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论公务员申论(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2 08:1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社论公务员申论(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社论公务员申论(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人民日报社论公务员申论(写写帮推荐)

公务员考试资料

人民日报社论:汇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

2011年03月03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今天开幕。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汇聚京城,共商国是。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未来五年间,“十二五”蓝图如何铺展挥就?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怎样更加奋发有为?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嘱托,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

2010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集中力量办好大事喜事,妥善处置急事难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重要作用,谱写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一年来,人民政协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入开展协商议政,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出力;围绕教育、卫生、安居、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帮助党和政府排忧解难;认真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睦;加强与

港澳台侨同胞的团结联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推动公共外交、拓展对外交流,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大力推进经常性工作创新,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总结一年来的生动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五个意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在纷繁复杂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坚定立场,在社会深刻变革中坚持正确方向;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始终服从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群众意识,情牵人民、心系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牢固树立履职意识,把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作为重大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委员意识,支持帮助广大委员深入实际、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的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诸多风险挑战,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同心协力搞好政治协商,积极稳妥推进民主监督,扎实有效开展参政议政,汇聚起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贡献。

成就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为13亿人民谋取更多福祉,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大荣光。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王毅)

第二篇:人民日报申论社论(一)

人民日报社论: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2010年12月23日00:00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精心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全面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为“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再创佳绩的一年。自然灾害极为严重,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外部环境非常复杂,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沉着应对,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农村干部群众吃大苦、出大力,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在极其困难之年取得了极不寻常的成就: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增”;农民收入年增长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快”;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抗灾救灾有力有效,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十一五”圆满收官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去的5年,是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

一。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十一五”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毫不动摇地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明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复杂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连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背后,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大好形势之下,往往潜伏着危机。明年在高起点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挑战空前,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减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导向要明确,措施要过硬,行动要坚决。

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宏观环境复杂,越是经济发展遇到难处,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哪一样离得开农业、农村、农民?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有好收成,农民有好收入,农村有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底气、有基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盘棋才能活起来。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突出重点,瞄准难点,力争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针对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力度推进改革。当前更要突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着力夯实水利这个最重要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狠抓生产保供给,就是要针对农产品总体供给偏紧、部分品种短缺的紧迫问题,毫不放松粮食生产,落实扶持政策,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加强科技支撑,搞好高产创建,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努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

力促增收惠民生,就是要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的严峻局面,努力

开辟就业门路,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扶贫开发等取得较大突破,多为农民办好事谋福利。

着眼统筹添活力,就是要针对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依然明显的突出矛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等更多向农村倾斜,不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明年农业农村发展大政方针已定,任务非常艰巨,工作极为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担负起领导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确保力量不削弱、工作不放松,舍得真金白银,拿出真招实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创“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人民日报社论: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科学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全国力量,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沉着应对,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好成绩,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圆满收官。

“十一五”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在过去的5年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共克时艰,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就必须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贯彻这个总体要求,关键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如何开局、怎样起步,关系到未来5年能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切实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真正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研究新思路,出台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防止借“十二五”开局搞指标层层加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攀比速度,搞重复建设、粗放发展。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明年经济工作要突出以下重点: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争取农业好收成。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切实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把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健全水利建设长效机制,切实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壮大服务业规模,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重点改革,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应对外部环境变动的能力,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促进国际收支在更高水平上基本平衡。

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突出主题,贯穿主线,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人民日报社论:欢聚 分享 共赢

今天,美丽的南国花城广州,又迎来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继第十六届亚运会之后,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在这里拉开大幕。来自亚洲41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将展开友好激烈的竞赛,展示自强不息的风采,与关注他们的亚洲人民一起,共同实践“我们欢聚、我们分享、我们共赢”的亚残运会理念。当亚残运会的圣火熊熊燃起,精神力量与生命价值交相辉映,人文关怀与社会大爱将书写新的华章。

广州亚残运会是展现“文明亚运”理念和残健共融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提高残疾人社会参与度的重要平台,是展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窗口。举办亚残运会,实践“精神寓于运动”的残奥理念,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必将推进亚洲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加深亚洲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一定会在中国乃至亚洲的文明发展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残疾人群体有特殊困难,同时也是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亚残运会的赛场,将展现残疾人运动员无惧磨难,乐观向前的生活态度。命运虽然没有赋予他们健全的躯体,但他们在赛场上用顽强拼搏与不屈意志书写完整的“人”字,用饱满的灵魂诠释“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他们直面残缺、超越自我的奋斗故事,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同时,亚残运会也是推进残疾人与健全人彼此了解、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赛场内外的无障碍设施,志愿者与观众的帮助与鼓励,让爱心向四面八方播撒,使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我国现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把标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持续进步,“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亚残运的筹办与举办,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前进足迹,让承载人类梦想的希望之舟,又一次扬帆起航。

