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广东高考作文下水文东华褚峥
重返伊甸园
褚峥
人类的影相技术从黑白胶片的时代走进数码科技的时代,无疑是一种科技的进步。在黑白胶片的时代,物质的匮乏使人难得留下几张照片,物以稀为贵,所以显得格外珍贵;而数码科技的时代,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视觉的盛宴,但另一方面,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那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为什么“可能被稀释”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人的视觉器官的钝化,快速地、频繁的刺激,让视觉器官产生了“审美疲劳”,进而让人的心灵变得麻木、冷漠。
这种钝化同样出现在人的其它感官体验上。譬如味觉的钝化,人们更加怀念在黑白胶片的时代里吃过的东西,而对今天的餐桌上的鸡鸭鱼肉常常没有胃口。《舌尖上中的中国》之所以热播应该跟这种心理有一定的关联吧。譬如听觉的钝化,人们更喜欢黑白胶片的时代里的那几首经典老歌,却对丛出不穷的新生代歌曲感到喧闹。
这是一个科技发展发展的时代,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感官钝化的时代。
这种感官钝化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生理上的。人生为肉身,口思五味,目思五色。但“快速的”“频繁的”刺激,就会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于感官钝化。《淮南子》云“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 正是此理。
二是心理上的。科技的发展,带来物质的极大的丰富。人类对唾手可得的东西,不再珍惜,已经是人类的心理通病。
难道人类的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就要以牺牲人类敏锐的的感官为代价?
其实又何止于此,感官钝化,那原本应该珍惜的“点滴”被稀释,这样必然会使人类的心灵一点点被风化,渐渐裹上了一层又冷又硬的壳,于是人心日益冷漠,人情越来越淡薄。
古人因为交通的不便,只好望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是一份多么浓郁的思念之情啊!但是现代交通工具的快捷,似乎并没有使人心变得更近。“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刷手机。” 在黑白的时代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是曾几何时“马年马航马伊俐”,如今却“失忆失航失文章”。在“摇一摇”手机就容易找到异性朋友的今天,人们对爱情“审美疲劳”,也就不难理解了。
人类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物质“盛宴”的同时,感官钝化,情感冷漠,必然导致精神的“剩宴”,迷失寻找幸福的方向,丧失幸福的能力,人类离幸福的伊甸园渐行渐远。甚至有科学家这样描绘人类的未来:人类的很多器官将会退化,只有脑袋越来越大,每天只吃一片营养药片就OK了,就像美国大片里的外星人一样,聪明而冷酷!果如此,人类的前景细思恐极!
那么人类应该怎样才能重回幸福的伊甸园呢?
我认为主要靠人类对欲望的节制。人类的欲望固然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但是欲壑难填,不加节制,人类就会最终毁灭在欲望上。人类文明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消耗的基础上的。这个资源,一是物质资源,它终有会耗尽的一天。二是人力资源。工业文明的兴盛就是建立在人的快节奏的工
作和生活的基础上的,人类为了得到更到更丰富的物质文明,却失去了悠然的田园牧歌的生活。人从大自然中来,却不断地背离自然,不断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最终会让人类疯掉的。所以,人类要长治久安,就必须节制欲望,节制对资源的无穷无尽的挖掘。只有节制欲望,人类才有希望。
其次,在生活中,要懂得慢下来。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美》一文中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所以,他说:我们要“慢慢走,欣赏啊!”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原来就在那路途的点滴之中。
总之,人类只有节制欲望,慢下来欣赏,才能走出感官钝化的时代,永葆“新鲜的味蕾”,品尝到人生的美味,重返幸福的伊甸园。
2014年6月8日
第二篇: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点评与下水文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影像与人的日常生活 【试题呈现】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试题解读】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解读2014年广东作
文题
2014年广东省高考作文以“影像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设题,以影像在不同时代与生活关系的呈现形态为表述,作文材料隐含了科技与人的关系的探讨,作文材料从考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切入,陈述了照相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及情感体验带来的改变与影响,内涵丰富。材料中的“黑白胶片”和“数码技术”的陈述,既描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也提示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内涵。不论是“黑白胶片”的发明,还是“数码技术”的普及,科技的发展使物质变得丰富而易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多样,科技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体验。两段材料并举,对比了照相技术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每则材料本身都富有辩证意味。材料精短易读,只陈述事实,不作价值判断,呈现了意义的容涵性、开放性,这些都给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
考生在审题时,既可以对两段材料表达看法,结合照相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联想;也可以在科技与人的关系的背景下,以一段材料为重点,结合自身的经验,围绕照相技术与分享方式、情感体验等展开讨论;还可以在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其他能反映科技与人的关系的材料展开联想与想象。以上角度和立意,“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
文化学者、北京 师范大学
教授于丹:
出这样的作文题很有意思
我觉得广东的作文题和北京的作文题在怀旧这一点上,其实是异曲同工,在给孩子们做一种引导。
比如说广东提出的老照片,可以说中国人原来照相那都是要上照相馆的,而且都是孩子过生日,或者是过年照全家福,我现在就记得我小的时候是每年要去照相馆照几张大头照,而且我小的时候还有一些照片,是我爸爸一点一点涂成彩色的。到我的孩子,拿着数码相机一照上千张照片,一张一张在电脑上删,不好的就删掉了,这个中间不是隔着多少代的历史,只是一代人与下代之间生活方式的差距。
可以说今天从我们影像记录的便捷性上,已经到了极端的便捷和廉价低成本,但是从我们珍惜的程度上来讲,反而会变得特别不在乎了。老照片里面其实就像过去物质贫瘠时代大家过的年一样,按票买回来的那点花生瓜子都是让人眷恋的、珍惜的、分享的。
所以我就一直在想今天的这种状况,为什么物质越发达的时候,我们对于手里可以掌握的资源会变得更加地不在乎、不珍惜。所有的照片背后都是藏着岁月,藏着喜怒悲欢,藏着一种情结的。高考能出这样的作文题很有意思,就是让今天的孩子能够在这样一个便捷的影像时代背后看见一种历史。
羊城晚报记者 黄丽娜 张林 编辑:王燕子
立足多元理解 文体更为
开放
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广州市第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邱海林: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是一道由材料引出写作要求的新材料作文题,使用的是概述性的事实材料。广东卷从2012年开始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命题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学也对这种命题方式比较了解。这道作文题的材料由两段组成,分别阐述黑白胶片、数码技术的优劣,突出了材料内涵的多元性,考生有较为丰富的写作角度和广阔的表达空间,审题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时,考生既可以从黑白胶片、数码技术任一角度发表看法;也可以紧扣材料含意,找到材料内涵与传统、现实的切合点,将思维的触角或伸向传统,注重文化内涵,写出作文的厚重感;或抚摸现实,暗合时代潮流,写出作文的现实性。
这道作文题在文体选择上比前两年的材料作文也更为开放,考生既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散文或记叙文;如果选择后者,主题必须暗合所给材料的内涵。
羊城晚报记者陈晓璇 2014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试
题点评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茹清平
一、作文试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作文点评
