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中留下的一抹亮色
心中留下的一抹亮色
虽然时间已经过了半月,但第六届校运会在我心中留下的那抹亮色依旧那么灿烂,因为这是自我进校起我们学校第一次把长青和三塘两个校部合并在一起举行全校性的运动会,热闹的场面让我深深体会到了长青大家庭的日益壮大。那天天气十分好,阳光和微风都在为我们的运动会助兴,一进校门,“长青小学第六届运动会”的横幅就让人心情振奋。开幕式上,长青各路运动小将向我们展示了他们飒爽的英姿:“舞精灵”葛施敏、“轮滑小子”刘一凌、“游泳健将”曹守贝乐、“短跑冠军”郭婧怡等纷纷登台亮出了他们的绝活,大队辅导员陈老师对他们的采访让我们明白了“赛场上一分钟,训练场上多年功”——只有辛勤的耕耘才会有喜人的收获的道理。
在大家翘首期待的运动会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参与面非常大,这跟学校设置的比赛项目有关:迎面接力、两人三足、投篮比赛等都是集体项目,每个班不仅要派出大队人马,更要比拼的是班级的默契指数和凝聚力,各班家长代表的参加更加为我们的运动会增添了亮色,当我看到一组组父子兵、母女兵为了上阵努力练习时,我的心里涌起一阵暖暖的感觉:此时此刻他们一定是很幸福的吧!
“重在参与,赛出风格”是我们班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宗旨,虽然我们的运动细胞不如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团体总分没有获得很好的名次,但我相信这次运动会一定让每位同学都享受到了快乐,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那一抹亮色中考作文
绽放,我一直努力的绽放,像梅一样丰满而妩媚,为冬日留在一抹冷艳的亮色。——题记
冬日的苍穹是灰色的,树林是枯黄的,花朵是凋残的。我望窗外寒风的萧瑟,使那棵树显得憔悴不堪,它告别了昔日的花样年华,剩下一片枯黄的叶子摇曳枝头,也许,那是生命的最后一丝挣扎了吧!
我面对突如其来的成绩单,心情是复杂的,是无奈的。家中,母亲的沉默让我窒息,我不知她对我是否有难以言明的失望„„
“啪”,看着床头那面目狰狞的储蓄罐,我控制不住地把它摔在地上。母亲推开了我的房门,用沙哑的嗓音对我说了两天里的第一句话,“想哭,就哭出啦吧!”听了母亲的话,我再也忍不住了,原本我以为我很坚强,原本我以为我以为在打击面前不流下眼泪,而如今我才知道我错了。我转身想伏在床上之时,蓦然回首,瞥见了冬日中的一抹亮色。红色,粉色的花朵在冰天雪地中怒放,那种艳丽的色彩彷佛与我久违了。一朵朵梅花,一片片花瓣,显得那样的丰满、冷艳。它们含娇带俏,在严寒的洗涤下,傲然挺立。在冰天雪地里,梅花那娇媚的身影,飘然而过,正向我频频招手。
那一抹亮色是梅花的怒放,即使是在这万物凋零的冬日,它们也要怒放,它们也要绽放自己的美。
那一抹亮色是梅花的勇气,即使春天的到来,它们固然逃不过凋谢、花落,但它们依然会在寒风中怒放,在白雪中挺立、绽放。
那一抹亮色是梅花的冷艳,即使是面对冰冷无情的寒风、霜冻,它们依然丰满、妩媚,艳得叫人惊叹,冷得叫人发止。
我看着那冬日的那一抹亮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其实生活便是自然,总会经历春夏秋冬,总会有花开花落之时,总会体现春日的希望,夏日的酷热,秋日的肃瑟,冬日的严寒。关键是自己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叫人痛切心扉的磨难。
我希望自己能像梅花一般怒放、勇敢,在面临狂风暴雨之时,迎难而上,毫不畏惧,能像拿株梅树一般傲然挺立,骄傲的怒放,能在自己的生命中顶住压力,克服苦难,绽放自己的美。有一天,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抹亮色,为自己的生命增添一抹亮色。
梅花会落,严冬会过,逆境会离,然而希望不会灭,动力不会止,心中那曾经给予我的动力的一抹亮色不会消失,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忘,那一抹亮色会永存心底,永不忘怀。
绽放,我一直努力地绽放,像梅一样傲然挺立,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抹浓丽的亮色。
——后记
第二篇:征服期中考试,留下人生亮色演讲稿
征服期中考试,留下人生亮色演讲稿
原创: 1603班郭佳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征服期中考试,留下人生亮色》。
秋风徐徐,桂香十里,又是一秋繁华!而我们即将迎来期中考试,考试于学生来说是头等大事。在这挑战面前,有人退缩了,哀叹曰:考试难,考试难,多考验,何安度?其实所谓考试之难,一是难在平时没用功学习;二是难在父母老师期望大,造成心里压力大;三是难在自身迎考准备不足。咦——呜呼哀哉!而所谓检验多,一是学习成绩的检验,二是学习方法的检验,三是道德品格的检验。咦——难上加难!