“爱心满花城”,亚残运会的举办,有力助推了广州人文环境进一步提升。从“城市无障碍”到“心灵无障碍”,一座撒满阳光与微笑,崇尚奉献与友爱精神的广州,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活力激荡赛场,暖流滋润心田,在爱心中彰显生命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残疾人运动员的优异表现,期待爱与希望让生活更加美好。

祝首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社论:风雨见证伟大的精神

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灾难不仅带来挑战,也历练国家能力;对于一个坚强的民族,灾难不仅意味风险,也砥砺民族精神。

今年以来,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旷日持久的特大干旱、频繁发生的台风灾害,特别是在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奋力夺取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共同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的壮丽篇章。12月7日,全国防汛抗旱暨舟曲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全面总结防汛抗旱救灾工作,表彰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必将激励和鼓舞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不断前行。

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斗争,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重大的检验。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砥砺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不屈意志,展现了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见证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崇高品格,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重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危难时刻非凡的领导驾驭能力。

风雨见证的,是以人为本的国家精神。从“要把维护灾区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到千方百计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从国旗再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的同胞而降,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迅速推进,“人”成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理念历经抗击非典、汶川玉树抗震救灾而不断升华,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原则。

风雨见证的,是尊重科学的时代精神。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科学指挥;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有力、协调有序;广大军民合理应对、科学救援。从完善应急体系,到第一时间救援,再到形成合力应对、灾后恢复重建,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又井然有序。只有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支撑下,大灾之年才能书写大发展的奇迹,机遇面前才能书写无愧于历史的篇章。

风雨见证的,是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凝聚起无难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八方驰援的人间大爱,还是舍己为人的坚定从容;无论是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还是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都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只有继续弘扬和发展这样的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战,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未来征程上,我们必然还会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坚信,这种风雨锤炼的伟大精神,不仅在应对灾难时显示出磅礴的力量,同样会在更为漫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凝聚起当代中国发展的合力,释放出更为持久、也更为强大的力量。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备-2010年上半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2010年上半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

2010年04月07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春天。历时一年半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拉上帷幕,370多万个党组织得到锤炼锻造,7500多万名党员经受精神洗礼,我们党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这是一个承载人民期望、担当历史使命的新起点。这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较好地实现了让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为我们党更好团结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履行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凝聚了强大智慧和力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全面总结了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丰硕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精辟概括了学习实践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进一步作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保证的重要部署。全党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清醒而坚定地朝着我们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执政能力建设,关系执政基础稳固,关系执政使命完成。我们党执政六十一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来,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根本建设,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首先动员党自身的力量,切实提高执政能力,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乃至世界各国执政党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壮举,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我们党具备对全体党员的强大动员能力、教育能力和组织能力。

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法宝。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紧扣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着力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注重舆论宣传,基本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切实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更加稳固。实践充分表明,这次全党大规模集中教育活动,是 1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我们党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检验着全党同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迫切要求我们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各个环节,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推动我们伟大祖国相继实现历史性转变,迎来实现历史使命的光明前景。面向未来,在我们的肩上,还将担负着相继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梦想。这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的幸运。

仰观使命之大,我们满怀豪情;俯察任务之重,我们充满自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坚强的意志、更加坚定的行动、更加坚实的步伐,更好担当起党的历史使命,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鼓励民间投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05月15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近日发布。文件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三十六条政策措施,是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若干意见》与党中央、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一脉相承,是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针对民间投资发展而出台的又一综合性政策文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久之策。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方针和长期政策。《若干意见》强调,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对民间投资与其他投资一视同仁。《若干意见》坚持和重申了党中央、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一贯态度,有利于坚定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促进民间投资全面启动。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稳固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实际需要。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民间投资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由刺激性政策推动向内生性活力带动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意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取向,努力打破阻碍民间投资进入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为民间资本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有利于提振民间投资意愿,增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已占半壁江山,但在产品结构、组织规模、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若干意见》强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要“多管齐下”,既要优化组织结构、鼓励做大做强,又要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更新换代;既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又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立足国内苦练内功,又要面向全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要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要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推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要强化为民间投资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民间投资公共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监管,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抓住新机遇,激发新活力,实现新发展,推动我国的民营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辉煌!

