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08: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第一篇:“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重要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全区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人才做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必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

康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整体人才资源开发为主题,以吸引、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重点,稳步增加人才总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积极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广开用才之路,努力建设一支为我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要从总体上领会其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和条件。

2、坚持人才就是生产力的原则。根据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现状和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需要,培养和吸引一批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骨干,发展壮大生产力,提高竞争力。

3、坚持系统性开发人才的原则。从社会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重点抓好人才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三个环节,建立起我区非公有制经济急需的人才队伍,促进人才资源开发、流动和使用。

(三)主要目标任务

基于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高等院校输出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要相继推出国有身份等因素,非公有制经济中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达到规模化和系统化。“十一五”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期是2006—2010年,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1、到2006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中人才总量达到5,000人,平均每年增长3;到2010年人才总量达到9,000人,平均每年增长10。

2、到2006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12人,占人才总量的5.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860人,占人才总量31;到2010年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13人,占人才总量的5.7,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384人,占人才总量的37.6。

3、到2006年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比重达到10,大中专学历人员比重达到50;到2010年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比重达到15,大中专学历人员比重上升到80,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学历,要普遍达到中专和高中以上。

4、重点加大北药开发、绿色食品、旅游资源等重点产业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到2006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0人,到2010年达到1,000人,占人才总量的11。

(四)对策措施

加强非公有经济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当前,面向长远,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坚持人才个体开发和群体开发相结合、增加人才总量和提高人才素质并举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开发人才潜能。根据这个思路,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1、教育培训,努力打造一批推动非公有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是要加大非公有制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力度,保障非公有制经济高级人才享受较高的福利待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优秀人才参加政府的各类评奖评优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逐步建立科技人才奖励基金,培训基金和住房补贴基金等政府特殊津贴,保证人才的政治生活待遇。

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点,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采取定向培养、联合办学等形式,多种层次,多种渠道开展人才培训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培养急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和大批实用型人才。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教育,尤其要抓好45岁以下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和35岁以下中级专业技术骨干的培训,组织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轮训。

三是要选拔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优秀人才到重点岗位锻炼,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针对他们自身的薄弱环节,采取外挂横联的办法,帮助他们提高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通过委培、定期专业培训、组织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以及明确专人帮带等办法,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就地、就岗培养,大胆启用。

2、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

一是要继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措施,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进一步打破人才流动中户籍、身份、学历、档案等限制,实行无障碍通行。

二是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实行零

第二篇: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宣传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我市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文化干部队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宣传文化系统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文化港口建设目标,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培养、使用、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提升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文才、口才、干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紧密结合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单位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立足宣传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认真抓好各类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二是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正确认识人才培养与人才成长、促进工作的关系,做到在培养中使用人才和在使用中培养人才。三是坚持分类管理的原则。对理论、新闻宣传、文化艺术、网络管理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实现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努力

1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良好环境。

(三)总体目标。宣传文化系统人才事业发展要以打造“文化港口”品牌为发展目标,大力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密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力争使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总量稳步增加,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能满足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需求。

二、主要任务和基本措施

(一)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成立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全系统的人才工作。完善人才工作制度,建立职责分工明确、管理流程顺畅的人才管理组织架构,逐步完善人才工作学习制度、例会制度、工作定期调研交流制度、对外文化交流制度,认真履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发挥好宣传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宣传引导作用,定期沟通、定期督查、定期调研,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合力作用突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提高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文才、口才、干才,以培养复合型人才、领军型、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着重加强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三支队伍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带动和促进宣传文化系统专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人才,采取上挂下派锻炼、横向交流等形式,选派人才到艰苦环境和重要岗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每年有计划地组织2—4名市、县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培训,每年选派5—10名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广电总台等宣传文化单位跟班培训学习;每年组织10—20名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和艺术家到福建、山东、湖南等文化发达省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重视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和流动性文化人才,发挥其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宣传文化系统干部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三)完善人才使用机制。积极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继续推行和完善招考、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会议精神,分析调研我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现状,按照创新机制、大胆实践、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意见,积极推进广电、出版、报业等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演出团体和演艺人员分配激励机制,鼓励演出团体面向市场创作更多精品。对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人才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人才信息库。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实行公开选拔、聘用优秀文艺人才和新闻宣传人才,充实文艺演出团队,加强新闻宣传队伍,积极做好全市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组织文化艺术人才走出去,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做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选拔;充实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宣传文化系统领军人才库,尽力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为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人才保证。

