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中农村集体经济锁定“三个翻番”
吴中农村集体经济锁定“三个翻番”
到“十二五”末,总资产要超300亿元,总收入要达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3万元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抓手。记者获悉,走在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前列的吴中区今年明确,农村集体经济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三个翻番”: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翻一番,超300亿元;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翻一番,力争达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2.9万元,力争3万元。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吴中区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去年,该区镇村两级集体总资产达162.7亿元,占全市的18.23%,其中,村级集体总资产63.5亿元,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全区镇村两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4.4亿元,其中,村级稳定收入7亿元,村均546万元,全区有23个村级稳定收入超千万元村,占全市总数的四分之一;全区农村各类合作社年分红达2亿元,持股农户户均分红最高的村达2.6万元。
吴中区委农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谋划“十二五”发展时,吴中区提出了大力发展外资、民资、国资、集体经济“四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从招商引资、税收政策、土地支持、融资、授信、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集体经济同等待遇。今年4月底,该区还专门召开了全区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会议加快推进。5月21日,该区又举行了农村集体经济十大集团成立大会,十大集团由10个镇(街道)集体资产经营公司和96个社区股份合作社共同出资组建,涉及股农8.5万户,将为该区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打下坚实基础。“如今的吴中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正从‘扩面’转向‘提质’,深入走市场化发展道路”,该负责人说,为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个翻番”目标,吴中区将努力实现“六个力”:壮大资产实力,提升集体资产总量;增强发展动力,加快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改革活力,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挖掘增收潜力,促进集体经济协调发展;彰显特色魅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提高管理能力,保值增值集体资产。其中,提升集体资产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按照计划,到“十二五”末,该区的镇级集体资产、村级集体资产和合作社分红均将有大的发展提升,镇级集体资产总量要达200亿元,村级集体资产总量要达120亿元,全区40%的村集体资产达1亿元,40%的村收入达1000万元,全区合作社分红总量力争翻两番,即确保6亿元,力争8亿元,户均确保5000元,力争6000元。
据悉,通过努力,吴中区将打造“三个一批”,即打造一批总收入超亿元的旗舰型总社联社、集团公司;打造一批村级收入超3000万元的集体经济发展标兵村;打造一批标杆型、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来源:苏州日报)
第二篇: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
陈垣霖 2013级农村与区域发展 21131233001 农村集体经济亦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很大。传统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区域性农村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实行某种程度的合作经营,在分配上实行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的集体所有制经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较大突破。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从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演变过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变了原来集体经济集中经营、集体劳动、集体分配的管理体制,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制。在承包制下,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有利于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首先,它扩大了农户的经营自主权,使土地、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源得到了比较合理的利用;其次,它突破了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坚持基本生产资料如土地、重要自然资源和农田水利设施仍归集体所有,同时保留了某些必要的集体经营,如制订生产计划,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兴建和管理农田水利设施,安排国家和集体用工,统筹协调和实施不同程度的统一经营项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等。但由于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村集体经营的比重不大,集体的实力较弱,这就需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充实集体经营的内容,增强集体经济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同时,全国各地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大力发展集体统一经营和乡村企业,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出现了乡村办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拓宽,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逐步由农业向工、商、建、运、服务多产业拓展。农村集体经济经营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向更高层次跨越。随着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引入了承包制、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经营形式,打破了社区和所有制的界限,不断发展与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及外国企业合 作,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对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组合,出现了一大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新型集体经济形态。
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的划分,农业专家王景新在对我国新形势下农村村域经济发展进行的大量调研之后提出,我国农村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经济实体,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一,农户家庭经济继续维持村域经济主体的地位;其二,以行政村、组为单位的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继续发展,在东部及一些发达村域,集体经济能力逐年增强,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其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企业合作与合伙企业)及私营企业等在村域内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它的资本积累和收入能力正在赶上或超过农户,逐渐成为村域经济中最具备活力最强大的支柱和主体。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指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实现形式和路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的模式对经济效率具有重大的决定性影响,同样的资源享赋和经济条件,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将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引入了承包制、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多种发展模式,打破了社区和所有制的界限,不断发展与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及外资企业的合作,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对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组合,出现了一大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新型集体经济形态。