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辩论法》导言读后感
人类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
我系xx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自然辩论法概论》的代课老师xx就为我们讲了,作为一个研究生,应当好好学习自然辩论法,并深深为今年《自然辩论法概论》课时的减少而感到惋惜,xx老师强调哲学是每一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不管以后是研究还是工作,哲学都对我们有很大帮助,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发展,并帮助我发现新的事物。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哲学,在xx老师的介绍下,我认真阅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概论》导言。
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导言,让我对科技、宗教、人类、社会以及宏观宇宙的演变,有了一个客观的了解。让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于当今人类的发展任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指导我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全面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真正把握科学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我也查阅了其他的材料,写下了这篇写下了这篇关于人类与自然界辩证关系的文章,文章中有很多摘自其他地方的文献,只想以此来表达出我的观点。
人类初始,由于人对大自然的充分依赖,因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感性和谐”。发展到近代,由于人文和科学的力量,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因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如今,人们重新审视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它已成为当今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崇尚和谐”已是当代人的呼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破坏了自然环境,就等于破坏了自己。怀特海认为,当一个实体“能将自己所属的更大整体纳入自身的范围之内时”,它才是它自身;“反之,也只有在它的所有面都能渗入它的环境,即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同一个
整体的时候,它才是其自身。”人类与自然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在这具有整体性的和谐中,才会显现出其自身的价值。
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表明,这样的认识并不是最佳理念。因此,很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加以审视。有利于人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把人类长久生存的价值视为最高价值,人类在追求这一伟大的理想过程中,会自觉地与自然和谐共荣。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实现哲学革命后,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并具体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分析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相互联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首先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所以,人靠自然界生存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都以自然为基础。从起源上看,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界构成了人的类本质。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的能动性可以把整个自然界当作自己活动的对象,赋予它以人的属性。人跟动物不同,他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把握自然,人按照自身的需要变革着自然界,同时也改变了自身。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从而推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与自然相互对立
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不断地否定和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双重性,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同历史时期,中西方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方式
二、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新设想
要解决由于人与自然的对抗而造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明确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
现代科技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它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因此,应用现代科技时,必须谨慎小心地衡量各种技术抉择是否合乎人道主义,是否用于造福人类,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从而避免人类陷入根本性的困境——即人类在创作文明、创造自己丰富生活形态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乃至背离人类自然本性中许多珍贵的品质。
人类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超越或脱离地球生态系统而存在,人与自然始终共存在于生物圈这个系统中。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状况。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地球生态系统,既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并保持着合适的生存环境——一种以一定成分和比例的空气、水分、土壤和一定的地标温度、酸碱度等为特征的自然环境,又为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对象
和物质资源。因此,现代科技应该建立在自觉维护自然整体价值和促进自然进化的基础上,在促进自然的完整、健康和繁荣的同时来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根本上,只有从生态关怀的立场出发,从关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出发, 才能真正达到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科技的生态关怀,正为我们在科技发展和应用中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进而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和行为规范。
(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道德理念
人类在自然中所面临的生态失衡,主要是由于人类行为的失范所引起的,这种行为的失范最终又源于人类道德观念的沦丧。因此,如果要从根本上扼制生态失衡,把人类从生态失衡的陷阱中拯救出来,就必须重新校正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关系,唤醒人类的生态道德意识,在强调人类对自然享有种种权力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人类对自然界履行的道德义务。著名的生态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也曾经指出:“人应该有一种伟大的情怀,对动物的关心生命的爱护,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这种伟大的情感有助于稀释和冲淡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过分关注,有助于把人们从对人及利益关系的永无休止的算计的纠纷中解救出来。”这就要求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不仅重视对自然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还要注重道德实践的践行。因而,人类要在大力倡导环境道德意识的过程中,营造热爱自然的思想氛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理念,最终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健康与和谐的共赢发展。
