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理论区别
班级自动化姓名韦海龙学号 10034080129成绩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重视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一种时代的课题。自人力
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引入中国以来,理论界从未停止过对两者的研究和讨论。但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之间是什么关系?两者有什么共同或不同之处?都没有系统的论述,我们试图在分析和评价现有的概念基础上,来明确两者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界定分析
人力资源的概念是于1954 年,由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并加以界定的。德鲁克是在讨论管理员工及其工作时引入的,在他的管理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他把人当作企业最大的资源—— “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是人”,并且,这种资源拥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我国学者焦斌龙、尚金梅、宋之杰、滕玉成、葛清俊 等人从宏观上界定了人力资源的含义。焦斌龙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用人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尚金梅认为人力资源是能力,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地域内的人口的总能力;宋之杰提出了宏观上的人力资源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滕玉成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来认识人力资源;葛清俊则认为人力资源是通过教育手段获得的能力总量,并指出了人力资源的载体和属性。胡君辰、魏杰等则着眼于个人与企业,从微观上对人力资源进行界定。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人力资源的固有内涵:人力资源以“人”为本质特征;人力资源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人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要素;人力资源有宏观和微观涵义;人力资源有个体、组织内外之分等等。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从长期的农业问题研究中发现,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除了考虑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增长之外,还有一部分经济增长无法解释。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舒尔茨在传统经济理论的资本同质性假设基础上,于1960 年的美国经济年会上发表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开启资本异质理论的先河,指出传统理论“缺乏一个完整的资本概念”,只有物质资本的概念,完整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或非物质资本)。因而主张宽泛的资本概念,将人力资本纳入原来的资本概念之中。于是,舒尔茨把人力资本“看作是资本的一种类型,看作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看作是投资的产物”。舒尔茨强调人力资本是异质于物质资本的一种资本形态,是投资的产物。希克斯也于1965年明确提出,资本同质性的假定是资本理论的灾难。对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资本异质性给予了支持和肯定。John Eatwell 和Murray Milgate定义人力资本指的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
我国大部分学者都接受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定义,即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也有学者对这个概念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李建民指出了人力资本的宏观和微观含义,以及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丁栋虹则认为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形态;周坤 认为人力资本有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并且两个层次资本的构成要素不同;魏杰认为企业中人力资源质量较高的才是人力资本;葛清俊则从发展的角度,用动态的眼光,提出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从现有的人们对人力资本的研究结果和表述,我们可以认为: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内在的价值要素;人力资本是异质于物质资本的一种生产性资本;人力资本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人力资本有宏观和微观含义等。
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共同点
(1)构成要素相同:两者的构成要素是人、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健康等。
(2)都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可知,两者都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
(3)都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由于人力资源以“人”为核心要素,人力资本以“人”为基本要素,所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具有能动性。
(4)都有宏观和微观的涵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既是宏观范畴,又是微观范畴。舒尔茨当初正是从宏观上来研究在美国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所发挥的作用的,又由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归个人所有,一定组织内、生产环节中发挥作用的个体人力资本的总和构成组织的、乃至社会的总体人力资本。因此,人力资本有个体含义,也有总体涵义。人力资源是以人为核心要素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首先是以个体为存在方式,在个体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构成一定组织、团体、社会的总的人力资源。所以,人力资源也是宏观和微观涵义的集合体。
(5)都具有层次性:由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有着质量含义,人力资源的质量有高低,人力资本的含量有多寡,所以,两者都具有层次性。人力资源分为初级人力资源和高级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分为普通人力资本和核心人力资本。
(6)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基础: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先有了人力资本理论,后有的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基础。由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对人在社会经济生产中作用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开始关注与探索经济增长源泉和动力中的另一资本形式——人力资本,以及与人力资本有关的“人的资源”的开发,于是,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
2.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不同之处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及相关理论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核心要素不同:虽然,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有共同的构成要素:人、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源以“人”为核心要素,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健康等是人力资源的质量指标;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是能力,“人”则为人力资本的基础要素,知识、经验、技能、健康等是能力发挥的保障。简单地说,人力资源以“人”为本,人力资本以“能力”为本。
(2)本质特征不同:由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不同,其本质特征也就不同。人力资源的本质特征为社会属性;人力资本则以经济属性为本质。
(3)理论视角不同:人力资本理论是研究人如何促使经济增长和促使经济增长程度的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则是从全社会可开发资源的角度,研究如何使用人以满足社会生产中人力资本需求的理论。
(4)理论研究的内容不同:人力资本理论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的投资、投资收益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以及人力资本的核算和计量(人力资本会计),核心在于研究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则主要研究如何对人的“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更侧重于人内在能力的激发和能力的发挥所需要的组织调整和环境再造。
(5)学科不同:人力资源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都是在特定学科视角下对人的研究,人力资源理论是管理学对人这一要素进行管理的前提,人力资本理论则是对人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作经济学的解释。所以,人力资源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分属管理学和经济学。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表述为:人力资源是管理学范畴,人力资本是经济学范畴;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以人、知识、经验、技术、健康、能力等为构成要素;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都具有宏观和微观的涵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共同要素——人,决定了两者都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力资源以“人”为核心要素,反映人对社会的有用性;人力资本以“能力”为核心要素,反映的是人的价值创造能力、价值增值能力;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力资源体现人的社会属性,人力资本体现人的经济属性。人力资源的社会人属性往往需要通过人力资本的增值过程才能实现向经济人的转化。3.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制度
建立一套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开发员工潜能的完整的激励机制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日臻完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态势越来越明显,面对着大比例的人才流失,民营企业更应完善各种制度来激励人才。
(1)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薪资支付机制。民营企业在工资分配上的主观性过强,从而导致许多员工心理上的不平衡。企业应通过对人才供需市场、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人才岗位薪资水平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并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新的薪资支付办法,要既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吸引外部人才和避免内部人才大量流失,充分
