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事假管理暂行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事假管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新政办[1993]97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事假管理的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事假管理的暂行规定
为了加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事假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现对我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病、事假的管理暂做如下规定:
一、病假管理
(一)工作人员因病必须治疗和休病假的、凭指定医院(或本单位卫生所)医师证明向单位领导申请病假。
(二)长期休病假的,要定期出具医院证明。
(三)凡弄虚作假取得证明休病假的,一经查明,除按旷工处理外,须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情节特别严重的,要给予一定的行政处分。
二、病假待遇
(一)工作人员病假在三个月以内的,病假期间的工资照发。
(二)工作人员病假超过三个月的,从第四个月起,按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的工资;
1、工作年限十年的,工资照发;
2、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发本人工资90%。
(三)工作人员病假超过六个月的,从第七个月起,按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的生活待遇;
1、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按本人原工资的100%计发;
2、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按本人原工资的90%计发;
3、工作年限满十年的,按本人原工资的80%计发;
4、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按本人原工资的70%计发。
(四)获得国家或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授予的劳动英雄(英模)、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仍保持荣誉的,病假期间的工资照发。
(五)工作人员在病假期间,仍可享受所在单位的生活福利待遇。
(六)病假连续超过六个月的,从第七个月起不计算工龄。
三、病假计算方法
病假安年累计计算。对跨年度连续病假超过六个月的,应与上年最后一次病假的时间合并计算。
四、事假管理
工作人员处理私事应主要利用节假日和公休时间,如须占用工作时间办理私事的,应由本人事先提出申请,经领导批准后,按事假处理。未经领导批准,私自离开工作岗位的,按旷工处理。工作人员请事假每年累计不得超过四十天;因私出境人员事假的管理按国务院侨办、劳动人事部、财政部(83)侨政会字第齐号文执行。
五、事假待遇
(一)全年事假累计不超过三十天或连续事假不超过二十五天的,事假时间工资照发。
(二)全年事假累计超过三十天或连续事假超过二十五天的,超过天数按本人工资70%计发。
(三)因私出境人员全年事假累计超过六十天的,按超过的天数扣发本人工资。
(四)事假期间,工作人员仍可享受所在单位的生活福利待遇。
六、事假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七、病、事假期间待遇的计算基数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含地区生活补贴)。
八、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规定》制定本单位的病、事假管理办法。
九、本规定由自治区人事厅负责解释。
十、本规定从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转发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厅、财政厅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 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新政办发[2003]103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厅、财政厅制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已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政府第6次主席办公室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七月十七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自治区编办
自治区教育厅
自治区财政厅
(二○○三年四月十一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优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及《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教人[2002]8号)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第二条 各级政府举办的中小学校是实施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教职工使用事业编制。
第三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坚持精干、规范、合理、优化、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四条 机构编制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报批辖区内教育系统所属中小学机构编制,监督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执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所属中小学机构编制方案;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分级负担的原则和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
第五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核定的组织实施工作,由各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一)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财政厅负责对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总量控制和政策指导,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审核各地、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并负责对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各地、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本级及辖区各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地、州、市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本级及辖区各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经同级政府(行署)同意后,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
(三)县、市、市辖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本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县、市、市辖区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本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经同级政府同意后,报地、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并汇总上报。
(四)各地、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下达后,各地、州、市及县、市、市辖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提出具体分配所辖中小学机构编制意见,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各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
第六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干预,下发文件和部署工作不得有涉及学校机构和教职工编制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 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
