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河南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摘要:人口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变量,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指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研究发现,河南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高龄化、“未富先老”等特点。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河南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河南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09年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2009年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三、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
(二)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2000年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四、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其次,需要控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成本的增加。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
要树立全新的医疗卫生观念,实现健康老龄化。
再次,针对河南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的老年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弘扬敬老养老美德,发展和谐文化。老年社会化养老不能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要有政府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对养老社会化服务给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属于社会公共事物,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公共财政上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重点扶持社会急需的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探索各种养老模式,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结合,为养老事业做好软硬件的设施配套,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保障服务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1、孟宪臣。河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2、2、河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河南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张原震。统筹解决河南人口问题的对策研究[M].原子能出版社,2007.4、李通屏。人口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研究背景: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1.原因
①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③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3.影响
不利影响
①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②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
④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
⑤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尊重和帮助。
有利影响
人口老龄化在刚进入初期时对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有利的影响——就是“人口红利”时期。“人口红利”即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在“人口红利”时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口红利”时期的经济将呈现出投资活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局面。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末我市人口总抚养比为46.1%,比1990年的53.7%下降了7.6个百分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红利”期不会长期持续,一般只有15-20年,而之后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将开始加剧。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这段时间,加速经济发展。
4.措施
①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②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 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③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6章50条
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家庭保障安全网 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机制⑤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⑦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不承认、欢不欢迎,都客观的存在。所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既不能采取视而不见或有意回避的态度,也不能一提人口老龄化就“谈虎色变”,盲目悲观。我们应该站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因此,科学、客观、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认清未来中国人口结构演变的发展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是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提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产物,对人口老龄化人类社会是不可选择的,但人们在人类老龄化面前也绝不是无能为力、被动适应的,人类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当然,对策的选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不同的,在21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对策也要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和创新。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社会养老负担相对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各项准备。
在政治层面上,要大力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和责任。在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职能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问题,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逐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经济层面上,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以较短的时间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预计下一个世纪我国老年人在2015年前后达到2亿,在下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老龄化高峰时我国老年人将在4亿以上,占全国人口的1/4,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估计为下世纪中叶)在8000万—1亿,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1/5以上。下世纪前半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即或能占到世界10%,但仍要负担世界20%—25%的老年人,物质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困难仍是很大的,应未雨绸缪,早作筹划。
在社会层面上,要大力弘扬中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我国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我们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量力择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从当今世界的普遍状况来看,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养老回归家庭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重礼节、讲孝道的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检举 提问人的追问 2009-05-11 10:32 解决策略?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11 10:32
