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越发明晰
2014,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越发明晰
2014年作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的色彩越来越浓。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3》年报称,人民银行牵头相关部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研究制定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第三方P2P网贷平台搜贷360总结了年报的内容:年报表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突发性有所增加,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年报罗列了互联网金融三大风险:一是机构的法律定位不明确,业务边界模糊。主要表现为P2P网贷平台从事金融业务,但现有法律规则难以明确界定其金融属性并进行有效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活动经常突破现有的监管边界,进入法律上的灰色地带,甚至可能触及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等“底线”。二是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资金存管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P2P网贷平台会产生大量资金沉淀,容易发生挪用资金甚至卷款潜逃的风险。三是风险控制不健全,可能引发经营风险。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片面追求业务拓展和盈利能力,采用了一些有争议、高风险的交易模式,也没有建立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和可疑交易分析报告机制,容易为不法分子利用平台进行洗钱等违法活动创造条件;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不注重内部管理,信息安全保护水平较低,存在客户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今年“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就表示,金融领域“鼓励科技的应用”,过去的金融监管政策和调控等各个方面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央行副行长易纲也曾表示,要支持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将适当采取措施对可能产生的流动性、价格波动等风险加以引导和防范。
而在近日,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金融市场研究处处长庾力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央行条法司设立的互联网金融协会已经报民政部审批,很快将成立。而成立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是监管步骤的第一步,随后协会将牵头制定行业的指导意见。”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10月13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此次政府监管升级,引发了行业内的极大关注。自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实际上,2015年12月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给予P2P平台18个月的整改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列入重点工作,2016年也因此被称为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元年。自2016年3月以来,监管部门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对监管细则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积累了丰富经验,掌握了大量案例,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市场做到了心中有数,为互联网金融的规范与创新打下了重要基础。此次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给予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多时间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强化风险管理,进而满足监管细则及要求,实现平稳过渡。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而互联网更是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是目前金融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金融业的发展,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其中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问题,就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展开,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也提出了一定的应对策略。
今天的社会环境中,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通过互联网实现,为人们节约了更多的时间,网络金融更是迅速获得人们的亲睐,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投资理财等一时间风靡社会,这是互联网金融繁荣发展的体现。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为传统金融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弥补了传统金融的不足,更好的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与互联网金融伴随而来的是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缺失和不足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风险、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混乱等。因此,更好的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作用,更好的利用互联网金融,就需要正确的认识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并找到科学的解决方式,这样才能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
