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长霞人物报道的浅析

时间:2019-05-12 08:2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任长霞人物报道的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任长霞人物报道的浅析》。

第一篇:任长霞人物报道的浅析

关于新华社与人民日报两篇任长霞新闻报道的浅析

众所周知,人物报道以多种体裁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

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典型报道的方式出现,人物之所以被选择进行报道,是因为他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主题,成为众人之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指导性、思想性。这也是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在采写任长霞的一个标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笔下的任长霞报道,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平民视角,真情实感

新华社记者笔下的人物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其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特色:平民视角,真情实感。读者读后觉得真实感人、可亲可信,这是由于作者对采写人物有真情实感,是有感而发的,反映新时期,人民好公安任长霞对党的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警察任长霞》一文中,作者动以真情,以评书式动感

讲述还原一段段鲜活的故事,又折射出人物的职业特点。著名记者穆青曾说:“能让人看后掉眼泪的新闻作品,尤其是人物报道,才可能成为好作品!。”

我们看到文章大量细腻而有真挚的感情,细节的描述形成了形象化的冲击力,并在每一小标题结尾出采用任长霞的口述或感受表达这位英雄人物最细腻的感情,如“没有点须眉气概,怎能产生这样的警中花木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所有成功的大事都是从做小事积累起来的。任长霞做好了群众眼里是塌天大事、而很多干部当作芝麻小事的事情。”读者可以在这样警察人物报道中被感动,就是因为记者以真实的笔触来记录人物,发扬典型人物的精神。

读完这样一篇人物报道后,那些细节常常会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消息、通讯,还是其他新闻文体中,成功的细节描写都会让人念念不忘。

(二)表现人物的普通性

《人民日报》报道的《百姓心中的丰碑》,是一篇材料扎实、感染力强的稿子。每一个简短的故事后面注意了“主角”与“配角”之间的互动。一个人的成就,不可能有绝对的独立性,多少会有他人的参与和协助。文章中在突显“主角”的事迹的同时,并不需要压低群众,故意将其他人写得落后、矮小,而应该采用“水涨船高”的方式,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使典型更好地融于人民群众中。“3年来的并肩战斗,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描绘了任长霞与同志们一家人一样的关系。

俗话说“人无完人”,确实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人物,无论他心灵多么纯净,思想多么崇高,归根到底,他终究是个凡人。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只有这样,人物的形象才丰满、才真实可信。《百姓心中的丰碑》一文中,作者记录了任长霞普通人的一面: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女人,如果说任长霞也有她的不足和缺陷,那无疑是一种英雄的残缺,残缺的美丽,美丽的崇高!“要用百分比打分,你给妈妈多少分?”卯卯沉思了片刻:“顶多80分,因为她陪我的时间太少了!”

“大与小”的关系是指表现人物主要精神层面的事件与点滴的日常生活琐事之间的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表现出一个可亲可敬、人人可学的典型。《百姓心中的丰碑》一文,写作上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听百姓们含泪讲述长霞的故事,真情似颍水清澈,朴实如嵩岳无华,像追忆逝去的亲人。从那悲痛凝重的氛围里,我们真切地感悟到,一个人们心目中的‘好官’、‘好公安局长’与百姓的血肉联系,感悟到‘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的朴素哲理。”开头部分的这百来字,勾画出一个爱岗敬业、深受人民爱戴的崇高形象,整个文章的基调就定了下来。但作者也并没忽视任彩霞作为普通女人,作为家庭中的妻子与母亲的一面:“她自

己就说,‘爱红装又爱武装’。说真的,不管啥衣服,姐姐咋穿都好看。”这些叙述,看似琐碎,但却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拉近了新闻人物与读者间的距离。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说: “我的原则是:人不求全,文不求同。以全求人,则天下无可用之人;以同求文,则天下无可读之文章。” 一个记者采访和写作的对象即便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了不起的英雄,也要注意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我们的时代需要崇高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需要为社会进步和人类事业发展的最高目标而献身的精神。

