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8:0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第一篇:《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吴良镛教授以道氏学说为基础,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这门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人居环境科学。吴教授在书中旁征博引,通过大量的资料及自己的考察设计结果,用方法论作为引导,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这门科学。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由来、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教授对道氏学说思想研究的综述。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门学科从城市规划到人类聚居学再到最终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吴教授主要强调了需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借鉴‚人类聚居学‛的成就,发展新的学术,即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居环境的概念: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基础是大自然,它是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中介,也就是说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五大系统,即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就其级别而言包括五大层次,即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随后,他又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五大原则,概括的来说即为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这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接着,吴教授向我们分析了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构成: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并且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融合。

这样我们对人居环境科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就需要有一个研究它的方法。吴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他指出了‚以问题为导向,利用人类已经探索和积累的知识,解决问题,谋求生存与发展之路‛、‚就科研工作而言,问题所在往往也是能对科学加以突破的希望所在‛、‚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这些告诉了我们只有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会得出更多的奇迹。尤其是像这些交叉学科,更需要从整体出发来考虑问题。在这之后,吴教授又向我们举出了几个研究实例来阐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最后,吴教授指出:面临新世纪、新时代,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愈复杂,愈要更加关注环境的质量,而不是放弃努力。良好的环境的取得是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人们的共同职责。‚美好的建筑环境与美好的社会同时缔造‛,那种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心情,混淆视听的奇谈怪论,令人无所适从,意味着放弃应有的职责,都是不能苟同的;要扩大人居环境科学的艺术理论,不遗余力地宣传,争取决策者、专业工作者、广大群众多方面达成共识,热爱我们的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经营别忘了人是环境的主人,美好的环境、‚场所意境‛、‚场所精神‛等都是由人来创造,让人来理解欣赏的,应该让人们在这舞台上演出一幕幕有声有色揭示时代的戏剧。而没有人活动其中的环境,则是空虚的。特色的发掘、个性的创造等,归根结底有赖于此。

通过《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对我们的重要性,并且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更清楚地意识到像我们这样学习‚资源

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门综合性学科的重要性,并从中了解到我们学科的一些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为城规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仅要把眼光放在城乡规划上,更要关注与资源环境的融合,即在我们人为地建设、规划城市时要学会与大自然相结合,永远记住自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乡规划才是合理的,这样才能将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引用吴教授的话作为结尾吧,通过此我们还可更深层地了解到我们的专业为何叫‚城乡规划‛,而不是‚城市规划‛:

‚建筑学要融合环境、技术理念的发展,从单幢建筑物的设计走向建筑群落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要融合经济、社会、地理等,从城市走向城乡区域的整体协调;地景学要融合生态学等观念的发展,从咫尺天涯走向‘大地园林’,为人居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第二篇: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仔细阅读了吴先生写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对我启发很多,一种理念要高于一种制度和一项伟大的工程,未来改变人居环境的将是人们的观念而并非一种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吴良镛先生在书中极力倡导建筑师、规划师要用系统论方法来看待人居环境问题,书中理念和知识的扩展太过宏大,我的浅读只能得到一些启发。我认为水利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一个环节,下面我根据所接触水利专业粗浅的谈一些读后的启发:

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条件也随之增多,像多年前一个小山村可能自己自足不与外界来往,可现在的交通和网络把所有关联起来,当地的地理,资源,人文也都变成了一个与外界关联的综合的部分。城市与乡村的关联也日益密切,从城市影响乡村,到现在的相互作用,毫无疑问,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问题,人居环境不仅狭义于城市,是一个包含所有人周围环境的综合整体,如果我们要全面剖析人居环境,我们也必须抓住与之有关的其它所有因素,而不仅仅是只是居住主体本身,因为主体只是千丝万缕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称这个网的有机总和为系统。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培养系统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吴良镛先生在是书中提到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这三个“五大”使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的框架结构,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把人居环境仅仅看成是社会的某一方面,或者笼统地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了相对片面,使得人居环境的改善难以实现。吴良镛先生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人居环境问题,并且指出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城市规划本身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很广,相关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五大原则中的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人文等因素,同时指出这些因素终究