一、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监管在完善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不健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目前我国发展的总体方向,而法治国家的建立,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法治国家,市场经济活动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同时又属于金融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更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但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方面,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专门法律还不足,目前我国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多是普通金融监管的法律,这很难调整互联网金融中一些特殊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在逐渐增大,这就使得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地方性法规中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引导也不多,地方经济条件、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各地区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也不尽相同,而地方性法规的缺失自然也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问题。总之,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政府承担着市场宏观调控的职责,自然也承担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职责。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监管部门的分工还不够明确,这就直接造成了监管的缺失和遗漏,本身金融领域就需要严格紧密的监管,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甚至缺少基本的监管部门,这自然容易引起因监管疏漏而产生的负面结果。此外,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都是非常迅速的,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崛起,都有新的互联网金融形式的出现,而政府部门的监管则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也容易产生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总之,监管部门作为互联网监管的主体,应当与互联网金融相对应,有明确的部门分工来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在问题出现时,有明确的部门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也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监督手段落后单一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互联网金融是变化非常快的一个行业,新的科技、新的市场需求都有可能带来互联网金融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监管对象是互联网金融,自然需要以互联网金融的改变做出适当的调整,特别是监督手段,如果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一般很难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的问题,实现监管的目标。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手段还很单一落后,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监管手段与监管内容之间的差异就容易促使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非法活动的产生。所以说,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良治需要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企业创新三个层面的相互协同,营造“政府外部监管、行业内部引导、企业转型创新”的新型治理框架和格局,共同形成规范发展的合力。
这三者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监管,特别体现在完善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完善,是解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根本性途径,从国家角度而言,国家应该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定出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作为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宏观性指导,就地方政府而言,应该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更为详细的地方性法规。这样才能保证互联网监管过程中严密的法律体系,解决互联网监管问题。其次,监管部门完善职责分工体系。监管部门应该以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对互联网金融做好充分调研工作,设置出明确的监管部门,不同部门各司其职,进而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目标。西外,监管部门还应该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职责部门。最后,创新监管手段。借鉴国外互联网监管的先进经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还应该创新监管手段,特别需要注意互联网金融市场一些新的金融形式,要及时确定相应的监管手段。同时,互联网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第二,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能理解政策意图和监管思路,领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更好地参与、配合政府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同时,行业组织更贴近市场,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和企业实际情况,更加熟悉互联网金融自身特点,有利于引导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接受监管、完善管理、守法经营。
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柔性作用,无疑是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一种有效补充。一是资源有限,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行业组织可把握行业实际,提出更高的自律要求,帮助行业健康发展;二是可以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时完善自律条款,弥补整治和监管的滞后性;三是自律可以提前为整治工作和监管政策进行市场验证和压力测试,待验证可行有效后再予以推广。因此,在开展刚性整治、底线管理的同时,充分调动行业自觉自发的自律行为,是保障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迪.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及对策[J].市场研究,2015(06).[2]袁凯宇.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分析[J].金融观察,2014(08).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监管:可借鉴美国模式范文
互联网金融监管:可借鉴美国模式