从全国来看,主要形成了苏南模式、华西模式、珠江模式、南街模式四种比较成功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许多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广东省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模式:(1)征地补偿收入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各种开发园区和城镇周边地区的农村,这些地方的村社将征地补偿收入作为启动资金,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毗邻港澳台等有利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兴建厂房商铺出租、创办乡村集体企业等多种途径,运用股份制、租赁制、承包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行政手段扶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东南西翼和粤北山区的贫困村,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扶贫、领导挂点扶贫、工作队驻点扶贫、部门挂钩扶贫及结对帮扶等形式,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输血造血。(3)自我谋求发展型。这类村庄具备基本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一定的山林、水电等可供开发利用的集体资源,村庄领导班子团结有力,主要通过开发集体资源依托龙头企业,为家庭经营提供服务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制度和结构上的缺陷,并由此导致了其功能上的障碍。
一、制度缺陷问题。(1)管理体制落后。我国现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仍 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模式,即乡村两级都带有浓厚的行政和计划色彩。土地所有权 归属不清。农村土地制度是当前理论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土地所有权制度不清是核心。因为农村土地从理论上属于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不具有最终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没有利益保障,也没有土地证等土地界定证明。民主管理难以落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的民主管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落实。虽然一些地区采取许多措施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进程,如财务公开制度、村民选举制度等,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结构缺陷问题。管理结构混乱,职责不清。乡镇和村两级都是独立的主体,其职责应是明确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和村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村一级根本没有独立性,村级行为就是执行乡镇任务。由于没有制度约束,乡村两级权责分不清,管理交叉混乱。组织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乡(镇)、村和农户是三个独立的主体,有着各自的行为目标,而乡村级目标因各个领导不同而具有多变性,导致农户与乡村级目标经常出现矛盾,致使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率低下。功能障碍问题。任璨体经济组织职能弱化。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的集体经济组织处于一种松散或半松散状态,其组织和联合功能几乎丧失。集体经济组织不能代表广大农户的利益,也不能保护农民的利益,更不能为广大农户谋利益,农民对集体组织十分不满。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沉重,失去了。统。的功能。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但由于认识的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分。轻。统。的思想,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在推行联产承包责
任制初期,许多地方将集体资产分光、吃净,有的地方集体资产无人管理,浪费严
重。许多集体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加上各部门收费繁多、政府平调以及农户 对集体欠款等。空壳村。现象比比皆是。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举措
1、观念认识转变:重新定位集体经济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并不是要走人民公社的老路,更不是否定家庭经营,而是倡导新型的、股份制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十五大报告曾提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发展。从而明确了集体经济的实质,即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强调的是共同劳动,共同积累,按劳分配,民主管理,劳动者的资本联合强调的则是劳动者拥有产权,按资分红。然而,过去我们只承认了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弱化以至否认了集体经济还具有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特征。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赋予集体经济新的内涵、新的定义,就是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行股份合作制,坚持土地股份化,农民股东化,产权明晰化,经营股权的原则,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股份合作制是在家庭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生产要素联合,重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乡镇集体企业由承包经营走向资产经营和产权改革的一种新形式,也是按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实践。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坚持搞市场经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提出的历史性任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人民公社解体和重新构建了农村的微观经济组织。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家庭经济为适应自身发展需要和克服家庭组织难以适应扩大生产规模之弱点,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产权制度安排来发展生产要素的联合和重组,协调由资产联合、重组形成的新的经济关系。因此,从承包制走向股份合作制,是改革进入产权领域的需要,也是集体经济进行产权改革的新形式。
2、人才管理创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村级管理人才缺乏是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有大批大公无私、责任心强、有经济头脑和组织协调与指挥能力、有开拓精神的干部。随着基础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应该提高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的村干部质量,为保证候选人的质与量,村级干部候选人不应被动地服从本村有什么人选什么人地状况,应该积极扩大高素质村干部候选人的有效供给,要通过引入市场观念,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为社会各个阶层中有志到农村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有一定人才储备的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后备力量。受农村的复杂地缘、血缘关系、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行相关法律的限制,每年政府应该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土生土长地本乡高中毕业生,送他们到相关院校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回村参加管理建设,在治理村庄的过程中接受基层民主的锻炼,以便日后可以通过村民选举的方式当选,以新的理念治理村庄。
