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理州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大理州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 目标全面实现
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06.8亿元,增长12.3%,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增长6%、15%和13.8%。财政总收入完成67.6亿元,增长12.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6亿元,增长14.4%;一般预算支出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2.1亿元,增长36.1%。
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
抓住扩大内需机遇,争取到中央和省扩大内需项目380项、资金14.2亿元,千方百计筹措项目配套资金5.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7.3亿元,增长33%。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丽铁路建成通车,大瑞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关巍公路进入路面铺筑,鸡足山旅游公路、上关至北五里桥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大丽高速公路、祥姚公路、跃龙公路开工建设。实施了902公里29个乡镇通乡油路、1234公里141项乡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
夯实农业基础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全州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77亿元,增长13%。粮食总产量达139.2万吨,增长3%,连续五年实现稳定增长。改造中低产田地24万亩。建成农村供水工程264件,解决1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1139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全面完成1.4万户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和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大,转移富余劳动力7.4万人。解决了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发挥骨干产业优势 工业经济企稳向好
抓好结构调整和重点企业帮扶,工业经济在全省率先止跌回升。完成工业总产值374.3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2户达178户,实现增加值91亿元,增长16.2%。力帆骏马、祥云飞龙位居全省百强民营企业前列。
努力培育内需市场 消费旅游持续升温
建成标准农家店350个。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4亿元,增长16.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5亿元,增长24.9%。商品房竣工71.7万平方米,增长144.4%;销售97.8万平方米,增长134%。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销售6.7亿元,兑付补贴6783万元。
旅游二次创业步伐加快,苍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环球嘉年华等高星级酒店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喜洲古镇、双廊古渔村开发加快,苍山大索道、《希夷之大理》实景演出项目启动建设。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超过千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92.3亿元。
创新体制机制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配套改革顺利展开。完成州、县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编制上报工作。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行政机关和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有序推进。
对外开放和合作水平逐步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引进州外实际到位资金74亿元,增长47.7%。招商引资工作名列全省第三名。
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为470亿元,增长23.6%;贷款余额为317.6亿元,比年初增加68.9亿元,增长27.7%。
推进城镇发展 “两保护两开发”步伐加快
城镇规划建设得到加强。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物流、教育、医疗、交通、旅游5个专项规划编制同步展开。完成115平方公里县城以上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启动了10个乡镇和184个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112项,完成投资4.7亿元。全州新增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城镇绿化覆盖率为23%,城镇化率达31%。
“两保护两开发”取得新进展。洱海流域3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面启动。上关、喜洲、双廊等重点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开工建设。启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新建30个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和7378户庭院污水处理设施,建成10座中温沼气站。恢复建设2100亩湿地。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顺利启动。海西“百村整治”首批41个村、三塔景观核心区整治和“空心村”改造试点进展顺利。凤仪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力帆骏马年产2万辆重卡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投产,5户大型仓储企业入驻园区。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七彩云南保护”大理行动稳步推进,生态州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6县市生态建设规划编制顺利进行。洱海保护治理力度加大,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步伐加快,洱海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云龙沘江污染治理取得进展。洱源西湖被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建校舍22万平方米,排除D级危房17.9万平方米。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新建10个乡镇文化站和142个农家书屋。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5%和98%。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3%,年人均筹资标准达100元。
认真实施“贷免扶补”政策,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发放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亿元和1.7亿元,分别增长19%和64%。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开工建设廉租住房37.3万平方米,竣工21.6万平方米,解决了4320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施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647户。
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依法治州工作得到加强。“五五”普法扎实推进。完成旅游条例起草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61项。全面落实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四项制度。
文明大理示范工程建设启动实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
2010年 政府工作更加注重民生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目标,按照“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旅游二次创业生力军、滇西城镇化进程领跑者”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巩固回升好势头,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推动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目标鼓舞人心
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
“五坚持”构建人民满意政府
一是善用法治手段组织经济运行,管理社会事务。二是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权力,加强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的起草制定工作。三是改进行政执法方式,突出以人为本,实现文明执法。四是规范行政行为,充分保障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五是拓宽行政争议解决渠道,高度重视和解、调解、复议、诉讼等各项工作,有效化解行政纠纷。六是增强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自觉性,切实加强政府内部的监察、法制、审计等专项监督。
坚持权责统一 建设责任政府
一是对公民反映的各项诉求,严格实行首问责任。二是对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和对社会、公民作出的服务承诺,坚决落实,不打折扣。三是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实行限时办结,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行为,严格行政问责。
坚持信息公开 建设阳光政府
一是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二是实施重要事项公示制度,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三是推行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及时采纳合理意见,推动工作落实。四是强化政务信息查询工作。
坚持改革精神 建设创新政府
一是树立创新理念。二是把握创新重点。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加快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探索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的有效途径。
坚持从严施政 建设效能政府
一是推行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价机制,开展重点建设项目专项督查和审计,加强对民生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强化重点工作效能评价。二是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坚持厉行节约,实现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经费零增长,会议、庆典、论坛和外出考察经费压缩20%。三是推行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强化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管理,完善重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加快推进项目代建、代理。完善政务网络电子监察系统,提高监督效能。加强廉政建设,有效预防腐败行为发生。四是推行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强化目标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搭建服务平台,提高政务效率。
2010年十大亮点工程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项目实施责任制,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配合推进大丽高速公路、大瑞铁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关巍公路、上关至北五里桥公路、苍山大索道、大理滇西技师学院一期项目建设。加快环洱海生态公路、鸡足山旅游公路、跃龙公路、祥姚公路、弥渡果河公路建设。
启动实施一批新建项目。开工建设丽江机场至鹤庆县城一级公路。实施6个项目171公里通乡油路建设、152个项目1200公里通达工程建设。
