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2 08:4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西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西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09年,我市遇到的困难比往年大,取得的成效比预期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困难,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及时出台增加投资和促进工业、旅游、消费、就业等措施,全市呈现经济较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的良好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719.1亿元,增长14.5%.财政总收入400.29亿元,增长2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4亿元,增长24.6%,一般预算支出276.85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分别增长24.7%和20.4%.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多措并举保增长

 ——扩大投资保增长。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0.13亿元,增长31.2%。全市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近3000个,其中23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3亿元,完成年计划139.4%.城市维护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35亿元,比上年增加30.16亿元。〖Jp3〗五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1592.53亿元,增长33.9%.〖Jp〗工业投资完成441.57亿元,增长24%.民生八大工程投入资金13.2亿元,完成项目577个。金融机构本外币新增贷款130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各项建设。

——提升产业保增长。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8.6%,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12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5.33亿元,增长17%,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4户产销过百亿元工业企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粮食总产218.2万吨,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0家,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收入160亿元。大唐不夜城建成开放,比亚迪汽车二厂、雨润西安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长安通讯产业园、西安华南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

——促进消费保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12亿元,实际增长20.3%。旅游、房地产、汽车消费持续旺盛:旅游业总收入297.4亿元,增长22.1%;接待国内游客3862万人次,增长22%;接待海外游客67.3万人次,增长6.5%;商品房销售面积1256万平方米,增长6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汽车24.21万辆,销售额增长46.1%.〖Jp〗积极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补贴政策,农村消费稳步发展。

——优化结构保增长。非公经济增加值实现1325.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48.73%,提高1.13个百分点。启动百项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35亿元,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积极实施名牌战略,认定名牌产品45个,服务业名牌企业12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关停落后水泥生产线8条,预计单位GDp能耗降低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减排1.99万吨和2.15万吨,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

——加快开发区和区县发展保增长。全力推进“四区一港两基地”发展,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经开区建设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扎实推进,曲江新区启动扩区,浐灞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航空产业基地获批全国唯一通航产业试点园区,航天基地和国际港务区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沣渭新区组建成立。区县经济活力增强,有9个区县经济总量超过百亿元,其中雁塔超过500亿元,莲湖、未央和碑林超过300亿元;有7个区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其中莲湖、碑林、雁塔、新城和未央超过10亿元;高陵县成为我市首个西部百强县。

(二)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综合交通改善工程全面推进,地铁二号线进入铺轨和设备安装阶段,一号线正在抓紧主体施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成基础工作;机场高速专线建成通车,南北中轴线等城市主干道综合改造完成,公园南路、半引路等一批道路建成使用,东北二环、东南二环立交工程进展顺利,新增人行天桥6座,建设公交港湾98处;城市供排水网络面积扩大、密度增加,李家河水库、引湑济黑、大峪水库供水、石砭峪水库供水复线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未来发展用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高新、经开、户县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行,第五污水处理厂主体基本完工,周至、蓝田、浐灞、国际港务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新建33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6座,新增城区集中供热面积776万平方米。

——着力推进城市改造。未央新城、大明宫、纺织城、大兴新区、解放路等区域改造加快推进,民乐万达广场建成开业,北院门、三学街等一批重点街区和旅游景点周边环境综合改造效果明显。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顺利完成45个村整村拆迁和18处棚户区拆迁扫尾工作,新启动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全年拆迁房屋面积1016万平方米;安置房累计开工面积9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7万平方米,安置回迁5038户、16889人。

——努力建设生态城市。完成大绿二期工程,三年植绿大行动成效明显,工程造林19.77万亩,新建、改造绿地广场66个,新增城市园林绿化面积486万平方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已通过住房建设部公示。渭河城市段堤防完工,幸福渠上游段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沣河流域综合治理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全长6.2公里汉城湖蓄水运行,新增水面850亩。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全年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04天,市民享受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

——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全市提升活动安排的36项工作58个项目进展顺利,对2275栋建筑物外立面进行整修,楼房“平改坡”335栋,改造农贸市场40个,拆除违法建设103.8万平方米,拆除户外广告2167块,完成了部分路段架空线缆落地任务,规范门头牌匾工作逐步推进,火车站广场、新城广场、钟鼓楼广场景观改造基本完工。认真执行《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城市管理水平有新的提升,市民群众对市容环境满意率达到92.8%.——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专项资金1.28亿元,2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顺利启动。建成农村公路1351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114公里,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黑河引水灌区续建工程新增灌溉面积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5平方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工程410处,解决了60.4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85个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整村改造覆盖率达到80%.列入关中百镇和省级重点镇的38个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五台、崇皇等一批特色镇。农村垃圾“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试点取得初步成果。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继续开展“平安西安”创建工作,我市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荣获全国治安环境最高奖项“长安杯”。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新城、碑林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长效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面完成了“一控制、两下降”目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措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三)积极扩大改革开放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完成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精简部门4个,将700个议事协调机构清理规范为171个。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63项。成立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19个市级部门109个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中心大厅办理。新一轮区县政府机构改革正在抓紧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高陵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25户国有企业改制,全市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8.5%.组建了市投资控股公司、市建工集团、市水务集团,整合市机电化工和市轻纺建材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陕鼓集团重组上海鼓风机公司、纺织产业整合等10大资产重组项目进展顺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全国首家国家级航空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和开元城市发展基金在我市设立,市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全面完成,11家小额贷款公司和高陵阳光村镇银行获准成立,顺利发行中期票据11亿元、城投债15亿元,4家企业成功上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西安秦腔剧院等7家文化事业单位完成改制,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播出并获好评,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获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19亿美元,增长6.2%,实际引进内资676.5亿元,增长13.15%.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2亿美元,增长51%.西安地区进出口总额72.55亿美元,略高于上年水平。西安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基本完工。成功举办2009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第四届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等展会130个,中国国际运输车辆暨特种车辆博览会永久落户我市。与希腊卡拉马塔市和广州市、西宁市结为友好城市,与兰州、银川、天水等城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西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四)努力推进各项社会建设

全市社会事业总投资173.55亿元,增长22.3%.——全力推进创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0.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22万人,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1.53万个,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积极扶持青年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加快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7亿元,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

——强化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把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全市养老保险达170.12万人,〖Jp2〗新增扩面14.51万人;失业保险达127.78万人,新增扩面2.23万人;〖Jp〗医疗保险达352.42万人,新增扩面88.8万人;工伤保险达104.11万人,新增扩面8.21万人;生育保险达81.95万人,新增扩面7.49万人。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年支出14.5亿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照料工作试点,新建58家为老服务机构。完善城乡低保制度,33万名城乡低保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31个。切实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地震受灾农民安居工程全部完成。新开工经济适用房面积204.92万平方米,竣工157.86万平方米,廉租住房保障户数累计达到16928户。二手房交易完成201.26万平方米,增长25.8%.住房公积金当年归集70.6亿元,当年发放个人贷款26.71亿元,累计有65万多户职工利用住房公积金改善了住房条件。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继续深化和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开工建设4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完成18所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建设启智学校,选派240名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和农村寄宿制学生享受了“蛋奶工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村级全覆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街办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以上。实施“农村母亲健康工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健康检查覆盖面达95.5%.儿童医院门诊医技楼等项目正式启动。积极做好各类传染疾病的预防控制,全力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收到成效。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西安广电中心、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和曲江电影城建成启用,新建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9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市十四届运动会、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和2009城墙国际马拉松赛,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4.5枚金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5‰,新生婴儿性别比开始趋向正常。市殡仪馆搬迁工程正式启动。“城市一卡通”投入运行。普法宣传、新闻出版、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参事、文史、社科研究、地方志、外事侨务、人防、档案、气象、地震、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进步。

(五)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948件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对市政府系统1107名处级干部进行了依法行政培训,启动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修订了市政府工作规则,规范了市政府重大工作决策程序。推进政务公开,开展“听政声、察民意、献良策”活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继续深化,惩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查处了一批教育、医疗、土地等领域违法案件。“四乱”整治和“小金库”治理成效明显,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快应急平台建设,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目标考评办法,加大抓落实力度,促进了各级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西安驻军、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西安建设的中央、省属单位和各界人士、国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市政府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工业生产、入境游、利用外资、出口还未完全恢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还不够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工作还需要抓紧探索;城市管理仍需加强,群众对交通秩序、治安环境等还不够满意;社会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群众生活中的一些切身利益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民增收还比较困难;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0年政府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大西安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夺取抗击金融危机新胜利,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重点,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步伐,着力提升产业水平,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着力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着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今年,市政府要着重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保持投资强度

强化投资拉动作用。安排重点在建项目329个,年计划投资800亿元,较上年增加项目70个,增加投资230亿元。做好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工作,精心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引导信贷资金向经济薄弱环节倾斜。围绕中央投资的重点领域,抓好项目策划,争取更多项目得到中、省支持。扩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发挥好市投资控股公司等各类融资平台的作用。放宽准入标准,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公共事业及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所有产业和领域。创新重点项目管理监督考核办法,对政府投资类项目严格实行督办制度,对中、省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类项目提供及时有效服务,完善市级领导包抓项目和现场办公制度,确保各项扩大投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和新增建设用地供应,全力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和民生改善项目的土地供应。继续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查处土地违法行为,集约节约用地。优化投资结构,设立重大产业投资引导资金1亿元,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以上。支持比亚迪二厂等85个工业重点改扩建项目,争取完成投资77亿元以上。继续加强市政设施维护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城建投资计划安排245亿元。

重点发展八大优势产业:以陕重汽、比亚迪、法士特等企业为骨干,延长产业链,提高零部件地方配套率,促进汽车产业聚集和壮大;以中兴、华为、海天天线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现代通信设备、软件产业、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力争达到电子信息产业领先地位;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Bp太阳能等企业为骨干,抓紧建设西安半导体产业园,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以西飞公司、西航公司等企业为骨干,进一步完善航空产业链,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以西电集团为主,建成全国重要的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发制造集聚地;以中交西安筑路机械公司、中钢西安重机公司、陕鼓集团、标准股份等企业为骨干,实现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有效整合和规模扩张;以可口可乐、青啤汉斯、银桥乳业、纺织集团、伟志公司等企业为骨干,发展食品饮料、纺织和服装加工等产业,创建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以中石化西安分公司、西化厂、惠安化工公司等企业为骨干,形成石油化工产业集聚地。争取八大优势产业全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70%以上。全力支持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加快经开区兵器工业园建设。以中航四院、五院、六院、九院为依托,加快发展以卫星应用产业为主导的民用航天产业集群。积极规划和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安排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1亿元。全面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高度重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把增加研发投入列入对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的考核内容。整合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股权投入等方式支持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培育名牌产品,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增加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质量管理奖励资金。

进一步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结合市情发展低碳经济。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严把高耗能建设项目和产品准入关。加大工业节能监察执法力度,强化对造纸、水泥及其他高耗能企业专项节能监察,加强锅炉、电梯等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组织实施30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全年节能改造投入不少于1亿元。积极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等先进适用技术,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和节能科技示范活动。强化责任落实和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分解细化节能降耗任务,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三)提升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

以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修编《西安市旅游总体规划》,制定建设西安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实施意见。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实施曲江新区二期扩区,启动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加快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和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打造唐皇城旅游精品线路;抓好城墙景区建设,形成具有人文、生态特色的娱乐休闲文化长廊;推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确保10月1日开放;建设汉长安城遗址公园,推进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工作;上半年启动西安楼观台中国道文化展示区建设,力争2011年底基本建成;推进关中民俗博物院二期工程,建设一批民俗文化特色村;依托省文化投资集团,加快建设文艺路演艺基地,大力发展影视剧制作业;支持大唐西市发展古玩字画交易、文物展览鉴定、拍卖产业;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做好长安北张村造纸、周至集贤鼓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开发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现代工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新增农家乐500户左右。实施“旅游百厕”工程,完善旅游咨询网络,加强导游培训,增加旅游公交专线,积极做好国际航线开通工作。继续按照“做强国内游、做大入境游、做好出境游”的总体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强化旅游服务质量,增加A级景区、星级旅游饭店,加强旅游质量监督和执法检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国家物流示范城市的作用,推动物流示范园区、示范项目建设。打造以国际港务区为核心,六村堡、引镇等为节点,辐射周边的区域物流网络。推进西安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西安华南城、西北出版物流基地、西北医药物流中心、西安粮食应急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会展业,逐步形成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出为一体的大会展格局。完善会展场馆布局,强化曲江、浐灞、绿地笔克等国际会议中心的会展平台作用。充分利用欧亚经济论坛机制,成立欧亚经济论坛理事会,办好首届中国——欧亚博览会。积极申办2010年秋季糖酒会等全国性知名展会,办好中国(西安)国际园区经济大会、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精心组织西安名优产品全国巡回展览活动,全年举办较大展会100个以上。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西安市金融业发展中期规划》,安排支持金融业发展资金1亿元。推进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落户。新增一批村镇银行,力争实现各区县小额贷款公司全覆盖。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推进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担保体系建设,协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依托高新区唐延路、碑林区动漫产业平台和纺织城文化创意区,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完善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城市中心核心商务区,加快培育张家堡商圈,改造提升东大街、小寨、土门商圈,打造地铁商业带,推进大兴新区、解放路沿线商贸项目开发建设,促进传统商贸餐饮服务业转型升级。方便生活日用品供应,增加放心馒头销售点688个,加快放心早餐二期工程建设,增设一批蔬菜销售点。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果,积极推进“双百市场工程”、“三绿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工程,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扩大政策惠及面,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市场秩序和物价监督管理,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手段,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四)加强城市建设管理

