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口调查表
中国人口调查表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中国总人口数达13.7亿,其中大陆地区为13.39亿;男性人口占51.27%
中国2012年人口将达到14亿
到2011年,全球人口总数将突破70亿,美国华盛顿的“人口资料社”在报告中说,未来40年,97%的人口增长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预计到2011年,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5亿),中国将退居第二,而美国人口总数预计达到4.39亿,位列第三。
第二篇:《中国人口》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人口》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
新课学习:
活动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
b.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公元0年----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变
1990-20xx化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展示人口密度图归纳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二、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中国人口》说课稿】相关文章:
1.中国人口英语作文
2.中国人口作文
3.中国人口日宣传标语
4.中国人口现状英语作文
5.解决中国人口英语作文
6.中国人口问题英语作文
7.中国人口日活动方案
8.关于中国人口的作文
9.说明文:中国人口问题
第三篇:中国人口教案
《中国人口及其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地理》是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用于地理教育专业的本专科教材。本节课内容是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人口问题,即: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口强国。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系统的学习了中国各自然结构为本节课分析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奠定了基础。中国人口特点以及呈现的问题又为后续章节来介绍中国经济和环境现状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本册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09地理班的学生经过大一自然地理和大二人文地理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已经具有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也都有了清晰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让学生来了解中国人口的各项指标。
2、在各类指标中,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要求学生重点把握中国人口数量、人口自然结构以及人口分布状况。
(二)能力目标:
1、面对中国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够提出 合理的建议。
2、通过人口分布线-----胡焕庸线的学习,会分析限制性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继而影响人口分布。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有在困境中树立乐观的心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切事情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努力找寻解决的措施,发现自身存在的优势,继而将这种优势发展为一种能力。国家如此,个人也如此。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中国人口结构
(二)教学难点:中国人口分布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各类资料的收集,教材分析,多媒体课件制作
(二)学生准备:关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年的7月11日是世界第22个世界人口日,今年世界人口日主题“面对70亿人的世界”。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报告2011年 10月31号地球第70亿位公民顺利诞生。2011年对于中国人口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4月28号,世人瞩目的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各项数据终于公之于众了。
(二)引导探究:
通过前面几幅图片,大家最直接的感受?------人多
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大陆总人口数13.39亿,加上港澳台,那么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拥有13.7亿人!所以我们得出中国人口特点------
1、人口数量大(1)人口数量多
通过陆地面积辽阔的几个大国人口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总人口相当于中国人口的35%。中国自唐朝以来人口一直世界第一。19世界初,中国人口4亿,全球人口10亿,中国占40%;20世纪初,由于中国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停留在4亿,而世界人口增长到了16亿,中国占25%;2005年中国人口13亿时,全球人口65亿,中国占20%;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目前占全球的比重是19%。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自然增长率0.57%,也就是每年增长760万人,从每年净增人口上来说,我们几年就可以增加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
(2)数量多带来的问题
人口众多给我国带来了众多的问题:春运拥挤、就业压力、电力短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攀升„„
人口众多使得我国人均占有的各类资源比全球平均值少很多: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
转承:人口数量问题是衡量人口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最容易受人关注的指标。实际上在人口问题上还有一个指标并不亚于人口数量指标,这就是-----人口结构
2、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含很多方面,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关注九个方面。把这九个方面进行划分,分为两类:人口自然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人口自然结构包括:年龄、性别;人口社会结构包括: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以及家庭人数。在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的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年龄和性别两项指标是衡量人口结构是否健康和谐的重要方面。理想的结构如图示。(1)年龄结构
中国建国后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大家可以看出来,三个年龄组大概走势少年组从82年来持续呈下降的比例,中年组从82年以来是持续上升的,老年组从64年之后是持续上升的。表面上看来每组有升有降,好似正常。但是不同组別的持续升或者降会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首先我们看中年组中年组我们指的是15—59岁年龄组的人群,是我们整个 社会劳动群体,也是整个社会的创造群体。这个群体从82年以来人口比例一种呈现上升的态势,这种现象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即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制造。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人口红利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告诉发展过程中的贡献率超过30%。
然而,“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当这几亿劳动力逐渐退出劳动市场,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来赡养的时候,中国人口负债就开始凸显了-------人口老龄化。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大家通过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在2000年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占到10.33%。中国人口学界和中国经济学界认为1999年中国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大家看到我国大于60岁的老年人占13.26%,大于65岁的老年人占8.87%。
在任何一个社会,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都是我们关注的热点。因 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人类发展的至高目标。老年人的今天就是青年人的明天。
在今天的中国大于60的老年人我们有1.78亿人,大于65岁接近1.19亿。这些人的生活好不好?是不是所有人都老有所养?