储备争取一批基础项目。配合做好大理至普洱、大理至永胜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做好滇西国际机场、城际轨道交通、引水济洱、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繁育(大理)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着力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完成21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和干支渠防渗处理力度,提高有效灌溉能力。认真实施水利血防、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万人,转移就业6万人。
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抓紧制定出台粮食中长期增产计划纲要。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40万亩,扶持冷凉山区种植地膜包谷35万亩,推广间套种120万亩、水稻精确栽培示范10万亩。力争粮食总产增长2%以上。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促进优势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种植烟叶39万亩,完成114万担烟叶收购任务。种植无公害蔬菜50万亩、特色水果50万亩、薯类25万亩,改造低产桑园3万亩。推进地理标识产品保护和地理标识认证商标的申报、管理工作,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力争全年出栏生猪352万头、肉牛47万头、肉羊129万只,存栏奶牛13.8万头。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好102个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圆满完成扶贫开发五年行动计划。加大对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扶持12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发展。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力争全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
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实施。加快大理卷烟厂50万标箱技改、云南白药大理制造中心等23个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开工建设鹤庆三德水泥扩建、祥云红蜘蛛矿业技改等43项重大工业发展项目。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特色园区,做强、做大、做优重点工业园区,促进优势特色工业产业集聚发展。
积极支持科技创新。认真实施重点产业创新、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工程。对新认定的省以上技术中心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乳业、机械制造等重点骨干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增强竞争力。推进“矿电结合”,加强资源整合和区域合作,提高资源保障度。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健全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公共信息、融资担保、技术创新、维权减负等服务平台,重点扶持小企业加快发展。
着力推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
加快旅游二次创业步伐。尽快完成苍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综合试点规划编制,启动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增强苍洱景区核心竞争力。完成《希夷之大理》实景演出项目建设。加快环球嘉年华、大理古城提升及喜洲古镇、双廊古渔村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大理王宫博物院。做好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增长8%以上,旅游社会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积极培育会展创意产业。办好三月街民族节、国际兰花茶花博览会、洱海开海节、大理国际影会、漾濞核桃节等节庆活动。积极争取省级、国家级专业性会展和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常设性论坛落户大理,努力把大理打造成为重要会展基地。
发展壮大商贸物流业。完成滇西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大理物流园区货运枢纽站、滇西成品油储备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实施云南物流集团产业开发、昆钢物流商贸城等一批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350个标准农家店,完善农村商业网络。
着力推进以滇西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发展
抓好规划编制。完成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物流、教育、医疗、旅游5个专项规划的上报审批。完成大理市、巍山县、漾濞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海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快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启动100个中心村、重点自然村建设与整治的规划编制。
加快城镇建设。做强1+6城市群,做优南涧、永平、云龙、剑川、鹤庆5个门户县城。切实抓好海西整治,加大海东开发力度。
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推进城市综合管理。重视规划宣传,推进规划实施,强化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抓好大理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和各县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活动,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宜居城镇。
着力推进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完成《中国大理洱海流域低碳经济试验区战略规划》编制,争取将洱海流域列为国家和省低碳经济试验区。创建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产业园区。实施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控制能耗总量。新建户用沼气池8000户,节柴改灶9000户。
坚定不移保护洱海。抓好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和主要集镇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实施,加强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户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好入湖河道治理、洱海东区湖滨带生态修复、新一轮“三退三还”工程。加快上关至北五里桥综合管网、下和至观音阁截污干渠建设。加强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清洁能源产业。
积极发展森林生态产业。编制完成全州中低产林改造规划。新植核桃156万亩、红豆杉2万亩。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实施好“七彩云南保护”大理行动计划,加快生态州及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县市创建工作。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抓好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剑川剑湖、鹤庆草海等湿地建设,加大云龙沘江污染治理力度。
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全面推进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全面完成州、县市政府机构改革。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抓住云南实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历史机遇,认真研究潜在优势,争取布局一批重要交通、物流项目和新兴产业。不断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握国家产业调整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切实抓好招商项目储备和推介,创新招商方式,引进一批有资金实力、有核心技术、有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和产业项目。确保引进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力争全年招商引资突破100亿元。
着力推进财政金融保障能力建设
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推动新项目投产达效,培育新兴财源和后续财源。严格预算管理,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扩大内需、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建设以及保障民生的资金需求。
积极争取金融支持。深化银政、银企合作,引导州内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力争新增贷款80亿元以上。
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巩固“两基”成果。完成25.1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推进校点布局调整,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深化高中阶段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抓好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医疗急救指挥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贫困人群医疗救助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40元。向城乡居民提供年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和文物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和整理工作。加快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重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启动实施6个县级敬老院建设。
加强人才、科技和人口计生工作。强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
加大惠民工作力度。认真实施好扶贫开发、爱心圆梦、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校舍安全、农村安全饮水、35万亩地膜包谷、医疗卫生服务、农机下乡、节能惠民等10项惠民工程。
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主动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州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大理创建活动,实施好十大创建工程,倾情打造“人文大理、幸福家园”。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监管防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隐患排查整改,切实抓好道路交通、消防、煤炭生产、尾矿库运行、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食品药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重视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打好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
