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

时间:2019-05-12 08:4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

第一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

胡锦涛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纵观国际社会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实践,前瞻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以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系统阐述,为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确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理论宝库,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和安定有序的良好社会秩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廓清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服务人民、团结友爱是社会风尚的主流。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就业形式、生活方式、运行和管理机制日趋多样化,催生了多样化的观念、意识和社会文化,这些观念、意识、文化的价值标准大相径庭,某些消极颓废的思想文化意识和行为不断滋生出来。一些人价值观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一些人背信弃义、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一度成为社会公害;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卖淫嫖娼、黄赌毒屡禁不绝;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对这些现象,社会观念有时也良莠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鉴、美丑不辨,一度出现了许多模糊的甚至是极端错误的认识,甚至把生物进化原理机械地搬到人类社会,认为市场经济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更甚者宣扬什么“腐败促进经济发展”,呼吁“性产业合法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彻底廓清了这些模糊认识,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二)继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泱泱华夏,浩浩炎黄,文明之光绵绵五千载,为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宝库。多少圣哲先师观天地、察古今,建立了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体系;多少仁人志士明是非、辨荣辱,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楷模。今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就需要我们正确鉴别和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继承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国家、人民、科学、劳动、和谐、诚信、道德、法纪、勤俭等关键范畴入题,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特质。

(三)构筑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明价值目标体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道德的层面切入,又超越道德的范畴,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明价值目标体系,涵括了道德与法制、文化与经济、社会与人生、群体与个体的诸多领域,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乐、什么是苦,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值得为之不懈追求,什么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需要警示人们慎行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构建了既有先进性要求又有普遍性意义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信仰和精神支柱,成为广大社会公众思、言、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四)赋予了科学发展观以更加丰富的内涵,为弘扬人本主义思想提供了实践指南。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重在人的主体地位的树立,物质和精神的协调,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的和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发展的目的在人,发展的动力在人,发展的实践靠人。要推动发展和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构成社会和谐群体的识荣辱、知善恶、明是非、辨美丑、懂规矩、守秩序的高素质的人;享受发展的成果,也需要这样的人;实现新的持之以恒的发展,还是需要这样的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二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

胡锦涛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纵观国际社会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实践,前瞻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以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系统阐述,为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确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理论宝库,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和安定有序的良好社会秩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廓清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服务人民、团结友爱是社会风尚的主流。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就业形式、生活方式、运行和管理机制日趋多样化,催生了多样化的观念、意识和社会文化,这些观念、意识、文化的价值标准大相径庭,某些消极颓废的思想文化意识和行为不断滋生出来。一些人价值观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一些人背信弃义、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一度成为社会公害;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卖淫嫖娼、黄赌毒屡禁不绝;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对这些现象,社会观念有时也良莠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鉴、美丑不辨,一度出现了许多模糊的甚至是极端错误的认识,甚至把生物进化原理机械地搬到人类社会,认为市场经济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更甚者宣扬什么“腐败促进经济发展”,呼吁“性产业合法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彻底廓清了这些模糊认识,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二)继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泱泱华夏,浩浩炎黄,文明之光绵绵五千载,为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宝库。多少圣哲先师观天地、察古今,建立了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体系;多少仁人志士明是非、辨荣辱,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楷模。今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就需要我们正确鉴别和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继承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国家、人民、科学、劳动、和谐、诚信、道德、法纪、勤俭等关键范畴入题,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特质。

(三)构筑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明价值目标体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道德的层面切入,又超越道德的范畴,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明价值目标体系,涵括了道德与法制、文化与经济、社会与人生、群体与个体的诸多领域,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乐、什么是苦,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值得为之不懈追求,什么是没有意义的人生、需要警示人们慎行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构建了既有先进性要求又有普遍性意义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信仰和精神支柱,成为广大社会公众思、言、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四)赋予了科学发展观以更加丰富的内涵,为弘扬人本主义思想提供了实践指南。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重在人的主体地位的树立,物质和精神的协调,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的和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发展的目的在人,发展的动力在人,发展的实践靠人。要推动发展和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构成社会和谐群体的识荣辱、知善恶、明是非、辨美丑、懂规矩、守秩序的高素质的人;享受发展的成果,也需要这样的人;实现新的持之以恒的发展,还是需要这样的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在实践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既能推动社会前进,又能享受文明成果的全面发展的“四有”公民树立了指针。

