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门市海沧区人才发展五年规划
厦门市海沧区人才发展五年规划(2012—2016年)
2012年-2016年,是海沧经济发展的调整期、大有可为的黄金期和科学发展的机遇期。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全面施行,一体化、同城化加速融合,闽南金三角地区求发展、促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争项目、争人才的力度前所未有。海沧能不能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在区域竞争中崭露头角、实现“二次创业”的宏伟蓝图,人才是决定因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厦门健康生态新城区和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当好“一体化同城化排头兵”,争创“中国科学发展中小城市百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海沧区人才队伍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石油交易中心和生物医药港三大平台,以服从服务于全区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开发人才资源为主题,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培养实用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和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推动我区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服务发展。把服务科学发展新跨越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四个定位”的目标任务实施人才资源开发,做到人才开发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保障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大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借力借智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创造机遇条件。
(三)创新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新思路,大胆推出人才发展新举措,逐步形成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相互衔接、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整体开发。以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为重点,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推动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鼓励和支持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长,形成人才队伍的合理梯次结构,增强人才队伍整体实力。
三、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发展目标:到2016年,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总量从现在的8万人增长到11万人,年均增长8%;年均新增高层次人才4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达到20%,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造力、能促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性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
(二)重点任务:
1.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智工程。5年内,力争引进和对接10名左右国家“千人计划”、30名左右福建省“百人计划”、厦门市“双百计划”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到海沧区就业创业。柔性引进60名左右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海沧开展技术服务和项目合作。
2.实施高层次台湾专才引进工程。力争5年内引进20名左右台湾籍的港口、物流类等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支能够带动和引领海沧区港口物流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快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积极扶持长庚医院,聚集一批台湾医疗领域高端管理人才与高层次技术人才,推进我区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与国际接轨。
3.实施支柱特色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力争5年内,在我区支柱特色产业领域帮助引进和培养2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30名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40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扶持并支持该批人才在各自领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依托海沧职专,加快培育和开发现代服务业人才,力争5年内,培养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学生3000人。
4.实施社会事业人才提升工程。以争创“教育强区”为契机,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培养市级以上优秀校长、杰出教师、专家型教师20名。以“惠民卫生”为目标,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争5年内,重点培养和造就20名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杰出骨干人才。全区全科医师总数达到80人以上。选送30名基层卫生人才到综合性医院进修学习,吸收不少于10名大专以上学历、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医师重点充实到尚无执业(助理)医师的各村卫生所。
5.实施“四百”优秀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力争5年内,重点培养“百名党政人才”,其中处级干部35岁左右的10名、40岁左右的20名;80后正科级干部30名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干部40名左右。力争5年内,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遴选“百名党外干部”和“百名妇女干部”进行精细化管理和重点培养。力争5年内,建成由“百名”博士组成的俱乐部,并从中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5年内重点资助、培养50名左右青年英才。
四、主要措施
坚持“五个着力”,全面提升人才引进、开发和利用水平。
(一)着力集聚人才
1.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育方式。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石油交易中心和生物医药港建设为抓手,引进培育一批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市委组织部组团赴国(境)外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城市开展人才政策推介和招才引智活动,依托海外社团和组织建立海外人才引进联络站。依托投洽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台交会等活动,运用“项目成果+人才”的模式,大力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生物医药港和“博士俱乐部”的辐射作用,依托厦门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组团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鼓励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海沧创业创新。鼓励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合作研究、智力入股、兼职兼薪等“柔性引才”的形式来我区开展人才智力服务。
2.拓宽基础性人才引进渠道。突出机械、电子信息、港口物流、商贸旅游等四大支柱产业和
生物医药、石油交易、新能源、文化创意等四大特色产业人才重点,加快探索和形成各类人才集聚的长效机制,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农村和社区等基层创业就业。坚持举办人才集市、专场招聘、校园招聘、网上招聘等多种形式的人才招聘活动,每年组织赴区外举办专场人才交流活动。形成区内与区外、固定与专场、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引进网络。
(二)着力提升素质
3.致力发展国民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标准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全区统筹力度,打造“特色学校、品牌专业”,加快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促进提升全区教育整体实力。
4.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基层一线干部选拔培养链,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努力形成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开发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培育一批优秀职业经理人。大力培养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健全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有机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三)着力健全机制
