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4年工作总结与2005年工作要点
2004年平和县人才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县人才工作在县委的领导和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坚持党管人才,切实加强领导,将原有的县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配备专职干部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同时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和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了由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其中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落实“541”人才工程,切实加强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推荐选拔管理意见,在原有推荐选拔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实行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初选对象公示制,按有关规定要求选拔管理2名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28名第三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切实做好第五批18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重新确认工作,经管理期满考核,有10名考核合格,继续列入管理,7名因
1工作变动等原因,保留荣誉称号,不再列入管理,1名因违纪取消拔尖人才称号,新选拔的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加优化。不断完善县管拔尖人才的跟踪管理、年度考核、业绩呈报、挂钩联系等制度,落实双向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县管拔尖人才和“一带一”培养对象的管理服务工作,召开全县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表彰一批优秀人才。拓宽人才工作视野,建立非公企业人才信息库,选拔8名非公企业人才加入市新经济组织英才协会。注重加强人才的教育培养,积极组织县管拔尖人才、优秀科技人才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按照《关于加强乡土人才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切实抓好县委组织部管理的250名农村优秀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信息库建设,进一步完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3、人才队伍作用充分发挥。协调抓好崎岭乡和锦溪集团2个人才基地建设,积极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人才“百村行”和“送人才、解难题、促发展”活动,选派涉农部门的农业科技人才近100名分赴全县16个乡镇(场),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一年来,农业
科技人才共开展科技咨询、现场指导98场次,群众咨询7300多人次,举办各种技术讲座和培训班83期,培训人员15000多人次,印发各种科普材料30000多份,在县有线电视播放《农友之窗》24期。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下派工作,召开全县下派科技特派员工作座谈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继续把17名科技特派员下派到原驻点村和企业一线工作,重新确定科技特派员下派期限,把任期延长至1-3年。建立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科技服务网,根据专业特长组建10个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科技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帮助群众提高科技致富的本领,成立岩坂、乐北两个科技兴农协会,为农村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4、人才工作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人才工作调研,通过发放人才工作调查问卷,了解掌握我县人才工作状况,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拍摄5集“优秀人才风采录”系列新闻报道,在县有线电视台设立专栏进行专题报道,利用报纸、信息等宣传媒介,宣传报道我县人才工作的做法、经验,一年来,共有11条人才工作信息在相关刊物发表,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2005年人才工作要点
1、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构,着力抓好“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拔尖人才百分制年度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双向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拔尖人才和“一带一”培养对象的服务管理工作。制定《平和县农村实用人才选拔管理实施意见》,成立农村科技夜校和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中心,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技能型、经营型和创业型人才。
2、以事业发展为平台,发挥人才队伍作用。认真抓好现代农业“789”人才基地建设,努力构筑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不断探索人才工作新载体、新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百名农业科技人才联系村”活动和“送人才、解难题、促发展”活动,组织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科技服务网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表彰奖励制度,鼓励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参政议政,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3、以营造“四尊”氛围为目标,优化人才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和优秀人才事迹的舆论宣传,在县有线电视台设立“人才风采”专栏,及时宣传人才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表彰一批优秀人才,组织开展“人才活动月”活动,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积极为广大人才办实事、办好事,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第二篇:2005年工作总结与2006年工作要点
附: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2005年工作总结与2006年工作要点
2005年工作总结
2005年是中评协分设以后第一个完整年,是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中评协在财政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部企业司的支持指导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关心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部领导关于做好协会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服务于会员、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市场经济”,创造性地、较好地完成了2005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主要表现在:行业管理体制初步建立;评估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自律监管机制日趋完备;准则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协会建设日益改善;各项基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现将中评协开展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为行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5年7月19—21日,中评协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到会致辞、主管部长朱志刚当选为新一届中评协会长。国务院领导和部领导到会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党组对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殷切希望,“三代会”领导的讲话确立了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升了行业地位,扩大了行业影响,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次会议在行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会长朱部长提出:要把评估行业建成一个深受社会尊重、享有诚信声望、无愧于市场经济的行业。确立了新时期评估行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章程,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行业发展的一些制度性障碍,为自律管理体制的创新打下了制度基础;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健全了理事会工作机制,为协会工作和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会议通过了行业发展规划,理清了工作思路,为行业发展明确了具体目标和措施。大会振奋了行业精神,鼓舞了行业士气,实现了评估人多年的共同心愿。
