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人才外流
中国的人才外流
这次的讨论主题围绕劳务输出与人才外流展开,在此我想只针对中国的人才外流来谈谈。
所谓“人才外流”,即“正向选择”的移民,主要描述了两类现象:赴海外求学,毕业后移居海外的留学生;直接的技术移民。一般认为后者造成人才输出国更大的损失,而前者是“人才外流”的主要组成,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力资源的国际转移,也就是熟练劳动力(如科学家、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等)从一个国家移民到另一个国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到发达国家这种现象。
我国的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且主要流向美国。尤其要注意的是我国人才面临“第三次外流”高峰,与改革开放后前两次人才流失不同,这次人才外流的最大特点是“在职”流失。
究其人才流失的原因: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受几千年的思想禁锢的中国人更崇尚西方国家的自由平等的文化,而目前国内缺乏一种公平合理的用人环境,在追求个性化的21世纪,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国内教育、用人、移民制度改革缓慢,国外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在移民政策上也有很大的优惠。中国在用人机制上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是“权力垄断下”的人才观念,我们提倡尊重人才,但这样的尊重好像总局限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而在合理使用上却不尽人意。其次因为有一些人有科技成绩在前,又掌握了一定的权利,总是以“权威”的姿态对待其他人才,对待冒尖的一打二压,对待听话的就任意使唤,以致有不少年轻的人才出现过劳死的现象。
新经济时代,拥有良好知识结构的创新人才,已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面对不可阻挡得出国热潮,当务之急是将大量滞留海外的中国白领吸引到国内的民族高科技工业就业、任职。根据实际改善国内的用人环境,建立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尤其要重视激励机制。新加坡、印度、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长期采用以下政策和灵活措施来提高留学生的回流率: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游戏规则、很高的知识密度、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氛围、开放的经济环境、与工业界密切结合的研究性大学以及专业化配套的商业基础设施等。传统的加薪、分房、升迁、解决配偶工作等传统做法已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必须量才标价才有吸引力。中国企业应采取发放股票期权、搞“归巢工程”、“聚焦工作”等现代做法吸引高科技人才回归。尊重人才之时,便是人才回流之时。
第二篇:申论热点 人才外流与美丽乡村建设
申论热点:本地人才外流 美丽乡村建设
打算对备考2015年河南公务员考试的广大考生考试的考生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备考了,为了帮助大家做好备考工作,郑州中公教育小编将每天发布最新申论专项笔试备考指导,并附专家详实解析,希望考生们能与小编共同坚持——每日一练,高分通关!【背景链接】
近段时间,东北人口加速减少连续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昨天《中国青年报》报道,东北地区很多工厂周边的饭馆不断关张,医院产科护士也愈发清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东北三省超低的出生率和年轻人越来越多的离去。
由于东北三省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城镇化水平较高,计划生育执行较好,近些年的出生率一直较低。到了这一代,年轻人受到观念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即使鼓励生育,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多生。比超低出生率更触目惊心的,是年轻人口的外流。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人口每年净流出 180万。东北三省的老年人口占比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儿童和青壮年人口占比又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东北多数时候都是人口净流入地区,充足的人口资源使东北在1945年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地区,并在1949年后成为“中国工业的摇篮”;然而现在,伴随人口的流失,东北经济也拉响了警报,东北这个曾经辉煌的地区变得留不住人了。
作为中国计划经济模式下建设工业化的样板和标兵,东北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1990年代末,东北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全国3000万下岗职工中有四分之一左右在东北。2000年代初,东北国有企业占到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目前已经降至50%左右,但仍高于全国 30%的平均水平。这些国企并没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东北的经济结构也恶化了,更依赖投资和制造业,2013年投资占到东北GDP的65%,几乎较十年前翻番,全国平均水平为50%。投资虽然能带来经济数据的增长,但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却没那么大。
