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

时间:2019-05-12 08:1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

第一篇: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

2013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这“四风”是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会议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刘云山为何强调“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23日在京主持召开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调研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真正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达到在思想上作风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12月24日《人民日报》)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更理应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扪心自问究竟能力够不够、观念新不新、作风实不实、业绩优不优,从而知不足而奋进,切实为人民用好权、履好职。

“照镜子”,才能仰首无愧于党。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和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员干部言行的标准尺。领导干部多以党章为镜,对照查不足,找差距。看一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党章要求,是党性修养这顶“帽子”戴歪了,还是“党员义务”这条“领带”忘记打,照一照党章这面“镜子”,便一目了然。

“正衣冠”,才能俯身亲近于民。“干部好与坏,群众说了算。”领导干部是“乐民之乐”、“想民之想”、“忧民之忧”还是“一口官腔”、“一副官架”、“一身官威”,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个别领导干部常是出门小轿车、进门办公室,与群众隔得远了,自然就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忘记了他们的面容,更谈不上“与民偕行”。领导干部要多“正衣冠”,看看自己步伐是否和群众一致,是慢还是快,虚心向群众请教“走路”要领,才能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与之“并肩走”,听取真言、了解真情。

“洗洗澡”,才能抵制病毒侵扰。房间器具长时间不打扫,就会覆上一层厚厚的灰,人的思想亦如此,有了“污渍”不清洗,便有可能危及自身。如王立军、李春城等,他们无一不是受私心杂念摆布,忘记了“清洗”,最终由“疾在腠理”发展至“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领导干部要多“洗洗澡”,去除一下身上的不实之“泥”,浮夸之“泥”,教条之“泥”,形式之“泥”,讲真话、办实事、解民忧,深刻自我剖析,诚恳接受批评,在组织的有力监督下听

招呼、守规矩。

“治治病”,才能挺胸轻装前行。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领导干部不应为了个人升迁、一己政绩和个人私欲,想病了、想疯了,而要坚持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自觉抵御外部的一切不良因素干扰,坚持廉洁从政,把发展好民生为己任,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接地气,拜人民群众为师,才能深刻领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汇聚和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刘云山这记警钟敲得很及时,很有必要。每位领导干部不妨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不断夯实宗旨观念,进一步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

群众路线学习心得

党的作风影响和决定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反映和体现着党的作风。十八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总书记又在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文章中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老传统,也是新时期新要求。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作为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心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做好群众工作要做到“三入”。

一要身入群众,关注民生。就是要走出机关,走出文山会海,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群众生活在最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交流,特别是注重走访偏远的地区,困难的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掌握最真实、最鲜活的社情民意,可以拉近干群距离。

二要深入群众,解决民困。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法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群众最讲实惠,不需要干部对他们讲大道理,也不需要干部和他们不疼不痒地套近乎,而是希望干部能根据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合理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一个群众的事情,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很小,而对群众自己来说,则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这就要求干部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三要心入群众,维护民利。就是要带着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同群众交朋友,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马克思指出,人为之奋斗的一

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众工作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依归。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树立干群一家的理念,把人民群众当成家人,把群众来信当成家书,把群众之事当成家事,群众工作当成家业,带着真心、带着感情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实利。

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 张高丽 俞正声 刘云山 张德江

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

内容提要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一大法宝。党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才能更加自觉坚定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我们党的党章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线,是贯穿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生命线。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唯物史观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决定了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具有内在统一性。只有坚持发展生产力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一方面,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生产力视角全面审视社会体系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强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这是唯物史观真理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强调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这是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经济社会条件越来越向着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改进,直至人不再听命于形形色色异化力量的支配,得到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可见,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必然会实现;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就必须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揭示、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高价值的追求,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摆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群众”与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追求是高度统一的。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权益归根到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说到底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彰显了我们党对人的发展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更好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新变化,不仅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经济权益的实现,也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权益的实现;不仅要通过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要重视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决定了必须“一切依靠群众”

