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2 07:3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第一篇:关于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姓方的人,有方多多、有方源……我从课本上知道: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带着重重问题对方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方姓的来源和方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方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方姓的名人故事。

三、结论

1、、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占福建总人口的3.5%。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两省的方姓再占总方姓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一片方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方姓大约有44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多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当时方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36%)、安徽(19%),这两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9.4%)、江苏(7.8%)、福建(6.4%)、湖北(5.8%),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部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2、方姓是中国最大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在安徽、河南和辽东半岛最有影响。方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6%,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方的人至少有36个,总人口大约在430万。

3、历史上的姓方的名人有:文学家方豪、方献夫、方泽、方盱、方问孝、方大激、方承训、方学渐、方应选,方文、方象瑛、方殿元、方士颍、方还、方朝、方登峰、方苞、方楘、方棻、方贞观、方式济、方正瑗、方正澍、方芳佩、方积、方成培、方东树、方元鹍、方坰、方玉润、方宗诚,思想家方以智,画家方大猷、方咸亨、方维、方乾、方启蒙、方百里、方策、方琮、方勤、方华、方文湘、方塘等。

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方姓。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第二篇: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

姓名:陈彦翕班别:五(1)

一、问题的提出

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班的同学给自己的姓氏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1、2、3、4、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或自己的祖籍 上网浏览 走访有关部门 查询各种报刊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① 陈姓的来源:

传说陈姓的直接来源是陈姓为古帝舜的后裔的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陈姓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齐国被秦国灭后,田轸逃到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此后,陈姓在中原发展成为名门望族。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陈姓的大发展是在公元557年,陈霸先在江苏南京称帝,国号陈,此时,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及长江和朱江之间。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经过几年的战争镇压了福建南部的叛乱,局势平定后,陈元光定居福建,成为南方陈姓最主要的一支。

②历史上姓陈的名人:

陈胜-秦未民变首领,与吴广一同揭竿起义

陈平-汉太祖的大臣,曾任丞相

陈皇后-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

陈汤

陈蕃

陈寔-东汉太丘长

陈亢-孔子弟子之一

陈圭-三国时期东汉文臣

陈登-三国时期东汉文臣

陈琳-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

陈泰-三国军事家,政治家,陈群之子

陈宫-三国时期吕布谋士。

陈武-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陈寿-史学家二十五史中《三国志》作者

陈庆之-南北朝第一名将

陈伯之-初为南朝齐将

陈陶-唐朝诗人

… …

② 陈姓人口数量:

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据统计,人口大约7000多万。

③ 陈姓族谱:

中华第一姓产生在周口,伏羲“定姓氏”在周口,周口也就成了华夏姓氏的根源,成了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

在周口市淮阳县城 14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0 多个自然村落里聚居着无数陈姓人家,他们约占这些村里人口的 80% 以上,从衣着容貌上你看不出他们与别人有何不同,但走上前一问,他们都姓“陈”,说是陈胡公的后人。“陈氏七千万,始祖皆胡公。”他们说的胡公是谁呢?这位就是陈胡公,一位创造了 5000 年陈姓起源、繁衍历史的总导演,是他拉开陈氏家族波澜壮阔历史戏剧的第一幕,演尽了人间的生灭盛衰,聚散悲欢。关于陈胡公封国得姓,《史记?陈杞世家》这样记载,陈胡公妫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武王伐而封之。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舜帝的英武后代,正在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战场,为国立功,受封于陈国。他不但建陈国,开陈姓香火,还广教人民耕种,使陈国很快富裕起来------。千百年过去了,陈家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他们的传统和信仰都亘古不变的保留着先祖的烙印,他们的血脉、他们的历史就写在世代延续的族谱里。在淮阳县北陈楼村的 500 多户人家中,2000 多口人全都姓陈,是陈胡公 20 世孙陈亢的后裔,传到今天已是 95 世孙了,自陈胡公在这里建陈国开府,就没有离开过,是这里的老陈户。

陈姓族谱共有3卷。

四、结论

1、陈姓的来源历史十分悠久,据记载,白氏、刘氏等都曾被改为陈氏。

2、满族也有人姓陈。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刘庆华《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为双字,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字。

3、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中,陈氏排名第五。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南方地区多陈姓。为省内第一大姓。

第三篇:关于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金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爸爸自称我们本为刘姓,同学们大多都不相信,我也很奇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决定对金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个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的书籍,如《三字经》。上网浏览。

2、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金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了解金姓的名人故事,和来源。