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升。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地铁二号线北客站至会展中心段实现试车,会展中心至韦曲段全面开工建设,地铁一号线汉城路至纺织城段15座车站主体结构封顶,汉城路至后围寨全面开工,力争三号线明年开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上半年要实现运营;建成东北二环立交一期、东南二环立交一期和玉祥门立交,改造绕城高速新筑立交,开工建设东北二环立交二期、东门立交、太白南路与丈八东路十字立交,实施秦汉大道、凤新路、东月路等道路打通工程,继续完善二环与三环连接以及三环向外辐射的主干道路,调研规划主城区到阎良的快速连接线。完成“引湑济黑”调水工程、大峪供水工程,加快石砭峪水库供水复线、李家河水库工程建设,完善供水网络,让北郊、阎良、临潼等区域用上优质的自来水;加快建设太华、城北、雁东和明德门二期等集中供热项目,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继续实施天然气气化二期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新“西气东输”工程增加西安供气出口,形成气源双通道保障;加快电力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配电能力不足问题;实施城市排水管网改造,消除城市内涝积水点;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兴建各类停车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确保通过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验收;在城5区建成10个应急避难场所,在未央区、灞桥区、长安区各建2处建筑垃圾消纳场,在城市新区及三环等新建道路沿线增设一批公厕等环卫设施。全力做好铁路北客站、新行政中心、世界园艺博览园、渭河南岸滨河新区和纺织城等地区的市政配套工程,提高水、热、气、电等配套服务能力。坚持安置先行,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加大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力度,年内改造18个城中村,基本完成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安置房343.8万平方米,竣工357.4万平方米,安置回迁3.1万户、10.5万人。

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继续以四城联创和“绿满西安,花映古城,三年植绿大行动”为抓手,抓好以道路、河流水系等为主的重点区域绿化,加快世园会会址、关中环线北段、渭河南岸、汉城湖沿岸等绿化景观工程,完成阿房宫公园、环城西苑二期和三期建设,启动清凉山公园、杜陵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在城区主要道路、广场继续实施大树栽植和绿化增量,新增城市园林绿化面积300万平方米,在实现国家园林城市目标的基础上,向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迈进。制定秦岭北麓综合规划,保护和利用好秦岭山水。继续加大水系和水资源治理,推进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按照安全、生态、文化、发展四个特色,启动沣河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污水处理水平,第五、第十一、蓝田、周至污水处理厂通水运行,开工建设第六、第十、第十二污水处理厂和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城河截污退水工程建设,实施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环境治理。加大二次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全年良好以上天气保持290天以上,力争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验收。

继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完成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各项任务,重点抓好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重要道路沿线等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60条道路架空线缆落地,规范46条主要街道门头牌匾,改造36个农贸市场。提升工作要逐步向居民小区、沿街单位延伸,使市容市貌有较大改善。积极研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长效机制,加大占道经营、户外广告、违法建设及乱搭乱建等治理力度,下大力气解决渣土车野蛮拉运问题。全面推行标准化执法,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建立城市环境容貌秩序日常管理考核考评制度,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机制。

(五)全面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并实施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编制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各区县详细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高陵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争取我市列入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点地区。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建设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特色果业、优势畜牧业四大特色农业基地,重点抓好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和1个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建设,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将支持区县工业园区建设资金从2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带动能力。

继续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60个市级小城镇建设,提高周至、蓝田、户县、高陵4个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启动3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实施“美丽清洁村庄工程”,继续抓好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设施建设,推进周至、户县37万亩农灌续建配套工程,实现全市重要自然村村村通油(水泥)路。解决农村4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启动27个扶贫重点村和6个移民新村建设。

(六)继续扩大改革开放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完成陕鼓动力重组上鼓工作,加快西化“双30”搬迁改造、西安纺织集团搬迁改造及西安热电与国电集团资产重组等产业整合项目,力争5户企业上市。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探索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新途径。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完善农业经营体制,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家庭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继续推进扩权强区(县)体制改革,支持中心城区和远郊区县合作发展“飞地经济”。统筹推进市政公用行业以及教育、医药卫生等各项体制改革,深入和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引进内资740亿元。编制《西安市招商引资产业布局导向目录》,形成特色产业招商新格局。采取小型多元专业招商、定向招商、代理招商、驻外代表机构招商等多种形式,发挥各类商会的作用,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做好西洽会、陕西(台湾)文化旅游周等活动的参展工作,广泛宣传推介2011西安世园会。推进西安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上半年封关运营,争取综合保税区申报得到国家批准。打造西安服务外包品牌,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培育出口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制定实施城市品牌推广战略,加强城市宣传推介。

实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成长工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在资金投入、技术改造、生产要素供应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强化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力争今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七)努力建设和谐西安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大群体就业问题。全面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一批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启动西安市就业创业实训基地项目。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4050”人员再就业1.1万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长安、阎良、高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体制。全力推进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工作。积极建立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工作新机制。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低保和救灾救济工作。新建、改扩建7所农村敬老院,全市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35%以上。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兴办一批社会福利机构特别是老年福利机构。加快殡仪馆迁建工作。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力争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18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新开工5200套26万平方米,累计廉租住房保障达到18390户。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推进义务教育统一规划建设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启动西安高级中学迁建工作,完成4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和曲江一中建设,改造14所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扩大“蛋奶工程”实施范围。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完成5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创建和1.8万名中小学教师、900名校(院)长培训。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完善定点医疗机构“报销直通车”制度。抓紧实施市儿童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和感染病房楼、市红会医院西部创伤急救中心、市第八医院改扩建二期等工程。开工建设市第三医院,推进市中医医院、市结核病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整体迁建。加快周至、户县县级医院建设,完成村卫生室建设改造任务。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成农民健身工程145个,新建乡镇体育示范站37个、社区健身路径70个,力争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取得好的成绩。完成431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关注和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继续推进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社会动态防控网络,增强群众的安全感。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和机关干部下访,建立维稳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切实做好重点信访群体的稳定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密防范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防震减灾和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确保全市社会大局平稳。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完成“五五”普法规划。继续做好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参事、文史、社科研究、地方志、外事侨务、人防、档案、气象、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工作。

(八)积极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贯彻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工作方案》,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结合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重点加快编制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总体规划和沣渭新区规划,拉大城市骨架,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古都特色。抓紧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三环经济圈等专项规划,实现主城区控制性规划全覆盖。二是加快推进新区带动。在“四区一港两基地”的基础上,以沣渭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园和沣河治理带动西部地区发展,以未央新城、北客站建设、渭河治理带动北部地区发展,以国际港务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和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带动东部地区发展,以秦岭北麓综合保护开发和长安通讯产业园带动南部地区发展。三是全力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分段实施”的思路,坚持技术市场搭台、创新联盟引领、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园区承载,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先行先试。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力争两年内,基本建立我市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战略框架。四是积极依托关中市长联席会议、关中—天水经济区联席会议、陇海兰新大陆桥联席会议等平台,加强与经济区内城市、西部省会城市及国内其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有一个良好开端。

(九)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划分、严格界定各级行政决策权,做到事项明确、权限清晰。树立统筹经济、社会、环境整体协调发展的科学决策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咨询机构的作用,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严格依法行政,制定《西安市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办法》,提高公务员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区县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市、区联动的行政审批机制,提高审批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健全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落实法定职责,明确执法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有机统一。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把精力和时间更多的投入到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中。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领导干部任中责任审计,加强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各位代表!“十二五”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今年,市政府将结合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更高的目标、更宽的视野,搞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精心谋划若干事关全市发展大局的大项目,确保我市在未来一个时期持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各位代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保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继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振奋精神,埋头苦干,为建设市民满意的幸福家园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1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21日在西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董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12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稳增长,多措并举惠民生,真抓实干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制定实施了29条稳增长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4369.37亿元,增长1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96亿元,增长24.6%,增速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年共开工建设市级重点项目402个,完成投资1456.7亿元,项目开工数量和投资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3.43亿元,增长26.6%,其中民间投资占到一半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年新增贷款1107.8亿元,社会融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新增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2.65万个,累计达到8.26万个,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2245.7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4%。

(二)“工业突破”聚集新优势。出台《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了40亿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4亿元军民融合投资基金。渭北工业区正式挂牌,并开工建设38个重点项目。“央企进陕、落户西安”和“省企、民企进市”成效显著,签约项目合同总额1640亿元。4万吨大型模锻液压机项目建成投产,100个重大工业投资项目顺利实施。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78.17亿元,增长44.9%。工业用地增长57%,增幅为“十一五”以来最大的一年。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中石化西安分公司成为我市第6户产销过百亿元企业。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西安科技大市场实现技术成果交易额300亿元,增长46.7%,本地企业吸纳技术交易额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10亿元,增长17.8%。质量强市工作深入推进,名牌产品总数已达527个。特别是经过省市共同努力,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三星存储芯片项目成功落户并启动建设,成为我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志。

(三)消费拉动呈现新活力。8个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279.9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2.2%,增长12.2%。建成西安楼观道教文化区、世博园、大唐华清城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15万人次、国内游客7863万人次,分别增长15%和20%,完成旅游业总收入654.4亿元,增长23.4%。《阿房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正式组建,10个博物馆建成开馆,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西部文博会,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称号。全市文化企业达到6560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34.68亿元,增长30.6%。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各类主题促销活动,城乡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5.4%和19.8%。解放路、东大街、小寨等特色商圈改造进展顺利,秦汉唐国际文化商业广场建成开放。全市补贴家电、摩托车下乡资金1.29亿元,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配送中心299个、“镇超工程”超市5家。全市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

(四)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阎良、临潼、户县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启动实施了一批支撑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连接10个区县、总长610公里的农村公路二级网化工程全线贯通,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二级公路全覆盖的城市。6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3.7亿元。完成393个新农村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20个新型农村社区,20.94万农村人口实现“农转居”。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九连丰”,总产达到192.5万吨。“菜篮子”供应充足,抽检合格率96%,农产品安全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秦岭北麓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建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个,新增省级农业示范园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了20个整村推进项目,完成5783人移民搬迁,5.7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五)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全年完成城建投资251.6亿元。地铁一号线实现“电通轨通”,三号线全线和四号线试验段开工建设。大力实施缓堵保畅工程,完成65处路段、交叉路口和64处公交港湾改造,建成43.8公里公交专用道、8992个公共停车位,新城南客运站正式运营,“公交都市”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编制出台了“八水润西安”总体规划,完成了85公里渭河堤防综合整治和生态景观公园建设任务。黑河平原段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李家河水库大坝工程过半,石砭峪水库供水复线主体完工。第二、第四、第九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运。浐灞生态区通过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验收。《秦岭北麓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颁布实施,浅山区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启动。继续开展大植绿活动,造林7.08万亩,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74.3万平方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削减2.35%、2.14%、2.21%和0.8%,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06天,创历史最好水平。启动了8个棚户区改造,完成18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和23个城中村综合改造,回迁安置群众3.87万人。建成市级数字化城管平台。完成全市渣土车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渣土车运营秩序进一步规范。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六)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延长集团重组西化等10个重大国资重组项目进展顺利,79户市属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完成,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积极组织参加西洽会、农高会和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等活动,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4.8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1201.2亿元,分别增长23.6%和17.3%;新增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9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30.1亿美元,服务外包合同金额5.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7.5亿美元,分别增长3.3%、40.4%和28.8%。成功举办第三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大会等重要国际性会议和活动,举办规模以上展会活动160个,荣获“2012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称号。

(七)民生保障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增财力的82.1%用于民生。10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0.74万套,竣工7.68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63户。新增群众厨房放心食品店154家,“放心早餐工程”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累计发展社区蔬菜销售网点363个。新建饮水安全工程200处,解决了35.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太华、雁东和城北一期扩建等一批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用,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59万平方米。市民持“长安通”卡乘坐地铁实行7折优惠,绕城高速和机场高速实现年卡优惠通行。率先在西部城市施行了PM2.5监测和发布。