第二篇:人物报道

陈其伟2003年以来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边远贫困老区山村第一线黄田村担任村支书,他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凭着让黄田村富起来的信念,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创造出令人信服的辉煌业绩,实现了该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带领发动群众养牛1000头,养猪12000头,养黑山羊600头,养蜂1000多箱。种植橄榄150亩,龙眼350亩,油柿500亩,造林10000亩。同时还办起黄田村矿泉水厂、大雾山茶叶厂和3家服装加工企业、2家包袋加工企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60多人。陈其伟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铺筑了8.8公里6米宽的通村水泥路、9.5公里3.5米宽通往8个自然村组的水泥路,新建老人活动中心和架设有线电视,建设小型水库水坝以及村主干道路灯亮化工程等。黄田村也由2002年泉州市贫困村逐步走向2007年泉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还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陈其伟也先后两次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泉州市劳动模范、农村实践“三个代表”基层干部标兵和服务“三农”工作先进工作者,并被群众称为“大山深处的领路带头人”。2008年陈其伟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第三篇:如何做好新闻人物报道

如何做好新闻人物报道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那么,什么样的人物能成为新闻,成为报道对象?采访有没有通则可言?我们如何采访如何写作?笔者在此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下体会,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三种人物能成为新闻

根据一个人物之所以值得报道的原因和人物自身的新闻价值,笔者认为可把人物报道分为名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种。

(一)名人任何时候都是新闻,其价值在于人格魅力和他们的事业成就,他们的出现就是一条新闻。当然这也要抓住他们身上的亮点做出有特色的新闻,否则就只能沦为一般的四五百字消息了。

(二)公共人物因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具有新闻价值,其价值在于公共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

这些人物包括官员、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他们本身的新闻价值不大,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与他们有关,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策划者或反对者。因为他们的公共性,所以他们在新闻事件中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

(三)普通人物因为经历和遭遇而成为新闻,其价值在于他的故事性。

如2004年,笔者采写的系列报道《张剑欲转让青春救治女友》一举获得2004全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2004年3月,记者偶然获悉了张剑不离不弃照顾女友的荡气回肠爱情故事后,立即从多角度深入采访了张剑这一普通人物的心理历程和事情经过,并陆续采写了近30篇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江苏卫视等先后闻讯来徐进行采访。最后,张剑的爱情故事入选央视举办的“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采访的通则

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采访有没有可以通用的技巧?在采访中,我们会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式的预约采访,一种是突发式的即兴采访。前者需要充分的准备,后者需要机智、需要一语中的的提问能力。

先说说常规式的预约采访,它的准备工作可从以下着手:

(一)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他的生平、价值观、作品、业绩,特别是最新的动向,可能的话请他提供一些材料,或请他建议寻找哪些有用的材料。

(二)拟定采访提纲,设计问题。问题的拟定是建立在对采访对象的了解上的,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琐碎,最好是在拟定问题时,要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围绕主题和采访目的设计问题。

至于即兴式的采访,更多的是在记者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偶遇采访对象。这种采访比预约式采访难度大,它要求记者一句话问住对方,或者引起对方说话的欲望。

(一)准备是同样需要的。这种准备可能更多的是平时在阅读和生活中的有意无意的关注,当然如果有个预判,平时做些资讯收集自然更好。

(二)因为事先没有设计问题,最好根据当时的场景提问。

(三)抛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吸引被采访者的注意力。

采访注意要点

有技巧的新闻人让采访看起来很容易。他们很快地让他们的受访者如鱼得水,而且鼓励他们自在地说话。他们的问话会诱导出答案,而且倾听他们在说什么,在他们听的同时,已经在想下一个问题,同时把刚才所听到的,与他们对背景资料的研究所得加以融会贯通。

他们从漫不经心的人口中诱出答案,套住口若悬河的人,让紧张的受访者稳定下来,认清捏造的事件,查证不清楚的事。他们让采访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如果新闻学是工艺品,那么采访就是一种艺术。其中也有许多不相关的技巧需要娴熟掌握。采访就像学开车一样,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练习,平稳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变得很自然。对于采访的学习也如同这般。

笔者以为,采访人物之前可做到以下几点:

计划:基本上是你要知道,你想要知道什么,接着规划你的问题,或准备话题。

研究:在会见你的采访对象之前,尽你所能地找出有关他的资料。有时候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前准备能加强你的知识,而且在采访经济、政治新闻时更是必需的。