4、通过资料,分析整理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1、金姓的姓源较多,(1)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帝,相传黄帝之子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五行学说中西方属金,则少昊有金天氏之称,其后裔有以金为氏者。(2)相传古有金国,国人以金为氏,伏羲臣金堤为其后。(3)赐姓而来。如汉武帝赐匈奴休屠王之子日石单金姓。(4)改姓而来。如汉光武帝刘秀为避王莽之乱而改姓为金。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镠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以示本姓不变,因此有‘刘金一体’、‘刘金不分家’、‘刘金无二姓’、‘刘金同源’之说。

2、我村金姓来源于义乌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汉景帝刘启的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金涓(1306—1382)为我村始祖,字德源,号青村,义乌人。元末明初知名学者和诗人。其一生幽居在野,不应征聘,咏水歌山,传道授业,深为时人与后世钦敬。金涓从黄溍学文,得而纵横诗文;从许谦学经,得而淹贯经史。才气过人,人难于匹。古人所谓“学而优则仕”,但金涓终其一生而不出。尚在元朝,就有时居翰林的虞集与柳贯交相荐举,金涓不出。到了朱元璋的明洪武时期,他的同学宋濂、王袆双双担任《元史》总裁,宋、王深知金涓的学问根底,曾力邀金涓到京,共同编纂《元史》,金涓依然不出。更不要说以后的朝征府辟了。

3、金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宋代有金文刚,官龙图阁直学士;金彦,奉诏举孝廉,为天下第一,郡人号“义门金氏”。元代有学者金履祥,书法家金元举。明代有学者金问,散曲家金銮。明末清初有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改。清代有书画家金农,隶书朴厚,楷书自创一格,其画造意新奇,为“扬州八怪”之一。现代有原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兼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作曲家金复载、知名作家金性尧(与季羡林齐名,被誉为“南金北季)。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金姓的来源

金姓的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黄帝之子少昊帝,他被尊为西方大帝,五行学说中西方属金,则少昊有金天氏之称,其后裔有以金为氏者。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上网 金姓的人口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九位的大姓,人口约400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

网络资料 金姓名人 金日磾、金农、金圣叹、金性尧、金涓、金岳霖、金人庆、金复载、金士宣、金正昆 爸爸的讲述 金姓族谱

在东阳市南马镇泉府村,保存着一套12卷之长的金氏族谱。

4、我村名人除上所及金涓外,现代有著名铁路运输专家,铁路运输教育家,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首创者和奠基人,原北方交通大学副校长,国家一级教授金士宣(1900.10.8--1992.9.1);著名礼仪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主任金正昆。

5、金姓是一个在汉族及少数民族当中都存在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9位,是当今中国以人口多少为序的姓氏中排行第69位的大姓,人口约400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

金涓(1306—1382),字德源,号青村,义乌人。元末明初知名学者和诗人。其一生幽居在野,不应征聘,咏水歌山,传道授业,深为时人与后世钦敬。金涓从黄溍学文,得而纵横诗文;从许谦学经,得而淹贯经史。才气过人,人难于匹。古人所谓“学而优则仕”,但金涓终其一生而不出。尚在元朝,就有时居翰林的虞集与柳贯交相荐举,金涓不出。到了朱元璋的明洪武时期,他的同学宋濂、王袆双双担任《元史》总裁,宋、王深知金涓的学问根底,曾力邀金涓到京,共同编纂《元史》,金涓依然不出。更不要说以后的朝征府辟了。

金涓上祖本为刘氏。五代吴越之际,因“刘”与吴越王钱镠之“镠”谐音而讳之.时任东都越州剌史刘昕率先易刘为金,于是吴越境内刘姓多改为金姓。

义乌刘姓的来源有二支,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汉景帝刘启的嫡派子孙。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来义乌的一支是景帝第七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汉光武帝刘秀的子孙;另一支是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七、《塘滩金氏宗谱》,以金涓为先祖,金涓长子持正的第三子,第三十六世祖完六公讳抱送者,于元至正间入赘傅门为婿,是为金傅宅等村的第一始祖。

九、《青村崇儒金氏宗谱》以昌寿幼子,第三十四世祖鼎十二公讳涓者为第一始祖,金涓幼子持介之孙、第三十七世祖文真迁居塘下阳,是为塘下阳始迁之祖。二

十七、《白峰刘金氏宗谱》,系中山靖王之后,其后裔刘国宾任天台县令,钱武肃王讳镠,因刘与镠同韵而避讳,改刘姓为金姓。其十世孙曦从天台迁居东阳茶场,即为东阳巍山第一世祖。第二十五世祖讳礼音者由金家衕迁居矿亭。其子昌七公騄、昌八公駬在宣德年间