社会和谐需要更多“心理疏导”

2010年05月17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只要社会各个方面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就会大大降低精神疾病和公共治安事件暴发的风险

日前,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紧急视频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特别提出要加强对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

就在此前不久,江苏警方靠心理疏导成功遏制一起校园恶性事件。被同学调侃、群殴的程某准备磨刀复仇,民警得知后配合社会力量,通过谈心、交朋友、让打人者向程某道歉等方式,最终将其从危机情绪中解救出来。

心理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疏导,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通过伤害他人、侵害弱势人群的方式,埋下公共危机的种子。

对此,一方面个人需要学会科学调节,更重要的,社会和国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应该看到,目前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了解还很不够,认识程度还停留在医院的心理门诊以及一些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干预。人们有了心理问题主要是靠家人、邻居、朋友帮助排解,发展成明显精神疾患后才会被送往医院。

此外,我国现阶段的心理干预所重点关注的,多是有自杀倾向、受过灾害的患病人群,或是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较少关注表面健康而实际上存在心理不适应的人群。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思维模式,不只是关心患者的生理健康,而是要综合考虑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建立常态化的心理干预机制,改善这部分人群的生存状态,把可能造成公共危害的因素化解于萌芽。

国际通行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由专业人员到社区、农村、家庭,通过心理风险因素评估,对心理、精神上有隐患的人群进行排查并分级管理,进行个性心理干预,从而化解各种潜在的社会危机。一般来说,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心理咨询、心理援助。除了发挥政府的作用,心理健康的维护还有几个重要关口: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单位、社区等社会组织的教育。只要社会各个方面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就会大大降低精神疾病和公共治安事件暴发的风险。

心理健康是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专业机构与社区、学校、家庭、个人等各方一起努力,加速建立心理干预机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服务模式,迫在眉睫。而加快此方面的立法,推动精神卫生法尽快出台,确保精神健康维护的相关投入,也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严格执行四项监督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2010年05月11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四项监督制度的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台,为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供了制度化武器,为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有力保障。对此,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期盼在贯彻落实上动真格、下功夫、见实效。

四项监督制度,是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总结基层探索和创新基础上制定的,形成了事前报告、事后评议、离任检查、违规失责追究的监督链条。《责任追究办法》细化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主体,界定了责任追究的主要情形,明确了责任追究的具体方式,是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杀手锏”;《有关事项报告办法》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应当报告的有关事项和审核程序,前移了监督关口,为选人用人安装了“过滤器”;《“一报告两评议”办法》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要向全委会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强化了全委会在用人监督上的作用,为评估选人用人效果提供了“度量衡”;《离任检查办法》规定市县党委书记即将离任时,要对其选人用人情况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市县党委书记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是一种“用人审计”。四项制度全面加以实施,将有力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健康进行。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不抓制度执行,制度就没有效果;不抓制度落实,就 等于没有制度。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部门要增强原则性、体现战斗性,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得罪人。对报告的事项要认真审核,严格入口监督;对民主评议的结果要充分运用,做到奖优惩劣;对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要切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对查实的用人问题要纠正问责,不搞下不为例。要做好四项监督制度的宣传,将有关执行情况在党内和向社会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监督、参与监督、支持监督。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检查工作和巡视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有章必依、执行必严、违规必究。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硬任务,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要有硬措施。各地各部门要以落实四项监督制度为契机,加大对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整饬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干部人事纪律松懈现象,始终保持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在继续整治拉票贿选问题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买官卖官行为,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要密切关注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新变化新动向,不管刮的是什么风,不管风从什么地方来,都要坚决抵制。要建立健全自查自纠机制,坚持有案必查、鼓励自查、上级督查。坚持实报必查、查实必究、失职追责。既要发挥查处的惩戒功能,更要发挥查处的教育功能,做到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教育一片。

贯彻实施四项监督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担负重大职责,必须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带头落实制度要求,坚决纠正违反制度行为,用党性原则、刚性制度和铁的纪律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要带头遵守四项监督制度,自觉履行用人职责、规范用人行为、接受用人监督。