(一)材料解读 2014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型与2013年的相同,即陈妙云教授所说的“材料引……”的题型。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于“黑白胶片的时代”。这个时代照片少,留下的照片“泛黄”“模糊”,画面弥足珍贵,记忆“永不褪色”。第二部分聚焦于“数码技术的时代”,这个时代照片数量多,传递快,效果好,但人们对照片的珍惜度却较以前有所降低。材料从“黑白胶片的时代”跨越到“数码技术的时代”,对比鲜明,以小见大,“照片” 的少与多,折射出科技落后与先进,影响的是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材料表面看,是在谈“照片与时代的关系”,从深层来看,是在谈“科技与人的关系”,隐含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材料侧重于对不同时代有关“照片”的生活状况进行陈述,没有作出是非褒贬等价值判断,使材料具有多元的思考维度,具有很强的意义容涵性和立意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如,考生可以侧重于第一或第二段来写,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回答“我”对第一(第二)段叙写的情况得出的价值判断“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判断,面对这样的现状该“怎么办”;可以整合第一、第二段的相关内容,围绕“时代、照片、情感”三个关键词进行拓展、开掘;可以围绕“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影响”进行辨证思考;可以谈“胶片时代与数码时代,该如何珍惜珍藏情感”;可以对“黑白胶片的时代”和“数码技术的时代”的“同与异”进行评点与分析……
(二)命题意图 1.防宿构,反套作,鼓励学生写出独到思考
温如敏先生在《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光明日报》2014年3月18日)一文中强调“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命卷人的命题意图大抵与温如敏先生的观点相吻合。
这道题在审题上没有设置过多障碍,但能够有效地“防宿构,反套作”,而且在“鼓励学生写出独到思考”方面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材料涉及照片与时代与生活与人们情感等诸多因素,如果考生对材料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审视,只是背诵了一些名篇、名段、名句,对材料缺乏个性化解读与思考,不可能写出具有思想含金量的佳作来。
2.勤观察,厚积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照片,每个中学生都了解,每个家庭都有收藏,每个人都有与照片相关的记忆。照片是记忆的收藏,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且,生活中与“照片”类似的变迁很多。如从“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从“书信”到“短信”“微信”;从“日记”到“博客”“微博”……可见,这道题明显是在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意图,是在倡导说真话、抒真情,是在倡导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将自己的生活积淀与自己的体验、思考结合,来表达健康、朴素、清新的思想情感。
(三)美中不足 2014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试题多少显得老套,在材料的选择上与近几年一些省市的高考试题材料雷同,与2014年广东省部分地市的高考模拟试题的材料也有几分神似。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再如,2013年北京卷:
21、根据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科学家和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深圳2014年模拟考试作文试题: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游戏产业规模超过了831.7亿元人民币,全球游戏产业规模超过了700亿美元。还有一组让人惊愕的数据:世界所有玩家花在“魔兽世界”上的总时间超过593万年,相当于人类的演进时长;美国青年在21岁以前,玩游戏的平均时长超过10000小时,10000小时的练习足以让任何人成为专家;如今中国有600万人每周至少玩22个小时的游戏,相当于干了一份兼职工作…… 所以,在一些家长眼中,游戏是洪水猛兽;在玩家眼中,游戏是让人无法自拔的娱乐方式;在主管部门眼中,游戏是新兴的文化产业支柱;在从业者眼中,游戏是很有前途的朝阳行业……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是用哪个坐标系来看待游戏产业的?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游戏的看法,文体自选(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惠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作文 “微”字被《新周刊》评为2012中国汉字。推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微博的“见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积微成著”,以及北京暴雨中152位农民工救人时发出“我们不要钱,是来救人的”的“微言大义”等等。从微博、微信到微公益,从微表达、微力量到微监督,社会生活中是无“微”不至。我们已经迈入了“微时代”。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只有微幸福,才是真幸福。”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影像与我们”:益情益
理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
简评
深圳外国语学校 葛福安 与2013年的“慈善捐助”相比,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的“影像对人的生活与情感的影响”可谓情理兼顾。“情”的角度,题目关涉“相片”,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学生都不陌生,而且一定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里面;题干中有两个关键句子:“……永不褪色的记忆;……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这里不仅仅是科技改变生活方式的问题,还有这种改变给我们的情感世界带来怎样影响的问题,这就又超越了情感体验的单一角度而指向了“理”的角度,题目的“相片”指向于时代与科技的关联,会引发考生思考时代与个人、情感与载体、瞬间与永恒、快速与稀释、快节奏与慢生活等等内容。这种情理兼顾的特征,也正是人的本身,是生活于任何一个时代的生命的必然特征,因此说,这个题目从“相片”这样一个人人皆有,关联人人的角度,达到了“贴近学生的生活”的要求。
贴近学生生活,是广东高考作文的一贯风格。2013年的“慈善捐助”可以是对社会中存在的这类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只不过,它客观的味道多了些,体验的意思少了些。从这个角度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有所拓进,开始改变广东作文试题理性有余、情感不足的缺憾。
“科技与人的生活与情感”这样一个内容,也是近期人们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如高铁带来了速度,却使人们旅途的美感丧失殆尽;科技让地球成为村级单位,却也构成人们更深的隔膜,如此等等,都是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是人们需要思考,需要反省的问题。当然,世界上没有相对的好与坏,一切皆为参半其中。胶片可以怀旧,唤起永不褪色的记忆,但是,在新时代来临之时,我们谁也不愿意做一个远离时代的现代隐者,这就是当下的矛盾,也促发人们产生自己的思考。因此,这样一个作文题目,能触发学生内心深处柔软的一隅,也可以引发学生置身于时代对这类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益情益理,入情入理,便有佳作。
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不能仅是陷入自己对老照片的回忆中而不可自拔,还要有跳出来看时代理解生活的自觉。虽说照片与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写出能表现高中生思维特点的文章,也并非轻而易举,它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时扣准备材料中的“时代”“记忆”“珍惜”等词语,思考出其中一些必然的东西,在自己的体验之上,有独立的思考,而且思考的结果又可见出是否扣题,是否有理,表达出的文章是否成熟,是否有条理、有文采。这样就有了文章的高下之分,文野之别了。因此,从思维考查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考查出考生写作层次和水平的。
著名学者温儒敏在《光明日报》(2014年3月18日)以显著篇幅发表《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中指出“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是“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自然有出于防套作、防宿构的无奈,更主要的还是让考生带着思考的大脑上考场,而不是带着一脑袋准备好的素材上考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材料作文这种考试形式,的确是能真正考查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考查写作“现场感”,考查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要写好考场作文,关键要学生能在考场之外关注现实生活,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多读书,多思考,多练笔;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引导学生注重写有思想、有思考、有真实人生态度的文章。这样,高考考场写作是一次精神贯注的现场“原创”,这样的文章,必然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符合一个高中生这样准成人的认知水平的和表达水平的,也一定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教师下水作文】
什么让你“模糊”,什么让你“清晰”
深圳外国语学校 葛福安
看过《开国大典》,记得毛泽东的那声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得益于当今的科技,看到的是彩色,是唐国强健康自信的脸。但在彩色的镜头中,却夹有一段黑白胶片,那是当年的纪录片,是伟人领着他的团队登上城楼的时刻。如果没有这段“黑白”,我觉得唐国强演得真“出彩”,简直那就是“毛主席”,但是,有了这段黑白,我觉得,他更多的还是“唐国强”。
“黑白”与“彩色”,“胶片”与“数码”,看似不是同一等级的选手,在给人的印记上,却可能有着反转过来的效果,那么,“照片”,是什么让你“模糊”?是什么让你“清晰”?