发挥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
(2)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我国大部分家族化经营的民营企业在考核员工工作绩效和工作效率上缺乏科学性,更没有健全的职能部门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民营企业应根据企业不同的岗位性质特点、职责权限的大小及承担的风险程度来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并根据工作的需要按照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评,及时地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公开处理,以达到企业在考核进程中不断进步发展的目标。
(3)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实行人性化管理。为了激励机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在企业内部建立与员工的对话制度,采取民主的管理方法,听取员工的意见,尊重员工的自尊心。通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实现人力资源上的人性化管理,让企业员工心存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实现企业激励手段的多样性。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建设会产生积极影响。企业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员工从企业的工作方式、福利、团体交流中,在物质与精神上得到满足,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深厚感情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规范每一个成员的行为。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中成长的员工,能通过企业一系列规范的程序,逐步转化成自觉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工作及生活习惯,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人的潜能得以充分的挖掘,有利于人才的持续成长有利于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从而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相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对策思考,企业经济
2005年第7期,P53-54
[2]李祝舜: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研究,企业经济
2005年第2期,P33-36
[3]陈群平: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经济师
2005年第5期,P151-152
[4]施文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与原因探析,福建
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P37-38
[5]夏绪梅:伦理型管理-民营企业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陕西省行政学院 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2 月
P54-56
第二篇:工业企业管理 课程论文
《工业企业管理》结课论文
题 目 河南省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学 年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学 院 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
班 级 机械15-2 班
学 号 8011211208
姓 名 李 园 园
指导教师 王 鹏 程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摘 要
工业旅游是随着工业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逐步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项目,其诞生之初就已经引起了经济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在我国的沿海城市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如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居于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工业发展基础良好,工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适合发展工业旅游项目。河南省发展工业旅游项目,不但能拓展企业的产业链,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提高工业产品的销量,而且也能壮大河南省的旅游业队伍。但是河南省的工业旅游发展面临诸如规模小、综合效益低等问题,亟需加以调整。本论文正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工业旅游的研究和实践加以综述。研究发现国外对工业旅游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遗产旅游和工业旅游实践活动,并且国外的工业旅游项目取得较好的效果,国内对工业旅游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概念、特点、客源市场、产品开发等方面研究居多。
第三部分,对工业旅游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简单概述。包括:界定了工业旅游含义,分析了工业旅游的五个特点即:科普性、依托性、复杂性、低重游性、较低季节性;介绍了工业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和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理论。
关键词:河南省,工业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不断发展,社会现代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生活的节奏也随之提高,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空闲时间增多,旅游逐步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一种生活方式,出去旅游的人数和次数越来越多,旅游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为迎合市场需求,旅游业已经开发了多种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把工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综合开发,发展工业旅游项目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如海尔、宝钢、长虹等迅速成长起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就会面临着市场销售困难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战略转型、拓宽产业链,其中很多看到了旅游业较强的发展潜力,纷纷寻找能够与旅游的结合点,逐步在探索出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业旅游项目。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品,工业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的新的开发方向和旅游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工业旅游也越来越受旅游者所青睐。2011 年 3 月,中原经济区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2012 年 11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给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规划明确指出要持续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坚持工业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促进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实现与工业的融合发展,开发工业旅游项目是规划对河南省工业与旅游业的内在要求。地处内陆地区的河南省,已经在开发工业旅游方面有了一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遇到的瓶颈,如何最大化利用现有的工业和旅游资源,怎样提高工业旅游项目的规模与质量,提高工业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摆在河南省工业旅游的一个难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工业旅游在我国发展有 20 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由于工业旅游自身的特殊性,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和质量还不是很高,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仔细研究。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旅游资源丰富,近些年来,河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文化旅游在全国独树一帜。河南工业基础较好,很多的工业企业也涉足旅游业,积极利用旅游业壮大自身,但是与沿海省份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问题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调整。河南省有着丰富的工业资源,很多资源枯竭型城市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和统及现代化的工业企业都具有再开发价值,其中工业旅游就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工业旅游毕竟发展较晚,对其认识还有待于提高,发展还很不成熟,对其发展现状要认真分析,对其发展中的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特别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发等方面还需要深入探讨。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河南省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借鉴其他省份的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合理布局河南省工业旅游资源,制定出适合的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为省政府部门制定工业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全省开展 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一种开发的思路,为全省的工业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1.2.2 研究意义