倾听:不多说话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做出好的采访———沉默真的是金。

同情:这并不是指你必须喜欢你的受访者,而是你要深入了解他们,而且查明你的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四大原则支撑了所有成功的采访。

另外,你一直要记得:受访者是主角;保持怀疑的态度而不是对立的态度。人物报道的两种写法

人物报道的写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话体,一种是叙述体。

(一)对话体。对话体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物报道的题材,它有三大优势:讲究对话的精彩;基于对话者能说会说,或者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被访者极具个性;新闻事件或被访者极具争议性。

(二)叙述体。叙述体也有三大优势:讲究故事架构;叙述自由,易于表现主题;便于穿插背景材料。

第四篇:人物报道该怎么写

我们应该关注——经济活动中的人,将一个人放在经济活动的整个背景下去分析,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与平时完全不相同的结论来。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他所有的活动都与(狭义的)经济相关联,而鉴于种种局限,我们无法长期接触,无法等待完美而延迟的稿件的出现。所以我们应该首先研究的是:

人物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尤其是在中国——企业和企业中都缺乏有效的监督,他的成功与失败与性格中的某些优点和缺陷息息相关。

在这方面,柳传志的谋略与强硬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王志东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的性格原因;王峻涛完全是一个随意和缺乏耐性的人,有点书生气,这就决定了他在8848的失败;搜狐的张朝阳有点孩子气,对于玩的要求超过了创业的欲望,所以搜狐一直没有大的动作与调整,但这却造成了一种后果——搜狐的赢利很少,但搜狐的问题也最少,也就是说,张朝阳与搜狐的钱是相对干净的„„

在这方面的前期准备,我认为至少有被采访对象的出生日期、地点、背景(生活背景、学习背景、工作背景、地域背景)、血型、星座。这些技术性工作对于了解被采访对象十分重要。在采访中,要努力找到人物性格中最脆弱的一面。1999年美国最佳新闻写作奖得主德宁.L.布朗说:“因为我们都有脆弱的时候。暴露某个人的脆弱就像泄露了他的秘密。作为人类,我们都有了解他人秘密的喜好。” 所以,人物报道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努力揭开他性格中的秘密。

积累是十分重要的

对一个人物的了解,不是只经过一次短暂的采访就可完成的,必须事先有大量的阅读、储存。

譬如,如果现在写一个叫克里斯托夫.高尔文的人,我可以写得更好一些,因为我的资料库中有关于他、他父亲、他祖父和摩托罗拉的种种资料,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摩托罗拉是一个家族企业,它对他的继承人有着神圣的使命感。我了解到了高尔文家族文化的精神,以及克里斯托夫为了摩托罗拉所做的牺牲。在不用采访的情况下,这都将成为一篇质量不错的稿子——但这并不是为不采访制造借口。

我个人认为,除非有新闻性,更多时候,我们将我们的积累作为一种储存,它将随时变成“新闻”,而不是必须、马上变成新闻。当我们需要这些资料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容地查阅、提炼出我们的观点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效率,无论对于企业家或者记者,其实都是最重要的。

在美国,一篇无截稿时间限制的新闻作品,通常要花4个礼拜以上的时间进行采访,有的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反复地进行回访。对于我们,这当然是一种时间上的奢望,但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概念——花费一些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你的采访对象,将会提升稿件的质量。这对于一个记者的成长,其裨益远远超过多写几篇稿子。

人物写作,我始终认为应该具备一个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是模糊的,并非一成不变,但基本要素应该具备。

导语模式

在我看来有下面几种——

1、导语部分就提出时间、人物的特殊性和性格。

举例说明——

就在布里克修正案被挫败的那天,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过他六十岁寿辰。他是个德高望重的政治家,看上去也是那样。他一切都与众不同„„(《光荣与梦想》关于杜勒斯的章节,第三册958页。)