也许有人会说是时光,是风。是的,有人恶俗而真实的称“时光是把杀猪刀”,它杀死了青春靓丽而成为满目沟壑,它杀死了彩色绚丽而成为黯淡无光。但当它在得意长笑之时,却无法抹去我们心底的亮色,因为你,“相片”给它的是假象,你把真色彩珍藏于我们的内心,你和我共同保鲜着一段时光的记忆,它让我们催眠于假象之下,只要我和我爱的人轻启你那一页一页,那一段段鲜活的生活便“复活”了。
不过,有人觉得应该让“鲜活”永远鲜活,于是,他们发明了数码技术。数码,如同一切的高科技一样,它因便捷而易得,因易得而丰富,因丰富而稀释。无论如何,我们的生活已然被它无情的改变着,比如,电子阅读改变着纸质阅读的优雅,而使阅读“碎片化”,网络社交改变着“鸿书往返”的亲切,而使彼此“隔膜化”,高铁朝发昔至改变着“应接不暇”的“山阴道上”的风景,而再不会有“骑驴过剑门”的柔美,而使旅途“无趣化”。愈清晰却愈模糊,愈丰富却愈单薄„„
当然,数码时代的到来,没有谁能拒绝它的诱惑;科技推动的时代,没有谁做成真正的“隐者”。但是,稀释值得珍惜的“点滴”的神妙液体,也无法回避时光的淘洗,也无法避免时光对它的“萃取”,只要是“值得珍藏”,只要我们让内心细腻起来,被科技快捷了的生活也会成为“慢放模式”,单薄了的内心也许因此丰厚起来。毕竟今日的数码,也许就是明天的“胶片”。
当初的黑白胶片,也是科技使然,相对于数码技术,犹如竹简刻字与活板印刷。未来的科技走向何处,谁能知道呢?但是我们知道,未来一定会有什么“技术”会替代“数码”,那里,人们会从电脑里打开数码照片,就如同耄耋老者寻找自己的童年,那时的“不泛黄、不模糊”的照片,相对于“新技术”,也会一样“模糊”,一样“清晰”。
是什么让你“模糊”,是什么让你“清晰”,你和我一样,“懂得”!
且看且珍惜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吴丰强
无论是老照片,还是新照片,都是我们人生的刻痕,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同。技术可以提高照片的质量,倘若丧失珍惜的态度,未必能够提升情感的品位。有了珍惜的态度,那么,寥寥可数的人生几个瞬间,就定格成瞬间的永恒,宛如绝句小令,言有尽而意无穷;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会联珠成为一部长篇小说,舒卷而流丽。
这正是:欲得人生真滋味,请君且看且珍惜。
为了人生的不朽,人类总是在和易逝的时间作
第三篇:2014安徽高考作文分析与下水文
改要恰到好处,变应本其灵魂
——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浅析
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三中 张峪铭
我去年对高考两类材料作文进行了微探,此文发在《现代语文》杂志上。我在文中列举了几年来高考材料作文出现了一个小规律:一是“比较式”材料;一是“关联式”材料。我的观点是,“比较式材料,一般将两件事或者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从观点、方法、动机、思维、情态、效果等方面直接进行比较,有的给出比较后的差异事实,和基本结论。有的只给两件基本事实,不给事实差异,更遑论结论了。对比较式材料作文审题的一般思路是:A比B是否好?差异在何处?两种是完全对立,还是辩证统一?是何原因导致A和B差异的?”
我们先看一看今年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们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意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一,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显然,今年高考作文符合“比较式”材料作文特点,不过一改以往温和的对举,而是一种激烈的交锋。对照审题思路,(A与B,谁的观点正确,是完全对立呢,还是辩证统一呢?是何原因导致A和B的差异呢?)应说把握不难。
当然总体难易是适中的。这边降了,总有一边突起。窃以为,今年安徽的高考作文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审题难度降低了
为了避免学生宿构,安徽高考作文往年的审题比其它省市要稍难,可当你厘清了如何对付这类材料作文时,他又削减了高考作文的审题难度。令人惊奇的是,审题难度虽降低了,但套作又不太可能。甚至你动笔时,竟找不到合适的例子。
当然,降低审题难度并不代表没有难度,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若根据一面之辞去立意,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先看看表演艺术家的观点: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咋一看,没错,演员不是木偶,他是活生生的人,他有自己的思考,改动台词应说没有什么。当年郭沫若的剧本,婵娟骂宋玉,演员就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觉得这字改得很是恰当。
这时,你是不是举起右手支持表演艺术家的观点?那你就大谈特谈改动、变革„„
别急,再看看剧作家是怎么说的: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意愿。这也对。谁的孩子谁不爱?你随便糟践辛辛苦苦抚养大的孩子,能不与你急吗?