在我国城镇基本实现养老保障。虽然企事业单位有差异,但是老有所养基本达到。关键我国60%(一亿左右)的老年人是生活在农村的。现在在农村虽然也开始试点,进行养老金的发放,但是发放的金额和养活一个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也就是现在我们正艰难的养活了我们社会上40%的老年人。其余60%需要家庭养老。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一旦子女不孝,老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我们现在是1.78亿60岁以上的老人,也就是说七八个中国人养一个老人。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好了,到2020年的时候,2.48亿,占总人口17%,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大约是四五个人要养一个老人。2050年,4.37亿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不到三个中国人就要养一个老人,请问养得起吗?
转承和老龄化同样困扰我们的还有人口的性别结构。(2)性别结构
正常情况下,因为男性和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男性的社会压力要大于女性,再加上男性不良的生活习惯,所以往往男性的平均寿命要低于女性的平均寿命。所以整个社会也会呈现男女数量的不同。在发达国家,男女平均比例94:100。越高龄,环
境越好的社会,性别比就越低。图表展示的是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比,大都在105—107左右,比国际社会认可的97---100偏高。在中国大于60岁年龄组的年龄结构和国际基本接轨,关键在于中少年组。我们从1982年开始持续三十年出生性别比高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102---106:100,特别是从1990年之后持续走高。男女性别比失衡带来了一些列社会问题:
<1>妇女权益受到损害 <2>基本国策难以落实 <3>国际形象蒙受影响 <4>社会和谐受到冲击 <5>婚姻家庭遭受威胁
关注和推进妇女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决不仅仅是妇女的事情,而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认识应当上升到这一高度:争取男女平等的重要性,不亚于废除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的消亡!
——联合国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
3、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
1935年,我国著名的学者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里,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文中通过对比发现:从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53%的土地上,只有不到全国10%的人口。该线以东以南人口密集,以西人口稀疏。通过历次人口普查1953---2000年,我们发现中国人口 的分布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2010年人口数据出来之后,我们发现比2000年的时候胡线以东人口比例更高了。
自主探究:胡焕庸线的地理透视
<1>气候因素
胡线以西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胡线以东气候类型:季风气候
它与我国400毫米等量降水线基本重合,此线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的年、日较差都大,降水稀少而且大都处于高寒阴冷、干旱缺水、风沙危害、土层瘠薄,并不是非常的适合人类在该地域生活,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因此在该地域的人口数量不如东部地区多。<2>地形因素
胡线以西地形:高原、山地、沙漠戈壁
胡线以东地形:平原、丘陵、低矮山地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多以高山高原、沙漠戈壁等地形为主,少有适宜人类以及农作物生存的土地,因此该地区畜牧业发达,却不适宜大量人口的聚居和活动。<3>经济原因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有临海的国家,其经济发达地区基本都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在经济交流上比深居内陆的西部地区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东部发达的经济也吸引了许多西部的人才.<4>历史原因由于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主先决大多数时间是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活动,因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有着更深厚的人文底蕴,经济也更为发达。
转承:谈了接近一节课的人口,大家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巨大的压力
为此我记起了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世纪之赌。
甲方保罗.埃里希,写了一本书《人口爆炸》。他认为:由于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小号,环境污染等原因,人类前途不妙。希望全球人口降低到5亿,美国人口缩减至1.35亿。间接诱导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乙方朱利安.西蒙,写了一本书《终级的资源》。他认为: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名人口的增长导致人们更加富裕,人类前途光明。该理论对美国政策影响深远,美国既鼓励生育也吸纳移民。
1980年,他们决定赌不可再生性资源是否会消耗完。他们选了五种金属:铬、铜、镍、锡、钨,以1980年的价格为基准,看看10年后价格涨跌。到1990年世界人口从1980年的45亿增加到53亿,但是这五种金属无一例外的都跌了价,埃里希输了!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有代替品。例如,当制造器皿和电线的铜的价格上升时,就被大量塑料制品和光导纤维代替,对铜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的智力资源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人脑是人类发展的终极资源!