稳定和扩大社会就业,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新增就业1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3.3万人,荣获“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82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442元,增长16.9%。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30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人均年筹资标准由230元提高到300元,参合人数397.5万人,参合率97.72%。稳步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全面启动县区级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在18家县级医院和24家乡镇卫生院开展县镇一体化试点工作。累计在265个社区开展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工作,在100个村开展农村养老服务试点,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000张。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为1281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取暖设施,在全省率先全面解决农村学校冬季取暖问题。启动实施校车试点,惠及学生7390人。新建幼儿园165所,省市重点援藏项目浐灞一中建成使用。大学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见成效。

广泛开展“文化西安”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提前三年实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永不消逝的电波》等6部文艺作品获中、省“五个一工程奖”。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成功举办第十八届城墙国际马拉松等重大体育赛事。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

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集中开展“春雷”、“秋风”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探索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实现了“一控制两下降”目标。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全年未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安全事故。

(八)政府建设得到新加强。严格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强化政府服务、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行政行为进一步规范。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1件,政协提案653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市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了集中办理、限时办结,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务公开深入推进,在45个市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开展了部门预算公开。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加大审计监察力度,整治行业不正之风,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有效,查处了一批违法用地、违规执法和乱收费等问题。

过去一年,我市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军民融合、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第七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加快发展,普法宣传、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参事、统计、文史、地方志、人防、档案、气象、防震减灾、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特别要指出的是,省委、省政府对西安发展高度重视,继2007年颁布支持西安率先发展11条政策措施之后,去年又将大西安建设列为全省创新发展的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信心。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中、省驻市单位,向驻西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安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工业支撑作用还比较薄弱,现代服务业亟待进一步加强,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县域经济相对滞后,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的缓堵保畅、精细化管理等工作需要更加重视和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要加大力度;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少数部门效能不高、作风不实、执行不力,个别政府工作人员消极腐败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要求和预期目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为推进省市共建大西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根据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安排部署,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紧紧抓住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加速赶超、勇于突破的工作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着力做大做强工业,着力扩大投资消费,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局面。

做好今年的工作,关键要把握好三点:

——必须运用好省市共建大西安的若干政策措施。省市共建大西安,是省委、省政府从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市加快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机遇和有效途径。我们一定要抓住用好机遇,准确把握政策,积极创新工作,全力推进落实,努力实现良好开局。

——必须把握好稳中求进、加速赶超、勇于突破的工作基调。这既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又符合省委、省政府对西安率先发展的要求,更符合西安的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面对当前依然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一定要把中央、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二三产业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民间资本效用,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在全省率先、在西部争先、在全国同类城市中跃升进位的目标。

——必须落实好事关发展全局的“五项重点工作”。渭北工业区建设、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建设、“八水润西安”工程和公路交通枢纽建设,是我市着眼长远、重点推进的五项重点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部署。我们一定要举全市之力,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努力实现新起点上的新跨越。

综合各方面因素,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技术成果交易额实现3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5%;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削减3.1%、2.3%、2.5%和5.0%。

三、2013年主要工作

(一)继续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不断强化工业支撑作用。

全面推进渭北工业区建设。加快渭北大横线、泾渭铁路专用线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西安兵器产业基地、中航工业园、中航重机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力争完成工业投资280亿元以上。围绕各组团主导产业定位,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加速形成产业聚集,年内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160亿元。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抓好比亚迪20万辆汽车产能扩建、新舟700系列涡桨支线飞机、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等重大工业项目,全力保障三星电子、强生等项目顺利实施,积极推进华为全球交换技术中心、云计算应用平台、西安测绘导航卫星应用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力争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600亿元。

切实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加强对6户过百亿元企业和100户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继续实施“百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落实加快区县工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开展工业企业“退城入区行动”,年内完成主城区10户工业企业的外迁任务。大力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计划”,抓好100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全市工业投资增长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

(二)抓投资、强三产、促消费,千方百计扩大内需。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保续建、保重点、保民生、利长远为基点,实施455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38亿元,力争产业类项目投资占比达到50%以上,确保50个重点项目建成达效。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285亿元。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用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争取新增贷款超过1200亿元,社会融资总量达到2200亿元以上。根据国务院“新36条”,出台我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具体政策,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市政、教育、医疗等领域。认真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抓、部门联动、督查跟进制度,依法、及时解决项目规划用地中的乱搭乱建问题,坚决整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不法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建设环境。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推进8个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加快发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左右。继续推进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争取各大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研发中心,支持西安银行、长安信托等本地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高水平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抓好中西部商品交易中心、沣东西部国际车城和华南城二期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强化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培育50家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机构。全面提升会展业,启动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建设,全年举办规模以上展会活动150个。

着力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朱雀-太平”、“翠华山-南五台”和道文化展示区创建5A级景区,加快临潼凤凰池景区建设,建成一批星级酒店和汽车旅馆。严格执行带薪年休假制度,扩大实施旅游惠民政策。利用高铁开通的有利条件,积极做好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力争年接待海外游客126.5万人次、国内游客88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6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阿房宫遗址公园,全力做好丝绸之路申遗工作。适时启动“皇城坊”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升工程,加快西安文化商务区、雁翔路国家级文化产业聚集区等重要文化产业板块建设。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商贸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

积极促进社会消费。巩固汽车、家电等热点消费,扩大家政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鼓励开元、民生、世纪金花等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利用实体店优势,加强网络消费支付平台建设,扩大“网购”市场份额。改造提升传统商圈,完善城市新区商业设施,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80家。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镇超工程”和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推进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扩大农村消费。

(三)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认真落实《西安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落实区级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的城市管理权限和责任,实现市区两级数字化城管系统联网运行,形成“以区为主、市级考核、市区联动”的城市管理新机制,着力解决“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积极开展城市交通秩序整治活动,着力解决交通违法、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街头散发小广告等城市顽疾,严禁开挖新建成的道路,严格控制施工占道面积和工期。持续加大对渣土车运营秩序、城中村等城市管理难点问题的整治力度,提高城市保洁水平,完善城区道路和重点区域景观的照明改造,全面完成20项重点整治任务,努力在“做美城市”上取得新突破。

继续实施缓堵保畅工程。着力加强公路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建设境内四条国道连接工程,加快实施国道108、省道107关中环线一级公路扩能改造,开工建设大西安环线。全面推进地铁建设,9月底开通运营一号线,年内基本完成二号线南段,加快建设三号线,力争开工四号线全线和六号线试验段,启动建设连接临潼、草堂的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实施南门交通综合治理、太白南路立交等31个城市交通改善项目,改造、拓宽、打通一批城市道路交叉口、拥堵点和断头路,新建公共停车位8000个。以“公交都市”试点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和站点布局,逐步实现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无缝衔接。

进一步完善市政公共设施。抓好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等7个续建项目和西南郊水厂等4个新建项目,实施二马路、自强路等雨水管道建设改造工程,建成一污二期等3个污水处理厂,完成全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启动实施南二环高压线落地和户县750、南二环33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不断增强城市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小寨、土门、三桥、幸福林带、汉城湖景区、纺织城和北客站周边区域等七大城市片区开发,着力打造集商贸、文化、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片区改造新亮点。争取启动西安火车站改扩建项目,安排实施8个整片及零星棚户区改造,完成18个村的整村拆除和3.1万人的回迁安置。

(四)加大统筹工作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支持区县做大做强。按照“一类一策”的原则,出台支持区县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县差异化、均衡化发展。

支持新城、碑林、莲湖等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加快解放路、东大街、钟鼓楼广场等传统商圈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老旧城区向宜居城市的转变,成为西安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最具代表性区域。

支持雁塔、未央、灞桥、长安四区率先发展。加大对各区特色产业园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太华路、堡子村商圈改造和常宁、洪庆新城建设,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成为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示范区和先导区。

支持阎良、临潼、户县和高陵跨越发展。落实好支持副中心城市的16条政策措施,加快阎良航空大世界、临潼新丰工业园和户县工业园建设,支持高陵创建全国百强县,实现区县经济总量和增速双提升,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

支持周至县和蓝田县借力发展。强化对口帮扶,重点支持周至集贤产业园、蓝田西北家具工业园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打造西安绿色屏障和旅游强县。

充分发挥“五区一港两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开发区与行政区的融合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公共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共惠。鼓励开发区跨区域开展合作,建立开发区与区县产业园联动共建机制,切实在项目、招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区县实质性帮扶,逐步实现开发区与区县配套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切实提高城镇化水平。认真做好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做到与大西安规划相衔接,有效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环境建设。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3个副中心城市、5个城市组团、6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个文化旅游古镇建设为重点,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加快实施县城、集镇扩容改造及区县产业园配套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依托小城镇,规划建设30个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年内完成14.8万人的“农转居”任务。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力度,抓好秦岭北麓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建设,认定扶持10个市级农业园区,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加强产销衔接,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市民“买贵”问题。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413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任务,加快绕城高速周边和环山路沿线村庄的改造提升,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年活动。将扶贫开发与生态移民搬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都市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条块结合、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推进“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实施70个整村推进项目,启动2万人的移民搬迁项目,解决7万低收入人口脱贫问题,年内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五)积极实施生态文明工程,努力建设和谐美丽西安。

扎实做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建设。认真落实《秦岭北麓西安段浅山区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分等级、分阶段抓好48个峪口的保护整治工作,停止审批采矿权和一切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加快实施新环山路照明、绿化工程和老环山路连接改造工程,尽快形成长安大道、子午大道和环山路景观长廊。深入开展“感恩秦岭”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加强秦岭国家植物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等旅游景区的开发推介,提升景区内涵和管理运营水平。

大力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以水源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水系治理,做好黑河水库二期移民工作,切实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在96%以上,新增城市生态水面2000亩。完成昆明池水利工程一期规划编制,启动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池区建设。完成渭河堤防工程,推进景观绿化和湿地保护,浐灞国家生态湿地公园5月建成开放。启动护城河、浐河综合治理。加快李家河水库及黑河、灞河平原段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推动泾河、石川河等中小河流治理,不断提高防汛减灾能力。

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城市各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绿带建设,提升三环路、大庆路等林带的生态服务功能,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45万平方米,完成造林面积5万亩。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完成重点遗址区本体保护工程展示,扎实做好申遗区域的水系、绿地和路网恢复工作,7月底前未央宫前殿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强化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大燃煤锅炉拆改工作力度,PM10和PM2.5较上年均下降8%。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建设废旧物资回收和中水利用体系,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聚集赶超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支持高新区、沣东新城联合建设国家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提升西安科技大市场功能,加快中科院、西北有色院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全年技术成果就地转化达到30%。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企业。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全面完成各试点镇的农村产权改革任务,力争所有涉及产权制度改革的区县全部建成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新机制,全年新增流转土地5.2万亩。支持高陵整县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大学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民办学校初中招生制度。深入推进县区级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健全街道(镇)、社区(村)两级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两新组织”管理,改进流动人口服务。

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进落实,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1260亿元。依托综合保税区,完善出口加工区功能,推动大通关、大物流和大外贸平台建设。加快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研发设计中心和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扩大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创意产业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发展。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合作交流,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力争年内增开2条国际航线。完善城市涉外综合服务功能,增加双语服务内容,健全境外人员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着力抓好西安国际学校、高新国际学校扩建工作,加快建设高新南山国际社区。全力办好2013欧亚经济论坛和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等国际性会议,进一步扩大西安的国际影响力。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扎实办好10件惠民实事,确保全年财政总支出的80%和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93所。推进校车工程试点。在符合条件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社区全科医生培养和配置力度,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加强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完成西部创伤急救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市结核病医院的新建、迁建。推进“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严格食品安全监管,深入实施系列“放心工程”,新增群众厨房放心食品店260个,建立社区蔬菜销售网点300个。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办好市十五届运动会,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100个,建设农民健身工程700个。

着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8.45万套,新增租金补贴3000户。提高参合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人均年筹资标准提高到365元。加快曲江老年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各类养老机构。继续在100个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示范活动,在100个村开展养老服务试点。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确保市殡仪新馆6月底前投入使用。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西安”建设,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重视网络舆情的研判、引导和处置,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以服务群众为核心,全面建设和谐社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广泛开展“六五”普法,积极实施法律援助。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做好优抚安置工作。继续做好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参事、统计、文史、地方志、人防、档案、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

(八)坚持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市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决策的能力。始终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和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回应市民关切和社会关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把抓落实放在政府工作首位。认真践行“严、准、细、实、快”的工作标准,真抓实干,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影响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放在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决不允许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坚决整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坚持从严治政、清廉从政。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省委实施意见和市委22条措施。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重点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减少应酬和不必要的事务,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行为,坚决惩治腐败,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努力营造清正、清廉、清明的良好政风。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携手共创全市人民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第三篇:西安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环境改善、收入增加的良好态势,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37.1亿元,增长1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7.1%、1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3%,创历史最好水平。