文章来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第二篇:2014年大理州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8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州长 何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州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等重要会议精神,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美丽幸福新大理建设。一年来,我们着力兴调研解难题,进一步把握州情民意,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找准问题,推动发展;着力谋长远强产业,打好“三大战役”,启动实施产业建设年行动计划,编制产业布局规划,谋划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园区建设和企业帮扶,促进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着力增投资打基础,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实施联审联批和三级联动审批,深化银政企合作,增加项目贴息,积极破解资金难题,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着力抓规划优生态,启动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积极应对洱海保护治理新情况,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着力惠民生促和谐,加大民生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问题,切实抓好抗灾救灾、安全生产等工作。一年来,我们积极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州内地震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我州一批重大项目受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停建或缓建等严峻形势,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和调节,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州情实际,科学审慎调整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部分预期目标并获州人大常委会依法审议批准。
经过努力,州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和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批准调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完成。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1亿元,增长12.2%;财政总收入143.9亿元,增长15.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亿元,增长21.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2.9亿元,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4.3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21.5亿元,增长2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3亿元,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2.7%;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90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6677元,增长17.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58.6%;全州实有耕地559.9万亩,海西实有耕地13.56万亩;洱海水质总体保持Ⅲ类,有5个月达到Ⅱ类;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全州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突出产业培植,综合实力逐步提升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粮食总产168.8万吨,增长3%。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基地124万亩。收购烟叶161万担,烟农总收入23.1亿元。新增土地流转7.4万亩,启动3个省级现代农业庄园创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78个、家庭农场601个,新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创建云南名牌农产品10个、省级龙头企业7户。畜牧业产值122.6亿元,增长13.5%。农机购置补贴受益3.5万户,农机化水平达47.5%。农村劳动力培训7.9万人,转移就业7.6万人。完成“小粮仓”建设2.6万套、中低产田地改造23.6万亩。移民搬迁安置有序推进。实现农业总产值324.4亿元,增长13.6%。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千百亿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开工32项,建成标准厂房21.2万平方米,新入驻工业企业27户,鹤庆兴鹤工业园区列为省级工业园区。大理药业针剂生产线技改等20个项目建成投产,大理啤酒异地技改扩能等21个项目全面启动。完成非电工业投资87.1亿元,增长33.8%。六大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大。祥云飞龙上市进展顺利。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新增云南著名商标14件、名牌产品8个。新增私营企业1479户,非公经济比重达47.9%。实现工业总产值905亿元,增长15.7%。
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旅游发展和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成效,六大景区、两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高端酒店建设稳步推进,特色客栈管理逐步规范,创建3个4A级景区。新开通航线2条,大理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接待海内外游客2241万人次,增长21.3%;旅游业总收入248.9亿元,增长27.6%;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提高到2.33天。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销售商品房139.4万平方米。建成农贸市场12万平方米、农家店70个。物流运输、金融保险、邮政快递等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9亿元,增长12.7%。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加快推进投融资、结构性减税、“营改增”等改革,行政审批和财政改革继续深化,土地流转、林果权抵押等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成效。“金果贷”、“红色信贷”等金融支农创新产品受到群众欢迎。旅游产业集团8亿元债券、创新园区二期4亿元城投债券成功发行。引进村镇银行2家,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5家。金融支持大理行活动成功举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元、达1057.1亿元,新增银行贷款突破百亿元、贷款余额达662.8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51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500亿元、达534.8亿元,增长52.4%;实际利用外资6281万美元,增长61.4%。外贸进出口总额2.74亿美元,增长17.3%。
(二)突出投资拉动,发展基础得到改善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大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大瑞铁路控制性工程稳步实施,大理至临沧、大理至攀枝花高速公路和祥云至临沧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上关至洱源县城、上关至鹤庆一级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交通项目195个、1863公里。云龙包罗水库等6件骨干水源工程完工,弥渡巴冲箐水库等9件在建工程顺利推进。实施161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启动清水河水库等10件水源工程,灌区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水利投资突破30亿元。龙开口电站建成发电,鲁地拉、苗尾电站建设加快,建成35千伏以上输变电项目9个。中缅油气管道建成通气。加强信息基础建设,3G网络覆盖扩大,4G网络启动建设。
海东开发成效显著。控制性详规实现全覆盖,累计收储土地5.6万亩、融资64.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6.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大理卫校整体搬迁、配套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30个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城区道路及桥隧工程、创意经济园区、悦榕庄酒店、滇西国际商贸物流基地等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开工。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编制完成生态山地城镇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15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不断加强。下关旧城改造、县城扩容提质稳步推进,新增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22个省级特色小镇、12个州级中心集镇建设加快实施,完成24个中心村、36个示范村建设。古城古镇古村保护力度加大。开工保障性住房2万套,建成5389套。完成“农转城”13.8万人,城乡统筹试点稳步推进。
城乡环境逐步提升。园林城市(县城)创建步伐加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7%。县城“两污”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16项重点乡镇“一水两污”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点亮大理”工程建成乡村路灯6.1万盏,实施115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项目,启动25个美丽乡村、40个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农村环境卫生逐步改善。
(三)突出资源保护,生态文化建设加快
“两保护”稳步推进。国家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2333”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成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60座、垃圾转运站4座,新建湿地2857亩,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建设加快。积极应对洱海蓝藻大面积聚集,开展以双廊为重点的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执行海西保护条例,查处违法占地77.7亩、违法建筑2.8万平方米。洱海流域“百村整治”、海西“空心村”整治试点取得进展。
生态建设取得成效。“森林大理”建设加快,实施退耕还林20.3万亩、天保公益林建设11万亩、森林管护1468万亩、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1274万亩,完成1051万亩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苍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1平方公里、石漠化和陡坡地治理6.6万亩。
资源利用更加有序。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入推进。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设施推广力度加大,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0万吨,实施省级重点减排项目64个,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网发电。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全面完成。
文化发展活力增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出台影视作品、文学艺术、图书出版奖励办法,参与拍摄的《茶颂》、《舞乐传奇》等影视剧在央视播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惠民、文艺创作成效明显。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新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1项,57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体育基础设施项目368项,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9922套、户户通工程6.2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7%、99.8%。