对谁是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力量的回答,是检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试金石。唯心史观认为,英雄创造历史,天才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创造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最主要的推动者,一切社会发展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社会变革也都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我们还应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是自发实现的,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我们党执政,实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以更好地领导人民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党的群众路线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始终是围绕人民创造历史来推进和展开的。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回顾历史,无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紧要关头还是在“风景这边独好”的顺利发展时期,我们党总是通过贯彻群众路线来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前进。今天,我国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好地把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统一起来,就要把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既确保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又确保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要通过贯彻群众路线,给人民群众指明前进方向,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造主体、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主体、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主体,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决定了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但不是一劳永逸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自始至终接受人民的监督。对于执政党来说,人心向背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如果人民不拥护、不支持,无论掌握多么强大的国家机器,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失去执政地位。纵观历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表面上反映的是不断重复的政权兴替,实质上是人民群众不断选择新的利益代表和政治代表的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才能保持自己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正是基于唯物史观对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我们党始终强调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

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保持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微观层面看,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 的领导实践过程;从宏观层面和长时段看,则是党践行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出正确决策,实现人民利益,防止被人民群众抛弃的政治实践过程。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增加了因脱离群众而变质的危险。还应特别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自身出现许多新特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创造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群众路线新形式,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特点新规律,深入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汲取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与人民群众肩并肩、心贴心,使党的执政实践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实践只能由人民群众评判的观点,决定了必须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切执政实践都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始终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党员干部在工作上必须对上级负责、对党负责。但应看到,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一切工作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所以,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是高度一致的,对党负责归根到底是对人民群众负责。人民群众的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优劣,党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满意来展开。

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实践只能由人民群众评判的观点,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像舟和水、鱼和水、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当主人、视人民群众为亲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真正贯彻好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成就了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必须把自觉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基本政治要求;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最强大,对人民群众必须心怀敬畏,经常用人民群众这面镜子对照检查自己,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第二篇:党群众路线

大学生党员如何实施群众路线 会展二支部 会展1102 高子茵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是党员中坚强的后盾,也是最靠近基层的党员,因此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为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下面主要围绕大学生党员如何实施群众路线,发挥先进性进行阐述。

(一)扎实开展学习培训,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集体研讨、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利用论坛、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教学等多种途径,组织和引导学生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讲话精神、中央八项规定、《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学习资料。通过学习培训,使广大学生党员深刻理解群众路线的本质和内涵,深刻理解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我认为,应该结合暑期学生时间安排,以党支部、班级为单位,在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过程中做好理论自学与交流研讨。理论学习结束后,学生党员要以党支部为单位撰写学习心得,并按照学校教育实践活动总体要求为学校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

(二)深入开展实践调研,强化教育实践效果

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加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主题的实践锻炼活动。在低年级中做到全员覆盖,重在教育;在高年级中做到突出重点,多做贡献。即在本科生低年级中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在本科生高年级中,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开展“红色1+1”、到基层挂职锻炼等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引导学生党员在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教育效果。同时,通过深入社会、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校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为向学校建言献策做好材料准备。

开展学生党员“走进群众”活动,在日常学习中,要求党员骨干和校级团学干部有计划、有层次地走进基层、走进学生中间,实施基层联系“10+10工程”,即结交10名青年良师益友、开展10项深入联系基层工作。通过“走进群众”活动,切实了解和掌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所需。

(三)积极组织建言献策,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根据学校教育实践活动总体安排,认真组织学生党员及学生代表参加学校党委统一组织的座谈、调研等活动,及时准确汇报学习情况和调研成果。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学习和调研成果为依据,通过支部组织生活、座谈研讨、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与困难,为学校及机关各部门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各部门改进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式,促进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组织开展“我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活动,激发学生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围绕学校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内部改革、社会服务等工作,充分发扬民主,吸收广大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取学生以及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广大师生校友智慧,形成事关学校发展的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出谋划策。

(四)提高党员能力素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将提高学生党员个人素质与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并重,在学生党员中实施先锋引领计划。