5.完善党管人才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完善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党政领导班子和部门领导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建立区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健全区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统筹,完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6.健全人才经费投入机制。保证人才优先投资,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提高人才投资效益。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全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
7.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人才综合评价、社会化举才荐才、项目联审等机制,开展海沧突出贡献人才评选表彰。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自行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有机结合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健全新农村建设人才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
8.深化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相联、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产权激励制度,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健全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制度,设立海沧区杰出人才岗位津贴制度。建立健全创业创新人才的政策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技
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政策,完善专利申请、授权专利的奖励扶持政策,制定创业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文化产业企业和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激励办法,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
(四)着力优质服务
9.优化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加大人才资源服务机构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形成统一规范、信息互通、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与省内外主要城市、产学研战略联盟、国内外知名高校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探索建立创业创新型人才开发宏观监测与预警机制,完善紧缺急需人才开发目录和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10.扩大区域化人才合作。深入对接厦、漳、泉同城战略,大力推进区域人才合作。主动对接台湾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转移,在现有“闽台诊断产品创新创业园”、“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厦门生物医药中试产业化基地”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台生物医药技术合作、项目引进尤其是人才引进工作,打造“对台生物医药技术交流合作基地”。以完善出口加工区台湾专才管理服务为契机,尝试继续拿出一批专业性强、层次较高的管理岗位,面向台湾选聘专才,加速推进海沧区与台湾地区的人才交流合作。
11.满足多样化人才需求。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组织为依托、重点企业为龙头的信息畅通、服务高效的人才工作服务体系。针对高层次人才、基础性人才、高校应届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创新不同层次的长效服务举措,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
(五)着力创优环境
12.优化政策体系。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省、市和我区已经出台的各项人才优惠政策。进一步消除人才创业创新的政策性障碍,结合海沧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和产业发展实际,以创业支持、创新扶持、人才柔性引进、企业人才优先开发、产业集聚区人才保障、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等政策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争创聚集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新优势,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13.强化平台建设。突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创业创新平台特点,依托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石油交易中心、生物医药港、海峡两岸旅游文化综合体、东孚台商中小企业创业园、油画一条街等平台,打造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增强区域特色产业人才集群优势。探索建立一批高层次人才驿站,重点接纳符合我区产业发展需要的创业创新人才。
14.改善住房条件。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政策,统筹破解海沧区人才“住房难”问题。以在海沧工作和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货币化住房、租房补贴为重点,着力推进海沧区人才住房专项优惠,制定海沧区创新创业人才住房优惠政策,努力让在海沧就业和创业的各类人才安居乐业。
15.营造爱才氛围。以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为重点,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力量,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形成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
第二篇: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
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
通 知 书
(普通债权组)
(2009)海民破字第2—(4)号
厦门星星工艺品有限公司债权人:
本院于2009年2月27日作出(2009)海民破字第2号民事裁定,准许厦门星星工艺品有限公司重整;同日,作出(2009)海民破字第2号决定书,指定福建厦门远大联盟律师事务所为厦门星星工艺品有限公司重整管理人。由于福建厦门远大联盟律师事务所辞去管理人职务,本院于2009年7月6日作出(2009)海民破字第2—(3)号决定书,解除福建厦门远大联盟律师事务所的厦门星星工艺品有限公司管理人职务,指定福建厦门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与天健光华(北京)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为厦门星星工艺品有限公司联合管理人。联合管理人于2009年8月26日正式向本院提交《厦门星星工艺品有限公司重整计划草案》。本院经审核,认为重整计划草案符合破产法有关规定,决定于2009年9月25日上午8:00召开第二次债权人会议普通债权组会议,将重整计划草案提交表决;会议地点设在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坪埕北路1-39号厦门海沧星星工业园第十五号楼。请准时参加。
债权人参加会议应提交以下有效身份证明文件:
1、债权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个人身份证明。委托代理人出席会议的,还应提交特别授权委托书、代理人个人身份证明,代理人是律师的还应提交律师执业证复印件和律师事务所指派函。
2、债权人是法人或其它组织的,则应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书》。委托代理人出席会议的,还应提交特别授权委托书、代理人个人身份证明,代理人是律师的还应提交律师执业证复印件和律师事务所指派函。
上述文件均应用A4纸张制作。
特此通知
二〇〇九年九月四日
第三篇:人才办五年规划
XX市委组织部人才办(2014—2018)五年工作规划
未来五年是XX推进“五城”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未来五年XX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现根据省、市人才工作精神,结合我市人才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远景发展目标,以实施人才战略为总揽,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提高人才素质和调整人才结构为中心,以创新人才机制和优化人才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人才为主线,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为XX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任务目标
在全面提高全体市民思想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稳步增加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使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中充分释放潜能,施展才干;围绕引进人才目标,坚持用事业吸引人才,依托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招揽人才,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各方面近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要保证优势产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