而能提供最多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在东北举步维艰。《财经》杂志曾报道,原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发现,这个工业大省的部分部门、官员在招商引资之后,动辄“关门打狗”——以各种理由对民营企业进行罚款。《财经》杂志引用多个开发区官员的话说,不少为辽宁国企配套的南方中小企业,或撤资回乡,或转战他地。有的配套企业迁到天津或河北,仍与辽宁国企有业务往来,宁肯多付运费,也不再付“制度成本”。
国际经济形势也对东北不利。美国、欧洲、日本长期占全球贸易的60%以上,给中国东部沿海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距离东北较近的日本、韩国,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都在下滑。尤其是日本,受到中日关系的影响,2014年前三季度,日本在辽宁的投资同比降低33.5%。韩国投资仅为日本的三分之一,而且降幅更大。没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导致东北劳动力人口的过剩。2010年,东北20-59岁的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68.3%,仅低于北京的 73.4%、上海的71.4%、天津的71.0%,高于全国的62.6%。虽然北京、上海存在同样的问题,但由于有产业优势,能通过国内、国际市场解决就业,但东北产业还处于劣势,劳动力过剩只能驱使年轻人外流。
更为直接的问题是“钱”,201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辽宁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和吉林省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更发达地区比,差距就更大了,2012年黑龙江省的社会平均工资为2843元,广东省则达到了5313元。
【考点分析】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群 483644632
一、原因
模拟试题:根据材料,概括东北留不住人的原因。要求:概括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中公解析】 原因如下:
1、外来投资少。
2、民营企业举步维艰。
3、国际经济形式不利。
4、没有更多就业岗位。
5、人均支配收入低。
二、对策举措
模拟试题:请就当前东北留不住人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要求:条理清晰,全面,有针对性不超过250字。【中公解析】
1、发挥东北特色,吸引外来投资。
2、出台民营企业保护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3、调整经济战略,实现政策倾斜。
4、政府出台政策,提供就业岗位。
5、加大经济投入。
三、公文写作
模拟试题:请就人才外流问题,以省政府的名义向东北毕业生写一篇倡议书。要求:条理清晰,全面,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中公解析】 倡议书 广大毕业生们:
近期,凤凰网发表专题《试问东北为什么留不住人?》引发了广泛关注,省政府就此问题予以关注,在此,向本省广大毕业生发出倡议。
东北地缘位置缺乏优势,民营企业举步维艰,国际经济政策倾斜不够,就业岗位缺乏,导致东北人才外流,对此,省政府予以关注。
政府承诺将会调整政策方针,加大民营企业扶持,提供就业岗位,予以政策扶持,学子归巢,报效家乡,政府希望各位学子能够为家乡建设做一些贡献。
建设家乡需要我们人人出力,望各位学子心系家乡。X市政府
XXXX年XX月XX日
四、文章写作
模拟试题:请就家乡建设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角度自选,不超过800字。
【热点范文评析】2015河南公务员考|试群 483644632
建设美丽乡村重在“筑魂”
与快速发展的城市相比,不少乡村在卫生、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设明显滞后。一些从乡村走出来的青年才俊想回去参加家乡建设,却感叹乡村“回不去”,其中很多因素令人反思。总书记曾指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应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千万不要让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掉了队,否则很难支持全面小康这一片天。这一观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共鸣。
有共识,就要有行动。行动之前就要有思想、对策。建设美丽乡村,如何才能抓住根本性问题?如何在众多乡村议题中始终把建设方向对准“美丽”二字? 记得小时候学习写文章,老师就经常强调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做到不离题。特别是在学习散文写作时,“形散神不散”更是成为老师口头禅。刚开始并不深刻领会其中要义,后来才明白:只有紧扣中心思想,文章才有“魂”,才能更好纵深,对读者有益。
写文章如此,乡村建设何曾不是如此?乡村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没有明确的建设思想,很有可能在众多建设项目中迷失方向。如,手中有闲钱,是用来建设农家书屋、青少年宫,还是用来盖高大上的办公大楼?没有明确的思想指向,很有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另外,缺乏建设之“魂”,就容易缺少前进动力,缺少了攻坚克难的毅力。乡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是“历史问题”,操作中会遇到不少阻力,没有明确思想指导,一些建设很容易成为“半拉子工程”,或者沦为花拳绣腿。