不能等量齐观,而是面向实际问题、有目的的、有重点的依据问题的性质和内容的各有侧重形成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及若干可能性,即具体的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进而针对与人居环境相关的因素的侧重,提出了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这一人居环境科学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指出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尽管考虑的角度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努力解决共同的问题,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总之,无论是吴良镛先生在看待人居环境的构成层次和处理原则,还是在选择人居环境问题的主导专业上都是采用系统的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就环境论环境,也不是单纯的就专业论专业。最后使得每个建筑师、规划师、甚至是一个建筑行业以外的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人居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达到最终目标,需要的是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从小范围的交叉到大范围的交叉,进而把人居环境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范围解释得非常的清楚。因此,系统论是一种全面了解任何社会问题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水利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工程,从古至今,古代大的水利工程自大禹治水到郑国渠到都江堰再到京杭运河,各朝各代都把兴修水利作为立国根本,小的水利工程像水车,水排,坎儿井,都影响着人民的劳动效率。现代水利工程像葛洲坝水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等等许多,水利的建设一支没有停止过,也不断的在影响着人居环境。在生活中,人们喜欢临水而居,喜欢一片水域带来的清爽与宁静,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以说水利是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吴先生所说的理念,事物都是要综合的,联系的去看,一种事物存在利弊两个方面,水利也不能例外,水利的建设使用中也存在许多影响人居环境的不利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中怎样从整体进行调整,以降低不利影响。例如兴建一个水利设施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两种对人居环境作用的两个方面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在自然环境方面首先是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库区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其次是对对水文情势和水温的影响;还有对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对泥沙的影响;对环境地质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人文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的影响;水利工程对人群健

康的影响;水利工程对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水利工程在这些方面造成的影响都是利弊难以衡量的,虽然说水利工程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更为正面重要的是带来了许多社会效益,水利工程为区域提供发电、防洪、航运、灌溉、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水利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抗御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水电是清洁能源,可以取代化石燃料,具有不污染环境、减缓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的优势;水运是天然运输系统,与陆运系统相比具有运输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可以促进渔业养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事业,改善中下游水质状况及供水条件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 ,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的各种生态影响 ,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问题。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我们在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像吴先生书中所倡导的思想,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特别注意水利工程作为新生的环境组成与其他各环境组成的协调和平衡问题。而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 ,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水利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环境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是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价值观的导向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价值观对人和社会都会起到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动力功能,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更重要在于大众理念和价值观的改变,吴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导向可以改变人们对环境的综合认识,当一种理念被大众所接受而内化为价值观,将会产生莫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水利系12级于文洋

学号2012210186

第三篇:人居环境导论教案

章节题目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了解城市规划相关理念,理解三位大师提出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以及道氏学说。重点难点:道氏学说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书 设

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但是现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科学对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缺乏确切、完整的对策。为此,吴良镛先生,写成“广义建筑学”,此后仍在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人居环境科学”。针对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建立以人 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简要过程

1.2 从霍华德、盖迪思到芒福德——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霍华德 盖迪思 芒福德1.3 道萨蒂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道氏学说简介 对道氏学说的评价

1.4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 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板书设计: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1)探索缘由与过程(2)基本框架构想 研究(3)方法论

(4)规划与设计论

(5)教育——教学

(6)在实践的道路上——实践 教学、实践、研究(人居环境)第二部分 “道薛迪亚斯聚学”介绍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

小结: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一方面,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另一方 面,亚洲城市的情况,远非“人类聚居学”所能概括。基于此,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 居环境科学”。

作业: 道氏的“人类聚居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关系? 第 1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1.1 城市理论探索→1.2 代表人物→1.3“人类聚居学”→1.4 提出人居环境科学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研读,加强理解。秉承沙里宁指 导

年代,参与国内城规实践与教学,发现问题“物质规划”

年代,编写《城乡规划》

年代,发现问题,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

如今,中国城市与发展面临冲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探索方法!1.2 从霍华德,盖迪斯到芒福德 ——近代城市史理论的丰富遗产

1.2.1 霍华德 现代城市规划先驱者

原因:

1、前人的基奠

2、志在改革不断追求

3、实践、务实

4、社会活动家

代表理论:

1、“三种磁铁”(如图 1-1)