第七条 中小学校的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根据学校类别、规模和任务设置,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八条 普通中学内设机构原则上设教导处(室)、总务处(室)、办公室;12个(不含12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设1-2个内设机构,各内设机构可配主任1名。
普通中学(含高中、初中,下同)一般配校长、书记各1名,副校长1名;民汉合校的学校和12个(不含12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九条 完全小学内设机构原则上设教导处(室)、总务处(室);18个(不含18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设1-2个内设机构,各内设机构可配主任1名;12个教学班以下的学校只设管理岗位,不设内设机构,可配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各1名;农村小学分校或教学点指定1名教师负责学校工作。
完全小学一般配校长、书记各1名,副校长1名;民汉合校的学校和18个(不含18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并接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或能胜任教学管理业务的学校校长负责,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十一条 中小学校的群众团体按有关法律及章程设立。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群众团体工作人员,可以一人多岗、专兼结合、相互兼职。
第四章 人员编制
第十二条 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核定。根据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核定。城市、县镇按照在校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详见附表一),农村按照班额和在校学生数核定(详见附表二)。农村初级小学(1-3年级)或分校、教学点编制原则上按农村小学核编标准核定在乡(镇)中心小学编制数内。
第十三条 中小学教职工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
(一)教师: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职员:指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教学辅助人员:指学校中主要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电化教育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
(四)工勤人员:指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第十四条 中小学管理工作尽可能由教师兼职,后勤服务工作应逐步实行社会化。确实需要配备职员、教辅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其所占教职工编制比例为:高中一般不超过16%、初中一般不超过15%、小学一般不超过9%。
第十五条 中小学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需求安排班额,并根据班额组织教学班级。原则上城市普通中学每班学生45-50人,小学40-45人,农村学校酌减。
第十六条 符合下列情况的中小学校其教职工编制可适当增加;
(一)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班的学校,每校可适当增加1-2名人员编制;
(二)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民汉合校的学校,每校可适当增加1-2名人员编制;
(三)乡(镇)中心小学,原则上增加1名人员编制,以加强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工作。
第五章 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
第十七条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县、市、市辖区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每三年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情况,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一次全面审核上报工作。
凡在已核定的中小学机构编制总量范围内,学校要求增设专门机构和调整人员编制,须经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并下达正式文件后,方可执行;对于超编的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拟定具体余缺调剂计划,逐步压缩超编人员。要积极引导组织教职工从城镇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
第十八条 要清理各种形式的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对已占用学校教职工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和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中小学不得超编聘用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顶编在岗工作。
第十九条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辞退代课教师和不合格教师,压缩非教学人员,清退临时人员。
第二十条 经批准设立的中小学校,凡具备法人条件的,应依法按照分级登记管理的规定向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各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暂行规定的单位,要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者给予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自治区范围内由政府举办的各级中小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小学附设幼儿园及工读学校可参照执行本暂行规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中小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可参照执行本暂行规定。
社会力量举办的同类学校可参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有关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文件及规定与本暂行规定内容不相符的,均以本暂行规定为准。
附件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城市、县镇)
学校类别
教职工与学生比
高中
城市
1:12.5
县镇
1:12
初中
城市
1:13.5
县镇
1:14
小学
城市
1:19
县镇
1:19
注:
1、“城市”指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市;
2、“县镇”指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区。
附件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农村)
学校类别 每班平均学生数 每班平均教职工数
初中
30-45
3.8
小学
25-40
1.8
第三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及《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教人[2002]8号)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第二条 各级政府举办的中小学校是实施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教职工使用事业编制。第三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坚持精干、规范、合理、优化、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四条 机构编制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报批辖区内教育系统所属中小学机构编制,监督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执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所属中小学机构编制方案;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分级负担的原则和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