暨矿亭迁居义乌白峰岭脚,是为白峰始迁之祖。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还必须进一步说明。

一、刘辉是皇太孙,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不仅是各派族谱都有记载义乌刘金姓为东汉皇太孙之后裔,而且有八角坟残存的墓碑‘东汉皇孙始封祖乌伤王之表’,还有青岩刘银树园的太孙亭等都可以左证。但是刘辉究竟是谁的儿子,各派宗谱中却记载不一。《湖门刘氏宗谱》记载是汉明帝刘庄的儿子。我们认为有所不妥,因为明帝是刘秀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建武四年,到建武三十年(甲寅)时明帝才二十六岁,生不出刘辉那么大的儿子,而且在正史上也无记载,因为作为皇帝的儿子封王都应该是亲王,一般都有记载,而亲王的儿子封王则为郡王,就有可能记载不全面的情况。而青肃派上宅和金华东山的《刘氏宗谱》上记载“建武三十年甲寅,汉光武帝封太孙刘强到乌伤”。我们以为这也不妥,因为刘强(强)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儿子,初封太子,后因为母亲郭皇后被废,主动上书要求退出太子位,被封为东海王,这是有历史数据可以查证的。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刘辉应该是刘强的儿子,因为刘强是汉光武帝的大儿子,封地又在

而义乌的刘姓中改为金姓,不属刘秀避难时刘改金之故,而是在五季时,后梁开平元年(公元九零七年),乌伤郡王刘辉的二十六世孙刘圻,(行射一,字时固)仕越州刺史。因钱武肃王讳镠,而刘与镠同音,故而避讳而改姓金,到刘圻的玄孙瑚的时候(北宋),其民籍子孙复姓为刘,而军籍子孙仍为金姓,江南刘姓中有金姓从此始也。

据宗谱记载,义乌金姓人口比刘姓人口要多,这说明历代金姓当官的人比较多,而其迁居外地的子孙也就更多了。由于义乌的金姓均是由刘姓中分派蕃衍的,因此不管刘姓还是金姓的宗谱上都再三强调“刘金不分家”、“刘金无二姓”、“刘金同源”、“刘金不通婚”等,有的甚至还有‘活金死刘’之习俗,即活着时姓金,而死后墓碑上刻的却是姓刘。明代时,在义乌北门一带建有“四青祠”,即青肃派、青岩派、青溪派、青村派,其中青村派是金姓的。“四青祠”是义乌刘金氏族的总宗祠。

四千多年前,炎帝从宝鸡附近姜水出发,向东经潼关、洛阳,约在郑州附近渡过黄河,进入今之河北省南部,再向东北,再渡黄河,进入今之山东北部,当时,山东、江苏一带,东夷族首领是蚩尤。黄帝从陕西向东,渡过黄河,横穿今之山西全境,进入今之河北省北部,一战炎帝,胜于坂原,二战蚩尤,杀于琢鹿,第三战就是“此逐荤粥(银匈育,即是匈奴族),合符釜山(今之怀来县,在北京西北,官厅水库北端)。“以师兵为营卫,邑于涿鹿之河。”创造了统一局面,建立部落联盟。下传至第五代,尧帝登位,开拓创新,不分民族界限,不论血缘亲疏,唯才是举,选贤任能,民族英才等二人,济一堂,分工合作,赏罚分明。西羌族的弃任稷官,契主司徒。东夷侯的皋陶任大理,伯夷为秩宗,益之虞。垂主工师。匈奴族的鲧负责治水,禹任司空。尧帝不让儿子丹朱继位,经过缜密改察,选空舜为接班人,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其好,使九子与处,以观其外,然后禅让帝位于舜。各侯人民,和平共处,团结合作,于自然做斗争,发展社会生产力,物阜民康,天下太平,史称“尧天舜曰”,千古

钦叩。

当时,中华大地上,西羌侯,东夷侯,匈奴族,三足鼎立,都是土生土长的土著民族主系。为了适应各自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有所不同,都具有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共同本质。他们之间,有过战争,是局部的,短暂的,犹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浪花,无政大江东去的方向。

匈奴族是夏后氏苗裔淳维之后,尧、舜以前,称做山戎,猃狁、荤粥、熏粥。居于北边草原,随畜牧而移动。在《史记 ● 匈奴列传》,《汉书 ● 匈奴传第六十四 ● 上》均有明确记载《史记 ● 夏本纪》又记载“鲧是颛顼之子,禹是颛顼之孙,”自相矛盾。我反复改正,推敲,《匈奴列传》和《匈奴传》的记载是正确的。此处不类述。