让人民满意

2010年05月12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2008年5月12日到2010年5月12日,整整两年,汶川地震灾区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着一场重整河山、再塑民生的伟大壮举。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恢复,这更是一场高水平的重建。如今的灾区,不仅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而且城乡整体布局得到全面优化;不仅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跨越,而且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迁;不仅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而且群众精神状态实现深刻转变……这份恢复重建的壮丽答卷,人民满意,世界惊叹。

让人民满意,是把民生作为重建的根本。把灾区群众的利益当做根本利益,把保障人民的生活当做头等大事,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不到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四川全省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

让人民满意,是把民生作为重建的重点。两年间,民生成为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满意与否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中央财政和18个对口支援省市,在安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时,都把保障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如今,3000多所需重建的学校,已有2600多所竣工;在建的医疗卫生项目近六成已竣工……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优美的是社区,最坚固的是学校,最满意的是群众。

让人民满意,体现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根本宗旨。“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这一切,宣示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4万亿元投资中,1/4将用于灾后重建;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支援灾区“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这一切,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汉旺镇老厂大钟,时间仍然定格在14时28分;旁边,3.5平方公里的花园式新型场镇已然崛起。两年过去,震区灾后重建将逐步转向以提升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挑战仍存,艰辛仍在,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灾区干部群众的奋发自强,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灾区重建定将书写出一份又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体面劳动离不开合理报酬

2010年04月29日03:50 来源:人民网

“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在不久前,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等地,纷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从总书记的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到各地的实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者的尊重和关怀。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重要体现。较之其他再分配方式,初次分配无疑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关键。尤其在当前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都来自劳动收入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报酬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工资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普通劳动者的幸福指数,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尊严。据统计,2008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职工月均工资仅为1423元。在包括房价在内的各种消费品价格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倘若工资水平没有合理上涨,将让劳动者背负更多压力。尤其对于许多一线劳动者而言,如果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拿的是最低最少的钱,这不仅会消解“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价值,也会迫使许多劳动者“用脚投票”来维护权益。今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的“用工荒”,某种程度上就与此有关。

不断提高一线劳动者报酬,是促进公平和谐的基础性工作。全国总工会的调查表明,75.2%的职工认为当前收入分配不太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过低是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中最大、最突出的问题。如果一边是农民工等一线劳动者的工资长期在低位徘徊,一边却是国企高管等的收入远高于一线劳动者,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势必会挑战人们的公平观念,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对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尤为关键。改变劳动报酬过低的局面,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劳动报酬,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

也许有人会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会增加生产成本,在招商引资中丧失“比较优势”。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低工资可能是比较优势,但绝对不是核心竞争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尤其是经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在这个时候,如果依然想依靠低工资的优势,在产业链的低端“拼血汗”,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国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不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肯定劳动价值,实现分配正义,让广大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这不仅是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平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保障。

资源节约,一场深刻的变革

2009年03月2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4.59%——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这个数字举世瞩目。2008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59%。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绩,也是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这一资源节约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必须确保实现。然而,由于2006年和2007年节能降耗“欠账”不少,目前离“2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的突出矛盾尚未有效解决。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任重道远,仍须不懈努力!

粮仓满了,钱包鼓了,为什么还要倡导节约?

“新节约观”追求有质量的富足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履沉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跋涉,就在我们奋力推进现代化的时候,却又发现,沿着发达国家走过的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人就不可能走到现代化的彼岸。

“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2008年,我国人均净进口石油1桶。也就是说,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0美元,每个中国人的负担就增加100美元,这与农村贫困人口的全年人均纯收入不相上下。

全国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受水量和水质影响的城镇人口将近1亿。不少河流开发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仍有1/5农村人口得不到饮水安全,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2.3亿亩。

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环顾全国,40%左右的地级以上城市大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污染严重的占9%。在珠三角,一些城市一年中的灰霾天气接近甚至超过一半。因吸入污染物过多,不少广州人一旦超过50岁,肺部就变成了黑色……

资源获取捉襟见肘,发展困境如影随形。现状不变,30年来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就难以为继。长此以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了也可能是一种没有质量的小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当代中国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竞争能力、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

就这样,在国力不断增强、商品琳琅满目甚至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节约,这个短缺经济时代耳熟能详的词汇,以新的内涵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支撑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理念。秉承合理消费、集约发展的现代节约观,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迎来一场深刻变革。

保增长,扩内需,强调节约是否不合时宜?