第五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核定的组织实施工作,由各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一)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财政厅负责对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总量控制和政策指导,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审核各地、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并负责对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各地、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本级及辖区各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地、州、市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本级及辖区各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经同级政府(行署)同意后,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
(三)县、市、市辖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本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县、市、市辖区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本县、市、市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经同级政府同意后,报地、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并汇总上报。
(四)各地、州、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下达后,各地、州、市及县、市、市辖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提出具体分配所辖中小学机构编制意见,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各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
第六条 中小学机构编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干预,下发文件和部署工作不得有涉及学校机构和教职工编制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 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
第七条 中小学校的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根据学校类别、规模和任务设置,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八条 普通中学内设机构原则上设教导处(室)、总务处(室)、办公室;12个(不含12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设1一2个内设机构,各内设机构可配主任1名。
普通中学(含高中、初中,下同)一般配校长、书记各1名,副校长1名;民汉合校的学校和12个(不含12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九条 完全小学内设机构原则上设教导处(室)、总务处(室);18个(不含18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设1一2个内设机构,各内设机构可配主任1名;12个教学班以下的学校只设管理岗位,不设内设机构,可配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各1名;农村小学分校或教学点指定1名教师负责学校工作。
完全小学一般配校长、书记各1名,副校长1名;民汉合校的学校和18个(不含18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并接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或能胜任教学管理业务的学校校长负责,可增配副校长1名。
第十一条 中小学校的群众团体按有关法律及章程设立。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群众团体工作人员,可以一人多岗、专兼结合、相互兼职。
第四章 人员编制
第十二条 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核定。根据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核定。城市、县镇按照在校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详见附表一),农村按照班额和在校学生数核定(详见附表二)。农村初级小学(1一3年级)或分校、教学点编制原则上按农村小学核编标准核定在乡(镇)中心小学编制数内。
第十三条 中小学教职工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
(一)教师: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二)职员:指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教学辅助人员:指学校中主要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电化教育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
(四)工勤人员:指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第十四条 中小学管理工作尽可能由教师兼职,后勤服务工作应逐步实行社会化。确实需要配备职员、教辅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其所占教职工编制比例为:高中一般不超过16%、初中一般不超过15%、小学一般不超过9%。
第十五条 中小学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需求安排班额,并根据班额组织教学班级。原则上城市普通中学每班学生45-50人,小学40-45人,农村学校酌减。
第十六条 符合下列情况的中小学校其教职工编制可适当增加:
(一)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班的学校,每校可适当增加1-2名人员编制;
(二)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民汉合校的学校,每校可适当增加1-2名人员编制;
(三)乡(镇)中心小学,原则上增加1名人员编制,以加强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工作。第五章 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
第十七条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县、市、市辖区机构编制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每三年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情况,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一次全面审核上报工作。
凡在已核定的中小学机构编制总量范围内,学校要求增设专门机构和调整人员编制,须经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共下达正式文件后,方可执行;对于超编的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拟定具体余缺调剂计划,逐步压缩超编人员。要积极引导组织教职工从城镇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
第十八条 要清理各种形式的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对已占用学校教职工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和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中小学不得超编聘用人员,不得使用编外人员顶编在岗工作。第十九条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辞退代课教师和不合格教师,压缩非教学人员,清退临时人员。
第二十条 经批准设立的中小学校,凡具备法人条件的,应依法按照分级登记管理的规定向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各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和教育、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暂行规定的单位,要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者给予处理。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自治区范围内由政府举办的各级中小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小学附设幼儿园及工读学校可参照执行本暂行规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中小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可参照执行本暂行规定。