4、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口强国 <1> 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 <2>把教育大国发展成教育强国 <3>把人口大国发展成人口强国
(三)课堂小结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1年10月31日世界70亿人口日给各国发电:70亿人是挑战,是机遇,更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号角!
那我们面对13.7亿中国人的现状也有这样的心态:13.7亿人是挑战,是机遇,更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号角!
(四)拓展延伸
针对中国人口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写一篇人口小论文,将你对解决中国人口目前存在突出问题提出建议。
九、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中国人口及其问题
一、人口数量
1、人口数量: 大陆13.39亿
全国境内13.7亿
2、人口多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人口结构
1、年龄结构(1)年龄结构现状
(2)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2、性别结构
(1)性别比现状(2)性别比失衡产生的社会问题
三、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规律-----胡焕庸线
2、胡焕线的地理透视
四、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口强国
第四篇:中国人口信息
时间:1997/12/31 来自: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
简况
省名:甘肃省
面积:39万平方千米
人口:2494万人(1997年末总人口)
省会:兰州市
地理状况:甘肃省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东邻陕西,西连新疆、青海、南靠四川、北与内蒙、宁夏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境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以高原、山地为主。
自然资源:甘肃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11种,境内黄河、长江支流白龙江等水力充沛,水能集中,但降水少且变率大,干旱多灾。甘肃土地资源丰富,但难利用土地比重大,耕地比重小,土地承载力低。此外,甘肃生物资源品种繁多,尤其是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
经济: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781.3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37元;工农业总产值1281.98亿元;进出口总额55212万美元;财政总收入469143万元;粮食产量766.16万吨。与多数省区相比,甘肃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为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基础仍较薄弱,资源开发程度低,工业基础较差,交通运力不足,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产口生产不发达,财政困难,资金不足等。
人民生活:据统计,1997年甘肃共有劳动力1732.6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为69.47%,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为88.33%;全省职工工资总额为1531024.80万元,在职与非在职职工保险福利费合计为50462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10元;职工平均倾向工资为607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92.43元。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1629元,其中农业居民为975元,非农业居民为4397元。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2.18张、卫生技术人员3.27人。
文化教育:1997年末统计,甘肃省共有高等校17所,在校生50678人,教师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73所,在校生138928人,13424人;小学22848所,在校生2992795人,130628人。总之,甘肃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我们仍应看到,甘肃的基础教育还很薄弱,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因此,要继续更进一步重视教育,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大力开展扫盲教育。
人口状况
1.人口规模与分布
据1997年甘肃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省年末总人口为2494.20万,比1996年末的2466.86万增长了1.11%,净增27.34万。由于省内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社会历史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它具有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人口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分布类型多种多样,城镇人口分布特别集中并且差别较大等特点。
2.人口发展历史回顾
甘肃各个时期人口出生、死亡和迁移等人口变动的明显差异,导致甘肃人口总量的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第一阶段:1950-1958年,是甘肃第一个人口迅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除1954年以外,人口的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最高的1956年达到54.8‰,9年中,甘肃人口总量由1949年的968.45万人增长到1958年的1281.48万人;第二阶段:1959-1961年,是甘肃人口发展的低潮时期。除1959年人口增长率为9.08‰