——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地方财政收入125.33亿元,增长31.3%,财政增收额、增幅都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城市建设管理初步形成了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承担的新体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市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到53.6亿美元和11.16亿美元。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关闭了一批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降低5.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5万吨和1.8万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良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

——群众收入增加较多。城镇新增就业14.3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9元,分别增长16.1%和15.5%,是近10年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好字优先、创新发展的条件正在形成。西安进入了一个城市价值的充分兑现期和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迈进。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培育特色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加快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工业投资增长38.8%,陕重汽、西电集团、西飞集团实现产销过百亿元,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个、驰名商标1个,完成工业企业搬迁改造16户。“四区两基地”支撑作用全面提升,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起步良好,经开区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曲江新区成为全国首批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浐灞生态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航天产业基地成为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重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64项,申请专利6150件。区县经济发展加快,活力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46%。

(二)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已呈报国务院待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获得国土资源部批准。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投资105亿元。地铁2号线全线开工,东、西三环基本完工,南三环建成通车,郑西铁路和北客站建设前期准备工作顺利推进,城市快速干道临潼段投入使用,翻建改建道路60条、背街小巷65条,新增道路面积101万平方米。新建公交港湾100处、人行天桥10座。引湑济黑调水工程进展顺利,第四污水处理厂土建主体完工,6座区县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旧城改造步入成片综合改造的新阶段,未央新城建设、大兴路地区和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全面启动,东窑坊、南郭上村等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相继开工,新启动1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陇海线城市段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铁路沿线多年来脏乱差的面貌。北大街沿线建筑立面改造基本完工,顺城巷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任务。大遗址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曲江池遗址公园、广运潭生态景区等项目顺利实施。全面完成大绿一期工程,完成36条道路绿化,建成93处小型休闲绿地广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73万平方米,新增水面8000亩,新建公厕74座、垃圾压缩站63座,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4天。城管综合执法工作成效明显。创卫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土地执法百日整治行动成效显著,违法用地现象得到遏制。

(三)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市农林水财政支出8.55亿元,可比增长36.2%。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形成368个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7.1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60公里,84%的行政村已通油路,新增及改造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解决了21.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10座35千伏变电站,行政村电话全部开通。选调城市农技人员、教师、医生746人,开展人才支农帮扶活动。启动33个扶贫重点村建设,3.6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编制1607个村庄规划,建成50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四)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新改制36户,全面完成了省、市属企业办中小学的分离和移交工作。邓家村、北石桥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顺利转让。440家市属事业单位完成分类管理。在全省率先完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成功举办西洽会、世界摩托艇锦标赛、欧亚经济论坛等大型经贸活动,举办各种展会107个。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申办成功,欧亚经济论坛和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定址西安。韩国驻西安领事馆正式设立,与意大利庞贝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境外游客人数突破100万。服务外包业务出口突破1亿美元。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保税物流区正式运行。西咸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与关中四市一区和陕南、陕北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各类创业主体减免费用124.6万元。全市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22.0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4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1.34万人,劳务输出48万人,荣获“全国企业兼并破产与职工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2.36万平方米,5000户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享受了廉租房补贴或实物配租。农村广厦工程惠及1000户农民。搞活二手房市场,交易量超过100万平方米。发售公交惠民IC卡150多万张。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资金39.88亿元,比上年增长37.2%。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建成农村寄宿制标准化学校16所,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以及三个职业教育公共实习培训基地成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了280万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实现全覆盖。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2%。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落实,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加强食品价格执法检查,确保猪肉、粮油等食品市场供应。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成立市区两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构和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组织,妥善处理群体事件和信访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完善各级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责任追究,保持了社会稳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参事、文史、地方志、民族宗教、侨务、人防、防震减灾、档案、气象、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进步。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制定了依法行政五年规划,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对41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网上审批。注重听取民意,多渠道征求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廉政建设,行政监察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加强。继续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解决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完善目标考评办法,抓落实力度加大。认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创新实干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西安驻军、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西安建设的中、省单位,向积极参与西安发展的国内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工业经济总量比较小,农村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快,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治安等方面距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就业和物价上涨压力较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少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还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现象。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始终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市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西安加快发展各项措施,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还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工作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发展,重视改善民生,努力推进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实际涨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5.4%和2.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市政府将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不动摇。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发挥科教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二是坚持继续解放思想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摒弃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等观念,推动全市干部群众思想有新的提升和飞跃。树立世界眼光,强化排头意识和创新意识,拼搏进取,敢为人先。树立市场理念,强化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用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在建设西部强省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带头作用。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不动摇。牢记为民服务责任,增强为民办事意识,自觉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三、切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

(一)强化投资导向,促进结构优化

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安排重点在建项目160个,重点前期项目90个,计划投资348亿元。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工业项目投资,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实现更多就业和财政增收的重大产业项目。安排城建资金110亿元,继续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严格土地计划管理,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土地供应,依法清理收回闲置土地,遏制土地违法行为,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逐项落实我市与各金融机构贷款合作协议,尽快完成15亿元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做好新项目的筛选和储备。

(二)坚持产业强市,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1%。加快高新区世界一流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壮大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推进产业聚集、企业经营、技术创新的国际化。启动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抓好汽车整车生产并尽快形成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链,全年汽车产业完成产值350亿元。启动和加快大飞机项目、西飞飞机起落架制造、中国一航飞机强度试验基地等项目建设。配合做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30个航天项目的入园工作,争取更多项目尽快开工。全力支持应用材料公司半导体设备制造、美光公司半导体封装测试等项目建设。促进国家新材料基地、超高温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重大项目顺利建设,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

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企业科技化水平。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基地建设。推进陕汽集团、西电集团、陕鼓集团等企业规模扩张和资产重组,继续推动二环内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做好中省下划企业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陕西延河水泥机械厂、红旗水泥制品厂等8户企业的政策性破产。设立扶持上市企业专项资金,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争取陕鼓动力、西电集团、金堆城钼业上半年上市,做好富士达、开米等企业上市前期工作。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好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培育高交会、汽博会等区域品牌展会,全力办好中国-中亚博览会、世界客属第二十二届恳亲大会、第三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启动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工作,积极申办全国医药博览会等知名展会。加快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和保税物流园区(B型)审批进度,抓紧实施六村堡空港物流中心、引镇仓储物流中心、中远医保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积极培育金融市场,启动浐灞金融商务区建设。优化城市商业布局,实施东大街、解放路改造,提升西大街、骡马市、小寨等特色商业街区的人气、商气,支持远郊区县商贸流通业市场培育和发展。扩大社区商业网点,形成全面服务生活消费的新型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增加“早餐工程”网点,扩大试点范围,更好服务市民。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等工程,全面推进农村集贸市场改造工作。加强生活必需品价格监管和市场调控,落实粮油等重要商品储备,建设泾阳、徐家湾粮油储备加工物流基地。

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利用奥运契机,开展“人文奥运·旅游西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推出华夏源脉之旅、盛唐风韵之旅等迎奥运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建设。注重旅游的民生取向,策划一批市民能普遍参与、能带来快乐的休闲旅游项目。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国际化游客集散中心,争取开通西安直达欧洲的国际航线。开展旅游市场环境综合整治和规范管理,对从事旅游接待的服务行业推行推荐制、等级化管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加快优势文化产业板块建设,重点建设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高新区创意产业基地和经开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以城墙景区、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光中影视基地等重点工程为龙头,培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影视剧制作业,做大曲江影视集团、会展集团、文化旅游集团、演艺集团等文化企业,建成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加快“印象西安”等节目制作,办好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积极做好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强长安古乐、蓝田水会音乐、户县农民画的保护和利用。

(三)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牢固树立城市管理贴近市民、服务市民、惠及市民的理念。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完成市域内分区规划和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明确市、区事权划分,突出区级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块为主、条块互动”的城市管理新格局。疏解老城区居住人口密度,继续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基本完成顺城巷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朱雀门——五味什字段环境,建设环城西苑二期工程。通过城市主干道隔离栏改装、建筑立面改造、架空线缆落地等工程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深化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制度,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工作保障体系,建设试点城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创建城管执法示范区、街,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人性化。切实抓好创卫整改提高工作,着力改善薄弱环节,实现创卫目标。

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地铁二号线,抓紧地铁一号线开工前期准备。启动世行贷款城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三环路全线建成通车。完成华清东路、太华路北段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做好行政中心周边市政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十里铺至临潼城市快速干道、关中环线西安段全线建成。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成公交港湾100个,开工建设公交枢纽站2个,购置一批绿色环保公交车辆,增加和优化公交线网。继续实施天然气二期工程,进一步扩大太华、雁东集中供热规模。加快曲江水厂改造和洪庆、纺织城地区配水厂工程建设,启动石砭峪水库向西安供水复线工程。

切实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改造背街小巷65条,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10座。基本建成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贞观文化广场,建成66个休闲绿地小广场。新建公厕200座、垃圾压缩站10座。实施城区居民电表改造工程。完成太平河、东三厂排水渠等城市排水管网综合治理工程,基本解决高新区、经开区和太华路、西影路、红光路等地段的排水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做好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验收的准备工作。推进未央新城、大明宫遗址区、大兴路地区、纺织城地区综合改造,做好区域整体开发工作。新启动50个城中村和1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除旧房53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234万平方米。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竣工14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新竣工2.36万平方米,新开工5.2万平方米,全市廉租住房保障户数达到10870户,对申请租金补贴的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完成房屋权属登记1200万平方米,登记率达到85%,二手房交易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施城市“绿线”管理,做好国家园林城市申报和迎接考核评审工作。扎实推进创模工作,创模指标实现70%以上达标。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超过285天。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和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工作。继续做好浐灞区域生态整治。完成团结水库治理主体工程。启动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堤防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和管理秦岭北麓区域内的各类建设项目。推进大绿二期工程、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渭河滨河新区生态带、灞河入渭口万亩生态湿地等工程建设。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突出建设200个重点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城乡一体、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加快都市农业发展。认真落实支持粮食、生猪、奶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优质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发展“一村一品”,建设10个旗帜村、50个示范村。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5个。制定农业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20项,认证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15个、认定生产基地15个。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支持农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实施“科技入户百村示范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园、特派员、示范户和“电子农务”、“农信一百”工程,新建农村基层信息站(点)100个。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万人。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完成各类培训10万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建设重点村28个,实施山区移民搬迁2000人,使1.5万低收入人口摆脱贫困。

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2009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路,2010年基本实现自然村村村通油路,农村公路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解决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县城、小城镇供水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治理。推进农村电力、通讯网络建设,完成临潼、户县电气化县(区)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管理,继续实施“千村百镇”整治活动。新增农村沼气池1万口。建设210个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继续实施广厦工程,解决好农村群众因灾居住困难。

培育壮大区县特色经济。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区县工业园区发展,帮助各个工业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加快企业入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远郊县的扶持力度,支持经开区和高陵县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促进区县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五)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履行职责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改进行政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继续扩大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加快推进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全市国企改革任务。集体企业改革有明显进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扩大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权转让范围,尽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全市统一的土地有形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努力解决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实施行业协会改革,对全市117家行业协会实行机构、人员、财务与政府部门脱钩。积极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统筹科技资源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整合涉外资源,建立高效的对外开放长效工作机制和稳定的招商引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新格局。面向北美、欧盟、东南亚和日韩等“四大板块”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内三大区域,坚持大型城市推介活动与小型、专业、多元招商引资活动相结合,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研究世界500强投资战略,力争投资西安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00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外包服务体系建设。全年实现外商直接投资10.5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535亿元、自营外贸出口17.5亿美元。

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快西咸经济一体化,扩大与杨凌示范区的合作,与关中各市共同推进关中经济区建设。加强与陕北的合作,启动渭北能源化工聚集区建设。深化与陕南三市的合作,在旅游开发、中医药基地建设、水资源利用、农副产品销售等领域取得新成果。

(六)抓好节能减排,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制,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加大节能减排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和推动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和引导示范,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健全监督和奖励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

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全力抓好高耗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关闭5家以上造纸企业,淘汰落后小水泥生产线3条、产能33.8万吨。贯彻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引导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继续开展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动节能环保住宅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太阳能、中水利用等环保节能技术,建设节能节水示范小区。在大学校园全面推广节水减排工程。

开展主要河流重点污染源全面排查,确保整治成效。继续开展新河、■河、太平河“三河”专项治理。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快各区县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第四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转,开工建设第五污水处理厂。