4、在人口层面上,在经济社会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实行更加符合实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解决人口结构中不尽合理的现象。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对、处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始终坚持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在人口加速走向老龄化态势下寻求可持续发展,可以有多种思路。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代际之间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探讨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基本的准则。具体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纳入科学发展的宗旨之中,同时着眼于对全部资源的有效和科学利用,重视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在产业层面上,要注意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品需求逐渐下降,而适应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将会不断增加,并由此对我国现有的经济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适应人口老龄化、针对老年人自身需要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而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事老年产业研究,开发老年消费市场,从而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兴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感悟
人口老龄化是个渐进的、有规律发展的过程。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占总人口数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时,这个地区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是由这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决定的。人口老龄化是个重大问题,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尽管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差异,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程度和时机也不一样,但一旦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就会显现出来。
同时我们应当全面、客观地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辩证地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既不能不承认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也不能悲观地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经济社会的停滞发展。过分看轻影响和过度看重影响都是不科学的。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比如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物质财富,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大学毕业论文:甘肃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研究
———以庆阳市为例
作者:脱文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指6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化时出现的一种重要人口现象。国际上通常的衡量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将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通过研究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人口老龄化状况,对我们正确认识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找到积极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龄化 甘肃省 问题 老龄人口 庆阳市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的衡量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将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将要跨入老龄社会,老龄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的老年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数量的14%就为老龄社会。
一、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为199.21万人,占总人口的7.58%,已开始向老龄化社会迈进。
1.甘肃省老龄化进程加快,但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25575254人[1]。人口老龄化是我省一个明显的特征,目前我省和全国一样处于低出生、低增长阶段。从人口死亡率上讲是低增长,从人口转型上来讲已经进入人口转型的现代化阶段。人口比重一般是按照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来划分,0-14岁人口为4643822 人,占18.16%;15-64岁人口为18825645人,占73.61%;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05787人,占8.2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8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6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3个百分点。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省已经进入典型的老龄化社会阶段。相比之下,我省人口总抚养比在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处于“人口红利”期,从这一点上讲是一个利好的消息,这与人口转型快、人口控制上取得成效有关,也与近几年生育观念的转变、医疗卫生的条件的改善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这一结构的转变也体现了十年来我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 2.甘肃省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明显
城乡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地区及城乡人口年龄构成的差异。同时,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差异以及人口流动尤其是青壮年人口流动的影响,也使得人口类型转变的快慢和先后将有所不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也会出现差别。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236582人,占36.1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338672人,占63.8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2.11个百分点。[3] 3.甘肃省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明显
甘肃省地域狭长,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情况、生育观念等等差距很大,导致各个地区在老龄化过程中表现出速度和程度上的区域不平衡。2008年甘肃省各地市老年系数差异明显,全省14个市、州,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嘉峪关市达9.25%,最低的张掖市只有4.05%,相差5.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兰州市达29.68万人,最低的嘉峪关市仅有1.94万人。调研表明,2009年庆阳市65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9.5万人,占总人口的7.29%;平凉市65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7.3万人,占总人口的7.71%,与2008年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都大幅增加。4.“未富先老”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高水平的阶段出现的人口老龄化, 是在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发生根本改变而使生育率自然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较为健全的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的情况下产生的,老龄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是“先富后老”。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1% 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981美元 ,而甘肃省2005年老龄人口达到7.23%时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左右。甘肃省的老龄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因此,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滞后,社会承受力很弱的情况下出现的,即“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增加了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难度。5.老龄化发生在“人口红利”背景下
甘肃省的老龄化进程是在“人口红利”背景下发生的,全省自2000年以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在70%左右,从2000年的68%逐年增加到2009年的74.66%,年均增长0.7%。就地区而言,2008年甘肃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70%以上的有7个市,最高的张掖市达到了78%,其次是兰州市(76%)金昌市(76%)嘉峪关市(75%),最低的天水市也达到了65%。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所显现出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负担系数逐渐缩小的现象被视为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黄金季节”,人口年龄结构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一方面意味着人口负担系数最小,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又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意味着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甘肃省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
