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举 全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时间:2019-05-12 08:3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举 全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举 全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第一篇: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举 全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举

全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中共安吉县委安吉县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31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深化“生态立县”战略,主动适应宏观形势的新变化,较好地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0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8.44亿元,增长2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5亿元,增长2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0元,分别增长12.8%和10%。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思想行动在复杂局面中高度统一。及时掌握干部群众中存在的不适应宏观调控形势、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等苗头性问题,层层召开形势分析和专题学习会,及时把全县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四个坚持四个注重”上来,即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更加注重发展战略的深化;坚持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更加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加快城市化不动摇,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更加注重依法行政、规范操作。同时,采取“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倒计时攻坚”等策略,全面推进了12项重点工程,及时把干部群众的注意

力和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

2、经济在严峻的要素制约中持续增长。按照“远近结合”的方针,着力推进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一抓要素制约缓解。坚持“让电于民、节电于工”原则,引导企业自备发电,新增自备发电装机容量5.01万千瓦;充分发挥小水电顶峰作用;开工建设110千伏城南变电站。全面清理各类建设用地,盘活工业用地近1500亩;突出抓拆迁和供地工作,为发展拓展空间。积极争取外埠银行对重点项目、优势产业和企业的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开放股权,争取民间资本投入。抓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2+4主导产业。利用宏观调控“倒逼”机制,引导企业走集约发展、内涵提升之路。加快推进天子湖现代工业园建设;完成转椅特色园一期;启动建设竹子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转椅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和企业家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实施首批先进制造业基地项目18项,完成投资3.11亿元。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3亿元,增长23%。1—11月,竹制品和转椅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7.5亿元和30.8亿元,分别增长18.1和33%;工业用电量增长40%;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7%。三抓针对性招商引资。成功举办接轨上海活动周和生态文化节,以节为媒,以上海为主平台招商引资。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以外引外、以民引外。今年1—11月,实到外资7800万美元,全省利用外资综合排名第16位;引进内资17亿元,增长40%。四抓外贸出口。针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鼓励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做强一般贸易。1—11月完成自营出口1.95亿美元,增长78.4%。

3、三农工作在市场引导、行政推动下加速转型。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年直接支农补助达4590万元,增长44%。三农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一是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在严格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笋竹、白茶、畜禽、种苗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3.5%。加快农业企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进程,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110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70余家,其中两家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组织;建立省级以上标准化基地6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万亩,17个农产品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年粮食增产11%。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加速向非农化转移。扎实开展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完成目标的131%。大力发展旅游富民经济,开辟农民非农就业和增收的新空间。全年接待游客250万人次,门票收入2600万元,分别增长52%和71%,其中农家乐床位增加到4000张,增长87%。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率达65%,其中今年新转移1.1万人;农民现金收入新增部分65%来自非农产业。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4.2%,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0.6%。三是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扎实推进“双十示范、双百整治工程”、“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水工程”等民心工程。累计完成582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受益率达到55.6%;新建通村公路256公里;启动农村垃圾处理网络和污水处理。山川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山川乡高家堂村被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4、社会稳定在平安创建中得到巩固。认真贯彻省委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启动“平安安吉”创建工作。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安全防范体系构建、安全生产责任。认真实施领导下访约访、联合接访、信访听证会等息访制度,实现“零进京”上访和敏感期无集体上访。开展了“反盗抢、控发案、强基础”专项行动。1—11月,全县刑事立案增幅低于市均14个百分点,破案率高于市均6个百分点,治安案件查处率高于市均12个百分点,万人发案率也略低于市均水平。

5、服务环境在狠抓效能中得到优化。实施素质工程,建设学习型机关,切实提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实施阳光工程,改善审批中心服务质量,全面完成二轮审改,建设政府招投标中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监督工程,完善效能投诉中心建设,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行政过错追究制、典型效能案件通报曝光制。严格执行“四项禁令”,继续深化创满意单位活动、乡镇个性化考核和机关工作人员立体考核。

6、执政能力在强化基础中有了提高。扎实开展“三树一创”活动。加强科局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集体议事规则。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年轮训或挂职锻炼干部700人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推行县管领导干部任期、县委全委会差额票决乡镇党政正职等制度,“三推两决”乡镇长1名,公选副科级干部8名,差额票决乡镇党政正职10名。认真贯彻两个条例,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五廉”活动,推行党政“一把手”任期承诺制。

一年来,我们不仅经受了“检查多、矛盾多、挑战多”的考验,保持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势头,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同时,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必须抓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是如何加快发展生态工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增长质量的问题;二是如何加快城镇化,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三是如何创新发展旅游,带动和提升第三产业的问题;四是如何缓解土地、电力尤其是资金供需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五是如何争取杭长高速、天荒坪(二)等重大项目尽快上马,实现安吉跨越式发展的问题;六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关干部服务效能的问题;七是如何提高县委驾驭经济、统筹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能力的问题。

2005年,我们将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工业作为第一方略、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利益摆到第一位置,把干部当作第一资源,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努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力争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力争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以上。明年的工作重点是:

1、突出抓工业,致力于强化产业支撑。按照二产强县、一产稳县、三产兴县的方略,致力于开放带动,特色发展,不断强化产业支撑。一是牢牢扭住工业经济这个牛鼻子。继续走有鲜明生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二次创业两条腿走路,工业园区和城镇工业功能区同步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集中更多的财力和土地指标,优先用于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推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做大块状经济。加快转椅、竹制品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培育和品牌经营,争取在五年内把椅业、竹制品产业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分别超100亿元和60亿元的制造中心。争取明年培育产值超5亿元企业1家,培育产值超3亿元企业7家,培育产值超1亿元企业8家。争取明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9项,其中上亿元项目7项,5000万以上项目10项。二是用抓工业经济的思维抓农业。积极培育“四位一体”(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从自然人向法人转变,农产品从直接商品向工业加工品转变。着力推进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着力打造面向上海的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加快构建与大都市市场有效对接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面向“三农”的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加大支农力度,优化支农投入结构和绩效。三是以改革的精神和办法抓旅游突破。创新旅游经营和管理机制,实质性启动县旅游集团公司组建,整合旅游资源和市场,增强自我发展和融资能力;明年努力实现旅游人次300万,旅游收入9.5亿元,门票收入3500万元,分别比今年增长15%、27%和30%;分步调整旅游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争取1—2个重点旅游项目招商成功。三个度假村开工建设。