第二篇:马克思 自然辩论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原著见《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136—9l、386—401页)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是为了从思想理论上武装无产阶级,提高无产阶级的战斗力。巴黎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育表明,无产阶级要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必须有自己的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为指导。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而且也是对自然科学成就的概括和总结。然而,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根本目的,正是想通过充分的自然科学材料论证,在自然界中正如在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一样,辩证规律也是普遍起作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而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增强对资产回击各种资产阶级和识别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其次,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是为了回击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在巴黎公社起义失败之后,资产阶级一方面从政治上疯狂镇压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捏造形形色色的“理论”,歪曲利用自然科学的成就,向马克思主义进攻。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为德国的朗格和李普曼,他们提出“回到康德去”的口号,却又指责康德唯心主义的不彻底,企图以彻底的唯心主义取代康德哲学,攻击马克思主义,用以康德绝对命令为基础的“伦理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以毕希纳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歪曲利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说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生物界的“生存斗争”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弱肉强食”现象,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天经地义的。此外,还有庸俗唯物主义和“折衷主义杂拌”的哲学体系。前者以德国的毕希纳、福格特和荷兰的摩莱肖特为代表,把十七到十八世纪英法等国的唯物主义庸俗化,否认物质和思想之间的差别,取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社会政治方面则主张资产阶级的制度,后者以德国的哈特曼为代表,调和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把“无意识”看作是宇宙的本体,认为文明的前途是昏暗的,人生是虚假不真实的,但哲学家用理性探索宇宙,就可以克服悲观情调,从而建立起一种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凡此种种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哲学流派,尽管理论表现形式各有不同,然而在反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点上却又是一致的。所以,诚如恩格斯所说,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以致于不得不引用现代自然科学来证明辩证法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这也就决定了对此作出积极反击的必要。第三,在当时的自然科学领域内,由于自然科学在许多新的发现,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材料,迫切要运用正确的哲学观点以及方法去概括和总结,以指导和促进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尤其是其中的三大发现,有力地冲击着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越来越清楚地揭示出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性质。但是,由于深受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当时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家理论思维混乱,对于自然科学的成就,不仅不能正确说明和概括,甚至还走入了歧途,滚到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边。例如,当时的物理学成就已揭示了自然界能量守恒和相互转化的辩证规律,但多数物理学家只看到运动量的守恒,而忽视了运动质的不灭。热力学奠基人之一,德国的克劳胥斯正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把热力学第二定律错误地外推到无限的宇宙空间,提出“宇宙热寂说”,散布宇宙末日的谬论。再如,以德国物理学和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为代表的生理学唯心主义,利用人的感官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否认人类认识的无限性。他们宣扬“符号论”,主张不可知论。更有甚者,英国的自然科学家克鲁克斯和与达尔文同时提出生物进化论的华莱士,热衷于神灵世界的研究,沿着降神术之途滑向了唯灵论的泥坑。„„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总结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提供辩证自然观,反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从而帮助自然科学家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复归到辩证思维的自觉方向,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历史任务。恩格斯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背景前提下,下决心写作.《自然辩证法》的。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史上,《自然辩证法>这一著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果说马克思贡献了作为历史辩证法典范的《资本论》的辩证法,恩格斯则正好提供了自然界的辩证法。一方面《自然辩证法》的诞生标志着旧自然观的终结,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全面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从而引起了自然观的伟大变革。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与此同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还为自然科学家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逻辑等伟大的认识工具。
《自然辩证法》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从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到现在将近一百二十年了,在这期间自然科学本身有了迅猛的发展,科学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因而使《自然辩证法》中所引用的某些自然科学材料已经成为历史,对自然科学具体问题的某些论述亦已过时,但恩格斯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所阐发的基本理论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并未过时,相反它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仍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不仅如此,它还是我们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指南。在当前的哲学研究以及哲学教学的改革中,唯有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概括当代自然科学最新成果,才能在坚持的前提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这也是很显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共有10篇论文、169篇札记和片断、2个计划草案,——计有181个部分组成,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里我们仅就主要的方面作些阐述。
1.恩格斯阐明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揭示了辩证唯物主艾自然观替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
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一方面,自然科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另一方面,哲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恩格斯认为哲学和自然科学自古以来就是携手并进的。在古代人们很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状况的限制,只有天文学、力学和数学三门科学有所发展。与此相应,便出现了古代素朴辩证的自然观,它把自然界视作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这种观点虽然带有原始的性质,但在本质上却是正确的看法。
近代自然科学肇始于十五世纪下半叶的文艺复兴时代。当时的自然科学领域,除却数学、天文学、刚体力学等几门科学达到初步形成阶段外,多数尚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因而通过分门别类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应该承认这于当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研究,才能使自然科学在细节上弄清众多事实,积累大量的经验材料。但这样作的结果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因而不是把它们当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当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当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加上培根和洛克把这种方法移入了哲学,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就很顺当地替代了古代素朴辩证的自然观。