在做了肝脏切除手术后,他脱颖而出,成了纽约市的风云人物。他是一位多重性格的政治家;一位反对一揽子解决问题的领袖。他耿直,桀骜不驯,考虑问题不周全,做事毛毛糙糙,爱开玩笑,爱激动,很有主见,不怕选举团的威胁„„(《抓住大树使劲摇撼》,关于纽约市长爱德华.欧文.科克的报道。)

他父亲是西奥多.罗斯福的兄弟,母亲是出名的美人;她生于1884年,取名安娜.埃莉诺.罗斯福。太伤心了,谁都这么说:孩子太丑了。《美国人物画像:埃莉诺》,关于富兰克林.罗斯福夫人的报道。)

28岁的霍华德.昂鲁是一个性格温和、说话轻柔的退伍老兵,参加过发生在意大利、法国、奥地利、比利时与德国装甲部队的炮战。今晨,他在东卡姆登自家所在的街区用战利品“卢格尔”手枪打死12人,打伤4人。(《性格不健全者打死12人》,1950年普利策报道奖。)

这样的导语,一般是用在采访对象是公众人物的写作中。公众人物本身就具备某些新闻特性,所以,描述他们的性格比单纯描述新闻事件更有效,也更重要。

2、导语部分提出悬念。

德宁.L.布朗的经验是:“我经常喜欢以细节开头,以某种紧张拉开报道的序幕„„我一直以来关注的就是如何吸引读者,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将他们带入报道。”

悬念无疑提供了“吸引读者”最佳的可能性。在一篇叫《德博拉的选择》的报道中,她开头写道—— 德博拉.盖恩斯一动不动地看着他,他的脸埋在黑色的卷发中,两条眉毛又浓又弯。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是魔鬼又是天使,是凶手又是救星。他就是那个在堕胎诊所中开枪的歹徒,他的脸映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另外一篇叫《教育局长愚公移山》的报道中,她的导语是——

电话铃响起之前,乔治王子县教育局长杰罗姆.克拉克就已经知道这个电话的内容了。几个月来,关于州方将接管几所最差学校的消息已传得沸沸扬扬。终于,一月的一个中午,州教育局长南希.S.格拉斯米克打来了电话:9所学校面临倒闭,州教育局将为这些学校的改善工作制订严格的日程表。

有趣的是,德宁.L.布朗在这篇文章一个很重要的章节,用了“偏向虎山行”的小标题,在这章她开头便写:“克拉克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有着棕色皮肤和黑白相间的胡子,他的笑容亲切,每当他带着很重的巴里白人口音说话时,人们总是听着。他的谈话中偶尔会带有‘这个风险很大’、‘我现在就需要’之类的句子,但这些话在他说来是那么平平淡淡、不带任何愤怒或忧虑。”

另外一个例证是——

1970年3月24日,星期四,当28岁的戴安娜.奥顿在伊利诺斯州德怀特下葬之时,聚集在她墓边的亲友们并不真正知道她究竟是什么人。(《一个恐怖分子的成长》,1971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在《中关村:段永基突围》中,我无意中借鉴了这种导语模式。而在我的初稿中,导语是:

8月15日。中关村科技股东大会。
对于段永基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以强硬的态度对待那些挑衅的股东们——由于不久前的股市暴跌,他们中很多人被“套牢”——中关村科技是一家上市公司,他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对他们的投资风险不负任何责任。他所能给予的只有同情。他还告诉他们,与银广夏不同,“中关村”没有发布假消息,没做假帐,它有着持续增长的业绩,它还赢利。

比较一下会发现,见报稿中的导语要比这个导语好得多,因为它把静态的、断裂的悬念变得连贯和充满了动感。

3、吸引读者第一。

所有导语的目的都是以吸引读者为第一要义。所以,我们可能不需要总结和花费罗嗦的文字去讲述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东西充斥在无数报纸的无数版面上。

我们应该运用恰当的方式,将事件的决策者或参与者,以简单而充满诱惑力的文字,提到最重要的位置。举一个例子,假设我去采访王峻涛,我的导语可能是:

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足球上面,这让他成为一个职业球迷;他也把很多精力放在oicq上,就算让他的下属给他倒一杯咖啡,他都要用一个闪烁的小人儿发布命令。他散漫、精明,善于周旋„„这一切都无法阻止他在8848的失败。

