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产业新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时间:2019-05-12 07:0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智慧产业新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智慧产业新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篇:智慧产业新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北科建集团:智慧新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作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知名项目的缔造者,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简称北科建)科技地产的理念和模式早已为业内所熟悉。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到来,北科建的商业模式和战略也发生重大的变化。

在以往的政府园区投资职能过程中,北科建着重于园区的策划、产业定位、土地开发、产业招商以及企业孵化等方面。“在新型城镇化下,大家都在探索城镇化实施的路径,”北科建集团总经理郭莹辉说:“产业园区的开发与运营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重要支撑力量。”

北科建集团正在以产城融合的科技地产模式,按照智慧产业新城的架构在全国多地布局。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加速推动和智慧城市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北科建集团按照科技地产产城融合的理念,正在构建科技新城的升级产品—智慧产业新城,将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进行融合和完善,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目前,北科建集团已经与IBM签署了合作协议。一方面,在北科建现有的科技地产项目的后续开发中,将增加智慧园区的相关功能;另一方面,北科建与IB M将共同策划和开发北科建新获取的智慧产业新城项目;同时,IBM将发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为北科建集团推荐的入园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辅导、企业融资和企业高管到IBM总部实训等服务,以帮助入园企业快速成长。

郭莹辉表示:“国家的科技园区已经发生了大的逆转,从原来的产业园区逐步向产业新城升级。我们提出的智慧产业新城拥有非常大的空间,而且产业也不是某一特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内部把它的特征定义为多元产业集聚融合。”

郭莹辉用三句话来概括园区升级的核心理念:多元产业聚集融合、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社会管理智能高效。相比科技园区和科技新城,智慧产业新城规模将更大,不再是单一产业聚集功能,而是多元产业聚集融合、共同发展,并配备相应的教育、医疗等城市配套功能,为入驻企业提供给更加完善的生活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加速企业发展,降低创新成本;同时在园区管理方面,更多从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智慧城市的手段,实现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第二篇:以读书学习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读书学习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七区王胡砦小学

刘艺华

对于城镇,人们有着太多的期待:便捷的交通,优良的教育资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我们二七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我想便是痴心育人吧。何以此说?现代化的城镇需要优美的环境,更离不开质朴可爱的公民。这些好公民从哪来,从教育中来。

一、和学生一起认识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的责任担当。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全省先行先试,必须率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此外,我们的城镇化建设还有显著的特点。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体现为“六个新”,即“新”在涵盖农村,从农村着手推进城镇化;“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可以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新”在不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新型职工;“新”在农民和市民享受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新”在以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二、多读书促发展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

古往今来,书籍就是人类的挚友,人类对这位“挚友”更是倾注了特别多的情。作为小学生,正是读书的绝好时机。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在我们班上,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这些书都是孩子们从自己带来的,少着一人捐献一本,多着四五本。有童话故事,经典作文,世界名著等。在课堂上,我领着孩子们读书,在课下,孩子们或聚在一起,或独自静坐,认真阅读着。从这些书籍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明白了更多的道理。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仅学生要读书,作为育人的教师,更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阅读一些专业书籍,或者一些教育书刊,报纸,都可让我们站在知识的前沿,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教与学生。

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学习。在这个 “一网打尽天下事”的网络时代,大量的知识都可以在网上得到。网上了解天下新闻,快速查阅非专业的知识;进行观课,议课,流览专家的博客,更是有明显的优势,不出门就可现场观摩学习,还可参与讨论交流。

一些良好的习惯对我们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善于做学习记录和工作记录,学习反思和工作反思。记录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是为了更好的记忆和掌握,进行深刻的反思才会真正成长进步。反思学了什么,做了什么;怎么学的,怎么做的;学会了吗,做对了吗;会在哪里,对在那里;不会在那里,不对在哪里;还要怎么学,还要怎么做;没有记录的学习是笨拙的学习,没有反思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我们学校就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每个教师都有听课记录、政治笔记、业务笔记等,听完课还要有听课反思,上完课要有授后反思……这些对我们的成长都有很大益处。