尽管老龄化会可以带来一定的社会需求的增长,促进消费增长,刺激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甘肃省特殊的经济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分布状况,老年人口问题十分严峻,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短期的老龄化会给甘肃省的消费水平带来增长,但是长期来看,甘肃省的物质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靠后,属于欠发达地区。而人口老龄化必然会使得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不足。同时,因为高龄劳动力的体力、智力衰退,会削弱开拓创新精神,进而也使得劳动力生产率下降。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影响消费水平。(一)养老问题 1.社会养老保障作用有限
目前甘肃省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完整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都尚未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尚未形成,专业的工作人员还很缺乏。此 外,生活服务及医疗、公共设施等也不能满足庞大老年人口数量的需要。调研发现,庆阳市、县区内的社会养老院不足2000张床位,入住率只有70%,且在营运过程中还面临传统观念阻挠、社会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难。庆阳市目前还没有一家私人办的老年公寓,民办养老实体空白,发展困难。新的养老保险也只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原则是不相符合的。在我国实现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过程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克服他们中间的贫困化问题应该是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2.家庭养老不堪重负
庆阳市调研情况表明,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靠家庭成员供养的占50.13%,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的占14.16%,剩下的35.71%靠低保维持生活。但我国之前一直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独生子女将要承担过重的赡养义务。据“五普”资料,2000年甘肃省家庭平均人数为4.46人,比1990年减少0.31人;一代户、二代户已占全部家庭户的79.68%。当前社会压力不断增大,“4-2-1”型家庭结构使得一对夫妇要供养4位老人,不论是家庭收入,还是时间精力,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起到补充家庭养老功能不足的作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势单力薄,又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家庭养老。另外,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也对独生子女的养老能力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3.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单
一、资金缺口大
老龄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在各级老龄委、民政部门、基础工作在各办事处社区和村镇。尽管各级党政领导都很重视老龄工作的开展,投入资金不少,但目前老龄工作的资金筹措渠道多数只限于上级拨款,资金投入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在平凉和庆阳的调研都表明,目前对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补助仍无法满足需要,但是不管是提高补助标准还是扩大补助面,政府都将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以庆阳市为例,该市目前对90-94岁,95-99岁,10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实行360元/年/人,600元/年/人,1200元/年/人标准进行补贴,分别由县区、市、省财政承担(其中,100岁及以上由省承担1000元,市承担200元)。该市欲将高 龄人口补助扩大到80岁及以上人群,或将目前的90岁及以上补助标准在甘肃省标准的基础上提高100元左右,但是两种方式都将有资金缺口100万元左右。
(二)贫困问题
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老年人口问题常与贫困人口问题纠缠在一起,使问题更难解决。尤其是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不存在,家庭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医疗保障等负担。甘肃省农村经济尤为落后,有很多贫困村、贫困县,贫困面达到30%甚至更高。以庆阳市为例,该市北部半农半牧区、中部特困区及子午岭林缘区三个贫困带,贫困人口18.76万人,贫困面为30.1%。该市目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6.69%属于“空巢”老人,4.45%属于残疾、贫困老人。残疾人指标在体力、智力上不明确,使得很多残疾人家庭享受了低保,就不能享受残疾人补助,而享受了残疾人补助就不能再申报低保。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口问题的解决困难更大。甘肃省的物质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靠后,属于欠发达地区。而人口老龄化必然会使得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不足。同时,因为高龄劳动力的体力、智力衰退,会削弱开拓创新精神,进而也使得劳动力生产率下降。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影响消费水平。
(三)维权问题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衣、食、住、用、行等各种消费品,以及养老院、托老所等机构的需求急剧扩大,由此刺激了老龄产业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法经营者,以专营老年消费品、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为名,进行诈骗行为。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些不法商贩利用乡村老年人消息闭塞、监督不力的空子,打着市老龄委的旗号,走进乡村进行劣质保健品、次等品的推销,或进行募捐、提供虚假服务等,骗取老年人的自有养老金。在城镇,有些私人养老院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缺少专门的法律监督,很容易发生侵犯老年人权益的事件。老年人口维权难的问题,不仅造成了老年人口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医疗诈骗还会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延误治疗等。然而,甘肃省目前没有专门的为老年人维权的法律组织,许多法规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台的,部分条款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人口协会、老龄委等组织并不具备法律上的权力和威慑力,维权力度有限。很多老年人的 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后,没有行之有效的维权手段,有的甚至因此丧失了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对于子女赡养老人的问题纠纷,司法部门的处理也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致使当事人的困难始终得不到解决。
(四)再就业问题
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自身工作需求。由于退休年龄只有60岁(男,女性为50或55岁),部分老年人精力旺盛,仍有劳动的愿望和能力,希望继续实现自身的价值;另外由于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有的老年人选择继续从事劳动赚取收入以减轻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生活压力;还有一些自身生活困难的,且家庭养老无法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老年人,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谋求就业。在当前整个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下,大批的老年人参与到就业与再就业的竞争中来,必然会增加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如何解决老年人口的再就业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五)城乡差异明显
老年人口问题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在城镇,有60%以上的老年人口有稳定的离退休工资,其关心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医疗问题。由于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在职人员工资水平的提高,推高了医疗成本。报销制度仍然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只有住院者才能报销一定比例的住院费,在平时小病的治疗、身体检查方面并没有直接的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或者照顾。第二,娱乐设施不足。城市社区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老年人专用或长期开放的活动室等娱乐设施,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娱乐等需求得不到满足。第三,心灵慰藉,人文关怀不够。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得整个社会对老年人较为冷漠,许多退休职工多年来得不到原单位的慰问和照顾,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在农村,老年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承担着甚至比青壮年还沉重的压力。绝大不多老年农民没有离退休工资,他们丧失了耕种能力之后,几乎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家庭养老。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极为落后,农村老年人口不仅最低生活、及时的医疗难以保障,绝大多数由于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还要承担抚养孙子孙女,繁重的农业劳动等重担。且在农村,80及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养老尤其严峻,老年人口补贴标准仍不能涉及或满足高龄老人的需要。另外,残疾老年人、鳏寡老年人、少数民族老年人等问题,在农村都极为严重。在城镇或 农村内部,老年人生活状态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口一般都有宗教生活的意愿,生活条件好的少数民族老人的老年生活基本上就是宗教活动为主;而有些贫困五保户、下岗职工等生活条件困难的少数民族老年人,虽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愿望,但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继续从事临时性的工作或者以收破烂、接受救助、甚至乞讨方式度过晚年。