克服危机更要重视提高发展质量

世界上没有平坦的变革之路。中国人刚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征途上迈开脚步,就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紧迫形势下,有人认为,保增长是重中之重,节能、环保、土地等方面的“硬杠杠”应当软下来。有的地方甚至打着保增长的旗号,想方设法把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塞进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大单。

这种倾向应该高度警惕。中央明确要求,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的时候,越要重视提高发展质量,重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越是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不移地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生产要素,把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实现保增长和调结构、增效益相统一。

尽管“金融海啸”来势汹汹,我们所保的增长,仍然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我们所谋求的发展,仍然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发展,是既要渡难关、又要上水平的发展。

还有人认为,既然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内需,当前就应该鼓励大家多掏腰包多消费,厉行节约不合时宜。

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强调节约与扩大消费并不矛盾。今天我们提倡节约,不是号召节衣缩食过紧日子,而是珍惜资源,取用有度,追求健康简约的现代生活方式。今天我们拉动消费,不是大手大脚乱花钱,而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度,丰富产品线,以 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价值,满足更多需求。这样的消费观与节约观,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为增长另辟蹊径,使发展别有洞天。

既要发展,又要节约,如何克服两者的矛盾?

科技创新铸就“绿色中国”的钥匙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创新调控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油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蒸汽机、电动机引发的动力革命,将社会运转的速度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等新材料的出现,让生产摆脱了对天然材料的绝对依赖,产品材质和样式走向空前丰富。而20世纪下半叶以来频繁爆发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又强烈刺激着科学技术转向为信息化、绿色化提供支撑,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同时承受着经济总量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和增长方式粗放的三重压力,尤其需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推广和普及,为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提供技术保障。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高消耗、高污染到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绿色中国”急切呼唤科技突破和自主创新。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把资源“吃干榨尽”。我国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差距就是潜力,在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工业化向高端升级。国际经验证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升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升到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从根本上降低对原材料过度依赖的解决之道。以知识投入优化资源投入,这样的节约事半功倍,前景无限。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化解发展与节约的矛盾,让新的节约理念深入人心。半导体照明,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所有这些技术上的突破,都无需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而是在摒弃无节制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尽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励全社会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节约理念怎样落到实处?

体制机制变革是知行合一的保障

推行资源节约,不仅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习惯,更需要变革体制和机制。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常年干旱的地方,偏要上马高耗水项目;耕地紧张的地方,偏要大兴土木圈占良田;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建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类似荒谬之举时有所闻,究其缘由,总能发现决策机制上的漏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迫切需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是防范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减少损失浪费的有效方法;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才能防止决策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使决策者在拍板时先算清楚资源环境账,避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只顾表面不顾实效的错误决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强度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和业绩考核,层层分解落实,与各地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乌纱帽”挂上钩,只有这样,资源节约的国策才能真正得到全面贯彻。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与财政税收政策。水、电、煤炭、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相对滞后,现行价格不能完全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使用的环境成本,这是导致一些人不珍惜宝贵资源的重要因素。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生产和使用资源节约型产品,对于前移节约关口、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全球性资源短缺的困境中开辟人类幸福的新道路,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踏着生态文明的时代节拍,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的深刻变革,我们完全能够以较少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将是中华民族为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从“发言门”看基层民主的推进

2010年04月28日05:33 来源:人民网

媒体热议的湖南双牌县县委书记“发言门”事件,近日有了新进展。事件主角之一县委书记郑柏顺接受北京媒体专访,澄清自己并非独断专行,而是一个“搞了很多规章制度”、“充分发扬民主”的基层干部。

所谓“发言门”事件并不曲折复杂。有媒体报道说,在今年3月的双牌县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县委办副主任胡佐军发言引发县委书记不满,被指发言违反政治纪律,个人主义膨胀,随后被安排下乡工作。此后,又有人反映,印有郑柏顺头像的台历在乡镇和各单位销售,引爆“台历门”。

让一个偏僻山区县的县委书记突破“低调做人”的原则,越过千山万水,与北京媒体对话,公开自证其民主,可见“发言门”事件的舆论威力。

但是,一个县的民主氛围如何,仅靠县委书记在媒体上公开一席谈,恐怕难以证明。从媒体报道来看,双牌县的情况似乎并不如县委书记本人所说的那样完美。政协委员将“县委已经安排部署调研的改革措施”变身为政协会议的个人发言,而非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提出自己独家见解,这本身已有违参政议政精神;而以行政问责的方式追究政协委员的责任,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追责,同样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初衷有所出入。