工业旅游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潜力的新兴旅游项目,在国外已经引起了较大的关注,也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是我国工业旅游由于起步较晚,对其开发还处在较低的层次,所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工业企业和大众还对它存有一定的偏见,没有认识到其开发对于活跃工业企业和旅游业的积极作用。国内对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大多数是重点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在理论研究方面多侧重于对工业旅游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如概念、特点、发展工业旅游的意义等,而对较大区域内工业尤其是以农业立省、工业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工业旅游的战略布局研究较少,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区域内工业旅游的发展的研究还较少;另一方面国内的大多工业旅游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学的角度,而缺乏多学科尤其是地理学的研究思想。本文试图以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多个学科知识,对较大区域的工业旅游资源进行研究。积极发展工业旅游,整合区域工业旅游,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工业旅游项目,拓展了企业的产业链条,为企业在面临的发展转型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目前河南省的工业企业普遍面临着市场销路的问题,工业企业不再是仅仅埋头专注于生产有形的产品,还要能够把握市场,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来达到扩大企业的知名度的目的。工业旅游项目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游客参与工业旅游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相关工业知识、体会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工业企业把看点变为卖点,把游客转化为潜在顾客,游客与企业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增强了游客对企业产品的认知程度,对于宣传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益。发展工业旅游,进一步整合河南省的工业旅游资源,有助于对游客进行分流,缓解旅游热门景点在旅游旺季时候的接待压力。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客流集散中心,在节假日和黄金周期间,河南省客流量较大,各景区尤其是如少林寺、龙门石窟等热点景区常常人满为患,游客只能看人而非看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出行的积极性,开放工厂,请游客走进来,把那些不能进入传统景区的游客吸引过来,就能够有效分流客源,减轻旅游热点上的压力;同时,工业旅游的价格远低于传统旅游项目的优势,能够为广大旅游者在今天旅游景点疯狂涨价的背景下,节省了不少的旅游费用,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出行需求;工业旅游活动一般多存在于较近的地域范围之内,在法定假日全国都在挤“高速”的情况下,减少了旅游在途时间和缓解高速道路拥堵的情况,也为游客节省下宝贵的出行时间。所以对河南省工业旅游发展研究,合理布置工业旅游资源,有着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也即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本文通过搜集并整理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前辈有关工业旅游问题的图书著作、期刊论文、报纸、文摘以及网络信息,总结了学术界对工业旅游研究成果,并对别人对其他地区有关工业旅游文 献的研究学习,并结合自己对包括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初步了解与把握,根据河南省的工业和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找到工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合理布局工业旅游资源的办法。(2)调查法
为了研究具有权威性,调查法是研究人员尤其是地理学研究人员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一般包括访谈、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本文对河南省已有的一些工业旅游点如 3
金星啤酒、新飞电器等进行实地调查,初步了解企业工业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有选择的对河南省目前工业资源分布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对包括企业员工和游客进行采访、沟通,以期通过实地的调查与采访,获得了尽可能多的一手资料。(3)数据整理法
数据整理是对调查、观察、实验等研究活动中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检验、归类和数字处理的过程。由于目前的河南省的工业旅游资源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和工业旅游数据统计的复杂性等原因,所以我们不能够获得大量的关于工业旅游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是为了研究方便,文章借鉴了与此相关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数据,并且以河南省的旅游和工业数据作为参考,分析研究河南省工业旅游发展的有关问题。(4)GIS 方法
GIS 技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它的原理是将地理空间作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的技术,能够适时地为使用者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它可以将抽象的表格型数据转换为有形的地理图形显示,并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由于直观形象等优点,近些年来 GIS 方法成为学术界尤其是地理学界研究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后,运用 arcgis9.3 软件,把河南省工业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形象地展示在地图上,为之后的分析奠定很好的基础。
1.4 创新点
研究思路的创新,以往的学术界对工业旅游研究多集中于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本文试图从以农业立省、工业经济基础没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原内陆省份发展工业旅游时,如何把有限的工业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吸引力,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提出了河南省工业旅游发展应当按照大企业先行,行业示范带动的策略,提出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生活游等线路,并且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构筑了为保障工业旅游项目顺利进行的保障系统。
2.1 国内工业旅游发展及研究现状
我国的工业旅游起步相对较晚。长春一汽集团在 1994 年率先对游客开放生产线,开创了我国工业旅游的先河。2004 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各省区市 340 多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申报单位进行了集中验收,次年 1 月,向社会正式公布了 103 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这标志着工业旅游在我国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企业间参观学习的模式,开始正式步入市场化的运作。随着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理论界对这种新型的旅游形式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上选取 2000-2012 年共 13 年的时间段,并检索关键词“工业旅游”,共查到 3520 篇文献资料。
2.1.1 工业旅游概念研究
由于研究侧重点的差异,国内学者对工业旅游的含义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和观点,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工业旅游的内涵做了概括。姚宏对工业旅游的定义被认为是国内旅游学术界做出的最早的学术化定义: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科学 4
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
赵青认为工业旅游就是通过让游客对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以及劳动场所的参观、[9]学习,获得科学知识,增长见识,满足旅游者求知探奇等心理需求。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其他角度来概括工业旅游。例如唐顺英从供给的角度出发,认为工业旅游是指将工业、高科技产业、手工业的生产经营场所、生产过程、生产工具、生产成果、管理经验作为旅游资
[10] 源,吸引人们前来参观、访问、考察、学习和购买的专项旅游。
2.1.2 工业旅游特点研究
在对工业旅游的特点的研究上,国内的学者一般是定性地对其进行简单描述。赵青认为工
[9]业旅游活动之所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主要在于它具有的知识性和神奇性特征。姚宏认为工
[8]业旅游具有动态性、科学性、易达性、地域性和多效益性等特征。何振波把工业旅游的特
[11]征归纳为:知识性、观赏性、依托性和重游率低。丁枢将工业旅游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受到工业发展和旅游发展的双重制约;多效益性;青少年 是主力军;除去专业参观外,游[12]客以国内为主。
2.1.3 工业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由于市场是旅游活动的导向,对工业旅游的开发和营销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时不能避开的领域。王宝恒认为工业旅游的客源市场应当由学生、当地居民和游客
[13]三部分所组成,并且认为学生是工业旅游的主体市场,应当加以重视。颜丽虹和程道品对柳州工业旅游游客的感知进行了总体评价,分析了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和老年等各个年
[14]龄段的游客对参与工业旅游活动的不同需求。马文斌、田穗文等从分析旅游者行为的社会
[15]心理,特别是旅游者的动机出发,将游客分为商务调查型、学习参与型和观光游览型三类戴道平重点研究了影响学生市场尤其是中小学市场的制约因素。
2.1.4 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工业旅游的开发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所以在工业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我国学术界研究较多,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姚宏把我国的工业旅游产品概括为三种模式:都市
[8]综合型工业旅游、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名胜旅游区的工业旅游。黄芳从企业定价策略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工业旅游的产品从以下六个方面定位:自然景观型、艺术型、民族
[19]文化型、历史型、企业成长型、地区型。吴相利提出了目前中国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十种模式:城市型、商品型、中心型、景观型、扩展型、场景型、产品型、文化型、隆力模式、[17]外延型、综合型。曲薇薇等从企业对工业旅游开发认识的程度的时间不同出发,提出工业旅游开发的三个层次:流程型游览、互动型参与和主题型体验,并指出大型的生产不可携带
[20]产品的、走向没落的、工业园区或者大型城市等三种不同的企业所对应选择的开发层次。王宝恒从工业旅游开发条件和开发风险两个方面对工业旅游进行了分析,从旅游活动构成要素分析了开发条件: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并据此分析了企业开发工业旅游项目[13]可能面临的风险。杨振通过对我国工业旅游文献资料的数量,预测出工业旅游将会作为一[21] 个独立产业发展。
2.1.5 工业旅游案例和区域工业旅游研究
