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七大报告对人才工作的论述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为未来五年和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就人才工作而言,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新亮点,充分彰显了党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反映了我们党加强人才工作的新认识、新思路、新举措。这六个新亮点是:
一是首次将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列
提出。将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列提出,这在我党文献中尚属首次。在这里,十七大报告对人才强国战略的战略地位予以了明确:即人才强国战略是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等重要的发展战略;是比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部门、行业、区域发展战略层次更高的发展战略;是国家三大一级发展战略之一;实施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二是首次提出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造就、拥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不能造就、拥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和技术领军人才,就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而目前我国能跻身国际前沿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状况很不乐观。据相关统计,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很不相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差距很大。因此,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应当成为我国科技界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三是首次提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哲学社会科学虽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但作为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科学体系,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宝贵财富。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无疑应当走向世界,服务世界,此为其一。其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走向世界的过程,既是向世界展示和服务世界的过程,又是向世界学习和提升自我的过程,还是吸纳世界优秀成果为我所用的过程。
四是首次提出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近年来,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但提出注重一线创新人才的培养则为首次。这是由一线创新人才所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线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沿,存在大量复杂的实际问题,迫切需要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去解决。同时,一线往往条件更艰苦,处于一线的主要是年轻人,因此,对一线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应特别关注。
五是首次从转变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高度,提出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是我党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要求,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六是首次从统筹人才发展的高度,强调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这里,统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与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对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等各个开发环节的统筹,对人才培养资源、人才激励资源、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等各种开发资源的统筹。用统筹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抓人才队伍建设,是十七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体现,是人才工作思想方法的重要创新,将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篇:十八大报告对人才工作的论述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第三篇:十七大报告对教育问题的论述
十七大精神学习体会
十七大结束后,我们及时组织了省直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交流座谈会,其中有很多高校的专家学者就十惯于七大中提出的教育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我也就自己学习中的体会,对十七大报告中的教育问题谈点认识。
在十七大报告中,教育被当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以相当大的篇幅给予了重视。在总书记讲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问题时,我们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虽然有关教育的文字篇幅不多,但字字千金,切中要害,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新的部署,也为今后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可以用几个词来总结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论述: 第一是优先。报告从民族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1
育”,“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优先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是民生。十七大报告将教育问题从以往党代会报告的文化建设范畴改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范畴,表明教育问题事关民生,事关和谐社会建设,也反映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格局中重要地位的新思考、新认识。十五大报告说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由此可见,教育的基础地位更高了,上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
第三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习惯、能力、价值观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阶段。同时,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一所好的学校要有好的办学理念、好的办学设备,关键要有一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基础。
第四是公益和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是这次报告中对教育定位的一个新的表述,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并表示将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一方面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
育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和决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是一个惠及大众的事业,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理念。报告中也同时强调了要促进教育公平,因为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受教育的权利是每个公民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发展对人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教育公平的核心应该是“两个确保”,确保人人实现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人人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机会,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教育公平和教育公益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坚持教育公益性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将会更好地保证教育的公益性。
深刻领会报告中“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论述,明确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不仅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职工之家的教卫科工会,应在组织、引导、服务、维护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兴则教育兴。造就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也是维护教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广泛开展建功立业活动,激
发教职工的创造活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献计出力。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引导教职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使广大教师成为高尚品德的秉承者。通过大力宣传,选树典型,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着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的协调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帮助广大教职工解决好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教代会制度是学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是广大教职工有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内在要求。应按照十七大报告中关于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各项制度,规范教代会的运行,全面落实职代会各项职权,使教代会充分发挥利益诉求和权益维护的作用,充分体现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为促进发展、推进改革、保持稳定打下良好基础。
四是要促进发展和谐劳动人事关系,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加强源头参与,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推动《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完善劳动人事关系协调机制,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抓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促进发展和谐劳动人事关系,维护广大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拥有13亿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变人口压力为人才动力、变人口数量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转变,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卫科工会的工作也同样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团结和带领教卫科系统广大职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全面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
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具体体现,从而把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是十七报告的灵魂,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十七大报告的始终。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致力于解决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积极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包括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把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 “ 科学发展观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确立其作为 “ 重要指导方针 ” 的地位,并将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作为一个部分深入阐述,使我们对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丰富内容有了更为简明扼要的把握。