2、突出抓“一号工程”,致力于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不动摇,强势推进针对性招商引资。严把投资强度关,科学设置单独供地企业进入门槛,鼓励“零土地”招商。集中更多的要素资源用于二产招商,进一步降低商务成本,营造投资综合环境新优势。重视引资质量,把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人才、先进理念结合起来,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大一区一园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理顺园区机制体制,大力开展园区招商,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四个率”;强化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明年努力实现协议外资2.8亿美元,实到外资1.3亿美元,实到内资16.5亿元。积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提高出口整体效益。鼓励企业到外地参展参会,建立原材料基地。切实做好出口主打产品反倾销和应对贸易技术壁垒工作。

3、突出抓城镇,致力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一主三副五镇六十村”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推动城镇加快发展、农村跨越式发展。一是把中心城市做丰满。进一步完善建成区功能,完成城西水厂、垃圾综合处理和文体中心等重大基建项目。尽快启动筏湖景区、凤凰山公园项目,进一步引山入城、引水入城,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二是把副中心城镇和一般镇做强做特。加快天子湖工业园和孝丰、梅溪工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孝丰、梅溪、高禹等副中心城镇发展。依托在竹木制品初级加工、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做特一般镇。三是把中心村做实。切实加大行政村撤并的力度,拆除空心村、萎缩小型村,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继续实施康庄工程、十万农民饮水工程,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薄弱村脱贫工程、“双十双百工程”,推进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农村面貌改善工作;继续实施农村优质教育工程、东海明珠工程,推进以教育医疗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和异地致富工程,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4、突出抓平安建设,致力于构筑和谐社会。围绕率先达标抓创建。一是建立健全维稳机制。进一步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矛盾纠纷疏导化解机制、治安防控机制等六大机制,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二是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整合资源,进一步发挥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和城乡社区、社团、行业组织的作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三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认真解决好城市改造拆迁、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群众具体利益问题,从源头上消除矛盾隐患。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高度重视做好困难群众工作,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

5、突出抓保先教育,致力于加强党的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能力提高年”为载体,以提高五种能力为内容,以争创“好班子”活动为形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特别是发展经济的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能力和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真正把村级组织班子建设好,夯实基层基础。

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市委全会精神,勇于创新,攻坚破难,努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第二篇:坚持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面向新世纪,汕头的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以提高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一个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汕头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五”期间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我市的“十五”计划纲要也强调,“十五”期间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构造符合汕头市实际生产力水平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迎接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各项举措之中。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首要方面。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是发展我国经济的当务之急和根本着力点。根据汕头市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考虑中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应把握住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把握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一世界性潮流,把结构调整同科技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机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利用世界经济结构加快重组的机遇,从我市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出发,注意发挥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积极采用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模式,获取新的国际分工优势。

四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积极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二、按照“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把经济结构调整落到实处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遵循江泽民同志的讲话要求,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致力落实经济结构调整的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加速潜在比较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的转化,争取在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企业组织结构、增创民营经济优势等方面有所突破,构筑与国际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形成能够有效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首先,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结合我市的产业发展特点,在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要求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壮大优化汕头工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为重点,着力引导、扶持工业企业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纺织服装、塑料制品、食品轻工、玩具工艺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加速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化工医药、感光材料、新型包装和建筑材料等先进技术型工业优化升级,扩展产业链;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形成具有汕头特色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经济增长点,以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体系。

二是发挥汕头特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积极拓展提升第三产业。巩固和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物流业、房地产业。要以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发展物流业,要对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提高物流管理的社会化和组织程度,变粗放管理为集约经营,使物流企业适应中国加入WTO,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要深入发展连锁、超市、代理、配送、网上销售等新型经营业态和营销方式,以电子商务手段改造传统的营销手段,规划建设一些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比较完整的物流网络,推动物流业向集团化、联合化、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大流通促进大生产。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先导型产业,鼓励发展能有效引导消费、促进社会转型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新闻出版、广告会展等“知密型”第三产业,全面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机场的建设,建立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发挥汕头处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骨干节点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信息化应用工程,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速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和城市现代化,比较效益高、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重点发展蔬菜水果、水产、畜牧、花卉、食用菌五大主导产品,大力发展设施、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大力促进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推进以汕头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学园为龙头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加速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及产品加工业的渗透,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基本形成以汕头特区为中心,辐射粤东及周边地区的开放型农业产业体系。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快推进我市海洋资源产业化进程。突出海洋综合开发和管理两个重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初步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资本密集、多元化、开放型的海洋经济体系。

第二,优化产业布局,增强特区辐射功能。采取“新上一批、提高一批、转移一批”的策略,以突出保税区、高新区特定区域功能开发,加快工业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区域内外企业间合作,促进区域内外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市区北区以高新区和各级科技工业园为基地,以重点大型企业为骨干,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型工业;南区以发挥保税区和广澳深水港的综合功能为重点,发展以资本密集、大运输量的石化、新型材料、船舶修造工业为主体的临港工业。潮阳、澄海两翼要着力推进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工艺玩具、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优势行业的升级换代,引导企业向工业区和中心城镇聚集,加速产业化、基地化、现代化进程;南澳县以充分运用海岛开发试验区政策、区位和资源优势为动力,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风能发电、海岛旅游产品加工业,积极拓展对台经济合作,努力建设生态岛。

