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12大地震广播稿
512大地震广播稿:忆四川512大地震1周年
日子,静静地,进入了五月,往年每到这个季节,就会想到阳光明媚、草木葱茏、燕飞雀舞、花开蝶恋这样一些美丽五月的景致与场面,而这个五月,记忆里更多的却是2008年的那个夏季,那个五月。
2008年的夏季,那个一点也没有夏季迹象的夏季,天始终是阴蒙蒙的,太阳刚露出个笑脸马上就躲到了云层后面,许是累了倦了。如同事所说,五月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让老天太伤心了,也在恢复之中,我也在心里默默怨恨,既然这么伤心为什么还要夺取那么多人的生命,让五月的天空阴霾笼罩,让人们的心灵遭受创伤。我知道那场大灾与什么所谓的老天无关,是自然界给予的一场大难,人们无法预料,无法抗拒,只能默默接受,然后坚强的站起挺立。
记忆漫过时间的刻度回到了那个五月,想想,那个五月,我正在为职称计算机考试忙碌,每天往返于40多公里的家和市里计算机培训点,只是偶尔看看电视,上上网,心里对于那场灾难的突然降临并无多大震动。
后来闲下来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那场灾难就实实在在地走入了我的心里,我悲伤、震惊、同时也感动、也思考,我想这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写照,那场灾难的记忆永远烙印在了每个人中国人的心里。
那个五月的记忆,五月十二日下午十四点二十八分,那个魔鬼般的时间让多少人瞬间失去生命,让多少人的心灵瞬间蒙上阴影,让多少家庭瞬间支离破碎、饱受沧桑,也让无数个中国人为之心痛,为之流泪,那种伤痛也同样让我的心灵震颤与悲伤。edu.5151doc.com 也是那个时间,人们记住了一个叫汶川的地方,我也同样记住了那个曾扎根于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默默养育了无数人民而瞬间就轰然倒塌的地方,随着汶川这个名字的延伸从各种媒体上看到了北川、绵竹、都江堰等等多个地方那惨绝人寰的悲惨画面,随着画面我再一次体验到了生命是如此脆弱的无奈与事实。
那个五月的记忆,感动一词也一直充盈心间,无数个画面、无数个名字、无数个故事让人们见证了母爱的伟大,教师的无私,孩子的勇敢,责任的意义,亲情、友情甚至陌生人之间的情意,那老师那雄鹰守护雏鹰的姿势,母亲守护孩子的最后身影,母亲的最后的手机留言以及守护在有掩埋亲人的废墟旁的坚强身影都在人们的眼前走过。。。edu.5151doc.com
也是那个五月,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无数的救援物质源源不断的送往灾区,无数的陌生人都参加了捐款捐物的行列当中,我也和我身边的同事、亲人、邻里们一起站到了那个行列当中,虽然知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好像不做点什么,心里不安。我们都懂得了坚强的味道。
曾经也为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感到炎凉与无情,然而在那样的大灾大难面前,觉得自己的那点苦痛是多么的渺小与微不足道,自己能够生活在如此平静祥和的土地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突然之间,明白了珍惜生活,善带生命的深刻涵义。edu.5151doc.com
转眼,又是五月,那块土地的伤痛在慢慢减退,祖国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那里,曾经的废墟早已开始重建,希望曙光一次次在那块土地上升起,希望之花一朵朵在曾经的废墟上开放。。。
人们常说,时间是治愈伤口的最好良药,是啊,人们的伤口会慢慢的结痂、愈合,就像这由冷转暖的天气也在慢慢变得炎热起来。其实,不想揭开那段记忆,不想让自己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在这已慢慢平息的又一年的五月,还是有股冲动想把那个五月的记忆静静地沉淀在文字里,因为那个哭泣的五月、生离死别的五月,同样又是坚强的五月、感动蔓延的五月我经历过。
落笔之时,抬头仰望天空,一弯月儿正穿过云层,把柔和的光韵撒向了人间,点点繁星微笑淡然的布满苍穹,默默燃起馨香一烛,把祈福送往远方。。。愿逝者安息无憾,生者幸福平安!