城镇化建设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是使我们的家更加美好的快捷途径。让我们各司其职,尽我们的共同努力建设她,并盼望着这一天快快到来!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03-17北京晨报(北京)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这部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的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产生怎样的作用?这部规划有哪些亮点?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关键词:指导性

文件内容: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一些城市“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专家解读

“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全面丰富,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强,意义深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他说,为了避免走弯路,这份文件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关键词:以人为本

文件内容: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在徐洪才看来,这部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文件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着墨很多,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问题。”他说。

谈到规划强调城镇化必须和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时,他说: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出现“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现象;农业是基础,农业现代化事关粮食安全。信息化则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词:发展动力

专家解读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对此,徐洪才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世界也是一大机遇。

徐洪才说,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他说,同时,亿万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等巨大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关键词:量力而行

文件内容:我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类城镇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件内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建议,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伪低碳”:一些城市计划建超高层大楼,但把每吨水从地面提升到几百米高的楼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是虚假的集约、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简列)

1,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新的观念、体制、技术下的新型产业模式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

1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

3,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比如汽车交通将转向生态交通,以最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物流,实现城市流通功能的便利通达;将耗能建筑变为产能建筑;通过地表软化、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对生态占用的补偿,使建设用地兼有生态用地的功能。

三、中国城镇化历史背景

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有1.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5%左右的城镇化率。

四、中国城镇化过程有哪些问题?

1,农民土地物权基本形同虚设

“土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保持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以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要素。”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过去三十年,中国在土地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进展,为建立和完善土地财产的现代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存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和真空地带,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刻和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的各种需求。

“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持续二元性以及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这一特征带来的问题是: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制度安排存在问题,城市土地比农村土地拥有更完整的权利制度,享有更完善的权能,二者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同时,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法律规制和管理体制是分割的。

这一基本特征导致了四个主要问题:农民土地权利弱化;地方政府(市县一级)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与土地相关的融资;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和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低下,和与此相关的耕地占用和流失;土地法律框架不完整。

农民土地权利弱化,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物权基本上是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农民通过土地物权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的权利。征地程序与补偿标准不公平,土地征用成为社会不满的一种来源。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的土地融资,一次性收入的做法使长期的收入来源不可持续,也使土地相关收入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因而缺乏透明度与责任,可能会导致金融部门的风险。

按农业产值的原用途补偿和经营性用途的招拍挂出让,激励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式利用,导致宝贵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突出表现为各类城市的形象工程以及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低。目前中国城市的容积率只有0.3—0.6,远低于发达国家1以上的水平。而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持续减少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最终危及社会稳定。

按照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国有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没有对两种所有制土地平权的制

度规定,这不利于对土地权益拥有者的切实和充分的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与城市房屋均属私人物权,征收私人物权采用不同标准势必重新引入城乡征收法律的二元体制。

专家认为,作为一种基本的财产制度,土地政策和管理制度要有效地在多样的、相互联系甚至相互竞争的土地各种功能中寻求一种平衡,需要一套综合、完整的措施。专家分析,土地政策改革的目标应该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促进农业的发展,包括对农田进行保护,通过土地的市场化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支持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有序的城镇化。

第二,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部门的发展,在一个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规划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为城市的扩张提供土地。

第三,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以土地资产作为可持续的公共收入的基础,为公共服务和投资提供资金。

第四,完善利用土地作为抵押来获得资本的政策工具,增加可抵押资产的选择,支持金融部门的成长。

第五,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快速经济增长的一致性,并把生态文明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第六,促进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权利安排的协调、一致、完整和保障产权的稳定。2,户籍制度让1.6亿农民工被城镇化

“如果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中国51.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

1.6亿的农民工群体。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理应要享受城市公民一样的待遇,这是新型城镇化需考虑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专家认为,现在所谓超过50%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绝大部分被统计为城市人口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实现永久定居。

3,盲目造城运动致城镇化效率低下

我国城市化在加速,现在从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直到地级、县级城市,都在建造大马路、大广场、大建筑。但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把各种产业都堆在大城市里面,搞“造城运动”。结果不论城市建设还是城市运营,都效率低下,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受到了成本过高的阻碍。

首先,土地资源大量浪费。中国是一个土地短缺的国家,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浪费非常严重,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万元GD P耗用土地面积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而且用这样的办法进行城市化,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大量虽然进了城却并没有真正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于是出现了双重二元结构。

