好的出路,就能办好事。正如人们常说,熟人好办事。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们身边存在着这么多走后门,托关系的现象了。不仅如此,如果你是一匹好的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来相中你,等于没有机会。但是在伯乐身边的一匹好马,也可以被他相中成为一匹千里马。因为被相中是要在伯乐的视野范围中,否则再好的马,伯乐也看不到啊。所以差序格局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其最根本的特性是道德的特殊性。在中国社会,每个人的待遇并不是总是平等的,它总会受到关系的亲疏和人际关系能力的影响。

读到无讼这章里面,我也有一定的感想,中国是礼治社会,礼不仅仅是礼貌,不懂礼简直就是个野蛮人,如果有官司非打不可,肯定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中国人一般不喜欢对簿公堂,总是喜欢调解私底下了解掉。中国乡土社会的理想就是没有法律和政治的,因为一切都按照老祖宗流传的规矩进行,都是以教化为主,人们从小自幼父母就会教化他们适应这些规矩。这就实现了无为而治的理想。现在在电视中放的《新老娘舅》节目,就是调解节目,人们就是不想去打官司,希望通过调解这个渠道来化解矛盾,如今的调解与过去的教育形式的调解不同,更多的是主张以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或家庭的切身利益。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转型阶段,现代性与乡土性正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和强大的国家,必须要处理好转型的问题。加强人们的规则意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行以法治国,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第三篇:《乡土中国》有感

看乡土中国的发展轨迹

—读《乡土中国》有感

园林学院 宋洋 20092055110

1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其著作《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第一章是“乡土本色”。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是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出去的,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同样的痕迹(虽然他们自己是很不愿意承认的,因为“土气”毫无疑问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所以要研究“中国性”,就不得不从根基出发,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乡土社会。另一层意思是说现在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就是说虽然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社会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所以那些城里人对乡下人冠以“乡巴佬”的称呼,因为他们对于乡土社会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感。至于这些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怎样具有着乡土社会的文化的根,后面会有详细的分析。

在第一章里,作者从“土气”切入,分析中国人的农业本性。“远在西伯里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因为农业的固定性,才有了“土气”,所以说这个词很贴切的描述了中国的农业本性。“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生活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早在战国就有墨家提出法制社会的观念,但是两千年了中国为什么还是人制社会?就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那都是对付陌生人的,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大概也从这里来。

讨论中国当下遭遇的种种问题,如果想要深入一些,就免不了要追根朔源,分析一下问题产生原因和历史背景,其中自然会把话题带到我们的传统,我们民族的本性上去。中国社会曾经是何种面目?现在是什么模样?变迁如何进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都可以延伸到当代的诸多领域,以助我们理清自己国家的脉络。

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模式,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书,尽管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但书中的诸多论点依旧是振聋发聩,费孝通先生勾勒出的那个中国仍未消逝。

如果说乡土代表了传统的话,那混凝土就是一股现代化的力量,正在席卷整个中国,正在侵蚀那个乡土的中国。

如今,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状态。在农村,青砖绿瓦的乡土建筑逐渐被拔地而起的一幢幢小楼所取代。

从乡土到混凝土,是一个漫长而又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地质运动一样,威力巨大,不可避免,时间漫长。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抓住时代的脉络,紧跟时代,再幸运一点,还可以对时代推波助澜一下。

从乡土到混凝土,这是中国正在走的路,毫无疑问,混凝土都绝对不是终点,但若我们想走向远方,至少要先到达这一站。

第四篇:《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XX村委

我们村委几个人,大多都是50后,也可以说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人,高中学历的我们在同龄人中应该算是有点知识文化的了,不过我们当时能上高中,是学校、村里推荐的,不像是现在要考试,考试比推荐要公平多了。

我们中有二十岁不到便在村大队(现在叫村委)任职的。经历了中国的农业文明到今天的工业文明,经历了人民公社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亲眼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姓缺穿少吃的农业国发展到如今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现代国家,究其原因,还是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一切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因素。