8月30—31日,协会三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召开,健全了自律管理组织体系。成立了注册管理、教育培训、维权、惩戒、申诉、执业责任鉴定、专业技术援助、女评估师八个专门委员会,完善了理事会工作机制;审议通过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员管理办法》、《资产评估执业行为自律惩戒办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助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中国资产评估财务报告制度》、《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理事会工作规则》、《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常务理事会工作规则》、《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长办公会议工作规则》、《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工作规则》等文件。理事会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为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推进评估法制建设,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针对评估立法落后于评估实践和市场经济的现状,协会主动积极参与、协调配合多方力量,推进评估法制建设进程。
1.积极参与《评估行业管理条例》的调研和起草工作。2003年国办发10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紧起草《评估行业管理条例》,2005年,《条例》正式列入国务院二类立法计划。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和部领导的要求,正式成立由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及中评协等协会组成的《条例》起草小组。协会积极配合条法司、企业司参与《条例》调研和起草的各项工作,汇编与评估有关的法律法规,翻译整理国外有关评估立法的资料,参加起草小组联合调研组,就条例起草有关问题赴贵州、重庆进行调研,组织考察团赴挪威、波兰考察国际评估立法情况。召开了《条例》起草会议,起草了《条例》草案。目前,草案已由财政部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2.积极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推动评估立法各项准备工作。4月,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座谈会上,中评协加快评估立法的呼吁,引起了人大财经委的高度重视。人大财经委专门就中评协的建议编辑了一期有关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和评估立法的简报,在研究今年下半年工作计划时,把评估立法调研排上了议事日程。中评协应邀参加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就评估立法问题赴广东惠州、深圳进行调研,并于11月21—22日参加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召开的“评估立法国际研讨会”。评估立法现已正式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补充计划。
3.积极参与《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的修订工作。针对今年国家几项大的法律修订的时机,我们就其中有关资产评估的条款进行了认真而又充分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重大问题及时报告领导进行协调,并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修正案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为评估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努力完善资产评估行业准入制度,加强行业监管工作
随着《行政许可法》及《国务院改变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管理方式的决定》的实施,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协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配合做好机构审批工作。由于资产评估机构的设立审批纳入行政许可范畴,为适应行业管理体制变化,中评协发挥好行业协会在管理方面的作用和熟悉行业的优势,积极配合,认真做好财政部第22号令《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办法》颁布实施相关的文件起草、组织协调、培训和备案审核等工作,机构资质准入管理已趋于规范。
2.严把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入门关。随着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改为自律管理,中评协及时修订并发布了中评协[2005]90号文——《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管理办法》,更新了注册管理软件,不断完善注册管理工作程序,提高了注册管理水平。办理了首批注册珠宝资产评估师的注册工作,11月11日,召开第一届珠宝评估高层论坛,举行首批注册珠宝资产评估师颁证仪式。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管理也已步入规范。
3.加强自律监管工作。为了规范机构和评估师的执业行为,维护资产评估机构、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权益和公众利益,中评协制定了《资产评估执业行为自律惩戒办法》等文件,建立了行业自律惩戒机制。按照国务院领导和部领导批示要求,调查处理了多家违规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数名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自律惩戒机制已建立和逐步完善,对于严肃行业纪律、规范执业行为、建立公众对行业的信心起积极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加强评估理论研究
协会在2004年制定两个基本准则和《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基础上,加强准则和理论研究,完善准则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
1.针对评估行业热点问题,及时出台新的准则并进行具体指导。针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行业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行业力量和报告使用部门专家起草并发布《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切实解决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获得评估行业、金融监管部门和资产管理公司好评。为便于评估从业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全面理解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两个指导意见,协会组织编写了两个指导意见的讲解,供学习参考。
2.创新准则制定方式,系统推进准则体系建设。本着程序性准则和专业性准则并重,具体准则、评估指南和指导意见等多层次齐步发展的思路,协会通过行业内外招投标方式组织专家力量起草机器设备评估、银行抵质押贷款评估、业务约定书准则、评估报告、评估程序、评估工作底稿、工作底稿细化项目、价值类型应用等准则,并根据需要追加银行资产评估和税基评估项目,全面推开准则制定工作。
3.围绕行业发展重点,加强评估理论研究和管理。围绕行业发展重点和协会中心工作,积极推动评估基础理论研究和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研究,重点加强了国际税基评估体制和理论的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比较研究、金融资产评估研究、司法评估研究、评估行业外部执业环境研究等。同时为了规范研究工作,协会还出台了资助课题管理办法,对课题经费、招投标、检查验收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有效地促进了课题研究的开展。
五、不断完善考试和培训政策,提高评估师专业素质
针对社会发展对评估行业的新要求,协会加强考试和后续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评估师专业素质。
1.积极做好考试工作。根据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及行业发展对人才队伍的需要,协会进一步调整考试政策,细化考试大纲,调整试题结构,已经基本形成了考试制度健全、考试教材实用新颖、命题趋向科学合理、管理不断创新的考试管理模式。2005年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考生共有3万人、9万多人科次报名参加,出考率为44.4%,全科通过率10.96%。
2.完善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在充分考虑我国评估师知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中评协制订了《注册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培训大纲》、《注册资产评估师后续教育考核办法》等,完善了后续教育培训制度。
3.开展多种形式的考前及后续教育培训。为规范考前辅导,热忱服务考生,协会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创造性地举办考前辅导网上培训班,有 1428名考生参加。另外,紧密结合实际举办后续教育培训班,强化“互动”式教学,效果显著:全国地方协会共举办培训班100多期;中评协直接举办后续教育培训班9期,培训学员近2000多人,其中,3期西部支持培训班,直接培训学员700多人,涵盖西部7个省,2期与相关政府部门和报告委托方联合举办。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丰富了协会为会员提供服务的内容,密切了与有关部门的关系,提高了评估师的专业素质。
六、逐步建立健全会员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会员管理、会员服务是行业自律管理的核心内容。协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做好会员管理工作。研究探索分级分类的会员管理体系,制定了《会员管理办法》,并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下发通知对团体会员重新统一登记,做好非执业会员入会相关工作,共办理26个省、市494名非执业会员申请入会复核和办证工作。
2.建立协会专家库。为加强行业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协会决定建立“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专家库”。为此,制定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家库管理办法》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家库专业分类试行标准》,并通过各种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专家库专家,目前申请人数已达约360人。
3.建立维权制度,积极开展会员活动。协会成立了维权委员会,起草了工作细则,建立了会员维权的制度保障。为了建立会员沟通、交流的平台,一年来,协会组织评估之春晚会、女评估师沙龙、青年评估师沙龙等多项活动,丰富会员生活,增强行业凝聚力。