三、具体措施
(一)完善政策机制,优化人才环境
1、完善组织领导
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的任务纳入考核,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考核制度,定期表彰奖励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
充分发挥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计生等职能部门作用,制定相关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注重调动共青团、妇联、工会、科协等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协同抓好人力资源建设,形成人力资源统筹开发的整体合力。
2、完善投入机制
加大对整个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投入力度。对承担人力资源开发相关任务的部门,由市财政统筹增加相应经费支持,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递增。加大对市属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及公共实用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创建人才开发基金,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形成财政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3、完善各项制度
深化党政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形成人尽其才、适才适所、人事相宜的局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取向的分配机制,鼓励和引导事业单位创新分配制度,建立符合自身特点、适应事业发展的分配办法;建立人才定期考评体系,全面运用考察评议和人才测评结果,做到考评与选拔挂钩,考评与使用挂钩。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以民主评议为基础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个人申报、专家评审、评聘分离、单位聘任的职称管理模式,落实职业资格考试、注册登记、继续教育等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建立党政机关跨部门、跨系统交流制度,加大轮岗、挂职锻炼的力度。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梳理各类人才奖项,建立由市委、市政府批准的综合奖项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专项奖励,对做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实施工资改革,规范津补贴,建立领军人才特殊补助制度,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建立市领导与专家联系制度,经常听取专家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围绕我市重大建设项目、重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及其它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联合攻关;努力营造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法制环境、学术生活环境、社会舆论环境。
4、完善宣传机制
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运用标语、橱窗、画廊等形式,通过会议、人才招聘、人才调研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活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对人才政策、人事活动、人才典型的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宣传先进的人才理念和新的人才政策,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人才建设的共识。
(二)注重培养引进,提升人才素质
1、注重本土培养
以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为导向,强化公务员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开展依法执政、提升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鼓励中青年公务员提升学历;根据人才强市战略需要,以专业一流、团队优秀、项目领先为标准,在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选定一批领军人才。实施社会化、行业化管理,支持领军人才科研攻关,为其接受培养、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充分认识和尊重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大力开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实施“名师带教”育才制度;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和行业所需的紧缺专门人才,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资源培育人才。制定专项人才政策和育才计划,带动行业人才从少到多,从弱到强;
积极办好各类职业技术学院,逐步建立学校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自主办学、自主设置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到2018年,我市要建成多所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技工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依靠、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注重外域引进
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和智力的各项政策,贯彻以用为本的人才原则,灵活掌握标准,放宽选人眼界,重点引进对我市传统优势行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高层次人才;增强“项目带来人才、人才也带来项目”意识,借助外力发展重点行业,以聘请顾问、举办专题讲学或论坛、征集引智岗位和引智项目、吸引优秀人才竞标攻关等方式为我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根据全市重点发展行业和重大建设项目目录制定重点人才需求目录,加强与高校合作,有意识地将引进的高素质年轻人才聚集到工作一线,在使用中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制订吸引人才柔性流动的优惠政策,把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结合起来,提倡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要刚柔并济,灵活多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为引进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科研和生活条件,兑现承诺,搞好跟踪服务,确保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改进招聘引进方式,广开引才引智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兼职、讲学、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人才租赁以及联建重点实验室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
(三)增强配置服务,发挥人才作用
1、增强功能服务
按照统一信息指标代码体系、数据结构和数据传输格式,统一信息存储、处理和交换的标准,建立专门的人才网站,实现网上报名、网上审核、网上缴费、网上打印准考证等,推进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对全市各行各业人才进行分类统计,建立分门别类、人岗配套的人才数据库,重点建立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和技能型人才库,及时提供各类人才数量、结构、分布、素质能力、工资水平及变化情况等宏观数据,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对全市各行业未来3-5年所需人才进行分析预测。使人才资源信息成为各部门、各单位和全社会共享的资源,人才社会信息网络成为人才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
2、增强人才市场。
把人才市场建设列入基本建设规划,努力提高人才市场建设水平,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创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和农村人才市场;加强人才市场与媒体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相邻地区市场的广泛合作,提倡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联合举办;积极拓展人才派遣、人才培训开发、人才素质测评、薪酬设计等服务项目,推进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社会化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市场服务功能。注意突出服务重点,以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搞好就业服务。务实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人员招聘、人事代理等传统业务;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探索实行远程人事代理,研究推行各类人才市场价格发布制度,通过完善的市场服务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完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服务标准和评价指标,规范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组织行为,避免盲目性和无序性。