第三、着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朝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的。其中,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是核心和关键。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入手,产品、技术、区域、劳动力等结构的调整才有实施的载体。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做强做大一批。我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推动企业上市;实施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主要行业形成具有龙头地位的骨干企业;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等手段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依托。如超声电子集团、海洋集团、宜华集团等企业,通过扶持和培育,让它们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集团。

二是搞专搞精一批。根据我市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建立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培育和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力培训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是关闭破产一批。对于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必须依法关闭。尤其对我市自来水取水源进行污染的纺织、印染、洗涤等企业更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早关闭。同时,对于国有企业中那些产品没有市场、资不抵债、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企业,也要解决退出市场的通道,实施破产关闭。不抓紧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结构调整就迈不出大步,国民经济素质就难以提高。

第四、增创民营经济优势。民营经济是汕头经济的主体力量。多年来,民营经济对推动汕头经济的腾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00年,非公有制经济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0%以上,出口创汇40%以上。一批民营科技企业脱颖而出,在国家和省认定的6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40家。进入新世纪,在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巨大发展潜力,引导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立与国际市场规则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努力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包括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速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化进程;增强民营科技企业整体创新能力;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企业家群体以及探索和发展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等。

鼓励为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鼓励各地市对优秀中小企业实行规费收取的封闭管理,每年由分管专员市长或分管县市长带领有关部门集中办公1—2次,有效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使企业集中精力搞好经营管理;鼓励各地市依法涵养税源;鼓励各地市在工商领证、土地征用等方面为非公有企业提供“一条龙”便捷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经济每次大的发展,都创造出新经验、新特点,也推动着我们有新的探索、新的认识。领导推动、市场拉动、利益驱动、能人带动、环境松动,既是过去我省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后加速推进需要重视的基本经验。

领导推动。我省既是地处中西部的内陆省份,又是国有企业占较大比重的老工业基地,发展非公有经济往往与旧体制、传统观念、教条思维发生较多碰撞,领导推动对加速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全省各地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群雄争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慢进亦退的新趋势。

市场拉动。市场竞争的选择和淘汰对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为鼓励非公有企业在当前全国经济已经由过去的短缺发展到现在剩余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快速发展,省和各地市将帮助中小企业通过“三网一平台”获取信息,使他们按照市场需求导向,把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既能够跟踪企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技术进步前沿,努力开发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也能够在政府的扶持下,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开发电子、通讯、医药、生物、环保等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事实证明,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最深刻的动因,没有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的优势难以发挥,仅仅停留在机制创新而没有技术创新也是“短命诸候”。

利益驱动。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鼓励人们合法地追求物质财富。从我省非公有经济发展看,在国家政策鼓励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下,利益驱动对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中,在企业内部采取员工购股、法人持股、让利参股、要素入股、人力折股以及厂长经理年薪制等措施就是为了加大国有和集体资产存量盘活的力度;在企业外部采取涵养税源,费用缓征,贷款贴息等政策,是为了给优秀中小企业创造资本增值的有利环境,鼓励其创出优秀经营业绩。为缩小我省经济发展与沿海省市的差距,鼓励非公有经济能跑则跑,能跳则跳,能快则快,能联则联,一切从有利于培育山西经济增长点的实际出发。

能人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动因可以说是机制上的利益驱动加发展上的能人带动的组合。厂长经理的素质维系着企业发展的命运。培育企业家既是投资,也是“储蓄”。优秀的厂长从哪里来?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和自学成长者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正值精力充沛时,为选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基础。聚财先聚才,聚才先聚心,聚心先造就带头人。非公有企业的优势是产权清晰,但优选小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手段是公开选聘。

对非公有企业要以“改革分是非、发展论功过、业绩定取舍”,鼓励优秀中小企业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凭着对事业的追求,把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与经济资源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环境松动。经营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非公有企业的兴衰。经济落后往往与环境不宽松相伴。要引导政府中有关检查、收费的部门做企业发展“助推器”,“吃税人”必须服务于“纳税人”,蛋糕做大才能有共同利益,企业萎缩,自己将被解职,机构将被撤消。我省只有加大环境松动的治理力度,才能创出松宽环境,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涌进

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基础和前提。落实“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第一位的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到工作中来,为我市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坚持面向市场,切实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重点提高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水产业、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优质农产品的比重和农产品的加工比重。一是要大力提高果蔬设施化种植水平,扩大反季节高档蔬菜比例,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和加工的质量档次,提高蔬菜生产经营效益。要把水果上山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步伐,抓好未利用的10万亩宜果山坡地开发工作,形成名优水果规模生产与经营基地。二是要加快海洋开发工作。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稳定近海捕捞,探索发展远洋渔业;大力增加苗种繁殖数量,提高育种技术。三是大力发展家畜和珍禽生产。要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积极发展肉牛和水奶牛,提高草食家畜和家禽的比重,发展节粮型牧业,并在规模化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一批上市量超过万头的大型猪场,上市量超过10万头的养鸡、养鸭、养鹅场,带动整个禽畜业的发展。四是要发展名、特、优、稀、新农产品,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选育、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强化名牌意识,重视名牌品种的培育、商标注册,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要着力于农产品的保鲜生产设备、储藏包装设备、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发展多品种、多风味、高档次的速食品、冷冻系列品和保健营养品。力争至2005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至2008年达到55%。