方此时也,洪水泛滥,东南丰壁,一片汪洋,人民处在水身火热之中,尧帝命鲧治水,他采取堵的办法,修堤筑坝,九年不成,流放羽山,处以极刑。舜帝又命禹治水,禹乃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率领东夷侯的伯益,西羌侯的弃,契以及多侯群众,观察水势,测量山高,主木为标,通盘设计,开山凿河,疏浚沟渠。新婚数日,使上工地,儿子出生了,也没有回去看一眼,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卓绝,遂使长江下游,淮河流域,黄河下游以及济、漯、沂、四、等水,顺流如海,半个中国,沧海变成桑田,沃野万里,人们从丘陵迁入平原,工、农、林、渔各业以及水陆交通,全面兴旺发达。治水成功,是三个民族禹、弃、契、伯夷的共同功劳,禹的功劳最大,舜帝乃“预荐禹于天”,选空禹为接班人,又让禹摄政改了十七年,才把帝位禅让给禹。

禹登帝位,励精图治,开会稽功,病逝于会稽山,至今绍兴仍存有禹王陵,禹王庙,禹王碑,空石亭,开封禹王台存有《治水庆功图》。

禹死后,儿子启继位,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父传子,子传孙,实行世袭制,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私有制逐步确立,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夏代经历十六王、十四代,自公元前 2070 年至公元前 1600 年,统一中国达 470 年,统治区域,在黄河中游南北西岸,七迁首都,民族杂居,通婚通

商。

夏桀无道,契的后裔成汤伐亡,子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建立商朝。

与此同时,叶的后裔不缢,失去稷官,投奔西戎(匈奴族),不缢之子鞠卒,鞠之子公刘“变于西伐,邑于彬”。颜师古经释说:“公刘,后稷之曾孙也,变、伐也,谓行化子其伪也。”公刘与匈奴族融合了。又过了三百多年,公刘后裔古公胆父王,匈奴族的另一支攻击胆父,要土地、要人民、要财物,胆父已经是汉匈西族融合之后的人了,文化升华,思想境界,高不可攀,不爱江山爱人民,他说:“民之在我,与之在彼,何异?让人民为我而战死,我心不忍。”于是把土地,人民拱手相让,自己来到岐山;胆父积德行义,人民怀念他,所以追随他来到岐山,始建周国。又过了一百多年,胆父后裔周文王伐犬夷,以后十有余年,文王之子周武王伐殷纣,始建周朝。汉匈西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创造了政治上八百载,最长久的历史记录。《史记 ● 周本纪》,淡化这段历史,《史记 ● 匈奴列传》、《汉书 ● 匈奴传》上,却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自公元前 1950 年公刘变于西伐,至周武王在公元前 1046 年灭商建周,时间跨度达一千年,周文王、周武王应该算是匈奴族人氏了。周武王怀念夏禹功德,找到了夏禹后裔中的一支,封在杞国(开封),从东楼公繁衍至允县,至勾践,文身断发,奉禹之杞,卧薪尝胆,终灭强吴。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烽火频仍,头绪纷繁,呈犯难分,一言以蔽之,春秋无义战。匈奴族能够到陕北居住,是周武王安排好“川时入贡,称为荒眼”。匈奴族到沈阳居住,是周幽王无道,申侯请匈奴兵来,共同杀于骊山之下。匈奴族能够到嵩山、淇县、滑县、汤阳一带居住,是周镶王的继母惠后以及狄后,子带大开城门,迎接进来的。秦昭王的的母亲宣太后与匈奴族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灭义渠。匈奴族的祭天金人(铜象。相当于汉族的铜鼎,传国神器,是食养万民,受命于天的象征),也从甘泉(陕西淳化云阳山下)辗转迁到甘肃民勤,由休屠王供奉,仿佛传国玉玺在手。以后为霍去病缴获,成为汉武帝炀日磾姓金的主要根据。

二、和平共处

远在黄帝时代,匈奴族就在北京、怀来、官厅水库一带游牧,国界未空,燕、赵、秦等国就修长城,把天热雨多,水草茂盛的一部绿草平原圈在长城以内,他说你强占牧场,你说他践踏庄稼,历史遗留问题加上新的摩擦“剪不断,理还乱”,边境纠纷,时有发生。历史上所谓的“匈奴族侵扰,”实际上是匈奴族为恢复草原而产生的摩擦,双方加温,升级为冲突,以牙还牙,再升级为战争,这一论点,已为当今专家学者所认同,具体表现在国家教委审完的《初级中学历史教科书地图册》第一册上(2000 年版)。