(七)努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认真落实《就业促进法》,完善创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举办多种形式的创业洽谈会、项目推介会。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和就业援助制度,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公益性岗位达到2.2万个,稳定消除“零就业”家庭工作机制。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一批就业见习基地。建成市级和碑林、新城、莲湖、雁塔、未央等5个区级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其他8个区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逐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农村五保对象全部实行政府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25%,建成3所县级中心敬老院,改扩建9所乡镇区域敬老院。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在自愿的原则下,实现城六区城镇居民应保尽保,启动长安、临潼、阎良区试点工作。扩大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好临时救助工作,使特殊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建成30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惠及学生1.6万人。完成137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治理薄弱学校24所。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完善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机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行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中小学教师转任交流和校长公开招聘。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5万人。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在市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开通报销直通车,方便农民就医,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保障水平。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30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全市200个新农村重点村各建一所设施功能完备的甲级村卫生室。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各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0%,完成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五免”惠民政策(免普通门诊挂号费、普通门诊诊查费、门诊肌肉注射费、住院诊查费、住院护理费)。建立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重点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促进文化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建1个区级文化馆、1个区级图书馆、8个乡镇文化站、180个村级文化室。搞好文史研究,繁荣艺术创作,多出反映西安特色的精品力作,扩大西安的文化影响力。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新建40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20个乡镇体育示范站,培训8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280个自然村的群众看电视问题。

继续开展创建平安西安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活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畅通信访渠道,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安全隐患整改力度,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素质。筹建市级社区服务中心,解决社区办公用房、经费保障等问题,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全面做好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继续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应急应战能力。认真做好统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参事、地方志、档案管理、气象和防震减灾等工作。

(八)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快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行政管理,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决策效果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自觉接受监督。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重视并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积极为人民群众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渠道,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监督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廉洁勤政。加快建设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规范各级干部的从政行为。加强廉政监察、行政效能监察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和行业不正之风,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医药购销和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狠抓工作落实。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力度,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精力放在谋发展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紧紧围绕政府工作的重点、经济运行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形成抓落实的强大合力。各级干部要保持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全市上下努力形成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竞相发展的好局面。

各位代表!西安正处在加快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西安的率先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工作!

第四篇:2014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22日在西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董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极为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施策重点突破,全市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发展向好的可喜局面。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始终把稳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及时研判、主动作为,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和支持小微企业、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884.1亿元,增长1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增长26.5%,较2010年实现翻番,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目标。新增中小微企业1.6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548.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2%。特别是在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有8项增速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3项位居第二,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二)狠抓工业强本固基,支撑长远发展的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不断强化“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致力于打基础、利长远,始终把强工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中之重,坚持创新驱动、政策撬动、项目带动和市场推动,工业突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65.6亿元,增长15.4%。渭北工业区建设加快推进,入区企业达到1204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13.2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2.5%。三星电子存储芯片工厂如期建成并开始试运行,引进配套企业59户。比亚迪扩建等170个重大工业项目顺利推进,美国强生、韩国SK等全球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或增资,全年完成工业投资868.6亿元,增长50.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2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9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三)稳定投资扩大消费,拉动增长的方式更趋合理。一年来,我们坚持以项目带投资、以投资促发展,着力在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民间资本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505个市级重点项目共实现投资1897亿元,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26%,其中339个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1022亿元,是上年的1.6倍。全年完成城建投资297.5亿元,增长18.2%。民间投资完成2566.3亿元,增长21.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0.8%。针对消费市场增长趋缓的问题,我们及时出台了《保持消费市场平稳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南门区域综合改造提升等重大旅游项目进展顺利,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免费开放,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首次“过亿”,达到1.013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11.4亿元,分别增长27%和24%。成功举办了欧亚经济论坛、国际通航大会等规模以上展会活动170个,成交额达1173亿元,荣获“2013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称号。华南城、赛格国际购物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贸综合体投入运营,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30个,覆盖了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17户,是年初目标任务的2.7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四)统筹城乡稳农富民,区县经济在协调发展中实现新提升。按照“一类一策”、“分类推进”的原则,加大对区县的支持力度,市财政专项列支2.4亿元用于3个副中心城市和3个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外围区县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一路领跑,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提升,形成了外围区县与中心城区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7个城市片区、5个城市组团、9个重点示范镇和4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步伐加快,启动了47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5万人实现“农转居”,“绿色城乡统筹”成为全国示范。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秦岭北麓西安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建设,新增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24个、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实施移民搬迁2.09万人,11.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五)建管并重完善功能,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缓堵保畅工程,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3号线进展顺利、4号线全面开工,东门立交建成通车,45条干道支路、55处路段、交叉口和55处公交港湾的改造任务如期完成。新建公共停车位10863个,新增公交车224辆、公共自行车8865辆。城东交通枢纽投入使用,西咸北环线、西临高速改扩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积极推进。10项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李家河水库大坝浇筑基本完成,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5万吨。开工建设1座750千伏和2座330千伏变电站,新建和增容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2座,新增变电容量100万千伏安。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平台建设和南二环线网落地工程基本完成,占道施工围挡、道路限速不合理等市民反映强烈的城市管理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完成了20项重点整治任务。城棚改工作顺利推进,完成了20个城中村、8个棚户区征收搬迁,回迁安置群众4.29万人。荣获“2013中国形象最佳城市”称号。

(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西安建设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高标准实施浅山区生态环境建设9项重点任务,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期评估。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清凉山等6个公园和60个绿地广场建成开放,长安大道等一批城市绿带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增城市绿地857万平方米,造林7.8万亩。大力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完成渭河堤防建设和城市段景观绿化任务,浐灞国家生态湿地公园、沣河生态景区(一期)建成开放,全市新增湿地面积8660亩、生态水面4035亩。加大渭河、氵皂河污染治理力度,完成新建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13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4.5万吨。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削减3.23%、2.95%、3.05%和5.04%,全面实现年初预期目标。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去年以来我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见事早、行动快、投入大、措施实,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了治污减霾工作,并将其列为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头号工程,市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4.95亿元,拆除燃煤锅炉593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5.62万辆,关闭了主城区所有造纸企业。全年空气质量按新标准统计,优良天数达到138天,超出省考指标33天。

(七)深化改革力促开放,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切实推进简政放权,下放行政事权71项。综合治税工作全面启动,“营改增”试点进展顺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开,流转土地46.6万亩。医疗联合体及县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改革初显成效。“大学区管理制”实现全覆盖,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扎实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投入20.7亿元布局建设了云计算应用等一批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全年实现技术成果交易额415亿元、增长38.5%,本地企业吸纳技术成果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荣获“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称号。

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联合沿线国内外1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西安宣言》,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一期)开街运营,与中亚城市马雷、撒马尔罕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通,西安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实际引进内资143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3亿美元,分别增长19.1%和26.3%。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额8.97亿美元,增长64.5%。

(八)关注民生强化保障,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84.4%和新增财力的88.8%用于民生,总计达到615.6亿元,增长25.8%,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更多实惠。

“10项惠民实事”全面完成。新开工保障性住房8.78万套,基本建成6.8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205户,181万职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体系,占全市职工的70%。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243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居民用户20万户。创建放心食品店、蔬菜直销点570个。解决了农村2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累计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286所。校车工程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学生人数达到32.97万人。建成了40个农村养老互助院和100个老年餐桌示范点,完成了100个村和100个社区养老服务试点任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正式启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到98.5%和99.1%。新殡仪馆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5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100元和12930元,增长10.4%和13%。为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制定出台了13项具体帮扶措施,新增财政支出3.4亿元,惠及群众30万人。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三年目标提前完成,累计建成各类博物馆100座,组织文化活动、惠民演出1400多场。新建、更新社区全民健身路径100个,建成农民健身工程700个,成功举办第15届市运会。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11人登上中国好人榜。“平安西安”建设不断深化,“五防五打五管控”工作扎实有效,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再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九)正风肃纪转变作风,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立说立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查处解决了一批教育乱收费、环境违法和违规销售经适房等问题。在全市政府系统集中开展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和“九个专项治理”行动,出台了严禁公款吃喝等“十条禁令”,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整治,全市“三公”经费支出下降8.5%,市政府文件、会议分别减少25.9%和37.5%。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到政府机关见习和公民代表进政府活动,人民网网民留言回复率达99.4%,被授予“全国网民留言办理工作示范城市”。全年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7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96件,政协提案786件。出台《西安市行政程序规定》,四级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加大审计力度,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

过去一年,我市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军民融合、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加快发展,普法宣传、民族宗教、参事、统计、史志档案、社科、人防、气象、防震减灾、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宏观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情况下,我市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虽有一定差距,但仍保持在平稳较快增长的合理区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中、省驻市单位,向驻西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安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中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工业稳升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非公经济规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仍然突出,群众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意见还比较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简政放权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勤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是长期任务。对此,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起步之年。面对世界经济仍然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严峻局面,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努力当好“三个陕西”建设的排头兵。

根据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安排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工作基调,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社会和谐、城市宜居”的新要求,以“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全力稳定增长,着力调整结构,切实优化环境,积极扩大开放,持续改善民生,努力打造西安经济升级版,不断开创全面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局面。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3.3%,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削减0.5%、1.7%、2.2%和3%。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和省委的实施意见,以及市委《关于全面深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从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加快培育有实力的国有资本公司。积极引入非公有资本参与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推进西纺集团与五环集团重组整合。扎实做好“营改增”扩围试点。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鼓励、支持各类金融服务组织向农村延伸,年内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在涉农区县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对各级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有效规避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确立区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解决“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问题。

加快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支持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沣东新城建设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加快阎良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围绕打造支柱产业,构建产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企业、高校、院所有机结合,研发、中试、生产、服务环环相扣的科技创新链条。提升科技大市场服务效能,推进“高校院所人才服务企业工程”,促成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就地转化,力争年内全市技术成果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以和谐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大老旧社区改造力度,健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健全“三调联动”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推进信访制度改革,完善网上信访受理,及时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着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平安西安建设。继续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促进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快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与应用,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的户籍限制,消除人口城镇化的制度阻碍。

(二)持之以恒强工业,不断夯实稳升向好的发展基础。

坚持把强工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以各级各类工业聚集区和重大工业项目为抓手,深入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加快推进渭北工业区建设。坚持一手抓基础配套,一手抓招商引资。加快建设渭北大横线、泾河引水等重大基础设施,着力抓好兵器产业基地、中航工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力争工业投资超过400亿元,增长50%以上。围绕各组团主导产业定位,加速形成产业聚集,积极争取现代汽车项目落户我市。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

继续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计划”和“工业企业成长工程”。着力抓好196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确保三星电子、比亚迪二期等70个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全市工业投资增长45%左右。强化对55户产值超10亿元重点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户。切实发挥市级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重点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等予以扶持,积极引导土门、幸福路等主城区的工业企业退城入区、转型发展。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放大“三星效应”,带动电子级硅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封装等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千亿元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加快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我市获批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为契机,依托比亚迪、陕重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跟进大飞机研制生产,协力推进“新舟700”飞机研发,着力抓好卫星应用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计划,重点培育300家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占比大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00亿元。

(三)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扩大社会消费。

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

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重点抓好8个国家级和10个省、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建设。加快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争取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落户西安,力促更多中外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民营资本兴办中小银行。以科技服务业为支撑,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培育50家研发、测试等科技服务机构。依托西北金属、广汇汽车等重点物流园区,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年内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0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

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切实用好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着力抓好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阎良航空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国庆节前南门景区和环城文化休闲体验区建成开放。积极发展休闲、商务等新兴旅游业态,完善自助游、自驾游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快西安火车站游客集散中心等综合平台建设,在市、区两级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机制、联合执法监管机制和投诉统一受理机制,深入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力争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50亿元以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更多市场要素向文化产业聚集,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和广告产业园,支持各类文化企业互动发展,促进龙头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提升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年内新增文化企业400家,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25亿元,增长25%。

积极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扎实推进七大城市片区开发,加快东大街、解放路等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启动建设长安路中央商务区等新兴商圈,积极发展地铁经济。大力培育休闲、健康、信息等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镇超工程”,进一步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支持中西部商品交易中心、京东商城等龙头企业运营发展,吸引更多电商巨头落户西安。

(四)以优化结构为着力点,不断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项目带投资、以投资促发展的思路不动摇,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努力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上实现新突破。

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保续建、保重点、保民生、利长远”的要求,引导各类资金更多投向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领域。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50亿元,力争产业类项目投资占比达到60%以上,确保60个重点项目建成达效。全年完成城建投资352亿元。

着力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格局。认真落实国务院“新36条”和我市《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交通、水利、市政、教育、医疗等六大领域,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增长。加强银、政、企合作及项目对接,支持引导信贷投放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倾斜。深入实施“双推双增”融资工程,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筹集资金。全年实现社会融资2300亿元以上。