我市社会各界集中收看
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电视实况转播
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今天下午在去年“5.12”特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举行。我市社会各界集中收看了纪念活动电视实况转播。
市委组织部、市委办、市民政局的党员干部和社区群众集中收看了纪念活动实况,每一个人都在心中默默缅怀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
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纪念那些遇难的人们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2.最好的行动就是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用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引领我们,在建设和谐海林的进程中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跨越!
林海、英雄、方兴等八个社区分别组织人员共同收看了纪念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活动现场直播,去年在四川务工并幸运生还的吴永刚、吴永强的母亲周宪霞也加入了集中收看的行列。
社区居民们自发的站在了电视机前,一同为四川地震中的遇难同胞默哀,并共同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表达全力支持四川灾区人民重树信心,建设美好家园的心愿。
今天下午,我市各中小学纷纷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第一,电视的政治性较强,而广播比较具有人情味。
第二,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而电视语
言比较正式,书面化。
第三,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
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而广播只能听见声音,是视觉上的艺术,因此,广播的声音需要更具特色.在播音方面的不同
第四,一气呵成与时断时续。由于广播传播信息的方式是单一的,只能依靠声音一字一句
地播,因此广播稿必须文字连贯,一气呵成。而电视新闻则主要是通过图像来叙述新闻事实,图像能显示的地方,解说就要停下来,让观众自己去观看和理解。这样就造成了电视新闻解说词时断时续、起伏跳跃,不完整、不连贯的现象。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目前真正能充分利用电视优势,具有浓厚电视特点的电视新闻节目,还是比较少的。原因是,由于长期受报刊新闻写作的影响,一般的新闻解说词,去掉图像就是一篇完整的文字稿。
第五,缓慢平稳与急促快进。广播新闻播报的声音缓慢平稳,电视新闻播报的声音急促快
进。实际测试结果表明,电台广播新闻每分钟播出110字左右,电视新闻每分钟播出200字左右。
第二篇:唐山大地震(范文模版)
《唐山大地震》影评
———废墟中用亲情点亮希望
我是伴随着泪水和感动看完这场电影的,突如其来的灾难,骨肉分离的苦楚,电影《唐山大地震》记录的是唐山的故事和唐山记忆。然而对于这部灾难片的处理,冯小刚导演却另辟蹊径。影片回避了固有的传统灾难片的题材模式,选择了个体心灵的“余震”和特殊亲情的重建,在世俗生活的灾难承受中渗透出多层面的人文价值。影片让许多观众都眼含热泪,但又使他们的心中无比坚定。因为这种展现人性大爱,直指人心的主旋律让人们看到了温暖和希望。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段记录,一次震撼,更是一种感悟,一味良药,成为一部面对灾难的启示录。
影片将人们带回了1976年,人们将永远铭记历史的时刻: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时间凌晨三时四十二分五十三点八秒。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溃了、断裂了,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在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顷刻间夷为平地。灾难的飓风扫过,摧毁了无数个温馨幸福的家,23秒地震,建筑坍塌,人奔逃,遭重压。在断壁残垣下,无数双大手,小手扑满灰尘,绝望紧握。亲人寻找亲人,父母寻找孩子,生命寻找奇迹。地震使卡车司机方大强与纺织女工妻子李元妮从此天各一方,他们的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在“只能保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失魂落魄的母亲,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救弟弟”。生与死的距