七、加强对外协调,为资产评估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资产评估行业与政府部门有着广泛的联系,协会作为行业的代表,积极对外协调,维护评估师权益,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1.与公安部协调有关评估师法律责任界定问题。为维护评估师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经过协会积极协调,4月15日,公安部、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在查处经济犯罪案件工作中加强协作的通知》,对公安机关与行业如何加强协作、如何鉴定执业责任、慎用强制措施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2.积极与其他有关部门协调,扩大评估行业的社会影响。配合中纪委及驻部监察局调查研究行业的执业环境问题,并就如何改善行业执业环境提出建议。积极与银监会、林业局、文物局等部门就评估如何介入金融改革、林业体制改革、文物评估等进行协调。积极与统战部协调,配合做好行业优秀党外人士的培养工作,得到了统战部的充分肯定,造就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积极与评估报告使用方沟通,充分体现评估本质。与国资委就国有资产评估中相关管理和政策问题进行沟通,取得认同;与证监会沟通,代表我国评估行业第一次在证监会举办讲座,获得好评。积极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相关银行等沟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更好地为金融改革服务。4.积极与部内有关司局协调,为财政改革发展服务。积极与企业司沟通,促进评估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管理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积极与条法司沟通,就评估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与行政政法司和教科文司沟通,研究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的评估问题;积极与金融司沟通,研究金融资产评估问题;积极与会计司沟通,建立日常联系机制,加强两个行业在理论和准则建设方面的协调;加强与税政司沟通,积极为在税制改革中发挥评估作用献言献策。
八、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提升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国际同行中的地位 2005年是我国评估界在国际事务中成果丰硕的一年,具体表现在: 1.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经财政部和外交部批准,中评协加入了世界评估组织联合会并成为常务理事;积极做好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常务理事工作,参与准则项目讨论,在国际评估准则的起草、修订等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国际评估准则能够日益充分地反映我国经济和评估行业的需求。
2.与国际同行的关系更加密切。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同行协会间的联系与交流。2005年,协会派出会议及考察团组8个,28人次;培训团组2个,32人次;接待来访代表团6个。取得2006年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秋季年会的承办权。与美国价值分析协会、韩国鉴定评价协会、波兰联邦评估协会签订了多项合作备忘录,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双方加强评估行业信息交流,加强行业管理制度、评估理论研究、评估准则、企业价值评估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3.对国际经验学习借鉴的针对性不断增强。在安排出国考察时,充分考虑行业发展需要,主题日益明确、针对性不断加强、出访专题考察报告质量明显提高。为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协会编发了6期评估行业国际发展动态,组织力量翻译了2005版国际评估准则序言。其中,国际动态第1期介绍了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主席John Edge的《公允价值已成为公认计价基础》,部领导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九、充分发挥期刊及网站的作用,加大行业宣传和信息化建设力度 宣传“窗口”是社会了解资产评估行业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协会充分发挥期刊、网站和信息网络等的作用,围绕协会和行业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加强宣传,扩大了行业影响。
1.行业宣传有声有色。今年以来通过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国有资产管理杂志等媒体,对“三代会”、执业考试等重要会议、活动进行了10多次宣传,影响广泛,效果良好。如,中央电视台1套新闻联播播出了黄菊副总理出席“三代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情况,“三代会”展板在部里展出,获得好评,珠宝评估论坛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2套和各大媒体也纷纷采访报导。
2.发挥期刊和网站的窗口作用。2005年,期刊正式分为专业版与综合版,按月交替出版,并建立了杂志通联网络,加大行业重点工作的宣传力度。改版后的期刊,专业版保持了原有的风格,新开的综合版重点报导中评协及地方协会组织的各种行业活动,形式更加活泼,信息量更大,有助于社会各界全面了解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和协会建设的情况。此外,协会还优化网站栏目,开辟了“三代会”专栏,进行重点宣传。
3.信息化建设加快步伐。为了加强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协会重点加快了对财务、注册、考试应用软件的开发,初步启动行业专业数据库建设,努力构建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平台,提高了管理的科学化程度,促进了行业监管、服务水平的提高。
十、进一步加强协会秘书处建设,培养一支符合行业管理需要的队伍 秘书处是行业发展的组织者。今年以来,协会大力加强内部建设,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1.先进性教育成效显著。顺利完成了党的先进性教育各阶段任务,协会每个党员都结合党的先进性和具体岗位要求,提出了先进性目标。积极开展以“感动”为主题的征文、青年恳谈会和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凝聚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党员的先进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2.稳步推进协会人事制度改革。在了解国家有关人事政策及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修订和完善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及5个配套办法,如《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聘任聘用工作暂行办法》等,逐步推进人事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严格按照资格审查、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谈话推荐考察及演讲等环节,进行协会中层干部选拔工作,为合理公正的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客观详实的参考。目前,任前公示已经结束,协会中层干部年底已全部到位。
3.加强财务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协会内部的财务管理规章,实行了财务工作报告制度,主动接受会员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做到财务公开、透明,让会员放心,让财政部放心。在“三代会”上向会员报告2004财务工作报告,10月通过部办公厅的内审。
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是中评协全面贯彻落实黄菊副总理讲话和“三代会”精神,推动协会和行业建设全面发展的关键一年。协会全体人员,必须认清形势,积极进取,团结拼搏,为实现黄菊副总理对资产评估行业寄予的厚望而努力,进一步开创行业发展的新局面。要以把行业办成一个“深受社会尊重、享有诚信声望、无愧于市场经济的行业”为目标,围绕诚信建设的主线,建立并夯实行业法律法规体系、职业道德和资产评估准则体系、评估领域的开拓创新体系、国际先进经验借鉴体系等四个“支柱”,重点抓好评估立法推进,强化队伍建设和执业机构、执业评估师队伍的监管,完善准则体系, 加强评估师后续教育等工作,全面提升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推动评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继续贯彻落实“三代会”精神,提升行业公信力
中评协“三代会”是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黄菊副总理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新时期资产评估行业的主要任务和改革发展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三代会”精神和黄菊副总理的重要讲话,要作为2006年中评协的重要工作,切实落在实处。
1.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三代会”精神,充分发挥指导思想作用。贯彻落实“三代会”精神,是资产评估行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中评协要继续认真研究黄菊副总理讲话的精神实质,研究如何把国务院领导和财政部领导的讲话精神落实到协会各部门和行业的工作中去,同时组织专家和业内人士解读黄菊副总理的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讲话精神。要号召各地评估协会、各资产评估机构紧密联系本地区和本单位工作,联系评估行业实际,把“三代会”精神转化为做好资产评估行业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2.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围绕服务于市场经济和财政工作做好课题研究, 提出专题建议。认真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领域中的新问题,以及财政改革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做好相关评估的研究工作,提出相关的建议,积极主动促进资产评估参与市场经济和财政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和财政工作中的服务保障和智力支持作用。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行业公信力。通过开展座谈会、征文等活动,增强评估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依法执业和诚信执业的理念,模范地执行行业法规、制度和执业准则,将独立、客观、公正执业作为行业的生命线,切实维护行业尊严。通过贯彻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资产评估服务于市场经济、服务于改革发展的作用,做强做大资产评估行业。
