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清园林美学思想
明、清园林美学思想
从明中叶至清初,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市民力量的勃兴,冲决了以往礼法的堤防,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文艺的洪流,大江南北的私家园林蓬勃兴起,名园辈土,是我国江南园林蔚然成风、硕果累累的黄金时代。北方的帝王宫苑除发挥着皇家的物质优势,又嘬吮着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的乳汁,开始兴起一个皇家造园的高潮。
“绘画乃造园之母”。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蘊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园景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参差、廊房婉转作为陪衬,这里寄托园主人淡漠厌世、超脱凡俗的思想,在物质环境中寓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苍凉廓落、古朴清旷是其美的特征。
无锡寄畅园主体是自然风光,其妙在“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借景使景观达到近水远山虽非我有而若为我备的境地。从文徽明所著《王氏拙政园记》可以看出拙政园是从“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出发,淡泊自然,故信步园内,眼前山林深郁,池水连绵,“滉漾渺弥,望若湖泊”,仿佛置身于纵横淋漓的山水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园冶》著者计成所兴造的影园,更是匠心独运。首先巧于因借,不仅北借蜀岗,还将江南诸山“奔来眼底”;然园内山水能融汇于大自然之中,园内土丘作为远山的余脉经营,并引水从山中渗流而出,混假于真,真假难分,可称山水规划之“珍品”。这种旷达与超逸的园林审美观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至乾隆时,园林美学思想起了巨人的变化。由于清初大兴文字狱的结果,文人按照官方的文化标准多醉心于八股制艺,结果明代富有浪漫气息的文艺思想被窒息了,园林艺术创作形成了形式严谨、技术性强的一套程式。特别是在皇家园林艺术创作中,更表现了一种统一的风格,一种共有的审美倾向,如: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等。江南私家园林艺术也有着共同的艺术倾向:讲究形式美、技术巧,由顺应自然而发展为美化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追求外在的物质创造。其代表作为扬州园林,集中体现在瘦西湖,可称得上私家园林的总汇。
清代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最后繁荣时期,号称“乾隆盛世”,此段时期集中兴建的一大批优秀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并驾齐驱的高峰,可以认为是整个封建社会园林创作的总结。它们全面体现了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晶,在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舞台上,是令观众倾倒的最精彩的角色之一,故研究乾隆盛世园林美学思想的意义,恐怕不会是狭隘的。
二、乾隆盛世皇家造园艺术
清朝的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最后一次高潮,兴起了一个皇家造园的高潮,这个高潮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从乾隆三年起而后的三十余年,皇家新建、扩建的大小园林计1500余公顷。皇城内的御苑有:三海(西苑)、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离宫御苑有:畅春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行宫御苑有:静宜园、静明园、熙春院、春熙园、乐善园、南苑行宫、汤泉行宫、钓鱼台行宫、滦阳行宫、盘山静寄山庄等)。乾隆不仅亲自过问重要的园林工程,甚至直接参预规划事宜,他作为一个行家是把园林当作一种艺术创作看待的,乾隆盛世的皇家园林已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与江南私家园林南北并峙的高峰。其造园的美学思想充分体现在造园艺术诸方面的成就里。
1.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图画中 乾隆在《静明园记》中写道:“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乾隆这种造园艺术见解,大概是因为他从关外入中原,还保持着祖先山野骑射传统,加上他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而且皇家的特权可把大片天然山水林木据为己有,所以乾隆主持兴造的大型天然山水园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展现