不过,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到十八世纪下半期,从原来的收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进到整理和分析材料阶段,从原来孤立静止地研究自然界存在的事物及其现象进到揭示其联系和发展的时候,形而上学自然观便成为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为形而上学不承认自然界的辩证性质,所以它也就不可能对自然界作出彻底的唯物主义解释,相反却要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论。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一句话,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
科学要发展,观念必须更新。与十八、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相伴随的,是形而上学自然观缺口的一个个被打开。首先是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把太阳系看作是一个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从天体的形成和演化方面,论证了自然界自己发展的历史。赖尔的《地质学原理》奠定了地质学发展的思想基础,他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许多其他科学成果,表明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并不断由一种质态转化为另一种质态。1828年武勒用人工方法所制成的尿素,首次破开了有机物和无机物间的界限。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揭示了有机体产生、成长和构造过程的奥秘,科学而又全面地论证了物种的起源和演化的过程恩格斯正是这样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尤其是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史,证明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从而深刻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替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针对当时形而上学自然观严重束缚自然科学发展的实际,恩格斯强调自然科学家学习辩证法,自觉进行辩证思维的必要性。自然科学家要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就必须借助于理论思维,就必须用哲学来指导。因为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而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所以,即使那些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的经验主义的自然科学家也必须使用逻辑范畴。这些逻辑范畴,他们是从最坏的哲学中取来的,因而成了这种哲学的最坏、最庸俗的残余的奴隶。由此可见,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恩格斯高度评价了理论思维的作用,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困难。为了帮助自然科学家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思维,恩格斯指出了两条道路:一条是通过自然科学本身的研究而自发地达到,即仅仅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实现;另一条是通过对辩证法的学习而自觉地达到,即从历史地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并进一步认为,前一条道路是一个较长较慢的过程;后一条道路则比前一条道路的过程可以大大地缩短。
2.恩格斯阐明了唯物辨证法的一般性质和主要规律,论证了辨证逻辑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关于唯物辩汪法的一般性质,恩格斯首先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承认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和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同黑格尔神秘的唯心辩证法不同,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因此,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是统一的。由此,恩格斯非常强调要划清马克恩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原则界限,绝对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从绝对观念中引出思维规律,并把它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应从实际存在的事物出发,从客观实际中寻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在这里,恩格斯把普遍联系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与后来列宁把发展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正好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恩格斯认为,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它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在《反杜林论》中,恩格肝曾具体论证过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而在《自然辩证法》中,由于恩格-斯当时侧重于辩证法的客观普遍性,因而对辩证法规律的论述相对少一些。但即便如此,恩格斯还是认为它们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并指出所有这三个规律都曾经被黑格尔以其唯心主义的方式只当作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从《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内容看,恩格斯对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作了较多的论证,从自然界本身证明了这一规律的客观普遍性.不过,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恩格斯对于对立统一规律尤为关注。他不仅着重指出了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所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本质论是最重要的部分,而且在分析和考察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问题时,也十分强调对立统一的关系。他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论述了同一性和差别性、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无限和有限等唯物辩证法范畴的辩证关系,并对在这些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作了深刻的批判。
恩格斯在研究自然科学问题时,相当重视科学方法论问题,对辩证逻辑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了“辩证逻辑”的概念,而且进一步阐述了辩证逻辑所要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精神和自然界的统一。必须看到,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在哲学史上,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观点讲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他从思维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研究了思维形式,这是他的贡献,但他认为思维规律是第一性的,客观规律是第二性的,因而把自然界和精神盼关系弄颠倒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理论思维能够正确地反