二、进一步推进评估立法工作,加强法制建设
继续配合部条法司、企业司和国务院法制办,做好《评估行业管理条例》的各项工作,推动《条例》出台并认真做好《条例》出台后的释义、宣传和培训工作。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好评估立法的理论研究、调研和考察等各项工作。继续为《条例》和评估立法准备一批基础资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汇编、历年出国考察资料汇编、国外有关评估行业立法的资料汇编等。关注《国有资产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的起草和修改,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以巩固评估的法律地位,扩大影响,保障权利。
三、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素质
以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素质为目的,以人为本,继续加强考试、培训、职业道德和执业评估师后续教育工作。
1.继续完善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相关问题调研,为解决好生源、宣传等存在的突出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与人事部协调,继续完善考试制度,改革考试政策,研究并提出与会员分类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考试体系。加大考试宣传力度,建立中评协和地方协会的责任制,上下联动,做好注册资产评估师和珠宝执业资格考试的组织工作,把好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入门关,以适应不断扩大的行业对评估师人才的实际需要。
2.完善培训制度。制定评估行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适时调整大纲。加强资产评估学科院校建设,加大理论研究力度,进行教材、课程、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培养师资队伍。强化后续教育培训管理,建立后续教育培训信息数据库,逐步实行个人接受后续教育培训报告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后续教育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及针对性培训、标准化管理、目标化培养、以效果衡量成绩的培训机制。
3.建立多元化的后续教育培训模式。利用现代培训手段,对行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新制度、新知识、新准则、新技术、新法规进行重点培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岗前培训和非股东评估师培训制度,加强对执业人才、管理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评估师整体素质,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新的要求,逐步建立起教育、制度、惩戒相结合的执业队伍建设体系。
四、广泛利用各种资源,继续完善评估准则体系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总结、完善2005年准则招标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估准则体系。
1.完善准则招标工作,进一步规范准则制定程序。研究评估准则项目组成员形成合力的方式、各项目组互动的方式、协会在招标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使招标工作真正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促进准则制定工作。
2.完成准则制定任务,加强准则体系建设。做好第一批准则招标项目的协调和征求意见工作。完成机器设备、业务约定书、评估报告、工作底稿、评估程序等准则及工作底稿细化指导意见等项目正式文件的发布工作。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领域的协调,促进抵质押评估准则项目尽快发布。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准则体系规划和行业研究力量情况,2006年年中开展第二批招标项目。
3.完善准则联络员制度,建立一支懂专业精通管理的队伍。充分发挥联络员在中评协与地方协会、协会与执业界之间的桥梁作用,吸收评估一线人员参与准则的制定和征求意见工作,使准则充分反映执业界的需求,使执业界了解准则制定过程,促使准则得到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对准则联络员的培训,提高联络员专业素质,建立地方协会专业队伍。
五、继续规范资质资格管理,进一步强化自律监管
2006年,在资质资格管理方面,要坚持制定制度和贯彻制度并重,进一步强化自律监管工作,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自律管理体制和机制。
1.继续把好准入关。继续贯彻执行《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协助部企业司出台22号令的解读,协助做好评估机构设立的审批工作,协助证监会和财政部出台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管理办法,同时继续做好评估师注册管理和换证工作,把好准入关。
2.建立评估机构的评价及信息披露机制。为了更加科学的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帮助管理部门和潜在客户了解资产评估机构的总体状况,组织研究并出台资产评估机构综合评价体系,理顺信息披露渠道,促进评估机构提高执业质量。
3.健全执业质量自律监管体系。制定《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投诉举报制度》、《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注册管理办法》等文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日常监管,2006年重点对上市公司的评估报告进行跟踪和检查。
4.继续完善注册监管方面的制度建设。完善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注册日常管理,做好涉及评估的各类案件的查处工作,促进行业整体执业质量的提高。
六、加强评估专业指导工作,促进专业服务水平提高
加强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组建专家库队伍,及时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整个行业提供专业指导。积极研究评估收费问题,主动与国家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协调,组织力量对1992年颁布的《资产评估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为行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广泛听取行业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充实、完善内容和结构,做好《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修订工作,进一步规范评估操作程序,提高专业服务水平。重点对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和无形资产评估准则等准则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效果进行跟踪和调研,了解行业需求,提出准则的修订建议。加强新评估领域的专业研究与指导。
七、完善会员管理体系,维护会员权益
继续完善会员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好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增强行业的凝聚力。
1.进一步完善会员管理体系。组织实施会员分级管理办法,对会员发展与服务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完善会员管理体系,建立资深会员队伍,做好首批资深会员的评定工作。
2.研究建立会员诚信档案制度和诚信监督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会员诚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采集诚信档案的基础信息,逐步建立起执业者失信和处罚记录、披露的监督体系,提高会员诚信执业的自觉性,提升行业公信力。3.关注会员需求,做好会员服务和维权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构建多方位有效沟通的平台,倾听会员意见,反映会员诉求。研究维护会员依法执业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维权工作机制。重点研究建立特别团体会员维权公约机制。
4.研究提出执业会员分专业管理办法。为了适应评估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对评估师新的需要,我们将在实施新的会员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执业会员分专业管理办法,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对资产评估的不同需求,以及注册评估师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执业经验等,按照机器设备评估、企业价值评估、不动产评估等专业领域,将执业会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并进行相应管理。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评估行业交流平台
完善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地方协会网站平台,推广秘书长终端,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地方协会信息化水平。继续完善注册、财务、考试软件开发,完成对机构的项目管理和行业监管的软件,开发培训管理软件,研究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IC卡制度。积极推进法律法规、宏观经济、上市公司、价格等数据库建设。出台信息员管理办法,建立信息员队伍。优化网站栏目,建立英文网站,拟在2006年协会重新设立两周年时进行改版,对部分栏目增加、修改、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宣传需要和应用要求。
九、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提高社会认知度
围绕行业外部执业环境、行业自身发展、行业如何服务经济改革和发展等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征集、筛选一批课题,组织专家加强行业基础理论研究。举办“资产评估论坛”和专题研讨,重点加强物业税评估等新的评估领域、市场环境、行业收费、质量管理、规范执业等行业重大问题的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围绕协会和行业的重点工作,将经常性宣传与重点宣传结合起来。重点加大“国际评估论坛”的宣传力度,扩大行业影响。继续抓好通联队伍建设,召开期刊第二次全国通联工作会议,交流经验。利用期刊和社会媒体,力求把握协会工作重点、难点和亮点,使协会成为行业的窗口、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提高社会认知度。