秦始皇统一六国,锐意进取,派蒙恬率军四十万,直取河以南的匈奴族牧场,建立四十四县,又自称林至岷县修筑万里长城,二世而亡。《史记 ● 五帝本纪》记载“三苗作乱,徒之三危”,《辞海》第 99 页记载“三苗作乱,禹往克之,辟土以王”,不用战争手段,采取类似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和解民族纠纷,首创范例。汉高祖率兵 32 万,直达平城,被匈奴族四十万精骑分割包围在白登山上,不打不杀,化干戈为玉帛,在死亡线上,挽救了七八十万人的性命,不愧是夏禹后裔。高祖回朝后,派刘敬前往和亲,相约成为兄弟,岁贡絮、米、僧、酒。汉文帝御驾亲征,率兵八万,直达太原,因济北王反叛而撤兵。汉文帝十四年,匈奴族在庆阳一带,屯兵十四万,威胁长安,虚张声势,不战而走。汉匈之间,或礼尚往来,或投桃报李。楚汉相争之际,七国之乱之机,汉朝东征朝鲜,南伐西越,西击东师,大宛,西越苏岑之际,匈奴族没有乘虚而入。匈奴族南北分裂,南匈奴八部之众,向南迁徙,五单于争立之际,汉朝非但不乘人之危,反而派出使节,从中调节,帮助设立匈奴南庭。匈奴之间,互谅互让。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早年派卫青六击匈奴,斩奴五万,派霍去病七击匈奴,斩奴十一万。晚年思想成熟,深感长期用兵,征而不服,两败俱伤,民穷财尽,于是公开承认错误,下诏罚已。“深陈现往之悔,由是不多用兵”。西汉后期,东汉前期,汉匈之间,相对和平的二百年。

东汉与南匈奴联合北伐,北匈奴于公元 91 年前后,由新疆北部向西迁徙,经过中安西安,到达东欧,以匈牙利的班罗利亚为中心,于五世纪初,建立匈奴帝国,版图为里海以西,波罗的海以南,莱茵河以北地区,公元 451 年,沙隆之战,卡塔隆尼之战失败,国王阿提那去世,匈奴帝国瓦解。1867 年建立奥匈帝国,1946 年建立匈牙利共和国。

王莽篡国,刘氏丧权,收军严尤,乃敢总结历史经验,评论七百年来民族政策的得失,他认为对于匈奴族的入侵,周室王视为蚊虫,驱之而已,“蒲伐猃狁,至于太原,”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练兵选收,少带粮械,用兵三十年,肋敌惧伤,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忍小忿,轻视民力,修筑长城,延袤万里是为无策。帝王收相,找不到上策,倒是奴隶们创造了四千年的文明史,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真理,找到了上策,那就是和平共处。

只有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内多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自由,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投资、升学、就业等领域,享受优待,因此,民族团结,海晏河清,共同繁荣。

三、民族融合

四千多年前,东夷族的伯夷,娶舜帝女儿为妻,匈奴族的夏禹娶涂山女为妻(在蚌阜以西、淮河东岸)异族通婚,首创范例。汉高祖承先启后,实行和亲政策,以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元帝,屡送公主与匈奴族和亲,陪嫁的宫女,侍奉一批又一批,结成姻亲一片又一片。琨邪王率四万余人降汉,汉朝封为五个属国,各衣本国之后,在临洮、庆阳、榆林、鄂托克旗,杭锦旗一带漫长的国境线上,代汉戎边,减少汉卒之半,减轻人民负担。国境两边的匈奴族人,各为其主,阵线分明,相安无事,与周边各侯,通婚通商,逐渐融合。李广利投降匈奴,单于一妹妻之,封为王,带过去的十六万人,自然受到优待,与匈奴族融合另外。北匈奴西迁后,留在漠北的十多万户,先后与朝卑族,汉族融合。赵武吴王,提倡胡服骑射,主张经济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命令汉姓,说反话,穿汉服,民族大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成伟大的中