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我们都已快六十岁了,儿孙业已满堂,生活的经验就像是一颗颗尘埃,慢慢的落定到我们这代人的心里,使我们处理农村的事情得心应手。这五十多年来,我门几个从没离开过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打交道的,也是这片土地上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我们几个都喜欢琢磨事儿,这大半生,都在琢磨农村的土地,农村的人,可心里总是有一种抓不到事情本质的感

觉,自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切思想与认识,就像是落叶找到了根一样。

费先生在六十多年前就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决定了中国社会、中国人的乡土本色,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中国社会的基层单位是村落。老百姓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与一块种地的熟人打交道,彼此之间不流动造成隔膜,这与现在的市场经济、陌生人社会是不一样的,市场经济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打破壁垒,资源自由流通。熟人社会依靠家族礼法来管理,陌生人社会靠的是人们用法律来管理。维持礼法的是传统,维持法律的是国家权力。

现在看来,虽然我们搞市场经济已经几十年了,但我们的基层依旧是农村,农村的人,乡土气质还是很浓的。熟人社会的办事思路有它的诟病,比如我们遇到事情先去找熟人,因为有人,所以我们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因为有人,我们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其实,这与要求机会平等、体制公平的市场经济是不符的。在今天这个社会又及会造成法律、制度执行的不公平。费先生也曾看到“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

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时期,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土地。中国的基层如今还是农村与农民,熟人社会的行为习惯也有它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民间纠纷、民事经济纠纷领域,既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又可以大家一团和气,相安无事。当然,有些领域是不行的,那会滋生问题。农村,还是有农村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琐事靠费先生说的熟人社会的那一套,大事还得依靠法律。

费先生的《乡土中国》从根上点出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以及在这种社会下中国的文化与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我们现在的农村,也正处于费先生所说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费老的书对我们今天从根本上认识农村事务、解决农民问题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读《乡土中国》有感

学号:I50914019

姓名:杨庆泽

专业:电子商务

读《乡土中国》有感

一.对《乡土中国》的初了解

作为大三的一名学生,今年是第一次选社会学这门跨专业课,在这之前,我对“社会学”这个名词感觉挺模糊的。通过姚老师一个学期的讲解,我对它已经有了一点初步了了解。我们组的选择的是读《乡土中国》或者《金翼》,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所以我读了《乡土中国》,由于专业知识的贫乏,刚开始看对于这本书,只看了个一知半解,对于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等名词也不能完全理解。但是随着慢慢的深入了解后,开始能够看懂很多内容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让我对中国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有人也许以为这本书写的早了,对于现在的情况很不实用,我觉得倒不是。虽然这本书只有5万多字,但它的理论价值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

《乡土中国》中,费老对中国农村的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男女有别、理智秩序等特色为我们描述与分析了中国农村的现实特色。我看的版本是分十四篇的。按照我的理解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篇算是背景,介绍是中国的乡土本色,也就是中国的特殊性。第二三篇主要介绍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性,第四到七主要介绍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德,家族甚至男女关系的影响。第八到十一主要介绍乡土中的政治运作,最后三篇大约介绍是乡村变迁在。

二.对《乡土中国》的整体的把握

书的第一篇说的是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依靠土地,同时又被土地所束缚。在本章中费先生用中国与美国的乡下做比较。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费孝通先生本篇的第一句话。费老的《乡土中国》著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费老已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有了从乡土社会中分离出去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社会模式了。我想,这种区别于乡土社会的独立模式应该就是“城市社会”吧。