(四)突出民生改善,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教育科技水平逐步提升。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25.4万平方米、食堂建设9.5万平方米,学龄前儿童入园率85%,义务教育巩固率98.5%,高考上线率99.9%。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8.6万名中小学生,“爱心圆梦”资助3039名大学新生入学。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大理技师学院、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获省批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总部及特色学院申报有序推进。大理学院与7所部属高校签订了对口帮扶学科建设协议。科普工作扎实有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州医院、附属医院扩建和州二院搬迁建设加快,中央投资卫生项目建成28个、新开工140个。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筹资标准均提高到340元,参保率分别达95%、97.6%,新农合大病保险全面启动。等级医院创建、基本药物配备、药品流通管理不断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取得成效。人口计生工作和妇幼健康计划扎实推进,优生促进工程覆盖面扩大。年末户籍总人口357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增就业2.27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106.5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84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均提高210.8元。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74.5亿元。42万人享受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提高15%。困难群众临时救助13.7万人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成12所县城及乡镇敬老院和38个社区养老项目建设。23.3万人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5万户。10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
扶贫综合开发有新进展。教育部定点帮扶取得实效。红河源、黑潓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综合开发全面启动。整乡、整村推进进展顺利,完成3250户扶贫安居工程和1900人易地扶贫搬迁。6.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建设稳步实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不断巩固。
地震灾后重建全面推进。洱源“3·03”、“4·17”地震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扎实有效,1.44万户民房修复、4428户民房重建如期完成,基础设施等七大类工程222项重建项目稳步实施,到位资金7.85亿元。祥云“11·28”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启动实施。
(五)突出依法行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自觉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州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68件、政协提案450件。人大审议和政协协商意见办理落实机制不断完善。洱海管理条例修订加快推进,人口优生促进条例起草进展顺利。普法宣传和依法治州不断加强。
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40项。14项工作获政府创新奖。政府新闻发布实现常态化,开通政务微博31个。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州实施办法,“三公”经费支出明显下降。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风行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对259名干部实施行政问责。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再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州”称号。群众来信来访得到妥善解决。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地区毒品整治成果得到巩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监管不断加强,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全面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车让人”文明出行活动深入开展。人民武装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防战备、民兵预备役、双拥工作得到加强。统计调查、修志、外事、侨务、保密、档案、邮政、气象、水文等工作取得成效,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慈善等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州上下齐心协力、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大理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官兵,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大理建设发展的各方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慢,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科技创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辐射带动力有待增强,农村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重大项目储备不足,政府性债务较重,审批难、落地难、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发展环境还需优化;思想解放不够,开拓创新不足,少数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存在庸懒散慢玩浮作风,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做好各项工作。
二、2014年目标任务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按照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州委七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全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调结构、以改革增活力、以改革惠民生,做到稳中有快、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确保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海西耕地保有量13万亩以上,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有5个月以上达到Ⅱ类,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
11%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统筹考虑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等各方面因素,在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质量与速度之间确定的最佳结合点。这一目标,立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体现了中央和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考虑了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增强经济活力。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增强机遇意识,以坚定的信心把握发展主动权。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同时,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深入实施,我省产业建设、综合交通建设攻坚等行动继续推进,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州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和海东开发、园区开发、旅游开发等方面还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善谋善断,用好一切有利因素,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勇于开拓创新,把改革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始终。按照中央、省委和州委的决策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坚决的态度、坚韧的干劲,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强力落实中央和省统一主导和操作的重大改革,大力推进我州自主决策的关键改革,大胆探索方向正确但认识还不深入的重要改革,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关键,重点抓好深化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深化文化体制等改革,着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创新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所有权等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入实施旅游、服务业等改革试点,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推动发展的体制机制。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立足州情实际,坚持以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建立倒逼机制,重点抓、抓重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超前谋划,狠抓前期,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改善环境,扩大开放,激活民间资本,做强民营经济,加快释放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和潜力,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增强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布局,强化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强化规划,严守红线,加快编制事关全局发展的规划,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突出生态和文化建设,打造发展新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关注民生,转变作风,扎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风肃纪,取信于民。
三、2014年工作重点
为实现今年预期目标任务,要突出抓好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加强基础建设,保持内需持续增长
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220项,确保投资持续增长。加强综合交通建设。推进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和大瑞铁路建设,争取祥临铁路尽早开工。加快国道214线剑川三河至洱源巡检、上关至洱源县城一级公路等路网改造建设,推进上关至鹤庆一级公路一期建设、争取启动二期工程。实施好193个、1636公里乡村公路项目,新建240个农村客运站点和7个水运码头。加强公路养护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城乡出行条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云龙勒子箐水库等23件在建骨干水利工程,启动宾川芹菜塘水库等10件水源工程。争取祥云小官村水库补水等3个项目列入烟草水源工程并开工。新启动63件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5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确保水利投资完成32亿元以上。加强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支持苗尾、鲁地拉电站加快建设。完善电网结构,实施一批重要输变电项目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促进工业、商业和民用天然气应用,实现大理市天然气管网通气。加快实施6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确保宾川老鹰岩光伏电站建成发电。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推动大理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城镇光纤到楼入户和乡村骨干网络工程,扩大3G、4G信号和重点景区、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
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基础工作,加快项目策划、论证,谋划推出一批事关全州发展的重大项目。编制好综合交通规划,重点抓好鸡足山机场、大理至临沧及大理至攀枝花高速公路、祥云至临沧及大理至攀枝花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动滇西铁路枢纽规划建设。做好国道320线、214线改造和漾濞至剑川、剑川至鹤庆、永平至云龙、云龙至兰坪、巍山至弥渡二级公路等前期工作。加快滇中引水大理项目、海东新城供水、宾川海稍水库扩建和巍山东河水库等前期工作。启动一批城镇、环保、生态、能源、信息和社会事业等基础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对接,千方百计确保更多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规划盘子。