其实,考试只是检测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了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的掌握知识。只要摆正好心态,对于我们这些身经百战者来说,期中考试只是小菜一碟。这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必经的磨练,在这场比拼中,我们应该要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力,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力,要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斗争力!这样,我们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自信;这样,我们才会有迎战未来的豪气;这样,我们才会征服考试,留下人生亮色!来吧,我三中少年,让我们一起收下以下几个考前技能,迎接期中考试:
1.端正态度,高度重视
我们大家都应该高度重视这次期中考试,切不可掉以轻心,应付了事。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了,并且全力以赴,扎扎实实地搞好期中复习。那么,取得好成绩才有了保证!
2.精心计划,全面梳理
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道练习,完成每一次作业。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复习不单是机械的重复,而更应包含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平时的认真学习是考试的坚实基础,但如果考前认真复习,查漏补缺,也可以弥补原先的不足。
3.讲究方法,认真答卷
考试过程中要细心谨慎,精力集中。要做到质量速度的和谐统一,力争做到:审题要仔细,题意要弄清,遇到拦路虎,不妨绕道行,细中求速度,快中不忘稳,把握好时间,不提前交卷。
4.诚实守信,严肃考纪
我们要做到“考之行,诚相伴”,在考试过程中,要严守考场纪律,维护考试秩序。不能违背公平的原则弄虚作假,抄袭舞弊。要把诚信做为考试的第一标准,以真才实学考出自己最真实的成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我们在考试这个舞台一定能开创出一片大大的天地!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心中那一抹阳光(定稿)
心中那一抹阳光
桓台县实验中学2011级4班 伊依
每个人心中受过伤后,都是灰暗的,有些人就像是阳光般在这时候给予温暖。我的哥哥就是我心中的那一抹阳光。
小时候我有时会惹上一些小麻烦,自己不能独立解决,心里觉得十分伤心,可又毫无办法。哥哥他却悄悄的为我处理这些麻烦,然后叫上我一起去玩。他不知道,我偷偷的跟在他身后看到的一切。在他的背后,我看着哥哥蹦蹦跳跳的身影,心里觉得暖暖的。
每当我不开心的时候,就静静地坐在一边,什么话也不说。,呆呆的,像个哑巴一样。哥哥看见我,也不多说什么,有时他会陪我一起坐一个下午;有时他会找些好玩的事情和我一起做,有时他会拉着我一起去看影片。家里的那一摞厚厚的碟片,充满了我和哥哥的回忆。看着他们,我的心里暖暖的。
每当我回到老家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急冲冲的去找哥哥,向他倾诉心中的一切烦恼。他微笑着倾听,然后拉我一起出去玩。每一次都弄得很胀很脏,我也不介意,就像是洪水找到了发泄口般,心中的阴霾也不自觉地少了许多。哥哥很会玩耍,我的烦恼也在这其中烟消云散了。
现在,我和哥哥不经常见面了,但我每周都会打几个电话过去,询问着哥哥的情况。周末哥哥还可以过来玩。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听我讲,什么话也不说,安静的不可思议。然后随意地找本好看的书,和我用同样的姿势趴在床上,我们两个望着对方,都嗤嗤地笑了。临走时,我依依不舍的向他告别。看着他在楼下向我微笑着挥动手臂,然后一溜烟儿的跑个没影,我的心里暖暖的。
我的哥哥,在我伤心和无助的时候,就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最灿烂的,驱散我心中阴霾的,那一抹阳光。
指导老师:陈烨
第四篇:浅谈民俗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一抹亮色教育论文
摘要: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科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教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以阅读教学为起点,将民俗文化资源延伸至写作教学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开拓语文学习的视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 课程资源 利用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流传积累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民族独特的传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孕育下,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沉淀和展现。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科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充分关注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
一、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作家在营造他所关注的艺术世界时,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将他所体验过的民俗文化、感受过的民俗风情通过文本表达出来,描绘出作者心目中所期望的文本情境。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1.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角度领悟课文内涵。
以鲁迅、老舍、沈从文为代表的具有觉悟意识的现代作家,不约而同地以民俗文化作为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切入口,以民俗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发展的骨架,将民俗文化穿插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当地的民俗现象,就不能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也不能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1]。
无论是《祝福》中的浙北民俗,《茶馆》中的北方文化,《边城》中的湘西风情,都可以看出作者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融入作品中,当这些作品被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就不能忽视课文中的民俗文化成分,不能割裂民俗文化与文本研读之间的纽带关系。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抓住课文内涵,就要用民俗文化视角来还原文本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民俗文化资源是通过时间背景来表现。在对此类文章进行研读时,就要注重文章中所出现的民俗文化中有关传统时令节日的描写,从这一侧面来补充对作品主要思想与情感的理解。例如鲁迅所写的《祝福》中多处描写了全家准备“年终大典”这一场面,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与人们热闹准备祭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勾勒出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迷信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小姑在离别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的初七是指牛郎相会的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之日;下九是指古代农历中每月十九,是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这段话展示了刘兰芝与小姑之间的难舍难分的情谊,与焦母拆散他们夫妻的所做作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2.