P2P网贷的兴起与其他产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P2P网贷的起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从金融生态而言,具有很强的本土化特征,这归根于中国经济的独特结构与中国人惯有的财富观念;从发展的时间节点而言,中国P2P网贷的滞后性相对于其他产业要小得多。据第三方P2P网贷平台搜贷360预估,我国P2P网贷在未来数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因此,我们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时,就要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无论是参考监管制度,还是制定行业规则,都应该以适应本土化发展作为核心执行标准。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供规模化P2P网络借贷的市场之一。web2.0的兴起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美国网络借贷平台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美国监管当局对P2P网络借贷市场实施的以消费者保护为核心的监管体制特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消费者是商业活动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也是产业发展的成本承担者与最终受益者,以保护消费者作为建设监管体系的思想依据,是中国P2P网贷监管机构与经营主体的本职所在,是理应首要重视的工作之一。P2P信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不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媒介的借贷模式。从世界层面考虑,P2P信贷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形式和定位。
同样在美国,针对其的监管体系也处在不断的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中。现阶段,国内的P2P网贷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至少在概念上还需要消费者的进一步深度认知。而国内P2P信贷公司大部分属于盈利性质,市场的各方参与主体都在快速地走向成熟,正因如此,监管机构在制定相关规则之时,必须以消费者和经营主体作为顾问,不仅要立足于化解金融风险与保障交易安全,更要兼顾与传统金融行业的适配性与关联性,做到在功能上更加细化,在结构上更加合理,在操作上更加灵活,这正是互联网精神应用在金融领域的必备要素。
如果说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国际P2P信贷市场的普世价值,那么,适应本土化发展则是其内在本质。产业的全球化,不代表消费理念的全球化,互联网的无边界格局,不代表商业模式的无边界格局。延伸P2P网贷触角,创建市场主体的共赢局面,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设计P2P网贷规则,其目的在于建设P2P网贷的统一战线,是促进产业融合与集约发展的历史命题,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正把握在每个参与者手中。
第四篇:基于大数据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系统的思考[范文]
基于大数据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系统的思考
近三年,P2P向信用中介的演变,实质上打破了我国严格的金融牌照管理制度。P2P业务演进的广度和深度远超预期,对传统金融的渗透日强,且跨业经营,构成一条包容万象的影子银行通道,风险不容忽视。构建全新的监管思维,建立一套适用的数字监管系统迫在眉睫。
背景之一:监管不适加剧金融行为扭曲
金融的移动互联化和新型机构的不断涌现,导致现有监管架构已经不适应创新型金融监管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现行以机构属性划分的分业监管,以及监管的考评和管理体系,对改头换面而行金融之实的新型机构,往往缺乏主动监管动力,构成传统金融与新型金融机构监管的“双轨制”,有失监管公允,并刺激了正规金融机构“出逃”现有监管。二是,对监管机构设定过多目标,附加多重诉求,导致监管政策出台需平衡的各种关系复杂化,缺乏对创新型金融机构监管的快速反馈机制,反向刺激了监管套利。三是,监管缺乏独立性,无论是监管决策与执行,还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身份转换,均缺乏严格的隔离制度,弱化了监管的权威与监管使命。
上述监管不适,加剧了金融市场的行为扭曲:一是,正规金融强监管导致强抑制。表现为强金融牌照管理、计划式的金融管控、以及对金融的某些行政管理,传统金融创新的弹性低;二是,灰色地带放任自流。各种名目不一但金融属性明确的机构,脱离监管,套利之风从屌丝起家,迅速蔓延到大民资系、国资系、正规金融机构;三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长时间监管缺位,让P2P这场以普惠金融和技术革新驱动的变革,异化为一场疯狂的监管套利“圈地运动”,泥沙俱下,倒逼监管的同时也构成了一种监管绑架。据网贷之家数据,中国P2P平台数从2014年1月的880家,猛增到今年3月的1728家,同期的问题平台由104家增加到550家。多数平台脱离了P2P的本质,变成信用中介。
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构建于传统金融之上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经不适应金融新生态。在金融向移动互联化、数字化、跨境化、跨业化、场景化、泛资管化演进的大趋势下,单个金融机构的功能综合化,难以准确定性机构的单一属性,按机构划分的分业监管很难进行全方位的监管覆盖。
而监管缺位所导致的金融风险,殷鉴不远。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是影子银行逃离了监管视野,导致危机来临时,金融机构之间难以评判对方的风险敞口,从而加剧恐慌,流动性枯竭;而危机救助时,监管也难以快速评估整体市场的风险敞口,延宕危机处理时间,增加危机处理成本。7年之后的今天,世界依然没有走出阴影。而危机后,旷日持久、工程浩繁的监管改革的核心,正是修缮既有监管体系,减少监管漏洞,并构建良好的监管协调机制。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目标监管演进,强化监管独立性,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所得。
背景之二:P2P超越金融创新异化为影子银行
P2P的本质,是投资者与融资者通过互联网低成本达成交易,是一种直接融资。投资者持有经拆分的债权,通过小额分散投资来接近市场风险均值。而平台起到的是信息和交易撮合的作用,并通过信用评分等进行风险审核。
从这个意义上说,P2P是对银行的一种颠覆,它颠覆了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模式。在银行时代,银行解决的是两大问题:一是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二是专业的风险管理。但互联网的零边际成本特性,让投融资双方的需求对接低成本实现,这弱化了银行信息中介的职能;而如果与移动互联化的金融服务场景对接,通过大数据、活数据,完成信用画像,就可以精准信用定价,完成直接融资,实现信用放款。
但这种纯粹的P2P很难实现。最大的难题,正是风险评估。当前基于大数据的探索,尚难完成信用风险的精准评估。于是,Lending Club作为P2P先行者,经由本票模式、银行模式、证券模式,但其风险评估皆强依赖于FICO评分。
P2P在美国的发展基础,一是征信基础工程较为完备,可实现风险定价,从而可以线上完成投融资双向获客,并线上达成交易;二是较完备的功能监管体系,让新业务能快速功能定位并纳入现有的监管体系。美国对LC的证券业务属性定位,以及将其纳入SEC和消费者保护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多重监管架构,正说明了这种完备的金融基础工程和监管协调的优势。
而中国P2P异化为类银行机构,亦有现实原因。一是,纯信息中介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纯网络信息中介存在的前提是,能够线上完成信用评估和定价;二是,能够有效隔离平台的道德风险,并实现破产隔离。目前,前者缺乏征信基础工程,后者缺乏法律保障和消费者保护。二是,刚性兑付成风。平台不得不通过庞大的线下人力投入或与小贷、担保公司等合作,完成贷前审核,介入信用管理和信用担保。三是,无监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资金池业务大行其道,P2P平台向两端演化:一是影子银行平台,期限错配,甚至通过创新,演变为货币创造的杠杆平台;二是借道银证保基等资管通道,平台主导设计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变成与传统金融机构强渗透交织的债权交易和理财销售平台。