(五)找准了德治与法治的科学契合点,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指明了路径。“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以德治国”是发端于商周创新于当代的中华民族的治国理念。此二者,一度被争论不休,实则是辨证的统一体。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强制性规范,是一种他律性的“硬规范”;良知、道德、信念、信仰是非强制性规范,是一种自律性的“软规范”。在有阶级社会,任何社会的治理方式都是“硬规范”和“软规范”的统一体,或缺其一都是不可想象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在“法治”与“德治”相交的契合点上,指明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路径。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容

从内涵上讲,“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上承儒家之“和”、今启当代之“谐”、下瞻中华文化辉煌未来的关于和谐文明的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升华和发展,从是非、真伪、善恶、美丑、逸劳、乐苦、荣辱等多个层面构筑了社会主义新型的文明价值目标体系。从外延上讲,社会主义荣辱观涵括了社会文明价值目标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爱国固

土的国家观--忠诚祖国、报效国家。国家观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其他一切价值观念的灵魂,左右着其他一切价值观念的生成和发展,任何价值观念都无不置身于国家观的统帅之下。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原理,也是被古今中外数千年历史检验证明了的真理。一个不热爱祖国的人,不可能有其他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一个深深地热爱祖国的人,往往可以不惜一切忍辱负重,甚至以身殉国。正因如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成为传吟千古的名言警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之不国,何以家为。岳飞戎马倥偬,精忠报国;文天祥碧血丹心,视死如归;林则徐被发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且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迈感言。此类可歌可泣的爱国范典,不胜枚举。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韩日国民纷纷向国家交售金银首饰之爱国热情,也深感世人。饱受欺凌的近代中国历史昭示我们,当代霸权主义的行径也警示我们,国家的盛衰与每一位国人的福祸生死与共、休戚相关:没有国家的富强与兴旺,哪来人民的幸福与安康!凡华夏子孙,当存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践效国之行。因此,荣辱观之大之上,乃以国家之荣为荣,以国家之耻为耻。爱国的博大情怀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精神支柱,把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明价值目标的核心,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二)服务社会的人生观--热爱人民、服务社会。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是人生观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过去我们曾围绕“人生为什么”的命题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但受制于多方面的条件,或木或林,见仁见智,并没有一个比较科学正确的结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科学地回答了人生为什么的大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之为人,不是孤独的生命,而是合群的存在。人只有在与他人和社会交往之中,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合作之中,在为整个社会和所有成员服务之中,才能寻找到自身的价值归宿。自己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和他人的他人,也在接受他人提供的服务,这就是人生的本质和真谛所在。

(三)求是求真的是非观--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是非属于哲学范畴而非道德范畴,“是”指符合客观实际,“非”指背离客观实际。是非观是人的世界观在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是非观。唯物主义是非观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义无反顾地探询大千世界运行的客观规律,追求真理,维护真理;唯心主义是非观随意夸大意识的作用,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中走向歧途。唯物主义是非观遵循客观规律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展科学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增强自身改造世界的能力,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唯心主义是非观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甚至宣扬歪理邪说,让人们变得愚昧无知。“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澄清了是非的根本界限。

(四)敬业奉献的职业观--辛勤劳动、敬业奉献。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热爱祖国、服务社会不仅仅是一种价值标准,更是一种具体的实践。只有每一位国民都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转变为具体的社会实践,在自身的职业领域和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勉工作、辛勤劳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才有实际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当须铭刻“以立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五)团结互助的和谐观--团结互助、关爱他人。“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和而不同”反映了先人对人类社会高度的理性思辨精神和高超的哲学智慧。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因“和”而共生共荣,因“和”而和谐有序,因不“同”而可区别可认识,因不“同”而美而丰富多彩。人与人相处,须承认不“同”而珍视“和”,才可能具包容之心、关爱之情,也才可能善待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尤其是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弱者和生活中遭遇困难的人。那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言行,与团结互助的和谐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新风是格格不入的。

(六)诚善守信的义利观--正直善良、诚实守信。义利观的关键是善、诚、信,皆为道德范畴,在社会规范里同时也属于法治范畴,如商务活动中的失信者会被追究法律责任,社会公职人员不履行善的义务(如见死不救)会被起诉等。但其基点来源于人的德行修炼。善是一种恻隐之心、怜悯之情;诚是一种羞赧之感、违心之恶;信是一种对他之责、为己之义。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都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克己助人的义利观。只有富于德行修养,知善恶、辨荣辱的人,才可能做到诚善守信、重义轻利、乐善好施。当然,传统文化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代法治规则下,我们主张利由劳动来,由符合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确定。当义利发生矛盾时,秉承“重义轻利”。