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层次分析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鲜明形象是离不开所在时代、社会环境影响的。作者要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不光需要依靠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会借助对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描写。而在这些细节中就会渗透进许多有关民俗文化的特征,这就是将人物形象进行民俗化。一方面是对人物出场的服饰的民俗化描写,另一方面是对人物语言中所使用的词汇进行民俗化描写。如果重视文本中的这些民俗化的资源,则能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产生很重要的指引作用,能够扩展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候的思路,以一个新鲜的文本研读视角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重从细节上去理解人物,回归文本的内涵来讨论阅读感受,这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鲁迅在对民俗描写刻画的同时,始终把人物置于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中,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3]例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出场的两次服饰的描写: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以及红头绳,这些都是传统民俗中的“寡妇”装扮,祥林嫂的苦难命运也就从这一细节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为之后她被禁止参与祭祀准备做了铺垫。这身装扮也成了祥林嫂在当时社会生存所背负的负担。如果教师和学生留心其中包含的这些民俗文化信息,就能从侧面更深入具体地来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茶馆》中的对白有大量的北方方言和俗语,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老舍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就充分利用语言来显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与地域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使这些人物鲜活并真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这些不同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更好地解读语言背后所隐含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多渠道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民俗文化不但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缩影,而且也是深厚的文化知识的积沉。这些知识不仅仅局限在文学的范畴内,而是涵盖天文、地理、生物、建筑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应从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中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这一问题。对待民俗文化资源,不仅要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1.借助民俗文化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强调学生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而对学生来说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只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事实上学生并不缺乏写作的素材,而是不善于发现并抓住它。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民俗文化的发现意识与欣赏能力。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领学生寻找和体验身边的民俗文化资源。要让学生带着兴趣与好奇不断在生活中发现与积累民俗文化素材,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写作素材的积累能力。
2.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阅读量要求,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质量水平,究其原因不仅仅集中在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不重视以及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精心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不知道要读什么,怎样读,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更多地选择一些作文范本,在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照搬照抄一些范文,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呢?所以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在指导时不妨引进一些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目。
信息化时代,更强调个人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注重这一目标的培养。语文作为一种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更应该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科学能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这个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民俗文化内容正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的模仿与推崇,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节而冷漠我国传统节日就是一例。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3]民俗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一笔文化财富,也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笔重要的教育财富,要通过民俗文化来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青少年在学习民俗文化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 郑伟荣.民俗──历史文化深厚积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118-119.[2] 高梓梅.从民俗的视角教学鲁迅小说[J].教研天地,2004(2):48-49.[3] 李桂芳.中学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承传.语文教学研究[J].2004(4):33.