于波以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的工业旅游为具体案例,探索工业旅游的要素、运营模式、[22]管理模式以及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阐述工业旅游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李光霞对曹妃甸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区域整体开发模式、工业园区分区开发模式及企业[23]单体开发模式;孙艳红通过运用 SWOT 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劣势及其机[24]遇和挑战,宋军令通过对河南食品行业发展工业旅游的分析,提出了河南省可以发展“中
[25]国食品名城名企游”思路。区域研究一直是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工业旅游的基础理论
3.1 工业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3.1.1 工业旅游的内涵
由于研究的视角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关于工业旅游的定义,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旅游目的方面说,工业旅游强调的是通过游客了解企业生产和操作程序,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和其他基本的旅游需求,工业旅游能提供一个集观光、科普、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活动;从旅游形式上说,工业旅游强调的是工业旅游是工业企业和旅游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才出现的工业和服务业结合的一种新旅游形式,旅游对象为企业的场地、生产工艺、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商品,旅游范围为企业的厂区以内;从旅游的内容上,工业旅游强调的是游客对企业的文化、工作场景、生产线、工艺的参观和学习的过程。借鉴前人的定义,本文从供给方面对工业旅游定义如下:工业旅游是指工业企业出于产业结构调整或者市场营销的目的,通过对外展示企业文化、生产工艺、企业产品等内容或者结合市场需求,将用于企业生产的资源重新组合开发成独立的旅游资源的过程。由以上定义可知,工业旅游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现有工业生产资源为旅游对象的工业旅游,这种类型的企业一般在本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开发旅游不必过多的投资,只需要独立于正常生产车间开发出较小的空间,二是工业遗产旅游的形式,是指企业通过把原有落后的生产机器、厂房建筑等进行创意改造,将其变为独特的旅游资源,以期重新利用废旧资源,达到企业的战略调整。
3.1.2 工业旅游的特征
(1)高度的科普性
与一般的旅游产品相比较,工业旅游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它的主题和内涵都富含工业知识,因为工业企业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技术,管理等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者和承担者。企业之所以能吸引游客过来参观游览,是因为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所 具有的独特性。游客进入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可以感受到企业尖端技术形成的震撼力,也可以了解在某一领域的尖端技术。丰富的工业知识仿佛是给游客上了一次深深的科技课程。(2)强烈的依托性
工业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工业旅游的目的地只能选择在企业厂区或者周边环境,像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工业旅游除需要依托交通、通讯等社会公共资源外,更需要依托 6
企业产品及其周边的环境设施作为旅游吸引物。另一方面,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经营宗旨,工业旅游在企业中处于次要地位,是为了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服务的,旅游者也不是工业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工业旅游企业本身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工业产品,并不是单纯为了做旅游而存在的,所以工业企业本身的因素可能会影响甚至制约企业对工业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与开发的力度。工业旅游对社会资源和工业企业自身资源的依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企业能否开展工业旅游活动依赖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只有当地与发展旅游业的相配套的社会公共资源得到比较好的完善,其他旅游形式有了一定的开发,工业旅游才会有了开发的基础和市场广度。只依赖自身条件开发的工业旅游是不可能做长远的。其次,企业是否适合开发工业旅游取决于企业的发展阶段、主营业务的经营情况和业务特点。一般在企业刚起步的阶段,不适宜开发工业旅游。目前的工业资源中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生产流程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再次,工业旅游产品的市场前景极其依赖于企业的规模、声誉和影响力。经营有特色、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工业企业开发的工业旅游就越具有吸引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最后,企业的领导层对工业旅游开发的兴趣基本上决定了项目的层次和开发力度。(3)开发的复杂性
旅游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开发工业旅游需要涉及到市场需求、营销宣传、旅游服务等方方面面。企业一方面要保证自己的主营业务,还要投入精力经营旅游项目。既要开展好工业旅游服务,使游客看到企业更多正面的信息,但是又顾及到工艺保密和安全的需要,常常对游客的活动空间加以限制,现实中需要企业解决的具体问题颇多。(4)低重游率
重游率是衡量某项旅游项目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只有回头客多了,旅游项目的潜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开发。一般而言,工业旅游产品是属于一次性旅游消费品,与追求获得享受、放松身心、恢复精力为主要目的的休闲观光旅游产品不同,很少有回头客,这也是由工业企业的性质决定的。工业企业往往可看的对象变化不大,加之受制于安全等原因的影响,游客自由活动少,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工业旅游不是企业的主营产品,造成了企业往往没有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来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所以旅游项目的创新性不强,无法吸引游客持续长期参与。
(5)较低的季节性
自然风光类旅游资源由于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但是,工业厂房、生产工艺等工业旅游资源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不大,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小,所以工业旅游项目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也就不会出现自然旅游资源有着很强的淡旺季现象,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工业旅游项目能够成为缓解旅游业难以解决的淡旺季明显的难题的一种有效旅游形式。
3.2 工业旅游的开发基础理论
3.2.1 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门学科。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称为子系统。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研究和处理的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同时还特别注意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以及系统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等因素,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以吴必虎为代表的旅游系统结构模型学者认为旅游系
[38]统应包括 4 个部分: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工业旅游的开发须有系统和整体的观念,综合协调各个旅游要素。
3.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对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如下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这 就是所谓的“产业
[39]结构演化理论”,也叫配第一克拉克定律。由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分析可知,工业旅游的开发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旅游,已不单单是一场“第三产业”的内部盛宴,与一、二产业
[40]的融合,把旅游推向了内涵更丰富、类型更多元的综合产业。工业旅游是将工业化生产与旅游服务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是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结合,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生产有形的产品,也即是将过去的单一产品生产向多种的综合化经营演进。要使工业旅游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对现有产业结构加以调整升级,既要抓好工业化生产,提高工业化水平,做好工业旅游的基础,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工业旅游,形成以旅促工,以工保旅的良好发展局面。
3.3 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理论
3.3.1 经济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 1950 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平衡发展,平衡发展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经济的增长通常是由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慢慢地向其他地域和行业拓展。所以,应选择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区域的增长极,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佩鲁认为,“如果一个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空间被定义为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推动性单位就被描述为增长极,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他增长或创新时,能
