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塑造人格更加重要 攻辩小结
大家好:
下面由我来总结我方观点:我方认为是塑造人格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首先我想指出对方辩友的几处错误:
一、对方辩友提出知识积累和学习专业知识对这个时代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对方辩友似乎忽略了如果没有人格的塑造,这些知识又将怎样为社会为人民谋利益从而发挥他们的最大效用?
二、对方辩友认为知识是塑造人格的基础。然而积累知识需要的是能力,能力属于人格,没有人格将他内化,知识将毫无用处,积累不等于学习,想学习必须用人格。
三、人格培养是一生的事,但知识也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并不存在大学不用重点培养人格这一说。
四、我们论证的是在校大学生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更重要,是在坚持以塑造人格为重点后,兼顾获取知识,并不是不搞学习,特别是专业学习。我们必须分请主流与支流,抓住主流。与此同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当今社会挑战不断,我们应该以什么为立足之本呢? 我方认为是塑造人格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1、健全人格是整个社会的需要。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我们首先学会做一个好人,做人是基础,连人都做不好,其他事情就是空谈。
2、健全人格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如果是一个人人格健全,那他的各个方面都会趋向健全。有着良好的心态,学习起来也会思路开拓,聚精会神,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没有私心杂念,所以其学术成就超群。健全人格是积累知识的前提,积累知识只是健全人格的手段。
3、塑造人格是百年树人的功业。
4、健全人格有利于个人全面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看看,有人格缺陷的希特勒,不就是因为丧失人性才造成了人类的灾难吗?历史的教训是惨重的,对方辩友可要铭记这些惨重教训啊!
高中时期的应试教育弱化了人格的塑造。而大学时期单纯的学期生活环境叫社会的鱼龙混杂的环境更有利于人格的塑造。重志轻德,忽视人格的塑造,必然导致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欲望没理想,有目标没信仰,有青春没热血,这将是非常危险的。人格的缺失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重视现实,轻视理想;热衷功利,漠视义理;珍视个人,忽视社会;关注物质,鄙视精神。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难、更根本也更重要。当今在市场经济的公平与诚实守信的重要要求下,面试者对知识文凭的要求摆在了第二位,而人格却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比如在面试时在门外放置倒了的扫帚或垃圾,以及面试时的礼貌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数,无一不是考官在考核应聘者的人格。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一个人如果人格高尚,但是知识欠缺一些,可以为人们所接受,而一个人知识非常渊博,但人格却十分委琐,这样的人只会遭人唾弃。“红楼案”中,有多少达观贵人倒下了,他们知识不丰富吗?他们中不少都是有大学文凭的,但是成为阶下囚,原因何在?人格有缺陷!面对金钱与美女的诱惑,他们无法把持自己的良心!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商品大潮的冲击愈演愈烈,在一片“出国热”中,在一片“移民热”中,我们不强调人格,恐怕不久的将来,人将不人,国将不过了!所以,天之娇子们,在积累知识,丰富头脑的同时,不要忘了,提升你们的人格,培养你们的良知更重要!
第二篇:攻辩小结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在刚刚结束的攻辩环节里,在对方的口若悬河之下,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 1对方辩友错误的理解了本次辩论的原则,即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我们何去何从。当二者可以得兼时,毫无疑问,我们既要鱼的鲜美又要熊掌的野味,这时我们的争辩根本毫无必要了嘛;不得兼时呢?这才是我们辩论的中心。而对方辩友一再强调二者的统一,哪里能认识到选择现实这一熊掌的必要性呢?对方辩友片面的将为现实而工作定义为“为了钱”而工作。诚然,钱是我们为现实工作的回报之一,但决不是唯一回报。从现实中寻觅的机会,收获的经验,积累的人脉难道都不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吗?仅仅以钱来定义现实,对方辩友无异于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 对方辩友始终将理想定义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但为了现实工作就不能实现个人价值了吗?支教的李老师固然精神崇高,可是如果他擅长的不是教书而是科研呢?如果他基于现实而选择科研的道路一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啊,而且由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理论,李老师这时候不仅可以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更能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对方辩友始终将理想与现实放在了对立面的位置上,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并不冲突,即使冲突,我们也可以“心怀理想,为现实工作”。这是因为,为现实工作,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想啊。法拉第做学徒时学到的图书装订技术,竟然成了他叩响科学大门的敲门砖。试想,如果法拉第因为图书装订与自己的科学理想毫不相关就放弃了工作,他该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命,又怎能得到戴维的赏识?更何谈创造电磁学的新纪元?当我们意识到一份不起眼的为现实而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一份为现实而工作的机会呢?