此时你是不是举起左手支持剧作家的陈述?那你就大声高呼:手下留情,不准乱动!你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剧本你不懂。
那请你将双手放下来,静静思考:此二人完全对立,没有调和的余地?非也!你看表演艺术家用了一个词“根据表演的需要”,剧作家也用一个词“随意改动”,有了这样的修饰词,观点就拉近了。其实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对剧本的改动都有一个前提:不是乱改,是根据需要改;不是不让改,是不能随意改。
你看你手白举了吧?他们观点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改要恰到好处,变应本其灵魂。根据这核心立意,你可以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谈社会的变革与稳定,可谈本与末,可谈拿来与创新„„总之要牢牢把握住,改不是随心所欲,变不是无可遵循。变而无度是毁弃,改而有度是再生。
二是写作素养突出了
毋庸讳言,当将核心立意“改要恰到好处,变应本其灵魂”分析出来时,你背的热点素材竟没有一点能套得进去。当有些专家分析说,安徽作文贴近生活,在我看来是个套话。这种生活大概是无聊主妇的贴近吧!
若仅仅是从表面上看改与不改之争,那也算容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支持一方,不及其余。可问题不是生活中对一个陈腐观念的废除,不是改革与保守之争。从材料看,你选这个剧本,是对剧本的认可,你就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得面目全非,否则你就不要这剧本作蓝本。剧本是根,表演是末,你的表演一定建立在这个根的基础上。在根本之外斜逸一枝,往往就破坏了其内在的逻辑性。你表演得再好也只是局部精彩,最怕的是这种精彩是别人院中的花,与自己庭院无关。
不能再绕了,你必须要有800来字的文章,你必须调动你的词汇、语句。当没有那些真材实料做填充物时,你的语言功底就显得格外重要。你可以搜肠刮肚,想起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郭沫若剧本被改的例子。你这才想起,改或不改也很简单,关键是你向何处改,是将饕餮大餐改成了盒饭,还是将高富帅改成了瘪三。若这样编剧打死也不会同意。这样一想,你思路有开阔了点。你再极力联想,白居易动情地相邀“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是将曲改词,好像琵琶女也没什么异议。所以说用心改的,是朝正方向,朝精彩处的,这种改变,何乐不为?
再来反弹一下琵琶,少数演员胡乱改台词,或有哗众取宠之心,或有道德缺失之嫌。那么生活中有些改变是不是也有自私之心、随意之为呢?那就来个迁移延伸,如有的地方殡葬改革逼死了老人;有的地方赋税新政加重了负担„„如些等等的改动,是违背了以人为本这
个宗旨。
摘其花,不能动其本;饮其水,不能断其源。正讲反说,反讲正说,考查的就是你的语言功夫和思辨能力。
三是理性思维强化了
外国有一种鲦鱼,从众行为突出,没有自己的思考,跟着领头的,那怕领头的脑残了,也义无反顾。当下生活中我们许多人缺少自我判断的能力,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戾气充斥,暴力横行。因为我们缺少了理性的思维。缺乏理性思维的表现在哪里呢?以作文材料为例,你站在表演艺术家一方,但很偏激,只考虑一面,只管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振振有辞,为演员改动台词极力开脱,不错你引经据典,你巧舌如簧,你生拉活扯,可总让人觉得像堂吉歌德,骑马仗剑斗风车。
你若站在剧作家一边,比剧作家还上心,你像天下所有慈母一样,瘌痢儿子自己疼,坚决不让你去动。那样的护犊子,也属妄自尊大或过度迂腐。
感性思维让我们血脉贲张,我们偶尔也需要,但我们更要的是一种理性思维。理性思维让我们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也让我们减少一些无味的伤害。正如前面分析那样,我们不能一味否认或接纳那方观点,应辩证分析,找出其合理性及不足处。如材料中朝好的方向改,不脱离基本精神,那肯定好;若脱离原本,胡编乱改,那肯定不好。同样,允许和鼓励不违背创作意愿的改动,肯定是好;闭关自守、自尊自大、不愿改动肯定不好。
理性思维不能简单的说是骑墙思维,理性思维是站在一个中正立场上,树靶子,投标枪,观点也是鲜明的,不过它兼顾了双方。
总之安徽作文要求考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多角度思考,多层面生发,精思深虑,事理俱现,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理性思维较强的文章。
附:下水文
改而有“度”
张峪铭
你若将大地呈给天空的水汽,幻化成五彩云朵;你若将山泉汇聚给大海的细流,变得波澜壮阔。我想大地会缄默而窃喜,山泉会高兴而欢歌。
可不是一切改变都那么令人惬意。
这不,表演者将剧作家的台词改变了,剧作家有些不快。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意愿。
真可谓各执一端,莫衷一是。
作为表演者,对作品进行再次创作,达到“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的境界,这是表演者的终生追求。可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让演员随意改动,伤害了根本,逆袭了意图,创作者面对面目全非的剧本,不仅啼笑皆非,而且有切肤之痛。
可改乎?不可改乎?