离到底有多远?23秒,活生生的两个孩子,母亲抱出来的只有弟弟,亲手葬送了姐姐。当被压在水泥盘下生命垂危却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的抉择后,绝望的眼泪夺眶而出,从死人堆站起来的地,在母亲吐出“救弟弟”的梦魇里,活了32年,那恨也纠缠了32年。
电影中,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经历了比外部灾难更加深重的情感困境,一个背负肉疚,心碎如渣的母亲,她甚至不愿意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这种心如刀绞的伤害不仅是地震发生的瞬间,也不仅是失去亲人,失去家人的那一刻,更深的伤害是伴随着活下来的地日后每一天的生活。被地震摧毁的房子可以重建,废墟也可以清理得了无痕迹,但内心世界的崩溃是无法重建的。用影片中方达的话说就是“这些年,我妈一直守着废墟过日子”。母亲元妮在废墟中艰难撑起苦难的家,却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改变生活的机会,她拒绝爱情,选择为丈夫坚守,拒绝安逸,选择清贫,是为痛失女儿救赎心灵的坚守,这哪里是坚守分时是牵挂,是爱,更是人间亲情的彰显。
其实,母亲在选择救弟弟的同时,内心深处一定无比苦楚,这意味着将要放弃自己女儿的生命,如同冰冷的刀子剜在母亲的胸口,母亲的心在滴血,这把无形的刀子留下的伤痕,经过岁月磨砺,非但不能模糊,而且日渐深刻,正是这个选择改变了方登一生的轨迹;对于这个选择,方登32年来一直无法释怀,哪怕在她做了母亲之后,也依然无法释怀。就像她说的:“不是不记得,而是忘不掉”。
直至32年后,在汶川地震的救援现场,方登目暏了一位母亲的艰难选择:是眼睁睁看着救灾战士们为了拯救女儿而遭遇危险,还是
截掉女儿的双腿尽快完成无法救援。母亲最终忍痛选择了割掉女儿的双腿。面对这个选择,而对这个选择,面对疯狂的喊着要回女儿的腿,似乎崩溃的母亲,方登的内心已经明白了许多:其实,在很多选择面前,被放弃的那个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是不重要的,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做出选择的人是残忍和无情的,因为,做出选择所要经历的绝望和痛苦,并不比被放弃的绝望和痛苦更轻浅。或许,最适合用来描述选择者的,应该是无奈。假如真的可以选择,李元妮宁愿楼板下被压的是自己,假如生命可以交换,她会第一个冲上去代替女儿的宿命。所以,我相信,当方登从背后死死抱住那位被援助的近乎疯逛的母亲时,她的脑海里,一定浮现着自己母亲那绝望的脸庞和撕心裂肺的呼唤。明白了这些以后,再加上与弟弟的偶然相遇,方登终于向着宽恕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当然,32年的愤恨和怨怼不可能一步踏过。即使在母女相见,母亲下跪,母女交谈等步骤过后,方登也没有彻底宽恕母亲,直到墓园里,方登目睹了那些书:“每年开学,妈妈都会买课本,你一本,我一本”。解释说,原来,这都是妈妈为女儿准备的。“对不起,对不起„„”!妈妈抱着女儿哭了。与母女相见的催泪点不同,这一次是温暖的流泪。冯小刚将结局做得恰到好处,他让受过的伤在新的地震,对别人的救援中得到了清洗,受伤的人也选择了彼此原谅。母女俩抱头痛哭的一刹那,不仅释放了她们心头多年来各自背负的情感枷索,也让观众随之释然。
危难见真情,一切感情的积累都不是没有缘由。从爱到恨,从恨到爱。“毕竟还是亲人”一句话道尽人间冷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伴随着每一个人,尤其是经历了苦难的人们。这种重体现在方没有办法放弃怀孕的孩子,因为他是唐山人,而且是从死人堆里爬出的唐山人,因为她被放弃过„„体现在元妮用32年的等待去完成对这个家的爱,元妮说:“我要是过得花红枊绿的就更觉着对不起你了”,重在儿子总是想着如何弥补母亲的付出,方达对妻说:“我妈生了我三次,出生一次,重病一次,地震一次”三次正„„是这些重,让最后的大悲变大喜的时候,还是不断地释放着这32年的悲。人类面对痛苦,最常选择的方式,就是逃避,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是,不管你面对与否,心中的那道疤痕,它始终横在那里,就像片中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没了,就是没了,心中的伤疤,有了,永远都有”。
76年的唐山大地震离我们有些遥远,而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则刺伤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新闻媒体的离速发达,让我们每一个人犹如置身灾区。痛着一样的痛。或许,你至今还记得某一个悲惨的画面,每次想起,都像是乌云遮住了心脏留下一大片阴影。