(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建立文化发展基金,设立宣传文化人才培养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培训、引进、扶持、激励和管理等,积极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有效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和吸引社会组织投资宣传文化人才事业建设,鼓励个人自筹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宣传文化人才。积极探索建立演出团体和演艺人员分配激励机制。规范各类人才评奖工作,加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奖励力度。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宣传文化人才给予奖励。积极争取财政投入,设立专门奖项,每两年对优秀记者、优秀编辑、优秀节目主持人等给予一定的奖励。每五年组织一次文学艺术评奖活动,对优秀文艺人才给予一定奖励。

(五)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在港口新闻网、港口日报、港口电视台等媒体上开设“港口人才”专栏,及时宣传报道各条战线上人才工作典型事迹;开设“道德之星”专栏,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每两年组织开展港口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城市醒目处建设英雄模范人物标志性建筑,在机关单位制作“道德模范墙”,抓好全国、全区“双百”、“双评”人物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领导。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单位)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部署、督促和检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构,整合资源,动员和组织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共同做好人才工作。

二是大力营造和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在港口日报、港口电视台、港口新闻网等媒体上加大对党的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事迹的宣传,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三篇: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的总体素质,促进中医科的发展,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结合中心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中心的人才现状

近年来,为提高人员素质,更好的服务患者,中心加大了继续教育和人员进修的工作力度,举办了多层次业务培训,为中心的人才成长营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人才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基本满足了现有临床的人才需求。但随着中心的发展,现有人才资源与中心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

1、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仍不能满足中心发展的需要,业务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

2、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学科建设的开展,给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3、人员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专业人才偏少,专业局限,难以发挥中医药特色,制约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医院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发医院的人力资源是医院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坚持人才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按照全面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结构调整和合理配置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切实搞好医院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使用,充分调动医院人才的积极性,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培养目标

1、积极推进全员职工培训。全面提高医院职工的学历层次。中心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全员培训率要达到90%以上。

2、培养1-2名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学科带头人;

3、培养1-2名具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临床经验比较丰富,中医特色突出的中医专科(专病)人才;

4、培养2-3名具有较好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坚实中医经典知识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三、主要任务

高度重视专科(专病)人才培养。实施中医专科(专病)人才培养计划。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要确定自身的业务主攻方向,逐步把精力转移到专科(专病)研究的方向上来。要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加大本专科相关理论的研修,充分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现代医学知识及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临床处置各种疑难病、多发病的实际能力。

继续加强医技科室人才的培养。医技科室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加强理论学习,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并积极开展新技术,同时,要提高本专业的检查、检验水平,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重视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护理人员培养要突出“三基”训练,强化无菌操作的意识,同时要及时掌握护理工作的新方法,把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生活护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和生活条件。

四、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中心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增加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事关中心的兴衰,高质量的人才是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中心要成立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中心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各司其职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从组织管理上保障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医院要继续加大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每年安排相应的资金作为人才培养基金,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要建立和健全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档案,将个人的技术自传、论著、考核考试的成绩、进修学习的鉴定、定期技术评定材料等列入档案内容,作为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使中心人才培养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逐步使医院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积极引进人才,为中心的发展储备人才。随着中心中医科的改建完成,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有所增加。结合中心现有人才的实际情况,今后三年,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较强科研能力、良好医德修养的全科及中医骨干,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促进中心发展。

附:**********中心中医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014年1月20日

第四篇:丰台区十一五时期产业规划

丰台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工业发展规划 2008-05-03 序

第一部分 回顾与展望 2

一、发展回顾 2

二、发展机遇 2

三、面临挑战 2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

一、指导思想 2

二、发展目标 2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 2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二、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2

三、鼓励发展都市工业 2

四、扶持发展优势企业 2

五、退出和限制劣势产业 2

第四部分 政策与保障措施 2

(一)加快体制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2

(二)鼓励自主创新,培育升级动力 2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2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发展 2

(五)拓展人力资源,建立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 2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件环境 2

(七)加强区域推介,落实引资措施 2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丰台区工业经济总量的重要历史阶段。

《丰台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主要阐述了丰台“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重点以及空间布局优化等内容,提出了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础。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北京市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 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丰台工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工业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调整,工业总量显著增长,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为全区“十一五”时期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总量显著增长,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丰台工业发展呈调整上升趋势,平均增速14.2%。2001年至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由140.3亿元增加至272.1亿元,工业增加值由37.6亿元增加至90.2亿元。工业企业从业人员8.4万人,比2002年8.2万人增长2.4 %。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2%,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1年17.3%增加到33.1%,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重点产业优势突出。“十五”期间丰台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值由2001年的44亿元增加至2005年的78.5亿元,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行业结构。装备制造业重要地位日渐突出,2005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四大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北京市的比重依次为5.8%、10.9 %、12.1 %和12.3 %,对北京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渐明显。