三、对策及建议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结果,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在较低的经济发展与较低的保障水平的背景下发生的,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进行合理的人口规划,实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甘肃省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已经创造了一些条件,但各地区必须重视老龄化问题,提前规划和认真研究应对老龄化的挑战。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提高家庭养老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口的生活问题。其次,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社会体系。最后,要鼓励私人养老机构的建立,并形成利益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加大全省各地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等的建设,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由过去的政府投入为主转向集体、企业、个人等共同投入为主,大力发展全省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建设。提倡城市集中供养、农村分散供养为主的方式,保障的基本生活。通过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将孤寡老人、五保老人、病残老人、无业老人、贫困老人、低保老人、空巢老人等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使所有的贫困老年人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同时扩展高龄、低保老人生活补贴
要解决老年人普遍反映的看小病问题,必须在城镇或者农村,建立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院门诊和社区医疗服务。将社区医疗服务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并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招募文化素质较高的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建立高龄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为本地高龄老年人开展巡诊、送医、送药上门服务。按政府分级负责、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省、市(州)和县(区、市)分别对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生活补贴,建议将目前甘肃省对高龄老人补贴的起点年龄由90岁降到80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扩大老年人口补贴的覆盖面;逐步实现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免费游览公园;将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此外,对低保老人,建立城乡生活无保障老年人救助长效机制,将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三无”和“五保”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病残老年人,应从智力和体力上分别制定明确的标准,对于有能力劳动的病残老人,给予其残疾人补助;对于病残程度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老人,应当给予残疾人补助和低保户补助双重补助。未来几年内,财政状况较好的市(州)和县(市、区)可考虑对8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高龄生活补贴,经济基础好的乡镇、行政村可发放高龄补贴或为老年人提供集体福利,扩大高龄补贴发放范围;还应当在省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对高龄老年人口的生活补贴。
(三)加强法制建设
2010年8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甘肃省执行《保障法》情况时,发现一些地方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学习宣传还停留在较浅层面,一些公民缺乏对老年人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不尽赡养义务,歧视、虐待和遗弃老年人,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保障范围和标准城乡差距大的问题仍很突出。为了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深化法制宣传,强化尊老敬老社会风尚,形成全民孝老、敬老、养老、助老风气;各级各部门应尽快制定养老法、医疗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区服务法、老年人住宅法和老年福利法等,形成法律体系,强化法治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使老年事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四)开发老龄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
1据有关学者预测,甘肃省在今后七年中老年人口比重还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将很旺盛。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 龄产业将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朝阳产业,发展老龄产业大有可为。应当抓住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预期寿命延长的机会,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不断向老年人需要的饮食业、保健业、旅游业、医药业、教育业和各种服务业转移以促使老龄产业的发展。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老年人力资源是整体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可以加强对老年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2.各事业单位、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村)委员会,都要积极开展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办实事活动,促进尊老、爱老、敬老风气的形成。要关心老年人生活和心理需求,逢年过节要组织人员慰问、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目前,甘肃省各地老年文体活动站点达到1200多个,极大地丰富了城乡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五)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留守老人是指子女外出时留守在户籍地家的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使老人留在家中,加剧了农村家庭“空巢”化和老人的养老难问题,这对家庭养老是一个新的挑战。尤其是留守老人就医的问题较为突出,而且许多老年人患病具有突发性,一旦家中无人便得不到及时抢救,很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必须转变农村养老观念,由单纯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在成立敬老院的基础上,抓好综合性服务设施建设,如老年公寓、老年服务中心等,让有条件的农村老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入住,以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
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人口老龄化问题处理不当会引起很多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着力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问题,从根本上和具体措施上下功夫,平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客观事实,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各项政策不断地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争取做到人人都“生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强文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保证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环境。“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良好环境,让每个老 年人都幸福快乐。这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http://news.sohu.com/20110509/n307096345.shtml [2] http://news.sohu.com/20110509/n307096345.shtml [3] http://news.sohu.com/20110509/n307096345.shtml [4].刘花,巴喜荣.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考' [J].学习论坛.2003.(10)[5].包忠.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探析' [J].甘肃高师学报.2005.(02)[6].申社芳,秦秀芬.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J].发展.2009.(04)[7].张艳.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J].发展.2009.(05)[8]包忠.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 2005,(02).[9]李树海.从“五普”数据看甘肃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 2003,(01)[10]杨盛菁.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分析[J]发展, 2010,(08)[11]http://www.xiexiebang.comki.net/Article/TSXB201103028.html [14]申社芳,SHEN She-fang维普资讯网