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链,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推动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我市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和手段,积极开展针对重点国家、地区的招商推介活动。完善招商项目保障、推进和考核机制,确保签约项目顺利落地,力争全年实际引进内外资分别增长15%和25%以上。

(五)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内陆开发开放新高地。

抓住国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对外开放环境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开放功能,全面提升我市的经济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

全面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抓紧落实我市《实施方案》,围绕“一高地六中心”建设,完成相关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国际中转枢纽港,年内开通西安至哈萨克斯坦国际航线,尽快落实72小时过境免签,推进“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运行。扎实做好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自由贸易区”申报工作。启动丝绸之路文化园、博物馆及起点广场建设,创办“丝路风情”文化系列活动,促进与沿线城市在文化、产业、教育、科研、旅游等多方面的交流。

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启动建设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推进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我市设立领事馆。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多边贸易合作纲领》确定的10大领域、85个重点合作项目建设。策划实施“西安走进中亚西亚”系列推介活动,参与办好“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博览会”。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医院和社区,不断完善城市涉外综合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抢抓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重点发展以展示交易、保税物流、出口加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外向型经济。鼓励西安优势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策划建设“中亚·长安产业园”。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创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

(六)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统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尽快出台《城市规划导则》等一批约束性规划。在明确城市开发边界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的改造提升,积极实施“南优、北拓、东延、西联”战略,使主城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更加优化。

“南优”,就是依托秦岭北麓生态屏障和曲江新区、航天基地、常宁新城等重要板块,突出功能优化、内涵式发展,着力打造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城南。年内完成植物园迁建(一期)工程。加快潏河湿地公园建设。打通城市中轴线南段,实现长安大道与南长安街无阻碍贯通。

“北拓”,就是抓住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开放等重要机遇,全面提升绕城高速以北至渭河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年内建成灞河入渭口特大桥。启动实施西铜一级公路城市段(渭河以南段)改扩建工程,加快北客站周边区域开发,支持草滩生态产业园发展,协调推进西安至阎良城际铁路建设。

“东延”,就是以国际港务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东辐射延伸,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城东区域大发展、大跨越。启动建设临潼市域轨道交通,力争秦汉大道年内建成通车。支持曲江、临潼联合打造全国“绿色城乡统筹”重大示范工程。

“西联”,就是借助西咸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政策效应,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步伐,推动城西区域设施共建共享、产业互联互融。支持沣东新城加快昆明池、国际车城等四大板块建设,加快三桥商圈、六村堡片区改造步伐。争取启动地铁1号线咸阳延伸段建设,推进西咸公交无缝对接。

切实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以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年内转移户籍人口14万人。进一步健全社保、医疗、保障性住房等社会福利跟进机制,突出抓好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农民工职业培训和随迁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等工作,努力让所有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都能平等享受到完整的市民待遇。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为支撑,加快推进3个副中心城市、5个城市组团、9个重点示范镇和4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积极实施县城、镇街扩容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文化传承,保留历史记忆,严格建设质量,真正让群众放心、满意,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持续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不断完善“一类一策”制度,建立差异化扶持政策体系。深化开发区与区县合作共建模式,推动区县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抓好“三农”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严格耕地保护,重点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全年培育认定20个省、市级农业示范园,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30个。建立协调统一的市县(区)农产品监管、检测、执法工作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涉农区县绩效考核范围。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年内解决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325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任务,创建10个以上生态乡镇和20个以上生态村。认真落实扶贫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实行精准扶贫,年内完成3.1万移民搬迁和13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七)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建设宜居城市,是民之所盼、政之所为。必须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坚决打好治污减霾攻坚战。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和我市《治污减霾工作实施方案》,坚持铁腕治霾,狠抓源头治理,加强联防联控。积极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年内确保完成350台燃煤锅炉拆改任务,力争两年内基本实现主城区无煤化。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年内淘汰1.48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新增1万辆清洁能源机动车。强化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治理措施,完善建筑垃圾清运全程监控系统,提高道路保洁水平,努力使城区的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加快西郊热电厂烟气综合治理进度,确保按期达标排放。继续抓好以“两河一区”为重点的水污染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渭河干流西安段出境水质稳定达标。

深入实施缓堵保畅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实施朱宏路-北二环立交等54个城市交通改善项目,完成环城南路综合改造、太白路-丈八路立交等重点工程,改造、拓宽、打通一批城市道路交叉口、拥堵点和断头路,新建公共停车位8000个。加快地铁建设,确保2号线南段6月底前建成通车,3号线年底实现“洞通”。协调推进西咸北环线等3条省市共建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国道310、108和省道107等干线公路改扩建工程。继续加快公交都市建设,开工建设西安北站、城西和城南(二期)综合交通枢纽,合理调整公交线网和车辆配置,在市区主干道和繁华路段新增一批出租车停靠点或的士港湾,着力解决出租车停靠难和市民打车难问题,年内投放公共自行车2万辆,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无缝衔接的综合服务体系,鼓励市民低碳出行。

坚持不懈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依法对城市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公共事务和秩序进行综合管理,使城市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精细化。继续加大对交通违法、渣土车、野广告、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顽疾的整治力度,加快一体化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启动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做好东关地区综合改造前期工作。突出抓好百条标准化管理示范街建设,加快推进“架空线缆”落地,抓紧实施夜景亮化提升工作,积极开展主干线、城市出入口延伸线、广场和旅游景点周边区域的美化工程,努力在“做美城市”上取得新突破。

加快推进美丽西安建设。严格落实《秦岭西安段浅山区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方案》,重点抓好沿山路景观提升、绿道建设、废弃工矿厂区生态恢复等7项重点工程,依法关停取缔保护区内所有违规采矿企业。加快推进“八水润西安”工程,继续抓好渭河、灞河、黑河等河道水系治理和水源工程建设,年内建成李家河水库,新增湿地面积6080亩、生态水面2500亩,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6%以上。严控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切实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以减量化和资源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城市垃圾管理,年内开工建设3个生活垃圾处理厂,新增9个建筑垃圾消纳场。继续完善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区配套服务设施,做好申遗区内的群众安置。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城改边角地绿化,加快建成一批城市林带,全年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50万平方米,完成造林6万亩。

全力维护城市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意识,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和基层属地管理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三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加强追溯体系和技术检测能力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等不法行为。加强安全生产“三基”建设,强化对地铁、高层建筑、特种设备、市政公用管线等领域的安全管理,加大隐患排查力度,确保公共安全。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依法惩治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为城市安全增设“防火墙”。

(八)扎实办好惠民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继续以“10项惠民实事”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切实把财力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年内发放创业贷款13亿元,带动就业8万人。进一步强化就业帮扶,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众和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以政府购买形式增加的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万人。

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原则,认真落实我市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的13项政策措施,确保每一户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都有保障、有提高。按照城乡统一标准提高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扩大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加快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行,年内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0万套,提供房源4万套。进一步完善城棚改项目周边的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完成17个城中村、8个棚户区征收搬迁和2.8万人回迁安置任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以老年餐桌、老年健康和精神慰藉为重点的老年服务产业,扩大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和农村幸福院建设的覆盖面,力争全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000张。

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启动实施第2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36所开发区学校、幼儿园,完成13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持续加大教育乱收费治理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县级以上医院托管社区、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市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建设进度,确保中医医院完成搬迁并投入使用。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落实“单独二孩”政策,推进“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建立区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完善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启动市体育场改造工程,新建、更新社区全民健身路径12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00个。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广电、妇女儿童、残疾人、参事、人防、社科、史志档案等工作。

三、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做好今年工作,关键是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我们要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做好简政放权工作,坚持“积极稳妥、责权统一”的原则,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的要求,分批取消和下放部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和城市管理事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切实减少投资、生产经营活动、资质资格许可等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真正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二是不断规范公权运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进一步拓宽反映社情民意和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三是着力提高行政效能。严格落实我市治理“文山会海”的25条控制性措施,全面清理各类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按照“严、准、细、实、快”的工作标准,不断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强化行政问责和效能监察,启动实施末位查究制,坚决整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四是切实加强反腐倡廉。严格执行中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国务院“约法三章”,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今年市本级公用经费预算统一压缩5%。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审计监督,严肃查处涉及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腐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牵挂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做决策,不遗余力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谋福祉,始终做到一心为民、克己奉公,始终做到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始终做到敬业守责、清正廉洁,以实际行动赢得支持、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为建设社会和谐、城市宜居、人民幸福的新西安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八项增速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的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进口额、实际利用外资和金融机构贷款。三项位居第二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2.7大城市片区:小寨、土门、三桥、幸福林带、汉城湖景区、纺织城和北客站周边区域。3个副中心城市:阎良、临潼和户县。5个城市组团:周至、蓝田、高陵、常宁和洪庆。9个重点示范镇:7个省级,分别是阎良区关山镇、临潼区零口街道、长安区滦镇街道、蓝田县汤峪镇、周至县哑柏镇、户县草堂镇、高陵县泾渭镇;2个市级,分别是长安区五台街道、周至县楼观镇。4个文化旅游名镇:蓝田县葛牌镇和玉山镇、周至县厚畛子镇、户县祖庵镇。

3.五防五打五管控:五防,即严防发生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件,严防街面违法犯罪,严防社区违法犯罪,严防危害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严防重大安全事故;五打,即严打“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严打经济领域违法犯罪,严打破坏投资环境违法犯罪,严打涉黑涉恶违法犯罪,严打毒品违法犯罪;五管控,即加强交通秩序管控,加强实有人口动态管控,加强重点区域管控,加强行业场所管控,加强虚拟社会管控。

4.三调联动:即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整体联动。

5.“双推双增”融资工程:即推介金融市场产品,增强直接融资能力;推进融资方式创新,增大社会融资规模。

6.“新三板”:指在原深圳证券交易所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依据证券法在北京成立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性股票、证券交易场所。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均可通过主办券商申请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份,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

7.“一高地六中心”:“一高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开放高地;“六中心”分别为金融商贸物流中心、机械制造业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养中心。

8.“两河一区”:“两河”,即新河、河;“一区”,即河流域内沣东新城地区。

9.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10.安全生产“三基”建设:即落实安全生产基层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能力,提升安全生产基本素质。

第五篇:西安市未央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 2011年12月27日在西安市未央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未央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吴智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十五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安行政中心北迁、城市发展重心北移的历史机遇,始终围绕全面快速推进城市化这条主线,以“建设行政新区、打造六个未央”为目标,团结依靠全区人民,解放思想谋跨越、攻坚克难促发展,聚力实施百村城改,强力推动区域开发,给力提升城市形象,倾力改善民计民生,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未央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过去五年,坚持项目带动,致力区域开发,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区域开发战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台阶。“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以北三环大明宫建材家居市场、和生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盛龙广场、中石化油品质量升级等大型产业类项目为代表,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20个、完成投资643.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千亿元规模。区域开发深层次推进。行政中心、西安北站、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城湖等重大项目陆续建成,周边区域土地储备、城中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同步跟进,奠定了未央作为西安城市中心区的强势地位;“四纵两横”城市主干道沿线商业气氛日益浓厚,各类专卖店、连锁店、金融网点、大型超市、购物中心接踵而入,汽车、建材家居、五金机电、商品房等大宗商品销售额领先全市。在项目建设和区域开发的有力带动下,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76.28亿元预计增加到2011年的480亿元,总量跃居全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63.67亿元预计增加到150亿元,总量跃居全市第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8.7亿元,是2006年的5 倍,年均增长29.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5700元、11600元,实现翻番;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下降25%,经济发展的质量显著提升。