其实表演艺术家说改,剧作家也没说一定不改,而是不能随意改。说到底,是如何改,朝什么方向改,改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改而有度。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记载,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位演员将“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一字之妙,全在味道。如此改变,编剧求之不得。
改变,让氤氲的水汽更为靓丽,瘦弱的细流更为生动,无味的句子更有味道。
就像将商品作个二次包装,卖出比裸品高出很多的价钱;将文化作个改变,让更多的人去喜欢、去接受。正如任继愈所说,防止文化衰减,就必须有所改变,但终极目的是让文化有所增益。
浔阳江头,白居易动情地相邀“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才有了曲词一体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丹山道上,李商隐真心地感叹“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吟出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和谐。这种改变,谁都乐享其成。
当然问题可能不那么简单。让编剧气恼的是,一句严肃的台词,可能从演员嘴里流出的是粗俗不堪;一段精心的描述,可能让演员无厘头得一哄而散。台词追求标新立异,若为人物形象服务,也无可指责,但只是哗众取宠,迎世媚俗而博得一笑,那就弱化了主题表达效果。让人感觉一个漂漂亮亮的孩子,因被人教说些不着调的话,而毁掉形象的悲哀。
这不难理解,就像老师,可以依纲据本的去发挥、创造,但若抛开了课本,东拉西扯,离题万里,可能也关乎知识,但与此文本无关。
所以,一张蓝图,你可以稍加改变,但你不能动其根本;一个剧本,你可以稍改台词,但你不能动其灵魂;一个传承,你可以因时而变,但你不能动其精神。细流不能变成死水,水汽不能改成雾霾。改不是随心所欲,变不是无可遵循。
变不可怕,可怕的是乱变。变而无度是毁弃,改而有度是再生。
第四篇:华师陈教授2012广东高考作文下水文:做真实的自我
【2012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做真实的自我华师大文学院陈华
人生活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有时很难左右自己的思想,除非你拥有坚毅如磐石的心志,有一双清澈的眼睛,能拨开这弥漫着雾色的道路,不被诱惑左右自己前进的路子,才能做个真实的自己。
苏东坡位高权重,但并不因高官而骄傲,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之词,且能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赏月佳句,虽一生三起三落,并没有让他放弃或迷惘过。失落时,也要“会挽弯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相信自己会有一日被朝庭重用;思念亡妻时可以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抒情佳作。最喜欢苏东坡,能不为权力所左右,不被挫折所击倒。堂堂正正做人,淋漓尽致写词,做个有情有义的真实的人。
做真实的自我,要面对更多的挫败,要忍受旁人更多的误解。刘伟在中国达人秀上,他一句“要么精彩地活下去,要么赶紧去死”,让我灵魂深处一颤。不知他这一句叫醒了多少迷途的青年,对,要精彩地活。面对失去双臂而告别的足球梦想,面对过敏性紫癫而失去的奥运奖牌,刘伟用双脚更精彩地活了下来,他用他的坚韧打败伤病给他带来的伤害,他用双脚弥补了失去的双手,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坚定地做好最真实的自己,无论有多么大的艰难困苦,都能挺过去。对,做真实的自我,精彩地活下去。
心中要留下那么一片地方,让真实的自己活在里面,在你面对迷惘,面对诱惑的时候,真实的自己由心面发帮助你推开迷惘的大雾,去掉诱惑的面具,这时,你便是你,一个最真实的自己,而这时你将是最不可战胜的成功的人。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不让外物充满你的内心,人们往往会热衷自己更拥有的什么外物,而忘却自己。而想要真正地拥有自己,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只要你放弃心里的杂念,就能成功。
每一个生命有每一个生命的语言,每一个生命有每一个生命的精彩!做自己,尽情挥洒我们个性的风采,让青春在倔强中绽放!真实的自己,让你能真正地拥有自己。
第五篇:2014广东高考作文
被“稀释”的点滴美好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相机,甚至是更高级一些的数码单反相机已经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而那一份围坐一起看着发黄的老照片追忆似水年华的温情,似乎也已不复存在了。那份点滴的美好也正在一点点被现代科技稀释。
是现代科技的过错吗?不,不是这样的,他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泛黄的照片记忆,它是美好的。错就错在人们的对照片的频繁更新与快速浏览,而忘记去抓拍生活中有意义的点滴与边浏览照片边去回忆美好的点滴。
“人们的品质显示出时代的特征,正像汽车一样”,伊丽莎白.鲍恩曾说过。是啊,现在人们快速、浮躁的生活品质反映出了整个社会正处于一种不正常的快速之中。果真,快速、简单得到的东西不容易被珍惜,正如如今的照片一样。我们常常会在新闻中看到这样的新闻,一个普通人在中了一份超级大奖之后,挥霍无度,没有过几年,那个人甚至过得更加落魄了。我们鲜见有哪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能够如流水般花自己辛苦攒下的每个铜板儿。
如果说幸福只是一点点定量的话,那么根据化学计算公式,溶质一定时,溶剂添加得越多,溶液的质量分数就越小。同样的,被过多的照片所稀释了的幸福瞬间,回首所品味的幸福感也就越低了。
在物质极大富足的今天,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得不到的。所以我们失去了含一块小小的水果糖的甜蜜;失去了穿一件全新衣裳的兴奋;更失去了作为人的一颗敏锐的、爱生活的心。于是有歌者唱出了心中的疑惑: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于是笔者写下了感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用数码相机的的确确是时代的潮流,如果那片片黄斑终会浮现在每一张黑白照片上,我们能到的就是不让自己的记忆泛黄、发旧。
朋友,别让那如潮水般的照片淹没了你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你回头无法追寻那远去的风,无法品味那沁入心脾的甜,无法感受那时的彻人心扉的记忆
留住心中的那张老照片
老照片像一台时光机器,总能把我们带回特定的时间地点。纵然它会泛黄模糊,它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动作上的定格,更是那份无法抹去的珍贵记忆。
同老照片一样,值得我们怀念的事物不胜枚举,随着时代齿轮的不停转动,这些曾承载着我们美好回忆的东西在不知不觉间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吸引眼球的新玩意和新科技,它们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丰富多彩。可是这种物质的繁盛却带来了无法言语的孤独感和精神上的极度空虚。网络的发明是为了更加方便的沟通,但是如今却成为了阻碍沟通的巨大障碍。人们的镜头越来越高倍,拍摄的照片越来越清晰,可是却难以找到泛黄的老照片带给我们的温馨。我们不断的向时代前沿靠拢,却丢失了简单的幸福,这就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最终结果么?
“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波兹曼在看到科技文明带来的绚烂幻影后发出了如是的呐喊。当相机已不再成为奢侈品,当照片已经唾手可得的时候。我们对待那张充满回忆的图片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取而代之的是矫情修饰的自拍照,庸俗不堪的恶搞图!当照片成为了炫富的手段,赚钱的工具,我们不禁感叹,是时代的进步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的改变迎合了时代的脚步?留住心中的那张老照片,不要让它迷失在漫无边界的图海中。就像留住你心中的那份纯真,不要让它在时代的洪流中溜走。纪伯伦曾用真挚的话语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的确,如今的我们已经迷惘在来时的路上。我们要做的是找寻自己最初的方向。
阿久悠说:“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梭罗处在繁盛的工业社会却依然能在瓦尔登湖畔的小屋里静静地欣赏风景。它所拥有的是平静如水的心境,不是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烦恼,而是因为当我们面临过多的诱惑和选择,我们总是无法保持平静淡泊的心态。我们所遗失的,是曾经对一张老照片的满足和幸福。
留住心中难忘的那张老照片,尽管它早已泛黄。但它像一座灯塔,让你的心不至于在迷雾中走错方向。
别让科技吞没了情感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泛黄的照片中藏着太多永不褪色的回忆;数码相机的时代,照片很多,而在这永不模糊的频繁更新中,情感却在被慢慢稀释。因此,我想对行色匆匆的人们说:别让科技吞没了情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为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无法避免的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只能靠书信交流,见字如面,饱蘸的浓墨蕴含了多少深情爱意!通讯发达的今天,人们只需轻触鼠标,就算是南北两极的人都能实现视频通话。简单快捷的E-mail也取代了费时的书信往来,这看似为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却将我们的心拉离得更远。透过冰冷的电子屏幕,我们只看到那被编辑好的方正小字,却再也无法感受到那份悠长绵延的深情。
这是一个被拼命刷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设备更新得越来越快,社交网络日益发达。“叫上一群驴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我们热闹地招呼着。于是我们跨上单反,开着越野车便高歌着上路了。打着亲近自然旗号的我们在到达目的地后却不约而同的拿出了手机,“景色真美啊!”哔——随着微博发表完毕的提示音,我们开始了下一段旅行……而古时人们只骑一头小毛驴就能悠闲地领略祖国的大好风景,他们或许走走停停漫无目的,但他们说得出哪里草长莺飞,哪里冰雪初融。如今的我们怕是再也无法体会古人出游时的那份悠然心境了,因为,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好在我们还有人明了这个道理——科技的发展无形中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于是仍有如阿久悠者愿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于是仍有如王跃文者在所有人都在向前狂奔的时候,愿意慢下来,停下来,甚至往回走。而我也愿意慢下来,抓住正随着科技的脚步被悄悄淡漠的情感,并且珍视它!