一是学风引领,要求3至5名学生党员组成引领团队,“1+1”结对帮扶学习困难同学,帮助同学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针对近年高校出现的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等不良风气和不端行为,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相结合,举办“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活动”,通过树立和宣传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典型,在全校学生中掀起加强学术道德修养、自觉践行优良学风的风气。

二是行为引领。要求学生党员在同学中带头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风气,带头开展节约用纸、节约水电、“光盘行动”等活动,继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服务班级宿舍建设、帮扶困难同学等,切实增强学生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树立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作风建设对学风校风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示范和榜样作用。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基层党组织的问题查摆工作,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学生党支部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学生党员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加强党支部书记培训,提高党支部书记综合素质,强化党支部书记开展支部工作的能力,通过支部骨干的有效组织,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按照学校教育实践活动总体安排,认真召开组织生活会,要求学生党员进行党性分析和自我分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学生党员认真查找自身在学风建设和党员模范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是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党员述责测评”特色工作,要求试点单位的所有学生党员面向支部覆盖班级的全体同学述责,通过网上提交述责材料、群众打分测评等环节,评选优秀党支部、党员,同时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党员本人,帮助学生党员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结合网上“党员述责测评”,进一步优化学生党员民主评议工作的程序与实际效果。

第三篇:党群众路线

为不断提升供电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4月1日,长乐公司组织技术骨干深入长乐市各工业园区,对纺织、经编等重要企业客户进行走访,面对面征询客户意见,妥善解决用电难题,树立电力服务品牌形象。

走访中,该公司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了各企业目前的生产规模、用电情况、用电需求以及供电所在日常工作中是否存在不足,认真倾听客户心声,为客户答疑解难,就安全用电及电力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耐心指导,为其节能、用电等方面出谋划策,引导企业科学用电。并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广泛征求客户有关供电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该公司深入践行教育实践活动,为企业建立业扩报装“绿色通道”,简化报装流程,缩短手续办理时间,坚持服务靠前、贴近客户,根据客户具体需求“量身定制”供电方案,把优质服务工作作风真正落到实处,深受用电客户的广泛赞誉。

据悉,该公司将以此次走访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深供用电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电客户,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肖俊)

“不打扰基层,不要陪同走访,直接走进客户家中,才能了解服务实情,才能听到真声音、真建议、真想法„„”。这是3月10日至11日,延安供电公司全面开展以“走基层、查实情、访客户、体民意”为主题的群众路线走访活动的真实写照。短短两天时间,共走访客户56户,征集客户建议和意见6条,收集职工的合理化建议15条。这种短时高效的走访活动,向一缕缕春风拂面,沁人心脾,为延安供电公司全年优质服务开了好头,更赢得了客户一片赞美声。

走进客户进行回访 了解供电服务真相

阳春三月,踏着灿烂明媚的的朝阳,延安供电公司群众路线走访活动的四组队伍出发了。所有的走访小组,一名公司领导,一名科室负责人,一名走访记录员,每个小组仅3人。作为编外随同,笔者全程参与了该公司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小组。

“我们搞这次‘走查访体’活动,不是走一走、看一看、转一转,而是要查找优质服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掏’出客户的心声,不要供电所的陪同,以防止客户有所隐瞒,不使走访活动成为‘面子工程”、“谁都不允许向基层打‘小报告’,这是命令” „„肃静的车厢内,我们每个走访人员都相互凝望,看来这次是动“真格的”。

一路行驶,一路前行。迎着春的清新气息,泥土的芳香扑鼻而来。经过近30多分钟的行程,我们来到了洛川县老庙镇杨武村王怀荣的家里。

“我们这次走访,想听听您对处理的结果满意不?对供电服务还有啥建议?”该公司负责人诚恳地说。

“没想到,‘你们’都来我家进行‘回访’,充电器已经修复好了,我们对供电服务挺满意的,”看到“领导”亲自来回访,王怀荣高兴地说。

“供电公司一直把客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客户满意作为标准。平日里打电力报修电话,供电所随叫随到,我们对供电服务没啥意见。今后我们还要当供电企业的‘宣传员’,让群众多支持供电工作”。王怀荣欣喜地向走访人员说。

