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时间:2019-05-12 08:0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第一篇: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沈荣华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09-23 06版:理论与探索版)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学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才理论,对于深入理解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丰硕

丰富和发展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论。2003年以来,胡锦涛同志先后在8次重要会议上,强调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比如,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又如,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再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论,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

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概念。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他说,要“充分认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刻理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提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同时把“人才强国战略”写进报告和党章,这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些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工作已经从传统人事管理进入战略管理时代,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提出了党管人才的理论。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党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又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党管人才的本质是“人才强党”,就是“为国聚人才,为党聚人才”。党管人才的思路是“三个结合”,即党管人才必须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相结合,必须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相结合,必须与以法管理人才相结合。党管人才的方式是分类管理,主要是采取不同方式,把党管人才原则贯彻落实到六支队伍。党管人才的关键是制度安排,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从而以制度来保障和实现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树立实践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科学人才观。他说,“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目前,虽然科学人才观观念深入人心,但一些地方实行的还是以学历、职称为人才标准的片面的人才观,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甚至已经影响到全社会。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施三大突破:人才内涵的突破,确立“大人才观”,真正做到人人皆能成才。人才标准的突破,坚持把品德放在第一位,坚持凭实绩使用人才。统计方法的突破,确立“分类统计”思路,人才可以有学历概念,例如本科以上;可以有职称概念,中级以上;可以有职务概念,党政干部、企业家、专业技术 人员;也可以有能力、业绩概念,如一些有特别专长的技工也是人才等。

提出了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他还强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能力建设要着重培养三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现在,与人才强国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十分明显,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提出的“能力不足的危险”还普遍存在。必须从建设人才强国的高度,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强人才培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路子。

提出人才评价要创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论。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手段,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今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两个“坚持”,“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前提下,人才评价创新了“三个认可”:即党政人才评价由群众认可,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由市场和出资人认可, 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由社会和业内认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人才评价方向明确了,是我国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创新。

提出了要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关系的理论。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胡锦涛同志提出两方面要求,一句话是,“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一句话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只讲一句话不行,这是因为,在目前转制经济情况下,我国的人才流动完全靠市场机制还不行,还要靠政策法规导向,还要加强思想教育。针对人才市场建设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三条措施来解决:一是根据十七大要求,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要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三是根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必须把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职能分开。

提出了要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理论。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抓手,是加紧培养造就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又提出要“大力培养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笔者认为,加强高层次人才开发,一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三要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四要加强和改进国家重要人才安全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在三个方面政策力求突破:要更好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真正享受高层次人才的同样待遇;要进一步改善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较大幅度地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构筑“学校世界”通往“职业世界”的桥梁。完善了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的理论。中央领导历来重视人才的收入分配问题。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就指出,“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又强调“要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笔者认为,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必须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要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要以保障激励政策,鼓励人们离岗创业,为在职优秀人才离岗创业排除后顾之忧。

提出了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廉价的劳动力大军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构成因素。这一模式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其缺陷也日渐明显,比如低附加值、低端产业增长、高能源消耗等,都亟待纠正。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中央还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选择。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增长58%,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6%,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提出了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的理论。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的人才发展6句话的指导方针,核心是“人才优先”四个字,这是一个时代性的人才战略思想,其实质是要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事实上,人才优先是世界各国建设人才强国的基本路径,1900年美国对英国的赶超,1950年日本对美国的赶超,1960年韩国对欧洲的赶超,这三个国家都采取了“人才优先”的战略决策。人才优先,胡锦涛同志认为主要是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提出了人才“以用为本”的理论。“以用为本”是人才理论的重大创新。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以用为本,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增强人才工作整体活力,特别是要很好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要改进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服务,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构建促使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现代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二是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三是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四是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五是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丰富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理论。胡锦涛同志指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突出培养出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这是为更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为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远不是人才资源强国,特别体现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极度匮乏。因此,必须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提出了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的理论。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为此,必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包括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加大引进国外智力的力度,探索实施技术移民,等等。

提出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社会建设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社会工作人才十分奇缺,已成为人才工作的一个“短板”。据2008年统计,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仅11万人。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大力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中央提出把社会工作人才单列为第6支人才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开发这支队伍。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要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要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等。