接下来的两篇说的是文字乡下。我们知道,乡下人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交流方式的知识很是缺乏。在费先生笔下的那个年代,乡下人受教育的程度更低,不要说写文章,可能大多数人大字都不识一个,文字的发生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乡土社会这一基层上,“语言”似乎就可以代替“文字”的所有功能了。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熟人社会的面对面亲密接触和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的生活,都使得人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最后作者指出:“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说到差序格局,对不少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和新奇的词。字面上意味着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社会格局。我的理解很简单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最中心的哪一点是自己,其余就是按远近程度来划分。对于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很多,但是费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现我们之所以和西方不一样,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一样。西方人是什么样子呢?西方是讲团体,先有一个团体的概念,当然团体不能抹杀个人的,只能是契约平等,而我们却是自我主义,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说到了差序格局,就不得不说道德。道德是在不同的差序格局中产生的,不同的差序格局就会造就不同的道德。

接下来的是家族这一部分。首先,对乡土社会是否存在团体作了相关阐述;再次就是家族概念的解说,家族即是家庭的扩大版。书中列举了西洋家庭与中国家庭的不同,还说到了家族的功能不仅包括繁衍,又不仅限于繁衍。作者认为,乡土中国的家和族是分不开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不但承担着生育功能,更是作为一个事业社群承担了许多生育以外的职能。所以,家庭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形态呈现的

第七篇是“男女有别”。开篇总结了上篇家族的一些重要结论,又证明了感情在男女关系的重要性。最后,作者总结说:“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在第八篇的礼治秩序中,开篇以西洋和我国的礼治秩序论战开始的,由此说到了“法治”和“人治”。本篇主要讨论“法治”和“人治”。费先生“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在于所用力量而非它们的名称“法治”也依赖与人,也要靠人来执行,由此也就推翻了西洋“法治”的绝对公平性。然而乡土社会并非上述的秩序。我们知道,中国是乡土社会,因此,属于礼教秩序,依靠的是礼。乡土社会是无讼的社会。首先说到了社会秩序的变化,从礼治到法治的变化,这是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标志。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法治也给乡土社会带来了很多副作用。

第九篇说到了无讼,那就不得不说到无为政治。以“权利之争”开篇,以史为证,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在封建社会里,名曰“专制”,实为无为。在乡土社会里,人们崇尚礼教、礼治,这就给人民生活控制以松弛,只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上面说到了无为政治,在“长老统治”中又再次提到。长老统治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束上。第十二篇说到了血缘和地缘,阐述了从血缘到地缘的变迁。在稳定的社会里,“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是不分离的。乡土社会的一大特色就是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的血缘和地缘有些淡化,但依然存在,出门在外,我们总是寻找老乡,家乡人给我们一种亲切感。

最后两篇说的是名实的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经过血缘到地缘的变迁,长老统治的名实分离,社会结构转变,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欲望到需要”展示了经过变迁,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们在行动指南上的区别及背后的原因。在乡土社会,个人只需依着欲望活动。因为,人们经过了社会的教化,欲望就受到了文化的规定,如同感情定向受到文化的规定一样,使得欲望不是生物事实而成为文化事实。作为文化事实,欲望便是传统,是累积的经验了,经过历史的检验和筛选的得以基本上符合生存条件,依着欲望总是利于生存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依着欲望行动却是不行的。因为现代社会变迁很快,原来的文化很快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欲望作为文化事实也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旧的一套生活模式不管用了,人们不得寻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联,按着生存的目的生存的需要去发现新的行为方式。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的行动从盲目的被动的遵从变成了理性和自觉的,从没有选择地被教化变成了有选择的探索,行动指南从欲望变成了需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里程碑。

三.从《乡土中国》看我身边的现实生活

在我看来农民喜欢依赖土地,种地或许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虽然说乡土性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但也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看到这本书中某些篇章时会会心一笑,因为《乡土中国》解释了中国社会人们身上一些很深层的东西,虽然他指出他所写的是中国的基层,但现代的中国社会也是有基层发展起来的,或多或少的带着乡土的痕迹。