布局调整成效初显,丰台园区发展迅猛。“十五”期间,丰台区加大对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四环路内除保留无污染的先进制造业和都市工业外,大部分工业企业均已向四环路以外发展,逐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七大工业组团。其中以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组团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十五”期间园区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58亿元,平均增长速度47.1%,累计实现增加值244.92亿元,累计上缴税费47.61亿元,平均增速达40%。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格局。

二、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区工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关键时期,展望未来五年,国内外经济、社会、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将为我区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国际制造业调整转移为我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研发、销售、服务等全面全球化的新趋势,生产制造环节的转移已经向研发、设计、销售等服务环节延伸,作为首都,北京市中心区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制造业在北京的调整转移,将有利于我区承接符合首都城市功能特点的产业在我区的集聚。

京津冀协调融合发展为我区工业发展开创广阔前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合作进程加快,突出三省市各方特点和各方专长的协调机制将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北京必将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强大支撑,为我区工业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合作机会,为融入京津冀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新的城市功能定位为我区工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丰台区列入城市功能拓展区,明确了丰台区“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北京南部物流基地和知名的重要旅游地区”的功能定位,有利于丰台区整合资源,发挥潜能,加大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力度,从而推动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三产业加快融合为区域工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化,制造业链条中的部分服务环节加速剥离,向生产型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推动产业日趋融合,二、三产业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的程度加深,有利于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

科技园区扩园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丰台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优化了园区的投资环境,吸引大批高新企业相继入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的丰台园区规划调整,使园区建设规模扩大到8.18平方公里,进一步增强了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区的集聚和装备制造业规模的提升。

三、面临挑战

“十五”期间丰台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工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的问题,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的挑战,需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丰台工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十一五”时期是北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工业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环境友好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工业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丰台工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丰台区自然资源匾乏,能源短缺,尤其是严重缺水,作为北京的城市中心区,其区域性质和功能定位,要求把丰台区建成现代化清洁优美的区域。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形势以及我区工业用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实际情况,工业发展必须优先考虑发展节水、节能和节约资源型工业及产品,着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丰台区大型企业偏少,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要适应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需要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拓宽人才引进途径,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技术改造升级,从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为契机,以高新技术为引擎,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撑,以都市工业为重要补充,通过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丰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拓展区定位的协调统一。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原则是:

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合理引导。

增量引入与存量优化相统一。通过存量调整,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增量引入力度,增量扩大与存量激活相统一。

产业集聚与产业分工相配套。以工业园为载体,引导我区工业在全市乃至全国产业链条中的合理定位,寻求优势环节构造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

循环经济与集约发展相一致。坚持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并举, 统筹规划, 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丰台基本形成与北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相适应的工业体系和规模,并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相协调的工业空间发展格局。

总量目标。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58.5亿元,年平均增速为11%。

空间集聚目标。到2010年,长辛店工业新区规划建设初具规模。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平均增速为20%。

工业污染预防和治理目标。2010年工业企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渣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工业单位GDP用水量(吨/万元)达到北京市平均水平(比十五时期下降20%);单位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达到北京市平均水平(比十五时期下降15%)。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思路是以转变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实施以园区扩张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拉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工业为重要补充的工业格局。同时,根据激活存量、理顺机制、有序调整、优化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全区工业的空间布局。

具体任务包括: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五点:一是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配套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二是立足丰台科技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强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作用;三是适度提高丰台科技园企业进入门槛,提升丰台科技园的发展档次;四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联系与整合,积极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增强园区的辐射功能;五是将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优化结合,以丰台科技园为依托,重点开展研发、设计等上游业务;以长辛店工业新区为生产制造配套基地,将生产制造环节西移,合理规划产业分工。

??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引擎作用,以此推动我区经济建设的全面信息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贯彻北京市关于电子信息发展的规划要求, 实施专利和标准战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并购、引进、产权重组置换等多种手段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以重点项目为核心的相关企业的集中。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对快速增长期的软件、电子材料、通信设备、网络支撑平台和中间件、信息安全产品与系统、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工模具、计算机外部设备等项目,加快发展,尽快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

??发展壮大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

从增强我区产业后劲出发,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发挥我区物流业优势,构造医药物流产业链。