社会力量举办的同类学校可参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有关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文件及规定与本暂行规定内容不相符的,均以本暂行规定为准。
第二十四条 本暂行规定由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城市、县镇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农村)
自治区编办 自治区教育厅 自治区财政厅 二○○三年四月十一日
附件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城市、县镇)
学校类别 教职工与学生比
高中 城市 1∶12.5
高中 县镇 1∶12
初中 城市 1∶13.5
初中 县镇 1∶14
小学 城市 1∶19
小学 县镇 1∶19
注:
1、“城市”指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
2、“县镇”指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区。
附件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农村)
学校类别 每班平均学生数 每班平均教职工数
初中 30-45 3.8
小学 25-40 1.8
第四篇:胜利林场场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病事假管理暂行规定
胜利林场场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病事假管理暂行规定
为促进场部办公室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确保正常的工作秩序,激励工作人员勤奋工作,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及我场实际情况,现将场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病事假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严格考勤管理
场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按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不得无故迟到、早退,不得旷工,不得擅离工作岗位,不得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场部办公室工作人员考勤管理制度由党支部办公室实施。月度考勤表应于次月3个工作日内送交场长办公室,汇总、核实后,将旷工、病假、事假等考勤结果公布,经场长签字送交财会室,按规定扣发相应基本工资、补贴和奖金等。对弄虚作假或故意瞒报的,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病事假请假手续
1.请病假应填写请假条,并附市级以上医院病假证明。场部办公室工作人员请病假,一律由场长批准。
2.请事假必须事先填写请假条。场部办公室工作人员请事假,一律由场长批准。
3.凡已准假的人员应在离岗前将请假条送党支部办公室备案。遇有特殊情况无法事先履行请假手续者,必须由本人或亲属用电话向场长报告,并及时履行补假手续。
4.未经准假,上班时间应到而未到者,为迟到;未到下班时间,而提前下班者为早退;凡未经请假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不上班的,或者假满未经续假而逾期不归的,按旷工论处。
5.对骗开、虚开请假条、病假证明者,按旷工处理。对弄虚作假或故意瞒报的,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病事假期间有关待遇
1.病事假期间工资待遇
⑴月病假超过2天的,从第3天起每天扣发当天基本工资的20%(扣发标准按每月22个工作日计算,下同)。
⑵月事假超过1天的,从第2天起每天扣发当天基本工资的30%。连续事假半个月及以上,当月社保费用由个人承担。每年事假累计超过22个工作日的,从第23个工作日起停发本人基本工资。
2.病事假期间补贴、奖金扣发办法
(1)病假从第3天起、事假从第2天起扣发补贴。扣发数为相应职级的计发标准除以22再乘以应扣病、事假天数。
(2)奖金扣发计算方法为:全病假累计10-15个工作日的扣发当奖金数的20%,累计16-22个工作日的扣发当奖金数的50%,超过22个工作日的扣发当全部奖金数;全事假累计6-10个工作日的扣发当奖金数的30%,累计11-15个工作日的扣发当奖金数的50%,超过15个工作日的扣发当全部奖金数。
3、旷工的处理
(1)旷工1-2天的,每天扣发2天工资和奖金;连续旷工3天至5天的,扣发半个月工资和奖金;连续旷工6天至10天的,扣发1个月的工资和奖金;连续旷工 1
11天至14天的,扣发1个月的工资和2个月的奖金,并对旷工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连续旷工15天以上或年累计旷工30天以上的,按规定予以除名等处分。
(2)迟到、早退按月累计,每达3次按旷工1天处理;凡迟到、早退超过30分钟在2小时(含)之内者按旷工半天处理。
(3)旷工按天数扣发工资的计算方法为:
扣发旷工工资=工资总额/22*旷工天数*扣发旷工工资比例(100%)
四、国家规定假期的有关待遇
1.国家规定节假日
由于我场生产季节及场部办公室工作特点,节假日加班的,享受国家规定的加班待遇或予以串休,但串休不计入加班范畴之内,不享受国家规定的加班待遇。
2.婚、丧假规定。
⑴工作人员本人结婚给予三天婚假;工作人员的直系亲属死亡时,给予三天丧假。工作人员结婚时双方不在一起工作的以及工作人员在外地的直系亲属死亡时,可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往返途中的车船费等,由工作人员自理。
⑵工作人员晚婚(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上登记初婚的),除按规定享受婚假外,另增加婚假7天,夫妻双方谁达到晚婚年龄谁享受。
⑶工作人员在批准的婚、丧假期间,视为出勤(基本工资、补贴、奖金照常计发,下同)。
3.产假待遇。
⑴女性工作人员产假为90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符合准生条件的女工作人员怀孕三个月内流产的,给予30天产假;三个月以上,七个月以下的,产假42天;七个月以上的,产假90天。
对实行晚育(指女24周岁以上生育第一胎)的,可在法定产假基础上增加产假30天;剖腹产的在法定产假基础上增加产假50天;在小孩出生后90天内自愿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女方增加14天独生子女保健假,给予男方护理假10天。
⑵产假、保健假、护理假期间视为出勤。
⑶接受节育手术的工作人员,凭医疗单位的证明,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并视为出勤。
⑷女性工作人员产前假和哺乳假期间,基本工资等按80%发放。
4.考试、学习深造规定
因场部工作需要,外派工作人员学习、进修、考试的,其基本工资、奖金补贴全额发放。非因场部工作需要,工作人员自行参加各类学习、进修、考试的,其基本工资、奖金补贴均按事假规定处理。
五、本规定从下发之日起暂行,党支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区矫正工作暂行规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区矫正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区社区矫正工作,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9]169号)、《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司发通[2004]8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社区矫正是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
第三条 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社区矫正工作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性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坚持各部门分工负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开展;坚持专群结合,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有关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效果;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各项措施符合实际、取得实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第四条 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
第五条 对下列人员实施社区矫正:(一)被判处管制的;(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第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类管理、个性化教育;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集中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适时奖惩相结合,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