3、增强人才服务
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开展社会化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部分事业单位、“事改企”单位、改制企业、无主管企业等都要实行人事代理,扩大民营企业和社会流动人员的人事代理,加强对卫生、教育系统人事代理工作的协调指导,促进人才社会化、人事管理社会化、提高人事人才管理水平;围绕市区农业产业化特色,深化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政策为导向,鼓励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到农业一线发挥才干;支持离退休人才特别是老专家进一步发挥在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以及在培养教育下一代中的作用。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离退休人才志愿,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开拓离退休人才发挥作用的渠道。
第四篇:厦门市海沧区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厦门市海沧区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海沧区全面加快科学发展、努力打造岛内外一体化示范区的关键阶段,是海沧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设教育强区的关键时期。为抓住机遇,积极适应海沧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海沧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厦门健康生态新城区和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的进程,更好推动我区职业教育发展,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厦门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厦府〔2011〕459号)的精神,制定海沧区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海沧教育注重内涵建设的五年,也是职业教育快速提升的五年。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能训练、狠抓教学改革、推行毕业生综合实训等工作,职业教育品位得到较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海沧辖区内共有中等职(技)校4所。其中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为区属公办中职学校,海峡工贸学校为区属民办中职学校,福建华夏技术学校、福建中天技术学校为省属民办技工学校。2008年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通过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验收。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先后被确认为市级骨干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被确认为市级示范专业。
同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区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差距。社会认可度、办学的基础能力、硬件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领域等依然较为薄弱,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中职学生升学渠道还不通畅,这些都阻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十二五”着力破解。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立足海沧区情,以服务为宗旨,转变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坚持就业导向,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学生就业的需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服务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提升内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本、能力为重,优化专业、养训并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全面提升,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四、工作目标
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与海沧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要求的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机制得到完善;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得到提升;在厦门乃至全国职业教育能够发挥一定的示范作用。
五、主要指标
(一)事业发展目标
把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
推进海沧区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基本形成以区域为纽带、地方政府主导、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劳动培训机构和企业共同指导、参与的职教联合体系。
(二)服务产业目标
对接现代物流、现代制造等产业要求,集约化、集群化整合职教资源,提高各专业办学水平,为海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三)改革创新目标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基本形成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与产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校企合作制度化,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完善学生技能竞赛制度;完善中高职衔接制度,进一步发掘人才培养通道,拓展对台合作办学,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多途径多形式地培养人才,毕业生100%取得双证书,当年就业率达到96%。
创新职业教育运行管理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制度的创新发展,基本形成以区域为纽带、地方政府主导、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劳动培训机构和企业共同指导、参与的职教联合体系和协调机制。以信息技术创新职业学校管理机制,实现职业教育的精细化、过程化、现代化管理。
六、工作任务
(一)加大投入,推进海沧职专、海沧职教中心升级达标
按照“做特、做精、做强”的要求,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海沧职专校内外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建成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对稳定、能有效利用的一流的实训基地;力争于2013年完成海沧职业中专二期基础建设,于2013年通过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评估;推进海沧区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于2015年实现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目标。
(二)优化专业设置,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思路,强化主体专业建设,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新增省、市级示范专业2个,重点发展物流、机械数控、电子等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做强做大物流专业,成为辐射全省的示范专业,为海沧港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探索具有海沧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破我市现有以行业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建立以区域为纽带、地方政府主导、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劳动培训机构和企业共同指导参与的职教联合体系。
加强校企合作育人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扎实开展中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企业和实习学生的合法利益。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遵循“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的思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建设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具有海沧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技能培训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开展职业学校师生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技能水平。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