利用首都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 以项目为基础, 以知名生物医药企业领衔,加大研发力度;与昌平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园和北京市其他生物医药基地实行错位发展,形成良性协调互动,合理分工。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等技术的产业化项目;重大疾病的急救与康复技术和装置、社区医疗系统工程技术和装备、医学影像技术和装备,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生物人工器官等领域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项目。运用电子信息及现代物流配送技术,建立集约化的医药器械物流基地。

??做大做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加快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改造融合,成为我区优势支柱产业之一。

实现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和领域的转化和渗透,全面提高我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大力扶持现有的龙头骨干企业,围绕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能带动产业升级的骨干企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加快丰台科技园、IBI孵化中心、相关科研院所及机电设备制造业企业群的发展。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印刷机械、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设备制造领域,工程机械、科学仪器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将丰台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基地、总部基地和孵化中心,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成为我区新型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在河西地区逐步理顺产业发展机制和落实产业布局,建设生态型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作为丰台发展新型工业的载体。

以丰台科技园的规模扩大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政策优势和总部基地的品牌效应,因势利导,合理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加大对大型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并发展与之配套的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

加快产业基地三期和长辛店工业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拓宽丰台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高资源集聚能力,充分利用北京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总部、结算总部、管理总部等进入丰台总部经济区;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和生活设施的配套能力。

二、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区域竞争力提高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以研究开发、集成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加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

落实《总规》对河西地区产业发展的定位??北京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和科技产业化基地,将装备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作为重点改造的行业,以之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传统行业的改造。

重视研究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信息,寻找招商引资和国际合作的商机和重点;追求“少、专、精”,有所侧重,做出特色,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丰台科技园和物流基地的建设联动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这三大产业的联系与整合, 以装备制造业为纽带实现三大产业的集群发展。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在“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应成为我区工业的支柱产业并继续保持在北京市的优势地位。

核心产品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成为全国的优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汽车零部件产品规模扩大,成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著名的产品基地之一;与第三产业中的汽车物流、汽车博览会展、汽车检测与维修、培训、汽车保险、汽车金融等融合发展,打造完整的汽车市场产业链。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铁路机车车辆机动车组制造、铁路机车车辆配件制造、铁路专用设备及器材、配件制造;汽车整车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

三、鼓励发展都市工业

都市工业是区域工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是地区经济繁荣的基础所在,要给予积极扶持,重点保障食品、印刷包装等都市工业持续稳定增长。

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核心,推进食品加工制造业发展,塑造一批代表我区特色的知名企业和产品;提升整合印刷包装业,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与物流基地建设协同发展。

整合大红门、槐房等地区以食品工业为主的都市工业,提升其发展规模和档次,与产业布局中的物流带相衔接。

适度规划丰台园区所在地花乡白盆窑、羊坊、榆树庄等地区发展以印刷包装业为主的都市工业,打造以总部经济为主体,以高端服务业、印刷包装业、物流业为重要补充的国内一流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四、扶持发展优势企业

除丰台科技园区一期工业企业比较集中外,全区其它工业企业分布比较分散,大力促进在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发展壮大,对于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

加快长辛店工业新区的规划建设。根据北京市工业布局的要求,将丰台园区工业企业的生产部门逐步迁往长辛店工业新区,实现我区工业空间布局的重心西移。

组合优化多点发展。对于河东地区部分不能迁移的工业企业,通过改组、改造、并购及资产置换等形式激活存量,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符合国家和北京市产业发展政策、行业突出、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等方式,全面提升其技术含量、规模和整体竞争力。

五、退出和限制劣势产业

“十一五”期间,从我区功能定位出发,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约束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继续退出“三高”产业的发展,完成河东绿化隔离带地区和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调整工作。

对重污染行业继续实施关停,不再允许设立;对污染较重的行业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和重点监控。

限制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五大高耗能行业。

基本淘汰技术落后、规模小、产品结构单

一、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第四部分 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快体制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强化政府促进和管理工业的职能,实现由管理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变,由扶持企业向扶持行业的转变,积极搭建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区领导与企业联系制度,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

加大对产业发展引导力度。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按照“重点发展、适度发展、限制发展”的产业发展层次,研究提出适合我区发展的重点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建立科学有效的产业筛选机制,引导产业向高新技术、房地产、现代服务、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布局调整。结合北京市对工业的布局,积极引导不宜在五环内发展的工业企业向河西工业用地迁移;建立丰台区工业企业退出机制,实现企业的有序转移。