在填写《走访客户征求意见》书上,王怀荣写上了大大的两个字“满意”。

按照走访活动安排,我们又驱车来到槐柏镇甘石村、石泉社区寺合村两起95598反映的客户咨询处,在拨打客户联系电话后,均因客户不在家而返回,用电话征求了对供电服务的建议和意见。

与职工一对一座谈

寻找管理“短板”

每到一个供电所,走访人员不经意的到来,给了供电所员工一个“意外”。少却了往常检查的列队等候和迎接,少去了桌面上常见的‘客套’果盘,少去了长篇阔论的座谈汇报内容,公司负责人的走访似乎少了几分“面子”,可职工却因为这“不打呼”的检查,对公司领导班子这次走访活动的真实举措而敬畏。

“今天,我们不听汇报,不听讲解,就想与各位职工一对一的座谈,了解一线员工的真实想法,对提高供电服务质量的建议,对企业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班组建设等方面的好想法、好点子。”该公司负责人语重心长地对职工说。

于是,座谈方式采取了领导与职工“一对一”单独进行,其余人员一概不知谈话内容。

在一波又一波后,座谈活动结束了。在笔者采访时,槐柏供电所职工王田峰说:“以前总觉得领导高高在上,这次与公司负责人面对面座谈,当面锣,对面鼓,谈话中所体现的‘听真话、查实情、征建议’让我们看到了公司为提升供电服务质量,所采取的出狠招、下狠茬、找病症、寻良药的决心,我们一定发挥‘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伴着落日的余辉,我们踏上了返程的路途。该公司负责人对随访的人员说:这一天虽然辛苦,但我们收获破丰。作为基层供电企业,供电服务质量的好坏群众说了算。我们只有对内加大服务质量的提升,对外加大客户走访,才能了解供电服务中的‘症结’所在,找好病因,开惧良方,才能治好‘病’,才能切实提高我们的供电服务水平,为即将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活动打好基础。

第四篇:唯物史观部分习题

唯物史观部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思想关系D、法律关系

2、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5、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

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

7、生产关系是一种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

B、思想关系 B、血缘关系

D、经济区域关系

8、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人们有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9、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10、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是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11、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

A、政治法律制度

B、国家政权类型

C、国家

D、军队

12、社会意识就是

A、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C、人民群众的意识

D、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13、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14、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资本的组织形式

1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1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17、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B、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机关 C、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中枢

D、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的民主机构

18、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1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D、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21、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党

B、国家政权

C、法律

D、哲学

2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规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24、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A、社会革命

B、阶级斗争

C、改革

D、生产力发展

2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A、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D、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26、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27、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

28、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9、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2、在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方式

4、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D、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E、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力量

5、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A、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互不相干 B、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C、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D、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E、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被人们所驾驭

6、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E、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盲目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A、劳动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社会组织

E、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8、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是

A、反映社会存在B、建构社会存在C、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

D、控制社会活动 E、调节社会活动

9、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A、它由生产力所决定

B、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C、它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D、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E、人们不能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和革命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 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E、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1、物质生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为

A、它是生产资料的谋取方式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12、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 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E、人的一种生理机制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去 C、生产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

D、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E、科学技术可以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14、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15、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A、国家政权

B、政治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

D、道德思想

E、哲学

16、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A、劳动发展的历史

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 D、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

E、物质资料生产者活动的历史

17、社会存在包括

A、生产方式

B、国家 C、人口

D、地理环境

E、生产关系

3、社会的基本关系是指

A、生产关系 B、经济关系

C、交往关系

D、网络关系

E、物质利益关系

18、社会规律的特点

A、人自己活动的规律

B、人既是社会主体又是社会客体 C、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D、不存在某种凌驾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上的社会规律 E、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自觉性的统一