别让科技吞没了情感......抓住点滴
幸福在哪里?每个人都知道:在点滴中。可是,有几个人能在茫茫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寻到真正重要、真正值得珍惜的点滴?这便成了当今时代的普遍问题。
《双城记》的开头这样说道:“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如今,人们在时代的夹缝中徘徊前进,踌躇独行。也许,是在这夹缝中生存久了,所以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害怕独自一人,仿佛那独处的一秒钟后,整个世界都会将他们遗忘。他们为了拒绝独处,总是习惯吃饭前先按动快门;总是记得化妆后往朋友圈发一张自拍;总是乐意心情起伏时将憔悴的自己随着“咔嚓”声在网络上分享……的确,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随手一拍的习惯变得普及的同时,我们记录的“点滴”也多了。可是,平心而论,握着那屏幕之下的照片,你还找得到那些让你珍惜的点滴吗?回想那黑白胶片的时代,虽然只记录了人生的几个瞬间,可一次次的翻看总能唤起你永不褪色的回忆。其实,科技并没有错,只是生活在数码技术时代的人们不再珍惜记录的点滴了。所以在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被一点一点稀释了。
抓住点滴,需要有一颗能摒弃繁华的仔细的心。在这个出门靠手机,在家靠电脑的社会里,能通过那颗朴素的心去拨开冗杂的科技迷雾,仔细地将点滴从没用的垃圾中挑拣出来。还好,我们熟知爱丽丝门罗,那颗连诺贝尔文学奖也侵扰不了的内心是那样的恬静。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强大的商业力量堕落为小说“写手”,大笔一挥,且财源滚滚而来时,那颗心却让门罗始终惜字如金,认真写作便是她所珍惜的点滴。在过往的大半生里即使“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但她笔下的每一个字价值都堪比金银。那颗抓住了心的点滴是如此地令人敬佩。
人生是一大缸清水,上天在这水中滴了几滴墨水,有的人细心,在墨水淹没在清水里之前便将它抓住,而有的人则等到墨汁被一点点稀释后才想起珍惜,但它早已没了踪迹。所以,朋友,抓住点滴,珍惜点滴,别让外界的一切稀释了珍贵的记忆。
往回走
我是一个行人,沿着时代的轨道向前走,经历了照片由黑白到彩色,也经历了人们对回忆由珍惜到冷漠。我看到图像由模糊变得清晰,也看到人心由清晰变得模糊,这一切令我感到乏味。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决定——往回走,回到我出发的地方。
周国平说:“这是一个情感缩水的时代。”然而,是什么导致情感缩水呢?很多人将它怪罪于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喧嚣。没错,就像巴赫金说过的:“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正如汪峰在《北京北京》里所唱,城市里充斥的“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无时无刻不骚扰着人们的心灵。的确,如此吵闹的时代,单纯的情感难以栖居。于是大家在心灵疲惫的时候开始埋怨时代,埋怨它的物质至上,埋怨它的灯红酒绿,开始怀念过去那些简单的生活。
难道这一切真的是这个时代的错吗?我想,不然。手机它不知道自己的出现会造就那么多“低头族”,微博它不知道自己的产生会造就那么多“微博控”,电脑它也不知道自己的诞生会让那么多人沦陷于网络世界。再看看那些厌倦城市喧嚣的人,他们背起行囊,打着“逃离城市”的口号,来到远离城市的山顶时,他们在干什么?看手机,发微博,转彩信——哦,我明白了,原来导致情感缩水的不是时代而是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自己啊!
这个时代是喧嚣,是吵闹,然而谁说吵闹中心灵就不能安静?谁说喧嚣中灵魂就不得栖居?林徽因曾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同样生活在城市里“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如沈从文却可以在自己心中筑一道围墙将浮躁拒之门外,同样生活在时代染缸里,李安却能带着理想与本真站在众人面前。情感是否缩水与是否在如今并无关系,“空心人”走到哪里都是“空心人”,世界给不了“空心人”一颗心,就像时代给不了一个人安静的灵魂一样。
沿着时代的轨道往回走的我,看到了照片由彩色变成黑白,也看到了人们对回忆由冷漠变得珍惜,这一切令我欣喜不已。流连于此的我却渐渐发现,不仅是那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原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浮躁,原来沿着时光轨道向前或向后,只不过是由一个浮躁走向另一个浮躁。
我再次背上行囊——往回走,沿着人心往回走,回到最初单纯平静的人心。
影印多彩地,心守黑白时
黑白、稀少、年久、泛黄;
多彩、海量、瞬息、更新。
这是不同的时代赋予照片的不同特性,亦是不同的境遇里记忆存在的各异方式。数码技术定格了我们无数个鲜活的瞬间,却也稀释了曾无比凝重的点滴。也许,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既要“影印多彩地”,又要“心守黑白时”,让记忆与真心在常拍常新的照片里永不褪色。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时代随照片的变化辗转,时代里的人们却始终能在狄更斯的这句话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从前,我们会攥紧那零星几张照片,随它们的泛黄和模糊而老去;如今,我们会在一目十行的摄取中切碎了真心,变成了一群记忆不过七秒的鱼。正如精神匮乏之害甚于物质的贫乏,心灵的剥蚀往往比岁月的剥蚀来得更加可怕,而这也正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似乎走不出的困境。立起照片,我们看到的是情感深刻、相依相偎的自己;推翻记忆,我们其实已在抛却真心过后一无所有。我们不能否定数码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这种多彩的便利,然而,存此真心在,长守黑白时,守住那种简单的快乐、充沛的情感、清晰的记忆,才该是我们的选择。
林徽因说:“信步寻梦的人,在拥挤的尘路上相遇,也许陌生,也许熟悉;也许相依,也许背离。”当生命的聚散离合已成为常态,人们或许可以用照片消解思念,却永远不可能让相机代替我们的心灵去思念、去记忆。能够让生命坚实有力、让心灵真实鲜活地存在的,只有我们自己。毕竟,我们用以感知外界的窗口,是眼睛和心灵,而不是冷冰冰的科技的代言人——相机。在对相片的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我们似乎粉饰了青春与情感,刷新着快乐与记忆,却终究敌不过最暂短的相逢中最淡然的微笑,表面默然无声,却是冲破了最遥远的距离后那些永不褪色的记忆发出的最激越的啼音。