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所谓一脉相承,主要是指主题的一致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显而易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创立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因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共同主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这一理论体系,是极其重要的。从实践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上看,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它 “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有着自己要回答并解决的重点课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就与时俱进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指出: “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是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是对 “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 问题的集中而全面的回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分别有自己集中回答的重点课题,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矛盾的充分暴露有一个过程,我们对这些矛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会经历一个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则需集中精力予以研究和解决。对于发展问题,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是重视的,取得了不少认识成果。但从总体上说,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特别是如何发展问题,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日益深刻、不断完善的长过程。比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比较关注的是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在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忧心,“ 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 ”。1 但在我国经济增长已连续四年高达 10% 以上的今天,投资率居高 50% 以上,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我们关注的重点就不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应放在经济发展质量上。因此,我们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 “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还体现在它是对进入当前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深刻而全面的把握。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也没有变。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将其概括为八个方面: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八个特征实际上就是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什么,最根本的还是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全面体现了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科学制定的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 “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是完全一致的。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继续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因此,“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是广义的发展,不仅是指经济建设,也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还包括人的发展。因此,胡锦涛同志指出: “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把握第一要义,落实第一要务,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 “ 又好又快发展 ”,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胡锦涛同志指出: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最重要的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 “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不仅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作用,解决了 “ 靠谁发展 ” 的问题,而且也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取向,解决了 “ 为谁发展 ” 的问题。因此,要 “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为,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就是改善民生。十七大报告在 “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部分充分阐述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社会稳定六大任务,明确提出 “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深刻而生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的协同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实现全面发展,就是要 “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含着诸多的环节和方面,其中哪一个环节和方面薄弱或者出问题,都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矛盾是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要求。实现协调发展,就是要 “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发展要有活力,资源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不仅要考虑到代内公平,也要着眼于代际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要 “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的整体性。统筹兼顾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的正确处理全局性重大关系的重要方法,做到统筹兼顾,就是 “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 “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不仅扩大了统筹兼顾的重点范围,使之覆盖了利益关系的统筹、国内国际关系的统筹,而且进一步突出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方法论的层面上最根本的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体现着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从而要求全面与重点相统一。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点要求,这就是: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些要求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而且突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的全方位的指导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制定了党的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基本路线。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始终不渝地坚持了这个基本路线。对于这个基本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胡锦涛同志这次郑重强调: “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深刻揭示了党的基本路线对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其重要性,对于实现科学发展的巨大保障作用。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对于三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作了深刻阐释,指出: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特别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称之为 “ 兴国之要 ”,是首次作出的高度评价,进一步突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最根本要求。党的基本路线的三个主要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在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上,明确表示反对的错误意见不多,时常出现的模糊认识是片面地只讲其一,忽视甚至不讲其他,从而导致在实践中犯了 “ 左 ” 或右的错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统一与结合。因此,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 “ 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邓小平同志曾再三告诫全党: “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的明确表态是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深切告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本原因在于 “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依据十七大报告,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重点把握的:一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手段主要有两项: “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其中公平正义居于突出位置。这是因为 “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两项手段实际上也是两大任务。温家宝同志指出: “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与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原则和着力点。2005 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这六个基本特征称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这次在十七大报告中得以重申。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还明确把 “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 原则 ”,并提出 “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 “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对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巨大作用要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 “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正是依据于这个基本的判断,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首先是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因此,胡锦涛同志提出: “ 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也就是说,既要有改革的坚定性,又要注意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改革的正确性。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重点放在体制创新上。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体制创新来实现。因此,“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经济体制是这样,政治体制也是这样。“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的三枚棋子,三者相辅相成。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 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只有人民生活改善了,改革的动力才能强盛,发展的势头才能良好,稳定的状态才能保障,人民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确定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取得了重大成果。今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 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按照党中央的部署,“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 “ 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进一步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以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精神,“ 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使我们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五篇:《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心得
《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论述摘编》学习
心得
当前世界,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能够带动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所以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而创新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我国13亿人口蕴藏的智慧是无限的,是最为宝贵的。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合理的运用人才关系一个国家的未来,想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发现人才,凝聚人才,还必须大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党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抓住机遇,战胜一切挑战,把“四个全面”落实到实处,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实处,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继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关键都在人才,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盛世,当局的执政者都重视人才,网络人才、善用人才。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一直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政务大小,以人为重”,“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这些无不在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有千里马,也得有伯乐,所以我们不光要凝聚人才,我们更要善用人才,我们要不拘一格的用好人才,把党内和党外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为我国的建设队伍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