P2P的乱象,已经超越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范畴。如果不能通过互联网的数据获取能力,完成对一笔信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评估,那么除了交易渠道的变革,难觅其对传统金融的风险管理技术的革新。由于其借助互联网完成的信用评估能力有限,且要绕道监管,通道费用高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效果打折。
但造成的监管挑战是现实的。一是,央行近年为应对影子银行而苦心孤诣构建的社会融资总量监控,再次留下灰色地带;二是,平台成为信用通道,让宏观金融调控效果大打折扣;三是,跨业经营,且与传统金融的渗透交织,导致风险传导复杂,系统性风险评估难度提高;四是,监管协调的成本高昂;五是,在现有监管架构下,导致监管责任不清,监管成本与监管有效性平衡难度提高。
监管变革:构建数字监管系统
毫无疑问,面对百花齐放、加速演化的P2P平台,庞大的监管体系、监管力量投入的传统金融监管方式,已经不适用。借助互联网和云计算,构建全新的数字监管系统,是中国亟需完成的金融基础工程。
所谓数字监管系统,是以云计算为技术基础,以标准化的监管数据库为依托,通过接入金融机构后台端口,构建对金融平台业务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系统,从而完成“活数据”动态监管。此监管数据库将天然形成一套征信数据系统。数字监管系统,除了适用P2P类机构,还适用于其它新型金融机构,如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目前,该类机构多由中央与地方协调监管,以自律管理为主,处于弱监管之下。
以监管数据库系统建设为抓手,可以构建“一行三会”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并统筹中央与地方监管协调的新格局。其建设可以采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方式,由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配套完成,并建立分级数据共享。
但云端数据库建设的前提是,数据的严格标准化,对于统计口径应该给出统一规范。忽视数据的标准化建设,将使数据库的价值大打折扣,乃至报废。数字监管系统的建立,将改变目前“人工报数”的被动监管、事后监管格局。由于数据实时更新,造假成本增加,提高监管有效性。在数字监管系统之上,实行行业自律管理为主,才能既做到监管覆盖,又为金融创新留下空间。
反之,如果沿用银行监管思维,以资本管理、杠杆约束为主要抓手,可能导致三种结果:一是,资本监管和杠杆监管,等于默认了P2P平台的信用中介属性,相悖于信息中介平台的定位,是对当前监管套利圈地运动的放行。二是,造成创新约束,滋生新的监管套利。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使金融机构承担了强大的监管成本,成为中国近五年影子银行盛行重要原因之一,金融机构大量借助通道,表内转表外,逃避监管。在此情况下,如何平衡监管成本与监管有效性,已经成为近两年国际社会反思之一。三是,监管有效性低。全新的金融生态,金融向移动互联化和数字化加速演进,线下以资本为抓手的监管方式,并不能有效进行线上金融监管。
建议:将P2P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 重新定位
构建全新的数字监管系统,更需要正确认识P2P平台属性。P2P平台应该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已经构建了证券交易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券商OTC市场等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而P2P则应成为公开的小额债权或收益权凭证交易平台,属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范畴。
监管当局应通过相应监管手段引导P2P走向投融资信息交易平台,以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建设为抓手。
透明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保证信息披露透明度,是投资者有效识别风险的前提,是打破刚性兑付的基本保障。平台透明度提高,有助于建立市场对平台的自发管理,也使行业自律监管有了基础,而非抱团取暖。透明度建设,有助于平台加强自我约束,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
进一步,在法律层面,应该清晰界定小额债权和股权众筹的公募豁免条款。同时,在《证券法》修订之时,完善中国的“证券”定义,扩大证券的内涵,也已迫在眉睫。
第五篇: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改革建议论文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对中国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提高了信息透明度,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金融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更强,但同时使得金融系统风险加大,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一直在举步不前,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成为风险积聚的行业。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探讨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改革的最佳选择,从而为监管者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回顾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国外学者关注互联网金融更多的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如Michel(2002)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大量的风险,从而容易陷入一些骗局,而这些骗局是不容易监测到的。James和 Paul 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积极意义,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激活和提高了经济活力,并认为互联网金融是24小时服务,提供了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提供不了的持续性服务,但互联网金融安全性是其主要问题,所以他们认为金融监管应该保证其安全性。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在肯定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好处之上,更多的关注是其安全性问题,在这点上,更多的学者认为应该对其进行监管。
国内学者更多的从宏观角度关注互联网金融及其监管。陈林(2013)指出,互联网金融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使得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实施起来增加了难度,同时他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他建议尽快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于宏凯(2013)也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降低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张晓朴(2014)认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需要适度,因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有别于其他金融创新的供给性金融创新,并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系统风险有双重影响,在某些方面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也有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如特许权价值或者网络安全等渠道放大风险。