——过去五年,坚持建管并重,致力百村城改,是城市形象日新月异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以建设城市为重点,大规模实施城中村改造,高标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形象凸现新的面貌。“百村城改计划”强势推进。累计投资109.6亿元,完成了82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的整村拆除,拆迁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腾出建设用地3万余亩,安置楼开工382万平方米,竣工210万平方米,19个村1.6万人顺利回迁,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集中安置、同步改造”的未央城改模式。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累计投资17亿元,完成近70条市政道路征地拆迁任务,市政道路建设总量占到全市50%以上,北三环、北辰大道、太华路北延伸线等45条道路建成通车;完成陇海铁路沿线未央段综合整治工作,投资近亿元完成西铜高速第二通道征地拆迁和环境保障任务;新建人行过街天桥7座,建成应急避难场所2处,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地铁二号线贯通未央南北,一号线完成征地拆迁,天然气、热力管网、供排水系统等城市配套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在全市率先推行重点社区(村)“122”城市管理体制,投资1188万元建成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和建筑工地监控系统;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机扫大队”,实行“人机结合”保洁作业方式,市容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以“拆、围、绿、改、管”为特色,以“迎世园、促提升,全面树立行政新区形象”活动为载体,完成未央路、文景路等11条道路街景提升,实施背街小巷改造66条,整治建筑立面13.1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07万平方米,修建景观围墙5.8万延米;关闭造纸、漂染企业68家,取缔涉水黑小企业116家,拆除燃煤锅炉253台,秸秆禁烧率连续四年达到100%。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任务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过去五年,坚持生态立区,致力治水增绿,是人居环境更加优化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以环境治理为抓手,大力度重塑生态体系,彰显水、绿、遗址等资源优势,人居环境呈现新的魅力。水韵之城雏形初显。以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累计投资50余亿元,基本完成皂河、太平河、漕运明渠、幸福渠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浐灞生态区由西安生态重灾区转变为生态补偿区,团结水库华丽转身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汉城湖,全区生态水面达到3.6万余亩。宜居未央绿意更浓。扎实开展“绿满未央、花映北城”三年植绿大行动,新建清明门、直城门等绿地广场34个,新栽大树1726株,创建园林式单位67个,新增绿地240.54万平方米,城区绿化面积达到2.5万余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4.9%,人均新增绿化面积4.1平方米;城市“绿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正式开放,汉长安城遗址获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未央宫前殿遗址景区、樊丰生态园、汉代道路恢复工程及一系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初具形态,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过去五年,坚持以人为本,致力民计民生,是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以利民益民为取向,把更多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多举措破解民生难题,群众幸福指数实现新的提升。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累计投资4.2亿元实施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8所,建成标准化运动场18个,西安高级中学开工建设;投资2554万元,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个、村卫生室130个,区、街、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市第三医院、市中医医院入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创建“食品安全放心区”,投资350余万元,建立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平台,食品药品监管水平稳步提升;制定了《未央区“放心馒头”工程“群众厨房”发展规划》,建成放心馒头销售点115个;投资667.8万元,建成计生服务站11个,其中国家级优质服务示范站1个、省级中心示范站2个; 投资3996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群众17.9万人;投资1.2亿元,修建出村道路230条260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目标。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医疗、教育、住房、计生等专项救助和灾害救济、临时救济为辅的社会救助体系;35.9万人次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实惠,累计发放补偿款1.112亿元,20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基本建立了以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4.3万名城乡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就业和养老服务工作形成亮点。探索形成了“培训、鉴定、职介、就业”四位一体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模式,完成技能培训7.4万人次,新增就业5.8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786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创新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区级养老服务机构12家、社区养老服务站21个,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为补充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未央模式,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

——过去五年,坚持服务创新,致力自身建设,是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以强化服务为导向,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方位提升推动发展能力,政府建设展现新的活力。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监督,286条人大代表建议、289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到100%;坚持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聘请区政府法律顾问团和专家顾问团,建立政务决策咨询机制,规范政府行政行为,被评为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全市唯一的省级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示范区。创新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全省首家推行“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建立了“一三一”工作机制,累计办理群众意见建议13142件,“西安未央网”在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位列全国前茅、排名全省区县第一;成功搭建区级融资平台,成立区金融业发展指导服务中心,累计筹融资近65亿元,为城市建设和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区”和全市唯一的“陕西省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区”称号;建成“区党务政务服务中心”,累计受理事项12730件,按时办结率100%。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集中开展“依法城改、公廉拆迁”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对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设计、施工等进行全程监督;全面实施效能监察,推进政风行风建设,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政府工作效能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过去五年,坚持全面发展,致力争创一流,是各项事业喜获丰收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标准,高层次打造工作亮点,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平安区创建深入人心,“两率一度”逐年提高,成功跻身“省级平安区”行列。建成区信访接待中心、街道综治中心、社区(村)调委会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创新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创成省级信访“三无”区。“五五”普法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全面启动,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区”、“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四有”安置帮教创新模式在全国推广。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努力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公平普惠,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被命名为“2011—2015全国科普示范区”。依托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丰富和拓展服务内涵,荣获“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建成176个社区(村)文化体育广场,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被授予“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大遗址保护工作有序推进,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区”。残疾人事业长足发展,成为中残联“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项目重点试验区”。推动双拥共建,连续7次获得市级“双拥模范区”,2010年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区”。统计工作务实求真、科学规范,被评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和全市唯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质量兴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荣获“质量兴省先进单位”、“陕西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达标区”称号。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提升服务水平,荣获全市唯一的“全国价格监管服务先进集体”。坚持审计关口前移,创新“审计提示”,监督服务并重,被评为“全国审计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加强农业机械管理,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档案综合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顺利通过省档案工作目标管理AAA级认证和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验收。创新开展妇女儿童工作,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区”称号。在全市率先成立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在全省率先推行安全生产委托街道执法机制,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此外,人防、武装、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效,防震减灾、地方志、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未央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加速聚集的资源优势,面对繁重的征地拆迁任务和巨大的资金筹措压力,全区上下不等不靠、敢为人先,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打造了一支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连续三年进入全市目标考核优秀等次,连续四年进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未央以行政新区的崭新形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离不开历届区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更凝聚着全区80万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位列席人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驻地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未央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发展启示良多,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未央历史性跨越的成功实现,就是因为准确把握了“由乡变城”、全面转型的阶段性特征,做到了五个“始终坚持”: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立足区情,明晰方向,调结构、育产业、促增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始终坚持以城市改造提升为主要抓手,抓城改促项目,抓项目推城改,深入推进区域开发,全面快速推进城市化,集中展示城市形象。

——始终坚持以统筹区域发展为重要途径,把未央的发展融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大局之中,全力推动与“三区一项目”融合发展,实现共建共赢。

——始终坚持以开拓创新为源动力,更新观念理念,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现实需求,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些经验体会,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效果,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未央当前正在经历一场建区以来最大的社会变革,在“由乡变城”、全面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阶段性矛盾和问题:工业发展空间缩小,三产尚未形成规模优势,非公经济体量相对较小,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投资拉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构建以三产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还需加力推进;遗址区内外形象反差较大,建成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城市管理顽疾尚未完全消除,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实现全域高水平城市化还需加力推进;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区建设、市民教育、民生保障、维护稳定等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还需加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还需加力推进。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冷静审视,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保持登高致远的境界、敢为人先的气魄、开放包容的气度、勤廉实干的作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未央承前启后、全面跨越的关键时期。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持续推进,随着重点区域开发的纵深推进和城改效应的集中显现,可以预期,未央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大遗址、大交通、大水系等优势资源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挖掘,项目聚集、投资拉动的强度将更足,人气聚集、消费驱动的力度将更大。我们坚信,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改变,城市形象加速提升的势头不会改变,人居环境提速优化的势头不会改变,我们完全有条件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未央在未来五年实现更大的跨越。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快速推进全域高水平城市化为主导,提升区域城市形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加快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和区“十二五”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围绕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的发展定位,遵循以国际化的视野定位未央、以科学化的方法建设未央、以市场化的机制发展未央、以现代化的标准提升未央的发展原则,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总量力争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保持1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5%和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幅11%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

——二产增效、三产增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先导区。按照“淡出一产、优化二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推动大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支持建筑业稳定发展;依托遗址、生态等优势资源,全力打造以文物展示、生态观光、实景演出、影视制作、休闲娱乐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集群;以实施传统商贸业整合提升、商圈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培育、新兴商贸业扶持工程为支撑,举全区之力实施“商贸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形成未央路、西安北站、北二环沿线、太华路等“四大商圈”和凤城五路、渭滨街等区域性商业街区,商贸业成为全区主导产业;加强与“三区一项目”协作共建,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会展、文化创意、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用产业夯实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到2016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全区商业经营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体系完善、功能优化的现代都市产业新格局基本建立,未央成为集中代表西安城市实力和产业发展方向的经济增长先导区。

——以拆促建、以建促管,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形象展示区。按照“规划引领、配套跟进、文化挖潜、生态提神”的思路,立足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定位,加快完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加速推进重点区域规划深度研究,尽快形成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城市规划的梯次性和操作性;以实现遗址区外无村庄为目标,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和重点区域综合开发,基本完成以“农业百分百转型、农民百分百转居、农村百分百转社区”为内容的“三个百分百街道”创建任务,加快构筑以城市主干道和轨道交通等为支撑,以次干道为补充,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路网体系,提升道路通畅能力;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严格按照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以遗址公园建设为统领,完善遗址区基础设施,提升大遗址的观赏性和体验性,打造“零距离”感知汉唐文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力推进朱宏路、西铜高速、渭河城市段、浐灞河“四个生态带”建设,做好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两个国家遗址公园”绿化美化,打造“水在绿中、绿在水间、城市生态与历史文化浑然一体”的“四带两片”生态区,以道路绿化、公园建设、绿地广场建设为补充,形成局部有亮点、整体有特色、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城市生态体系;建立覆盖全域的数字化、标准化、网格化城管格局,形成街景靓丽、管理规范、文明有序的区域形象。到2016年底,西安北站、行政中心、汉城湖、太华路、大兴新区未央区域、草滩大学城、北二环和未央路沿线等重点区域成为亮点区域,汉长安城遗址区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遗址公园基本建成,未央成为集中代表西安城市品质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形象展示区。

——标准更高、覆盖更广,着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打造人居优美与民生优裕相得益彰的现代都市宜居区。按照“以人为本、以需为先、公益为主、利民为重”的思路,扎实推进城改富民、素质提升、全民社保、便民服务“四大民生工程”,坚持把城改安置作为最重的民生,严格落实房屋质量“三审验”制度,实现被拆迁群众平稳回迁;出台新集体经济组织监管办法,规范城改安置商业用房经营管理,保障群众长远收益。以创建省级教育强区为目标,全面高质量完成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市民培训教育,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整体素质。采取更加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积极探索出台鼓励适宜人群参与社会保险的优惠政策,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应保尽保。以区、街、社区(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站(室)建设为基础,加大科学普及、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购物休闲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群众宜居度和满意率。到201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分别达到51400元、23200元;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人口计生事业和社会保障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市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未央成为集中代表西安城市价值和城市新生活的都市宜居区。

——基础做实、制度做细,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造社会文明与安定和谐共促双赢的社会管理示范区。按照“理念更新、资源整合、标本兼治、共同参与”的思路,以服务行政中心为切入点,强化政府服务职能,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畅通网络问政平台和民意诉求通道,健全依法科学决策机制,全方位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探索通过购买服务、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政府有需要、群众有需求”的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模式。将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严格落实“三有一化”,积极整合各部门的社区服务功能和资源,方便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服务。加快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享受住房保障、子女入学、人口计生、医疗卫生、就业培训均等化公共服务创造条件,促进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更好地融入城市。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制,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体系,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探索实施网格化、数字化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到2016年底,以政府统一协调为主导、社区(村)自治为基础、非营利组织为中介、职业化队伍为支撑的全方位、网格化社会管理格局和预防、发现、处置、反馈、评价“五位一体”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未央成为集中代表西安城市文明和社会发展活力的管理示范区。

——作风求实、服务求优,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打造阳光透明与清廉高效协同并举的执政为民模范区。按照“提升素质、规范运转、追求高效、维护公平”的思路,以适应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学习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创新型政府、务实型政府、廉洁型政府。准确把握新时期政府工作特点和规律,树立“学习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建立健全学习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保障机制、考评机制,推进学习工作化、常态化、规范化;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为基本责任,在政府系统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法律教育培训活动,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规范,全面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搭建政府创新平台,优化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实施“大信息、大城管、大社保”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人口、地理、社保、社会管理等信息资源,推动形成公共服务事项“网上集中受理、在线协同办理”工作格局,实现数据资源实时共享、动态更新、高效便民;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紧抓事关大局的重大问题、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强化“为民”、“落实”、“作为”意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以预防和惩治腐败、效能监察、作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权力公开透明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大事项的监督管理,落实行政监督、行政问责制度,强化审计、监察职能,不断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查处渎职侵权和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到2016年底,“五型”政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明显增强,未央成为集中代表西安城市发展理念和政府服务水平的执政为民模范区。

三、2012年主要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的起步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全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2‰以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要着力在“四个集中攻坚”、“三个继续保持”、“四个持续提升”上狠下工夫:

(一)抓好“四个集中攻坚”

集中攻坚安置回迁。将2012年确定为“安置回迁全面突破年”,严格落实回迁责任,完善定期研判和联席会议制度,集中解决手续、资金、土地等突出问题,确保李下壕、先锋村、联合村等已拆迁村安置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对已开工项目全程监管,实时掌握项目投资进度、形象进度和工程质量,严厉打击干扰项目施工的违法行为,确保安置项目有序推进,力争11个村平稳回迁;对可能存在延期回迁问题的村庄,提前落实延期过渡费,及时兑付应得商业收益,切实保障群众权益。严格规范无形改造工作程序,在充分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前提下,全面加快农转居、经济体制改革、撤村建社区工作步伐,力争完成5个村农转居、5个村经济体制改革、20个以上村撤村建社区任务;研究制定城改村股份制经济组织管理指导意见,完善监管体系,规范经营管理,保障群众长远收益;落实改造主体责任,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城改村民养老保险办理,力争年底前完成2万人参保目标。