此身应印多彩地,那是席慕容的“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
此心长守黑白时,那是杨瑄的“生经多难情愈好,未觉人间古道沦”。
或许有一天,我们终将令人遗憾地老去,却依然可以翻着多彩的照片,回想着永不褪色的曾经,同哭同笑。往事迷离,而心路清晰。
那时节,年华从此停顿,思念从此生根,我们却依然可以如伍尔芙所言,“记得共同走过的岁月,记得爱,记得时光”,然后明白,这便是“影印多彩地,心守黑白时”的意义了。
丰富了物质,稀释了珍贵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照片从一种稀罕物,变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大量地拍照、晒照片、看照片,陶醉在复杂繁多的画面里。殊不知,在那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那值得珍惜的“点滴”也被稀释。
诚然,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购买胶卷相机已成为过去;模糊泛黄的相片已成为过去;为浪费胶片而担心已成为过去;为无人分享而忧虑已成为过去。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我们很难在面对照片而感动落泪了,我们很难由于照片而回忆过去了。那重要的人生瞬间,在繁多的日常点滴中显得不再珍贵。是啊,照片越来越多,照片中的珍贵就越来越稀少!就像一粒冰糖落入水桶,那曾经的甘甜早就难以寻觅,但我们仍然向水桶中加水,忘了加糖。
物质的极大丰富让情感缩水,在那物质匮乏的过去,保留了那珍贵的情感。没有电视电影的滋扰,陶潜才能创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没有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王湾才能写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没有相机纪念美景,王维就用诗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若这些发生在现代,那么中国文坛少了三位伟大的诗人,而多以一个宅男、一封短信、一张照片罢了。我们过于直白地表达我们的情感,过于浪费我们的感情,那珍贵的东西依然被稀释,真情已经难以寻觅了。
一杯水,对于城市的人们没什么,对于沙漠中的旅人就是生命的稻草,那些照片,对现在的人没什么,在过去,人的一生就能记录下几个瞬间,唤起那许多永不退色的记忆,是多么珍贵!用一万张普通的彩色照片也难以换回那珍贵的泛黄的黑白照片。物质丰富者如朱元璋,拾荒时难得的美味做了皇帝后却无力享受,可见那珍贵被稀释了多少。
其实,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背后的人文价值,而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过于浮躁而急促。急速的脚步让我们与亲朋好友生疏,让社会间的相互人文关怀减少,让我们没有了静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的耐性和人情味,从而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和情感的稀释。
少拍两张彩色照片吧!去翻翻柜子下泛黄的老少片吧!让我们在丰富了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曾经的珍贵……
用心看世界,凭心忆流年
在黑白照片时代,为数不多的照片只记录下人生最珍贵的瞬间,老照片在家人一次次亲切地抚摸翻看下泛黄模糊,但人们心中的记忆却永不褪色。而数码技术时代下泛滥的照片不但没有使岁月是脉络清晰,相反,人们往往在机械地浏览与频繁地更新照片时忘记了来时路,再也抓不住回忆的尾巴。
是什么使曾经珍贵的点滴被稀释,又是什么让那份灵魂最初的诗意与美好落在了远方?难道我们应该怪罪科技,怪罪愈发方便的照相和存储技术剥夺了“物以稀为贵”的新鲜感?又或者我们可以抱怨时代,抱怨过快的生活节奏与过大的生活压力夺走了我们仔细观察照片的闲适心情?
不!我们没有理由怪罪和抱怨科技的发展,因为照片仅仅只是我们心与眼的媒介。因此,照片的质量不重要,照片的多少也无足轻重,重要的是我们用一颗怎样的心看世界、忆往昔。我们若有一颗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心,便自会发现时光角落的淡淡美好,自然也会把时间深处的细微线索与记忆埋藏心底以供温暖回忆。可悲的是,大多数的人抱着一颗追名逐利的浮躁的心看世界,把世间的一切抽象成价值符号,自然难以真正理解和追忆岁月里的美好与温情。
青年摄影家Pano在《南法航线》中提到,每次出游前,都会先问自己——这次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拍风景还是享受美景?如果只是拍风景,他绝不会带上摄像机。也正因此,他的照片格外富有质感,他的文字才有打动人心的细碎温暖。“拍生活”与“体味生活”并不能等同,照片时代的人们没有随时随地拍生活的条件,却因此有了随时随地享受生活的机会。于是风景人情都在心底,欢乐悲伤皆成回忆,但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无暇关心周遭的人和事。他们机械地拍下一张张照片自以为延伸了感官,定格了时间,却不曾想,在蒙尘心灵的驱使下照片的内容也浮夸单调,如何点亮生活与回忆?
春秋更替,云水潇湘,时代更改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更改初时的心境。正如安妮宝贝所说:“应该多关注生活里更多的细节,我们置身的城市虽然大而粗糙,压力沉重,但仍可以找到时光瞬间的些许美好。”而留住这些美好,靠的是我们的心。当你再遇到动人的美景,动心的时刻,记得放下手中的拍照工具,试着用心去感受记忆,相信这段时光定会植根心底。如此一来,无论相片多少,翻看与否,你都能从心底忆起最美好的温暖与诗意。
回到胶片时代
如果将数码相机里储存的照片全部删除,你还记得什么?当今世界,“以新代旧”的齿轮正以飞快的速度运转着,逐渐掏空了人们的大脑和心灵。于是我开始怀念胶片时代。
在那个距我们并不远的胶片时代,人们用仅有的几张黑白胶片记录几个宝贵的时间。人们通过回忆,感受那些无可替代的温存;然而在当今数码技术高超的时代,照片泛滥成灾,大容量内存的手机、相机宽容地收纳我们的记忆。但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我们的记忆正逐渐地被吞噬。我们有多久没回忆了?