华民族。

金日磾的母亲,本是汉族宫女,名叫花碑儿,陪公主和亲,嫁给休屠王。她身受汉匈肋侯文化熏陶,教诲肋子,甚有法度,汉武帝钦佩其羌往,金母病势后,下诏把她们的遗像画在甘泉宫壁上,题为“休屠王阎支”,号召后妃,宫娥向她学习。普通妇女,奴隶出身,没有封号,获此殊荣,独步古今,堪于孟母择邻,岳母刺字,并称楷模。

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遗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好,甥舅结盟。满清入关,罗致汉族人才,委以重任,顺治皇帝的母亲,就是蒙古族人,乾隆皇帝绕过满汉不婚的阻止,把女儿嫁给侯孔家,满汉融合,满侯服装“旗袍”,汉族妇女,引为时尚,经济文化交流的威力,胜过百

万雄兵。四、七世忠臣,八人封侯,侯位十二,善始善终

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奉命西征,驰骋河西,大败匈奴军,春夏两役,杀奴四万。浑邪王杀了休屠王,携其一妻二子(日磾,伦)及部众四万余人,起义归汉,浑邪王封侯,日磾及弟弟,母亲,没入黄门署汴奴隶养马。日磾公精心喂养。汉武帝检阅御马时,后宫佳丽,传主肋傍,日磾公目不斜视,昂首阔步,牵马过宫,马又养的高又肥壮,汉武帝觉得奇怪,经过垂询,始知他是匈奴族休屠王太子日磾,年仅十四岁,身高八尺二寸(汉制),魁梧威严,觉得是个人才,当天沐浴,给衣冠,拜为马监,因为日磾公有休屠已祭

天金人,赐姓金。

日磾公谦虚谨慎,忠于职守,依次提升为侍中,驸马都卫,光禄大夫,出则同车,入使左右,赏累千金。日磾公的两个儿子,长的聪明伶俐,武帝甚为喜爱,成为弄儿,不离股掌,有时上肩抱头,有违礼仪,日磾怒目示儿,汉武帝责备日磾,不能于孩子计较。骄惯既久,大儿子行为不检;竟于宫女嬉戏,恰被日磾看见,恐其淫乱,大义灭亲,手刃亲儿,汉武帝又悲又怒,责怪日磾矫枉过正,日磾跪拜,陈述王子犯法,不仅要与庶民同罪,情节轻微,也要从重处罚,以身作则,才能整肃更治,义正辞严,汉武帝忍痛作罢。朝臣马何罗,曾参与江充缔造的巫蛊事件,怨死太子,做贼心虚,有意谋反,日磾公有所警觉,暗中提防,待其持刀行刺,亲手擒缚,掷于殿下,救驾有功,汉武帝愈加信任,素怀嫉妒的朝臣,也都心服口服。汉武帝款纳他的女儿入宫为妃,日磾陈述朝臣,后妃、外戚三者勾结,篡权谋国的历史教训,婉言谢绝,富贵不能淫,汉武帝更加敬佩。汉武帝病重时,昭帝年仅八岁,首选日磾公为辅政大臣,日磾公深谋远虑,急流勇退,考虑到国外影响与朝内平衡,自陈匈奴族身世,坚辞首席,甘当副职,与霍光,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政。以后,上官桀想把自己六岁的孙女,嫁给汉昭帝作皇后,霍光不许;桑弘羊与盖长公主想给丁以外人封侯、封官,霍光允许,三人串通燕王王旦谋反,霍光予以镇压。霍光之妻名显,想把自己女儿成君嫁给汉室帝作皇后,并串通乳医,药死许皇后,汉室帝追查甚严,显恐真象暴露,告诉霍光,霍光大惊;有意检举,于心不忍,纵容包庇,女儿当了皇后,纵妻纵子,埋下祸根。与日磾公手刃亲儿,大义凛然,拒绝女儿入宫为妃,避免后患相对比,思想境界反差强烈,后果有天壤之别。霍夫死后,妻子显、骄、奢、淫、逸,儿子禹,孙子云,山,骄横跋缚,臣强主弱,汉宣帝逐步消权,霍家处处抵制,发展成为叛乱,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善始不能善终。日磾之子金赏,发现霍家行为不轨,已露萌芽,使上书去妻,与霍光女儿离婚,事先划清界限,独得不受连坐。而敢于揭露霍禹等谋反的,乃伦公之子安上也。大义灭亲,酷

似伯父。

扬雄所谓“六经之治,贵在未乱,兵家之胜,贵在未战”,启此之谓矣?