3、组织载体创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求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双层经营体制的载体,坚持农村公有制,必须坚持不懈地健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不少地方采取乡党委乡政府乡经联社和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的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一般是村支两成员兼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农村经济组织与村级党政组织高度重合,形成了所谓的一套人马(村庄干部)三块牌子(村党支部,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中间站着一个人(支部书记主持全局)的党政社三者同构的格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挥的是经济管制功能,从而不能市场经济的逻辑发展农村经济。因此,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该改变过去以管制为主的职能,转变为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服务型组织。
4、产权制度创新: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转变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本质是,改变农村集体经济过去那种村社自然人天赋产权式的公有制为劳动者的份额共有制,实现集体资产在成员间的份额共有。词较理想的形式是社区股份合作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股份制)。农民在这种新型集体经济中的财产份额是量化的、清楚的,即所谓产权明晰,不像旧模式的模糊;甚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也可以股权化,为土地承包权的股权化流转建立制度基础;改革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边界也是确定的,不像传统模式的生在哪个村,上了户口就自然是集体成员,天赋产权,生不带来,离不带走的村社社会所有制。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这样的改造之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延伸到乡镇一级联社,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乡镇一级联社实际上更像一个由各个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在实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经过这样的改革,就形成了新的三级体制:村级是基本环节,往下把农业生产承包到户,往上实行股份制联合,发展二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使乡镇层次成为二、三产业的集聚地,解决乡镇企业分散布局而与农村城镇化衔接不好的问题;中间的村级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承上启下。在一般农业地区,村级经济组织实际上就是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体制的本质是农户(承包户)加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加乡镇现代企业制度(有限责任公司或联社)。通过这种社区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了旧模式的地域封闭性问题,其成员可以有条件地进出。城乡之间的相互流动,由于财产己经股权化了,也便于通过分配机制和股权的有条件流转进行调节。所以,这种制度安排可以适应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对经济体制和经济组织形式的要求,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环境的要求,可以通过社办公司的形式与现代企业制度对接,与城市经济对接,不论是农业产业化企业,还是城市二、三产业企业,都可以参股、持股进行合作,也可以在企业层面进行兼并、合并。这样的制度安排,也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当前农村地区,集体资产主要是土地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分散的经营方式。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形式在已经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各种矛盾也日益显现,如人地矛盾、人均分田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等。在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承包期的同时,必须适应农村社会分工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当前必须正确处理延长土地承包制与促进土地流转的辩证统一关系。延长的目的是保护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利,是流转的基本前提,流转则是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的权利,是延长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按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适应社会分工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重新组合方式,支持和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租赁等组建新的土地经营实体,推行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农业的第二个飞跃。
第三篇:农村集体经济(模版)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主要特点、主要模式、成功经验和对策建议:
农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以及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都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化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要素合作两个历史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形式和途径。
“集体所有制”最早由马克思提出。1874年,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教训时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从马克思这段话可看出,集体所有制是区别于私有制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不能以废除农民个人所有权,而是要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农民土地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过渡。但马克思没有提出经济道路的具体形式。列宁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明确地说:“在我国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私 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因为合作企业就是集体企业”。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我国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过去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第一,现阶段的集体经济组织是以土地为核心的主要生产资料归组织内部农民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的目标。第二,现阶段的集体经济组织是民事法律主体的组织。它依法律和政策规定而建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拥有独立的财产和自主进行生产经营的权力和能力,并能在一定的财产范围内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民公社下的农村合作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特别是伴随“大跃进”运动,在广大农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小队都不同程度创办了不同数量和规模的社办、队办企业。这些社办、队办集体企业,在生产经营、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接受国家或当地政府的计划和政策约束,在其人民公社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企业的领导人往往也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的领导成员亲自担任或任命委派。由于在 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严重脱离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要素合作时期(1978年以来)。1978年后,我国广大农村(除了华西村等极少数村庄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组织替代了低效率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结束了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时代。