(七)安分守己的规范观--遵纪守法、恪守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就没有和谐。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包括良知、道德、信念、信仰等“软规范”,也包括法律、法规、纪律、制度等“硬规范”,既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现代人文精神。当代荣辱观是传统道德与现代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是良民意识与现代公民意识的有机统一体。现代公民意识的涵义浩瀚深博,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但法治意识、规范意识、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善待他人、善待生命、珍惜环境的意识,当是其题中不可或缺之意。如此,方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社会规范观。

(八)勤劳节俭的苦乐观--勤劳俭朴、惜物如丝。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的优良作风,中华民族正是靠这种美德生息繁衍,我们党也是靠这种精神执政立国。因此,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人反复告诫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由辛勤劳动所得,珍惜财物也就是珍惜民力、珍惜生命、关爱我们人自身。在资源枯竭已威胁人类生存、能源危机变本加厉的当今时代,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尤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和谐意义。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三、树立和

躬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对策

(一)认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理解和掌握其丰富内容和精神实质;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及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融会贯通,加深理解;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恪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身做一个爱国守法勤奋向上的好公民;学习国外培育公民道德和荣辱观的成功经验,开阔视野,丰富我们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法律知识,加深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和以德治国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学习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加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把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正心,学以校行,学以致用;坚持分层要求、分类指导,注意区分工人、农民、公务员、知识分子等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实际情况;坚持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在实践;坚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二)广泛宣传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采取开辟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点评、现场采访、群众讨论、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扩大宣传面,拓展报道深度,增强宣传效果。要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揭露和批评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言行和现象,努力营造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舆论氛围。社科研究机构要组织理论工作者开展专题研究,撰写理论文章,为广大干部群众解疑释惑,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荣辱观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干部教育工作中,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列为重要的培训内容,提高广大干部的荣辱意识,从而带头实践,率先垂范。文化部门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针,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大量反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秀作品,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崇高思想品德,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剧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化阵地和乡村集市、公园广场、车站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展览、参观考察、文艺演出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三)实事求是,分类指导,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各具特色。农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荣辱观教育作为省委提出的“树文明新风,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总结多年来开展文明村、文明小城镇、十星级文明户、无毒村、妇女禁毒会等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突出重点,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载体,使之收到综合实效。从德宏的实际出发,一是要突出加快发展、建设富裕文明的美好家园这个重点,抓好以爱国爱乡固边守防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各族人民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怀和建设德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勤奋劳动;二是突出以禁毒防艾为重点的科普和法制宣传教育,使各族群众懂得毒品艾滋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家庭、对亲人、对自己的极其严重的危害性,自觉地抵制毒品,远离艾滋,还我清洁祥和的美好家园;三是突出以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为重点的社会宣传教育,在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更新观念,崇尚科学,拓展视野,开阔思维,进一步养成科学、合理、文明、卫生的良好社会新风。工商企业和各类窗口行业、窗口单位,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塑造之中,以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为载体,广泛开展“共铸诚信,建设诚信德宏”、“百城万店无假货”、“重合同、守信用”、“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等活动,使荣辱观教育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城市社区要把荣辱观教育与创建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无毒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积极拓展荣辱观教育的新形式,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大中小学校要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党政机关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党性党风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创文明机关、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使广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来引领社会风尚。

(四)“内疚神明”、“外惮法纪”,建立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协调的制度约束和惩戒机制。社会规范总是“硬规范”与“软规范”的统一体。“软规范”为“硬规范”的实施提供人文环境和舆论支持;“硬规范”为“软规范”的失灵提供补救手段和外力震慑。可以说,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一个道德不张的社会,无论其有多少严苛重典,要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都是不可想象的;同理,一个缺少必要法律规范的社会,没有社会成员对法律的敬畏和尊从,无论其如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不可能把良好的社会秩序长期巩固下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只是作家们对偏僻乡村农耕社会的激情描写而已。众所周知,被称为东西方文明融汇典范的新加坡至今还保留着酷烈的鞭刑。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同时,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和惩戒机制,使荣者得褒奖,耻者受惩处,做到“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

(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党性党风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引领社会风尚。党风政风决定民风社风,加强荣辱观教育在党政机关尤显紧迫和重要。古人云:“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党政机关公务员如何遵纪守法、如何诚善守信、如何团结互助、如何勤奋敬业、如何勤俭节约,对民风社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这个关键群体真正树立并躬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教育才可能真正收到实效。因此,要把荣辱观教育与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廉政教育、法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官德建设,提高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勤奋敬业的干部,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取信于民。若此,广大社会公众就会群起效之,健康向上、文明祥和、和谐互助、安定有序的良好社会风气就会形成。“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公务员的荣辱修炼而言,或许有着可供开发的思想精华。