——开拓物流业,营造城市大商业,增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功能。当务之急是针对我市区域中心功能弱化趋势,积极发挥特区优势、侨乡优势、商贸传统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以增加市场供给为基础,市场开拓为导向,发展物流业为重点,营造城市商业氛围,立足粤东,服务全国,构建汕头商业大规模的跨区贸易服务功能。一是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扩大对内开放,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构建“海外汕头内地”双向大经贸格局。二是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市现有流通设施改造,投资兴办区域性商品配送中心、发展商品仓储中转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行业、参(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与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和经营。三是大力扶持商业批发。围绕力争在3-5年内,培育3-5家年零售额超1亿元的零售企业,3-5家批发销售超5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批发企业的近期目标,发展集批零于一体的仓储式大型商场;组建集收购、运输、销售于一体的批发机构,专事农副产品的销售;建立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批发企业。在上述几个方面发展基础上,逐步发展以系统性、整体性和网络性为特征的采购、运输、分类、配货、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业务,构建区域内及全国性乃至国际化的物资中转、储存和发送等功能,促进物流、商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合理组织,带动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第三篇:进一步夯实林业站基础建设全力推进林业站更快更好地发展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设区市林业工作站(科)长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去年全省林业站建设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研究部署2008年全省林业站建设工作。省厅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副厅长从百忙中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会议表彰了2007全省设区市林业站工作目标考核优胜单位,希望大家继

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力争在新的一年取得新的成绩。

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几点意见。

一、2007年全省林业站工作简要回顾

2007年,是全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圆满结束的一年,是全省林业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我省林业站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一年来,我省林业站工作在国家总站的关心支持下,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林业站系统干部职工的努力下,紧紧围绕全省林业工作和全厅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造性的履行职能,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积极主动参与林权制度改革

作为全省林业中心工作的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已进入重要而关键的阶段。我们始终将这项改革作为林业站建设自身、打牢基础、发展未来的重要契机和头等大事,积极响应厅党组的号召,参与林改,服务林改。一年来,省总站共抽调6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改督导工作;抽调6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改明察暗访工作;抽调3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改质量评估工作;抽调2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工作。在去年的林改工作中,全省有4700多名林业站干部职工奋战在第一线,继续担负起政策宣传员、技术辅导员、勘察测绘员、纠纷调解员等重要角色,广大干部职工在林改的大潮中经受了洗礼,得到了锻炼,为全省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圆满结束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省总站自身建设得到提升

一是作风建设不断加强。2007年,全站上下以林改精神为鼓舞,以两次站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在全省林业站系统认真组织学习国家林业局下发的《预防涉林渎职犯罪手册》,以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为目标,大力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着力建设一个勤政务实的领导班子,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有力地推进了全站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去年省总站的宣传信息工作,在市、县林业站的大力支持下,继续狠抓信息报道工作,被国家总站录用的信息量又居全国第一位,又被国家总站评为先进省第一名,并通报表彰。

二是地位取得新突破。继2006年省总站增挂“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牌子之后,我站认真准备并向省人事厅申报了参照公务员管理相关文件,经过积极做工作,率先于2007年8月获省人事厅批准,在全国林业站系统开了一个好头。这是我省林业工作站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对于加强全省林业工作站建设,促进工作站各项职能的发挥,奠定全省林业发展的基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全省林业站建设成绩显著

1、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林业站自成立以来就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每一次机构改革,林业站就毫不例外的受到冲击。为此,根据国发[2006]30号文件的精神,我们利用《江西省森林条例》的立法机会,积极主动同省人大、省法制办及省直有关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将林业工作站的职责写入了《江西省森林条例》并已于2007年3月29日由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在《江西省森林条例》中明确规定:林业工作站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履行林业行政管理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其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江西省森林条例》的出台并实施,结束了全省林业工作站无法律地位的历史,为全省林业工作站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2、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去年,配合省编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30号文件精神,全省林业工作站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据初略统计,截止2007年12月底,全省共有933个基层林业站,属林业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林业站有843个,占总站数91%;属乡镇管理的林业站有13个(1个县),占总数1%;属双重管理的林业站有77个(6个县),占总数的8%。在全省设有林业局的93个县(市、区)中有4个县未设基层林业站,有89个县(市、区)的林业站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占96%。至2007年底全省核定编制数4886人,纳入财政预算的职工4785人,占总编制数的98%。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8个设区市成立了市级林业工作站,比林改前增加了2个设区市。在全省设有林业局的93个县(市、区)中,有50个县(市、区)成立了县级林业工作站,占全省林业重点县(市、区)的71%,比林改前增加了11个县(市、区)。省、市、县三级林业站管理人员分别为

第四篇:进一步夯实林业站基础建设全力推进林业站更快更好地发展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设区市林业工作站(科)长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去年全省林业站建设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研究部署2008年全省林业站建设工作。省厅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副厅长从百忙中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会议表彰了2007全省设区市林业站工作目标考核优胜单位,希望大家继

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力争在新的一年取得新的成绩。

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几点意见。

一、2007年全省林业站工作简要回顾

2007年,是全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圆满结束的一年,是全省林业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我省林业站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一年。一年来,我省林业站工作在国家总站的关心支持下,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林业站系统干部职工的努力下,紧紧围绕全省林业工作和全厅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造性的履行职能,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积极主动参与林权制度改革

作为全省林业中心工作的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已进入重要而关键的阶段。我们始终将这项改革作为林业站建设自身、打牢基础、发展未来的重要契机和头等大事,积极响应厅党组的号召,参与林改,服务林改。一年来,省总站共抽调6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改督导工作;抽调6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改明察暗访工作;抽调3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改质量评估工作;抽调2名干部职工参与了全省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检查验收工作。在去年的林改工作中,全省有4700多名林业站干部职工奋战在第一线,继续担负起政策宣传员、技术辅导员、勘察测绘员、纠纷调解员等重要角色,广大干部职工在林改的大潮中经受了洗礼,得到了锻炼,为全省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圆满结束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省总站自身建设得到提升