我想,这样的导语比“时间+地点+人物”的模式,更能将王峻涛失败的原因提到一个“吸引”的程度。

我再随便罗列几个获普利策特稿奖作品的导语——

爱德华.泽普毕生所想的,摸过于问心无愧地去另一个世界。所以,9月11日,这个老人带这着一个借来的、里面装满身份证明文件的公事包,在迪尔菲尔德海滨登上了一列水陆两用车,然后转乘银色流星号火车北上我们国家的首都。当卧车上的侍者引他去小包间时,爱德华.泽普不住地说:“我83岁了。83。”(1980年,《泽普的最后一次出庭》)

在沿着迈阿密国际机场外围二英里半的车程中,弗兰克.波尔曼和德克斯.布里安同意进行一场大赌博。(1984年,《让它飞起来》)

在哈特兰,死亡一点也不陌生。它像季节更替一样自然,像农场机械化和农夫们因长年辛勤劳动而身体跨掉一样不可避免。(1988年《爱滋病在哈特兰》)

正文写作

正文的写作,就如同一次充满新奇和诱惑的旅程。或者更像一盘棋局。它要求一个记者怎样去设计结构、布局。

用德宁.L.布朗的说法,这就是揭示“神秘”—— “我猜想,所有的报道都应该有某种神秘的东西。为了吸引读者,报道中必须有一些像金子般闪闪发光的信息,引诱读者去探索。我的任务就是将他们一点一点地告诉读者。”

1、典型的布局是“倒金字塔”模式。

这对于一个新闻新手都不陌生。但在执行的时候,却是一个难题——主要是我们缺乏一种判断力: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

不是数字,不是事件,不是勾心斗角,而是人物的性格。他的性格让他具有了独特性,让他做出种种也许看来匪夷所思的决定。

所以,运用到人物写作中,“倒金字塔”模式就是围绕主人公受性格影响所做决定、所发生事件的重要性进行布局。举例来说,这一次《中关村:段永基突围》的失败,并非我们没有讲明白一件事情,而是我们没有看清,段永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因为段永基具有独特性,他才能做出独特的事情来。

所以,我们的正文布局应该围绕人物的性格。譬如,如果现在重写段永基,我就会直接提出他的强硬。然后——

写他是如何强硬的; 他的强硬对中关村科技的促进和伤害;他为什么这么强硬; 会有什么力量让他无法强硬下去。——而不是,段永基的简历+中关村的简历+中关村转型+电信增殖服务+宽带。在这种情况下,“中关村转型”只是提供了“时效性”,只是前提——当然,失去了前提,这个稿子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我们现在稿子的不好看,大部分是因为缺乏对人的关注;而在人物写作方面,又恰好出现了判断失误——我们大部分人始终认为,主人公做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么做? 什么力量促使他这么做? 什么偶然性让他下了决定? 这些方面,具有吸引力和神秘性的方面,我们却忽略了。而这些,在我看来,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方面,恰好与积累、判断力又有巨大的关联——这又回到了前面的问题。

我曾经接受过一种来自《南方周末》的新闻教育,它给我提供了基本的新闻写作的模式——

首先分析,什么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首先分析,读者最关心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导语。

接着,我们分析,在我们写完导语之后,分析导语之后读者最希望看到什么?这就是正文的第一部分。

接着,我们再分析„„

这样,我们就会理顺真正的“倒金字塔”模式。

2、不停顿地提出悬念。

悬念,是吸引读者将一篇文章看完的力量。

1997年普利策特稿奖作品《裁判的儿子们》中,作者波拉克充分运用了悬念的技巧——

第一部分(导语):这个男孩喜欢玩碰运气的游戏„„

第二部分:无论哥哥走到哪儿,弟弟就跟到哪儿。

第三部分: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男人。约翰.贺希贝克这是这样对他的牧师说的吗? 第四部分:无论哥哥走到哪儿,弟弟就跟到哪儿。

第五部分:试着去工作——在约翰做骨髓移植前,有几个星期的空闲时间,于是人们这样劝约翰。

第六部分:骨髓移植后过了很长时间,迈克尔才有力气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

这里面还用了一些叫做“反复”的手法,我们这里不讨论。我们讨论的是,文章中的一些设问——最简洁的悬念。

迈克尔会好吗? 不知道。

这样的设问,对于一个读者来说,吸引力远远超过了对病情的描述——有哪一种病病情会超过“不知道”好不好的病?