[42]诱导其他经济单位增长”。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建设和发展明显受到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影响。按照这一理论,工业旅游示范点是区域工业旅游增长的极点和中心,是区域内工业旅游的“增长极”,引导行业要素的集聚,形成工业旅游的生长点,以示范点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推动区域内相关行业工业旅游的兴起与壮大。当示范点的发展较为成熟时,其扩散和辐射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并通过技术、组织、要素、信息等渠道向其周边地区和行业扩散,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区域的要素集聚功能、示范功能、技术传播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3.3.2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马歇尔最早了研究产业集聚理论,他认为:在产业集聚的地方,积累了适合创新的社会知识资本,营造了创新环境,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有利于区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是依附于某个特定区域,在地理位置上是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按照产业集聚理论,工业旅游示范点作为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通过形式和制度创新等带动区域相近行业形成规模化发展,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建设并以此形成的工业园区旅游,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的作用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杨洁.大连工业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2]Pale.From Tourism Attractions to Heritage Tourism [M].Hun ting don: Elm Publications,1991.[3]John S war brook e,张文.景点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Phi l i P,F.X.Developing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Proposed Jeep Museum in Toledo, Ohio[J].Tourism Management,7:75-90.[5]Stevens.Working Watch: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Tourism[J].Leisure Management,12:40-43.[6]Jansen-V er be k e, My r i am.Industrial Heritage: A Nexu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Geographies,1999,1(1):70-85.[7]董文海.工业旅游,企业的又一张品牌名片[J].上海企业,2010,3:62-64.[8]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15-18.[9]赵青.发挥地区优势开展工业旅游[J].辽宁经济,1999,9:43-44.[10]唐顺英.对长春市发展工业旅游的思考—以“一汽”为例[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学版),2004,30(1):92-93.[11]何振波.工业旅游开发初探[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2:45-48.[12]丁枢.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特点及开发模式[J].财贸经济,2005,5:92-94.[13]王宝恒.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06-114.[14]颜丽虹,程道品.基于 SPSS 的工业旅游感知分析—以柳州市为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3(25):398-401.[15]马文斌,田穗文,唐晓云.工业旅游现状及前景分析以宝钢工业旅游项目为例[J].桂林工业学报,2004,1:118-122.[16]戴道平.工业旅游产品学生市场制约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17]吴相利.中国工业旅游产开发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3):43-47.[18]王伟伟,哈娜.振兴老工业基地,开发沈阳工业旅游[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2):119-122.[19]黄芳.我国工业旅游定位浅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3(1):75-76.[20]曲薇薇,黄安民.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J].资源产业,2003,3(5):31-33.[21]杨振.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动态和趋势[J].经济管理,2013,2:79—81.[22]于波.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发展的影响[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23]李光霞.曹妃甸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及效应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24]孙艳红.河南工业旅游的 SWOT 分析与战略选择[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3):86-90.[25]宋军令.河南省食品工业旅游开发初探[J].特区经济,2009,3:161-163.[26]倪羽.重庆市旅游供求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7.[27]陆明洁.德阳工业旅游产品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28]王丽君.长春市工业旅游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9
[29]罗黎.新疆工业旅游开发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8.[30]杨洁.大连工业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31]王丽娟.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及开发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32]周燕.上海工业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3]张巧莲.青岛工业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10,30:476-477.[34]王小育.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35]李竹.黑龙江省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36]杨文森.工业旅游资源类型、发展模式与产品设计研究—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3,1(15):107-112.78 [37]赵地.北京发展工业旅游的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38]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11(23):35-41.[39]李清泉.区域经济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07-118.[40]妍妮.工业旅游如何“独辟蹊径”[N].烟台日报,2013-1-29(9).[41]汪芳,刘鲁.工业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设计思路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9,3(27):207-211.[42]俞凤翔.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4.10
致 谢
时光如梭,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坐在美丽的河大校园里,回想起刚走入河南大学的情景,回忆起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受颇多。感谢我的导师梁留科教授。梁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治学态度严谨,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他不单传授了我们很多专业知识和研究学问的方法,而且鼓励我们去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我们参与一些项目课题和规划项目,锻炼了我们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为我们参加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论文的完成,我要感谢梁老师从始至终的指导,从论文的选题、文献数据资料的搜集、文章结构的构建、文章的修改到最终定稿,梁老师都在一直严格要求,耐心指导。感谢导师组李永文教授、王发曾教授、刘静玉副教授、高建华教授和徐晓霞教授。他们深厚的学术造诣开启了我学术研究的大门,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开阔了我的人生视野。感谢师母刘英老师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她对人热情、对生活乐观的心态也一直在感染并激励着我。同窗三年的同学们是陪伴我走过这充实的学习生活的宝贵财富,是他们陪我走过了三年的风风雨雨,学习上枯燥无味时的相互鼓励,生活中点点滴滴间的相互帮助,认识他们并结下一段深厚友谊是我这一生的宝贵财富。感谢我的师姐刘晓静博士、师兄王少华博士、师妹郝丽利、朱静雯、闫翠丽、王文静、戚瑞静、范会珍等,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都提供不少的帮助,提出了许多的宝贵意见,让我少走很多弯路。感谢与我共同生活三年的室友孔令华、荆昆、李红飞等同学。感谢环境与规划学院和母校河南大学对我的培养,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指导我论文的评审老师和答辩委员会老师。
第三篇: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通过中国知名企业的成功,浅谈企业管理模式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的脉搏,中国的经济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竞争无处不在,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企业从规模、技术到营销、人力资源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都不占绝对优势。那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成为常胜将军,企业长久的动力怎样获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维也随时随地在更新,企业管理也相应的进行着更新与换代。所以,继续学习和深化企业管理势在必行,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突飞猛进的时代,电子商务已经走向一个全新时代,在陈旧传统的科学管理模式已经被遗弃的情况下,现代企业管理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运营模式,因此,抛弃陈旧传统的思维接受全新的人性化、系统化管理理念,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关键字:企业管理模式人本模式 竞争模式企业文化
一、中国知名企业的成功
(1)联想(lenovo)集团
联想集团自1984年创办以来,由当年中科院计算所2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发展到2008年,联想度已跻身全球财富500强, 销售16,788(百万美元)。凭借其优先的技术、易用的功能、个性化的设计及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占据着中国电脑市场份额的第一位置,并在2005年完成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标志着新联想已经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IT巨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联想集团提出的“大船结构”管理模式,使集团产生了1+1>2的总体效益。“大船结构”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指挥,分工协作”,具体包括四层意思:
1.集中指挥,统一协调
公司以开发、生产,经营三大系统为主体,围绕这三大主体,公司设置了一个决策系统,一个供货渠道,一个财务部门,实行人员统一调动,资金统一管理、根据市场竞争规律,企业内部实行目标管理和指令性工作方式,统一思想,统一号令,接近于半军事化管理。
2.实行“船舱式”管理
公司按工作性质划分了各专业部,比如业务部下设汉卡、微机、网络、小型机、CAD工控、软件、资料等专业部。实行“船舱式”管理,任务明确,流水作业,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调动职工积极性,体现企业主人翁地位。
3.实现制度化管理