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借“三代会”的东风,做好与国务院法制办的沟通协调,争取《条例》早日出台;做好与全国人大财经委的沟通协调,加快评估立法的进程;做好与银监会的沟通协调,争取金融领域的评估有所突破;做好与最高法院的沟通协调,配合最高法院起草关于审理中介机构民事责任案件的司法解释工作;做好与中纪委的沟通协调,争取有关改善中介机构执业环境的文件早日出台;做好与民政部、统战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反映行业诉求,维护行业权益,使有关部门更好地支持评估行业。此外,要做好与评估界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优秀党外人士的联络工作,摸清评估行业党派构成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情况,上半年召开一次“评估行业人大、政协委员及优秀党外人士座谈会”,邀请统战部参加,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扩大行业影响。
十一、加强国际交流,提升行业形象
做好“国际评估论坛”的筹备召开工作,扩大影响力;加强对行业国际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积极落实已签订的备忘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不断增强涉外培训力度,为行业国际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加强对国际评估发展动态及国际相关评估准则的研究,重点开展对国际评估准则、美国USPAP和欧洲评估准则的研究;认真履行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和世界评估组织联合会常务理事的职责,继续加强并不断扩大与国外同行的联系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寻求合作机会,提升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十二、加强协会建设,改进工作作风
一是健全理事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及各专门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设立新的专门、专业委员会,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做好理事和常务理事会的各项工作。二是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将修订完善的协会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报部人事司审批后,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实行轮岗制度,逐步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严格监督、差别待遇、充满活力的协会用人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三是健全协会内部管理制度。根据财政部批准的协会内设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拟定协会岗位划分及各岗位主要任务和职责,实施岗位责任制,探索中介行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模式和有效途径,加强协会及内部各部门的管理,确保协会运转高效。四是理顺中评协与地方协会的关系,指导并协调地方协会建设。通过加强协会内部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为会员服务的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推动资产评估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我们要以“三代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扎实工作,全面推进评估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我们的行业真正成为深受社会尊重、享有诚信声望、无愧于市场经济的行业。
第三篇:2011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要点
2011年上半年环境信访举报工作总结
一、上半年环境信访基本情况
上半年,信访举报中心共受理信访案件246件,其中市局转20件,区政府转46件,我局直接受理来电来信180件,接待群众来访42批89人次。环境信访案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来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环境信访案件仍以反映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噪声污染问题为主,占到了信访总数的90%以上。
案件受理后,举报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和《环境信访办法》,依法依规处理环境信访事项,维护信访秩序,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和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案件,积极做好说服教育、宣传解释、稳定情绪工作。目前所有信访案件均已结案并及时反馈,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二、环境信访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
一是上级交办案件多。2005年,省、市、区三级交办件只有23件,2010年则达到130件,今年上半年已达到66件,约占全部信访案件的三分之一。督办级别的提高,也使我局的信访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媒体关注的多。上半年共接待新闻媒体记者12人次,接到报社、杂志社、网站新闻稿件核实函19件
三是实名举报的多。匿名投诉的少,除了署真名、联名外,有的还画出污染源地图,提供照片和录像等,这反映了群众的环
境意识提高,也反映了信访群众期待环保部门切实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
四是要求污染补偿的多。许多群众在要求排污单位消除污染的同时,还要求给予其污染补偿。上半年涉及污染补偿的案件达到33件,为历年同期之最。
五是节假日及夜间投诉多。上半年节假日和夜间共接到群众投诉共45件,约占信访总量的五分之一。
六是投诉的类型多。除了传统的大气、水、噪声污染投诉外,振动、辐射、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光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投诉也成上升趋势。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一)个别企业和乡镇领导存在“重生产、轻环保”的思想,这是造成当前环境污染纠纷的根本原因。一些企业,特别规模较大企业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上,还存在单纯追求业绩,急功近利等思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高额利润的经济效益,在环境管理上,还沿存着环保体制不顺畅、机构不健全、设施不到位、节假日和夜间偷排等问题;
(二)忽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手续,未认真履行环保第一审批权的审批工作。据统计,无照经营产生环境污染引发环境信访投诉的约占20%左右。处理此类信访时,往往因为业主不配合、缺乏现场执法强制性措施等因素,在依法处理时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有环境信访投诉且又取得工商部门营业执照的企业或加工
户,大多存在着未实行环保前置审批条件,导致信访处理难上加难。
(三)城区规划不合理造成的餐饮服务油烟污染、社会生活噪声已成为城区环境的第二大问题。我区城区餐饮服务业达100家之多,绝大多数分布在主要街道和居民宅区内,由于清洁能源使用率不高,油烟未经净化处理直接向大气排放,或虽已安装油烟净化器但长期擅自闲置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上半年共有19家饭店被投诉;居民住宅区的社会生活噪声扰民是当前城区环境信访投诉的又一重点。
(四)农村小型养殖场大多无污染防治设施,造成群众投诉增多。由于小规模畜禽养殖经济效益较好,投资不大,适合农村一家一户,利于农民增收,很受农民欢迎。但是,畜禽养殖业在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每个乡镇每天上百吨畜禽粪便难以有效消化,养殖户则将粪便就近在饮用水水源、公路、废坑等处乱堆、乱放、乱扔,致使畜禽养殖场周围、公路两侧臭气难闻,附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畜禽养殖污染成了农村环境投诉的主要问题。
(五)污染物处理单位成了新的污染源。由于运行经费、运行模式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一些污染物处理单位,例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医疗垃圾处理厂等,为了经济利益,利用机会偷排、直排,以处理工艺有缺陷或政府公益事业为由逃避监管,把公益事业变成谋利机器,致使周边群众反映强烈。
(六)小企业群连片污染问题仍很严重。由于一些小企业设备简陋、工艺简单,便于隐蔽,使监管变得困难,往往形成连片污染,即使被依法取缔,也容易死灰复燃。这些小企业均无环保审批,无污染防治设施,对周围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比如大新庄镇、钱营镇的铁选厂、黑沿子镇的育苗厂、石料场等。
三、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做法
(一)以健全制度作前提保障
根据年初局党组制定的“局长负责,分管局长督办,举报中心承办,各科室协同配合”的运行机制,局领导加大了带案下访的密度和频次。对上级交办的信访案件,局领导亲自批办并多次到现场了解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群众解决问题,使很多疑难信访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每季度都对信访工作进行专门小结,并形成书面材料报局领导;每月都专门安排时间讨论疑难信访,集思广益研究解决办法;建立了每周三、周五分管局长信访局接访制度和每周四带案下访制度,遇到重大信访分管局长随时带案下访;建立首问负责制,每天上班时间有专人负责接访,下班时间有12369热线电脑值班,无论哪个渠道的投诉,都要求及时受理,及时办结,及时答复,及时反馈。通过制度建设,使我局的信访工作运转及时、高效、顺畅。
(二)以内外联动抓工作实效
面对错综复杂、面广量大的环境投诉,仅靠举报中心的力量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今年以来,各科室对信访工作都给予了