积极扩大城乡消费。完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5万平方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大地方特色产品网络营销力度。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增加旅游、信息、文化、特色医疗等消费,大力拓展农村消费。扩大消费信贷,促进家装、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开展“中国美食之乡”创建。培育一批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市场监管和运行调节,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加强财源培植和涵养,强化税源清理和税收征管,加大资金争取,增强财政实力。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加大重大项目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稳步推进“营改增”等财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偿债机制。深化银政企合作,强化金融保障和产品创新,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广“三权三证”抵押贷款模式,设立政府金融创新奖。有效推动祥云飞龙、大理药业、清逸堂等企业上市,推进以债券融资为重点的直接融资。加强融资平台和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培育民营银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宽民间投资渠道。确保新增社会融资160亿元以上。
(二)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
做强优势产业基地。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科技增粮措施推广,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突出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建设,种植烟叶61.1万亩,确保收购烟叶149.1万担。壮大生态茶、水果、蚕桑、蔬菜等产业基地规模,重视核桃产业抚育提质,新增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基地28万亩。积极培育林下经济,发展三
七、重楼、灯盏花等生物药业基地35万亩。加快花卉、园艺产业发展,做好2016年世界茶花大会筹备工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加强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做强绿色、有机品牌。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广新型畜牧合作经营模式,重点抓好奶牛标准化规模示范区、家庭牧场、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小区建设。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引导土地集中经营,发展一批万亩连片种植、万头养殖场、千亩农业园,打造一批初具规模的农业庄园,争创3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庄园。加快培育重点农业品牌企业,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优质农产品营销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城市销售网点建设,新增5户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植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重点扶持发展10个州级现代农业庄园、20户家庭示范农场、30户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鼓励引导发展特色种植、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观光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7万人、转移就业5万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严格落实种粮直补、农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补贴性收入。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规范“三资”管理,提升农民投资理财能力,增加财产性收入。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加强乡村绿化,改善环境质量。解决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16.9万亩。新建“点亮大理”乡村路灯2万盏以上。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实施200个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积极争创省级精品村和中国最美乡村。
(三)强化产业培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打好园区经济战役。完成和实施好产业布局规划,深入推进工业强州战略。突出产城融合,完善千百亿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实施35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力争大理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引导工业基础薄弱县到千百亿园区合作兴建产业园。扎实推进65项重大工业经济项目,确保北衙矿业铁多金属综合利用等24个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大理啤酒异地技改扩能等20个项目建设,力争一批项目启动实施。积极引进发展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行业的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推动技术创新和改造,积极争取矿电联营、企电联营、区域电价等试点,巩固提升六大传统产业。确保非电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和12%以上。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带动中药材种植、养老养生、医疗消费、康体旅游的大健康产业。积极发展以开发水污染防治、高效节能技术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化示范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邮政快递、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兴业态加速发展。编制旅游资源梯次开发规划,积极发展旅游通用航空,突出发展高端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业态,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城镇、产业、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加快六大景区和两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抓好4个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创建。力争4个高端酒店建成运营,规范发展特色客栈,建设5个游客服务中心、5个房车及自驾车营地。积极开拓新航线,强化对外营销,拓展客源市场。认真贯彻《旅游法》,规范旅游秩序,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实现游客人数、旅游业总收入分别增长10%和15%以上。加强领导,注重统筹,推动协调发展,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
打好民营经济战役。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落实税费减免、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扶持政策,解决民营企业用地难、融资难、办事难问题。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和驻厂帮扶制度,支持力帆骏马发展汽车及配套产业,重点帮扶祥云飞龙、大理啤酒、大理药业等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壮大欧亚乳业、清逸堂等58户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保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1%以上。
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围绕建设桥头堡重要产业基地,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倒逼深层次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完善激励机制,稳定拓展机械、优势农特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出口型轻工产业,扩大先进技术和资源性产品进口,积极培育自营进出口企业,力争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招商,提升招商引资层次和规模,确保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实施“六大科技创新工程”,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引进建设院士工作站,促进与中关村合作,推动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加快建设和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推进优质种源基地建设,健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大力实施质量兴州战略,打造名牌名品。深入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广泛普及科学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加快海东开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切实加强规划管理。认真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规模形态、开发边界,加强空间开发利用管制。积极探索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以规划引领构建层级合理、多点支撑、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发展布局,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优化和完善滇西中心城市“1+6”城市群发展规划,坚持以海东开发为龙头,突出大理—祥云—宾川城市发展重点,加快半小时交通规划建设,增强滇西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全力加快海东开发。按照建设“湖滨城市、山地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的要求,围绕已确定的人口、建成区等主要目标,举全州之力,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向上争取,加快开发步伐。加大工作力度,完成专项规划,注重整体经营,盘活土地资源,强化规划招商,拓宽融资渠道。狠抓项目推进,确保建成天秀路、雨污管网一期等11个项目,加快推进大理卫校整体搬迁、城区道路及桥隧工程、配套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等25个重大项目建设,力争中小学校等15个项目尽快开工。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以上。
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建设资金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力争全州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有序实施下关旧城改造,着力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加快推进祥云撤县设市,启动宾川撤县设市工作。加快7个城市综合体建设,抓好特色小镇和12个中心集镇建设。切实加大古城古镇古村保护力度,做好42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城镇特色产业,引导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成“农转城”6万人以上,帮助转户人口提高融入城镇的能力。
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健全支持性价格政策机制,加强已建成“两污”设施配套和运营管理,加快乡镇“一水两污”项目建设。加强城镇综合执法管理,加大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力度,抓好园林城市(县城)创建,力争城镇绿化覆盖率达28%。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乡规划建设,依托各地独有的山水人文,传承和发展历史文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打造绿色人文城镇。