第五篇:让示范环节成为美术教学的一抹亮色
让示范环节成为美术课堂的一抹亮色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张灿
【摘要】
在美术教学环节中,示范环节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些教师们为了迎合新课程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探索者,教师是教学的引领者,他们会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在近几年的听课中,发现美术教学中的示范环节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调子。如何有效的示范,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教师需要对课型、教学目标、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分析,从而找到适合本课的示范目标。适时适度的示范不仅能给学生指引方向,而且又能给足学生表现的空间。
【关键词】美术课堂 示范环节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通常示范是一种直观形式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从学科的特点上讲,它是教师对学生“术”的引导,美术课对技能的学习虽然是多方面的,很多技能需要通过教师的直观的示范教学才能让学生更明白。贯穿着一节课的重难点。在以往的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不论什么课型都是一种形式的示范,要么全过程示范要么干脆就不示范。这样的教学不仅形式单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是教学者片面的理解了示范教学作用和价值。在不同的美术课教学中,具体的示范指导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合理科学的示范教学,可以起到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凝聚力及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
基于这样的情况,发现在美术课的示范环节存在以下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一、小学美术课堂示范环节存在的问题
1.示范环节流于形式,忽略学科中的不同课型
美术课有几种课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针对不同的课型,如何示范?要不要示范?在什么时间段示范?示范是否适度?这些直接反映着执教者对美术课的理解深度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在以前的公开课的听课中,教师为了呈现完整的课堂,不论什么样的的课型,老师事先把构图的第一步准备好,第二步出示一幅完整的画。过多地展现老师的素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示范指导,如果这堂课含有技法,这样的示范就只是一种形式;还有些课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就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重心下移”的理念。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到台前示范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进行适时地引导,这样的示范作用有多大等等一些现象。面对这样的示范,就是流于一种形式,浪费学生的时间,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也削弱了课堂的效益。
2.示范环节过频或过淡,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
我从事的是低年级的教学,曾为示范这个问题纠结过,考虑低年级的孩子是培养绘画习惯的好时机,如画面的布局、主体的突出等方面的引导,单靠教师的讲解,作用是非常小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直观、形象。如果教师引导不示范,学生就没有素材可画,如果示范过细,很多学生在创作时容易受教师示范的“定势”,使得创作的作品没有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教师作品的“影子”,这样示范教学只会使学生依葫芦画瓢,形成思维的惰性,作品风格单调,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便认为示范是一种阻碍学生发散思维的不良教学手段,将美术知识技
能弱化、淡化,为怕禁锢学生的思维而不敢示范,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名义上学生在自由创作、表现自己的想法,没有章法可循,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一点美术素养,就起码的构图意识、画面的表现都会受到影响。
二、小学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针对上述现象,就教学示范环节的有效实施我作了以下的思考。1.把握示范环节的度量,体现不同美术课型的需求。
在美术课中,知识技能含量的大小,与教师示范的需求度成正比,特别在学生学习一些新技法时,示范演示就变得相当重要,而且绝对必要,因为新技能技法中新工具,材料的运用,新技法的重点、难点只有通过教师具体详细,深入浅出的示范操作才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上的拦路虎,避免学生眼高手低的情况发生。针对要示范的课堂,对于不同的年级及班级,教师如何把握好示范的量和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的量和度,不是教师随意确定而是根据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来安排。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很好的把握,本课的重点在哪?对学生来说难点怎么突破?应在重难点上多下功夫,是通过讲解还是示范来解决。如我在上一年级《春天的色彩》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用不同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对春天色彩的感受,重在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春天的色彩。面对这样的风景画,第一步的构图是不容忽视的,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先表现了一幅春天放风筝的画面,主体突出、画面完整,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大色块的方法表现大片的草地及一束束的各种各样的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原来还可以这样表现草地和花朵。所以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技能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记得有位老师上的一节《快乐卡通》课,本课属于“设计.应用”课型。课的重点是运用夸张、变形、简化、拟人等手法把生活中的任一物体进行卡通想象。面对这节课,教师在课前就对本班学生进行了年龄特点及学习上的分析。类似卡通课在一年级就有接触,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夸张、拟人手法的掌握还不错。基于对学生现状的分析,显而易见的变形、简化手法的引导就是本课的重点。于是教师就针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了局部的示范。最后课程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理想,有的学生甚至把几种表现手法综合在一起表现了一个卡通,让上课及听课的教师大吃一惊,三年级的孩子竟然把卡通设计的如此好。这样的课堂除了学生的基本学习常规好之外,教师合理科学的示范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它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而留足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美术教材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是静态的,无论教材的解说多么仔细,步骤多么详细,都不如教师的示范能解决技法学习上的难点。通过示范,使其产生表象,进行形象思维,最后掌握知识技能。