——我想回到胶片时代,因为那里有不被现代科技所捆绑的心灵。萧伯纳在生前出版过一部《萧伯纳情书》,在序言中他写道:“也许有人埋怨说,这一切都是纸上的。让他们记住:人类只有在纸上才会创造光荣、真理、知识、美德和永恒的爱。”于是我发现,与现在只稍稍动一下手指就能保存记忆相比,黑白胶片记录下的回忆简直要珍贵太多,我们需要找回那最初纯粹的心灵,我们需要喊出那在市声喧嚣中久被蒙蔽的生命之声。
——我想回到胶片时代,因为那里有不被浮华困扰的灵魂。我看见梭罗为寻找生命的意义而步入丛林,他朴实的文字下蕴藏着一颗丰富的心灵。在《瓦尔登湖》中他告诫人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新事物滋生的越来越快,再没有人愿意翻那已泛黄的老照片,可到底是我们抛弃了旧事物,还是旧事物抛弃了我们?
“生活的丰饶蕴藏在我们已经忘却的记忆之中。”切萨雷·帕韦泽曾说道。我们早已感受不到三毛笔下静观土地与人世的快乐,再也没有了白落梅所说的在心中修篱种菊的安宁,我们有的只是艾略特笔下的空心人,被塞满了厚厚的稻草。
那么,就让我们在一片快门声与闪光灯闪烁中勇敢地放下那“吞噬”记忆的机器吧!享受回忆,回到胶片的时代,看看那沿途的风光,多美!
寻找真实的感触
那些记忆中最难以磨灭的画面,通常凝固在一张薄脆的纸质相片里,被岁月蒙上一层淡黄的旧色,蔓延着皱纹般的裂痕。它是老旧的,可始终有人愿意相信,唯有这古老的相片才能真正守卫得起回忆之珍贵。这几寸见方的纸片,永远无法被一格格像素所取代。
因为它承载真实的感触,有着人性的温度,所以它珍贵。那拍照时的兴奋、冲印时的期冀,拿在手里抚摩的触感,足以使情感在此过程中融合升温,使回忆慢慢发酵生香。也许是手机即时的“闪拍”太过轻松,拇指一按大千世界随意定格,键盘轻击海量图片收纳入库,于是麻木和不以为意接踵而至。都说求之不得,来之不易,所以珍惜。而科技却在让求之不得之物变得触手可及,让来之不易变成网络购物中的鼠标一点。于是寻觅生活珍宝的路被快车道所占领,透过车窗看到的景,汽车代步找到的宝藏,终究不再是当初那般滋味了。
科技让生活更便捷,是啊,可这份便捷似钢化玻璃般隔绝了我们对世界细细品味、静静触摸的权利。仅仅是照片的情感积淀孰多孰少吗?不,放眼看向这个钢筋铁泥筑成外表、数字代码填充心里的世界,又有多少真实的感触正在丧失?
于是,清晨的小巷里香甜的烤红薯没有了,有的是网络上搭配精美剪裁适宜的美食照片;亲笔落墨于厚纸上,千里鸿雁辗转山水间的牵挂没有了,有的是微信上日渐冷漠的仪式性寒暄;川端康成般“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的花香幽幽被“冬日温房观花”的玻璃墙阻隔;背包客谷岳只带一双眼睛两只脚走遍世界的浪漫被“网上观图,游遍天下”的宣传语斩断……的确,没有了旅途劳顿的汗水,没有了焦躁漫长的等待。可真正打动人心的那份蠢蠢欲动的期待,那般触摸人生粗糙表皮的感动,那种行走在真实之中的欣慰,也全都消失殆尽。
可是,我们又怎么舍得让那与家人围看相册畅言欢笑的时光一去不返?又怎能答应亲情、爱情与友情流于指尖下方便却冰冷的代码?那就解放你束于科技之中的双手,去尽情触摸这个美丽的世界吧!也许你的步履会慢下来,会感受到赤脚板下沙石的硌人;也许你用心拍下的照片会被岁月打磨得难以分辨、模糊不清。可如没了这脚心里细痒的触感,没了那在千百次摩挲中日渐黄皱的照片,没了那贴在指尖的、滚热生动的生活温度……这一生,又该是多么平淡而乏味啊!
定格珍贵回忆
阳光下,微风拂面。在花园里惬意地翻动那微微泛黄的老相册,慢慢重览照片中的人影风物,我不禁冥想过去,心潮翻涌。而当猛然意识到定格的点滴早已不复存在,不由得泪湿眼底……
这就是老照片带给我的无穷力量,它让我回想过去,咏叹今日。虽然相片已微微发黄,但泛黄的质地掩盖不住心灵上最珍贵的回忆:浓厚的亲情,多年的友情……当时光被定格,刹那即为永恒,它们随着岁月的积淀演化成了专属于自己的文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照片中的主人公如今身在何方?岁月又将他们带到了哪里?每当重翻老相片,内心敏感的人总会有诸多感慨。
正如今年春晚上大萌子几十年来的照片温暖国人一样,当我们自己重读当年的自己也会心潮澎湃。照片中的大萌子从花季到而立,她的每一步成长都在胶片的神圣见证下被珍藏。单张照片看起来也许效果平平,可当点滴串联成成长历程时,照片就产生了一种魔力,它让人不禁发现:原来我经历了这么多而我却毫无察觉。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照片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属于奢侈品。“物以稀为贵”,因为奢侈,所以拥有照相机会的人们会倍加珍惜。那时的胶片中承载的不仅是最珍贵的回忆,也蕴含着当事人的苦辣心酸。相片,作为一张纸与普通物品别无二致,但当岁月将其沉淀为一段回忆,其价值不言而喻。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科技的日新月异促成了照相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相片永不褪色,像素无限清晰,分享随时随处,仅仅这些就已让我们欣喜若狂了。于是我们竭尽全力利用现有资源,在一切场合寻找拍照机会,渐渐地,一种“晒”文化在网络风行。无论是珍贵的点滴还是无聊的消遣,都在网络占据了半壁江山。“晒甜蜜”、“晒幸福”固然美好,但用“晒”来消遣着实是一种浪费。那些曾无聊“晒”过照片的作者们估计在几十年后忘记初衷,因为那照片毫无意义可言。更可怕的是,我们正走向“无聊晒”的深渊却自我陶醉,难以自拔。
像素的无限上涨却让心灵像素低到谷底;相片的“完美手术”却掩盖不住内心的浮躁与粗鄙。在照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点滴的把握却急速退步。技术臻于完美并不是我们依赖它的借口。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有一双懂得捕捉珍贵的眼睛,保护内心的透明与对珍贵点滴的敏感,用眼睛这部天然相机去捕捉似于老照片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