(五)重生态兴文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度重视洱海保护治理。认真实施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和“2333”行动计划,推进流域200座村落污水、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设,尽快实施下关北片区等重点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加快环湖截污系统规划建设。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全力巩固“三退三还”成果,启动新一轮“三退三还”工作,加快环洱海生态走廊建设,恢复建设湿地7000亩。加快推进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整治苍山十八溪无序取水,促进亿方清水入湖。坚持依法管海治海,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强化宣传教育,持续开展环洱海环境综合整治,打一场洱海保护治理的人民战争。
积极推进生态州建设。编制完成全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力争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进“森林大理”建设,实施好天然林管护、公益林和草原保护生态奖补,完成公益林建设15.5万亩,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抓好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河流、湖泊、湿地、饮用水源地管护。推进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强化苍山保护意识,动员各方力量,全力做好苍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抓好陡坡地治理和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平方公里。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强化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能耗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项目。抓好农村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设施推广。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认真执行海西保护条例,细化管理措施,严控项目准入。实施30个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强化沘江污染综合治理,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保护。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编制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特色产品加工等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大理创意经济园区和剑川狮河木雕、鹤庆银器手工艺传承等文化产业园区。引进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创意设计、影视摄制、广告传媒、印刷包装、演出演艺、节庆会展、体育竞赛训练等产业。
积极繁荣文化事业。推进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州群艺馆重建、数字图书馆等重点文化工程。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开展首届文学艺术奖评选,支持白剧等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启动《白族通史》编纂,繁荣民族民间文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好可移动文物普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115个自然村、户户通工程6.4万户,完成1078个行政村调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2个县级体育场馆、20个乡镇灯光球场、200个村体育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六)推动民生改善,加快幸福大理建设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所以上。实施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中小学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建设,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高中阶段办学条件。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提高大理技师学院、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效,抓好护理职业学院筹建,加快大理学院更名大理大学步伐,抓实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总部及特色学院申报筹建。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狠抓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校园安全。认真落实“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政策,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实施好“爱心圆梦”等助学行动,促进教育公平。
强化医疗卫生保障。切实抓好州医院扩建和州二院、儿童医院建设,完成附属医院扩建,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发展民营综合性医院。巩固基本药物制度。规范新农合运行管理,提高农村居民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强化医疗学科带头人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做好等级医院创建。大力扶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控。扎实推进优生促进工程,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4000个,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职工、城镇居民相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继续做好临时救助常态化工作,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推进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新开工廉租房632套、公租房2000套、棚户区改造4827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3万户。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实施5个县社会福利中心、30个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做好老龄工作,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好教育部对口帮扶项目。全力推进红河源、黑潓江片区扶贫综合开发“六大工程”,抓好宾川钟英、鹤庆松桂等7个乡镇整乡推进,实施好61个行政村整村推进和50个新农村扶贫开发工程。抓好革命老区、易地搬迁、安居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确保6.5万贫困人口脱贫。
推动民族团结繁荣进步。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建设,实施好样板村和强帮扶村项目,继续抓好巍山示范县和5个示范乡镇、20个民族团结示范村、13个民族特色村创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如期完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扎实推进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发展。办好10件惠民实事。
(七)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和谐大理建设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自觉接受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各项决议决定,积极做好民族立法工作。支持州政协多渠道参政议政,主动接受民主监督。支持州法院、州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拓宽协商民主渠道,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扩大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深入实施“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州规划,积极开展法治县市创建。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立体化防控体系,大力整治治安突出问题。持续打好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着力巩固重点地区毒品整治成果。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机制,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建立视频接访平台,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强化虚拟社会管理服务,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和人防建设,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发展红十字、妇女儿童等事业,加强统计调查、外事、侨务、保密、档案、修志等工作。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加快实施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基地项目。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监管责任、领导责任,强化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力维护交通和消防安全,有效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好“车让人”、环境卫生整治等文明大理建设示范工程,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和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县城创建。强化舆论引导和网络正面宣传。重视诚信教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强化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加快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事务的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最大限度下放审批权限。加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联审联批和三级联动审批制度,建立网上审批大厅,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严厉清查变相设置审批条件和互为前置行为,降低审批门槛。鼓励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
强化信息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和网络问政建设,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发布等制度,畅通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信息公开和互动渠道,坚持重大规划和决策听证、公示制度,广泛征询意见,保障公众知情权,提高公众参与度。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推进预算执行、政府采购等事项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州实施办法,坚决反对“四风”。切实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文件,精简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健全民情恳谈、随机调研制度,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机制。坚持立说立行、雷厉风行,加大督促落实力度,推动工作落实,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加强廉政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认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严禁违规新建楼堂馆所,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行政效能。
各位代表!实现美好梦想,需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全面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而不懈奋斗!