一是作风建设不断加强。2007年,全站上下以林改精神为鼓舞,以两次站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在全省林业站系统认真组织学习国家林业局下发的《预防涉林渎职犯罪手册》,以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为目标,大力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着力建设一个勤政务实的领导班子,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有力地推进了全站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去年省总站的宣传信息工作,在市、县林业站的大力支持下,继续狠抓信息报道工作,被国家总站录用的信息量又居全国第一位,又被国家总站评为先进省第一名,并通报表彰。

二是地位取得新突破。继2006年省总站增挂“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牌子之后,我站认真准备并向省人事厅申报了参照公务员管理相关文件,经过积极做工作,率先于2007年8月获省人事厅批准,在全国林业站系统开了一个好头。这是我省林业工作站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对于加强全省林业工作站建设,促进工作站各项职能的发挥,奠定全省林业发展的基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全省林业站建设成绩显著

1、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林业站自成立以来就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每一次机构改革,林业站就毫不例外的受到冲击。为此,根据国发[2006]30号文件的精神,我们利用《江西省森林条例》的立法机会,积极主动同省人大、省法制办及省直有关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将林业工作站的职责写入了《江西省森林条例》并已于2007年3月29日由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在《江西省森林条例》中明确规定:林业工作站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履行林业行政管理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其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江西省森林条例》的出台并实施,结束了全省林业工作站无法律地位的历史,为全省林业工作站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3、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林业站面对林区、面对林农,是林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和传播者,是各项林业工作的操作手。林业站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去年,我们始终坚持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抓不懈。一是不断充实林业站干部队伍。省总站借纳入财政预算重新定编定员的机会,加强了对县(市、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指导,协助县级林业主管部门采取竞聘上岗、全面考核的方式选拔人才,使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工作站的管理岗位;针对部分县(市、区)林业工作站管理薄弱的局面,一些市县从局机关中抽调业务骨干充实到基层林业站长岗位,既锻炼了人才,也大大提升了林业工作站的管理水平。二是努力提高林业站干部队伍素质。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素质。2007年初,省总站制定下发了《江西省林业站人员培训实施方案》,计划用一年的时间,采取省市联合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对全省基层林业站长和关键岗位人员轮训一遍,着力从林业法律法规、采伐管理、作业设计、公益林管理、林地管理等方面提高林业站人员的林政管理水平。截止年底,省市联合举办基层林业站长岗位培训班7期,培训学员700余人,另据了解铜鼓等县也举办了站长和关键岗位人员培训班;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锻炼队伍。全省林业站干部职工在林改中上山、进村、入户,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4、重点县建设数量年年增。2007年,是国家级林业站重点县建设项目在我省实施的重要一年。一年来,省、市、县三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业站管理机构,精心部署,认真实施。一是在20065个)重点县自查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复查,并严格按国家林业局的验收标准,缺什么补什么,直至达标为止。二是启动了20077个()重点县的建设,同时督促、指导做好各项工作,并实行分级负责制,现项目建设基本结束。三是配合国家总站做好了2007年7个重点县各种设备的下拨工作,确保我省2007重点县建设顺利推进。四是通过调查摸底,组织完成20088个()重点县建设的项目申报工作,并获得国家林业局全部批复,是我省获得此项目县数最多的一年,为全省林业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标准化建设更上一层楼。2007年,是我省开展新一轮林业站标准化建设活动的第三年,也是林业站标准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的一年。按照省厅《关于在全省林业工作站开展标准化建设的通知》(赣林资字[2004]356号)文件要求,我们在年初就做了部署,要求各设区市以此次新一轮林业站标准化建设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重点推进,突破空白。全省各县(市、区)林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筹措资金,对无站房林业站分期分批新(扩)建办公站房。据初步统计:省厅前所未有安排///万元建站补助资金,调动了市、县两级林业部门近////余万元的建站经费,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去年,在全省52个县(市、区)申报的71个新(扩)建基层林业站中,有30个站通过了新一轮标准化建设的检查验收,同时,每站5万元(最高的一年)的建站补助资金也全部下拨到位。//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比较好,县级林业部门(如)的积极性较高,去年一年//市全市新(扩)建站房16栋,成效显著。

(四)征占用林地管理日益规范

2007年,全省征占用林地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在再接再厉,征占用林地管理日益规范。

一是征占用林地审核工作逐步规范。一方面加强了征占用林地申报材料的审核,全年退还申报材料达150起。另一方面认真落实省厅“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一次性告知制”的要求,一年来,审核窗口没有跟客户发生过一起争执,未收到过一起投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截止目前为止,共受理并审核征占用林地1138起,审核征占用林地面积//公顷,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亿元。

二是林地执法进一步加强。在全省林业系统联合开展了以规范全省征占用林地管理为目的,以打击非法占用林地为重点,以联合执法和定期督查为手段的“林地资源管理年”活动,全面加强了全省征占用林地管理工作。国家通报的35项非法占用林地项目全部整改到位,立刑案6起、行政处罚29起,追缴森林植被恢复费超过///万元,全省非法占用林地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是征占用林地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编制完成全省“十一五”征占用林地定额并上报国家林业局,并获国家林业局审核通过。为保护林地资源,集约、节约使用林地打下基础;初步建立了大的用地项目实地核查、重点县(区)核查与重大案件联合督办的征占用林地管理机制,管理日益规范;初步实现了征占用林地管理与采伐计划追加和生态公益林范围调整等其他林政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征占用林地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五)生态公益林管理逐步规范

一是做好了公益林保护管理立法的基础性工作。草拟完成了《江西省公益林保护管理办法》,顺利列入了省政府2007规章立法计划,这标致着全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二是狠抓了公益林任务的落实工作。采取专题调研、召开全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公益林任务的落实情况实施每月一调度和督导。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公益林任务的落实。截止目前,全省2007年以前实施公益林补偿面积////万亩,已经落实面积///万亩,总落实率为///%。