出气魄恢宏的皇家气派。避暑山庄(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完成)占地广阔,山区、平原区和湖区分别把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的风景名胜荟萃于一体,恰当的比例(山岭占五分之四,平原、水面占五分之一)构成巨幅山水画中堂。这里,磬锤峰是借景的主题,山庄外围仿蒙、藏地区著名庙宇形式兴建了外八庙,如同众星拱月,成为山庄背景烘托的又一层景观,然山庄至外八庙再拓展到周围崇山峻岭,构成约20平方公里的山水园林与庙宇寺观交织的壮丽景观,其妙在充分借用自然美以开拓环境美,然园内园林之景又与环境美浑然一体,给人以雄浑磅礴、自然天成,层次清晰、野趣横生的艺术感受。北京西北郊区泉水充沛,西山参差逶迤,形成许多原始堤塘湖泊,造园的条件好。至乾隆时已建成“三山五园”,西面以香山静宜园为中心形成小西山东麓的风景区,东面为万泉河水系内的圆明、畅春等人工山水园林,之间系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三者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再往东延伸交汇于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的中心点。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之间的20平方公里的园林环境,串连“成为整体的园林集群”。在这个集群中,西山层峦迭嶂成为园林的背景,其旷达的景深打破了园林的界域,同时三山五园之间的相互借景、彼此成景亦得到虽非我有而为我备的境界。建成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圆明园,其布局是大园中包涵若干小园,即园中有园的“集锦式”处理。其原因是因为平地造园,地形起伏很小,人工筑山的高度与五千余亩的面积是无法谐调的,为防止松散空旷,总体规划园中为若干小景区,每个小景区自成体系,均因地制宜由小比例尺度的山水空间与建筑、花木结合成独立小园,并把众多的小园连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园艺审美为人造曲折岗坡把园林空间分隔得迷离扑朔,山重水复,花明柳暗,无尽无休,具有未完深邃的艺术魅力。正如乾隆在《圆明园图咏》中描述:“远近胜概,历历奔赴,殆非荆关笔墨所能”,又有诗:“西窗正对西山启,遥接尧峰等咫尺;霜晨红叶诗思杜,雨夕绿螺画看米”。可称得上“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2.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 “乾隆盛世”皇家园林是以建筑为主体,不论建筑呈密集式还是疏朗式布局,都是构成“景”的主体,建筑追求形式美的意念,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亦是皇家气派的重要手段。“就园体的总体而言,建筑的作风在于点染、补充、剪裁、修饰天然山水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而臻于画意的境界,但建筑的构图美却始终是协调、从属于天成的自然美而不是相反”。乾隆在《塔山四面记》文中,阐述了这个设计原则:“室之高下如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有高下,故因山构室者其趣恒佳”。圆明园是以建筑造型的技巧取胜,显示了人对一般形式美法则的熟练掌握。园内15万平后米的建筑中,个体建筑的形式就有五六十种之多;而一百余组的建筑群的平面布置也无一雷同的,可以说是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可能出现的一切平面布局和造型式样。但却又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传统的院落作为基本单元。圆明园建筑的内部装修同样堪称集传统装修之大成,装修多采用扬州“周制”,以紫檀、花梨等贵重木料制作,上镶螺钿、翠玉、金银、象牙等,使外部造型绚丽精巧,内部装修华丽精致有机组合,卓绝的技能融于形式美的法则之中,可谓技艺溶合。避暑山庄是以利用地形的技巧取胜,显示了人对组织竖向空间这类特殊形式美法则进一步开掘,乾隆在《食蔗居诗》中阐述:“石溪几转遥,岩径百盘里;十步不见屋,见屋到咫尺”。即指在山岳区经营建筑,要保持山野趣,按照自然地貌尺度,仅在山脊和山峰的四个制高点上建本身体量较小的亭子,略加点染。北京西郊玉泉山的建筑布置亦是如此。然在万寿山则以密集式建筑布局来弥补、充实山形的先天缺陷,乾隆十分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彼此揉合、烘托而相得益彰,便雍荣华贵的皇家建筑亦不失朴实淡雅的文化气质。
3.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 乾隆自诩“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曾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行,足迹遍及扬州、无锡、苏州、杭州、海宁等私家园林精华荟萃胜地。乾隆以他的特殊地位与文化素
养,一是欣赏,二是占有。故他在“眺览山川之佳秀”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外,还将许多宠物携归内府,如文房四宝、扬州九峰园的太湖石峰、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内的梅花石等。此外,凡他所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摹绘成粉本“携园而归”,作为皇家建园的参考,提高北方园林的技艺水平。在客观上乾隆促成北方与南方、皇家与民间的造园艺术的融汇,使皇家园林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引进江南的造园手法、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甚至到具体仿建名园。众所周知圆明园内“坦坦荡荡”景,吸取杭州西湖“玉泉观鱼”主题。清漪园的长岛“小西泠”一带,则是模拟扬州瘦西湖“四桥烟雨”的构思。避暑山庄湖区主景金山亭、西苑琼岛北岸的漪澜堂,均是再现镇江“寺包山”格局的金山与北固山的“江天一览”胜概。颐和园的谐趣园之前身,即是效仿无锡寄畅园。乾隆在《惠山园八景诗序》中写道:“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皇家园林得到民间养分的滋润不仅丰满了园林技艺的领域,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绘江南丝竹之情应视为艺术的再创造。