第三篇:2015年大理州财政收入情况
2015年大理州财政收入情况
2015年,全州各级财政1至12月,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81015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0.7%,增长3.7%;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77467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8.5%,增长13.9%。
我州紧紧抓住财政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机遇,争取到上级对我州的各项补助1595700万元,增长32%。深化债务管理改革,争取到地方政府债券额度704000万元。争取到剑川县沙溪镇列入云南省2014年至2016年国家级建制镇示范试点三个乡镇之一,中央财政每年给予补助2000万元。在洱海保护治理方面,争取到省财政厅从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中补助我州资金5000万元。2015年我州向上争取的各项资金近200亿元,这些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州对下转移支付补助,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保障了基层各项建设,落实了配套和还偿资金需求。
紧扣“稳增长”主题,全力支持经济发展。年内通过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发展,提出争取省财政以产业基金方式增资资本金5000万元做强州级融资担保公司,推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127个,拟投资8088500万元。切实加快支出进度,通过压缩财政资金滞留时间,达到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目的。2015年预算安排38414万元,整合资金544051万元,有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预算安排39700万元,整合资金1157087万元,切实保障了重大项目资金需要;预算安排23706万元,整合资金175202万元,支持了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善用财力,保障正常运转和民生支出。继续厉行节约,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2015年全州“三公”经费支出27636万元,减少1483万元,减幅5.09%。支持民生事业发展,全州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农林水事务方面的支出累计达1680617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先后制定和出台了系列财税改革文件,推进预算改革,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安排州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00万元;深化国库改革,完成全州11个县市试点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合理分配省下达我州三批置换债券额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制定了《大理州人民政府关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意见》,概算投资346800万元的洱海环湖截污工程列入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并于2015年10月11日正式开工建设;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全州共收回沉淀在部门的存量资金合计74546万元;强化绩效管理,引入第三方对农村危房改造等3个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继续实行州级100万元以上84个项目60600万元的目标绩效管理;加强资金监管,搭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州本级和县市分别于2015年3月底和4月底全部上线,有效监控资金8327笔61539万元。
第四篇:大理州救灾资金管理办法
大理州救灾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救灾资金的管理,确保救灾资金及时拨付和资金安全,充分发挥救灾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救灾救济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云南省救灾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州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救灾资金,是指由各级财政安排的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自然灾害后重建补助、其他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支出、纳入灾区恢复重建资金计划的其他救灾资金和各类组织、个人捐赠的救灾及救灾专户利息收入等资金。
第三条 救灾资金管理坚持以下原则:
(一)分级负担。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救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以县(市)为主筹集救灾资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根据灾害和损失情况,州级给予适当补助,遭受特大自然灾害时,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因灾损失情况和自救能力等因素合理安排救灾资金,优先安排重灾区,对受灾的贫困地区给予适当照顾。
(三)专款专用,专人专账管理。救灾资金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和发放工资,不得平均分配或截留、挪用,不得实行有偿使用,不得提取周转金和列支工作经费,不得向无灾地区和与灾害无关的项目拨款。
(四)公开、公平、公正。救灾资金的发放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救灾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决定或者批复救灾资金使用方案,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安排下达资金,严格管理使用。
第五条 州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州民政局)综合协调全州除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外的救灾工作,会同州级有关部门统筹安排相应的救灾资金;州抗震防震(恢复重建)办公室(设在州规划建设局)综合协调全州地震恢复重建工作,会同州级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地震恢复重建资金。县(市)民政和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当地的救灾资金。
各级财政、审计、监察、法制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救灾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
第六条 救灾资金的来源:
(一)上级财政及各部门补助的救灾资金。(二)列入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计划的其他资金。(三)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救灾资金。
(四)各级民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接受的捐赠资金。(五)救灾资金专户的利息收入。(六)其他救灾资金。
第七条 救灾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解决灾民的吃、穿、住和抢救、转移、安置、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二)因灾毁损民房的修复或重建。
(三)按恢复重建计划方案,需要修复或重建的其他项目。
(四)救灾物资的储备。
(五)符合救灾资金使用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八条 救灾资金按照以下具体规定分别安排使用。
(一)救灾救济资金用于解决灾民的吃、穿、住和抢救、转移、安置、医疗等生活困难,以及因灾损坏房屋的修缮补助。
(二)应急抢险阶段安排的应急资金,根据资金渠道按照指定的用途安排使用,结余部分并入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统一使用。
(三)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用于因灾受损的恢复重建项目,实行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
(四)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济资金,用于灾民的口粮救济,解决因灾带来的生活困难问题。
(五)救灾储备物资采购资金根据为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安排,用于储备救灾物资。
(六)救灾捐赠资金,捐赠者有明确意愿的,严格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安排使用;没有明确意愿的,结合政府安排的救灾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救灾资金专户利息收入并入救灾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第九条 符合本办法第七条和第八条规定的用途和具体使用范围的救灾资金,各地各部门应当严格按照下达资金所规定的用途使用。
第十条 救灾捐赠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救灾捐赠资金由各级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按照规定统一接收,其他各部门不得直接接收捐赠,但政府间的捐赠可以根据捐赠者的意愿由财政部门直接接收,纳入救灾捐赠资金统计并按救灾资金的用途安排使用。
(二)政府间的捐赠资金缴入财政国库,纳入预算管理,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捐赠资金,缴入同级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已开设救灾资金专户的,缴入救灾专户,未开设救灾资金专户的,可通过同级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设专账归集),使用时由民政部门提出初步安排意见,商同级财政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三)红十字会接收的救灾捐赠资金,由红十字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安排使用。各级红十字会对上级红十字会安排的救灾捐赠资金应当向上级红十字会报送使用情况和决算报表。各级红十字会接收救灾捐赠资金的收支情况报同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救灾资金按照以下程序拨付:
(一)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由同级民政、财政部门提出资金安排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同级财政、民政部门联合下达。