古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也道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奥妙”。建设美丽乡村,当以“筑魂”为根本。然而,乡村建设之魂是什么? 2014年8月,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言指出:“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惠州市委宣传部长黄雁行也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笔者认为这都道出了乡村建设主旨。
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建设美丽乡村进程中,不少地方取得了不错成效。如,医疗、文化、交通、教育、卫生等设施相继落成,生活硬件大为改观。但,这不是美丽乡村的最终目标。乡村生活如果没有在更好物质生活基础上生成新的文明成果,人们生活习惯、思想水平、文化发展等方面如果仍然裹足不前,那么乡村生活与真正的“美丽”还是有距离的。
把握乡村建设之魂,就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把爱国、厚仁、诚信、孝悌等传统文化美德融入到建设行动中,在广大乡村群众中产生强大的“价值引领”,乡村建设之魂方可生成。
更多2015年郑州公务员考试信息备考资料备考指导,欢迎访问郑州人事考试网。
第三篇:人才外流是个人的责任
谢谢,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的辩题为人才外流是个人的责任。
何为人才外流?人才外流问题研究的先驱者格鲁贝尔在其著作《人才外流经济学》中将人才外流定义为“在一国接受训练而在另一国居住和工作的高技能者的迁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跟着进步。许多人选择出国深造,在国外生活和工作,有些人会认为这是人才外流,是社会的责任。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我国做为自由民主的国家,社会不可能也不会限制个人的思想和选择的自由。从个人角度来说每个人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价值的取舍也不同,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会去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些都是属于个人的选择,也就是说是个人的责任。
也有人说因为国内不能给予人才理想的环境和条件致使人才外流,但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固然有其不足之处,但飞速增长的经济已经证明了我国发展的潜力和丰富的机遇,对于人才的需求正是求贤若渴,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那些因为追求国外的高薪而外流的人才来说,自己没有毅力和决心去建设自己的祖国,却把责任推脱于社会的不足,岂不荒谬?
最后,无论是选择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才能还是选择留在国外为了高薪而工作,这些都是人才自己做出的选择,做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对于人权的尊重正是国家强大的标志。社会会通过提高人才待遇和福利等方法吸引人才,但对于个人的选择还是应该个人解决。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是个人对其自己所做出的决定富有直接的责任,而不能归咎于社会的不足。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人才的外流是个人的原因。
第四篇:中国梦
“中国梦” 和“境外势力”
“中国梦”近来是个很热门的议题,人们往往将其比拟于“美国梦”,而忽略两者的重要区别:“美国梦”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成分,而“中国梦”则是集体主义的宣传口号。但是作为百多年来的强国梦理想,“中国梦”确实是力图赶超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
从这个角度,“中国梦”相对于“美国梦”的一个明显劣势,便是北京在大力宣扬“中国梦”的同时,出现要提防“境外势力”的宣传高调。除了藏、疆、香港等地,就连学术界里都提出要警惕“境外势力”渗透的说法。而防范所谓“境外势力”,实际便是排斥和控制有“海外关系”的人士。越是邻接“境外”,越是如临大敌。新近的香港普选争议是明显例子。
正是在对“境外势力”的态度上,如《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引用报道,美国华裔作家刘柏川的新书《华裔美国梦》(A Chinaman's Chance)点出了“美国梦”相对于“中国梦”的重大优势:“海外关系”人士实现“美国梦”的巨大机会和成功。
刘柏川强调的是华人华裔通过精英教育和个人奋斗被美国上层社会完全接受的事实。这一竞争优势,使得美国并不需要担心中国的崛起,除非中国也能同样接受容纳来自境外的人才。
刘柏川本人便是例子:作为台湾移民第二代,他是耶鲁大学本科和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双料常春藤精英,担任过克林顿总统的演说撰稿人和内政顾问,后来创办了公民大学(Citizen University)。
类似的华裔人士,可以举出布什政府劳工部长赵小兰(哈佛商学院)、奥巴马政府要员卢沛宁(普林斯顿本科、哈佛法学院)和陈远美(哈佛大学),以及被北京官方传媒攻击为“香蕉人”的前华盛顿州州长、奥巴马政府商业部长和驻中国大使骆家辉(耶鲁大学)。
就是在近日的新闻里,也可以顺便举出2014年民主党纽约副州长初选候选人吴修铭(哈佛法学院毕业、首次提出“网络中立性”的法律专家),以及共和党罗德岛州州长候选人、得到罗姆尼支持的克兰斯顿市长冯伟杰。