其次,用摊大饼式的发展推进城市化,因为专业混杂,所以并不能够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导致了城市的专业化水平很低,这样就很难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半径变得非常长,交通拥堵,城市运行的效率变得很低。

为什么会发生低效率的问题?一是由于价格扭曲,使得土地被大量浪费。二是政府职能错位。“城市”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来源。我国城市大多是从“城”即“都”(政治中心)发展而来,而其他国家的城市大多是从“市”即市场发展而来的。一般而言,市场自发地使得城市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化,形成了相关行业支脉繁多、关系密切的金融业集中在大城市,行业间关联度不高的制造业集中在既能发挥专业化的集聚效应,又能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小城市的格局。而在我国,政府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模愈大的城市行政级别愈

高,支配资源的权力愈大,行政级别愈高的城市也就有更大的权力动用资源来扩大城市规模。这种体制推动了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摊大饼式“造城运动”。

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大方向是什么?

方向一:土地流转试点

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征地补偿被置于首位。”北京大学著名法学专家姜明安认为,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将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制定和农村的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推进城镇化的一大难题就是农村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1992年,广东省南海市下柏村农民将承包经营的土地以股权形式,流转给村集体成立的经联社统一经营。

而最近的一轮土地改革始于2008年,当时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成为此轮改革的主题。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农村城镇化方面,很多地方的土地改革试点“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不同的经验:重庆的地票式交易、成都土地流转、广东佛山的股权分红、天津宅基地换房,不同的地方做法不同,但都为全国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鉴。

比如成都在新一轮农村产权改革中提出,“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这样的改革赢得农民的支持。但在取得经验的同时,确权、监管、收益和小产权房等棘手问题也暴露无遗。

在北京打工5年的农民工杨雄称:“政府如果不把土地和就业解决好,将户籍迁离农村的农民就会觉得不踏实,还不如留下土地种庄稼更有保证”。

这已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农业部最近就明确表示,2013年将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方向二:户籍可能是新型化城镇推进的突破口

“户籍改革看似简单,但要落实与城市户口相挂钩的利益却很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分析,户籍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行,就是因为城里的福利政策太多了,且继续和居民户籍密切相关,进城的农民很难同步获得社保、就业、教育的机会。资料显示,全国将近2亿进城农民工中只有200万左右通过买房、结婚等方式获得城镇户口。如此一来,城市空间扩张过快,而农村人口由于户籍、购买力等限制,被拒于城市大门之外,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而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正是阻隔在城乡之间的主要壁垒。

“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党国英表示,2020年若要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中国要依靠改革实现没有水分的真正发展,而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

方向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决策层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并将于全国两会前后颁布的《规划》,就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的更为长远、更为清晰的战略布局。

六、我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模式(试点城市)

成都

天津

广东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交通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交通

 张国华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

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讲过这句话,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交通和我们的城镇化到底是怎么结合的?今天重点来谈这个问题,在交通城镇化较好的情况下,高科技和城市结合,这才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

交通与城镇化是什么关系?

首先看城镇化,简单说城镇化是人口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高度集聚,世界经济主要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情况。回头看我们国家为什么提出信息产业化?这要回顾一下我国过去六十年的发展,头三十年我们通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农支工建立了一个基本模式,城镇化有连续16年保持在17%,国民经济进入了崩溃的边缘,所以我们进入了后30年,迎来了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去年的城镇化率达到53%。但是请大家关注,这里面有17%,1/3左右的非户籍人口是享受不到城市的美好生活。这个数据背后是什么?我们过去的城镇化是以低价的工业用地,低价格的劳动力成本,低价的环境成本,靠低价的成本竞争,进入了全球的产业体系。我们的城镇化模式上,是靠高价的居住用地,高价的商业用地,对冲低价工业用地,完成城镇化基本模式。但是今天在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北京危机、华北危机、大江南北危机,我们走不下去了。一个国家要进入一个真正的、现代的、成功的国家,它的发展路径是靠成本竞争转向投资导向,其实我们国家很多地区都已经走到这个阶段,但是投资导向是有报酬递减的,投资越大后来带来你的经济增长、反馈的效率是越差,所以中央政府提出来要走向创新导向,这对未来的城镇化是什么?就是要走向一条新路,我们的产业要转型要升级,要找到高附加值的产业,对应的应该是相对高价的工业用地,相对低价的居住用地,相对高价的商业用地,采用这种新的转型模式,去解决我们的城镇化。我们新型城镇化的框架里有非常全面的要求,但是我个人认为,如何解决好我们的产业升级转型的问题,解决好我们进城就业和住所,是将来我们落实好人口城镇化两个关键基础,其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都是同属于二者的附属物,这个是看我们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