提出了要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行整体设计的理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科研院所、学校、医院实际都存在行政级别,这使得行政权力凌驾于科研、学术、医疗权力之上,使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针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中存在的这些倾向,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行整体设计,加大人才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攻坚力度,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整体合力和加强人才工作各个环节配套衔接”。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又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事业单位实行职员制。这是人才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中央对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智慧和勇气。

完善了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的理论。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特别提到“要抓好青年人才”,他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前景。”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用“我特别要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英才”,说明青年人才的重要性。他说,“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次“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也说,“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此,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领导的理论。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领导,是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贯思想。早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就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2010年,在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而奋斗。”因此,我们要落实党管人才责任,有效整合人才工作资源;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落实人才服务职能,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

从上述梳理和概括中看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理论创新,不仅成果丰硕,而且重大命题多,原创性理论多,这些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宝库中的最新成果。

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理论创新的深刻启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理论创新实践,给我们进一步推进党的人才工作理论创新,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活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以用为本”、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人人皆可成才等重要思想,都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这就启示我们,没有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就没有人才事业的大发展。今天人才研究工作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认清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认真总结我国人才工作实践创新的经验,充分吸收利用国外人才开发的有益做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创新理论体系。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党的人才发展理论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针对和解决人才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进行的,是以指导和推动人才发展为目的的。比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针对世界人才竞争愈演愈烈情况,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的创新理论和发展战略,形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新人才观。又如,针对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不强的现状,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使我国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发展的新阶段。这就启示我们,进行人才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以人才发展理论引领人才事业发展,在建设人才强国实践中创新中国特色人才理论。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大胆而又谨慎地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就预言:“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过去30年人才发展主要靠政策推动,未来30年人才发展主要应该靠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就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法律法规体系)。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人才理论创新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能不能大胆而又谨慎地推动人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将决定人才理论创新突破的关键。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高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根本保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才科研队伍建设一直十分关心,要求加强人才学科和科研机构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有理论引领,制定重大政策必须要有理论依据和充分论证,破解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提供及时的对策研究,提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需要技术方法的不断创新。组织好全国的专家和研究力量,发挥党和政府在人才发展中的决策咨询、决策论证、决策技术支持和政策储备的作用,特别在做好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方面下功夫。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工作新机制。要借鉴国内外科研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不断优化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资源管理、成果管理,探索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管理服务新机制,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凡是有利于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科研和管理人才成长,有利于科研成果积极转化的改革措施,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工作新机制。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第二篇: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009-11-11 13:33:00来源:《浙江日报》2002-09-16作者:黎宇

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学习、研究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弄清楚它的历史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始终地坚持它,自觉地实践它。对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这样,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因此,深入学习研究“三个代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必须深刻认识、科学评价“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中可以知道,所谓“历史地

位”,其含义有二:一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实质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二是它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实质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理解。

关于“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是从第一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说的是“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首先,“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任何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在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思想不是离开老祖宗而“另起炉灶”,相反,它的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寓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始终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中不断进步的观点;关于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内在统一,只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除了这种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党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坚持和继承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所以说,“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从本质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

其次,“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

诸于实践。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与此同理,“三个代表”也是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关头,根据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出了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江泽民同志的有关一系列讲话,就是作了这样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实践党的宗旨的途径。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教导。但是,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从一般的原则的角度论述党的宗旨的,还未涉及宗旨所应当包含的其他内容。“三个代表”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指出这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基础条件,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党的宗旨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得到深化和具体化,并且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了。

着眼于紧跟世界进步潮流,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有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如今就外部环境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就国内而言,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稳定面临新的情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如何认识自己,努力克服消极面,改善自身状况,成为最紧迫的课题。“三个代表”正是着眼于此而提出的,反映了当今时代和形势对党的先进性的特殊要求。它站在不断加深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高度,把先进性的一般要求与体现时代特征的特殊要求统一起来,从而为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容。

以上五点,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5·31”讲话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三个代表”正是在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归根结底,如同“5·31”讲话所说的,既不能丢老祖宗,特别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又不能搞教条主义,“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应当按这一基本精神,去理解“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认识“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关于“三个代表”在我们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