Gansu province aging trend and its impact on Student:TuoWen
Guidance Teacher:ChangJingcai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is an increasing process where the number of people above 60 or 65 years old keeps growing in the population proportion.It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dynamic rising trend of middle aged and old people in the gross population, and it is a concept reflecting 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al changes.Population aging is an important population phenomenon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pulation re-generation.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birth rate and the population natural growth rate keep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some countries, which is lead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s to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According to statistics, in 2008, the population above 65 years old in Gansu Province was 1.99 million, accounting for 7.58%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which were indicators of an aging population society.Population aging is an economic problem as well as a social problem.Dealt with improperly
Key words :aging
Gansu province
problem
aging population
第四篇: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我国在过去20多年里,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所形成的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丰富密切相关。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劳动力的供给形势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出,如果我国的生育率维持在1.8左右,那么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长趋势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从2011年到2016年期间将会达到高峰,其后将会转为负增长,但10亿以上规模的高峰平台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左右。因此,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间还会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将不再增长,其规模会逐渐缩小。如果劳动年龄的人口增长停止后,我国很快就会面临劳动力的数量短缺问题。
(二)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
老年人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事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关系民生和国民健康素质。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加速度和GDP的增加速度。2002~2013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平均每4年翻一番。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的1.23%。预计到2020年将占到1.41%,2030年将达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2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5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
(三)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远远大于城镇
目前和未来几十年,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过城镇,面临的压力也超过城镇,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镇,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我国流动人口的80%以上来自农村,80%以上是劳动年龄人口,但这部分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又来到了城镇,凸显了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加大了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难度。
家庭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农村过快增长的老龄化问题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除比较完善的“五保”供养制度外,养老保险、低保、计划生育户奖励扶助、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建设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难以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城镇老年人形成巨大反差,这是当前社会不公的重要方面。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整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对我们国家的老龄化问题进行治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进而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扩大就业基地、人口红利最大化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因为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虽然现在已经经过了那场下岗的风潮,但其中的一些人可能仍旧处于失业之中,甚至还会有一些永久被劳动力市场所拒绝的劳动力年龄人口。他们或许因为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但这只是人口数量带来的经济负担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评估出的贡献率由1995年的83.1%降到了2013年的68.6%,并且因为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就业培训以及信息服务,一部分劳动者因此退出劳动力市场。这就意味着我们并没有充分的利用好人口红利,以至于劳动力的短缺都不容易解决失业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还存在自然下岗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见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就业的扩大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政府效率和社会就业服务的提高。
(二)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
人力资本积累包括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以及健康状况。基本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之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高效的教育系统也是一条连接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渠道。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学习领域的扩大以及教育,长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更好地利用有限资源所花费的时间关系到中国进修教育的发展。至于健康,我们应该识别并把握住提升对公共卫生质量重要的领域,包括青少年的健康,女性生殖健康,劳动者的健康以及工伤保险等方面。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升人力资本的形成效率。此外,我们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为人力资本提供正确的回报,并鼓励和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另外,市场应该配置准确的劳动补偿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转变养老金支付方式
把我国的养老金支付方式,从现收现付养老金系统过渡到一个完全资助的系统。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处于现金支付的基础模型阶段.一般来说,这种养老模式需要相对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来扶持。然而,进入老龄化阶段后,这种模式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支付危机。另外,完全自主的个人储蓄养老基金以及支付系统可以鼓励人们为其退休再建立一个托管的个人账户。在这种系统的帮助下,可以同通过资本市场投资来保留和增加养老金的价值。在市场,参与者就要承担所有的风险,而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市场选择来提升资金的管理与治理。鉴于人口转变的新特点,我们必须在老龄化到来的时期准备好退休保证金,并建立一个中国独特的可持续的退休金制度.我们现在应该确定从现收支付的基础系统到全面资助模式的方向转变,同时制定相关的过渡措施。