19、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与它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能否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D、能否帮助它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E、能否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20、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表现为

A、生产力决定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 B、生产力决定了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C、生产力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

D、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了全部生产关系 E、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2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它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 C、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

D、决定着社会意识结构 E、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2、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B、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的新用途

C、它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D、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23、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直接改变生产方式

C、直接改变生活方式 D、直接改变政治结构

E、直接改变观念结构

24、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

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5、无产阶级正常的群众观点包括

A、满足群众一切需要的观点

B、相信群众的观点

C、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D、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E、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6、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B、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摆脱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

D、人们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历史选择,通过不同的具体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E、社会规律存在和体现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中,人们的自觉活动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顺利、有效的发挥

27、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

A、考查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B、考查人们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C、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E、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A、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

D、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 E、每一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相同的

29、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A、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社会规律不可捉摸

D、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E、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的,它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

30、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

A、人的本质是相同的 B、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 C、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

D、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 E、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31、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A、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B、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C、社会发展促使人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

D、社会发展丰富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E、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三、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

3、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所以社会规律不是人自己活动的规律。

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6、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7、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8、人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

9、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3、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分别起何作用?

4、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何在。7如何理解人的本质问题、五、材料分析题

1、在文明发展的问题上,如何认识下列不同的观点: 材料1 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21世纪是文明冲突的世纪,文明的冲突将代替经济、政治的冲突,成为冲突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会发生冲突,如果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联合起来,西方基督教文明将会有灭顶之灾。材料2 美国“9。11”恐怖事件后,有些人将这一事件看作是文明冲突的开始。站在基督教文明立场上,主张十字军东征;站在伊斯兰文明立场上的,主张圣战。两方面立场对立。材料3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承认世界多样化的现实,“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材料4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文明的形式不可能是单一的。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说明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什么。(2)比较材料3与材料1、2,说明二者观点的区别。(3)运用材料3、4的观点,说明文明发展的基础特征。

2、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作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子认为,人皆不忍人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不能说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有疾恶(排他性),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能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材料3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2)材料1、2的合理和积极的因素。(3)试指出材料1、2的共同缺陷。

六、论述题

1、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有什么意义?

2、试论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迷信思想产生的根源以及坚持无神论的重要意义。

4、论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5、试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6、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联系我国的基本国情,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及其重要意义。

第五篇: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形成与发展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修正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可以说,这个表述是迄今为止我们党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的最准确、最完整、最规范、最权威的表述,其科学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两个一切”、“一来一去一变”。

“两个一切”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 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和灵魂,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一切为了群众”,告诉我们为谁干事,讲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无产阶级政党 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一切为了群众,就是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经验我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第三,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

“一切依靠群众”,告诉我们靠谁干事,讲的手段,就是依靠力量。第一,一切依靠群众,就要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能够自己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第二,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第三,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努力创造在新形势下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

“一来一去一变”讲的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即如何把党的群众观点落到实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方法论。其基本内涵用通俗的语言来阐述就是:“从群众中来”,告诉我们怎么样做决策,怎么样决定事;“到群众中去”,告诉我们怎么样把事做成,怎么样把决策、决定变成现实。“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告诉我们怎样把事情干好。“一来一去一变”告诉我们怎么决定事,怎么干成事,怎样干好事。

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个表述,有必要考察一下这个表述的形成与发展。

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来讲,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科学概念。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一、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为标志,群众路线问题的最早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了一条走群众路线的方针。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包含了“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论。在1925年10月召开的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中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6月—7月召开的党的六大也作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同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区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领导人首次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处提到群众路线,即筹款工作要“经过

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需用品问题也要“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这是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

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会议决议中,不仅使用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还号召“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实行“一切工作,在党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的工作方法。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提出“必须时时注意到群众中做调查研究,才能在群众的斗争中产生共产党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的重要思想,这就蕴涵了“从群众中来”的思想要素。