再一个看交通和城镇化,也就是说交通和我们土地利用的规划是怎么样的?从交通规划的学科诞生第一天起,就在强调交通和用地的结合,所以有了交通土地利用的一体化,有了交通引导城市TOD,有了今天的公交都市。但是作为一个从事城市规划领域内十多年工作经历的人,我必须很冷静的告诉大家,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两张皮,更多是现在不断纠结,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学科都没有把握好产业是我们城镇化的源泉,我们今天看到的城市失败,无论说低碳率,还是国内现在有几个鬼城,都是因为产业不行。我们很多政府都特别重视产业规划,但是从全球看来,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他的发展是按照他的产业规划去发展的,大家第一反应产业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它的市场经济规律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产业的成长规律,产业的空间组织规律,产业的价值链条的组织规律,这里面我们可以简单的先记一下这句话,基于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人口的流动,产业的变迁是重塑城镇空间的关键力量,产业与交通之间动态协调机制,应该是将来下一步追根溯源掌握好的规律。

交通产业空间是怎么协同的?

首先从历史的大尺度上来看,从码头城市、港口城市、铁路城市、汽车运输时代的多中心形成,到今天航空和高铁所代表的综合交通枢纽,从历史上能看到这个规律,就是产业升级是相伴而成的,这里面我们交通都会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有了这么一个大的认识还是不够,我们需要从微观上再来看,经典的三个产业的区位论告诉我们产业和交通的问题。

比如说农业区位论,讲的是离城市越近,我附加值更高,越远我是附加值越高的农业;同样工业区位论告诉大家是交通指向工业基本格局,劳动力指向带来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偏移;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务位论。有了这三个理论的判断,无论从历史的尺度,还是从我们经典理论的尺度,交通跟产业都是有很密切关系的。

但是有这样的理论还是不够的,这就是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反思,主流经济学忽略产业经济的空间区位,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工具来严谨的思考报酬递增和垄断性竞争。同样他还有第二大反思,新经济地理学深受一种诱惑之害,即关注于最容易建模的东西,而不是实践中可能最有用的东西。我们从他的两大理论看我们过去很多工作的困惑,首先看这两种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克鲁格曼的两大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第一,传统的经济学在研究产业和空间的关系。他认为产业在空间上是均制分布的,产业和空间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带来的情况是,我们今天所用的预测模型,都是来自于传统的经济学预测模型,三种条件决定了预测模型一定是线性的增长。但是克鲁格曼告诉我们,在今天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在空间上是高度集聚的,因为集聚之后基础设施的共享效应,产业分工合作,产业链条之间的匹配效应,产业知识信息环节的学习效应,带来了极大的报酬递增,并且在我们的空间上形成了隆重性的空间,这三个条件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地区一旦进入这个阶段,你的发展一定是非线性的,是指数性的。所以按照这个理论能看到,在过去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还没有哪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人口没有不被连续突破的,我们主要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预测,五年下来基本上都完成了20年的事,我们城市主要交通指标,我们的机动化的水平,我们的轨道水平。比如说汽车,2005年的时候国内外的人对中国汽车产业都是非常关注的,他们的预测是中国到2014年超过日本,2019年超过美国,但是中国汽车产销量2009年就超过美国了,用这个方法能看到未来需求预测的东西。

第二,这三种传统的工业需求和新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产业和交通是有紧密关系的。产业集聚和我们运输成本是有紧密关系的,但是克鲁格曼也反思了,他太多关注数学建模的东西而忽略了实际的东西,因为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的布局,在空间上如何协同,这是一种定性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定量的关系,有了这个方法之后,我们来看运输成本和产业之间是什么关系。