2、“田园城市”(如图 1-2)1.2.3 盖迪斯

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 ——倡导综合规划 提倡“区域理念”、重视调查研究、提出有机规划“生活图式”如图 1-4 1.2.3 芒福德

1、以人为中心

2、区域观

3、自然观-环境对城市重要、创造性的利用

1.3 道氏的“人类聚居学”

1.3.1 对道氏学说的认识

国外→国内→结识名人→产生兴趣

影响: 突破认识——将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的概念

1.3.2 道氏学说简介

1、对时代及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 ——城市化的作用

2、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 ——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

3、交叉学科观点的运用和引入 ——系统、综合的研究

4、初步建立理论框架 ——五大系统、五大层次

1.3.3 对道氏学说的评价

1、影响深远

2、我们借鉴、结合国情

3、寻找方向

1.4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

背景:

1、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

2、亚洲城市的情况,远非“人类聚居学”所能概括

1.4.1 当今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1)城市作为人居环境成为焦点(2)可持续发展(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 “着眼于全球的思考,立足于地域的行动”

1.4.2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1)遗产与理念(2)教训(如图 1-8)古代——有功有过近代——启蒙较晚 20 世纪初,外国建筑师到来 20-30 年代,学成归国 后半叶,历史时期“城市规划春天” 60 年代初,“第二春天” 目前,“第三春天”,同时问题也很严峻。

1.4.3 时代要求我们高起点发展人居环境科学 一方面,新问题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大环境——“里约会议”。

要求 分析中国城市建设有关问题,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设想

章节题目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人居环境及人居环境科学,理解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和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掌握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和五大层次,熟练掌握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重点难点: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既然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的学术思想,吸取道氏学术精华,构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那么,到底人居环境科学的内容包括什么?它的基本框架又是怎样的?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人居环境释义 人居环境概念的理解

2、人居环境的构成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五大层次

3、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4、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研究框架

板书设计: 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人居环境(人)

五大原则

生态 经济 技术 社会 文化艺术

五大系统五大层次

自然全球 人区域 社会城市 居住社区 支撑网络建筑

小结: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从人出发,在坚持五大原则(生态、经济、技 术、社会、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从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 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可能的目标,经过分析选 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作业: 阅读理解附录部分——人居环境科学群举例。

2.1 人居环境释义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核心是人;大自然是基础;中介;内容复杂;相互作用。

2.2 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五大系统(如图 2-2)

1、自然系统 ——侧重于与人居环境有关的自然系统的相关内容 “生态环境问题”——霾

2、人类系统 ——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分析,“人口增长”??

3、社会系统 ——关心人及其活动,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

4、居住系统

5、支撑系统 五大系统相互联系。2.2.2 五大层次

道氏-划分成 15 个单元

借鉴道氏理论,根据中国实际,分为:

1、全球(着眼于全球)

2、区域(综合研究区域问题,找到总体解决方案)

3、城市(抓住具体性)

4、社区

5、建筑 以上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考虑。2.3 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2.3.1 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生态观 做到五方面

2.3.2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经济观 做到三方面 2.3.3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与发展和社会繁荣——科学观

2.3.4 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社会观

2.3.5 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文化观

2.4 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2.4.1 释义 在认识上的发展过程 2.4.2 基本研究框架 如图 2-14

2.4.3 学科体系的构成

1、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主导专业”三者有

共同的背景,共同的研究对象 不同:尺度、方法、专业内容、技术 地景学——(地、景)“建筑—地景—城市规划” 三位一体,通过城市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

2、外国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 吸收有关学科的观点的理论,的方法,推进人居环境科学的繁荣

3、开放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 与相关学科渗透,展拓(如图 2-6)

章节题目

第三章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基本的哲学修养对科学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复杂巨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思想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讲到,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且是发展的,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 基本的哲学修养对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

2、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 系统思想与复杂性

板书设计:

3.1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求 3.2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研究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结论

小结: 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基本条件

1、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求

2、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

作业: 如何理解人居环境科学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3.1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对主体的要求 3.2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对客体的认识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研究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结论

3.1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基本的哲学修养 作者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体会到“要重视哲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锻炼”。例如: 对于建筑该走什么道路,大家从不同方面“找出路”,不能以某一个方面找答案,必须进 行整体的思考,于是有了《广义建筑学》,并能在《北京宪章》中有所发展。所以,在科 学的前进中,从复杂性中找启发。

3.2 复杂巨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3.2.1 简化方法与复杂巨系统 简单原则,但若不科学对待,会流于概念。

(1)如《雅典宪章》中“四大工程”的划分,在之后证明这种机械方法不当

(2)过去大学里的一些“习题” 城市规划具有复杂性,原因在于:它面向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引入的方法论。

3.2.2 系统思想与复杂性科学

用系统论,系统的方法处理问题

首先了解系统何谓?