1934年1月,毛泽东发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提出了“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好的思想,包含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比较全面地孕育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二、以党的七大为标志,群众路线的初步阐述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更加成熟和完善起来。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告诫全党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怎样实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决定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初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段论述虽然还没有明确强调党的群众观点,但是明确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即党的群众工作如何去做,怎样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已经科学地阐述清楚了,而且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是群众路线形成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党的七大党章虽然没有正式使用党的“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但却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并概括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前,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党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六大以来与“左”倾错误进行斗争的历史,总结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1945年4月至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和《愚公移山》的闭幕词讲话,都着重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这些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集中反映和体现在党的七大的党章中,其中指出:“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决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同时以革命精神不疲倦地去教育人民群众,启发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警戒自己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必须经常注意防止和清洗自己内部的尾巴主义、命令主义、关门主义、官僚主义与军阀主义等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 刘少奇在大会上所作的 《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有关总纲说明的第四点,以《关于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为题,用了近1万字的篇幅,论述了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系统阐

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首次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表述形式的统一。他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党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就是指导方法上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路线。”把群众路线放在这样的高度予以定位,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还重点阐述了什么是党的群众观点的问题,并把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观点系统地进行了梳理,作了四个方面的概括,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他强调:“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这里,他把党的群众观点的重要性,群众观点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清楚和深刻。

三、以党的八大为标志,群众路线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我们党对党的群众路线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集中体现在党的八大党章和邓小平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

党的八大党章的总纲中第一次写入了“群众路线”,并对党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阐述,但是,对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八大党章没有给出定义,也没有进行概括和提炼。八大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主张的实现,都要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间的活动,都要通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自觉的努力。因此,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

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章草案的总纲,着重地指出了党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并且指出了这个任务由于党成了执政的党而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八大党章根据党执政后的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全党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并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生活的官僚主义现象进行斗争。邓小平还根据毛泽东的论述,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作了进一步阐发,提出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监督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使党不脱离群众。他所作的一个重要理论工作,就是概括了群众路线的内涵。他指出:“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这样进行表述,就用群众路线这个大的范畴和总的概念,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都统领了起来,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加明确了,内容更加丰富了,表述上也更加完整了。

四、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群众路线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党的九大党章、十大党章在总纲中都取消了对群众路线的表述。党的十大党章只保留了党的三大作风的表述。党的十一大党章讲到了全党必须保持和发扬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三大作风问题,但对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没有论述,更没有具体地展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我党的群众路线思想。邓小平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等重要思想,强调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群众路线进行了高度概括,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从定义的角度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的阐述和概括。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章恢复了党的七大党章、八大党章的许多内容,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其中对党的群众路线是这样表述的:“党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群众,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个表述是在《决议》基础上,减少了两句话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又增加了一句话“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明确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 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该《决定》将群众观点概括为六个方面,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一致性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这六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党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正确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掌握的本质要求。除了以上这些观点外,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后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观点的提法,比如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等等。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党章恢复了《决议》中的两句话,并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这样的表述:“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样五句话的经典表述,一直沿用到党的十五大至十八大的党章中,形成了我们党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准确、完整、规范、权威的表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

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切实加强对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总之,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指针,也是确保我们党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进而搞好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事业就能走向成功、走向胜利;反之,什么时候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党的事业就会走弯路,就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下载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深化改革与党的群众路线

    全面深化改革与党的群众路线 【内容提要】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

    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精选版

    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一、党的群众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策力量。 人是有区......

    党群众路线心得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是药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的党员林莉榕。以下是我的发言内容: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当前,全国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作为一名党员认真学习了中央精神、习总书记讲话和省委有关要求,懂得了认知来......

    党的群众路线的[定稿]

    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 我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本质上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关......

    党群众路线自查报告

    党群众路线自查报告作风问题基本情况:1、政治思想方面:重视自身思想政治建设。能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及上级会议文件精神,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

    党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党群众路线心得体会范文三篇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学习应做到以下两点:一、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群众路线含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要按照......

    党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尊敬的党组织: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动员和全面部署,向全党发出了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