从1998年起,公司开始完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比如财政制度、干部聘任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等,着力进行规范化企业管理,为创建大规模外向型企业做准备。实现制度化管理,使各“船舱”衔接起来,既要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又要顾及整体目标和利益,制度化管理使企业不但有了强大的动力机制,同时也建立起一套企业约束机制,以保证企业正常高速运转。
4.实行集体领导
董事会下设总经理(总裁)室,总经理室四名成员,两个在香港,两个在内地,实行统一指挥。由于领导班子成员有共同的理想、共同感的思想基础,有配合默契,使总经理一般人成为公司的坚强核心,在职工面前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并保证了企业决策的正确性,避免
在竞争中产生失误和失利。
(2)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
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截至2009年,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
业额实现1243亿元(182亿美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
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的成功与其独特的管理模式是密不可分的,从1990年初开始实施“日事日毕、日
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1998年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再到200
5年底开始实施基于“人单合一”的T模式,海尔管理模式就在于管理的不断创新。.OEC管理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OEC管理模式由三个基本框架构成:目标系统、日清控制系统和有效激励机制,这三
个体系恰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OEC管理模式的核心: 将对结果的管理转换为对瞬间状态的控制、对过程的管理,以达
到精细化、零缺陷。
2.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
市场链主要是指将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在集团公司的调控下,把
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等的买卖
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把外部市场订单转变成一系列的内部市场订单,形成以“订单”为中心,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互相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以市场链
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是指把市场链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机集成,以“订单”为凭据,重新整理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在OEC管理平台上形成每一个人(流程)都有自己的顾客,每一个人(流程)都与市场零距离,每一个人(流程)的收入都由“市场”来支付的管理运
营模式。
海尔的市场链流程再造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以流程再造、机构重组、资源整合为主的市场链流程再造
1998年9月,海尔开始市场链流程再造。2000年底,确立了市场链的工作流程,整合了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形成了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运行的市场
链流程再造。
第二阶段是以开展全员参与市场链并成为创新的“策略事业单元(SBU)”为主要内容的市场链流程再造。
从2001年开始启动,以扁平化、网络化和即时化为原则,以物料耗用表为基础,以订
单为中心,实施全员的市场链的工资,使每个员工成为市场链的一环,将订单的目标变成每个员工的预算目标,同时为每个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使之成为不断创新的SBU。
3.基于人单合一的海尔T模式
2005年12月26日,海尔正式启动了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阶段。为创造全球化品牌,海尔推出了人单合一的T模式。
人:自主创新的SBU单:有第一竞争力的市场目标
人单合一模式三部分:“人单合一”“直销直发”“正现金流”。
T模式是保证“人单合一”目标实现的管理方式。
T模式的四个含义为:Time,是时间要准时;Target,是目标,要有第一竞争力的目标;Today,是日清,即每天的工作要日清日毕;Team,是团队,市场目标是由SBU团队来完成。
T模式目标:在市场目标和时间的约束下,通过SBU、OEC等方法的集成实现整个运行流程的优化改进。
二、企业现代管理模式
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其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典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与方法有: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按类个别生产(OKP)、优化生产技术(OPT)、(SCM)、企业过程重组(BPR)、敏捷虚拟企业(AVE)等等。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是实现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五种企业管理模式
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
1.亲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
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我国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几乎是99%,但是当企业跃过创业期以后,它对企业的负面作用也几乎是99%。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的时候,也就是在哥们儿为朋友可以而且也愿意两肋插刀的时候,这种模式是很有内聚力量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
3.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的原则,因此,过度强调人情味,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企业最后往往都会失控,甚至还会破产。
4.随机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
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很独裁。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
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①有利于把社会上闲散的货币和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投资经济实体。通过建立股份公司完成资本联合,实现集资的功能。
②有利于资本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交易,使资源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流动,达到资本的优化配置。
③有利于形成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并有利于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两权分立和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将促进企业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也有利于经营者施展自己的才能,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④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主题明确,有利于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投资主题将由国家单一投资向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投资发展,谁投资,谁收益。
四、几种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
一、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人本管理对组织结构、组织形态、组织体系营运的最本质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组织中所有成员的聪明才智,以保障组织整体的高效能。通过果断、足够、合理的授权,使组织趋于扁平化,达到集权和分权的平衡和适宜,有助于获得组织的理想的权力结构。组织修炼的重要一环是优化组织政策的设计与营运,这是组织发展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组织发展的内容看,组织往往通过塑造组织文化、锤炼工作团队、确立集权与分权的平衡与适宜以及沟通与交互作用的营运机制来实现组织发展的。
二、以竞争为核心
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两个失败的企业做基石,而这些成功的企业都是踏着失败企业垒成的基石站起来的,所以企业只有保持竞争的姿态,在不断的发展中壮大自己,才不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管理者必须以竞争为核心是每一个管理者都知道的,但必须对竞争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的掌握竞争的涵义,因为人们犯错误或做错事,往往是由于他们对问题没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与分析,当管理者树立以竞争为核心的思想时,必须保持冷静警惕的头脑,冷静地分析问题,随时发现问题。管理者首先必须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实力,并且全面地、周详地调查别人。
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才能扬长避短,使自己少犯错误,而自己多一次错误就是多给对手一次机会,当失误太大时,就有可能被对手击倒。当为了应付别人的竞争,必须完善发展自己,这时你便需在人才、资金营运、工作效率等方面做一次提高。选取优秀人才,建立全新的财务制度,简化组织机构,使自己的企业达到少而精,富于竞争力,当要与别人竞争时,必须增强自己的实力,此时就必须采用量、本、利的方法,减少成本,提高销售,同时,要密切注意对方的行动,善于捕捉对方的失误,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地思索,时刻保持竞争的心态,才能战胜对方。
三、适时而变,战略的管理思想
在管理思想中,必须树立适时而变的战略管理思想,因为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都会显现出不同的属性,我国企业的许多先进管理者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时,只是盲目的按部就班,不知道灵活应用。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倒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在学习别人企业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根据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对象的改变,随时调整自己的部署,这样使自己始终如一,保持领先优势,在企业的决策过程中,要将“战略”这一词深深印入脑海中,使管理者从全局、从长远的角度分析思索问题。
因此在学习管理这一方面我们必须学习如何生产管理方法,即学习管理方法的根源——管理思想,拨开各种管理方法的外罩,学习里面的最本质的东西,这是因为管理方法是活的、是多变的,而管理思想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学习死的东西总比学习活的东西更实用、简单。但在运用的过程中,管理方法是死的,而管理思想是活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基本辩证统一的方面。活的思想可以产生多种管理方法,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想出比西方的管理方法更好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管理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赶超别人。