日磾公,伦公家侯拜收封侯情况。

日磾,汉武帝车骑收军,封宅侯、谥敬侯。

金赏:封节侯,嗣宅侯。金当:嗣封宅侯。金伦之子安上:宣帝时封都成侯、关内侯、卒谥教侯。金常:

宣帝时溢封夷侯。

金遵:平帝时封都成侯。金汤:哀帝时封都成侯。金钦:平帝时封都成侯。

日磾公后裔金讳,东汉献帝时,在朝为官,与耿纪,韦晃反对曹操篡位被杀,后裔逃至山东文登,改金姓为丛姓,以避免株连,留有八字家训,“只可读书,不要可做官”。丛氏后裔,陆续迁移苏、浙、闽台。台湾丛氏代表曾来文登寻根结业。文登建有丛氏家嗣,存有《丛氏源谭》,《丛氏族谱》。

陕西省紫阳县发现《义门金氏重修宗谱》,记述了从汉金日磾至明代金公儒五十世学总派及部分支派世系,摘录为下,可供参政:休宁派:安服、安均(可

均),往星。越州休宁黄坂桥头派:浅

越州武源歙县派:支秀、承、桐、至重、柱、极、栋、锌。

休宁分迁湖广通山县雨山源武汉金牛镇总派:文往,下传十一世:昌隆。

宝庆派(湖南邻东邵阳浏阳):弘、卫、遵、若珠。宝

庆罗塘派:天爵、九宵 高安瑞州筠州(孚果派:君卿,君谟。朝理、朝敏、朝凌。高安朝奇、丰城朝忠。富州派(广西昭平):世兴、谟、洽、缉。兰溪临安派:渊 省。金渊之父汝往与金履详的高祖汝

积是兄弟。

履详、履丰是堂兄弟,为宗末元初名将,名儒,文武辉映。后迁巢县,再迁南京,朝兴是明代开国元勋之一,西征甘肃,在临潭立功,再征云南,役于军中,立有寺庙。封为宣德候,追封沂国公,溢赠“武毅”。弟弟、鼎兴、建兴及母亲迁来临潭,世袭指挥使。后裔金标,现年 81 岁,居住临潭相新城镇。金履详的世系是汝积—景文—观—天爵—履详—宗成守己—朝

兴。

五、榆中金家崖金氏源流

根据《金氏家谱》记载:“金崖金氏始祖金沧(藏)海,彭城人氏,于宋代建隆(960 年)年间贸易甘肃,来到宛川,见此地山清水秀,开荒种稻,扎根落户,役葬黑牛山山根,子孙繁衍,地名空为金家崖,同来者弟兄三人,另外四人在临夏,临潭落户。

检中贡井乡坛坪村水岔社,金姓聚居,传说是从金崖寺背后迁来的,金信乾,金汉俊家的祖坟上立有四作石碑,第一作碑上刻着“翁姓金氏,名福周、字南尧,其先世或古彭城迁户,或汉日磾苗裔”。第二坐碑上刻着“监元金公谓照丽,字宝川,别号鸣山,乃先翁福周之贤嗣也,其世系惧评先翁墓碑,兹石后类矣。”主碑时间为道光十年,撰文者基兆泰。

日磾公是养马能手,马监出身,拜收封侯,七世忠臣,人民出于对忠臣的怀念,把他尊奉为车夫、马夫、骡马行业的马王神,是全国性的传说,民勤、武威一带马王庙里供奉的马王神就是金日磾,而且是三只眼。金崖“三圣庙”(俏称老爷庙,始建于光绪二年,已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前,金香泉先生曾经给排了三做木匾:“关帝庙,马三庙,火神庙”。1951 年扩军运动中,为了给参军的新战士家庭挂“光荣军属”匾,把庙里的木匾拆下来用了。我访问了金发库,周玉成、金正芳,金往等老人,他们一致说:“金崖三圣庙,就是关帝庙、马王庙、火神庙,因为是众姓群众捐资修建,不能突出金姓一家的祖先,起名“三圣庙”。以取得平衡。金崖不是牧区,当地农民百分之九十以上不养骡马,三圣庙里一圣是马王神,就是因为金崖居民,金姓居多,金日磾是金姓始祖的缘故。下崖头曾建有马王殿,金家圈卧牛山上,原来建有马

祖庙。

金沧海的后裔,已下传 34 世,从十二代起,分为大、二、三、四房。从十八代起,使用大、国、天、元派名宗亲,从十二代起,各房分别使用各自支派的派名字序,字序为下:大房:大国天元玉 万喜三秉永