双牌县“发言门”事件发生后,舆论哗然。然而,舆论**的背后,我们是不是该平心静气想一想,这样的事是否只是偶然发生?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变为一种“民主秀”的情况,在类似的基层县乡还有多少?这对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正步入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推动,随之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是基层政府对经济的超强干预,干部招商、指标经济等等现象比比皆是。权力过度集中,且不受约束和限制,加之县乡远离媒体观察中心,舆论难以及时监督,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一把手”说了算。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要特别注意防止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成为摆设。民主氛围受影响,经济发展同样也会遭遇瓶颈。县域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它是特色经济,更是民主经济,不同于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和区域经济,它更需要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支撑。行政权力对经济的超强干预,往往容易压制民营经济的发展,弄出许多好大喜功的政绩项目、面子工程。

“发言门”事件孰是孰非暂且不论,基层民主的探讨或许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不仅关系到一方百姓的利益,更影响着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坚决打赢节能减排攻坚战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降低20%和10%左右。

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各地区、各部门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四年来,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就目前的进度看,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仍然相当艰巨。特别是从去年三季度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能源需求大幅增长,能耗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速度放缓甚至由降转升,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趋势明显减缓,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人口众多、资源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我们不彻底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我们的资源就难以支撑、环境就难以容纳、社会就难以承受、发展就难以持续。因此,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政府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必须兑现的庄严承诺,是一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事关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攻坚之年,因此,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的承诺不能改变,决心不能动摇,工作不能减弱。

目前,距离目标的最后期限已经不足8个月,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国务院及时召开了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又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决战的进军号已经吹响。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各地区、各部门真正把节能减排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本地区、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扎实地把工作做细、做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人民日报社论:争做改革发展的时代先锋

——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

2010年04月27日05:32 来源:人民网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举行。我们向今年受到表彰的2985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共和国的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伟业。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倾注着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凝结着他们创新创造的智慧。作为亿万劳动者的杰出代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和创造性劳动,书写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忠诚,诠释劳动光荣、知识崇高、创造伟大的价值追求。历史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这次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有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有岗位成才的技术工人,有勇攀高峰的科技人员,有自强不息的下岗再就业人员,有带领职工再创辉煌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也有敢闯新路的自主创业者;有推动科学发展的先进个人,也有在抗击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重大事件中贡献卓著的杰出代表。他们把人生追求融入伟大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他们身上,跃动着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展现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千千万万劳动者崭新的精神风貌。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劳动本身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劳动观念不断更新,劳动方式不断改变,劳动内容不断丰富,劳动价值不断升华。无论劳动形态怎样变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 劳模精神不会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不会变,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不会变。

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学习弘扬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伟大精神,以他们的崇高思想、先进事迹、优秀品质为楷模,引导职工群众崇尚劳模、学赶先进、争创一流,保持工人阶级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动力。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全方位提升劳动者素质,努力造就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

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促进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和让广大劳动者更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激发劳动者创新能力和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浓厚氛围,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一定能在改革发展的伟大历史征途上大有作为,谱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劳动是社会围绕转动的“太阳”,一切收获都来自于劳动。劳动是如此艰苦平凡,又是如此崇高伟大。让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争做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的时代先锋,争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先锋。

人民日报社论:奋发有为图发展 同舟共济促和谐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2010年03月14日07: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举国关注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一次集思广益商国是、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大会,是一次增强信心和决心、增进共识和团结的大会。会议期间,全体委员认真听取和审议了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政治决议和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13 委员们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谋科学发展之计、建促进和谐之言、献富民惠民之策,展现出政协委员心系国事民生的情怀,展现出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蓬勃生机。

2009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委员们一致认为,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提出任务切实可行,政策措施明确具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鼓舞人心的报告。

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切实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功立业,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

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扎实有效地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发挥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大有可为,必将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人民政协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改革创新精 神结合起来,把握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协履职和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人民政协献计出力的主攻方向,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密切同港澳台侨同胞的交流联系,推进人民政协的对外友好交往,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的社会事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作出新贡献。

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有为图发展,同舟共济促和谐,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第四篇:人民日报社论

以人为本再造家园 科学重建开创未来

人民网-《人民日报》

距离“5·12”那场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震灾,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经过三年重建,地震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后重建,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地震灾区脱胎换骨的变化,创造了世界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如今,昔日支离破碎的地震废墟上,不仅矗立起一座座新楼、新村和新城,更矗立起灾区人民的信心、力量和精神。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倾力相助,灾区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