三是全面启动了生态公益林核查工作。省厅召开全省林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重点动员和部署生态公益林核查工作。专门成立核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60人组成10个督导组,实行分片负责,对各地公益林核查工作进行督导。具体检查工作由设区市林业局负责组织,采取循环交叉的方式进行。

四是公益林宣传成效显著。我站积极开展了公益宣传工作,通过公益林督导、编印公益林简报等形式,大力向各级领导、林农宣传公益林政策,特别是借助基层林业工作站直接管理公益林以及直面广大林农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与教育,各地要求公益林任务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总结经验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和不足,如基层林业站职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素质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仍有部分设区市站不能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违法占用林地现象仍然严重;公益林落实困难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倍加努力。

二、几点体会

我省林业站建设与发展,近年来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得益于省厅和国家总站的关怀和指导,得益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全省6000多名林业站系统干部职工的不懈奋斗。抓好林业站建设,我们体会最深的主要有三点:

(一)改革,是破解林业站发展难题的关键

缺乏法律地位、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没有保障,是长期以来困扰我省林业站发展的三大难题。我们为此呼吁了很多年,为之努力了很多年,但都是徒劳。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实践告诉我们,林业不推进林权改革就没有出路,林业站不参与改革就没有活路。改革,为江西林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改革,为江西林业树立了品牌;改革,为林业部门赢得了社会地位。经过我们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困扰我省林业站发展的三大难题在改革中被一一破解,江西林业站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二)实干,是巩固林业站地位的基础

俗话说:有为才能有位。我省林业站建设能有今天的发展,是全省林业站人实干的结果。全省林业站职工依靠实干的精神投身林改,不畏艰辛、不讲报酬、风餐露宿,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林业站职工的身影,保证了全省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的顺利完成,同时,也为林业站赢得了社会地位;依靠实干的精神开展森林资源保护,不畏严寒酷暑,走乡串村、翻山越岭,宣传政策、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维护了林区秩序的稳定,为实现江西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毛竹林面积蓄积“六个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创新,是推进林业站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省总站始终坚持以创新来推进全省林业站发展。一是我们配合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推进采伐管理方式创新,这既加强了林业站对林木采伐的管理权,也强化了林业站的执法地位;二是省总站以征占用林地审核和生态公益林管理等职能反哺林业站建设,同时,林业站的发展也促进了全省林地和公益林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省总站积极推动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森林资源,极大地提升了资源管理水平。依靠创新,我省林业站已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相信,依靠创新,全省林业站必将在现代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

三、二oo八年全省林业站工作总体安排

2008年是林改配套改革极其关键的一年。按照我省在“十一五”期间林业站“一个加快、两个创新、三个提高”的发展思路,2008年全省林业站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林业中心工作,依据职能,结合实际,以务林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创造性地推进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护、征占用林地管理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态江西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8年全省林业站建设的主要工作是:

(一)进一步巩固省总站自身建设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以此统领全站干部职工的思想,将工作着力点放在为林改配套改革服务,为厅党组中心工作使劲上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全站干部职工的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是进一步推进省总站作风建设。不断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树新形象、争创新业绩。

三是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工作。严格按照省厅要求,开展学法、守法、执法活动,努力提高全站干部执法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确保总站业务职能工作健康运行。

(二)全力推进林业站改革与建设

2、继续全力服从、服务于全省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一要按照《森林法》、《江西省森林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基层林业站应切实履行好本辖区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的职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相关责任制,做到站长负总责,站员按岗负责,护林员具体负责,充分发挥林业站在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二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赣办字〔2006〕39号)文件有关要求,在林业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扎实推动采伐管理、林地管理和公益林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以切实有效的办法,重点建立起林木采伐指标分配到户和两榜公示制度。采伐林木应由林权所有者凭所分配的采伐指标直接向林业站申请,林业站审核并报县林业局审批后,直接向其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三要监管服务做到“上山进村入户”,林业站在抓好伐区管理的同时,要担当起辖区林木流通和加工、林地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员和监管员,杜绝辖区内林业执法不作为或乱作为。四要在抓好现有专业“三防”体系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开展民间“三防”协会的组建工作,将林业站的资源保护责任分解到社会各层,充分调动辖区群众管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群防群治的巨大作用。五要热情协助有关金融单位和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帮助林农做好林权证抵押贷款和林地林木流转工作,真正让广大老百姓共享林改成果。

3、继续抓好全省国家级重点县建设和省级标准化站建设工作,不断夯实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林业站管理机构特别是县级林业部门,要以国家级重点县建设和省级标准化建设为契机,以此带动和引导全省各地林业站职能发挥取得新进展、建设与管理再上新台阶。一是2007的7个国家级林业站建设重点县,上半年一定要认真做好自查、总结工作,对照有关要求,缺什么补什么,国家配发的设备务必到站,决不允许挪作他用,下半年做好迎接国家总站的检查验收准备;2008的8个国家级林业站建设重点县,按有关要求,尽快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在全省所有林业站建设重点县,特别是2007年以前(含2007年)的重点县各基层林业站,全面推广应用由省总站与珠海贝孚公司历经三年研发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此软件经在///两县试用,效果很好。希望有关市、县林业部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三是继续推进全省省级标准化站建设活动,今年省厅将继续对基层林业站建设的扶持,通过省、市、县三方筹集资金,有效改善基层林业站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解决部分无站房问题;指导相关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全年至少完成一个新(扩)建站房建设,力争全年达到50个新(扩)建站房目标,逐步解决全省基层业站无自己的站房问题。省总站准备将50个新(扩)建站房目标,以设区市为单位下达任务。