(21岁的法拉第有幸在皇家研究所听了H·戴维的四次化学讲演。这位大化学家渊博的知识立即吸引了年轻的法拉第。他热忱地把戴维的每个科学观点转述给市哲学学会的同伴们。他精心整理听课笔记并装订成一本精美的书册,取名《H·戴维爵士演讲录》,并附上一封渴望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信,于1812年圣诞节前夕一起寄给了戴维。法拉弟热爱科学的激情感动了戴维,他所精心整理装订的“精美记录册”更使戴维深感欣慰.)
下面总结我方观点:
1为现实而工作有利于个人积极承担家庭责任,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为什么为现实而工作而承担的家庭责任,就不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了呢)中国古语说的好“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为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你难道忍心为了追逐自己象牙塔里的飘渺理想,而不顾身边父母的死活吗?
2为现实而工作符合社会分工,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正如我方辩友之前所强调的那样,并非你想成为谁,你就可以是谁。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的始终梦想着成为一名钢琴家,但当她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天才的差距后,她忍痛放弃了理想,转而在政治领域大有作为。作为群体一份子的我们,如果不能将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服从于现实需要而工作,那么社会何以顺畅运转?就像你本身是电阻,却怀揣着成为电容的理想,但你就真的可以当做电容来服务于整个电路吗?恐怕这样做的话,你不仅实现不了蓄电的功用,更有可能导致整个电路的崩溃。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更应该为现实而不是理想而工作
第三篇:攻辩小结 格式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正方辩手,大家好!
在刚才的攻辩环节中,我方二三辩基于大数据时代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展开了更深层的论述。首先,我方二辩提出:人们会过分相信大数据的分析,从而不由自主地相信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这一漏洞,就此向对方辩友询问意见,但对方辩友
接下来,我方三辩提出大数据是冰冷的,无法分析人的情感问题这一事实,向正方辩手询问解决方法,但对方辩友并未就此作出正面的回应,并且 偷换概念,回答极其牵强,以偏概全
。对于对方辩友的以上问题,我方还有如下补充:就
这一问题,我方认为
基于以上几点,故我们坚持认为,大数据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第四篇: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大家好 刚才在攻辩环节,对方辩友主要犯了一下几个错误。我方从来没有否认过法治对腐败的作用,显然对方辩友偷换概念,犯了形而上学的逻辑性错误。我方只是在强调法治并非根除腐败的杀手锏,法治的作用只是遏止腐败。约束腐败。并非说法治对腐败没有用。对方辩友说,完善了法治就能根除腐败了。那我想问问对方辩友,从古至今,法治是不是一天天的一直在完善?那么腐败根除了么?我们建立了反腐法,难道意味着腐败不存在了么?1979年下半年到1981年8月,王仲侵吞缉私物资、受贿索贿的总金额达6.9万元,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成克杰于1992年下半年至1998年间利用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职务的权力,大肆收受贿赂,款物合计竟达人民币4000余万元。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自2001年至2004年期间受贿共人民币1.0867亿元,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王成明与他人共同贪污3亿元。
请问对方辩友,从1979年至今难道法治没有在完善么?但是腐败现象依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究竟我们要等待多久才能等到法治100%的完善好?社会是发展的,人类是进步的,有进步、有发展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倘若有一天法治到达了对方辩友所谓的完善,那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已经停止了进步,社会已经停止了发展呢?对方辩友一开始说法治是在腐败发生后起作用,又说根除腐败是不让腐败发生,这两者是不是已经矛盾了呢?那么我还想问对方辩友法治是如何在腐败心理上根除腐败的?最后我想问对方辩友,腐败是不是道德上恶的表现?如果是,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法治是如何让根除人性恶的?
而反观我方二三辩的问题都说明了法治不可能根除腐败。
第五篇:攻辩小结
从我方二辩与三辩所提出的问题,我们知道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统一实行高考选拔大学生以来,大学生就具备着国家干部身份,而公务员同样作为国家干部,那么,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是国家培养的储备干部,所以其报考国家公务员无可厚非,甚至按照知识化、年轻化等国家党政干部的要求,大学生们还应当是公务员中的“领导干部”,干出应有的政绩,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不难看出“考公务员热”实属正常现象。
现代的公务员考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平台和新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来关注公务员,以此来响应国家的号召,关注国家大事,那么,关注度高的公务员热 也是正常现象啊!
而对方辩友所提出的3
因此,不过的。我方坚持认为公务员的“考试热”、“关注热”现象,都是合情合理的,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