曹东(2014)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不断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不断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但其同时产生大量的金融风险,只有在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达到博弈均衡时,金融市场才能健康发展。同时国内也存在着倾向于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而放松监管的观点。毛玲玲(2014)基于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难题的分析,从法律监管的角度提出,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数据监测与分析,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充分性,并通过建立对应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快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制定来更好的控制风险,达到完善监管的目的。同时,她还提出应建立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基点的互联网金融民事责任体系,并从反欺诈的角度防范和惩治互联网金融犯罪。谢平和邹传伟(2012)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是现有银行体系的补充,虽然存在着一定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要对其发展抱有信心。
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看法既有支持也有反对,不一而足。所以本文认为应该梳理清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模式之间的关系,从保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角度对监管模式进行改革,以期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从而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
1.与商业银行相类似的传统风险。中国虽然未将互联网金融机构列入金融机构范围,但是其业务类型本质是金融,发生经营活动时,要面临着与传统商业银行一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系统中最突出和最直接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是其贷款活动中最明显的风险,贷款是银行的主营业务,借款人违约造成银行坏账,这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信用风险总是无法消除的。同时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也可能随着其经济能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无法履约,从而产生信用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同样的存在信用风险。融资者的个人信用情况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定位上不属于金融机构,尚不能与央行的征信系统对接,无法获得正规渠道的信用信息,因而跟商业银行相比较来说,互联网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要相对大一些。
(2)市场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汇率变动便是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体现。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市场风险的存在是一样的。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与商业银行一样,都是资金的流入流出,所承担的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是一致的。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提供充足有效的资金来满足市场的流动性需求,也就是说在市场上有资金需求时,银行不能及时的出售资产或者融资而得到充足的资金,从而出现损失。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中,流动性风险普遍存在着。如长期贷款过多,如果出现存款人在某一时间集中提款,则会造成该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出现损失,甚至有可能使该银行出现倒闭。互联网金融同样存在着流动性风险,对于P2P网贷平台来说,长标过多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而对于余额宝类的互联网基金来说,由于其为吸引投资者将资金存入余额宝而允诺投资者可以随时将投入的资金提现,但余额宝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货币基金市场,如果后续流入资金无法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则会致使投资者无法及时提现,余额宝此时会出现流动性危机。
2.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归类上尚不属于金融机构,同时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因而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即互联网金融行业独有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网络安全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运营风险等。
(1)网络安全风险。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是所有涉及到金融时必须要认真考虑和防范的问题。网络是互联网金融的载体,如果忽视网络安全问题,投资者就有遭受损失的风险。网络安全问题根据载体主要分为两类:网站安全问题、软件安全问题。对于网站来说,尤其是P2P网站,经常会遭受hacker攻击。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数据显示,在2015年2月23日到3月1日这一周内,中国境内感染网络病毒的主机数量高达61.6万台。中国境内被篡改网站总数为3 355个,境内被植入后门网站总数为961个。
(2)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但对于平台本身来说,缺乏一定监管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仍存在着大量的道德风险。这种现象在P2P网贷平台和众筹平台尤为明显。
P2P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风险,据网贷天眼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2月底,P2P平台全国共有2 568家,其中倒闭478家,剩余了2 090家,倒闭的P2P平台占全国的18.61%。这个数据在面临经济下行的状态下还会进一步扩大。不断累积的风险使得P2P网贷平台出现失联或者无力承担违约成本而关闭,致使大量投资者出现损失,无法收回本金。而总结P2P网贷平台倒闭的原因时会发现,道德风险是其倒闭的主要因素。