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周密组织。恢复重建工程浩大复杂,世所罕见。从科学编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制订恢复重建法规政策、筹措上万亿元的重建资金,到动员全国各地的力量、组织几十万建设大军、快速推进4万多个重建项目,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坚强领导,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党和政府强大的应急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合力支持推进灾区恢复重建。汶川灾后重建采取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举措。这是我国抗灾史上的首创。19个对口援建省市顾全大局,勇挑重担,35万援建大军用汗水和心血为灾区恢复重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遍布城乡的施工现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在抢运物资、修桥铺路的征途上,有无数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身影;在募集重建资金、提供各类服务的工作中,红十字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在心理抚慰、扶危济困的队伍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工作者。波澜壮阔的重建热潮中,汇聚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大爱。

灾区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基层党组织旗帜不倒,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带领震后的灾区人民,抖落了灰尘,掩埋好亲人,从废墟上顽强地站起来,投身于家园的恢复重建中。如今那美丽的新家园里,凝聚着全国人民的贡献和爱心,更展示着灾区群众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三年恢复重建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三年恢复重建再次彰显了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民生重于泰山。三年恢复重建发扬了中华民族生死与共、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坚持这些政治优势和精神传统,不畏艰难,改革创新,我们就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灾难考验我们,奋斗开创未来。我们创造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但也要清醒看到,巩固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全面提升灾区发展水平,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继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精神,以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为榜样,再接再厉,继续奋斗,努力开创灾区发展振兴新局面。

第五篇:人民日报社论集锦2014最新(8)[范文]

人民日报社论:发扬民主优势 激活改革动力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主题,聚焦国计民生热点难点,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如期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是一次团结民主的大会,也是一次务实简朴的大会。会议期间,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看望了出席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与大家共商国是。委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认真履职,听取审议俞正声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审议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列席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9天的会期中,政协委员珍视民主权利、珍惜发言机会,敢抓真问题、善提好建议,展示出高度负责的履职态度和良好的履职能力。

民主才有活力,包容才更自信。这次盛会贯彻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要求,以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切实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委员们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言之有物,用真知灼见激发共鸣、凝聚共识,不断唱响两会好声音。社会各界普遍反映,本次政协会议既民主开放、团结和谐,又求真务实、清新节

俭,振奋了全社会的精气神,更加坚定了人们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促改革的信心。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政协发挥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人民政协加快提高履职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拓展协商民主的深度和广度。充分依托人民政协所独有的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最大限度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运用好政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人民政协必定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优势,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今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经济爬坡过坎,改革攻坚闯关,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矛盾、风险、挑战与机遇并存。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人民政协承担着助力改革发展的光荣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履行职能,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协商实践,提高议政建言质量、提升自身履职能力,人民政协就一定会为深化改革集聚更丰厚的智力资源,迸发出更蓬勃的创新活力。

即将迎来65周年华诞的人民政协,书写了光荣的历史,肩负着开启新程的重任。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我们相信,进一步发扬民主优势,激活改革动力,人民政协必将团结起更多的人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13日 01 版)

下载人民日报社论公务员申论(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社论公务员申论(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月份人民日报社论(五篇范文)

    人民日报社论:劳动最光荣 劳动者最伟大 ——写在“五一”国际劳动节 2010年05月01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光辉节日,是广大劳动者感受创造喜悦、分......

    人民日报社论学习资料

    人民日报社论学习资料人民日报社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肩负的崇高使命,胜利闭幕。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新的......

    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心得范文

    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心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的召开,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这样的重要时刻,......

    人民日报2011年元旦社论

    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 ——元旦献词《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01日01 版)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

    人民日报经典申论

    “奇葩证明”如何才能绝迹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传统,甚至有点模板,但是看完之后却有生动活泼、水到渠成的感觉。原因除了语言之外,就是这篇文章要素的过渡转折非常自然灵......

    公务员申论、面试参考——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人民日报:理顺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体制和机制 ——关于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的调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农民进城......

    人民日报社论:三严三实

    人民日报“三严三实”社论 ‚三严三实‛是我们党固本培元的良方 ‚三严三实‛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价值观念的精炼表述、哲学思想的大众表达、文化理念的经典阐释。......

    人民日报10月1日社论5则范文

    人民日报10月1日社论:为现代中国凝聚梦想力量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 金色的阳光洒在中国大地。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共和国迎来64岁华诞。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