外,其余两年平均为负增长,分别为-37.95‰和-26.70‰;第三阶段:1962-1973年,是甘肃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12年中,甘肃人口总量由1961年的1210.82万人猛增到1973年的1742.14万人,平均递增率为3.08%;第四阶段:1974-1984年,人口计划控制增长时期。在这一阶段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年递增率为.38%;第五阶段:1985-1990年,是甘肃人口发展逐步走上法制管理,计划生育措施日趋完善,人口意识不断强化时期,这个时期人口增长率在低水平上逐步回升,由1984年的13.02‰上升到1990年的16.46‰,人口总量由1984年的2055.88万人增长到1990年的2254.67万人。
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1997年末,全省男性人口为1278.57万,女性人口为1215.63万性别比为105.18,比1982年“三普”、1990年“四普”和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107.18、107.56和106.35分别下降2.9、3.3和1.17,呈缓慢下降态势。出生婴性别比为124.17,与1990年“四普”的110.38相比,明显偏高,主要原因是女婴漏报所致。
1997年,全省人口中,0-14岁组人口有696.4万人,占总人口的27.48%;15-64岁组人口有1716.6万人,占总人口的67.74%;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0.9万人,占总人口的4.77%,甘肃人口年龄结构还属成年型人口类型。
人口生育水平及变动趋势
甘肃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自70年代以来,基本呈持续下降趋势,一般保持在4以下,进入80年代,除1982年外,总和生育率始终在3以下浮动,1997年总和生育率降为2.3,人口出生率为17.22‰,出生人口42.72万。对甘肃省出生人口进行预测的结果是:1996-2004年,出生人口规模大幅度下降,2005-2012年,将出现小的出生高峰,2013-2030年,出生人口规模再次持续下降。
人口死亡水平和预期寿命
甘肃人口死亡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下降-回升-持续下降-相对稳定等几个阶段,总的趋势是逐步下降的。自“三普”以来,甘肃人口死亡率的年龄分布已进入典型的J型结构,青壮年死亡率稳中有降,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幅度变化明显,死亡人口年龄提高,死亡人口重心移向老年人口。甘肃省人口死亡率已由1953年的14‰降为1977年的6.20‰。
建国后,甘肃人口预期寿命迅速提高,由1957年的59.7岁,提高到1989年的68.92,城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相差不大,乡村婴儿及儿童死亡率略高于城镇,各地区平均预期寿命差异显著。预计到2010年,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70.4岁。
人口婚姻状况及家庭规模与类型
1990年甘肃省未婚人口425.52万人,未婚率26.41%,其中逻辑性未婚人口252.80万人,未婚率30.26%,女性未婚人口172.72万人,未婚率22.26%,未婚人口性别比偏高,早婚现象严重,且有上升趋势。
甘肃省解放初期的平均家庭规模为5.09人,1990年为4.55人。据“四普”资料显示,全省家庭规模的变化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即50年代渐次上升,60年代先降后升,70年代和80年代渐次下降。甘肃家庭规模的特点是: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城镇小家庭占半数以上,而农村中等家庭占半数以上,地区之间家庭规模差距明显。
人口文化素质
1982-1990年八年来,甘肃人口文化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不但文盲率下降,而且文盲人口也进一步减少。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呈全面上升状况,其中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上升幅度最大。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异,如个别地区文盲率上升,文盲率高居全国第二位,人才分布不平衡,教育结构不
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人口迁移与流动
1982-1987年迁入甘肃的人口主要来自外省县,迁入人口以社会型(投亲靠友、退职退休、随迁家庭、婚姻迁入)为主,迁入人口的文化程度较高。1985-1990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的差异,迁移流向显著逆转,净迁出8.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36%。迁入原因逐步由社会型转向经济型(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迁移人口男性多于女性。省内人口迁移以县迁入城镇为主,迁移者的文化程度较低。
人口与资源环境
人口膨胀使甘肃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下降,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的无限性发生巨大的矛盾,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水资源也日益紧缺,人均拥有的矿能储量也因过度开采在下降。全省森覆盖率仍然偏低。人类的经济活动地自然资源的强化利用,加深了人与环境的矛盾,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
计划生育工作
甘肃省计划生育工作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酝酿阶段
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于1964年龄月决定成立甘肃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省卫生厅妇幼处设立办公室,负责避孕药具和技术培训工作。兰州市人民委员会也成立了计划生育办事机构,其他各地、州、市设有专人主管这项工作。1964年秋,开始培训农材新法接生员和计划生育的宣传、节育卫生人员。计划生育工作在全省农村初步开始试行。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避孕药口服1号、2号及针剂1号,通过医药部门二级站分配供应到甘肃,并开始推行使用。
推行阶段