《唐山大地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用一个母亲的坚强,给了所有人力量,她没有逃避,而是选择面对,顽强地面对地震给她的人生带来的毁来性打击。这个母亲的形象,实际上源自生活中千千万万个经历过那场大地震的人。当多年后再次说起自己经历的那次大地震之时,他们可能会用很平淡的语气讲述当时经历的一切和在灾难中逝去的亲人。而平淡的语气背后,却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伤痛。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对于经历了那样不平淡的灾难之后的唐山人来说,能够克
服灾难过后的心理创伤,重新过上平淡的生活也是一项艰巨的伤务,漫漫人生,他们要带着无法泯来的伤痕继续生活下去,光荣是因为平淡,艰巨是源自漫长。既然,心中的疤痕已经在那儿了,逃不过就面对,开始新的生活。
电影的结尾,在那些记刻着名字的碑上,银幕扫过那些死难的同胞们的名字。传来《般若心经》的唱词。让我想起汶川地震后,温总理写在学校黑板上的四个字“多难兴邦”带来的鼓舞。耳畔空灵的歌声渐行渐远,可以理解成是冯导用电影语言的方式对那些32年前魂灵的再次祭奠,再用祭奠这种方式,献给地震灾难中的感受者、亲历者、受害者、拯救者。观影中,我们一直被感动着,灾难来临我们曾被感动过。我们希望感动不是一件奢侈品,它是能够与我们相伴的生活常态,唤醒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神经,能感动中国的人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就在我们自己面对灾难,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和众志成城的团结。正因为人生无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才应该倍加珍惜每一天的生命好好活着,为亲人,为自己好好活着,放下生命中沉重的包袱,努力活出有限生命中的无限精彩。
第三篇:日本大地震
文稿由宣明会提供
就日本东北部发生历来最猛烈的9级大地震,日本世界宣明会职员正于宫城县发放紧急救援物资,包括卫生日用品、粮食、奶粉、食水和衣物毛毯等;同时亦已于登米市成立了儿童天地以舒缓灾后儿童的情绪,并计划协助灾区重建工作,日本大地震--宣明会救援工作汇报。感谢市民的支持,截至四月一日,香港世界宣明会已为日本灾民筹得港币3738万。
香港世界宣明会总干事赵焕明表示:「多谢广大市民的支持,宣明会得以即时为今次在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失去挚亲和家园的灾民提供适切援助,于灾区发放紧急救援物资以应灾民之急。我们将继续协助当地灾民重建家园。」
世界宣明会一直迅速回应天灾的紧急救援需要,具有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灾情评估及调配紧急救援物资,过去曾为2004年南亚海啸以及去年海地大地震及智利地震的灾民提供及时适切的援助。世界宣明会早于1960年在日本积极协助有关孤儿的工作。日本世界宣明会于1987正式成立,主要在当地筹款帮助发展中国家贫困儿童,亦支持救灾重建工作,其中项目包括2008年缅甸风灾及四川大地震,工作汇报《日本大地震--宣明会救援工作汇报》。
市民可循以下途径捐款:
1.直接存入银行户口
汇丰银行018-377077-003
恒生银行286-364385-003
中国银行012-883-0-002136-6 2.划线支票抬头请写「香港世界宣明会」或「WORLD VISION HONG KONG」
市民请将银行收据或划线支票连同个人资料寄回「简便回邮六十九号香港世界宣明会」收(免贴邮票),信封面请注明「日本地震救援」。捐款可凭正式收据扣减税项。
3.网上捐款www.xiexiebang.com.hk查询。
时代论坛
第四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一个美丽而繁华的城市,又名凤凰城,却因为一场无情的大地震毁了。地震前兆,空中满是蜻蜓,鱼儿跳出了水缸,仿佛一场大雨将要来临。方大强和妻子元妮,龙凤胎儿女方达和方登,他们不算富有,但一家人快快乐乐的生活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方大强因为工作,常常在外,好不容易回来一次。晚上,方大强和元妮在工地上,不想。天一紫,大地摇晃起来,不好!为救家里熟睡的两个孩子,方大强牺牲了!方登方达虽然被救出来了,但一块楼板压在两边,但因为力气不支,只能救一个。救了方登,就要放弃方达;救了方达就要牺牲方登。元妮含泪选择了年幼的弟弟,当清醒的小方登听到母亲的抉择,开始恨她。震后,元妮独自抚养着方达,坚强地活了下去。而庆幸被救出的方登也被一对解放军夫妇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姐弟两碰巧在救灾现场相遇了,一家人又团聚了!