大力支持。如污控科提供了大量技术帮助;监管科对有信访问题的5家企业实施了行政审批限制;监测站对有信访问题的11家企业进行了监测,还对城区夜间油烟和噪声污染进行了3次监测;监察各中队只要有时间,都会到现场协助我们调查取证;法宣科对重复信访的2家企业申请了强制执行;办公室对上级交办案件及时传阅并协助反馈。总之,通过与各科室的密切合作,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信访工作氛围。
除了强化内部协调,我们还注意取得有关部门和乡镇的支持。比如,遇到无法把握的问题,我们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接受他们的业务指导;针对无证无照等较为复杂的信访,我们以函告形式主动联系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以解决一些棘手问题;针对一些公开信访和群访投诉,我们利用社区、村委和物业的力量,采用三方或多方会议的形式,让投诉人、经营者、执法者、社区或物业面对面沟通与协调,我们借此机会更广泛地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社区和物业则帮助双方求同存异,各方共同协商更好的解决办法,达到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目的。通过内外联动,上半年共调查排污企业150家,发现违法问题54起,立案查处13起,先后解决了榕丰焦化异味污染、东利铸造废渣污染、增洲钢管噪声污染、钱营镇平安养牛场大气污染、奉岗灰业大气和噪声污染、青青家园底商饭店油烟污染等一系列难点热点问题,切实打击了违法排污行为,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
(三)以团结互助促能力建设
要想在时间紧、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保证每一件信访案件在处理过程中不出问题,不仅需要信访队伍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为此,我们继承和发扬了前法规科团结一致的优良传统,分管局长和科室每一名同志之间工作时互相信任,困难时互相支持,委屈时互相理解,使大家都能够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自觉自愿地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因为大家不辞辛苦的努力,加班加点的工作,才使得我局信访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没有发生因环境污染投诉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群体访事件,为“春节”、“两会”和建党9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的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
(一)信访接待室仍有漏岗现象,12369环保热线系统运转还不正常。
(二)快速反应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针对节假日和夜间投诉,有时还有懒惰思想。
(三)对复杂信访案件处理方法还不够多,群众满意率还不能达到100%。
(四)处理违法案件还有只以息诉罢访为目的,对违法排污行为还不能全部处置到位。
2011年下半年环境信访举报工作要点
(一)转变观念、狠抓落实,全面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信访案件历来是环保部门的一大难题,由于具体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处理起来比较棘手。通过对新环境信访办法的学习我科干部职工有了新的认识,敢于知难而上,使我们在处理信访案件时,更多的是看到日常环境工作中的不足。逐步改正工作方法,逐渐转化成提高环境工作的动力。
(二)在信访工作中真正以环境保护事业为重,抛弃私心杂念,正确对待各类信访案件。以宽广的胸怀做到“闻过则喜”,并及时改正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借助专业信息优势,耐心帮助信访群众。支持群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环境权益。
(三)加强对环境信访的隐情排查。针对信访隐情进行排查,对群众重复举报、越级上访的重点案件,详细进行记录,调查问题的解决情况及后期工作的落实情况,对仍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发挥执法职能,对违法企业予以查处,坚决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
(四)保证信访问题查办质量。一是对群众直接到局信访的,能够迅速到现场,及时反馈。暂时难以答复或及时解决不了的环境信访问题,做好解释说服工作。二是上级转办的信访问题,及时到现场调查,及时反馈,及时上报。加大对各类环境信访问题的督办力度,使各类环境信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并保证各类问题的办理质量及时限,保证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五)实现行政调解与加强环保执法工作相结合。对一些老的企业特别是不能达标的、污染比较严重的,对群众健康构成威
胁的企业进行治理。通过加强执法力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环境信访案件的数量,进一步缓解环境信访矛盾,促进行政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力推进行政调解知识的学习宣传。一是在街道人口密集处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广泛宣传行政调解工作和有关法律、法规。二是利用黑板报、政务公开栏等形式制作宣传栏。三是召开行政调解员、信访重点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学习行政调解知识,提高一线调解员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水平;结合创建学习型机关、局党组中心组学习,提高局领导依法进行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识。四是在处理信访案件过程中以身说法。如在处理各类环境污染信访件中,认真宣传《信访条例》和环保法律法规,特别讲解如何依法信访及在信访中的禁止行为和法律责任,稳定群众情绪,阻止大规模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
2011年7月13日
第四篇:拆迁办工作总结与工作要点
拆迁办工作总结与工作要点
一、2011年重点工作总结
今年来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大力配合下,认真贯彻年初市城乡建设会议确定的“大投入大拆迁、大建设大提升、大转型大发展”精神,紧紧围绕“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建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的良好形象为宗旨,以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团结和谐、服务一流的干部职工队伍为目标,紧扣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拆迁41.5万㎡房屋建筑面积目标和任务,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大胆创新工作方法,一心一意促和谐,千方百计保民生。通过全体工作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截止十一月底,共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2050户,完成目标的89.5%,签约建筑面积39.07万㎡,完成目标的94.1%,拆除旧房1042户和建筑面积17.8万㎡,分别占45.5%和42.9%。预见至年底能完成年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拆迁签约建筑面积41.5199万㎡目标和任务。今年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责任,建立属地负责机制。为适应新的形势,在年初,市政府与11个镇(街道)、18个相关部门签订拆迁工作责任书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反复征求各镇(街道)意见拟订了《2011市房屋拆迁工作考核办法》意见稿,并于5月份由市政府办公室行文下发。进一步健全了拆迁工作联动机制,加大了房屋拆迁工作力度,从而确保房屋拆迁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根据目标管理责任书和考核办法规定,结合月报信息,市督查室会同我办今年共有四次对全市拆迁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年底还将对较考核办法,对镇街道拆迁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实地考核,这些措施和办法强化了各镇、街道责任意识,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拆迁进度。
(二)指导服务,制订完善拆迁政策。首先从去年开始,我办就牵头研讨工业用地房屋拆迁补偿政策(即“退二进三”政策),使拆迁政策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形势变化,历经一年多努力,拟订完成了《市工业用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现经书记办公会议、市长办公会议通过并于十一月份由市政府行文下发执行。其次是配合全市各镇、街道的拆迁工作,制定了《市县江开发区段(二期)房屋拆迁实施方案》、《市工业用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补充规定》、《城东大成区块市政道路建设和旧城改造房屋拆迁实施方案(国有土地)》、《城东大成区块市政道路建设和旧城改造房屋拆迁实施方案(集体所有土地)》、《镇路地块房屋拆迁实施方案》、《街道影剧院区块旧城改造房屋拆迁实施方案》6个拆迁政策。最后是配合市政府法制办做好拆迁工作手册制订,进一步普及了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提高了拆迁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多措并举,确保完成拆迁任务。为圆满完成拆迁目标和任务,第一,严抓拆迁信息月报制度,做好信息月报督促工作,汇总分析相关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案。第二,加强与各镇、街道及部门的沟通:一是要求还未开展的项目抓好立项和报批手续,做到依法拆迁;二是要求准备实施的项目抓好调查摸底工作,做到实施方案科学、合理;三是正在实施的项目要求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第三,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对订立拆迁目标任务书的33个项目,在信息月报制度上,按月、按季进行检查,每月末对进度慢的镇(街道)和规模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排查,每季末对33个项目进行全面检查。第四,建立培训制度,由于今后我市拆迁量将越来越大,再加上各镇(街道)拆迁工作人员调动频繁,为此,我办在3月份会同市发改局、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等部门开展项目拆迁报批业务培训,全市拆迁系统近80名工作人员参加此次培训,反应良好,成效显著,随着全市拆迁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办培训工作也逐步进入常态化、制度化、现场化的轨道,我办工作人员深入到一线基层,开展政策指导,先后到岳林、锦屏、江口、、莼湖等街道(镇)开展拆迁政策辅导,做到急基层所急,需基层所需。在我办人员的指导配合下,各镇、街道除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责任书范围内拆迁工作外,还顺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它拆迁任务,如江口街道顺利完成罗蒙衬衫厂的收购工作,锦屏街道顺利完成中塔路改造中3户住户,东门路9户住户(建筑面积895㎡),原消防大队8户(建筑面积750㎡)的签约工作,街道顺利完成大埠化工区块4家企业,建筑面积27550平方米的收购工作。