1971年11月成立了甘肃省革命委员会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并在卫生事业管理局下设计划生育办公室,主要负责农村有关计划生育的调查研究,摸清育龄妇女情况,培训医务人员,宣传避孕节育的科学道理,发放避孕药具。这样,全省范围内开始了计划生育工作。1972年,各地、县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同年9月,在张掖地区新郭公社召开了全省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以避孕为主的要求。1973年月月,省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间隔4年左右”。同时,根据省的要求,部分地县已着手开始编制人口计划,把人口计划纳入国民经济计划。1973年底,甘肃省召集各地、市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专门会议,提出“领导带头是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全省在继续抓好避孕药具推广的同时,已经开始施行放置宫内节育器和女性输卵管结扎等节育措施。从1975年和1976年以后,全省节育避孕措施的重点逐步转向放置宫内节育器和输卵管结扎方面。
深入发展阶段
(1)组织领导
从1983年开始,甘肃在全省各地逐步推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求各地、县领导分别包县包乡,乡领导干部包片包村,村干部包到具体人,一抓到1989年5月中旬,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各地、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会上省长与各地、州、市主要负责人签订了人口目标责任书。会后省委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各级单位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1991年后省及时提出强化管理,把计划生育工作由突击为主引向经常工作为主。
(2)政策法规
1979年7月14日,省革命委员会五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总是的试行条例》。
这是甘肃省第一部计划生育具体规定的政策性文件。从1979年开始,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县也推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但要求上与汉族有较大区别,生育子女数较宽。1989年11月28日,省人大通过了《甘肃省计划生育条例》。1991年3月,省人民政府颁布了《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3)机构队伍
1979年底,在全省乡镇一级,首次普遍配备了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大大加强了计划生育队伍。1983年10月,成立了甘肃省计划生育委员会,随后,全省14个地、州、市和85个县、区也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同年,第一批38个县级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成立。1984年12月,甘肃省计划生育协会成立。1985年3月,甘肃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分中心成立。1986年10月,建立了省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站。
70年代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甘肃省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1.人口快速增长得到控制。
1949-1971年,全省人口年平均递增速度为23.76‰, 从1972年月日993年为16.38‰,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甘肃省妇女总和生育率70年代平均为4.0,1980-1987年平均为2.66,到1993年已经下降2.0左右。育龄妇女生育孩次构成,1970年一孩率仅为20.73%,多孩率高达62.21%;1981年一孩率为46.57%,多孩率降到28.09%;到1992年一孩率提高到58%,多孩率降到13.9%。
2.群众生育观正在逐步转变。
50年代平均初婚为16.92岁,60年代17.79岁,70年代提高到19.1岁,1993年已达到21.8岁。妇女平均初育年龄也由70年代的21岁提高到90年代初的23岁左右。
1972年综合避孕率只有14.6%,1982年达到69%,1993年进一步提高到75.8%。1979年以来,育龄妇女领取独生子女证的人数逐年上升。1993年全省累计达345万对夫妇,占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的10%左右。
3.人口年龄结构得到优化。
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成年型,总抚养系数由1964年的73.19%(老年抚养系数3.59%,少年儿童抚养系数69.61%),下降为1990年的47.14%,(老年抚养系数5.98%,少年儿童抚养系数为41.16%)。同时,人口再生产类型正在向现代型转变。
4.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72年以来,由于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少生了大量人口。按1970年至1972年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9.8‰推算,到1993年一共少出生了780多万人口,减轻了社会经济负担,相对地增加了建设资金投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甘肃统计年鉴,1998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2)《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甘肃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3)《97中国人口》,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4)《中国计划生育全书》,彭佩云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
(5)《中国人口年鉴》,1998年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编,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
(7)《中国人口数据表》(1998年),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编,1998年。
第五篇:中国节能办公室事业单位调查表
中国节能办公室事业单位调查表一年单位用电额度
A 10-30万B 40-60万C 70-100万
2是否做过节能改造
A 没有B做过如果没有做过,是否考虑节能改造
A暂不考虑B 可以考虑C 很想做 4 D 100万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