从电影大概看来,并不是很让人感动,而恰恰是一些不惹人注意的细节,让人感概万分。老天爷,你王八蛋!这一句看似不文明的话语却包含了母亲太多太多对丈夫,对孩子的爱,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对死去丈夫的想。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一句形于母亲倾诉的话语,写出了元妮对丈夫和方登的想念。当方登被解放军领养后,上学报名时,两位解放军说她叫王帆,方登说她叫王登,这说明方登想家,还没忘记元妮。当方登回家后,因为元妮以为方登死了,在家里还挂了方登的照片,因为32年前方登说要吃西红柿,所有,桌上还有一盘洗干净的西红柿。因为方达长大后有了钱,让元妮搬家,元妮不搬,怕方大强和方登找不到家。在给方登建的墓里,放了许多书,方达说,每年开学,母亲都会多买一份书给方登。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一家团聚了。从四口变两口,方达读书后又两口变一口,一口再变七口(方达媳妇,方达孩子,方登丈夫,方登孩子)。
23秒,地震那短暂的23秒,让人惊心动魄;32年,漫长的32年,都是母亲一个人在悔恨中度过的。
亲人终究是亲人,是一辈子也不能改变的。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活着真好!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双槐树小学四年级:郑嘉庆
第五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特效水平到目前为止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但无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还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它都不是一部适合全家观影的影片。由于影片故事所涉及到的极端环境下的惨烈人性选择,以及微妙复杂的两性情感关系,加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再现,我个人建议未成年观众不要观看本片。
但对于大多数成年观众来说,《唐山大地震》则可能是一部能够打开他们情感闸口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保持了冯小刚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水准,对于那些期待看到一部艺术精品的观众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失望。整部电影除了开场大量借助外国特效团队才得以实现的地震灾难场面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技巧都没有超过《手机》和《集结号》这两部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原著小说《余震》以姐姐的故事为主线,完成了一个跨度三十年的故事;而电影《唐山大地震》则将故事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而且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这个电影故事的切入点和改编思路,很技巧地回避了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激荡变革,而是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变迁上。
作为一部有唐山市政府参与投资的大制作影片,这种改编思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自然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叙事策略。整个故事的重心从姐姐转到母亲,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部电影的市场切入点的改变。如果《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仍然以原著中姐姐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曲折人生经历为主线,整部电影的故事格局就会落入到相对私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范畴,势必无法容纳各个投资方在叙事和资金方面的要求,无法成为一部“中国式大片”。而现在电影将故事重心放在母亲身上后,整个故事就从相对私人化的情感表述,转变为更加通俗的家庭伦理故事。从当下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故事的接受度来说,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停留在电视情感剧的层面,但无疑增加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认可程度,扩大了观影人群的基数。
作为一部目的明确的商业影片,《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愿意在影院的黑暗中开闸泄洪,那么流泪这种生理反应几乎是不被个人主观意愿所控制的。换句话说,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的。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片中和真实历史有密切相关的事件寥寥无几,除了直接构成叙事基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外,就只剩下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了。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和影片故事以及人物命运毫无关联的一个奇观性的视觉展示,从电影角度来说几乎是令人费解的: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没有和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产生任何联系,那么在电影中对此事件的展示,其目的又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它的故事基础是一场发生在34年前的真实事件,如何处理大多数观众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必然产生的内疚或愤慨心理,则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微妙平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用何种历史观和态度来看待这场至今仍在悄然延续的集体伤痛,则会是观众能否和这部电影取得相互谅解的关键。而能够营造出一个适合全民参与的情感宣泄氛围,或许会是这部电影完成市场使命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