另一方面,由于原来集体所有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资料平均分给了农户,使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中的集体经济出现了“空壳”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不断涌现,并且越来越多样化。如,对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企业采取了个人承包、租赁经营;以乡或村的名义投资兴办新的企业;以乡或村的名义将原集体企业改制为与个体或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联合投资的股份制企业;乡民或村民联合投资将原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经济或其它形式的合作制经济;村委会将已承包的土地在农民自愿并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收回,并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发展村集体非农产业,等等。目前,我国广大农村集体经济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充分利用集体土地资产,做到以地生财,保证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收入。土地作为村级集体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村级集体组 织最主要的资源。因此,如何顺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趋势,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对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一些“经济强村”在土地资源的使用上,采取物业租赁经营形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凡采取这种经营方式的村,其集体经济收入大多非常稳定,而且集体资产增长较快,村集体经济整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依托原有资源,走改革发展之路,争取多种措施盘活集体资产,激活集体经济活力。村级集体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量的固定资产,如土地、房屋等,一些村还有企业遗留资产,盘活这些资产,对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的资金优势,开展资本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近年来,随着我区城镇一体化战略的推进,有的城郊型的村土地征用较多,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征用补偿金;有的村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村集体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产。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货币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我镇一些村在货币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上采用投资房地产业、兴办企业、旅游开发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此外,还有一些村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独资、合资、参股投资等方式参与项目开发,创办企业实体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四是充分考虑村民利益和村民福利,为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壮大 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我镇的村集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有些村土地资源基本已经没有了。由此带来了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问题,这些人低不成高不就,“低档”的工作不要做,“高档”的工作又不会做,整天游手好闲,当经济遇到困难时,就会把目光集中在村集体资产上,要求把村集体经济分掉,并经常以此为理由,到村两委聚众闹事,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诸如此类的事要是处理不好,就会对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村民利益和村民福利,让村民感受到村集体发展壮大后给自身所带来的好处,从村民心理上消除其瓜分村集体资产的念头。我镇一些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通过以下几种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集体投资兴办企业。二是为村民搞好福利。三是进行再分配,让村民享受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四是用村集体资金改善村干部的福利待遇,增强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五是搞好精神文明创建,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小富即安的思想在村民中渐渐滋生,为此,我镇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着力开展了“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种措施的出台,维护了社会稳定,并为该村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农村集体企业的发展遇到较大困难,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给技术含量偏低、竞争力较弱的乡村企业带来了 巨大的冲击,多数集体企业纷纷关停并转,集体经济该如何发展,集体企业应走向何方,成为全体村民关心、焦心的热点问题。在此问题上,村领导要主动出击,带领村领导班子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考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统一村干部的思想,决定继续走巩固壮大集体经济之路,共谋发展之策。
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针对农业企业裹足不前、效益低下,村办企业竞争力不强,连年亏损的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研究后,决定发展一产,做大龙头企业;强化二产,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优化三产,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资主体搭建平台。
1、改革创新,盘活壮大集体企业。通过对村办集体企业的清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原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以公开招标等方法进行企业改制,对所有的企业会计进行培训、考核、竞争上岗,推行会计委派制,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在重组形式上,一是对规模大、效益较好的企业,继续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加大监管力度;二是将投入较大、效益不理想的企业投放市场,实行公开招标,实现利润最大化;三是对规模小、亏损或负债严重的企业采取租赁或买断经营,企业负债全部由村集体承担。通过大胆改革,使集体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另外,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大胆改革,重奖有功人员,在全村形成了人人抓机遇、争发展的氛围。
2、合资参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领导班子围绕本村优势,紧抓机遇,制定以“引进促开发,以开发带危改”的战略思路,引进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商与村集体合作开发。
3、盘引并举,保持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村内闲置资产进行广泛招商,以引进开发为重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新的领导集体上任之初,要敏锐地把握全村发展的脉搏,明确前进的方向,用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态度,科学地谋划集体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1、明确发展方向。村领导班子外出考察、学习,使大家找到了差距,认识到本村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达成共识。即要走巩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在不同的时期,还根据实际提出具体的发展战略。
2、树立诚信理念。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是现代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石。以xxx为班长的村领导集体,带头在全体村民和企业中饯行诚信,严格执行合同,模范遵守自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尽最大努力为企业提供服务。面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融资困难,村集体以自己的资产为企业担保,组织银企合作,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立足诚信,使该村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实现了自身发展。