第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实施社区矫正,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第二章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人员及职责
第八条 自治区、地(州、市)和县(市、区)应当设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为同级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和办事机构,负责指导、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实施,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检查、考核本地区社区矫正实施情况。
第九条 街道(乡镇)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提出奖惩意见和建议,报县(市、区)司法局审定;
(四)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六)接受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考核验收。
第十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应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有关社会团体成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
第十一条 社区矫正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
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志愿者,向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司法所报名,符合前款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县(市、区)司法局颁发聘书。
第十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应当建立例会、请示报告、培训、信息报送、统计以及内部监督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运行。第三章 社区矫正工作衔接
第十三条 审判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的衔接:(一)人民法院对依法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决定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事先对其户籍所在地(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符时以长期居住地为准,以下同)进行核实,确保交付执行。
(二)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及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被告人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宣判或作出决定时,应当告知罪犯当庭写出《社区矫正保证书》(未成年的由其监护人代写),并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令其在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持《社区矫正告知书》、《刑事判决书》或者《监外执行决定书》,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由司法所通知公安派出所登记备案。
(三)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材料送达服刑人员户籍所在地县(市、区)司法局。县(市、区)司法局收到材料后,要及时将回执寄回人民法院;同时,应将有关情况通知同级检察院、公安局和相关司法所。
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和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包括:刑事判决书,刑事案件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
暂予监外执行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包括: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病残鉴定书,刑事判决书,刑事案件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具保书。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的衔接:(一)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罪犯出所前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前,看守所应事前对其户籍所在地进行核实,发给并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要求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同时令其做出书面保证;通知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确保交付执行。
(二)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出所时,看守所应告知其自出所之日起7日内持《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或《假释证明书》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由司法所通知公安派出所登记备案。
(三)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出所后,看守所应在7日内将有关文书材料寄至罪犯户籍所在地县(市、区)司法局。县(市、区)司法局收到材料后,要及时将回执寄回看守所。同时,应将有关情况通知同级检察院、公安局和相关司法所。
暂予监外执行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包括:罪犯身份登记表,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病残鉴定表,具保书,刑事判决书,刑事案件执行通知书,罪犯评审鉴定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具保书。
假释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减刑、假释裁定书,刑事判决书,刑事案件执行通知书,罪犯身份登记表,罪犯评审鉴定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具保书。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刑事判决书,刑事案件执行通知书,罪犯身份登记表,罪犯评审鉴定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第十五条 监狱与县以下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的衔接:(一)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罪犯出狱前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前,监狱应当事先对其户籍所在地进行核实,发给并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要求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同时令其做出书面保证;通知其户籍所在地县(市、区)司法局,确保交付执行。
(二)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出狱时,监狱应告知其自出监之日起7日内持《暂予监外执行证明书》或《假释证明书》或《释放证明书》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由司法所通知公安派出所登记备案。
(三)假释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出狱后,监狱应在7日内将有关文书材料寄至罪犯户籍所在地县(市、区)司法局。县(市、区)司法局收到材料后,要及时将回执寄回监狱;同时,应将有关情况通知同级检察院、公安局和相关司法所。
假释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包括:减刑、假释裁定书,假释证明书,刑事判决书,刑事案件执行通知书,出狱鉴定表,心理评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具保书。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刑事判决书,刑事案件执行通知书,释放证明书,出狱鉴定表,心理评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
(四)监狱管理局批准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后,监狱应当自接到监狱管理局的批复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文书材料送达罪犯户籍所在地县(市、区)司法局;紧急保外就医的,应立即送达。