早在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就说过,“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6月9日,他重申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它是为了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年10月11日,他又指出要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001年的“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今年5月15日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5·31”讲话进而作了完整的表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并且强调,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上这些,都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上述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所作的阐发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和根本指针。这就是“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之所在,也就是“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当前统一思想,首先要在科学认识“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问题上统一思想。只有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思想统一了,认识一致了,才谈得上用“三个代表”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以“三个代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按“三个代表”要求来规范我们的言论和行动。

第三篇: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

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梳理出来了

2016-07-06 15:12 学习大国

原标题: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梳理出来了

总书记在庆祝党的95岁生日时,主要讲了什么?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什么、怎么学?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党最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基础性、标志性的重要思想、重大战略,是构成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为我们向新的奋斗目标前进提供了基本遵循。

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旗帜

——深入学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先进思想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指导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对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立党兴党之本,牢牢坚守、不断加强。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高扬旗帜、固本培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为“中华号”巨轮破浪前行定好向、掌好舵。

立党兴党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是在风云激荡中高擎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披荆斩棘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95年。回望近代中国,面对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危局,多少主义和主张一一出场,又一一破灭了;多少道路和方式都探索了,又都碰壁了。历经磨难和上下求索,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这柄思想火炬熊熊燃起,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给曾经屈辱的民族带来独立振兴的希望。95年来,我们党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坚定不移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根深叶茂、坚如磐石。正是因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我们党才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始终把握正确方向,使全党有了“共同语言”,铸就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战胜了前进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其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是人们观察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如燧石一般,“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马克思主义又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的,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新的回答。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空前而不是绝后”。干革命、搞建设,老祖宗那里没有现成的“方子”,要敢于谱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敢于创造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活力。95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跨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使中国赶上时代,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关键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95年来,我们党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以思想理论建设引领党的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等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比如,建党早期,针对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毛泽东同志强调,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根本途径是加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使每一名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更要首先在思想上入党。延安时期,我们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过去不熟悉的东西,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先后兴起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高潮,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得到普遍的、深刻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教育,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导、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历史昭示我们,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有了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中国共产党人清醒认识到: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追梦圆梦仍然在路上。当前,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党员队伍结构、思想状况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有效应对“四大考验”、更好战胜“四种危险”,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课题。

高擎思想旗帜,全党才知所趋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地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基础性、标志性的重要思想、重大战略,是构成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四梁八柱”,为我们向新的奋斗目标前进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开新局、谱新篇,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就在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导。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意义上,对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长远问题、战略问题,作出了深入、透彻的回答,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前进的政治宣言。在理论意义上,既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紧紧围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在实践意义上,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以深邃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提出了一整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主动和优势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世界意义上,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为解决中国问题、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是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国方案、社会主义方案。

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铸魂”工程、“固本”工程,必须深入推进、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共产党人的“魂”和“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矢志不渝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才能实现。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保持对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既胸怀理想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来自理论上的清醒透彻。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牢牢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相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凝聚理想信念之魂、筑牢理论武装之基。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要把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系统掌握、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切实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转化为提升能力、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正能量。理论重在指导实践,学习贵在实际运用。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实际,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更好地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坚持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突破口,推动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切实破解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在攻坚克难中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走过95年非凡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朝气蓬勃、慷慨前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旗帜,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戮力同心、开拓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黄坤明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

第四篇: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

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课后练习)总共25题共0分

查看试题范围: 显示已答试题 仅显示答错试题 仅显示答对试题 显示全部试题

答题者姓名: 孙若君 答题结束时间: 2012-09-27 22:38:17 共计答题时间: 00:00:0

2一.单选题(共10题)

1.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和基石是()。

A.“四个统一”理论

B.“四化建设”理论

C.“四个转变”理论

D.“五个更加”理论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2.“四高目标”,即建设高素质的队伍,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的监管,达到高质量的服务。

A.高水平

B.高效能

C.高效率

D.高水准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3.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是()与工商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科学发展观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不包括()。