(3)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操作风险更多是针对客户层面的。互联网属于新兴技术,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互联网金融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原因除了网络安全问题外,另一个因素是人们学习操作的成本。客户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时,经常会输错账号或者收款人信息等,这无疑增加了客户的使用成本。同时,由于存在着木马钓鱼链接,如果使用者不能很好的甄别,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P2P网贷平台时,很容易错将木马链接当成真的平台而进行资金的转入转出行为,从而遭受损失。所以,操作风险也是互联网金融在发展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4)运营风险。P2P网贷模式在中国处在行业初步发展阶段,有很多地方都处在摸索阶段,从而出现了一些诸如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够、平台收费不合理、平台赤字运营等现象,这些问题不断积累扩大,使得一些网贷平台出现经营不善的问题,被迫倒闭。
四、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改革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赖于其自身的信息低成本优势,通过资金聚集来克服供需双方在信息、风险和规模上的不匹配,进而通过拓展客户范围来增强其规模优势。具体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或方向,就是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和包容性优势,其服务对象势必转向占绝大多数的底层客户群体,并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对中国农村和中小企业存在的金融排斥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能性。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短期内,监管当局可以做的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进行动态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让监管者、投资者、其他市场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情况都能及时、准确的了解,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体系运营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避免欺诈、庞氏骗局等行为的发生,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规范发展。同时可以提高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整体的认可度,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声誉,为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样可以帮助监管当局有效制定监管措施,保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活力。信息披露制度需要互联网金融企业公开财务数据和风险信息,这一点需要监管当局从法律法规上进行规定,保持其强制性;同时需要监管当局建立有效的信息甄别机制,定期评估互联网金融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惩罚机制,对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披露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经营暂停、曝光信息等惩罚,确保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2.进行动态持续监管。动态监管要求监管当局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相关运营指标进行持续不断的监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三方支付和规模较大的P2P网贷平台尤其需要进行动态监管,从而确保其不发生大规模的违约风险。动态监管强调的是灵活性和持续性,因而定期评估互联网金融发展状态,定位其影响和风险水平是动态监管需要做的基础工作。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大的和影响力比较高的领头羊企业进行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动态监管,其他相对风险较小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则采取信息披露、行业自律等方式进行监管。动态监管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全面监管将大大加大监管当局的监管成本,也会抑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活力。动态监管不仅要求针对互联网金融环境的变化做出监管程度大小的变化,监管方式、监管内容也应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变化而及时做出适应性的变化。
3.健全法律体系。从美德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来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通过法律对互联网金融性质界定,明确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确定在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杜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野蛮生长、无序竞争等现象。互联网金融引领的金融创新已经冲击到了传统的金融机构,促使其进行结构转型,因而后者也涉及到了互联网金融的领域。根据统一监管的原则,对这些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的传统金融机构,无论其在线上还是线下进行经营活动,都应该坚持一致的监管标准,因而修改《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尚未有自己行业的发展标准,因而互联网金融发展多少有些混乱。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并赋予其一定强制力,从而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的创新与发展,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把握时代脉搏,把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方便快捷资金供需双方进行交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上来,从而切实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从中长期来看,很多互联网金融模式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宜对其实行过于严格的监管,以免抑制其发展,扼制了金融创新。因而,在金融监管保证其稳定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引导、鼓励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要求监管部门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奠定基调。定期评估互联网金融业发展动态,对处在萌芽或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放松监管,允许这些企业的试错行为,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创新,保持金融发展活力。建立相关行业协会,如建立互联网金融协会是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手段。互联网金融协会可以部分替代监管的任务,可以进行行业自律,可以把握行业动态,从而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有效发挥市场导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