4、重点狠抓基层林业站的行政执法和法制教育,全面提高站长和关键岗位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各级林业站要认真组织开展预防涉林渎职犯罪学习教育活动,这是国家总站部署2008年在全国基层林业站开展的一次重要的学习教育活动,省总站在去年底以赣林站字[2007]46号文向各设区市林业站作了布置,并转发了国家总站林站培字[2007]24号文件。希望各级林业站要教育广大林业站职工知法、懂法、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升林业站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岗位素质和法律素养,培养一支能够真正适应基层林业站需要,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具有真才实学的林业站职工队伍,为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要切实抓好林业站廉政建设,按照省纪委和省厅的要求,扎实深入开展林业站廉政和行风建设,全力塑造林业站“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新形象。三是要继续加大站长和关键岗位人员培训班,特别是去年末办班的设区市,要抓紧时间,尽快完成所欠的培训任务。己办培训班的设区市,应以县为单位组织开展林业站干部培训班活动,进一步提升全员素质和水平。

5、进一步加大信息和宣传工作力度,力争新的一年有新的成绩。一是各市、县林业站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安排抓好国家总站即将首次部署的全国基层林业站本底调查工作,摸清家底,获取真实、可靠、科学的数据,为进一步加强工作站建设与管理提供准确依据。二是在2008年要求市、县两级林业站每月至少报送一条以上有关林业站建设与改革、林地管理、生态公益林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三是加强基层林业站信息化建设,省厅信息中心准备将基层林业站与县局林业政务网、省林业政务内网连通,通过登录访问林业网上办证系统,实现采伐证等都分行政许可的基层站初审、受理、网上审批和发证,提升基层林业站办公的现代化水平。四是要求市、县两级林业站认真做好每的工作总结和统计报表,做到准确、准时上报。

(三)继续加大征占用林地管理力度

一是要大力抓好全省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工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实施方案,做好使用林地计划的分配工作,同时加强定额管理,切实保护全省林地资源。

二是要做好全省矿区植被保护与恢复规划编制工作。在全省矿区植被保护与恢复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全省矿区植被保护与恢复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做好全省矿区植被恢复工作。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林地执法。一要开展全省工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使用林地情况调查工作,摸清工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占用林地的实际情况;二要联合省森林公安局重点查处一批非法征占用林地时间长,面积大,影响坏的违法案件;三要加大对省厅已下达整改通知书案件的督办力度,确保整改到位。

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工作。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林地征占用审核工作;加大现场核查工作力度,杜绝随意降低林地类型、随意降低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的现象发生,保证植被费足额征收;加大征占用林地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促进征占用林地审核率不断提高。

(四)全力抓好生态公益林管理

一要加强公益林保护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与省法制办协调,确保《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制定出台“全省公益林档案管理办法”和“全省公益林验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要做好公益林的落实工作。指导和督促全面完成2006、2007年新增公益林的落实工作,规范已纳入补偿的全省5100万亩公益林的各项管理工作,初步建立起公益林行政和业务管理责任制。

三要积极抓好公益林核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全省公益林省、市、县、乡四级包括图、表、书、卡在内的管理档案;进一步加大对破坏公益林建设行为的打击力度,引导各地开展创新公益林管理机制的改革。

四要督促各地抓紧完善公益林管理机构。有条件的县、乡林业站要增挂“公益林保护管理站”牌子;有计划开展全省公益林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全省生态公益整体管理水平;加强公益林的宣传工作,拟在高速公路和省道两旁、五河源头和生态保护重要地区,统一样式设立公益林宣传牌。

同志们,在新的一年,全省林业站工作面临着新世纪、新任务、新挑战,任重而道远。让我们高举“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大旗,在国家总站的关怀、支持、指导下,在省厅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全省林业站的广大干部职工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进一步夯实林业站基础建设,全力推进林业站更快更好地发展。

谢谢大家!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五篇:固本创新 克难奋进 坚定不移推进长兴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固本创新克难奋进

坚定不移推进长兴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中共长兴县委县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31日)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长兴县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2005年目标思路作如下汇报:

一、2004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项目推进年”和“环境建设年”活动为抓手,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结构、扩大总量、提高效益,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26亿元,同比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亿元,同比增长32.6%;财政总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5亿元,同比增长47.8%;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引进内资分别超过3亿美元、1亿美元和25亿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6元,同比增长9.5%。在工作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1、以“项目推进年”为载体,着力发展工业经济。把工业作为第一方略,狠抓工业性投入,提高产业聚集能力。一是狠抓项目强投入。实施工业性投入“173工程”,全年完成投入40.5亿元,同比增长32.5%,其中3000万以上项目55只,完成投资22.16亿元。注重集约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促进产业聚集。目前,开发区框架已达2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26家,其中外资企业118家。加大政策扶持,着力培育规模企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81家,其中今年新增58家。二是创新载体抓招商。在狠抓外出招商的同时,创新方法,成功举办“长洽会”暨“招商引资月”活动,组织“浙商·长兴论坛”等13项经贸活动,开展以乡镇和开发区为主体的“16+1”特色招商活动,充分调动了乡镇和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三是鼓励创业激民资。再次召开发展民营经济动员大会,加强政策引导,兴起新一轮的民营经济发展高潮,今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481户、民营企业508家,民营企业注册资金超百万的有404家,其中超千万的44家,超1亿元的1家。

2、以实施“八大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出台《长兴县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有序推进“农业

510、小城镇建设、村庄示范整治、乡村康庄、乡镇创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保和农村园丁”等城乡一体化工程“八大工程”。新发展吊瓜1.9万亩、苗木花卉2.02万亩、人造林1.65万亩、特种水产1.43万亩、商品蔬菜1.18万亩。完成5个示范村、27个整治村的村庄示范整治工作,区域供水新增49个村,受益人口近10万人。乡村康庄工程完成等级化改造179.2公里,路面硬化103公里。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招聘59名教师到经济薄弱乡镇任教,选拔45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全面实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全县964名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共有880人实现了集中供养,比例为91.28%。新建改造敬老院15所,改造特困家庭危房300户。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参保率达85.6%。