五、分析东西方管理模式的差异
1.西方管理模式的本质是个人本位下的“制度管理”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形成了以法律保护个人权利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表现为与个人本位取向相一致的“工作分析”、与薪酬系统挂钩的“岗位评价”,明确界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与职位价值,这是组织分工的价值观依据,也是科学管理在西方的本意。
个人本位下如何实现合作?个人在群体、组织中形成合作的条件,体现为外在规章制度明文要求下形成的“他律”。即使表现在道德上也是如此,尽管康德说过:“使他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但是西方道德经过宗教改革后的含义,是指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只对上帝与法律负责的义务;激励力量主要来自个体成就感。
2.东方管理模式的本质是群体本位下的“文化管理”
东方文化认为人性善,形成了群体本位价值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经验是,集体奖励的激励制度、重视团队合作、更易出现员工公民行为等。
个人在群体、组织生活中的合作,是以人们信仰的强势企业文化为核心,根据各自所处位置与身份“自律”为主的控制方式。中国文化下的道德自律与西方的道德自律不同,是对群体中的他人负责,而不是对神(或者规章制度)负责;激励力量主要来自以个体在所属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为标志的公平感和荣誉感。
美国管理学家敏锐地认识到造成管理模式差异的文化差异,是造就日本经济奇迹与日本企业竞争力背后的原因,提出了管理学中的“企业文化”理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方文化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主要的约束与激励力量上,与西方企业存在明显差异。
3.日本企业管理经验的文化实质
同为受儒家学说影响的文化,虽然中日之间在核心文化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中国文化以仁为本,日本文化以和为本,但都属于群体本位的文化模式。日本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同于西方企业管理原则要求的做法,这些做法值得我们仔细分析、思考与借鉴。在日本企业管理内部,有质量圈活动、工作小组、全面质量管理、集体奖励制度等;在市场上,有大企业与小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结盟与共好。以上现象都是与日本的群体主义
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管理活动与组织形态,形成以群体为形式的竞争主体。在最为知名的日本丰田生产模式中,无论是领导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还是培养员工自下而上追求精益生产的自觉主动精神,没有凝聚在强势企业文化之中的群体本位价值观支撑,难以实现持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这也是丰田生产模式在我国企业学习借鉴过程中效果不佳的原因----只学流程,没有文化支撑。
这种以群体、集群为单位的市场竞争主体及其相应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要比单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大得多。后来出现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其实质是为了解决丰田生产方式在企业内部推行所受到的外部制约,以拉式生产、订单生产、柔性生产为核心,将准时生产、订单生产思想扩张到整个供应链条,以纵向企业联盟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体现出很强的东方文化色彩。在我国成功的经验是浙江温州地区民营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既与温州商业文化中重视、相信地缘合作有密切关系,也推动了温州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4.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出路是坚持群体本位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属于群体主义文化下的文化管理。单个企业成功的例子是海尔管理模式,支持了海尔20几年的高速成长壮大,对海尔管理成功经验的具体分析,在《海尔企业文化的结构、功能分析与启示》一文中有所总结;温州企业之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是供应链上企业联盟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的例子,都是以群体主义价值观为文化支撑而形成的。
日本企业将工业工程理论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丰田生产模式。中国企业也需要在学习外国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中,结合自己的文化特质进行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学习借鉴欧美与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过程中,应注重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对日本管理经验的吸收;重视以文化管理思路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将群体本位价值观与西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在一起。
六、结语
现代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管理中的重要元素,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凸显。西方企业管理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所以有必要在学习西方企业管理的同时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理念,倡导得民心者得企业的管理思想,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
总之,发展新经济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必须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方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经久不衰,才能够走出去,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关于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专业选修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二级学院 药科学院
专业 国际医药贸易 班级 08药贸(3)班 学生姓名 罗嘉慧
学号 080351236
2开课时间 03-14周完成时间 2011年6月10日
关于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综述
【概述】
本论文主要探讨现代企业对危机的应对机制及管理办法。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是为了对应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企业危机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一些跨国公司最先提出。近年来,随着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化,企业面临的危机也呈多样化趋势,从而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体系。
一.如何界定企业危机
迄今,在研究企业危机方面,理论界对危机的定义有很多争议,其主要代表观点有: 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把危机定义为“一种能够使企业成为普遍的和潜在不适宜关注的承受者的事件”,这种关注来自于国际和国内的媒体以及其他群体,例如消费者、股东、雇员、家庭、政治家、工会会员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对环境保护组织的活动有着兴趣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DanaldA.Fishman(1999)对于危机的界定是“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企业重要价值受到威胁”。由于危机并非是公司企图所然,组织扮演较轻微的角色,企业对外回应时间极短,危机沟通情境涉及多方面关系的剧烈变迁。
日本企业危机研究会会长龙泽正雄列举了以下几种关于危机的解释:事故;事物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事故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危险性的结合;预期和结果的变动。
总结以上几位危机处理大师对危机下的定义可以看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从危机的结果来对危机进行界定的,很少是从危机的来源对危机进行深入的剖析。我国台湾学者朱延智通过对不同企业危机案例的实证研究,从来源上对危机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危机的产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危机因子结合所致,这些危机因子是产生危机特质(突发事件以及由突发而带来惊异性)的根源,它们威胁到企业的基本价值或高度优先目标,对企业主及员工心理震撼大。在危机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明快、智慧的处理;处理结果绝对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制度化原则
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这种突发事件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对企业或品牌会产生恶劣影响。因此,企业内部应该有制度化、系统化的有关危机管理和灾难恢复方面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国际上一些大公司在危机发生时往往能够应付自如,其关键之一是制度化的危机处理机制,从而在发生危机时可以快速启动相应机制,全面而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因此,企业应建立成文的危机管理制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成熟的危机管理培训制度,逐步提高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这方面,天津史克面临康泰克危机事件时的沉着应对就是一个典型的危机处理成功范例。相反,阜阳奶粉事件发生后,危机处理的被动和处理缺乏技巧性,反映出一些企业没有明确的危机反应和决策机制,导致机构混乱忙碌,效率低下。
2.诚信形象原则
企业的诚信形象,是企业的生命线。危机的发生必然会给企业诚信形象带来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矫正形象、塑造形象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思路。在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中,企业要努力减少对企业诚信形象带来的损失,争取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只要顾客或社会公众是由于使用了本企业的产品而受到了伤害,企业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以示诚意,并且给受害者相应的物质补偿。对于那些确实存在问题的产品应该不惜代价迅速收回,立即改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尽力挽回影响,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维护企业的诚信形象。“泰诺”中毒事件的处理维护了约翰逊公司的信誉,赢得舆论和公众的一致赞扬,为今后重新占领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相反,老字号南京冠生园原本也是个有竞争力的企业。2001年9月,中央电视台对其月饼陈馅的曝光,使南京冠生园遭到灭顶之灾,连带全国的月饼销量下降超过六成。企业的形象危机甚至造成“三株”、“秦池”等知名品牌的销声匿迹。