3、健全管理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该村实施了“一分五统”的方式,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还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管理制度,用以规范村民、企业和村领导干部。尤其对实行集体承包、厂长负责的村属企业,在承包合同中明确规定要达到四个10%。即职工工资每年递增10%、税收每年增长10%、集体净资产每年增值10%、上交集体利润每年递增10%。在对集体所属企业或参股经营的企业中,实行会计委派制,使企业财务更加阳光、透明,既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保障村集体的利益,实现双赢。
4、科学民主决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该村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讨论决定问题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严格执行规定。他们始终坚持事不论大小都先由班子会研究方案或请专家进行论证,然后交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如发展新项目或是与商企代表洽谈合作等事宜,在事前都要经过班子会研究同意,经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后授权,村领导才能与之洽谈。让村民对村政事务和经济发展情况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同时,也对未来入驻的商企是一个有效的保护(村民与企业永远不会出现矛盾)。另外,村领导班子始终紧密团结,事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发展中能够握紧拳头、形成合力。
5、共享发展成果。该村实现了个人、企业与集体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村内实现了全民就业,并且还为周围的村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二是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部分企业在完成自身上交利润的同时,还自愿拿出资金以不同方式回馈村民;三是村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村集体不断提高村民福利待。该村集体、企业、农民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利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自愿民主原则。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应注重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民办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要由农民自愿自主地参加劳动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和资本合作;民管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凝聚力所在。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民受益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吸引力所在。要通过合作经营和服务获取更高经济效益,按照惠益返还原则,增加成员收入,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多种形式发展原则。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既可开展单项的技术、信息合作,也可兴办加工、流通实体,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既可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三是示范引导原则。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是一个发展过程,要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要通过试点示范,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确引导和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过去有些贫困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中,没有从本地实际出发,不顾客观条件办项目,贪大求高,急于求成,脱离实际,不但经济发展不起来,而且还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为此,我们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时,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当前各地实践情况,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 适的发展项目。
(三)强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养。农村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现实中,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乡村干部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存在“等、靠、要”思想。因此,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培养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他们的领导带动能力非常关键。要使他们能立足本村,放眼世界,瞄准市场,成为团结农民发展经济的带动力量。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各级政府要贯彻“多予少取”的方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有积极的举措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债务负担。兴办村级企业的债务,可在核实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债务剥离给企业的办法;为兴办教育、电力设施形成的债务,可根据产权的变化,用划转的办法剥离债务;对有债权的村,在金融、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加大清收债权力度,加快偿还债务的速度。二是增加对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税收、用地、用电、综合项目开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建立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财政补助制度,对经济薄弱村给予一定扶持。四是加大农民负担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负担。
第四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浅谈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浅谈
经管站
刘广秋
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了,基层组织就有服务手段和服务实力,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就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强;就能把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与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能发展公益事业,改变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因此,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说白了就是你村有没有收入项目,如何去发掘收入项目。
一、基本情况
我镇是典型的农业镇,村级基本没有工业,村集体资产有限,村集体资源也不多。该镇有39个村,农业人口3.5万人,农户9228户,耕地面积62470多亩。全镇2012年清产核资统计数据显示,债权总额147万元,债务总额318万元,帐面显示债务大于债权。村级债权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为无效债权。村集体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少之又少,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属于“空壳村”和负债村。12年经济年报统计全镇每个村正常支出:村干部工资2.46万元,报刊费646元,水电费500元,日常维修维护办公经费6000元,合计31746元。按最高转移支付3万元,维持以上支出都很困难。
二、分析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原因
多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不良债权过大,债务逐年增加,集体资产几尽枯竭,资源匮乏,造血功能不足,严重束缚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使村集体很多正常或不正常的支出没有资金来源,导致大多数村集体不得不采取贷、垫、借等手段,维持各项工作的开展,失去造血功能的村集体只能债台高筑的维持运转,从而使集体经济逐步走向低谷、走向薄弱。