A.市场主体准入

B.市场秩序维护

C.消费者权益保护

D.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5.“四个只有”理论的核心是()。

A.明确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

B.明确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职到位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C.适应形势任务、推进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D.加强自身建设和履行法定职责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总结和发展深化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6.“四化建设”就是大力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A.科学化

B.标准化

C.法治化

D.信息化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7.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要努力成为“四个模范”,即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团结实干的模范、开拓创新的模范、()。

A.服务发展的模范

B.勤政廉政的模范

C.廉洁自律的模范

D.作风优良的模范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8.落实“五抓”措施,大力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就是抓领导班子建设、抓党员队伍建设、抓各级机关建设、抓基层工商所执法队伍建设、().A.抓基础设施建设

B.抓信息化建设

C.抓法制建设

D.抓党风廉政建设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9.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监管与()的统一、监管与服务的统一、监管与维权的统一、监管与执法的统一。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和谐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10.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坚持把()作为第一职责。

A.市场监管

B.服务发展

C.消费维权

D.依法行政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二.多选题(共5题)

1.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具有的主要特性是实践性、抽象性、合理性、()。

A.系统性

B.时代性

C.发展性

D.排他性

★标准答案:A,B,C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2.总局党组提出的大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发展的十六字方针是()、(励先进、淘汰落后

A.增加数量

B.抓好质量

C.增加总量

D.扩大规模

★标准答案:C,D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3.下列理论中,深刻阐述干部队伍建设的有()。

A.四个统一

B.四个只有

C.四高目标

D.五个更加

★标准答案:B,C,D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4.“四个转变”是指()的转变。

A.监管领域

B.监管方式

C.监管方法、鼓)

D.监管手段

★标准答案:A,B,C,D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5.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主要包括:四个统一、四化建设、()、()、()五个更加。

A.四个转

B.四高目标

C.四项建设

D.四个只有

★标准答案:A,B,D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三.判断题(共10题)

1.依法行政、相对独立行使职权、行政处罚和教育引导相结合、协作配合等四项原则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2.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是一个有严密逻辑结构的思想体系,是由反映工商行政管理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观点构成的科学体系。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3.做到“四个统一”,关键是把握三点:找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牢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履职要求。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4.“五个更加”理论在工商行政管理理论成果中居于支配地位并起着主导性作用,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统领性、全局性。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5.推进“四个转变”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防止监管缺位,实现监管到位。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6.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服务发展必须做到“两个防止”:即防止脱离基本职能搞服务,防止随意突破法律法规搞服务。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7.服务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本职,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8.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渊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多种学科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的理论探索成果。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9.“四高目标”的核心是明确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10.“五个更加”理论包括更加自觉服务经济发展,更加高效加强市场监管,更加有为强化消费维权,更加努力推进依法行政,更加严格锻炼干部队伍。

错误

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

答题结果:错误!

第五篇: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最终版)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 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

十六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

理论精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理论精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建设和谐社会,最重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因为和谐社会的保证和基石是什么昵,就是社会公正。如果目前社会结构不转化、不改变,那么,富人和穷人他们的后代未来的前景和状况就已经被决定了。他们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不同的教育,享受不同的社会经济资源,从而造成社会差别继续扩大。

经济的高速增长与非共享的并存,人民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同在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正视社会公平和公正。

我们党是以追求公平正义起家的,建国以后,尽管这种公正是以平均主义形式出现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体的,但这毕竟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过分的强调经济,而忽视了社会矛盾。当时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什么是兼顾呢,就是在二者只能选其一的时候,把公平牺牲掉。现在时代变化了,我们党又开始高度关注公平问题了。胡锦涛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这句话已经把社会公正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

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基本涵义:

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公正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侧重于具有正当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经典定义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即“给每个人 他所得”。公平带有明显工具性质,强调对人一视同仁,而无视尺度本身的正当性。可以说,凡是公正的事情必然是公平的事情,但公平的事情未必是公正的事情。例如:有五个小偷去偷200钱,而且作案形式相同,但是被公安抓住以后,有人被拘留三天,有人被放出来了,还有的人被判刑二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是五个人都被判二年有期徒刑,这虽然是公平的,但是这太不公正了,仅200元就被二年徒刑过重,这个标准有问题。

社会公正包括四条规则:

一是底线规则,即基本权利的保证。一个人来到世上,无论其能力强弱、勤奋与否,即具备了与他人同等的权利,比如生存权,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障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剥夺其上述权利。是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是社会的权力和责任。但是这种权力和责任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 “基本生存”,超过上述限度就会损害其他群体的合理利益。

二是机会平等规则,机会平等不是人均一份,而是俱有相同能力和相同意愿的人,他们的发展前景大致是相似的。机会平等的规则可以极大的激发社会成员的活力。

三是按贡分配的规则。当社会财富创造出来之后,按照劳动贡献大小、按照生产要素的多寡来进行分配。劳动者得到工资,企业家得到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国家得到税收。

四是社会调剂或者社会再分配规则。这当初次分配进行之后,人们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如是这种差距保持下去,对于任何对于社会都是不利的。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理论精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新的提法。现在提出来,和以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前提出新农村建设是作为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给亿万农民的一种美好憧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既将其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将其作为一项当前就必须着手扎实推进的现实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和五个坚持,从长远看,且不说这种决策是否正确,但现实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重点在“少取”和“多予”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全面取消农业税,从2004年减免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到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但这仅是“少取”,远不够。重要是在“多予”。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仅是开始,且数量太小。

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对农村的覆盖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是最重要的是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最终消灭农民。现在农村进入城市的主要是青壮劳动力,生产经营的能人,而留下来的主要是老人小孩妇女,这同城市化目标相违背的。从长远目标看,留下来的不是老弱病残,而是将来能当农场主的能人。农村空心化是个好的趋势,不是要阻止,而应大力促成。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转到帮助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转移、培训、融入的方面。

中央现阶段提出新农村建设客观必然性:

第一,中央现阶段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和财力已基本具备,有一定的实力去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和政策。

2000年,我国GDP的总量是8.9万亿元,2005年为18.23万亿元06年20。94万亿元。2000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1.34万亿元,2005年达到了3.16万亿元,06年3。93万亿元。2000年,居民储蓄是6.4万亿元,2005年达到了14.1万亿元。06年17。5万亿。五年之内,这些重要的指标,都翻了一番以上,确实表明国力大大增强。放到国际上看,经过“十五”时期经济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位上,跃升了两位,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排位世界第四。五年以前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4.2%,现在占全球GDP的5%。只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可以说,越来越有能力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

其次,现在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投资、消费和外贸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2005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了8.8万亿元,历史罕见,进出口总额1.4万多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了64%,在所有的大国中是最高的。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7万亿元,内需不旺。其中在县和县以下市场实现的部分只占32.9%,不到1/3,这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56%左右相比,下降非常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扩大内需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例如,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9元,而人均消费开支增加371元,说明农民在有比较好的收入预期的情况下,他的边际消费率是非常高的。因为农村很多消费需求尚未满足,所以今后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重点要放在农村。

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个最大的不够和谐的方面就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过大,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从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少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几百年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能绕过三大矛盾。第一大矛盾是工业化初期,迫使农民破产,离开土地,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所谓“羊吃人”。第二大矛盾就是劳资之间的矛盾,实行血汗工资制度。第三大矛盾,就是大都市周围存在的贫民窟问题,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和农民联系得非常紧密。所以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和谐问题,实际上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像迫使农民破产、血汗工资制、贫民窟这样的问题,别的国家发展过程中能出现,我们就不能出现。如果也像那些国家那样,那么要马克思主义干什么,成立共产党干什么,搞社会主义干什么?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崭新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理清现代化的目标和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摩擦,减少冲突,走一条和谐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四、建设创新型国家

理论精华: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强调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使我们党对创新在党的全局工作中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视节约能源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臵,强调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相互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理论精华: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相关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分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并于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这是我们党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把党的建设的焦点进一步集中到执政能力上来,充分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划了执政能力建设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等整体布局,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范畴。

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建设和谐世界

理论精华: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第一,这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第二,这是由中国自身发展需要所决定的。第三,这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正以实际行动在世界上发挥着负责任的作用。概括地说,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中国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致力于促进人类进步事业。

——中国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正在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自己的立场。