二、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升级动力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和着力点,加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加快IBI国际孵化器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的源头建设,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孵化设施和孵化功能,特别是加强科技成果二次孵化机制的建设。

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发挥科技园区作为创新创业集聚基地的作用,鼓励企业在科技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推动工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制定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产品更新换代,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严控制产业用地,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水平。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通过依法收回、缴纳闲置费、调剂、转让、租赁等办法,提高闲置和存量土地的使用效率。

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先保证高新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供水,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项目供水。继续推动对传统工业的节水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

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和节能工作。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在电力供应上重点向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倾斜,加大对节能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他先进节能成果。

大力开展清洁生产。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纲要》等,逐步形成市场主导、企业自觉实行和政府积极引导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力度。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的现代化

加强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印刷、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的信息化改造为重点,加快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大力推进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制造、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的应用,着力抓好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对传统产品的嵌入式改造、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五、拓展人力资源,建立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

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企业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作用。

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企业家。加快培育企业经营者市场,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努力引进一批外来有实力的经营者。

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开发人才。创造条件,降低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成本,鼓励企业引进和聘请外来高科技人才,帮助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培训高级产业技术工人。与在京的首都科研院所合作,紧密结合我区重点培育和建设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一批高级技术工人。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件环境

加快道路建设步伐。抓住轻轨、地铁以及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的机遇,争取北京市对丰台区道路建设的投资,缓解交通阻塞问题,建设一至两条横穿河东河西地区的区内快速公路。继续实施便民路工程,维修改造老旧道路。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供电、供水、供气、环卫设施等市政工程设施体系的建设工作。

七、加强区域推介,落实引资措施

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和不同时期工作重点;与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防止出现盲目招商;抓好招商引资企业的前期基础工作和落实后续发展服务工作;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专业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

第五篇: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友好一中“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建设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校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战略,根据《 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强了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了人才工作组织协调机制,以师德建设为中心,坚持德才兼备、培养引进并举的方针,通过培养教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各学科专任教师配备齐全,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所聘用教师全部具有国家规定教师资格。教师学历结构符合要求,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9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3%;中学高级教师1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中级以上教师 6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3%。教师职务的学科分布基本合理。为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学校建立起教师岗位责任制,有教师考核制度,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建立健全了教职工的晋职晋级、奖惩制度,并能有效实施。建立教职工业务档案制度和定期培训制度。学校基本做到依法落实教师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教师工资水平均高于当地企业人员工资标准,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工资。

(二)差距与不足

人才工作尽管取得了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人才队伍现状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新阶段对高层次、高水平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问题仍是我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

1.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年龄偏大,管理干部数量不够精简,学历(学位)和职称偏低、年龄结构不尽合理。2.培训形式单一,培养 力度不够。目前培养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学历学位教育和短期进修,培训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对教师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以致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不到很好提高。同时,培训的形式拘泥于上级文件和政策要求,忽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经费不足,制约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财力受限、经费不足,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展开。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人才的投入力度,但经费投入仍然不足,我校教师继续教育每年需要投入经费较多,但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实际投入经费离预期有较大差距。

(三)今后的重点任务

1.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规划和学科建设的要求,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努力做好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工作,改善我校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要加大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力度,进一步增强选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选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研修,使广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前沿,建设具有高水平骨干教师队伍。

2.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组织实施“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市重点学科、国家实验示范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等平台为依托,对从事国家和市重点发展领域、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推动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实力。

3.倾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 要坚持事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紧密结合,在教学科研的创新实践中锻炼培养青年骨干教师。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学术梯队建设、团队吸纳、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等方式,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力度。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

友好区第一中学 2016年10月20日

下载“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总结

    ****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更好的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科学......

    人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文章标题:人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关键在于有创新的人才。人才是创业之本,是高科技发展的核心。“一代新人才,一代新科技”,“治国之道,唯在用人......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全5篇]

    重症医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为认真落实总部《军队医院管理若干规定》,进一步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工作情况回顾 近年来,全科按照院党组......

    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范文合集

    泰平医院 人才队伍培养及引进规划医院的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人才,医疗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医院必须进一步规范人才梯队的建设规划,培养和引进更多更优秀的人......

    农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

    内蒙古农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了加快高水平......

    2011 145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2011 145 门源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 的报告 县人民政府: 现将门源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5篇模版)

    ******文化体育广播影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为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科学性,全面加强我**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

    中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泗阳县中医院2011—2015年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为实现二级甲等中医院宏伟而远大的目标,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