另外,顺便说一句——在写人物方面,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似乎有特殊技巧,值得研究。

更精彩的文章是《让它飞起来》。在这篇迄今最长的特稿奖文章中,作者在每个部分,都设置了精彩的悬念——

波音公司每卖出一架新的757,它就损失数百万美元。没有人真正了解波音757。我们差一点失去了一架飞机。买一架飞机需要一种信任行为。销售喷气式飞机有点像兜售宗教。„„

这些都是直奔主题的导语。它的作者就是与比尔.盖茨合著《未来之路》的两个人之一。

3、小标题的作用。

小标题首先是将文章分成许多短章。这种短章,可能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给我们更深的冲击。

其次,小标题不是一种总结,而是一种提示,将读者更快地引进到下一部分的阅读中。打个比方,如果我写一个小标题——铁腕段永基——我可能不是围绕他的铁腕来写作,而是可能转到另外的内容上去。铁腕只是“吸引”的一种方式。

再举例——

画了4年都画不出的一个圈

它已经成为华晨的致命伤。这个从1997年开始画的圈,就是中华轿车„„

以上是经过改写后的《南方周末》一篇文章的一部分。

在《裁判的儿子们》中,波拉克“将故事分成了许多相互连结的短章,从而使文章变得更精彩动人,具有感染力”。

分短章,似乎应该是特稿写作的共识,不必赘述。最后几句话—— 作为一名记者

第一要懂得:人们愿意阅读关于别人的故事。第二要懂得:我们是新闻记者,不是新闻报道者。

第三要懂得:媒体就是信息——马歇尔.麦克卢汉《了解媒体》。

第四要懂得:新闻写作要朴实而清晰。

特稿写作,只有一个要求,即: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这是普利策特稿奖评奖标准。这方面涉及到文体实验,比较复杂,也不赘述了。

一点经验之谈,而已。关于新闻报道我个人欣赏的范本是:

记述波音757、767研制过程的《让它飞起来》;

记述爱德华.欧文.科克的《抓住大树使劲摇撼》;

技术亲情的《裁判的儿子们》;

反映中东问题的《贝鲁特内战与英雄主义的用武之地》;

典型的调查性报道《玩伴之死》。

第五篇:中西人物报道的比较

中西人物报道的比较

摘要: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典型报道的方式出现,人物之所以被选择进行报道,是因为他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主题,成为众人之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指导性、思想性。这也成了我国的记者选择人物的一个标尺和传统。在西方,人物报道常以政要人物为主。中西在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也各有特色,通过比较分析,互相借鉴,优势互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中西人物报道写作的差异:中西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的选择侧重不同;中西人物报道所反映的主题不同;中西人物报道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不同;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的差异。

关键词:人物报道

手法

侧重点

正文:人物报道以多种体裁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由于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在新闻写作报道这方面也有各自的不同和特点。人物报道以多种体裁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尽管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但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各有特色,通过比较分析,互相借鉴,优势互补。中国人物报道的体裁有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等。《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名篇为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而在西方国家,只称“新闻”或“报道”,并无“通讯”这一体裁,按照他们的划分,除了消息、社论之外的所有文章,都归为特稿,美国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在《特稿写作与报刊》中写道:特稿,通常指报刊上篇幅较长的某类稿件,这类稿件没有正规的新闻导语,写的是有关某人、某机构的一桩新闻事件,或某一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