4.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封建帝王营建宫寝、坛庙、园林等,均是利用形象布局,通过人们审美的联想意识来表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从而达到巩固帝王统治地位的目的。颐和园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就是以上观念的典型代表作。
盛清时期,尽管皇权已扩大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仍运用园林艺术手段唤起联想,使美的形式体现寰宇一统,富有天下,间接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圆明园的重心名“九洲清晏”,其九岛环列无非是“禹贡”九洲,象征国家的统一,政权集中,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全园最高土山“紫碧山房”,从所处方位与到紫、碧为名的含义,就是代表櫈仑山,整个园林无异是宇宙范围的缩影。“移天缩地在君怀”,帝王无限富有这样的观念。除以上有限的具体形象,更进一步又求助于无限的抽象概念--数字的时空含义,统治者从数字概念里获得精神满足:无限的富有。如皇帝亲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七十二景是附会道教中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乾隆将圆明园二十八景增为四十景(5X8=40),五是五行、五德,代表时间概念;八是八方。八卦,代表空间观念,故四十总括了宇宙一切。园林里五花八门的“景”,组成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如:蓬莱三岛、仙山琼阁,方壶胜境;正大光明、坦坦荡荡;淡泊宁静、香远益清;夹镜鸣琴、武陵春色等等,力图对历史文化全面的继承,都伴随这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构成皇家园林的“意境”核心,也是儒、道、释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造园艺术上的集中反映。但无可非议,乾隆盛世的皇家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观.并把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到新的高度。
第二篇:园林美学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是写中国园林美学的历史行程。作者将其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秦、汉以前;
二、魏、晋至唐;
三、宋、元、明、清。作者分别就这三大历史阶段做了一些概括性的美学描述
作者将园林美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以前,在这个阶段里,园林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台榭和苑囿。作者从台榭的历史存在,功能和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期间提及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讨论,并指出最早提出美的定义的是楚灵王的臣子伍举: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伍举对于美的理解,强调了美的功利性,但忽略了美的感性美。本章中,作者提出了清理、总结古代园林文化遗产的宗旨:“举凡历史地存在的一切园林建筑,不管其所有者的初衷情欲如何(当然也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只要有真善美的价值,就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给予肯定的品评和理性的总结。”而后作者重点论述了苑囿的形成、孕育母体、具体秉性及其发展。本节最后,作者指出,作为一门美的艺术,园林虽然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孕育和诞生于经济母胎之中,但是,它的逐步发展乃至成熟,却应该以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作为标尺。以此标尺衡量,作者总结出了一下结论:从严格意义上说,先秦阶段的“圃”、“园”还不能算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因为它只有使用的物质功利价值,而“囿”“苑”才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觞,因为它至少同时具有供人游乐的初步的审美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物质需要而体现了某种精神生活的自由性。
读完一部分,中国园林也从先秦的台发展到了汉代的宫苑。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流派繁杂。直至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园林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这个时期总的审美趋势是反对隐逸,园林初期突出经济价值,后来主要用来狩猎等。这个时期帝王园林主要由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个要素组成,基本体现了天然和人工的统一。此时,山水、林木不是主要的审美对象,然而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建筑物却在园林广大的面积中占不到应有的造园比例,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审美意识中存在落后层面的矛盾所造成的。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文化心理追求自由解放,富于艺术精神和哲学意味的年代里,不但其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值得重视,而且有关园林的审美意识的飞跃也不容忽视,它和某些社会原因一起,不但促进了苑囿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得不同于苑囿的“适我无非新”的园林类型得以孕育和诞生。古典园林美学的历史形成,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层面:
一、“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
二、自然审美意思的觉醒
三、禽兽在园林中价值的嬗变
四、山水园林、私家园林的诞生
先说第一个层面。汉代社会比较安定,思想领域里则是独尊儒术的一统天下,而老庄哲学、隐逸思想并不行时。西汉淮南小山所写的《招隐士》就历数隐居山泽的可怕、悲苦。作品结尾处这样写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就留。”这代表了汉代的一种文化思潮。到了魏晋时代,就不同了,一统天下分崩了,权威信仰离析了,儒家经学解体了,被以玄学为代表的思潮取代了。玄学的主要自相来源,就是老庄;而老庄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隐逸哲学。晋代高蹈遁世的隐逸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企图体内各国归复自然以求得洁身自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思想有着否定黑暗势力,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当然,它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某种消极的副作用,然而这只能说是次要的。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陶渊明。他在《归园田居》
诗中饱蘸着真挚的深情,抄早了中国诗史和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新的审美境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这类诗中所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园林,却孕育着新的园林类型诞生。
第二个层面上,魏晋时代,“隐逸”、“归复”之风的流行,几乎是和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彻底觉醒同时出现的,或者说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对山水自然美的赏会,俯观仰查,游目骋怀,这在魏晋时代已被视作“名士风流”的重要表征。是否喜爱欣赏山水自然的美,成了品鉴人品、文品的重要标尺。到了唐代,山水诗、咏园诗这些馥郁的鲜花终于在艺苑里充分成熟而盛开怒放:一是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异彩纷呈的山水田园诗,对当时和后来的园林美学思想、造园设计乃至园林欣赏心理,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二是一大批诗人特别是大诗人王维、杜甫、白居易等都创作了许多专咏园林并很有价值的诗篇,这说明园林在诗苑的题材领域中真正能占一席之地了,或者说,咏园诗以摆脱了帝王后园的拘囿,引起了士大夫们的广泛关注,它在人们的审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
第三个层面上,无论从个人 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还是从整体社会的审美意识来看,对于自然美的肯定、欣赏或艺术表现,总是先动物而后逐步过渡到植物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在孩提时代总欣赏不了园林中出花而外的静态之美,却喜欢去动物园观赏狮虎熊豹之类。只有当年岁渐长,趋于成熟,这才喜爱品赏园林中山水草木的美。于是,他本人和动物园也逐渐的疏远化,虽然家里或许养一些鸟。再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的童年和个人的童年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世界各地发现的最早狩猎每组的原始壁画或是原始饰物,都是动物性的。哈普拉得出一个结论:“动物装潢变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即使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从宏观上说,整个社会审美意识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的,这是同步同位的。但是审美意识的这种变化,往往是或近或远的落后的,这在一定阶段上不同程度的异步异位。在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历史行程的第一阶段,禽兽仅仅作为狩猎的对象并在园林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反映了园林审美意识尚处于低级阶段。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后期——汉代,禽兽才部分开始转化为观赏的对象,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古典园林美的历史形成的第二个阶段——魏晋至隋唐,随着审美意识的自觉与解放,苏浙包括植物在内的山水自然美的真正欣赏的开始,禽兽在园林中的地位和价值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在皇家园林中,禽兽由狩猎对象到观赏对象的历史性的嬗变,是园林审美意识的一大飞跃。在私家园林里,动物的地位已经显得相形见绌,甚至近乎无影无踪了。第四个层面上,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气候是什么?是音译意识的风流远播,是欣赏自然美的巍然成风,是诗歌领域里的“山水方滋”,是山水画作为独立品种趋于形成,是“倡神”美学(宗炳《山水画序》)的方兴未艾„„这一粒精神气候、审美风尚和文化态势,汇成了一种“时代的趋向”,它对园林艺术的发展起着极为明显的决定租用。一种新型园林,终于在这种精神气候下孕育诞生了,并不断发展着。这种类型的园林就是山水园。第二个历史阶段孕育、诞生和发展的新的园林类型,从题材要素的角度来看,有山水园林;从所有权角度来看,则有私家园林。
