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学习心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什么意思?“士,事也。”[1]也就是说,一个人被推举出来为大家做事,就是士。既然出来为大家做事,他在社会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个位置,故而《汉书•食货志》说“学以居位曰士。”后来选士用科举的办法。科就是一个方面的才能,举就是推举。就是通过考试看谁有能力,有能力者为士。从乡试开始,一级一级的考上去,乡试考的好的叫中举,就是你可以向上推举的意思。在全国举行的会试中,考的最好的叫贡生,贡生就是等着向皇帝进贡人才的意思。皇帝殿试以后,第一名就是“进士”。通俗的说,就是进级为士。这就是“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来历。既然被选上了,就有了升迁,就有了官职的大小,“是以为大夫卿士。”[2]后来把出来做官,叫做出仕。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当公务员吧。
做公务员首先是为老百姓办事的。那么古人对于士有什么要求吗?有。在这里曾子为出来作士的人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他说,出来为大家做事的人,不可以不洪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坚毅、坚韧、有百折不回的气概和毅力。一个知识分子,走上了仕途,首先要志向远大,即所谓弘大,立大志向,办大事,办好事,坚定不移地向前走。为了老百姓,目标再远,困难再大,也绝不动摇。而且要把自己担负的责任看作是天职。这里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仁,以推行仁政为己任,这是最最重要的。为了推行仁政死而后已!
所以当官的不要怕担负责任,你不愿意担负责任就不要当官。当官的就要推行仁政,施仁政,爱人民,用仁德来管理百姓,用仁德来要求自己,用仁德来作为自己为官的原则和检查衡量能力的标准。在曾子看来,要享福别做官,要发财别做官,不能任重道远,不能吃苦耐劳,不能一丝不苟地为国家办事,为老百姓办事,不能实行仁政的人,真的不如回家卖红薯。人都是要死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死,一心一意地为老百姓办事的人,死了才没有什么后悔和遗憾,才能做到死而后已,否则就是行尸走肉,不配士这个称呼。
第二篇:《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的弟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及再传弟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对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及其弟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的言行的记录,其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的《学而》篇就向人们讲述了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特别论述了怎样做人的为人之道。在《论语》学而篇的学习中,我颇
有感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在生活中,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我想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纷甚至悲剧都不会产生。然而,当利益冲突一旦出现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问题总是忽略了它呢?
还记得刚买电脑那阵儿,本来狭小的寝室一下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多出了五台电脑,每个人都想把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机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个人对电脑的使用时间和方式都各异,为此寝室里经常发生冷战,电脑布局模式不断更改,弄得寝室没有一丝“温暖”,闷得人难受。后来我们冷静了下来,试着为对方考虑,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让步,最后寝室形成了统一的作息时间,为了共同目的,我们终于和好如初,又是好姐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是危险的。《论语》中这句格言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牢记。学习型社会不但要求我们终生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大学四年里,我们或许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我们学习中的思考却不够,对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探索更相当缺乏。我想我们大学生需要用更多的实践来检验我们的知识。
今年暑假,我随着我院三下乡队伍到了开县(全国的贫困县之一)。尽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在那里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里,让我真正看见了贫困山区的经济、教育现状。有一个乡教学设施极差,没有书桌、椅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图书,教师缺编严重达200余人,有些学生上学每天要走四五个小时。有的村小每学期只能上一次计算机课,有些孩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每一次都会走上半天的山路,学习三节课后再走回去。他们中不少孩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因为贫困等原因而辍学。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山里的孩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小学毕业或是初中毕业后,他们就面临着劳作或打工就业呢?当地的学校教育又能给他们提供些什么呢?而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论语》就是文化经典之一,学而思,思而学,必定有益。
相关资料
《论语》是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弟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及后人记述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弟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及其再传弟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弟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谈话、答弟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问及弟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第三篇:《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
——开启国学知识宝库的钥匙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把视线投向了西方的发达国家。经济上的模仿和制度上的移植,被国人戏称为“打着左灯向右转”。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传承最完整的国家,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一座无穷的知识宝库。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热”的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又被我们今朝重新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和圣哲的智慧。从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到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从于丹的论语心得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们领略了国学的魅力与精彩。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经典和儒家思想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上的荣耀和洗礼。从汉代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到南宋的“程朱理学”,从明代的王阳明的“心学”再到当今的国学大师、专家学者们的解说注释。相隔时代的久远,加之五花八门的注解,使得我们很难看清《论语》的真实面貌。以严谨的思维和独立的思想去品读,通过工作与生活中切身的体会再回到《论语》中去,相信我们一定领悟到孔老夫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乐趣。
第四篇:论语学习心得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冯艳萍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2015.9
第五篇:论语学习心得
论语学习心得
六月,我们学习了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共计三篇,除去乡党第十着重记录了孔子日常的言行举止衣着等,上半部论语告一段落。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亦含谦虚之意,意思是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论语。
我们学完这半部论语,也应该有较大收获,若个人思想、行动还停留在学习之前,没有进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关于六月学习,我着重谈两点:
1、礼
礼是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读论语,关于礼,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中,有很多,最重要的,孔子说到做到,不仅是礼的推行者,更是礼的身体力行者,且极为用心,并不只停留在表象。这在论语里,随处可见。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子食于有丧之侧,未尝饱也。”这些都看出,孔子对于礼的执行,在于礼的根本,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这在八俏第三中,也有体现: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那么,客户间的交往,商业活动的成功,一般人都猜测它来自于不群的智慧,非凡的手段或出众的口才。松下说:错!它来自于高妙的礼仪。
这里高妙的礼仪,我认为面上看,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根本上则是从心底里发出的真诚关心和尊重,通过行动自然的表露。
否则,故做的礼仪,就如葛拉西安在《智慧书》中所言:
“有的人完全是门面货,好像一座因修建资金不够只修完门面的房子,入口处像宫殿一般辉煌,里间的屋子却像草棚一样简陋。”
因此,对于礼,我们一定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为他人着想,而非仅仅拘于礼的形式。当内心的修养到达一定的高度,必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中庸
中庸是论语中很重要的思想,虽然通篇中庸一词只出现过一次。
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大方面看,人生活在世间,入世则追求外物,身心俱疲,没有尽头,金钱没有尽头,地位也没有尽头;出世如佛家,抛却一切外物甚至亲人,向内去求内心,然而这内心的修习,同样没有尽头。儒家文化提出中庸,一方面,它是积极入世,但遵守道,“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另一方面,修养内心,如“人不知而不愠。”“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它实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礼与乐,礼划分出人的等级和日常行为遵守的规范,乐则使大家一起同乐,复还为自然人,这也是中庸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论语一书中,也有很多中庸的表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庸并非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左亦可右亦
可,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在矛盾中找出平衡并发展向前。
它与老好人有本质的区别,在于老好人是不得罪人,而中庸是基于道这个原则。它也求富,也求名,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任总曾讲,黑或白是很清楚的,但事物并不会以黑或白的形态出现,而是以灰度出现,那么,我们处理事情时,则也不应用非黑即白的方法。中庸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如兼听兼信而非偏听偏信,处理个人职业发展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等等。
举一个孔子运用中庸处理问题的例子: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以上简要分析了论语的礼和中庸,且不说治天下,我认为只要把礼和中庸理解透并能真正运用,则与人交往或处理日常事务将不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