3.信息应用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政府和企业管理,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危机管理的作用也日益明显。预防危机必须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随时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加以分析和处理,从而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危机处理时,信息系统有助于有效诊断危机原因、及时汇总和传达相关信息,并有助于企业各部门统一口径,协调作业,及时采取补救的措施。2003年 8月的“进口假红牛”危机中,红牛维他命饮料公司及时查找信息来源,弄清事情真相。红牛公司立即同国内刊登该新闻的一些主要网站取得联系,向其说明事情真相。同时,红牛通知全国30多个分公司和办事处,要求它们向当地的经销商逐一说明事情真相,并坚定经销商对红牛的信心和信任。及时、准确的信息应用使“假红牛”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把危机对于品牌和公司的危害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4.预防原则
防患于未然永远是危机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预防与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为此,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是必要的。现实中,危机的发生具有多种前兆,几乎所有的危机都是可以通过预防来化解的。危机的前兆主要表现在产品、服务等存在缺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大量流失、企业负债过高长期依赖银行贷款、企业销售额连续下降和企业连续多年亏损等等。因此,企业要从危机征兆中透视企业存在的危机,企业越早认识到存在的威胁,越早采取适当的行动,越可能控制住危机的发展。1985年,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当着全体员工的面,将76台带有轻微质量问题的电冰箱当众砸毁,力求消除质量危机的隐患,创造出了“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独具特色的海尔生存理念,给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成为海尔集团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三、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理论
企业危机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尽管学者们对企业危机、危机管理在概念上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他们还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以便指导企业的具体实践。根据现有文献的整理,有关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可归总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危机管理的系统理论。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企业的内部环境和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构成了企业的整个经营系统,企业经营系统是多层次的、多面向的,不断地进行复杂互动的,并且能通过输入、输出和运作过程及反馈不断循环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系统循环受到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变化的影响无法保持稳定时,系统就可能出现失控和变态现象,而危机就是整个系统的失控与变态。Peter M.Senge在其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所引述的“啤酒游戏”就是很好的例证。并且认为企业外部环境危机的来源是企业重要的威胁,企业究竟有没有能力处理,完全依赖
于内部组织结构的健全,以及结合内部情报与资源的决策体系是否能做出正确决定以解决企业的危机。
2.企业危机管理的结构理论。朱延智(2002)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危机的结构理论。他认为快速变迁的经营环境,使企业营运不能再只是注重内部效率性的管理,必须更进一步应对外在竞争环境的变迁,外在环境变化最多,是企业危机最主要的来源,而外在环境中同业竞争者的挑战、替代品的压力、供应商的背离、同业竞争的威胁是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危机的主要四大因素。从替代品威胁这个因素来说,Foster的 s曲线模型是说明替代效果的重要理论工具。从潜在竞争者的挑战这个因素来说,潜在竞争者的威胁程度视企业所能建构的危机管理机制而定。危机管理机制强调的关键是:强化提升学习曲线的效应;提高资本密集的程度;扩大差异化程度;升高转换成本;加强销售渠道忠诚度等。由这些危机因素所构建的企业危机结构论从总体的角度观察及分析了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能清楚地掌握面对任何外部环境的威胁以及未来较有利的战略方向。
3.企业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SimonA.Booth在分析危机的特性时首先提出了企业危机管理的周期理论。他将企业危机分为五个时期,即企业危机酝酿期、企业危机爆发期、企业危机扩散期、企业危机处理期以及企业危机处理结果与后遗症期。他认为危机处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生命特征。在企业危机酝酿期,对于危机因子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该理论认为许多危机都是经渐变、量变最后才形成质变,而质变就是危机的形成与爆发,因而潜在危机因子的发展与扩散才是企业危机处理的重要阶段,将危机扼杀于酝酿期是第一等的危机处理方式。在企业危机爆发期,常会 出现对有关危机的资讯不足、企业的收入顿减、企业的形象受损等现象,若不立刻处理危机的破坏强度与范围,损失就会更大,从而进入危机的扩散期。危机的处理期是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此时企业若能找出并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及外部的机会,就能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命运。
4.企业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企业危机扩散理论的构架,起始点是在危机爆发后,通过媒体效益而产生形象危机、财务危机和生存危机等。该理论是综合危机理论、经济学、大众传播理论、公共关系、社会心理学以及企业避险等行为与理论所凝聚而成的,它以企业未能事前化解危机,也未能迅速在企业危机爆发后有效地处理危机为前提假设。建立和维持与社会公众的信任关系是企业危机管理的有效方法。
【总结】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已开始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瞩目的领域,它相对于以往的企业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内涵。从企业的危机角度来解释企业的行为,充分考虑企业可能失败的原因,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虽然企业危机管理理论 尚不完善,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尽管有 85%的企业家都相信“企业危机与死亡和税收一样不可避免”,但是有很少的企业能够认识危机。正像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洛克希德 一马丁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古斯丁所说的:“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获取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压力,我国的企业必须完善内部危机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Otto Lerbinger(1997),The Crisis Manager: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Lawrence
Erlubaum Associates:New Jersey.PP.4—7.
(2)Danald A.Fishman(1999),“ValujetF1i 592:Crisisolfqnlnu.Communication theory
blended and extended”,Communication Quarterly47(4):347—348.
(3)IanI.Mitroff(2001),Managing Crises Before Happen,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PP.31—34 .
(4)于春晖 :企业非合作策略性行为的产业组织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1,11(2),:
78-84。
(5)龙泽正雄 :《企业危机管理》[M],高宝国际有限公司,1999:146-16
3(6)朱延智 :《企业危机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OO3:56-78
(7)高民杰、袁兴林:《企业危机预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67-178
(8)鲍勇剑 陈百助 :《危机管理 :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复旦大学出版社,2OO3:
89-121
(9)邱毅 :《危机管理》[M],台北出版社,1999:154-166。
(10)诺曼·奥古斯丁等:《危机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3-124
(11)杰佛里·卡波尼格罗:《危机顾问》[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67-78
第五篇:中小企业管理课程论文要求
中小企业管理课程论文要求
一、可选题目
1.***行业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要求画出模式图)
2.**行业 中小企业SWOT战略分析(要求画SWOT分析表格,参见课件。以行业为平台,不可写成案例分析)
3.中小型(某类或某行业)企业营销策略(4Ps)分析(要求画分类表格总结)
4.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某一个功能模块)的运作与创新研究(要求先写该模块的一般运作情况,再写在创新之后的运作情况应该有哪些改进,最好有图示)
5.浅谈我眼中的(某某)行业创业经营模式和注意事项(以大学生的视角谈某个行业的创业问题,需要画出模式图)
从以上题目中选择一题,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学期论文。
二、要求
1.严谨抄袭,若两个同学论文中超过500字或以上雷同,均判为不及格。
2.论文包含摘要、关键词、引言、文献综述、结束语、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几部分。
(1)摘要的写法: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启示五个方面精炼表达,不超过300字。
(2)关键词3-5个
(3)引言简短,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4)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先写国外、后写国内,最后加入简单评述。文献综述的格式表达:例如某某某(2009)提出了。。的思想。[1]与后面参考文献里的[1]要对应。
(5)结束语。结束语包括本文小结、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本课题未来的研究展望三部分内容。
(6)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一定要都在文中标注出现。如果引用不得堆砌摆放,顺序按照引用顺便一一对应。(参见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叶志良.《当代戏剧形态新格局》.戏剧文学.1996(2).45(字体为五号仿宋)
(7)英文摘要。放置文章最后
(8)字体,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居中,正文五号宋体,行间距1.25倍。每段开头缩进两格。
(9)自制封面(参考毕业论文封面,改为学期论文封面)
(10)图名放图下,表名放表上。
3.17周由班长收齐后交。
三、评分标准
结构40分、内容30分、格式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