一是受思想观念束缚,导致集体经济缺乏发展后劲。部分干部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观念和思维方式陈旧、保守,信息不灵,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无法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二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集体经济严重萎缩。对于绝大多数村没有造血功能的现状,在产生利益和成绩的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在不同程度的受到削弱,而承担起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比如计划生育、各种达标工作、农业结构调整、改善生产条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内道路硬化,农田水利建设等都需要村级配套和落实。
三是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集体经济包袱沉重。一些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对集体经济管理和积累意识淡薄,是集体经济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多年来,在费用收缴过程中,由于村干部不敢碰硬,不善于做群众工作,遇到困难不是去解决,而是采取其他的手段在解决问题时又制造了困难,从而使强村变弱村,弱村变穷村,使集体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仅税费一项村级共为农户垫付达100多万元。有些村干部为了个人利益,于集体利益不顾,损公肥私,对集体资产乱支滥用,管理上有漏洞,导致集体积累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
村集体经济薄弱,弱化了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功能,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干事无魄力。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大大弱化,相当一部分村凡事都向农民要钱,例如:村内通工程、农村电力改造等,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存在的的问题
多年来,村集体经济始终处于低落状态,主要是受思想观念、创业意识和生产资源的影响,使集体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严重地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积累。
一是集体积累来源渠道单一,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积累为负数,没有什么增收渠道。相当一部分村干部从思想意识上就没有想如何来寻找、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得过且过,反正月月有几百块钱的工资,还有几亩地种着,就这样不死不活的应付着,不干事也不惹事,在村里还能当个人头,冲冲人,你就不想想,要不是在村里有个一官半职,老百姓谁能理你。
二是少数村负债过大,存在无钱办事、无力办事的二难境地。三是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四是非生产性支出过大,部分村干部乱支滥用,管理上有漏洞,导致集体积累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
五是鼓励支持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少,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村级发展载体建设力度也不够,导致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后劲不足。六是发展村集体经济思路狭窄,有的村干部一提及发展,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信心不足、方法不多,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局面难打开。
七是村领导班子素质不高,有的长期处于软弱瘫散状态,村主要负责人变动频繁,不能很好地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
四、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各级政府都相当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相当明显效果。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为契机,以农村社会稳定和村集体经济低风险、高效率动作为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创新思路的工作方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强化载体建设,增强村级发展的“造血”功能。
1、加大村创业点建设力度。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加大村级创业点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把村级创业点建成村级发展的强大磁场,消除少数镇村干部的怕、等、靠、要的思想;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和帮助农民自主创业;鼓励有区位、资源、人才等优势的村,加大村创业点的建设规模和力度;对自身条件不够的村,也要依靠村级自己的力量,创造条件加快村级发展步伐,可充分利用企业、民间资本等外来资金的投入力度,全力推进村级创业点建设,加快推进村创业点建设步伐。
2、加大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村综合服务中心为民服务平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广大群众进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科技信息、实用技术等集中学习培训,引导广大群众到村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各种活动,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和致富能力。
3、加大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力度。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切实抓好村高效农业的规划、发展,加大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和运用力度,加大农田改造投入力度,增加农田产出,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是注重政策、人才扶持,增强村级发展的“活血”功能。
1、突出政策扶持。良好的优惠政策能够激活各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上级政府要在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意见,对人员、资金、奖励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能人创办项目,放开手脚,为加快强村富民增添翅膀。
2、突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主要在于选好“一能人”、配强“一班人”、培养“一批人”、富裕“一村人”。一是要选准配强村领导班子,实施“能人治村、能人兴村、能人富村”战略,将那些个人无致富项目、无带富能力的村支部书记换下来,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强化学习培训。加大村干部外出学习考察的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抓农村工作的思路;加大内部培训教育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邀请各类专家、学者来实地教授、举办培训班,提高村支部书记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制、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制、农村各类经纪人队伍培养制、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制等一系列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培育本地乡土人才,充分发挥“土秀才”的示范、引导、带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突出产业组织服务作用。挖掘自身优势,采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为增强集体经济拓宽发展渠道。加大村级党组织的设置改革力度,以产业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实现村、民收入“双轮”驱动。加大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协会、党支部+企业+基地的组建力度,让农民自主进行选择和加入,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势,提高抗拒市场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对具有发展高效农业和规模经营的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围绕主导产业,组建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中介组织,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社会化服务,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兴办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购销服务等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充分发挥产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4、突出民主机制建立。加大村级民主建设进程,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进一步深化党群议事会制、民主生活会制、村务财务集中会审制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党建工作制度;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务公开栏以及开展专项检查、召开现场观摩会等有效措施,大力推进阳光行政、阳光议事工作,使村级重大事项和决策都有群众代表参与,村务、财务实行群众点题公开,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程。