比如我身边发生的例子。我家的小区对面那块地,划定是用来建学校的,但是不知为何一直没有动工。那块地就是一大片土坡,长满了半人高野草,不知道谁最先开始的,那块土坡被一点点开垦出来,最后变成整整齐齐的田地,纵横交错,种起合时节的瓜果蔬菜,我外婆也是辛勤开荒的一员。我父母老是担心她老人家过于辛劳常常劝她,可是老人家完全听不进去,反而说闲适在家不如下地更精神。这是生长在乡土社会的人民灵魂深处对土地的一种眷恋,像是本能,看到闲置的荒废的土地就迫切的渴望种上庄稼,不然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就是劳碌命,停不下来。”老辈都这么说。

还有就是村民间彼此的信任和代际之间的孝与慈。我很惊讶父母把钱投在舅舅的公司里却没有签订任何的合同协议,而他们双方之间却认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书面凭证是对他们之间信任的怀疑,而几年下来我们两家也的确没有任何利益上的矛盾发生。在我们农村,骗亲戚或是朋友的钱和物都是可耻的,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出于声誉面子,本地人作出坑蒙拐骗的事的几率极低。孝道更甚,农村人重孝,这点从白事的排场上就能看出。当然我认同人死了排场越大越能体现出孝,但是在农村这个落后的观念依旧占有一定分量。老人生前子女不孝顺,人前人后都挨白眼,长辈死后没有一场体面地葬礼,也要被说小气不孝。

书本中说到“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确实,当社会的现代性与乡土性想冲突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矛盾出现,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某人要建房子,于是请了另外一个乡的一支明间建筑工队来建房,后来房子在完工的时候发现质量有问题,于是主人家就拒绝把工资付给工队,后来包工头请了一个律师,把这个人告到了市法院,最终因为缺乏证据(双发没有签订任何协议)那个人败诉,赔偿了很多钱。按照大家心理的想法,房子没有建好,还浪费了材料,不给钱了理所当然的,对方也不应该来拿钱。但法律却不知这么认为,在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因为是熟人,所以不会建立现代社会所说的什么合同的东西,这样就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礼治和法制间出现了矛盾。

还有在我们农村男女在很多方面都有别,而且我们农村的生活很安定。以上就是我看了《乡土中国》后,所联想到的发生在我生活中以及我所了解的事情。

总而言之,我觉得《乡土中国》可以说是社会学中国著作中我们所不能跳过的一本书,也是对于了解中国社会中不可不读的一本书。看了这本书后真的对中国社会的乡土之情感触很深。我想中国人与乡土是分不开的。

下载《乡土中国》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土中国》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乡土中国》有感

    2011级公管班 59 胡伟 读《乡土中国》有感 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我也是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乡下人”),好多乡土风俗、气息我都了解,以......

    读乡土中国有感

    从“土气”看语言、文字与我们的社会《乡土中国》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也让我着实陷入了自省。平日里见到那些被大多数所谓“城里人”认为“土里土气”的乡下人,我心......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时常在不经意间触发思乡的情感。这情感恰如量好且又贪醉的人独饮一坛好酒一样,醉人、人醉的,只存乎于虚无缥缈的梦呓里。那种形同酒后......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乡土中国》这本书老师在课堂上多次提到,我好多次想有去好好阅读一番的准备。只是无缘去寻求这本书,中间也只是想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寻求到了此书,......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转变了我看待农村的思想方式,改变了我的态度。让我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更深层次的去思考中国的农村,中国农民。 《乡土中国》这本......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 12124146王钰丹 中国社会之所以乡土的,是因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而乡土性的形成不在一在朝一夕,是多种因素共同联系与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时间而沉淀下来的民......

    读《乡土中国》有感

    09政治班 李正美 20090140114 中国乡村基层行政的僵化 ——读《乡土中国》有感 《乡土中国》一书由现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获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硕士学位、获英国伦......

    读《乡土中国》有感

    读《乡土中国》有感《乡土中国》,简简单单的四字书名,薄薄的一百多页纸张,却承载了几千年厚重的中国乡土文化,浸润着费孝通先生,这位将一生献给中国大地,献给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