——“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在城市规划中,道氏的“人类聚居学”较早运用系统思想。之后,认识到系统的复杂性,提出“复杂性科学”。将其与人居环境科学相关的一些理论方法作以下讨论:

(1)各门科学的相互联系性 复杂性科学倡导一种思想方式,思想导向和概念模式。对于人居环境科学,可以将相关方面联系起来做综合研究,寻找一种“新方法、新途径”。

(2)整体和整体性科学 ——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涌现”出来人居环境科学也是一种关于整体 与整体性的科学。如:长江三角洲

(3)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①巨大、复杂、广泛?? ②系统学的“骨干” 人居环境科学,从感性上借鉴现代科学中涌现出的理性,追求科学的方法,学习复杂性 科学,并将其在实践中应用——“长江三角洲课题”研究。在人居环境发展上,组成要素之间进行相互作用。

人居环境思想和方法,是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方法理论的掌握。章节题目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理解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理解以问题为向导的方法,综合实践,掌握范 式和科学共同性 重点难点:范式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了解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基于这些条件,到底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融贯的综合 以问题为向导 “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 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

2、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板书设计:

人居环境问题 确立目标

理论框架方法论规划与设计

战略确定

开展典型地区研究 政府学术社会

实践 整合

小结: 针对人居环境的问题,首先要建立目标,然后结合理论框架、方法论、规划与设计,确 定战略,将战略在典型地区进行研究行动,通过政府、学术、社会相互沟通,最终投入 实践,并上升至理论。

作业: 理解人居环境科学的“范式”。

3.3 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求解的尝试

3.3.1 融贯的综合研究 “从外国学科中有重点地抓住与建筑学有关部分,加以融会贯通” 人居环境科学,更自觉地融贯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以下即对其技术路线及组织方式进行探讨:

3.3.2 以问题为向导 例: 菊儿胡同改造; 发达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3.3.3 “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 ——简化问题,抓住要害 如: 长江三角洲研究

3.3.4 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

3.4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3.4.1 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科学实体——范式 科学活动实体——科学共同体

人居环境研究也应有科学共同体,其范式如图 3-4。

3.4.2 明确教学战略章节题目 第 4 章 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复杂体系中设计理念的探索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对中国规划理论建设的展望,了解建筑设计理论及对城市设计探索,熟练掌握人居 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重点难点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

导入新课

在上第 3 章学习了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这一章是对其设计理念的探索,即规划与设计 论。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

2、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 对中国规划理论建设的展望

3、城市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理论-对城市设计探索-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板书设计:

4.1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发现问题

4.2 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4.3 城市设计理论 ——分析问题 4.4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解决问题 小结: 在前文关于人居环境学科体系和方法论讨论的基础上,结合规划设计实践,可逐步形成规划设计的理念。首先,作为传统的规划设计已经不合时宜,需要对其进行再思考,最终得出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作业: 理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时空观。

4.1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发现问题

4.2 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4.3 城市设计理论 ——分析问题 4.4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解决问题

在第 3 章的基础上,综合实践,形成理念。

“理”—基本原理;

“念”—概念、观念;

4.1 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

二战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不尽如意。原因:

(1)技术的因素 ——交通工具、信息技术??(2)经济的因素

(3)社会的因素

(4)生态的因素(5)。。。

当前的变化: 现代城市发展急剧; 现代建设是分散的,自由建造的;

现代学术理论不断发展??