搭建中职学生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拓展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成长通道,满足中职学生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技能等级的意愿,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五)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依法办学,完善科学管理工作机制,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不断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管理与就业服务、资产及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在实训基地实施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管理机制,推进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管理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教学、管理、决策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系统和服务社会的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管理现代化。
(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和学生管理能力,力争到2012年,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以上。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评价体系。
加强职业教育领军人物的培养,着力培养名师、名校长。在中等职业学校总编制内设置10℅比例“特聘教师”岗位,用以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专职或兼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
(七)关注学生人格培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载体,改进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为核心,深入开展以诚信、敬业、合作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发挥专业教学和实训实习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行德育导师制。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企业四位一体、共同参与的职业学生德育工作网络。继续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在保证职业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建设的同时,实现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先进企业文化进课堂,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八)养训并举,增强服务能力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围绕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大力推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工作,尤其是多形式开展面向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预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职业教育领导机制
完善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通过职教联合体系,形成教育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协作机制,定期或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的水平。
(二)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2011年秋季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免除学费,2014年前全面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制度。实施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继续执行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不低于30℅的要求,并逐步增加财政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强化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督促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鼓励企业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
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规范发展。制定和完善支持政策,依法落实民办职业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
(三)完善职业教育评价、督导和质量监控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能力和贡献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独立评估机构对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实施评估的机制。
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管理办法,建立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积极推行职业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引导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落实教学检查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提高学校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
(四)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外部环境
推动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推动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和各类典型案例,特别是有关职业教育的招生、资助和免费等政策以及基础建设的重要举措,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宣传和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五篇:外科发展五年规划
外科发展五年规划
一、目标:
按二甲医院的要求进行管理及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水平,打造“平价、微创”的品牌,增强医院影响力。争取在3年内分出普外泌尿外科和骨科神经外科2个大科,5年内分出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4个科室。争取承担梅州市部分的医疗教学和科研。
二、人才培养
医疗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医院的发展才会有出路:
(1)通过每年引进素质好的应届毕业生或调入确有专长的实用型人才不断充实外科的人才队伍。
(2)加强自我造血,通过业务学习,培养本科室医生成长。请院外专家讲学、指导手术及其他业务,尽快提升我院年轻队伍的技术业务水平。
(3)选送思想品质好、业务基础强、具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去上一级的医院进修学习。现已派出何中华主治医师进修泌尿外科,拟委派张政委医师进修神经外科。
三、学科建设
按照二甲医院科室配置要求,外科分四个专科发展,普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将微创的观念渗透各个专科,树立专科特色,相应地委派相关医生护士进修,争取建立梅州市重点专科。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让每一个医生在均衡发展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为之努力奋斗。
四、科学管理
医院的发展,包括任何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科学的管理其实就是生产力。科室主任、副主任、护长不再参与一线排班,让科室主任、护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中,更加注重管理,参加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五、改革分配制度
拉开管理层与普通员工、有证与无证人员、有经验与无经验医生的距离。引入绩效管理、缺陷管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防范医疗差错。
六、设备投入
现代化医院的发展,除了人才培养与管理手段的重要以外,必要的、符合医院发展的各项仪器设备的购置与技术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建议医院投入泌尿外科发展需要的器械,包括膀胱镜、输尿管镜、钬激光、气压弹道碎石机等器械。
七、教学科研
贯彻执行好“三级查房、术前讨论”等制度,保证科室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带动科室的学习氛围。坚持每两周一次业务学习,由科室各位医师制作课件并授课,科室医生参与讨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引进大学院校的实习生参与临床实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到教学相长。以科室的身份或者合作的方式申请市、县科技局和/或卫生局的科研项目,积极推动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八、宣传工作
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网站、媒体等从多方面对学科进行宣传,提高我院及我科的知名度。
外科将紧紧围绕在院长周围,以医院的发展宗旨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学科的发展方向吻合在医院发展的大局上。外科的发展离不开院部的支持,希望医院能够给予外科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我们将付出十分的努力推动医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