晋至唐代,为“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觉醒的自然意识所决定,更多地供狩猎的园林已逐步嬗变为山水园林,同时,私家园林又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这些,就是这一历史大阶段的主要的新的特质。
第三篇:园林美学作业
游园有感
整日忙于作业和画图,仿佛已经很久没有游园、没有亲近大自然了。小学参加的夏令营,带领我们去了北京颐和园与承德避暑山庄;高中去华东旅游,特意去了著名的苏州园林——拙政园,了解我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去年夏天游览了周庄与乌镇。这里就写一下大家熟悉的拙政园吧。
中国四大名园分别是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和留园。其中的拙政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是江南园林的代表,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
游园那时正值七月,荷花开得正艳、绿树成荫、园中的植物一派生机。(以下图片都是当年拍摄的 技术不好请见谅。)
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各有风味。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东部地势空旷,平岗草地,竹坞曲水,芙蓉树、天泉亭等亭阁点缀其间。中部以远香堂为主体,山水明秀,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拙政园之美,美在她的清幽。
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的腰门,我们就会感受到一种宁静,这种宁静是在心里的,也是深入骨髓的。这里有一个三开间的堂屋叫“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在兰雪堂内中间的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的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拙政园是分为三个部分的,一个是东园,也称“归田园居”,一个是中园,也叫“复园”,是以池岛假山为胜,还有一个是西园也叫“补园”。拙政园的清幽是从历史中透漏出来的,她的来由十分久远,是从明朝的线装书籍中飘洒出来的,是从那漆漆点点的红木家具中盘旋而来的,也是从昆曲的咿咿呀呀中萦绕而来的。
拙政园之美,美在她的雅致。
雅致是苏州文化也是苏州园林最明显的特征。东园与中院,以极为别致的游廊为屏风,连接彼此。立于这样的廊下,才能细细感受古树参天、小桥流水的意趣。从东园穿过游廊屏风,入得中园,站在倚红轩旁向西眺望,你会发现这里池面宽广,在亭台楼阁之间,在小桥流水之上,在树木隐映之中屹立着一个宝塔。这是一个典型的借景造园的方法,那远处的是园林之外的报恩寺塔,原来中部的园子是东西狭长的,南北比较窄,园主建园的时候就用这假山亭台隐去了围墙,借了这样一个景致。
中园从东部看是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是一山连着一山,从西面看是一山压倒群山,正是印证了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走过九曲石板桥,我们来到水面,这里有“香洲”“远香堂”“倚玉轩”“小仓浪”,水面上种满了莲花,那淡淡的幽香就会在院中飘荡。这是一个全然为水所包围的空间,所有的建筑都依水而建,随波扶摇。中部花园有很多名家的书法、楹联,至今我们走在这里仿佛还能看见在历史的回音中那些文人雅士聚集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画的场面。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称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上图是园中的“香洲”。香洲为“舫”式结构,两层楼舱,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比例得当。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可谓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其中,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
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与谁同坐轩 紫薇
拙政园之美,美在她的灵秀和隐逸。
拙政园内一年四季皆有不同的花开放,从早春的山茶和樱花,到暮春的杜鹃,夏季的莲花,秋天的海棠,冬天的腊梅,各种花儿隐藏在树木之中,亭台之后,水榭之间,池水之上,她们丝毫不会招摇,就那样静静的开放着,从来不会让你感觉那是最艳的花朵,这种不事张扬的内涵美其实体现的正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内敛和丰富,聪慧和灵秀。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风景园林规划、园林美学课程,通过学习园林知识我对拙政园有了更深层次、更专业的认识。下面介绍一下拙政园的造园风格:
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因此它的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尤以中园为代表,水的面积约占五分之三,“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面为势”,形成补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
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在叠山理水方面,拙政园中部池中有两山,以土为主,间以山石,坡度不高,石块随意散点,显得天然真切,特别是自然隆起的山丘,土石相间的坡垅,配以宽阔的池面,扶疏的花树,轻灵的亭桥,展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管它不是自然的真山真岭,却具有真山真岭的意趣韵味,在庭院极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峰峦的峻峭、沟谷的深壑、坡垅的平缓。
拙政园的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拙政园内著名建筑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花木的栽培,不仅意在绿化,尤重姿态、画意和具有个性特色,突出造园主题的植物品种,而作为花木的审美品格则在于满足人在城市追求山野之趣的要求。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在文人写意园中,尤爱栽种这类用以“比德”的植物,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拙政园内的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 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别有风味。
第四篇:清 明 忆 父
清 明 忆 父
————刘
峰
吾父刘显浩于二0一三年元月七日晚突患脑溢血,经九江171医院医治无效,于9日晚20时30分在家辞世,谨以此文寄托哀思。
清明处处柳丝新,微雨如酥浥路尘。
阡陌野花谁踏落?青烟尽是断魂人。
先考驾鹤登仙去,儿哭坟前祭英灵。
烛滴缠绵香念曲,冥钱烟绕鸟哀鸣。
阴间父住可安好?思亲儿女诉痛情。
忆父音容今犹在,常使儿女泪淋淋。
慈父一生坎坷路,家贫度日历千辛。
幼时爷爷走得早,从此乞讨百家门。
可怜童年随母嫁,重活脏活干不停。
小小年纪立大志,不出人样不返程。
正值豆蔻接母归,万千重任于一身。
搏风击雨浑不怕,只见挥汗湿衣襟。
弱冠之年娶娇妻,创业打拼把家兴。
可叹命运多不济,婆婆不幸命归阴。
不惑之年别故地,他乡创业再打拼。
终于半百回桑梓,可恨多病又缠身。
闯过花甲全家喜,古稀之年保安平。
子孙繁衍人丁旺,家道昌隆事业兴。
家庭和睦谁能比?世代同堂融融情。
喜事连,悲又生,父亲大难终降临。
我父耄耋归西去,阴阳相隔永思亲。
红尘别恨几多累,岁月倾愁万缕辛。
追忆我父恩情重,养儿育女操碎心。
一生勤劳品高洁,办事秉公世人钦。
晚节高风留盛世,满载馨香赴佳城。
英灵已作蓬莱客,德范犹熏梓里人。
黎 洪 龙 撰稿
于二0一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
第五篇:2011园林美学复习资料 (800字)
2011年4月园林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感受 p7
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类比联想 p8
类比联想就是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该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3、思维 p10
思维是一种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理性认识活动,它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现实所作的概括反映。
4、艺术创作 p12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
5、优美 p19
优美是实践主体与客观现实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6、园林美 p21-22
园林美是园林的思想内容通过艺术的造园手法用一定的造园素材表现出来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审美要求的园林外部表现形式。
7、园林 p40
园林是指种植花草树木供人们游赏休憩的场所,也就是用造园艺术手段加工和再现自然的风景区,是让人类可以在其中惬意游憩玩赏、熏沐骋怀的绿色环境。
8、形式美 p112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部形象和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在时间、空间的排列组合规律所显示的审美特性。
9、对比 p119
对比即事物的对立双方的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的关系。
10、园林布局 p125
在园林中把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之为园林布局。
11、意境 p148
意境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融注于客观景物之中,从而引发游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进而在心目中所形成的境象。
12、入格p165
入格即能高明地摹仿名园的某一优秀格局,重现其意境。
13、入时p165
入时即要有点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
14、想象 p187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中所存的已有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15、园林道路 p214