3、以“环境建设年”为载体,强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编制了《长兴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和16个乡镇的生态乡镇规划。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了矿山、耐火窑炉、铅酸蓄电池、喷水织机水污染和包漾河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五大专项整治。关闭和注销了43家矿山企业和石料加工企业;对134座耐火窑实施停产改造;原有的175家蓄电池企业,已有117家蓄电池企业自愿关闭注销或转产,经环保整治验收全县保留58家;开展了对自来水水源保护区的专项整治,基本完成了对全县2万多台喷水织机“相对集中”治理。据测算,今年共依法关闭污染企业300多家,影响财政收入达1亿元,财政共直接支付补助资金1500万元。认真开展小煤矿集中整治活动,6月底前关闭所有的5家小煤矿,至此我县小煤矿已全部关停,从而消除了安全隐患。在去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城市框架已达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146公顷,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已分别达到30%、33%和6.9平方米。并把创建工作向乡镇延伸,全县有1个、2个和4个乡镇分别通过了省级文明镇、省级卫生镇、市级卫生镇的考核验收。

4、以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国公推竞选团县委书记;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公推竞选了部分乡镇党政正职;首次尝试对乡镇和部门正职人选进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扎实推进机关“效能革命”,开展了部门“三服务”广场群众评议活动,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全县平均承诺时限从原来的8.52天缩短到了现在的7.42天,今年以来共有144名干部因违反禁令而受到处罚。

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清醒地认识到,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兄弟县区相比,在许多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我县的许多工作还只是刚刚破题,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特别是我县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环境建设的任务还很重,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攻坚克难,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5年工作的目标和思路

做好2005年的工作,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增强能力、注重和谐”的要求,特别要学习、传达、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结合长兴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年”和“生态环境建设年”为重要载体,抢抓机遇,固本创新,克难奋进,坚定不移地推进长兴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首先要坚持固本创新。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群众意愿,符合长兴实际的工作思路,我们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坚持,同时,又要顺势应时,不断地学习先进,及时地完善提升,做到“发展要有

新思路”。其次要做到克难奋进。正确对待和客观分析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把困难看作机遇,在困难中寻求机遇,把宏观调控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倒逼”机遇,千方百计地克服要素制约,竭尽全力地化解各种矛盾,振奋精神,努力在抢抓机遇中实现加快发展。

我县200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2%,其中工业性投入增长25%;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自营出口增长30%;合同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到外资1.3亿美元,实到县外内资增长3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lO%以上。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着重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第一,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经济综合实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把加快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一是调大提质工业经济。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制订好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并重点实施电子电源、新型材料、家居服饰、精密机械、食品医药、特色化工等六大工程,通过引导、控制、规范、提升,全面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产业,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地筹措建设资金,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六大工程。使六大工程产值增长45%,比全县规模以上产值增速提高25个百分点,达到90亿元,占县属规模以上产值70%,比2004年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调优提效现代农业。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继续着力抓好吊瓜、苗木花卉、人造林、特种水产、商品蔬菜五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重点在茶叶的更新和改造、竹业的开发利用上求突破,变存量为增量,提高经济效率。全年新种竹4000亩、扩鞭8000亩,茶园改造和新发展6600亩。三是调活提速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业,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业,规范发展律师、会计等社会中介组织,加快提升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业。

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是努力缓解要素制约,外抓招商引资,内抓激活民资。一是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坚持招商引资是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领导,整合招商力量,突出招商重点,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招商成效。坚持“招商选资、择优选项”,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引进重点项目,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来。继续举全县之力办好开发区,增强县经济开发区和城镇工业集中区的承载、集聚能力。二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宣传并认真落实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坚持抓“大”不放“小”,激发创业热情,力争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000户、民营企业700家。同时,注重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培育骨干企业。着重规划、建设好民营经济孵化器建设,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进园入区集聚发展,加速培育块状特色经济。三是努力克服要素制约。通过增量争取、存量挖潜、集约利用,努力化解土地供求矛盾;积极做好有序用电、节约用电、控制耗电、自备发电的文章,科学调度电力;通过产权交易、增资扩股、企业上市、银行融资等筹资措施,有效融通资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二,坚定不移加强环境建设,全力构建和谐社会。一是狠抓生态县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年”为载体,以铁的决心,狠抓生态县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实。坚持建设与整治并重,认真组织实施《长兴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并出台系列配套措施,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深入开展水环境、大气环境、粉尘污染整治,进一步巩固铅酸蓄电池污染整治成果。设立项目审批“绿色门槛”,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二是全面推进“平安长兴”建设。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疏导化解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实施为民工程。一是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凸现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加快推进龙山新区建设,加快实施滨河大道一期等一批城市基础实施建设项目。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城市绿化八大工程,新增绿化100公顷以上。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重点抓好三个中心镇建设,完成泗安等三个中心镇的镇区城市设计,基本形成“一核心三组团”的城市布局。继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继续推进村庄示范整治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和区域供水上程。积极探索“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农村“园丁”工程和乡镇创卫工程,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三是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认真落实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增加群众的基础性收入;走多元化、多渠道、多途径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之路,提高城镇下岗工人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增加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宣传、落实全县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政策,鼓励全民创业,增加群众的经营性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加群众的福利性收入。

第四,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执政能力。一是强化执政理念。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党员素质。深化“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二是优化执政骨干。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强化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同时,落实党管人才的措施,抓好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三是夯实执政基础。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充实一批懂经济、会管理和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够处理复杂矛盾、维护农村稳定的村干部,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整体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村级、社区组织阵地建设,逐步实现基层组织阵地的设施配套化、制度规范化、办公信息化。全面深化“三培养双带”活动,探索党员发展新机制。四是改进执政作风。深化机关“效能革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努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下载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举 全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并举 全力推进安吉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