第三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分析

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新主题。建设这样的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利益多元化、共同富裕、以人为本,应是基本的价值内涵。利益多元化、单一和纯粹,不是和谐,更构不成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切难题,来自我们选择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惟一可能性,也在于我们能够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多元

化的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但是,从社会稳定运行的要求看,又必须把多元化整合起来;因为多元利益和价值的存在,相互之间就会有矛盾,有摩擦,甚至冲突。

冲突不是和谐,可是冲突能够转化为和谐。多元化与整合是一对矛盾,“和谐”就反映了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和谐社会的美妙,不在于无差别,而恰恰在于面对多元力量的社会现实,摆平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个有矛盾的、有差别的多元化社会,是一个容纳矛盾而且有办法解决这些矛盾的社会。

共同富裕,从人们生活的物质层面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基本的价值诉求,是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消灭贫穷。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主要讲的是社会主义的原则、特征、优越性等等;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个新概括中,既讲到了生产力问题,又讲到了生产关系问题,而最终用“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了起来,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了起来,把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统一了起来,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价值追求统一了起来,并且划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坚守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公平的社会,都不可能消灭贫富差距,而是控制差距的范围。当前,在这方面我们的基本方针应该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反对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所得税,扩征遗产税;在政策上向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倾斜,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加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以人为本。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发展是目的。因此,从目的范畴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

为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个游离于人之外的预定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以人作为主体参与其间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人既是现代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其建设成果的占有者和享受者。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品格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要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方向,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文明程度和运行效率,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对我们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就是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制是和谐社会之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就把握住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对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重视文化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影响整个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是,国家性质不同,它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也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反对在文化建设领域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模糊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是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多样性就会失去主导。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由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起指导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文化具有支配作用,代表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当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抓住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需要、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关键,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由维护文化自身的安全所决定的。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呈现出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激荡的局面。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要防止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的影响和渗透,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而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以上关系,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由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的需要所决定的。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必须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的迅猛兴起,思想文化交流呈现出分散性、便捷性和跨国界的特点。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采取切实措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政策导向和实践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需要并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第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和谐文化蕴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第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实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蕴涵人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理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第三,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分工的和谐和各阶层之间的和谐。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因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蕴涵人与人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理念,主张在劳动平等、社会生活平等的基础上,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因而有助于化解矛盾,最大程度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共识,从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第四,从人自身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在自由个性发展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的内在精神上的和谐发展。

从上述内容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种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形态,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现象、和谐本质以及和谐规律的总体思考和认识,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纽带。再次,它主张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保证。和而不同反映在文化上,就是要承认不同文化传承之间的差异,通过借鉴、吸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现在,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习俗。“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尤其需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形态共同发展。最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指针,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就是坚持和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关键和根本。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强调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个人没有理想,便没有明确的方向,也不会有高昂的斗志;社会没有理想,便只能是一盘散沙,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面对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的客观现实,我们尤其需要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够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要不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思想品格和价值准则。任何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就不仅要弘扬其民族精神,而且要培育其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是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

要坚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推动、引导和调节作用。正确的荣辱观,可以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满足正确的自我需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了思想道德建设多层次的要求,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因而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在全社会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xiexiebang推荐)

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作为一名来自乡镇的教师代表,我很荣幸能有机会向大家学习,与大家交流。听了以上的经验,我很受启发。我汇报的题目是《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一、创建和谐班风,凝聚向心力。

和谐的班风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作为一名班主任,就要有管理班集体的雄才大略,把班集体变成一个和谐而又有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家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身份角色化。当孩子们群龙无首时,我就是他们的领头人;当孩子们伤心哭泣时,我就是慈爱的妈妈;当孩子们为某事争斗不休时,我就是一名严厉的法官;当孩子们迷失方向时,我就是一名医术高超的心理医生,为他们拨云见日。

二是班级管理制度化。在我们班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度。每学期的开学初,我都要组织一次竞选活动,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参选的资格,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特长或是需要,首先进行竞选演讲,然后由学生投票产生。每次选举过后,我班四十八个人几乎都有官当、有事做。有的同学由于组织能力强,当上了班长;有的同学由于平时不爱完成作业,为了进行自我约束,当上了检查作业的组长;也有的同学因为平时特别邋遢,自封名号当上了卫生角角长„„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为一些有才能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同时也为一些后进的同学创设了改正缺点的机会。