映自然界,从而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二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所谓历史的东西,即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历史演变,而逻辑的东西则是客观事物演变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自觉反映.很显然当我们考察概念的发展历史时,这些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对我们的头脑而言,也是客观的事物,因而纵观其变化发展也是历史的东西。一般说来,逻辑的东西只是大致地重现历史的东西。不过这种重现是对历史发展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实际上当人们掌握大量历史资料,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即是实现了由历史向逻辑的转化过程。三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在一这里所谓:具体可以分为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前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现实事物,是认识的起点,而后者则是认识的结果。人的认识由感性具体而进到科学抽象,概括出事物不同方面的本质联系,形成不同的多方面的概念。但认识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只是对事物本质某些方面的反映。所以为了达到对事物全面的、整体的把握,就必须把概念性的抽象认识再推进到思维具体,即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把握。这种由感性具体到科学抽象,再由科学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深刻体现着认识运动两次飞跃,不断深化的规律。此外,恩格斯还运用辩证法研究和阐明了思维的实践基础,思维的历史性、以及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辩证性,揭示了思维形式的发展,指出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这两种具体思维形式的区别,以及各种思维形式、思维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在总论认识论问题时,恩格斯一方面强调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指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认为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不能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另一方面重视认识论的辩证法,揭示了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恩格斯看来,客观事物是既区别又联系的,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一切质和量的差异都是可以认识的。他指出客观事物是个别和一般、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人们的认识进程由个别、丽特殊、而一般,从认识相对有限的东西到认识绝对无限的东西,而绝对的认识又只是在无限的过程中实现的。恩格斯还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分析了生产实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恩格斯阐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从来就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对立,而长期以来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上帝造人”说。虽然十九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论证了人是从.古猿转变而来,但人类如何从古猿转变而来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说明。由此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理论家,都没有正确地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起源的问题。另外,虽然马克思莅《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后来在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又继续阐发了这一思想,但由于当时人从何而来的问题尚未得到科学回答,因而马恩只能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概括性的说明。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生物进化论的确立,人猿比较研究的渐多,才有可能系统地论证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归结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
(1)劳动是使猿转化为人的根本动力。“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首先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为此他具体论述了人类各种特征是如何在劳动中产生的。自然界物质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生命现象,再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出现了古猿这种高度发展的动物。劳动在古猿的基础上,通过自然规律即遗传的作用,把劳动经验逐渐地积累了起来,终于改变了体质形态。不仅如此,劳动导致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使猿手变成人手,劳动的需要产生了语言,劳动使猿的脑髓逐渐变成人的脑髓,先是劳动,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了两个主要的推动力使语言器官和思维器官发展了起来,而这些功能本身又是相互影响的,最后由于社会因素的加入,使这种发展有了更大的动力和更加确定的方向。一句话,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由古猿变人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劳动。
(2)劳动是人和动物根本区别的标志。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恩格斯进一步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中获得推动力的,正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国家、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科学等上层建筑,使人离开动物界愈来愈远。劳动正是使人具有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特殊能动性.
(3)劳动是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基本源泉。只有通过劳动实践,人才得以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并按照规律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支配社会和自然界,成为社会和自然界的真正主人。在这里应该看到,一方面,人要支配自然,有效地改造自然,必须正确地一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不能超出自然界,从而凌驾于自然之上,把头脑制造的法则强加于自然界,并随心所欲地支使自然界,相反只有按照客观一规律办事才有可能实行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另一方面,人认识和掌握社会规律要比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更为困难,但经过长期的常常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在这一领域中,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就有可能也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当然要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变革社会制度,亦即需要对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这也就是说,只有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成为社会和自然界的真正主人,才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天地。
方法论上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部分,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自然观,又是无产阶级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最早的中译本是1932年8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的,之后又分别出版过四次。解放以后,又出了新译本。应该说这部著作在我国已得到广泛传播,对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平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即便在今天它于我们仍有很多方法论上的启迪。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在自觉统一中相互促进,恩格斯所着重分析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原理,在实践和理论上均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依赖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须以正一确的哲学作指导。在现代化建设中,自然科学工作者既要研究和_解决来自于科学技术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又要不断地同渗入到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种各样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作斗争.这一切都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自然观的指导。而且只有自觉坚.持这种指导,才能够使自发唯物主义的观点自觉进到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而使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效地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同时,哲学是以科学地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为天职的,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在当今这样一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大时代,只要我们认真而又全面地正确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现代自然科学所提出的各种哲学问题,就能有针对性地批判歪曲和利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从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永葆青春年华。