——中国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伙伴。——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在处理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反恐和防扩散合作,努力维护全球安全与战略稳定。——中国切实履行入世承诺,致力于建设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中国认真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真诚无私的援助。——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推进国际裁军和军控事业。

八、党的先进性建设

理论精华: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现状,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影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目标要求:(一)提高党员素质。(二)加强基层组织。(三)服务人民群众。(四)促进各项工作。

相关背景: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05年1月9日,中央授权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

1月1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第一场重要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此后,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各级组织中有序展开。

九、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提出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在全 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标志着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新的文化自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理论精华: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一,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是它们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思想基础上一脉相承;二是它们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在政治理想上一脉相承;三是它们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根本立场上一脉相承;四是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五是它们都坚持发挥揭示客观规律、预见未来趋势、引导社会变革、推动文明进步的作用,在政党价值观上一脉相承。概括地说,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和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等相关问题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和充分的理论依据。

说它们是与时俱进的关系,是因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立足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坚持中有发展,在继承中有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根本问题。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大大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要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统一战线、外交和国际战略、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整体。其中,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涵盖面最广、包容量最大,更带有综合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两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中处于核心和统领地位。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就掌握了理解 和把握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而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应当说,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理论主张和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当把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统一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推进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努力在科学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科学发展。

第三,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贯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是我们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新的阶段性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起始阶段的很长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理论成果都属于一个科学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具有质的飞跃性的两大成果。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以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今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继往开来中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在承前启后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

如何全面贯彻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一)全面贯彻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贯穿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本质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特别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社会各方面关切的热点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的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彻始终,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贯彻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主题。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局面,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实现和谐发展,就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和平发展,就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又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同各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为我国发展增添新动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三)全面贯彻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必由之路,也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最鲜明的特征。实践表明,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我们要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根本动力在改革开放,光辉前景同样在改革开放。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大改革的攻坚 力度,不失时机地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不断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对内改革又包括对外开放。这就要统筹好各方面改革,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协调。

(四)全面贯彻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工程来保证。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执政,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执政,要求切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执政,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核心是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只有坚持这“三个执政”,党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在为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五)全面贯彻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不动摇,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党的各方面工作的改革创新。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中国建立以来乃至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四个基本”的继承和发展。这“四个基本”,凝结着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用奋斗牺牲换来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十分珍贵的理论财富和政治财富。在未来的征途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四个基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当今时代是大变动、大调整并蕴藏着大机遇的深刻变革的时代,是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也是人们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不断接受考验与挑战的时代。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任何政党,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畏葸不前,无视世界进步潮流和飞速发展变化的形势,就必然要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党处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干的是开拓创新的伟业,肩负着艰巨而崇高的使命,惟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完成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历史责任。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理论创新带来思想活力,制度创新带来体制活力,科技创新带来经济活力,文化创新带来精神活力。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坚持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坚持以创新的理论推动创新的实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下载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的创新理论

    党的创新理论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 “一二五”期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

    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共5篇)

    单选题(共 10 题) 1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坚持把作为第一职责。· A .市场监管 B 服务发展 C 消费维权 D 依法行政 ★ 检查答案标准答案: A 2 .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和......

    培养新世纪人才[合集5篇]

    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总结 麟游县常丰初级中学熊建辉 培养新世纪人才,需要有新世纪的教师,中学青年教师素质如何,不但直接影响基础教育质量,而且决定着明天和希望。全面提高青年教......

    加强和改进党的理论创新

    加强和改进党的理论创新 今天我要讨论的课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创新理论。那么,什么是党的创新理论,为什么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有什么样的魅力,党的创新理论给我们哪......

    创新成果材料

    创新成果 为确保活动取得成效,河北省电力公司制订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秋季检修试验“两推一化”三项行动的通知》,在电网输变电设备秋季检修试验工作中,公司系统深入开展以推......

    党的十八大报告理论创新对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启示(推荐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理论创新对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启示 摘要: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旗帜鲜明、主题重大,高屋......

    党的理论创新(共5篇)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活力源泉 [摘要] 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

    浅谈党的创新理论之重要性

    浅谈党的创新理论之重要性在七一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13次,“科学”一词出现了29次。胡总书记报告深刻指出,“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七一讲话提出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