按照定性来分,我们的运输成本可以分为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时间和经济兼顾的成本,对应着三种类型的产业。第一种资源能源型的产业,这类产业的运输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通常达到30%以上,所以这类产业的布局都是跟着货运铁路和港口走的,我国钢铁重工业的产业基本上都在沿江沿海港口区;第二类资本运输产业,快速从工厂门口进入客户门口,能实现这种方式的就是汽车和公路运输,所以我国大量的经济开发区都是在高速公路沿线普及的;第三类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信息要快速流通,互联网的企业在2000年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用新的网络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对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没有哪一种方式所能取代的。对应的就是什么?高铁和航空,所以我国的航空和高铁,都是超快速的发展。比如说高铁,刚刚通车的时候,很多人还在反思,说我们的高铁太超前了,但是现在经常碰到提前好几天高铁票买不到,这也说明了产业和交通的关系。

有了这三组关系再看过去的城市规划有什么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推出之后,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代表的规划进入了一个深刻的反思期。比如说以北京为代表的,当时是国务院总理温总理批示的,政府组织依法办事等等24个字的全面指示,这次规划的编制,能想到知名的专家定级的智库机构全都有参加,但是十年实现下来,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依然看不到,因为它的产业空间不是这个,交通空间也不是两轴两带多中心,所以北京市规划委对这个空间结构在今年年初有很深刻的反思。

从全国来看,总体规划对于人口用地等规模的把握能力已经基本上丧失,对结构性空间的整体控制能力,是显著下降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经济发展地区,还很少有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是按照原来规划和结构发展,这是为什么?指导城市最主要的一个规划就是城市总体规划,我国主要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需要到国务院批的,但是从编制办法里看交通产业空间如何把握,更多的从体系上来讲,综合交通规划是以服务于城市总体来规划的,结构没把握住,人口用地指标也没把握住,那将来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发展,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怎么办?

如何处理改进目前的交通规划?

首先我个人认为,将来传统规划的结构关系,必须向新型规划转变。传统的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产业做一个专题,然后来指导综合交通规划,未来的规划应该是研究好对外交通设施、产业集聚布局和城镇体系之间的关系,协同好这个城市群层面的关系之后再来解决中心层面的关系。

传统交通规划是来自于美国,是以交通需求为导向,以交通模型做方法,但是美国那个阶段推出的时候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已经完成,美国城市空间进入比较稳定的阶段,但是在我们今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空间结构巨大调整,人口产业快速集聚,所以我们的交通需求、人口产业等一系列基础数据是没法预测的,再拿着一个极其不靠谱的需求做自己的方向,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

第二个我们的交通需求基础是重力模型,而城镇化是一个时空综合的动态过程,一个静态的数据方法,怎么可能解决一个动态的过程?方法有问题,所以在新型城镇化下,应该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那就是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把交通产业空间一系列重大基础要素实例出来,然后进行城市群层面上重大要素的协同,再解决好城市的骨干交通网络,这种需求的重点是解决好趋势判断和一个需求的把握,模型评价用于传统的城市各种专项规划里空间结构比较稳定、人口不会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解决那一部分的问题。具体来看,在基础研究部分,需要把城市群空间特征、产业特征、交通特征梳理出来,按照协同模型看,存在哪些问题,在城市层面上也要处理好交通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另外衔接把这一系列问题总结好,同时要对外交通、产业布局是怎么互通发展规律,这种好的规律要在未来发展中延续下去。

交通规划要注意哪些问题?

两年前在深圳讨论深圳交通体系规划,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深圳交通体系规划,首先要解决好全球化下国际视野的问题,深圳过去三十年是依托香港接入全球,但是三十年发展,深圳机场已经超过香港,这些设施要和全球哪些点建立联系,这是在我们综合交通规划体系里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国家视野,对城市群这些重大交通设施,比如说北京机场,很多人可能有争议,但是北京新机场是处于三大经济走廊的位置,我们的新机场将来很可能是全球最大机场,和我们经济发展关系怎么处理,在区域市场和北京产业布局调整,空间结构重新构造,也需要我们处理好。基于这样的情况下,对产业方面要有新的思考。将来根据产业划分,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哪些产业是要面向全球,哪些产业面向全国,哪些产业面向地区,相应的网络怎么支撑好。