园林道路即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以及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是园林重要的构成元素。
填空题:
1、美学流派对美的本质看法由六种,包括古典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古典美学、俄国现实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p1
2、美的特征包括:客观性、社会性、形象性。p5
3、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几种基本心理因素。
4、英国造园家杰利克把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5、世界造园体系中的中国体系的特征是:典雅且精致。
6、世界造园体系中的西亚体系的特征是:植物和水法。
7、世界造园体系中的欧洲体系的特征是:规整而有序。
8、园林美的三层意思分别是: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体现诗情画意、人化自然景观和建筑组成人工生态环境。
9、园林美具有的五个特征分别是:形式性、辨证性、综合性、空间性、时景性。
10、造园的四大要素分别是:山、水、植物、建筑。
11、古代园林理水的手法分别是:掩映池岸、横断隔水、乱石为岸。
12、在园林艺术中给风景名胜命名称为品题。
13、园林中最常见的品题是匾额、楹联。
14、古代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的场所称为囿。
15、太液池于池中修建的蓬莱、方丈、灜洲三座土山是我国“一池三山”传统造园手法的典范。
16、在园林美的历程中,私家园林异军突起是魏晋至唐宋时期这一阶段的重要特色。
17、唐朝王维在蓝田县建造的辋川别业是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推进到写意山水园的典型代表。
18、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建成,是中国园林已臻成熟的典型代表。
19、点的基本特征式聚集,最富有生命意蕴和表现理力。
20、中国园林美的原则有:立意、创新、活用。
21、园林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有:多样统一、对比照应、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
22、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是山水。
23、中国园林建筑经营主要表现在巧、宜、精、雅4个方面。
24、中国园林建筑经营中的巧包括形体巧、与自然环境结合巧、空间处理上巧。
25、园林的生态功能包括提高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的功能。
26、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其必然性,中国园林幽深曲折的景观出乎其意料之外,充满偶然性。
26、明代计成著有《园冶》一书。
27、15~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3中风格。
28、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
29、法国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
30、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
31、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32、在中国园林历史上,宋代已经完全确立了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
33、对植物选择的标准包括:姿美、色美、味香。
34、中国盆景有五大流派:苏派、扬派、岭南派、海派、川派。
35、私家园林最早出现在汉代。
36、宋代徽宗在汴梁建立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假山:艮岳。
37、清代“万园之园”是指圆明园,它是中西园林艺术的融合。
38、中国园林基本上是自然的、写意的、重想象;而西方园林基本上是直观的、重人工、重规律。
39、魏晋时期产生了寺庙园林,唐宋时期出现了写意山水园。
40、集锦式园林是清代大型宫苑通常采用的一种布局方法,也是这一时期造园的特点和成就之
一。
41、私家园林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等。
42、因借作为造园技法主要的美学原则,在于造园宜“因地制宜”,即依所在的地理、地形、地貌、地势设计园林。
43、从苏州拙政园远看北寺塔景观是属于借景。
44、在园林形式美法则中,多样统一是最高法则,是对形式美其他一切规律的集中概括,也是艺术创造辩证法实现的体现。
45、中国传统的建筑及寺庙都采用对称格式。
46、在园林植物中,为了发挥花卉最大的艺术效果,花卉装饰中,应多采用补色的对比组合。
47、苏州园林在整体布局上一般以水为中心、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步移景易。
48、在假山选石过程中,自古以来选石多着重奇峰孤赏,追求“瘦、透、漏、皱、丑”。
49、中国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包括:掩、隔、破。
50、模拟自然的园林理水,常见类型有:泉瀑、渊潭、溪涧、河流、池塘、湖泊和其他。
51、中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主要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52、建筑与环境的气氛要“幽雅”。
53、建筑的造型、装修、细部处理要“雅致”。
54、建筑的色调效果要“雅朴”。
55、匾额主要是被用作题刻园名景名。