(二)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地震恢复重建的补助资金,由建设部门提出初步安排意见,商同级财政、民政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同级财政、建设、民政部门联合下达。
(三)各级财政用于地震灾害以外的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由同级民政部门提出初步安排意见,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同级财政、民政部门联合下达。
(四)纳入恢复重建计划的其他救灾资金,按资金渠道和相关规定程序分别下达,严格按照恢复重建计划确定的项目安排使用。
(五)根据政府的决定,财政部门可以单独下达救灾资金,同时抄送相关部门。
第十二条 救灾资金拨付和发放的时间要求
(一)救灾应急资金,州级应当在资金安排方案确定和收文后2日下达,县(市)应当在收文后尽快安排到使用单位或灾民。
(二)救灾应急以外的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春荒、冬令灾民的救济资金,除上级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外,州级应在收文后10日内下达,县(市)级应在15日内落实到灾民手中。(三)灾后恢复重建补助资金应当按照资金筹措计划和项目实施计划,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情况,分期安排拨付。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级的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补助计划。
上级安排的恢复重建补助资金,各级应当在上级确定的补助数额内包干使用,超支不补。
恢复重建方案应当符合灾区经济发展水平,严禁盲目攀比和超前建设。
第十四条 各部门下达救灾资金的文件,应当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抄报上级财政、民政、建设及其他对口部门,并抄送同级审计部门。
第十五条 各级民政和建设部门要对救灾资金实行专人、专账管理,不得与其他资金混淆使用、核算和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按国库集中收付程序支付。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民政、建设及相关部门应当在每年2月5日前分别将上年安排的救灾资金使用情况逐级上报上级财政、民政、建设及相关对口部门。第十七条 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使用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县(市)人民政府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负总责,县(市)建设和民政部门负责具体使用管理。
恢复重建涉及的各对口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恢复重建资金的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救灾资金管理使用的职责,分别与相关职能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签订救灾资金管理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救灾资金规范管理。
第十九条 各级民政、建设和财政部门应当加强救灾资金的监督管理,对违法、违规分配使用资金的行为,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向上一级民政、建设、财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其他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系统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二十条 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对救灾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资金计划、分配、管理、拨付和决算的全过程进行监察和审计,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审计部门报告监察、审计结果。第二十一条 各地各部门对救灾资金的使用管理应当接受社会监督,对救灾资金的发放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
民政部门对捐赠资金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告,意向性捐赠资金应同时将使用情况向捐赠者反馈。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者擅自改变救灾资金用途。截留、挪用或者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灾区灾民救济、倒损民房修复及恢复重建等的补助标准,由州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州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州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大理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大理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大 理 州 总 工 会文件 云南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
大劳社【2009】号
关于开展云南省职工美容美发暨民族彩妆
技术技能大赛大理州选拔赛的通知
根据云南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关于开展2009年—2010年云南省职工技术技能大赛的通知》(云职创„2009‟5号)文件精神,经云南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大理州劳动局、大理州总工会研究,决定于2009年 9月14 日至9月28日期间,在大理州范围内开展云南省职工美容美发暨民族彩妆技术技能大赛选拔赛,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目的和意义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职工的技术技能,做好美容美发暨民族彩妆行业的规范和自律工作,促进大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竞赛组织工作
1.组织领导 成立大理州职工美容美发化妆暨民族彩妆技术技能大赛选拔 1
赛组委会办公室和专业评审委员会,负责本次选拨赛的组织、有关技术和评审工作。
2.参赛组织报名工作
各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等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共同组织好本辖区范围内的各类美容、美发、化妆、纹绣、美甲等从业人员按规定报名参加本次技能大赛。
三、参加对象
全州从事美容、美发、婚纱摄影、纹绣、美甲行业(店、厅、院、机构等)、及从业人员。
四、关于职业技能竞赛具体事项
1.竞赛职业(工种)、标准和教材
(1)竞赛职业(工种):美容师(4-07-04-01)、化妆师
(2-10-05-08)、美发师(4-07-04-02)。其他工种;美甲、纹绣、形象设计。
(2)竞赛标准:各专业高级组全能赛(技师组)、高级组、中级组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标准和与之配套的国家题库试题。
(3)参考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国家职
业资格培训教材。
(4)本次大赛所有专业组参赛选手,大赛组委会采取先组织
再进行比赛的方式进行。
2.竞赛项目、类别、内容
(1)项目:美容、化妆、美发、美甲、纹绣、形象设计
(2)竞赛类别:个人单项组(分为中级组、高级组)
团体组(分为中级组、高级组)
高级组全能赛(技师组)
(3)内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竞赛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项,采用百分制,两项成绩均
达到60分以上者颁发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名次时,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成绩按2:8的比例计算总成绩。
3.参加高级组全能赛的选手获第一名的授予“大理州美容、美发、化妆技术状元”称号,发给证书、奖牌,并可获技师职称,颁发相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其它美容、美发、化妆获前五名的选手授予“大理州美容、美发、化妆技术能手”称号,发给证书、奖牌,颁发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美甲、形象设计、纹绣获前三名的选手授予“大理州美甲、形象设计、纹绣技术能手”称号,发给证书、奖牌,颁发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其他参赛选手两项成绩均达60分符合2:8比例,均可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参加个人单项组高级组获第一名的选手,可破格晋升一级
职称;参加个人单项组中级组前三名的进升为高级工职业资格;其它参赛选手,成绩合格者,颁发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
5.现已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的,将特邀为地州预赛评委。
6.竞赛组委会将设立最佳组织奖、最佳宣传奖和优秀宣传
奖。
五、大赛组织委员会成员;
主任:彭增梅大理州人大副主任、州总工会主席副主任:张松大理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赵明光大理州总工会常务副主席
董光宏大理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阮荣科大理州总工会副主席
武云云南省美容美发化妆品协会常务副会长
曹馨匀云南省美容美发化妆品协会副秘书长
成员:杨皓程李建国邓东罗凌艳徐燕
评判委员会设评判组:
美容美发、化妆、纹绣、美甲、形象设计评判委员会主任委
员;
美容美发、化妆、纹绣、美甲、形象设计评判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
美容美发、化妆、纹绣、美甲、形象设计评判委员会委员
六、报名时间和联系方式
1、报名时间:2009年9月14日至2009年09月28日止
2、联系电话:2316355(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6693445
*** ***
3、联系人:杨皓程邓东李建国曹馨匀罗凌燕
4、各县、市参赛选手也可在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就业
科或组委会指定地点报名。
七、其它事项
此次竞赛不受从事专业时间和年龄限制,参赛者可根据自己
技能标准申报等级。美容、美发、化妆职业属国家严格规定须持证上岗的工种,凡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者,应踊跃报名参加此次大赛,争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各县市劳动保障局、县市总工会应认真组织好本县市各类美容、美发、化妆等从业人员积极参赛。
大理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大理州总工会
云南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
2009年09月14日
主题词:劳动技术技能大赛通知大理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2009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