其次,恩格斯所揭示的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有助于提高辩证恩维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好地投身子建设有中国特色韵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全面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联系的多样复杂性要求我们对不同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防止简单化的倾向,既不能主客观相分离,也不能实用主义地从生活中摘取一个别的事实去论证某种观点;联系的系统性要求我们注意到系统的整体、结构、层次和开放等特征,学会系统分析、综合和评价,如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三大步的关系、改革和开放的关系等;而联系的条件性要求我们既防止社会主义建设中无视条件的急性病,又要看到在遵循事物自身固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条件又是可以改变的。
再次,丛劳动发展史中去把握人性和历史发展。恩格斯所阐述劳动观点,使我们能够对人和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从而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有更深的理解。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和自然界相结合,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发生一定的关系。这表明人的劳动是社会的劳动,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具体的而一不是抽象的人。生产劳动既把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又把人和自然界联结起来,它一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很明显,人是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所以,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要从社会的生产劳动出发,不能从抽象的人和“人性”出发解释历史,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人性”的确立、异化和复归的历史,而应该从一定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方式出发研究和说明历史,研究人及其本质,揭示出社会历史是一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人和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要生存,必须首先有吃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活动。为了获取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生产,因此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前提;因而也是全部历史的第一前提。由此联想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要牢固树立生产观点,大力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发展生产力而进行,真正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否则,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切工作终将失去物质基础。概念和词义1.罗曼语诸民族罗曼语即近代拉丁语,属于这一语系的民:族有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民族,这些民族是欧洲中世纪后期最早接触希腊古典文化的民族。十二至十三世纪,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先从阿拉伯语转译,后从希腊语直接翻译了许多古希腊著作。十五至十六世纪,罗曼语诸民族中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通过文献学的研究,发现了新的古希腊文献,把中世纪被神学篡改的文献恢复了原样。希腊哲学重理性和自由思辨,这同中世纪神学的盲目信仰相对立。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达·芬奇、布鲁诺等人,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哲学的积投因素以反对教会和经院哲学,他们宣传唯物主义,提倡个性自由,重视自然科学研究,为十八世纪唯物主义作了准备。
2.托勒密太阳系即地球字宙中心说。公元二世纪时,古希腊亚历山大城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克·托勒密(约公元98—168)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宇宙结构理论,集古代天文学中地心说之大成。他认为地球是固定不动地居于字宙的中心,日月星辰分别居于八个天球层上,绕地球旋转。这个学说统治西方一千一多年,经尼古拉从理论上的责难和十六世纪哥白尼明确提出太阳中心说后,又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才告破产。
3.庸俗的自由贸易派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庸俗经济学派之一。该学派主张经济自由、贸易自由,鼓吹经济调和,把一切归为交换,并把交换解释成彼此有利、彼此服务。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没有阶级矛盾,认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价值和价格是交换两种服务的比例。这种庸俗观点的阶级实质在于调和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巴师夏(180一1850),主要著作有《经济协调论》、《经济诡辩主义》等。
4.热素说即热质说,是十八到十九世纪初流行的一种对热现象的解释。它认为存在一种没有质量和体积的物质——热质,它可渗入一切物体中,从一物传到另一物,但不能凭空产生和消灭。物体含有热质越多,温度就越高,热的传递就是热质从高温物津到低温物体的流动。热质说能说明热传导和量热学的一些实验,但不能说明摩擦生热等现象。1798年和1799年,伦福德和戴维分别用直接的实验结果驳斥热质说。到十九世纪中期,由于热之唯动说的出现,热质说终于被抛弃。
5.克利斯提安·沃尔弗1679—1754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形而上学者,数学家。他继承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哲学并使之更系统。在他看来他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弄清一切创造物存在的最初根源,而这种根源就是上帝——具有绝对威力和理性的“独立的存在”,自然界即是上帝的作品。他反对斯宾诺莎唯物主义,坚持目的论和先定和谐说,宣称普遍联系与和谐的原因在于每一事物都服从于外部的、来自上帝的目的。按他的理论,世界上的一切均由上帝合目的创造出来的,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显然,这是一种十分浅薄的,神秘主义的目的论,其真实用意无非是为了维护宗教神学
第三篇:辩论法
辩论法
概念: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特点:本法特别适用那些非良构的认知领域,以及认知结果趋于发散的论题。
我用简单的实例解释一下什么是良构,一般而言良构问题我们只有一个使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如1+1等于2这类有明确答案的问题。非良构则正相反,科技的发展的后果是给人类幸福还是毁灭。
辩论的组织形式:辩论一般是将学生分为三组,即正方,反方,评论方。先由正、反两方的代表发言,进而双方展开辩论,然后各方做总结性发言,最后由评论方对双方提问和发表见解,并最终决定胜负。
组织辩论的基本程序:展示辩题——个人学习——分组准备——课堂辩论——评价辩论过程。教师有针对性地创意设疑,创造辨析情景,让学生辨别是非,识别美丑,判断真伪,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组织辩论应注意的问题:在组织辩论时,所选辩论题目应该是中性的,有利于双方都能充分发表意见。选题确定以后,要事先安排学生做好准备,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收集资料、准备论据。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在现场对活动及时进行总结。课程实例:
第一步
学生对于要辩论的话题有所 了解,否则
这一辩论就没有多大用处。为了提供这一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对这 一问题做些讲解,减少课堂讨论的困难,为学生提供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鼓励学生自己 进行研究等等。
第二步
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又分 成两方。各方被指定持一种立场,正方或反方。利用教师的讲解、他人的观 点、阅读材料、他们自己的研究等,一方准备向另一方陈述他们被指定的立场。
第三步
对方陈述他们被指定的立 场。在陈述中各方成员都应当参与同样的辩论,当一方陈述时,另一方应该做记录,并保持沉默。除了问些他们没懂的问题,任何反对意见都应等到下一步方能提出。
第四步
陈述之后,学生们进行辩论,力争说服对方他们被指定的立场是正确的。第五步
现在双方交换立场,准备陈述相反的观点。那些先为正方的学生现在要准备做为反方出现,反方学生则做正方。
第六步 每个学生陈述他们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力争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尽管没必要真正达成一致。