(四)齐心推进和谐拆迁。一是认真办理提案、建议,审慎处理涉诉、涉访。今年来共受理拆迁信访12件,完成答复12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议案7件,均已办理完毕,面商率和满意率均为100%;涉及拆迁行政裁决案件1件,目前进入复议阶段;涉及奉港中学拆迁的行政诉讼18件;牵头解决新丰小区行政强拆历史遗留问题,与被强拆户汪刚锴、刘贤宝顺利达成协议;在处理遗留问题时,认真倾听相关人员的诉求,及时化解拆迁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强化拆迁安全管理。我办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方式,加强对拆除工程现场管理,强化施工单位安全意识,提高事故发生警惕性,加大事故预防力度。今年共对拆迁工地检查18次,整改违规违章行为8条,拆迁工地至今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二、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纵观今年拆迁工作,自市委、市政府召开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后,各镇、街道均对拆迁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及专(兼)任的拆迁工作班子,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个别镇缺乏拆迁工作经验,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估计不足,导致前期准备不够充分,工作程序出现发复,进展延后,使部分地块的拆迁签约工作要延至明年。二是国家及省级层面上,对拆迁管理力度在逐步地、不断地加大,拆迁程序更加复杂和严密,相应地走程序所需时间就更长,使得相关工作后移。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重点做好科学拆迁、和谐拆迁、加快拆迁的文章,全力破解城区建设提升过程中的瓶颈制约。
(一)以科学规划和决策为着力点,推进科学拆迁 城市房屋拆迁属于政府行为,拆迁工作将由政府来主导完成,这是今后拆迁工作的总体发展趋势。特别是要规范拆迁行为,防止拆迁矛盾激化,依法实施拆迁,这在即将制订出台的国务院新的拆迁条例中会更加进一步地明确体现。因此拆迁工作中的政府的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顺民意、合民心、得民心,事关拆迁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对此我们应予十分重视。
1、进一步加强调研,增强政府决策的前瞻性。明年对于拟拆迁地块,我们要深入进行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以取得大多数被拆迁人的认同和支持;对于拆迁的范围,应作多方案比较后进行合理界定;以人为本科学确定拆迁方案,以提高拆迁效益;对于拆迁的实施方案(即具体的拆迁政策),由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必须反复探讨,审慎研究,体现合情、合理、合法和人性化原则,确保各级政府在拆迁决策上的科学、合理。
2、进一步推进依法拆迁,增强拆迁的合法性。明年的全市拆迁工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拆迁,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加强监督与管理:落实与加强拆迁条件的审查,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实施拆迁许可;加强拆迁现场监督,确保拆迁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对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监管,确保拆迁资金专款专用;加强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统一与规范,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3、进一步做好拆迁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的制订,增强拆迁工作的合理性。2012年,要紧紧围绕“三大提升行动”,切实加强我市拆迁计划的总体谋划,科学合理地编制拆迁计划,合理确定拆迁规模,力求我市拆迁工作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改变过去一些部分对拆迁决策过分随意,项目实施变化频繁,拆迁规模较小,拆迁综合效率不高,特别是对提升城市形象作用不明显等现象。同时,要根据我市的“十二五”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好我市中长期拆迁规划。
(二)以完善政策和相关措施为核心,确保和谐拆迁 科学的补偿政策、周全的安置措施、公开的阳光操作,是保障和实现和谐拆迁的重要基石。2008年制订的“两办法一规定”(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实施办法、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价格及有关补偿费用标准的规定)对于规范和推进我市的拆迁工作起了极具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明显不足,诸如安置过渡房落实困难、安置房难以按期交付、集体土地拆迁中确权困难、拆迁专业人才阶段性短缺等,所有这些新问题、新矛盾都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方法和新的措施去解决和应对。
1、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拆迁政策。明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一是贯彻实施和指导全市工业用地拆迁安置补偿新办法,研究新老政策过度交替时新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快城区“退二进三”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二是对近三年来实施成功的一些重大拆迁地块中成熟的补充规定、政策解释,上升到全市拆迁政策层面,并适时完善和修订“两办法一规定”。三是严格审查和监督全市各个拆迁地块的拆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力求各镇、街道拆迁政策的平衡和统一。
2、进一步树立“先安置后拆迁”的理念,逐步实现现房安置方式。明年起各地要及早谋划安置房建设,落实安置房土地,加快施工进度,力争提前建成安置房。同时要严格把握安置房质量关,严格遵守强制性建设工程规范、标准。
3、进一步强化公开操作力度,实施“阳光拆迁”。“阳光拆迁”是减少矛盾和纠纷,增强政府公信力,实现和谐拆迁的重要举措施和保证,因此,拆迁工作要严格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做到补偿标准、丈量评估、安置房源、工作程序、补偿结果“五公开”,严格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4、进一步规范强拆手段,实行依法强拆。一是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二是要积极引导被强拆对象通过司法诉讼途径来实现自身诉求;三是在慎用强拆手段基础上,依法实施强拆,决不就和谐拆迁而失原则一味妥协、迁就、退让、甚至满足其无理要求。
(三)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为重点,加快拆迁进度
从今年完成的拆迁任务来看,建立的“属地负责、各方联动”的拆迁工作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拆迁工作有序推进,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确保拆迁速度的加快。
1、不断地深化“属地负责、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健全拆迁工作属地负责机制,明确拆迁工作第一责任人为各镇街道党政一把手。二是进一步强化列入拆迁工作考核的十八个相关部门(单位)的联动,建立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发生。三是要落实责任,强化督查和考核。在今年考核的基础上,修订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以推进全市的拆迁工作。同时请求市委加大抽调优秀干部力度,充实各拆迁地块,加强拆迁力量。
2、进一步加大拆迁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为拆迁工作快速启动创造有利条件。前期工作到位与否、质量优劣,对后期实施的动迁能否取得成功影响较大,因此,我们要做好明确责任,落实人员的文章,明确前期工作的责任主体是拆迁项目的拆迁人,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为主要配合部门。各部门在提供便利的同时,要积极为拆迁人出谋划策,特别是涉及到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需经省政府批准,报批周期较长,要力争早日批复。同时要落实人员,专职从事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和健全全市前期工作人员网络。
3、加强拆迁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我市的土地评估及房屋评估人员、动迁员等拆迁专业人员数量一直较少,在以往拆迁量不大情况下尚可应付,但在今年全市拆迁量激增情况下,拆迁专业人员特别是房屋评估人员明显呈现阶段性不足,随着“三大提升行动”的深入推进,全市拆迁规模必将持续上升,拆迁专业人才不足矛盾更趋突出。为此,评估、拆迁等相关机构,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培训的力度和速度,以尽快适应我市拆迁工作新态势。
第五篇:2010工作总结及2011工作要点(范文)
巴里坤县信访局
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
一、2010年工作总结
1—8月我县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73件次,同比下降28.3%(均为初信初访,其中:来信12件,同比持平;个体访90批147人次,批次和人次同比分别下降了25.6%和21%;集体访17批214人次,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29.2%和17.4%),受理信访事项119件,办结108件,办结率91%。
(一)强化领导责任制。一是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实行“一岗双责”。主要领导经常听取信访工作汇报,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下访解决信访突出问题。1—8月县领导共阅批群众来信11件,办结10件,办结率91%;接访群众32批176人次,受理信访事项32件,已办结29件,办结率90.6%;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下访28人次,受理信访事项17件,办结14件,办结率82.3%。落实领导包案26件,化解22件,化解率85%。二是坚持将信访工作作为县委常委会、县四套班子联席会、政府办公会的常项内容,逢会必强调,并定期不定期召开信访联席会议,分析研判信访形势,安排部署信访工作,集中研究解决重大信访问题。截止目前,县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信访联席会议6次,研究解决信访突出问题21件。