集中攻坚商贸业培育。一是全力打造“四大商圈”。按照“两年抓建设、三年见成效”的思路,启动实施“商贸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大型商贸项目建设为引领,带动区域综合开发、商业街区及社区便民商业服务体系建设,力争2012年全区新增商业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在未央路南段区域,推动总投资20亿元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深国投未央印象城”项目启动建设,力促总投资30亿元的“盛龙广场”项目建成开业,加快老三届·首座、未央大厦等总部经济大楼及肖家村城改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二府庄路政法巷综合开发项目,现代化城市商业中心布局基本成型。在西安北站区域,推动总投资200亿元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龙之梦新城”项目、总投资19亿元的西部中药材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启动建设,加快长乐东苑、长乐西苑商业安置项目建设,城市新商圈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太华路沿线区域,推动总投资81亿元的大型城市综合体“万达商业广场”项目启动建设,加快道路沿线红旗村、曹家庙、三家庄等城改商业安置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凤城八路、渭滨街、凤城五路商业街区,并逐步将便民商业服务向社区延伸,区域性商圈商业氛围日益浓厚。在北二环沿线区域,推动总投资9.5亿元的“和生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项目”、总投资8亿元的大型建材家居购物中心“红星·美凯龙”项目建成开业,力促总投资4亿元的“锦园君逸商业广场”项目启动建设,加快道路沿线建材家居、餐饮娱乐等业态集聚发展,区域性商业中心建设初具规模。二是全面加强服务保障。成立区商贸业培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级领导包抓商圈工作机制,做到“一个商圈、一套人马”;研究出台《关于扶持商贸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设立1000万元专项发展基金,加强商贸项目招商、建设、管理和奖励扶持;以商圈规划为中心,加快编制完善产业规划、街区规划、项目规划、配套规划,引导商贸业科学有序发展;以“四大商圈”为主题,在各大媒体集中宣传推介我区商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吸引国内外商业“巨头”投资未央。

集中攻坚市政设施建设。坚持将市政道路建设与项目带动、整村拆除、土地储备相结合,扎实做好31条市政道路征地拆迁和环境保障工作,确保秦汉大道等16条道路建成通车,推动尚华路等15条道路加快建设,基本消除城市“断头路”。全面梳理道路、水、电、气、暖等城市配套滞后问题,分类制定对策,落实部门责任,加大与上级部门对接协调力度,争取尽快列入市政建设计划,为各类民生项目、产业类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全年新建公厕20座,人行过街天桥1座,全面完成地铁三号线征地拆迁和市上下达的公共停车场、垃圾压缩站、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集中攻坚遗址区保护利用。积极申请设立汉长安城遗址区综合管理机构,理顺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为实施大遗址整体保护利用奠定组织基础;以打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为重点,集中开展综合整治,巩固保护成果,为推进遗址区保护利用创造条件;加快遗址区保护性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樊丰生态园、未央宫遗址公园建设和景区绿化工作,做好汉代路网恢复和遗址本体保护工程,以科学创新模式展示遗址风貌,为顺利通过丝绸之路“申遗”验收做好准备;争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农村环境卫生城市化管理,加快解决遗址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稳步提升遗址区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抓好“三个继续保持”

继续保持二产稳定增长。加快研究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为大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提供全方位服务,力促中石化西安分公司油品质量升级技术改造工程、青啤产能升级项目就地启动实施,帮扶中石化西安分公司、西航工业总产值顺利实现过百亿目标;加强与沣东新城和经开区合作共建,注重产业布局衔接,坚持错位联动发展,推动未央六村堡工业园加快建设,保持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高度关注建筑业发展走势,完善支持服务协调机制,建立重点企业联系人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保持建筑业高速增长态势。支持西安重型机械研究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和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着力解决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法律、融资、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服务,推动非公经济转型升级;加大财税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非公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继续保持投资拉动强度。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优先将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投资效益好的,涉及商贸、工业技改、城市基础设施、城改安置、社会事业等方面的142个重点建设项目列入重点项目计划,其中重点在建项目97个,计划投资132.65亿元,前期项目45个,计划总投资716.93亿元。坚持重点项目动态管理制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瞄准中央、省、市支持重点,积极策划包装一批成长性强、附加值高的产业类项目和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项目储备。加快完成区级融资平台转型,进一步强化“财政保运转、融资搞建设”的理念,积极盘活国有资产,参与收益性项目开发,全年完成筹融资3亿元,为政府类投资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继续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一是切实加强平安创建。加快整合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以车站、校园、社区(村)及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全面加强技防设施建设,确保重点区域电子实时监控全覆盖。加强各街道、社区(村)、企业巡防队伍管理,建立24小时巡查制度,有效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不断提升“两率一度”。以防灾防火、食品安全、建筑工程安全为重点,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提升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大日常检查和专项整治力度,加强应急信息报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二是切实加强信访维稳。按照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事要解决”意识,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城改安置回迁、村委会换届选举等工作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调处机制,强化措施,及时跟进,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完善信访案件领导包抓、动态研判、分类化解机制,研究制定化解措施,加大信访案件跟踪督办力度,集中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案件,杜绝群体性事件发生。认真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和社会舆论引导工作,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抓好“四个持续提升”

持续提升城市形象。一是创新实施城市管理。以行政中心、西安北站、未央路等区域为重点,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建设,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促进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推广“人机结合”的市容保洁作业方式,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城市化管理,维护城市良好形象。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完善渣土车股份制管理模式,对朱宏路等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抑制扬尘污染;严厉打击渣土车无序倾倒、超速、超载等行为,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扎实推进绿化美化。以三环路、朱宏路等城市主干道和行政中心、西安北站、汉城湖、未央湖等区域为重点,精心实施道路、屋顶、建筑立面绿化和拆墙透绿工程,加快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小广场、街心广场建设,完成文景山公园及宣平门等10个绿化广场建设任务,新栽大树500株,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创建园林式单位4个、园林式居住区5个。配合做好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汉城湖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幸福渠中段治理工程,持续改善未央水环境。

持续提升社区建设水平。一是加快完善社区建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制定社区管理办法,以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为切入点,建立社区居委会工作考核制度,提升社区规范化管理水平。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扩大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居民行使民主权利。二是严格按照社区建设标准,从规划环节入手,保证新建小区社区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场所落到实处,确保社区办公用房达到300平方米以上。三是加大社区便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增强社区就业再就业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生活性商业服务、福利服务功能,更好的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四是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鼓励应届大学生到社区工作,提高社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五是精心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社会公益、慈善帮扶等活动,着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一是千方百计促进增收。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强区富民的重要手段,以城改群众、应届大学毕业生为重点,强化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发挥职业鉴定中心作用,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8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万元,以创业促就业,夯实群众增收基础;探索形成城改村民商业安置用房统一管理、集中经营、按股分红的运行机制,制定出台房屋出租管理指导意见,稳定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扎实做好城镇、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继续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工作,逐步扩大参保范围,加快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三是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管理机制,积极引进高水平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区中医医院迁建、区卫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配合做好市中医医院、市第三医院建设工作,为优质医疗资源在未央加速聚集创造条件。四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双高双普”和“教育强区”创建工作,优化调整全区教育资源布局,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投资1.5亿元实施文景学校、市五十八中学新校区、未央职教中心北校区等项目建设,全力做好西安高级中学施工环境保障。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建成1所区级示范幼儿园和8所街道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三名工程”,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五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开展“省级文化先进区”创建,加快区全民健身中心和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享受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积极实施“优生促进、母亲健康、计生家庭创业”工程,扎实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稳定低生育率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性别比平衡,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继续以创建“食品安全放心区”为抓手,扎实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以重要节假日为重点,加强市场监管,稳定物价水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持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一是打造学习型政府。坚持区长办公会、政府常务会议学法、中心组学习等制度,完善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开展争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领导干部”等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使学习成为政府了解新情况、把握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有力抓手,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举措,转化为依法行政、科学施政、为民理政的实际本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二是打造法治型政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定期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听取各界人士意见,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公开、有效运行;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创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环境。三是打造创新型政府。以为民便民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为领导干部提供创新平台,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打造目标一致、思维活跃、敢于突破的政府团队。依托区级电子政务平台,积极开展省级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区工作,加快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民互动,推行核心业务网上办理,为群众提供更加阳光透明、优质高效的服务。四是打造务实型政府。以执政为民为根本,加快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切实将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将群众的困难抓在手中,集中解决安置回迁、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为群众排忧,帮群众解难,让群众安心;加快完善区党务政务服务中心、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站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五是打造廉洁型政府。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重点项目专家评审等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对征地拆迁、城中村改造、政府采购、项目建设、行政审批、人事安排等方面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坚持勤俭节约,改进文风会风,规范文件简报,推行无纸化办公,降低行政成本,树立高效廉洁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未央,历经了农业和乡镇企业跨越发展的辉煌;今日的未央,迈上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的新征程。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抢抓机遇,锐意创新,务实奋进,争创一流,用智慧谋划未央,用汗水建设未央,用成果展示未央!为把未央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先导区、城市形象的展示区、现代都市的宜居区、社会管理的示范区、执政为民的模范区的“五型城区”,为未央的明天更美丽、更富裕、更幸福,让我们共同努力、并肩奋斗!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区委、区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利用3年时间,每年安排重点项目100个以上,3年累计投资超过500亿元,通过实施高强度重点项目建设,为扩投资、保增长奠定基础。

【“四纵二横”城市主干道】指贯穿我区的北辰大道、太华路、未央路、朱宏路四条纵向和北二环、北三环两条横向交通主干道。

【百村城改计划】指我区提出从2008年起,利用3—4年时间,完成100个左右村庄的城中村改造,全力加快未央城市化进程。

【“122”城市管理体制】指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针对社区实行的一项管理体制,内容是:每个社区明确1名城市管理人员,相对固定2名城管执法队员,聘用2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机构,将城市管理工作延伸到社区,建立起市、区、街办、社区四级城市管理网络。

【五险】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种保险。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国家基本医药制度可以改善目前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

【两率一度】指平安创建工作中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对政法机关、政法干警的满意度。

【信访“三无区”】指无群众进京非正常访,无群众赴省到市集体访,无1年以上信访积案。

【“四有”安置帮教】指我区打破对刑满释放人员“先刑释解教,后安置帮教”的常规,主动前移端口,与监(所)接茬,在全省率先推行“在监(所)有人教,出监(所)有人接,回归有业就,社会有人帮”的安置帮教工作新思路。

【政府网络发言人】为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开拓政府与网民正式交流的官方通道,我区于2009年9月推出了“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按照“一三一”工作机制的要求,一天之内查看认领相关建议意见,编印《每日新闻快报》,报送区委、区政府领导;三天之内由相关街道、部门提出办理意见;经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后,一天之内以“未央区政府网络发言人”名义向网民反馈,形成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解民忧的长效机制。

【三有一化】指在社区建设中,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

【六个未央】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加快未央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发展战略。具体指“生态未央、畅通未央、平安未央、文明未央、惠民未央、宜居未央”。

【商贸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切实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商贸业,我区计划从2011年至2013年,通过规划引领、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和政策扶持,全区建成商业用房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保持在19%以上,商贸销售额较2010年翻一番,商贸业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最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基本建成城市商圈、区域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社区商业四级商业服务体系。

【三个百分百街道】即在全区各街道开展“农业百分之百转型、农民百分之百转居、农村百分之百转社区”创建活动。

【房屋质量“三审验”制度】指在城改安置楼建设过程中,为保障房屋质量而采取的村民代表小组审验、专业队伍验收审验和交房后村民自行审验相结合的房屋质量审验制度。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指我区贯彻落实省市部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工作措施。到2013年,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左右,每个街道建成1所独立园舍的街道示范幼儿园,全区幼儿教师数量和素质基本满足幼儿园保教工作需要。

【三名工程】为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结合我区教育发展实际而制定的名师、名校长、名校工程,简称为“三名”工程。

【双高双普】是“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简称。

下载西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1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地质地貌有秦岭山区......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 月 日在 镇第八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第八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

    2008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3月26日在昭通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王敏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9年 3月 11日在广州市黄埔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杨雁文 各位代表: 我代表黄埔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涂茨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张茂豪 2014年1月10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涂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3月3日在温州市龙湾区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龙湾区区长 陈玲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

    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0年2月22日在周口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周口市人民政府市长 徐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