56、中国风景园林中的楹联匾额大致可以分为:状景、抒景和咏志三大类。
57、1840年是我国造园史由古代到近代的转折,以公园的出现为明显标志。
58、现在园林学领域已经包含了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
59、现代园林发端于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
60、城市园林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
61、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主要表现为写意化的自然美和空灵化的空间美。
62、与主题相吻合称为入题。
63、运用历史典故的意境造景称为入典。
64、高明的摹仿名园的某一优秀格局称为入格。
65、体现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中的某些理趣称为入理。
66、审美时的环境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的审美环境。
67、从园林美鉴赏的过程来看,大体经过知园、游园、品园。
68、从开发方式上园林可以分为:自然园林、人工园林。
69、从中国园林欣赏的一般规律而言,品园的两个重要方面主要是:穷形尽相、澄怀味象。
70、园林美鉴赏的心理活动方式主要有联想、想象、移情等心理活动。
71、在园林美鉴赏过程中,主要注意的方面包括:把握时机,选择不同的角度关照园林美。
72、为更好的欣赏古典园林要做到三“心”包括:静心、净心、镜心。
73、园林建筑在园林中有点景、观景、氛围园林空间和组织导游路线的作用。
74、“台”是园林建筑的起源与开始。
75、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具体表现为:布局美、虚无之美、造型美、韵律美、意境美、文化美。
76、中国古典园林假山美主要体现在:形式美、意境美、真实美。
77、江南三大名石包括:玉玲珑、瑞云峰和皱云峰。
78、园林水体美主要表现:传统文化意境美、园林水体构思美、园林水体类型美。
79、园路分为:主路、次要道路、小路。
80、中国园路的道路主要有的审美特征包括:迂回曲折、讲究自然意趣、讲究路面装饰。
81、园林小品的设计和应用应遵循:巧于立意、突出特色、融于自然、注重体量、因需设计。
82、园林花草树木的美可以从观形、赏色、听声和闻味进行鉴赏。
83、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呈现出:季相美、空间美、时空序列节奏与其自然美。
84、园林美创造的基本原则包括: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结构。
85、颐和园的布局艺术包括:巧妙选址,因地制宜、主次分明,功能明确、利用视觉规律购置景点。
86、颐和园的造园采用的对比手法包括:纵横对比、虚实对比、开合对比。
87、中法古典皇家园林的不同点包括:风格不同、主角不同、植物配置不同、理水方法不同。
88、影响中法古典皇家园林的社会因素包括:审美标准、历史背景。
89、植物的生长变化要因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
90、中国园林的掇山无论在审美思想上,还是在具体创造手法上都已画论为指导、以具有画境为审美准则。
91、中国园林建筑的“巧”主要得于木构架的灵活性、同时体现在布局上。
92、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各种植物相互间的配置、园林植物和其他园林要素的配置。
93、元明清时期,从造园的风格上看,已经形成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派;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派;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方派三大园林派系。
9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斯特别墅园特点是:选址优美、规模宏伟、布局壮丽。
95、在园路中,主路宽度为7-8米;次要道路宽度为3-4米;小路宽度为1.2-1.5米
96、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中,“岁寒三友”主要是指:松、竹、梅。
简答题
1、简述中西园林艺术在美学思想上有何不同?
2、元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园林美的升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拙政园的审美特点有哪些方面?
4、园林布局的原则主要体现为哪些?
5、中国园林建筑经营中的雅包括哪些?
6、园林植物的配置要点有哪些?
7、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差异有哪些?
8、园林配色的原则有哪些?
9、对园林意境的生成所要求欣赏者的个人条件有哪些?
10、中国园林的类型有哪些?
11、中国园林中不同类型的园林基本特征有哪些?
12、园林艺术的欣赏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13、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共同点有哪些?
14、东西方园林的审美差异有哪些?
15、园林水体美中构思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6、园林道路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论述题
1、请论述中国园林的五个特点p79
2、请论述园林形式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请论述园林鉴赏的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论述游赏者观景的选择角度包括哪些,并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