(二)强化基层责任,夯实基础,强势推进信访工作。一是理顺体制、加强信访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信访工作机构,完善巩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信访工作网络,在县级设立了人民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和信访信息中心,增加了信访部门编制和便民设施,扩大了接待场所;在人大、纪检委设立信访室;在各乡镇依托司法、综治、民政、社保、农经、计生、派出所等站所办成立了矛盾调处中心,在社区、村委会设立了矛盾调解室;在19个重点职能部门设立了信访
接待室。同时,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全力推广信访事项全程代办,整合信访工作力量,提高服务群众水平,进一步发挥了信访部门职能作用和各乡镇、各部门化解矛盾纠纷的主体作用,提升了信访工作整体水平。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选派优秀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在人大、纪检委信访室和15个乡镇场区、8个重点部门配备了专职信访干部,在其他部门(单位)配备了兼职信访干部,并对专(兼)职信访工作人员和信访部门挂职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加强了干部队伍力量及工作能力。同时,严格落实信访岗位津贴,将人大、纪检委、15个乡镇场区、8个重点部门信访专干和1年以上的信访挂职干部列入信访岗位津贴发放范围。同时制定了《基层信访专干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纳入乡镇部门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一并考核,岗位津贴由信访部门统一管理和发放,形成激励机制。对在考核中不胜任信访工作和不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专干,坚决取消专干资格,由信访部门从乡镇部门中另行考察选派责任心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有效提高了基层信访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三是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严格实行季度考核,将越级访作为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进一步强化基层信访工作责任,有效推动了基层信访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坚持日常排查的同时,在重要节点、敏感时段,重点针对越级访隐患,先后开展了六次大范围的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共梳理汇总各类矛盾纠纷72个,其中一般性问题36个、重大信访隐患22个、突出信访问题14个,现已化解64个,化解率88.9%。同时信访部门认真落实重大、紧急信访信息报送制度,定期分析信访形势,加强对倾向性、苗头性、前瞻性问题的深层次、综合性分析,及时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截止目前,共编写《信访信息》46期,《信访动态》10期。
(四)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工作。按照国家、自治区信访局统一安排部署,精心制定 “信访积案化解提速年”工作方案,对全县范围内的重点信访案件进行筛选排队,建立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加大
督办力度。截止目前,共梳理信访积案8件,逐一落实了领导包案、责任单位、处理措施和办结时限,现已办结5件,正在办理的3件。
(五)全力做好重点上访人员稳控工作。在重要会议、敏感时期对重大信访隐患落实领导包案调处的同时,严格落实重点上访人员稳控责任制。从年初至今,由公安部门抽派警力配合信访部门及责任单位做好姜秀婷、巴吉拉西及江苏支边人员等重点上访人员的稳控工作,并严格稳控日报制度(每日两次),实现了赴自治区和进京越级上访“零控制”目标。
(六)加快信访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步伐。一是加大信访信息系统建设投入,按照自治区、地区信访局统一配臵标准,投入专项经费3万余元集中采购了专网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摄像机等设备。二是认真制定信访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并先后两次派系统管理维护及操作人员到地区参加业务培训学习6人次,并采取以会代训、现场指导及专题培训等形式对信访部门全员进行系统培训,全面规范了网上信访办理工作。
(七)深化《信访条例》学习宣传活动。既重视普及性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政府网等媒体及联合办公大楼电子屏幕等阵地开设专栏,4次上街、走进4个社区、30个行政村、11家企业、93户农牧民家庭开展宣传活动,解答群众提出的信访咨询52人次,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9000余份;又有针对性的深入到信访问题突出、信访量大,集体访多发,重点上访人员密集、缠访闹访时有发生的5个乡镇、3个部门、7个行政村、2家企业开展重点宣传,警示教育,累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教育引导群众顾全大局,学法、知法、守法、依法信访,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的信访秩序;同时强化干部教育,走进34个乡镇部门党政机关,采取组织干部集中学习、以会代训、专题讲座培训、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促使干部职工加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学习,熟练掌握运用法律政策,依法依规、有理有据、及时就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达到了 “双教育、双规范”的目的,信访形势整体向好。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乡镇、部门对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党政领导定期坐班接访、干部下访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重视不够,组织领导不力,未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处理信访问题有畏难情绪,突发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工作被动。
2、由于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本级财政困难,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化解难度大。
3、缠访闹访突出,对上访人诉求,责任单位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做出了最大限度的照顾,给予了合情合理的解决,但上访人仍不满意,缠访闹访并多次致信自治区、地区,形成重复交办、转办及回复现象,增加工作量。如张永贵要求解决儿子工作问题、刘志康要求提高复转军人待遇及安排子女工作问题等。
三、2011年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地区关于信访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创新理念,拓宽思路,健全机制,强化责任,提升能力,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不断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主线,着力抓好源头预防、事要解决、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提升能力等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信访总量、重复访、集体访、越级访下降和信访秩序持续好转目标,为确保自治县社会和谐稳定、经济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工作重点
一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地区关于信访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会议和领导讲话、批示精神,强化各级领导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紧紧围绕自治县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推进,认真落实自治县重大决策及重点项目建设信访风险评估机制,切实抓好源头预防,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
二是加大对基层信访工作服务指导、督查督办及目标管理考核力度,督促基层健全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党政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活动,规范来信来访办理,突出 “事要解决”,提高信访事项和信访积案办结率,减少重访、越级访、非正常访。
三是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对重要会议、敏感时期有可能聚集上访和越级访的,督促责任单位加快化解进度,强化对重点上访人员教育转化及稳控工作,确保赴自治区进京越级访“零”控制。同时,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做到特事特报、大事快报,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四是认真履行三项建议权,对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敏感时期因排查不力、化解不及时、稳控措施不到位引发赴地区、自治区、进京非正常上访的责任单位,及时向县委、县人民政府及组织、纪检等部门提出责任倒查建议,严格责任追究。
五是继续加大《信访条例》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群众依法有序理性上访。对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的上访人,建议职能部门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相关规定人依法处理,规范上访行为。
六是继续加大本局全体工作人员业务培训、轮训工作,全面规范网上办信办访,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以会代训及跟班学习等形式,加强基层信访专兼职人员及村(社区)信访调解员或信息员再培训,提高基层信访工作水平。
巴里坤县信访局
二O一O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