三是师生沟通神秘化。我在班级倡导写“匿名信”活动,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定期给老师写一封信。信中可以给老师提意见或建议,可以披露班级“黑幕”,也可以向老师“求救”。几年来,通过这种形式,不仅优化了班级管理,同时提升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解决了孩子们家里的或是生活中的许多困难,最主要的是在和谐的氛围中增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二、营造和谐课堂,激发创造力。

我认为一个和谐的课堂才是学生求知的平台,一个好的老师就是一个睿智幽默的艺术家。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以下三点:

一是创设情境巧运用。例如,教学中,我常把一些枯燥的内容融入到生活情境中或是童话世界中去,赋予它们以生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到一个个情节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是调控情绪进课堂。我非常注重乐中求学,工作十几年来,我从未把个人的喜怒哀乐带到课堂上来。每堂课我都带着笑脸走进教室,同时,我也要求学生面带笑容,我的课堂时常是有说有笑。老师心情愉悦就会爆发出一个个创作的灵感,学生也愉快,对所学内容才会记忆深刻。

三是暗示、鞭策增信心。在课堂上,我还不失时机的给每一个孩子树立信心和希望,只要是发现学生有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大肆表扬,有时还戏称某某同学将来一定是某某经理、某某镇长。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但至少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位置,燃起奋进的信心,相信我也行。

三、三、以活动促和谐,提升学生素质。

为了辅助课堂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我在班级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是阶梯式阅读。我每天早晨利用早自习半个小时时间,对学生进行五级阅读训练。读通→读顺→读出感情(画出重读的地方)→加深感情→积累语言(精读)。通过这种强化训练,打破了在语文课上死气沉沉、学生语言贫乏、朗读呆板的局面,学生不但能读,读得生动,而且变得能说、说得巧妙。在课堂中迸发出一个个亮点。

二是租书共享。农村孩子受经济条件和家庭氛围的影响,想买书看很不容易,我就想出了同学之间租书看这个主意,大家资源共享,每个学生读书的机会就增多了。为了制约学生租书的时间和培养责任心,租书时双方还签下了《租书协议》,对租书的期限和损毁程度都有相关的说明。为了使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我还在班级建立了《读书小档案》,记录了他们看过的所有书目。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我班成了名副其实的“书香班级”。

三是读书汇报。也可以称之为读书推荐会。我利用每周一的班队会时间,让学生把读书的内容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推荐给同学,然后比一比谁推荐的那本书更“畅销”。这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他们体验到了知识共享的乐趣。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原来是我逼着他们写作文,现在是他们追着我要写作文。班级的作文集锦收录了孩子们一篇篇精美的文章。

四、耐心加和谐,朽木也可雕。

提起差生,谁都感觉头疼,在班级的转差工作中,我本着这样几条原则: 原则一“以差帮差是基础”。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诞,但差生的差实际上是有差异的。对于一些简单的字词、计算等基础性的知识,我就让他们利用一些休息时间,共同学习,取长补短,由于“境遇”相同,所以他们常相陪伴就很少有怨言,在辅导对方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原则二“优差搭配便指导”。在班级座位的搭配上,我也是采用传统的优差搭配法,便于随时监督和指导。可以说:有多少种这样的组合,就等于老师多长了多少双眼睛和嘴巴。

原则三“分析原因有提升”。我还指导差生根据自己的错误写出说明书,对错误的原因加以说明,并提出改正的方法。

原则四“少批评重奖励”。为了避免差生自暴自弃,我从不给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是有进步就鼓励、奖励他们。这样学生对考试也有信心了,基本题一般都不会错,学生的整体成绩就提上去了。

当然,以上的实际运作,我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孩子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的一张张鲜红的荣誉证书、在历届成绩抽测中的屡屡夺魁、在各种活动中的慷慨陈词,一束束鲜花、一次次掌声、一声声赞誉都是最好的见证。

世界上本来就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此时,我很想说:我们农村中心校虽然教学资源匮乏,孩子们智力开发迟缓,信息闭塞,视野不宽。但他们单纯善良,求知心切,可塑性强。这就是我们最好的资源。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有信心沿着自己探索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用无私的爱,不了的情和无尽的智慧去营造这一片和谐的沃土,让棵棵幼苗茁壮成长,拥有五彩纷呈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下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姓名: 刘洋学号: ***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轰轰烈烈的讨论了几年时间了。 最早,在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九大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交际用语(最终五篇)

    一、同事之间的问好: 1、 见面打招呼:“您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2、 早下班的同事向晚下班的同事打招呼:“大家辛苦了,我先下班了,再见” 二、接听电话: 1、......

    和谐社会下生态文明的建构论文[5篇材料]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一)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资源保证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料。但在一定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