全昶巨四美

位禄名寿遵 昭丰广凯逸宣妆崇育通 二房二大国天元生 贤怀积兆芒 世泉培俊杰

仁义忠孝常 祺顺延奕往 康治建同良三房二大国天元银 自能秀尚文 应发兴英才

诗书礼乐贵 成达庆宏立 和孪继宗芬四房,大国天元永 驰骋凤西鸣 联畅巨四新

大国天元永 士守三殿良 正法功名竺榆中金氏,家谱有记载者,在宋、元、明代,分迁临夏、临潭、兰州、靖远、西河数支,榆中境内金家崖、金家圈、寺背后、敬家坪、下崖头、齐家坪、鸦儿沟、三塔营、偏头沟、贡马井、金家坪、金家营、垂台坪,朱典营等村,金姓居民,同根同祖。他们强继祖训,爱国爱民,扶危济国,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服务大公,建

功立业,光宗耀祖。

金崖有“金氏家嗣”,始建于乾隆年间,同治年间。毁于兵险,光绪十一年垂建,2004 年三修,有金日

磾夫妇画像。

第四篇:关于闫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闫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班级里,只有我姓闫,我便不由自主的想,闫氏的人聚集在哪里呢?他们中有什么名人呢?于是,我想做一个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调查闫氏的来源。

2、闫氏人口的现今数量。

3、闫氏中的名人。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电脑

闫姓的来源

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闫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闫城,他的子孙也姓闫,称闫氏。

闫姓人口的数量

据统计,目前闫姓人口数量已经至少有200万人。

闫姓现今分布

据网上调查结果,现在闫姓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

四、结论

一、关于闫氏的来源,有这种说法。

1、据《姓谱》载,分闫、阎二姓。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相传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闫乡,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闫,称闫氏。相传周昭王

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闫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闫城,他的子孙也姓闫,称闫氏。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闫,晋朝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闫。

二、闫氏人口现今的数量。

闫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6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三、闫氏中的名人:

姓闫的人中有许多的名人,有

闫姬(阎姬):(公元98~126年),女;河南荥阳人。著名东汉安帝皇后。

闫姬之父阎畅,母宗氏,东汉安帝刘祜的皇后,有才色,性妒忌。闫亨(阎亨):(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大臣。

闫元明(阎元明):(生卒年待考),安邑人(今山西夏县),著名南北朝时期北魏随郡太守。

闫立本(阎立本):(公元?~673年待考),阎立德之弟;雍州万年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画家

闫次平(阎次平):(生卒年待考),河东人(今山西永济)。著名宋朝画家

闫承翰(阎承翰):(生卒年待考),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著名宋朝大臣。曾凿渠引唐河水百余里,既通航运输,又灌溉农田,利国利民。闫若璩(阎若璩):(公元1638~1704年),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著名清朝学者、考据家。

闫敬铭(阎敬铭):(公元1817~1892年),字丹初;陕西朝邑人。著名清朝大臣。

第五篇: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的问题

我和班里一位同学的名字非常像,连老师都常常把我们叫错,因为我们都姓张,名也差不多。有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对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张姓的来源和张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张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张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书籍、报刊

涉及的方面:张姓的来源

具体内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书籍、教科书。

历史上张姓的名人:张飞、张良、张骞、张衡、张仲景、张旭、张芝、张九龄、张宝、张大千等等。

张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目前张姓人口总数近亿。爸爸的讲述张

姓族谱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等。

四、结论

1.张姓出自皇帝之后代挥。得姓始祖:张挥。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他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弓。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

2.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书法家张旭,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下载关于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定稿)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陈。我常常想:难道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宗是一家。但读了《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以后,我便对陈姓......

    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国家,而且中国的姓氏也是一种文化。所以,我对刘姓的历史和现状展开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的方法 1、......

    关于程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程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每个人拥有的就是姓氏,所以我对程姓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o 一、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百家姓》,......

    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Adobe Photoshop CS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与好几个同学姓杨。他们经常结伴而行,常开玩笑说:“我们是100年前是亲兄弟,100年后也是。”老师说......

    关于邓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邓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邓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nn一.问题的提出 n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姓邓,我们同学说历史姓邓的太少了,所以现在只有少数人姓邓。我不相信历......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全文5篇]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调查方法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张姓的历史名人。 [张氏来历] 张姓之源,可追溯至黄帝。《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的第五子青阳,生子名挥,挥聪......

    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共五则范文)

    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龙姓的来源。 二、调查方法。 1、找有关中华姓氏书籍,上网浏览,了解龙姓和龙姓来源。.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龙姓人口和龙姓分......

    关于李姓的来源及历史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来源及历史的研究报告 一、来源有三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