在剧烈变化下,探究哪些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需要进一步探讨: 4.2 对规划设计的再思考

4.2.1 历史上有关观点的回顾

(1)时代在发展,规划理论思想也在变化中,近百年 3 个“规划思潮” 20 世纪第一个 10 年——自我确立 1960 年前后——综合规划的提出 70 年代——“有序减退”等 规划理论 1.综合性规划 2.倡导性规划 3.沟通性规划 4.?? 理论在发展;目的在于社会进步;方法多样;创造发展 4.2.2 中国规划理论建设展望 物质规划,有利有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1)如何融合规划设计理念;(2)如何发展对其控制和引导(3)如何提高其“理念” 4.3 城市设计理论 4.3.1 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十书》,说明建筑学的本质是综合的,广义建筑学在《建设十书》影响下产生的,而《北京宪章》重申走向广义建筑学 4.3.2 城市设计探索 ——将人居环境及其相关部分进行四维的设计,对城市设计随时代发张不同阶段有不同认 识 ——作为整体设计的城市设计;——参与基础设施设计的城市设计; ——作为建设设计原则的城市设计; 另一种趋向: ——作为解决问题方式的城市设计; ——社区设计运动;——作为艺术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走向人居环境规划城市设计观: “协调控制”,??4.3.3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延绵的。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建筑、城市、区域在空间上相互联系

3、知晓城市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只有知道人创造的过程,演出的过程,才有助于对规划对象发展规律的探讨。

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科学的分析事物,了解历史发展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固步不前;走下坡路;继续过去;创造未来(有创造空间,在于追求)科学的预测未来至关重要。章节题目

4.4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了解规划理论与战略决策的形成,理解结构形态和模式形成,理解不同空 间层次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掌握整体性追求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重点难点

整体性追求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对不合时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就是怎么解决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 规划设计论?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理性分析 规划理念与战略决策的形成 结构形态与模式的形成 对整体性的追求

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不同空间层次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 板书设计: 环境的规划设计,必须将理性分析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理性分析——整体性追求(三项指导原则)形象思维——形象创造(三项指导原则)小结:(关于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小结如下)

1、关注环境质量

2、扩大理论认识

3、发展个性,创造典型环境

4、注重人的参与

5、规划设计既有理性,又有感性

6、以动态的观点规划、设计 作业: 如何理解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 规划设计思想酝酿大体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概念阶段——构筑轮廓; 模式阶段——以概念为主,开始课入内容;方案阶段——细化功能内容; 整个过程逐步深入,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形象思维。本节先讲理性分析: 4.4.1 规划理论与战略决策的形成 战略制定至关重要,正确的前提,之后的工作路线和方法才能顺利进行。例如:北京行政中心争议。重大的决策需要:

1、全面的观点

2、关键问题

3、多样性选择

4、共同决策

5、多谋的决策人 而对于战略规划阶段,采用概念性规划的方式;详尽的材料;抓住重要矛盾;找出可能途 径;充分讨论,择其要者而行之。4.4.2 结构形态与模式的形成 决策有结果后,进入战术研究阶段、探索规划设计模式

1、初步认识过程: 设计 形态 结构

2、认识的第二过程: 结构 形态 设计

城市发展阶段,探索城市美的创造。通过以上的分析: 决策 模式(关键)方案

4.4.3 整体性的追求:不同层次的实体与普通联系的特征

1、人居环境在空间上的整体性 不同层次实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不同层次,对规划设计有不同的内容: 区域层次?? 城市层次?? 社区层次?? 以整体的思想,将不同层次加以整合和协调,如: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 上一层次,?? 同级,?? 下一层次,?? 承上启下,兼顾左右,将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说明: ——从建筑到城市不同等级的组合 ——城乡协调发展 ——用区域的观念研究城市 ——从全球的观念鸟瞰区域 4.5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先天经验与感性认识酝酿现象,创造意境,做到科学与艺术的 结合,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人居环境形象创造的三项指导原则: 设计者“外得造化,中得心源” ; 人工环境+自然环境; 一法得道,变化万千。4.5.1 不同空间层次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 邻里是城市的细胞,城市区域的核心,城市群构成城市网络。不同层次的规划,都要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 ——研究阶段要有城市设计的意识 ——总体规划中融入城市设计 ——详细规划中发张城市设计 ——从建筑设计中完善详细规划 ——同时构想园林设计 4.5.2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胸中丘壑,笔底波澜,基于自然,高于自给 ——“审势” “造形” ——笔落实处,“借题发挥” 4.5.3 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 ——“一法得道,变法万千” ——归依基本原则,因地制宜 最后,对本章内容作以下小结:

1、关注环境质量

2、扩大理论认识

3、发展个性,创造典型环境

4、注重人的参与

5、规划设计既有理性,又有感性

6、以动态的观点规划、设计 章节题目

第 5 章 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 了解教育、研究、实践结合及“形体环境论”,理解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论 趋向“人居环境科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 径。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重点难点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研究

教学

实践

2—4 章为研究,5 章为教学,6 章为实践,三者循环。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教育——研究——实践结合。

2、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从一般的建筑观到梁思成先生的“形体环境论”。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论走向“人居环境科学”。建设中的问题,人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迫切性。

3、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加强基础,培养自学能力,适应发展与创新需要。2)重视跨学科教育。3)重视人文与艺术的综合培养。4)重视具有人居环境综合观念的“专业帅才”的培养。5)结合国情,培养村镇建设人才。板书设计: 研究

教学

实践

5.1 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5.2 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5.3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教育的重要性 ——渊源 ——怎么做 ——强调

5.5 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扩大范围 小结: 教育环节对于人居环境科学不可缺少,而面对人才的缺乏,必须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作业: 如何对专业教育进行改革? 5.1 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5.2 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5.3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教育的重要性 ——渊源 ——怎么做 ——强调

5.5 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扩大范围

5.1 关于教育——研究——实践 研究

教学

实践

循环图式 5.2 从建筑学的专业教育谈起

1、从一般的建筑观到梁思成先生的“体形环境论” 1927,重艺术,重建筑样式,?? 1947,倡导“体形环境论” 1949,“清华大学营建系学制及学程规划草案” : 1>对专业概念的反思 新思潮——“体形环境” 2>建筑行业的社会意 人民生活的问题,推进工业 3>推进专业人才教育的考虑 成立“营建学院”

2、从“广义建筑学”的教育论走向“人居环境科学” 背景: 1>迎接国家重点工业及城市建设,其他学科投入其中 2>专业分工过细,缺少共识和沟通→反思→有进一步认识(“人居环境”)3>建设中的问题,人才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迫切性 ? 高水平人才缺乏 ? 人才流失 如何解决?→人才教育 5.3 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和途径 5.3.1 加强基础,培养自学能力,适应发展的需要 5.3.2 重视跨学科教育 5.3.3 重视人文与艺术的综合培养 5.3.4 重视具有人居环境综合观念的“专业帅才”的培养 5.3.5 综合国情,培养村镇建设人才 章节题目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5.5 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了解人居环境科学修养对决策者的重要性,了解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 性。

重点难点

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上节课了解了专业教育的改革对策,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要注意的?其实决策者在整 个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他们的教育,又该如何来做?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人居环境科学修养对决策者的重要性

2、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人居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强调

5.5 促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扩大范围 小结: 1)科学知识不断发展 2)提倡多元化教育 3)设计者要有修养

作业: 阅读附录三——WSE 人类聚居学教育模型计划提案 5.4 决策者的人居环境科学修养 各级政府——主要决策者 其行为: ①发展合适的城市政策; ②书记、市长研究,熟悉城市?? 强调市长的教育——有科学的训练;市长关心的 人居环境规划建设“最高境界” ——政治家+规划师(高度总结)5.5 推进全社会人居环境科学教育 只有普及到全社会,才能做到公众参与,共同奋斗!小结: 3)科学知识不断发展 4)提倡多元化教育 5)设计者要有修养 章节题目

第 6 章 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了解若干年来涉及的问题、理解理念研究中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人居环 境的探索,掌握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重点难点

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研究

教学

实践

2—4 章为研究,5 章为教学,6 章为实践,三者循环。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系统的学习研讨基本理论 理论研究中必须面向的两个问题 人居环境的探索

2、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几条基本准则 从小城镇的研究到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的发展研究 严峻生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以滇西北研究为例 紧迫形势下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研究 桂林规划与“山水城市” 从一项建筑设计任务书引导出一个城市的研究并推进它的城市设计与城 市的历史研究。板书设计: 研究