三是坚持内管外联,增强村级发展的“化血”功能。
1、加强经济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为增强集体经济强化监督机制。继续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节约各项经费支出,减轻集体经济负担,实现集体经济的资产积累。一是内部管理制度要再落实,提高资金利用的透明度,防止集体资产、资金、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流失和浪费。二是非生产性开支要再压缩,严格按规定控制报刊费、电话费、接待费等费用的支出总量。有必要探讨实行村支部书记公职化改革,减少村干部职数,减轻村集体负担。三是村务公开要再透明,提高村民对村务公开的认识,对不公开、假公开和半公开的现象实行有效监督;经管站要加大对村务公开的检查力度;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必须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提高村务公开的透明度。
2、加大村级债权清收,将过去的群众往来与农户核对清楚,根据实际情况,订立还款计划,有矛盾的要处理到位,协调到位,对重点户依法进行清收。村级债权债务是当前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村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债权债务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整顿,包括帐内、帐外的,应回收的各种欠款一定要收回。同时,把村级债务控减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进行考核,建立债务内部控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力求控新债、化旧债。
3、加大“三资”管理。村集体的资产、资源,要做到数目清楚、产权明确,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村集体资产,要在资源性资产抓开发、经营性资产抓创收的同时,也要抓好公益性资产的管护和流动性资产的规范管理工作,杜绝集体资产“跑、冒、滴、漏”的现象。坚决清理集体资产,包括资金、厂房、设备、资源等,采取变卖、租赁、抵帐等手段,化解村级不良债务。一是有效盘活集体资产,开展资本经营。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和集体资产运作主体的建立健全,通过盘活现有农村集体资产来不断增加集体资产收益;通过拍卖、出租、入股等方法,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四荒”资源,发展农林特产业。对村集体所有的闲置资产、“四荒”资源、水利设施等,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综合开发利用,发挥现有存量资产的效益,多方增加集体收入。比如对村级林木,采取“村有、民护、分成”或对外招投标承包的管理方式,培植集体财源。比如对村所有的房屋、厂房等固定资产采取合作、租赁、联营等方式参与开发和经营,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搞活土地经营,以土地生财增加收入。依法经营土地资产,通过引导、鼓励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单位和其他经营组织合作,增加集体收入。三是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新增有效耕地归村集体所有和经营。同时加大村“三资”监管、查处力度,发现违规的,坚决查处到人。
4、加大激励扶持,切实提高政策利用效率,为增强集体经济寻求政策支撑。一是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指标,并从信息、人才、技术、立项等方面寻求帮助。二是通过借助外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大搞资源开发与利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加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和事迹的宣传,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对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干部制定奖励政策,使村干部的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五是充分利用“三个全覆盖”和“结对帮扶”政策,加大与帮扶部门和职能部门联系,通过切实的帮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第五篇:2006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县2006——2010年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吴党组通(2006)3号]文件精神、乡党委关于《*乡2006——2010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党发(2006)2号]文件安排,结合我乡目前实际发展的大好形势,特制定**乡2005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思想为指导,以农村小康建设为目标,以“三培两带”工程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境内重点项目全面建设的机遇,继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提高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兴乡富民之路。
二、工作目标
2006年,全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村达到20;3——8万元的村达到30;8——15万元的村达到30;1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0。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化职能。从乡到村,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干部群众,都要从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强化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组织的职能作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扎实有序地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以此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进而为全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完成开好头,实现乡党委、政府提出的“争创**一流乡镇”的奋斗目标。
(二)严格管理,灵活经营。要按照市场需要制定发展思路,确定项目,确定管理模式,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服务作用。积极探索“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工作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建工作与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要依托**和**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紧密把握居民生活消费的热点;巩固和提高餐饮服务商贸零售、汽车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水平;同时又要尝试以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放手扶持物流配送、法律咨询、家政服务、老年公寓、社区医卫、中介服务、信息、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村级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搞好多种服务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和投资。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继续严格落实责任制。乡党委要负总责,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村委会主任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开展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在乡党委的领导协调下,通力合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为我乡村级集体经济“五年规划”的任务开好头。
中共**乡委员会
**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