暂予监外执行罪犯送达的文书材料包括: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病残鉴定表,刑事判决书,出狱鉴定表,心理评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具保书。
第十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社区矫正时,应当人、档齐全。
第四章 社区矫正措施
第十七条 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在收到人民法院、公安看守所、监狱相关材料之日起3日内,将有关材料移送服刑人员户籍所在地司法所。
司法所应当在服刑人员报到时对其进行谈话,告知其在社区服刑期间的权利、义务以及学习、管理、劳动、奖惩等各项规定和制度,并发放《社区服刑人员须知》。
第十八条 司法所应当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类别和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矫正效果和需要,适时作出调整。
第十九条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四)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五)离开居住地县(市),应当报告司法所,经县(市)司法局批准后方可出行,并由司法所通知公安派出所备案。迁居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市)司法局同意,由司法所转交公安派出所按规定办理;
(六)遵守其他监督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居住地县(市),应当报告司法所,经县(市)司法局批准后方可出行,并由司法所通知公安派出所备案。迁居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市)司法局同意,由司法所转交公安派出所按规定办理;
(五)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假释社区服刑人员还必须遵守本细则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六)遵守其他监督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二)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三)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报告司法所,经县(市)司法局批准,并由司法所通知公安派出所备案;
(四)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按规定程序和层级报批;
(五)遵守其他监督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四)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五)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六)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七)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八)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领导职务;
(九)离开居住地县(市),应当报告司法所,经县(市)司法局批准后方可出行,并由司法所通知公安派出所备案。迁居的应当报告司法所,经县(市)司法局同意,由司法所转交公安派出所按规定办理;
(十)遵守其他监督管理制度。
第二十三条 司法所应当采取培训、讲座、参观、会议等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第二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
应当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遇有重大事件,要随时收集分析,并根据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二十五条 司法所应当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定期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十六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定期的帮教活动,并通过服刑人员的亲属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
第二十七条 司法所应当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安全便利、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
第二十八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必要的社会救济,为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其他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五章 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九条 司法所要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的计分考核制度。根据服刑人员遵纪守法、学习、参加公益劳动的现实表现,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并存入服刑人员档案。
第三十条 物质奖励和减刑的奖励:
(一)遵守法律法规及矫正制度,服从管理,接受教育,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罪服法,确有悔改表现的;(二)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邻里和睦,热心帮助他人,受到社区群众好评的;
(三)揭发和制止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四)在抢救国家财产,消除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中有突出贡献的;
(五)有其他利于国家、社会贡献的。
第三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分别给予警告、治安处罚、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的处罚;(一)拒不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管理,情节严重的;(二)违反社区矫正规定,不按时报到、汇报思想,拒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的;
(三)私自离开规定范围活动或故意脱逃监控的;(四)违反社会公德,造成恶劣影响的;(五)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三十二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奖惩的批准权限为:(一)表扬、物质奖励及警告由司法所提议,县(市、区)司法局审核批准。
(二)减刑、收监、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由司法所提议,经县(市、区)司法局和检察机关审核,报请原判决、裁定、决定机关裁定或决定。
(三)奖惩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第六章 社区矫正的终止
第三十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其矫正期限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其矫正期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暂予监外执行的,其矫正期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
第三十四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矫正期满前30日由本人作出书面总结,由司法所出具相关考核鉴定材料,依照法定程序终止社区矫正。并由司法所向当地公安派出所备案。
第三十五条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30日(暂予监外执行少于30日的,期满前7日),由司法所出具相关材料,经县(市、区)司法局审查后,报原关押单位。原批准机关决定收监的,社区矫正终止。并由司法所向当地公安派出所备案。
第三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收监执行或者因重新犯罪被羁押的,自羁押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并由司法所向当地公安派出所备案。
第三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自死亡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附相关证明材料)书面通知原关押单位;同时,向当地公安派出所备案。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由自治区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