第四篇: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导言读后感
高举辩证唯物主义旗帜 树立正确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
文明天地加入时间:2008-5-22 10:46:10网络新媒体中心 任浩点击:5402 相关信息
通过对恩格斯的著名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的阅读,使我对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里谈谈自己的几点学习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概括了以往的特别是自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重大成就,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同时他应用近代科学发展的大量事例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向我们阐明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联及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思想;恩格斯还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通过学习上述内容我首先明白了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拿我们的科研工作来说,要对我们的研究内容有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就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而方法和视野的培养就需要研究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和其它相关学科。我们是研究网络新媒体的,同样需要对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相关知识、媒体发展历程甚至人文社会学科有所涉及,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得到新的灵感,取得新的成果。纵观我们周围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大都是兴趣广泛、在各方面都有所造诣的,不仅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精深的见解,对其它相关学科也有独到的理解。恩格斯在导言中也提到,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师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不以多才多艺之“杂”闻名于世。因此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学会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会广泛涉猎。
通过对导言内容的深入学习,我还懂得了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导言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由此我想到了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的错误认识,往往导致破坏性发展,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时也要这样,考虑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利用我们的科学技术协调的与大自然共处。比如发展核技术可以用来发电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用来发展核武器破坏人类发明和我们的生存环境。
导言还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同时也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
证法。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以帮助我们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国家的声学所,国际的科学家”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我还感受到恩格斯的观点和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他在导言里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的最新成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原始星云到星球,从无机物到生命的产生、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的过程,并根据物质运动不灭原理,论证了宇宙无限发展过程,阐明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而且,很好地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的发展的方向。
通过这次阅读导言,加深了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我深刻的体会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互相影响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舞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为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理论的支持。而且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远远超过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夹需要将自然辩证思想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并且当前我们推动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尤其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加需要将自然辨证法思想与科学结合起来。文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而现在面临的生态危机恰恰加速了这个过程。比如大气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物种消失,影响人们的健康等一系列危害。我们制造了各种各
样的敌人后才发现最危险的敌人竟是我们自己-人类妄自尊大,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自然的报复。这些事实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有赖于人类文明的转变,要从战胜大自然转变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跟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脚步。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不再把自然当作无止境的盘剥的对象,而应看作是人类存在的根基。为了我们生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的子子孙孙,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指导实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可以享受美好生活!
《自然辩证法导言》为我们总结出科学发展的全局。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科学发现,都是人类通往真理的一大步。从远古时代的愚昧到中世纪的崇尚神学宗教再到如今科学真理的建立都是各个时代不断进步的结果。正如牛顿林耐等人,他们利用他们利用前辈天才的哲学直觉,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开创力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奠定了当代自然科学的基石。作为当代的一名研究生,要好好学习前人总结的科学规律,掌握科学严密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推动自然科学继续向前发展。通过对导言内容的深入学习,我还懂得了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导言》的学习我明白了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如马克思哲学中所言:尊重客观实际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如导言中所言:“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而且机体种源说过去遭到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
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的主题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自然辩证法是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变的一般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法。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把握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提高我们自身科研水平。
导言还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同时也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在今后的科研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以帮助我们科研水平的提高。
姓名:高少宏
学号:2011205002
班级:高级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