教学

实践

小结: 理论研究也好,专业教育也好,都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为了建设更好的人居环境,如何把 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我们一直学习、探索。思考: 针对山区城市(如商洛市)的人居环境研究该考虑哪些因素? 6.1 系统地学习研讨基本理念 6.2 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6.3 体会与鞭策 6.4 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6.1 系统地学习研讨基本理念 6.1.1 理论研究中必须面向两个问题 当前面临问题与过去不同,世界捉摸不定,中国建筑师保持头脑清醒,处理好若干关系:

1、中国与世界 ① 虽然世界为一体,但要有自己的立足点; ② 虽全球性难以捉摸,但要有自己的国策。

2、今天与未来 虽然未来有很多未知,但: ① 我国在建筑、城市建设事业上落后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② 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 90 年代理论研究的途径: ——从具体/个别到探索方向; ——对比研究; ——吸收相关学科成果(融合); ——注视新事物,关心新问题; 6.1.2 若干年来涉及的问题 理论上逐步形成系统 A.国家基本建设政策等宏观研究、城市规划工作 B.从区域到城市不同层次的研究 C.专题研究 D.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E.具体工作等 6.1.3 聚焦到人居环境的探索 1.古老的概念、新的课题 2.共同的问题,不同的探索 ——全世界共同的问题:走自己的路。6.2 规划设计理念上的整体思考 6.2.1 几条基本准则 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 事物是复杂的,根据不同对象和问题,综合思考和求解,如: 6.2.1 从小城镇的研究到长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的发展研究 1.从苏南小城镇研究起 “太湖地区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建设”一文提出的观点: ——“彗星式”城镇体系 ——“金字塔式”城镇体系 ——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 ——人工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与环境问题 ——水路交通并行发展 ——小城镇规划设计问题 就小城镇的研究,不仅限于苏南地区,作者赴陕南、新疆考察,节约用地等同时也为这些 地区的研究重点,甚至至今,经济二元结构下仍需进一步研究。虽然,城与乡有差异,但不同层次下的城镇群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一定范围的地域,而小城镇是联系纽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将所有城镇作为一个综合体系来看待,而 把小城镇看作城镇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将小城镇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发展与规划问题。2.探索城镇体系发展规律与对策 城市化发展重要性勿庸质疑,但有不平衡性,需要探讨其不同途径和形式。我国有五级体系: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镇 随生产力发展,向其高级阶级发展,那么,到底在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下,城镇形态 演变有什么规律? ——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群” “城市地区” ——农村集镇从分散→集中 ?? 协调发展,形成综合性网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对上海及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研究 上海: ——重要性 ——国际标准 ——新旧城→城市结构形态 ——新城镇系统,宝塔尖作用 随形式发展,进入特大城市研究。“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与展望”。正在出现的“城市地区”与正在形成的特大城市地区体系。特大城市以点、线、面结合,以多核心的城镇群的方式向整体化发展。4.对“区域整体化”的探索到长江三角洲的研究,作者逐步意识,如何有引导地使特大 城市地区向完善的方向发展。——经济发展上的整体性 ——区域空间上的整体性 ——城乡发展上的整体性 ——发展阶段上的整体性 最后,项目申请成功,并基于此,完成一系列相关课题。5.规划研究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相结合,通体思考。“竹筒式”住宅→生态住宅。建筑不能独善其身,还要考虑其环境与城市→城市亦如此,必须从城市概念到区城概念 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研究→人居环境科学原理框架→推及到其他地区→了解地区研究→ 不同地区共同点,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6.2.3 严峻环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以滇西北研究为例 “保护滇西北生物多样想,建设国家公园” 1.符合生态,生存条件下必须立足统筹研究 环境复杂独特 →保护 + 发展,同时联系人的生存环境。经济发展落定 可持续的落实,从几个方面统筹兼顾: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有序发展,有效解决问题 ——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保护文化多样性 ——进行适合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 2.必须是多科学参与的关联研究 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时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考虑问题的着眼点、立足点不能就事论 事,要注重互相关联,与地区发展联系。所以: ——各专题报告有步骤汇总 ——此工作为 7 个研究过程 ——从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 3.多学科参与的关联性成果,最终应成为政府的战略选择。成果要落实,强调政府与院校的合作: ——选试点,得经验,铺开 ——冻结不合理项目,制止掠夺性开发 ——立法加强 4.要紧紧把握住研究、规划、实施诸环节间的融贯和整体性关系。滇西北迅速发展变化,只能暂时平衡。具体措施要追踪观察,每阶段调整;即将融贯 的综合研究贯彻在规划程序的全过程。研究 战略 实施 调整