第一、中西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的选择侧重点不同。中西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了在人物报道中所选取的新闻人物侧重点不同。我国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强调党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其重要任务,因而报道人物趋向于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宣传好人好事,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如焦裕禄、孔繁森、等。近几年,我国的人物报道逐渐把视角移向了普通百姓。《“爸爸妈妈,昂起头来”——一个女中学生鼓励下岗父母再创业的故事》中的女中学生尹嵩琦,《我是“蜘蛛人”》中的高楼清洗工作者,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生动形象宣扬了新时期的社会风貌,而很少出现关于反面人物的劣迹、丑闻的报道。西方的新闻价值包含五个因素: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其人物报道也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取向。《“老报童”罗伊去世了》中体弱多病,却认真工作,偶尔出错的卖报人罗伊;《生为南非黑人》中,作者在政府的限制与监控下,走仿南非黑人居住区报道在那里遭到拘禁、侵扰、杀害的南非黑人们,其中有许多人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甚至社会的最底层,还有些新闻人物违反法律,违背道德,颇具争议性。

第二、中西人物报道所反映的主题不同。中国人物报道通过新闻人物突显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我国的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过不少英雄、模范人物,革命时期所宣扬的是爱国志士们舍身取义的高贵情操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鼓舞全国人民联合抗战,建国后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宣传,引导和推动群众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以他们为榜样,广泛开展学先进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国人物报道的主题,仍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为主。西方人物报道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1980年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马德琳•布莱斯说,她总是对“对那些常常游离于社会生活边缘或者难以捉摸的人的故事”感兴趣。

第三、中西人物报道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不同。我国人物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围绕着所要表现的个性特征组织材料。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多面且复杂的,而我国人物报道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产生影响。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以既定的思维形态反映报道者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

第四、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的差异。

中国人物报道的表现手法一般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常用的有人物的行动,语言,景物,细节描写,以及议论。用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就是用人物富有特征的具体行为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并在人与人,人与物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反映时代的社会面貌;用人物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对话做到“由说话看出人来”;景物描写在人物报道中常用来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主题,显示时代背景;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彩的细节迸发出人物思想的火花,强化人物个性,使报道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议论在人物报道中用来表达作者对新闻人物的主观感受,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增强报道感染力。西方人物报道在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刻画新闻人物性格的同时,更注重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强调一种故事性,使读者在轻松、好奇的心理状态下接触到报道所要反映的严肃主题。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开篇先设置一个个悬念,引起读者兴趣,让人们带着疑问来寻找答案。

通过中西新闻人物报道的写作特点比较,不难看出,中西新闻人物报道在写作上的差异,受到双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但都有各自的写作特色,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借鉴,不断促进在人物报道写作上的创新程度。

下载任长霞人物报道的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任长霞人物报道的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任长霞 观后感

    任长霞 观后感 导语:任长霞是谁?你对她了解吗?任长霞( -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警察界先进人物,曾被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学习。工作期间,被誉为“警界......

    任长霞观后感

    《任长霞》观后感姓名:李瑶 学号:2010101594 班级:10艺设环艺(2)班 再一次观看了《任长霞》这部电影,内心依然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而跌宕起伏,感人之处依然泪水禁不住流淌,任长霞这一......

    任长霞观后感

    《任长霞》电影观后感 班级:10机制2班姓名:邓钰玺学号:2010100763 《任长霞》这部电影,没有运用太多的拍摄手法,剧情也没有丝毫夸大,一切就像是真实生活中的重演,一个鲜活的任长霞......

    任长霞观后感

    任长霞观后感 篇一:任长霞>观后感电视剧《任长霞》我已看过两次,每看一次,我的心灵都受到一次震撼。任长霞,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2003年......

    《任长霞》观后感

    巾帼不让须眉 柔情守卫家国 ——观电影《任长霞》有感 一直以来,公安给我的都是威武凛然的男子汉的形象,电影《任长霞》里面 任长霞的公安形象却给予我慈爱母亲的柔情和温暖......

    《任长霞》观后感[范文大全]

    观看《任长霞》后有感 很久以前我曾看过《任长霞》这部电影,对她的事迹也有所了解,再一次观看这部电影以后,还是有很深的感触,对她有一种深深的敬佩之情。 有人说,她是一个“爱哭......

    任长霞 观后感

    《任长霞》观后感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在全体党员群众中开展了“党员学习月、百姓学习周”系......

    任长霞观后感

    任长霞观后感作业要求:(1)、封皮:文章名字为小一、黑体、居中、加粗,各位同学的姓名、班级、学号是三号、黑体、居中,文章名字距离纸张上边距为单倍行距情况下三格,姓名学号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