这里牵涉到的题目,便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荣·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与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詹姆斯·罗宾森(James A.Robinson)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里总结的历史规律:国家强盛成功的长远关键,是具有“包容开放性的国家机制(inclusive institutions)”。上述华裔人士,只是大量与“境外势力”有关系的美国移民第二代成功的一部分。
被茶党怀疑出生在非洲、暗里信奉伊斯兰的奥巴马总统,是美国容纳“境外势力”的最好例子:生父和继父都是外国人,而一位同父异母兄弟至今生活在中国。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美国是新大陆的移民国家。那么在欧洲旧大陆老牌列强中,前法国总统萨科齐是移民第二代,历届法国政府包括当今社会党政府部长中,穆斯林移民第二代层出不穷;在英国,当今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也是如假包换的移民第二代(父亲比利时波兰裔,母亲波兰人),新近因抗议加沙战争辞职的英国内阁大臣赛义达·瓦尔西(Sayeeda Warsi)女爵士是巴基斯坦移民的女儿,担任过保守党主席;在德国,上届默克尔政府副总理、前自由民主党魁菲利普·罗斯勒(Philipp Rosler)是被人领养的越南孤儿。
正如《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总结,这一历史规律不仅仅验证于现代社会,中国称雄世界的汉唐盛世,同样展示了对“境外势力”的包容开放性。
在“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朝,最敌对的“境外势力”是匈奴。可是匈奴休屠王子金日磾却是汉武帝的五名顾命大臣之一,其后裔 “七世内侍,何其盛也!”保护汉家皇室安全的最精锐御林军,则是长安的匈奴族骑兵——长水胡骑和宣曲胡骑。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中“境外势力”人物比比皆是。唐代“蕃将”为人熟知,曾经占据了朝廷官员的一半。比较隐讳的是通过当时“精英教育”——科举制度进入政府高层的境外移民后代。《北梦琐言》卷五记载: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诚、曹相确、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猷曰:“可以归矣。近日中书尽是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
这就是说:连续四名唐朝宰相,都是西域外族移民的后代!大唐帝国包容“境外势力”的气度,绝不亚于今天的美国。两者都说明今天“中国梦”的重要缺失——封闭排他性体制。
第五篇:中国精神
复兴中华,弘扬中国精神
许溪中学七年级一班
邝馨
指导教师 邓申容
伟大的中华民族告别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代,开创了历史新纪元,这与中国人民雄健的精神分不开。
《中国精神》、《复兴中华》两部震撼人心的记录片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鼓舞——这就是中国精神,一种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近些年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国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它显示着是中国文化软实力。
凭借中国精神,中华儿女前赴后继,08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采,“嫦娥二号”成功探月,“神九”腾空而起,“蛟龙”再潜七千米海底,刷新了“中国深度”。感受着祖国的变化,一种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这一刻,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华民族雄健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这种精神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国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这种精神是国家是民族是城市的灵魂,它鼓舞人心,迸发出无穷的潜能,创造属于一个又一个中国神话。
一个人,更需要一种精神。尤其是我们青少年,承载着祖国的希望,担任着复兴中华的重任。梁启操在《少年中国说》中认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大声赞颂青少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青少年看似是娇嫩的雏鹰,却也勇于拼搏,亮翅蓝天。你看2008年奥运会上,还不到18岁的龙清泉夺取了56公斤的举重金牌,“月亮组合”在跳水项目的男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赢得了金牌。这两张稚嫩的面孔称雄水立方后,让人们不禁竖起大拇指。2012年奥运会上,90后们已悄然撑起了伦敦奥运会的半边天,成了体育界的生力军。本届奥运会的冠军中自信霸气的孙杨、稚气未脱但有过人实力的叶诗文都让世人瞩目,这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是的,一个伟大民族的崛起,有为儿女责无旁贷。每一个青少年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拥有自己的凌云壮志,凭借不懈的努力,人人都享有出彩的机会。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有梦想的人都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即使痛过、累过、哭过、沮丧过,都不会轻言放弃。因为在路上,在不断地收获,不断地成长,欢笑中有泪,泪中有欣喜。即使遭遇千般磨难万般挫折,亦是无怨无悔、执着向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理想照进现实,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