2.抓住示范环节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示范的效率。
“向课堂要效率”,这是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话题。在美术课中,既然给学生示范了,那就要抓住重点,有效率的示范。这段时间,在学习区教研员蒋老师给老师们提供的黄山听课录像,颇受启发。其中有一节《人物与环境》一课。本课的重点是能根据不同的人物动态添加合适的环境。教师巧妙的利用剪好的人,同一动作摆放不同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添加怎样的环境更合适。本活动设计通过设置轻松的教学情景,给学生自主的探索和学习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翱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有些学生不仅说出添画什么还说出了理由。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针对添画的中存在的构图问题进行示范,起到引领的作用。本活动设计的成功实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是开发悟性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特征。
3.凸现示范环节的过程,强化学生结构学习的意识。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示范给学生的都是一个结果,学生临摹的也是这个结果,很少有学生关注到它们的过程,我认为老师们示范之后,不应该得意洋洋的看着学生们去复制自己的作品,而应该辅导学生去探索结果形成的过程。针对依赖模仿的班级,对此,我们可以采用
“化整为零”的示范法,给学生示范时,可以把一幅画儿分开示范或者是根据课的重难点进行局部的示范,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技能上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比如手工制作课,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一个示范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欣赏的同时,鼓励学生们拆一拆,再装一装,探索一下这个作品的形成过程。在复制作品时,学生们也会得到一些作品的制作方法,老师要鼓励学生们把学到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应用到其它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中。这样做,不仅仅给了学生一个结果,也给了学生一个结果的形成过程,既给了学生“鱼”,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渔”。
4、留出示范环节的空间,点亮美术学习创造的火花。
艺术的东西不是绝对的,要提倡学生对艺术的独特见解,绘画要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作品特别有依赖性。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示范可能就是美术课的标准。教师打破这种标准意识,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示范不是标准,而是一个例子。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示范画中的可变因素,如:在上《这是我呀》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抓住特征表现自己进而美化自己。学后要让学生明白,画中人物的特征不可变,人物的服饰可变,人物的发型可变,人物所在的场景可变,色彩可变等等,再如在服装引导时,教师适时的提醒,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习的《新画布 新衣服》一课吗?简单一句话的引导,让学生回忆起可以用点、线、色块、颜色来表现,最后学生可以根据这些可变因素,在掌握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又能找到自我发挥创新的点进行作业,呈现出的作品就完整、丰富多了,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这样即使教师有了整体示范的引导,学生也会有创造性的发挥。
5、打破示范环节的流程,凸显美术学科体验的特点。
美术学科注重过程的体验。以往的教学有以下示范流程,第一步构图,第二步添画,第三步涂色引导这样单一的示范流程。曾听过一节《水墨游戏》课,本课教师通过出示新的绘画工具,创设教学情境入手,引出课题。毛笔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教师随即利用毛笔和墨画出个漂亮的小鸡,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各个兴趣盎然,都想来尝试一下。这时教师放给学生去体验并通过视频投影示范给大家看,其他同学在下面做,并请示范的同学回答自己的感受,下面的学生做补充,教师总结水墨画的特点,适时抓住墨色浓淡变化、用笔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引导示范。学生再次尝试,利用墨色的浓淡在画面上任意地涂画,然后转动纸张,使之流动、渗透,看一看墨迹像什么。根据想象,引导学生再利用吹、点、甩、滴、抹等方法添加墨色、色彩成一幅画。本教学活动设计力图通过设计一个绘画工具的改变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三次游戏体验,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给学生思想放飞的空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创新的精神。本课示范环节就打破了常规的示范环节,而是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示范引导,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小结
灵活的示范方法,可以给课堂带来丰富的效果,但无论我们如何引导,也总会有些学生依然跟风临摹,我想,这也是很正常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层次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有那么强的创造力,况且,临摹也可以让那些创造力不足的学生得到追求美的乐趣。要想彻底改变学生跟示范风的做法,只有从低年级做起,让学生在平时养成观察的习惯,多动手,多记忆形象,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才能让学生从老师的示范的窠臼中脱离出来,自由翱翔在艺术的天空。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走进课堂.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尹少淳)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