同样,城镇空间上也要有经济学,全球视野空间价值的识别,在综合交通网络上如何结合我国已经布局的东西,在我们的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和产业功能的调整、城镇的空间的调整在空间上做好协同,做好落实,这是要重点解决好的,所以我们能看到新型城镇化里也有很明确的解读。城际网络上如何解决对中小城市的带动也是需要考虑的。

接下来看大城市,骨干的交通网络和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和城市两网两枢纽,是快速轨道网、运输体系怎么把握。合理的关系应该是,客运枢纽体系应该和城市中心体系,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协同,货运要和产业集群区结合起来,快速路网应该支持城市空间拓展,快速轨道网应该去集聚城市功能的重构,也就是说城市主要人口产业都应该集中在轨道沿线轨道站点周边来,这样才能建设好综合交通枢纽的问题。

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结合新型城镇化有可能出现哪些方向?

未来新的趋势,我们的创新,是要跨界融合,跨学科跨专业。在新型城镇化里需要考虑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空间和交通网络,是为了提高土地所代表的空间,交通所代表的基础设施稀缺资源的配置。从城镇化、空间规划的角度看经济,是为了优化生产、消费等活动的空间结构,这两个视角只有相互融合,才能解决好未来城镇化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视野下,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车联网、互联网大数据,除了解决好今天城市怎么不堵车,人出行怎么高效之外,我认为智慧城市应该包括三方面,智慧城、智慧市,智慧人。其实将来很多方向都应该起码有另外一个思考,让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让空间组织更有效率,如何节能环保,如何低碳,我觉得这是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结合最近新的发展也能看到一些新的趋势,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的出现,它实际上已经宣布了电话叫车业务可以进入历史了。

今天各个城市也在探讨定制公交,以前的公交规划,是按照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我安排好线路,你愿意坐就来坐,不来坐没人管。但是定制公交呢,乘客可以提需求。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定制公交和打车的APP结合,头一天晚上你登陆平台,说明天早上从哪儿坐到那儿,那公交车只要达到一定客流就可以组织线路。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无人驾驶汽车如果全面普及商用的话,它会带来两次革命,第一对汽车产业的革命,将来很可能不需要这么多汽车了,因为你拥有车的时候,通常看来这辆车一天使用不会超过两个小时,22个小时的成本是荒废着,第二对城镇化,对将来的发展来讲,城市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道路了,也不需要那么多停车场,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同样在货流上,电商的出现也告诉了我们新型城镇化有更多的东西。以上这些方面如何和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好共赢、创新的问题。

最近我们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在4月19号中国城市高峰发展论坛上,在徐主任的见证下,已经成立了智慧发展联盟,欢迎大家在智能交通方向的和城镇化结合,我们也可以互相携手共进。根据国家职能的调整,发改委城市中心的综合交通院也在这个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进一步强调新型城镇化和各个专业规划的结合,交通方面非常明确的讲到,综合交通规划和国民经济规划的结合,所以我们这个机构根据发改委的要求,将致力于交通产业空间协同的发展规律探索,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的规划、基本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在这儿我想多讲一点,因为我今天可能讲的很多理论方法,是传统教科书上看不到的,大家对这一点有新的认识,或者和我说的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可以私下多展开交流,因为好的思想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最后借用创新理论大师总结的一句话,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根据作者在第五届中国智能运输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下载智慧产业新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智慧产业新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足水文章 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精选5篇)

    做足水文章 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不断提高,城镇品位、城镇特色、城镇形象等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引导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近年来,河南、江西、安徽、河北、陕西等中西部......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

    肃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肃州区情 肃州区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丝绸之路的通衢重镇,自西汉致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资源节约、产业集约、生态可宜居、产城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大中小微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

    新型城镇化建设汇报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为实现“两个率先”做好规划服务工作 ——****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2011年是****县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

    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

    **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活力**、魅力山城”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

    新型城镇化建设定义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

    新型城镇化建设汇报(范文大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实现“两个率先”做好规划服务工作——****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2011年是****县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