第五篇:宿迁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宿迁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仲 林 黄 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1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33%,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0年末,老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1.36%;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5%以上,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老龄化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以宿迁市为例,对人口老龄化发展问题作些初步探讨,抛砖引玉,希望全社会尽快行动起来共同关爱老年人。
一、宿迁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
据目前统计,宿迁市全市有5271788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733687人,已超过73万,占全市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3.91%,大大超过全国老龄人口比例,表明我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其中农村为563681人,占全市老龄人口的76.82%;城镇为170006人,占全市老龄人口的23.18%。伴随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独生子女也在不断增加,家庭构成“4+2”模式(即4个老人由一对夫妻奉养)已逐渐成为家庭组成的重要形式。空巢老人型家庭(即与子女分居或子女已故的单身户或只有夫妇两个人、一对夫妇、一个第三代),正在不断出现。子女赡养条件和能力相对不足,家庭矛盾日益凸显,社会负担日益加重,已经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老龄服务机构场所未完全建立。
市老龄办的机构编制少、人员少、经费少;县区级老龄办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职能不但没有强化,反而有所削弱,个别县区级的老龄办形同虚设;特别是乡镇级老龄组织机构尚未建立。专职从事为老服务的行业少、场所少,从业人员不多、服务项目不多,老年事业的发展尚未形成规模。缺少人员、缺少服务、缺少管理,制约了我市老年事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宿迁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
(二)老年服务网络不健全。
老年人生活范围主要集中在社区,而当前社区服务设施简陋,社会公益设施相对落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就医、求助等方面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目前市、县、乡、社区“四级联动”为老年人服务的网络尚不健全,不能满足当前老年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集中性养老机构规模比较小。
我市三县两区的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建设数量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管理不到位和服务质量“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与国内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四)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
我市市本级仅有的一所宿迁市老年大学在宿豫区政府东100米远,场地较小、师资较弱、离市中心较远,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招收学校附近的具有一定级别的离退休干部到此学习和活动。我市其他三县人口较多,但是各县在县城也只有一所规模较小的老年大学。其他老年人口集中区均无固定的较大的综合性室内场所供老年人休闲娱乐,老年人普遍缺少文化生活。
(五)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更加滞后。
我市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总人口的76.82%,农村老人在养老、医疗保障、生活救助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老年事业也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弊病。与市区和县城范围内的社区相比,为老服务的理念还没有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规划当中,老年设施少之又少,用于发展老年事业的经费还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农村老年事业的发展,困难更多、举步维艰。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实现上级党委、政府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号召,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日常生活和精神慰藉。
(一)提高认识,制定老年事业发展规划。
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剧的现实,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发展现状,组建老龄服务机构,并就兴办养老机构、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培育老年产业、发展老年市场等方面制订出三年规划或五年规划和长远目标,将老年事业、老年产业发展尽早纳入规范化的轨道。要发挥各老龄委的统筹协调功能,加强残联、财政局、发改局、规划局等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统一规划,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老龄事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及时研究部署,明确发展目标,抓好责任落实,将老龄事业发展重要任务指标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综合目标考核内容。要制定与老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训规划,建立老年事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老龄事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多层次、多方位发展养老事业,保证“老有所养”落到实处。一是提供政策优惠,多渠道举办养老院、敬老院,以满足愿意到这里入住养老的老年人的需要,加快市三星级以上敬老院和省级文明敬老院创建;二是建造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老年公寓或老年住宅,供有条件的老年人购买、租赁或置换,力争每个县区建成1所国家级和2-3所省级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三是建立健全市、县(区)、乡及社区“四级联动”的老年服务网络,每个县区建立1-2所虚拟养老院,对宿城区已建好的虚拟养老院要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四是落实尊老金制度。今年1月出台的《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八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尊老金。八十周岁至九十九周岁的老年人的尊老金,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担。”建议我市从2011年起,向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尊老金。80—89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50元,90—99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100元。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各县尊老金由县财政承担,城区尊老金以各区为主,市财政适当补助。加快老年信息、集中供养设施、人力财力等资源整合,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满足城市基本养老需求。
(三)加快构筑老年人医疗卫生保障网络,提高“老有所医”工作水平。要力争在我市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和市中心各建立一所以诊治老年病为主的老年病医院,对老年人就医实行较为低廉的收费标准。要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将农村卫生院改建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广大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好常见病、高发病的医疗问题。
(四)加快各种层次“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步伐。
根据全市老年人分布状况,重点加大对社区及乡镇级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每个社区内都要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托老中心),并要不断开辟服务内容,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探望巡视、慈善救助、法律援助等。加快市、县(区)级现有老年活动中心的升级改造,提高活动中心的建设档次,尽快启动市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建成集宿迁市“百老惠”社区老年公寓、市爱心护理院、市老年活动中心、市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中心为一体的较高层次的综合管理服务区,以引导和推动全市养老机构建设,更好地满足社会养老需求。让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使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加大尊老敬老养老的宣传力度。
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宿迁两报两台一网开辟老年维权专栏,公开招募老年权益维护法律志愿者,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要大力开展评选“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女婿”、“长寿之星”、“和谐家庭”和孝亲敬老等活动,强化家庭敬老意识,融洽邻里关系,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老龄事业,权利支持老龄工作。在宿迁大地上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和浓厚氛围,切实为老年人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努力打造环境健康优美、生活舒适便捷、为老服务完善、公共安全有序、整体文明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