在研究中抓住“整体性”,科研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6.2.4 紧迫形势下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研究 1.三峡工程本身的水利枢纽建设和淹没移民外,同时还面临十分重大的课题。——产业及经济的一大调整 ——城镇化 ——生态环境 ——安居工程 ——资源环境 建设生存环境角度思考 此工作需从整体上科学的论证和规划,逐步合理实施。城市建设不仅预见因素很多,且由其自身发展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峡工程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涉及诸多领域。2.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科学 对三峡工程的人居环境建设,不仅注重技术性一面,还应注重社会性和文化性的一面。应从环境与发展的高度来讨论。生态/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环境 而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人的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用其观点研究三峡问题,综合研究。3.要妥善解决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现实问题。① 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总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② 打破传统观念,全面对待。③ 创造合适的城市空间。——“山水城市” ④ 政府关注,指导。6.2.5 树林规划与“山水城市”(从一项城市设计任务启发引导对城市美学的研究)5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规划 桂林 市中心的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②区划法导则的制定 “山----水----城”模式 90 年代,钱学森提出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并得到重视。90 年代,柳州----“江流曲似九肠”的山水文化特色。中国绘画美 不协调→中国山水美+古典诗词 西方雕塑美 90 年代,无锡----“山水城”,保护中心,发展外边。对于山水城市: ① 不同城市深入研究 城市发展 ①对规划原则探索 ② 拓展范围 ③ 理论还需发展 ④ 防止破坏 6.2.6 从一项建筑设计任务引导出一个城市的研究,并推进它的城市设计与城市的历史研 究。1996,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建筑必须有“文化内涵”。之后建设 当地发展统区城市设计。小结: 由点----线----面,找到联系,找到系统。强调整体性,以整体观念寻找联系。章节题目

6.3 体会与鞭策 6.4 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了解作者体会及团队精神,了解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以后的探 索

重点难点

作者体会 教学设计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当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作 为其问题的解决,当然也不会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集体共同完成。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体会与鞭策 作者体会

2、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以后的探索 板书设计: 第6章 理论研讨 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理念思考(举例说明)体会 第一部分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城市规划

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代表人物 提出

释义 ②人居环境科学进本框架构想 五大层次 + 五大系统 五大原则 基本框架 复杂性 ③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求解 “范式” 原因 ④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思考 理性分析 + 形象思维 原因 ⑤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 对策 决策者/全社会 基本理论 ⑥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整体思考 体会 团队 小结: 在新世纪,特别是中国,首先要把建设人居环境科学作为大科学来对待、来发展。人居环 境建设问题无处不在,同样规划设计创新的契机也无所不在,所以,就需要将能量从枷锁 中释放出来。思考: 通过 1-6 章内容的学习,你对人居环境科学有什么样的认识? 研究 6.3 体会与鞭策 1.专业素养,要追求目标并为之奋斗 2.知识系统的建立 3.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知识系统 4.探讨的方向 5.学科的开放性 6.与文化、艺术相互促进 7.教育水平8.学生学习“博而约” 6.4 科研集体的形成与团队精神 6.4.1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的探索 文革前----准备阶段 1984 年建筑城市研究所成立之后----积极推进和实践阶段 1995 年成立后----实际理论探讨的阶段 ① 需要学术“团体” ② 需要学术纲领 ③ 需要带头人 ④ 需要任务需要经费 ⑤ 需要支持 ⑥ 总结成果 ⑦ ⑧ 需要理论建设 ⑨ 需要实验室 人居环境建设纲领很多,规划设计的契机无所不在。

优势

劣势

机遇

威胁(threat)

(superiority)(weakness)(opportunity)

S W O T 总结: 第一部分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城市规划 ②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代表人物 提出 释义 ②人居环境科学进本框架构想 五大层次 + 五大系统 五大原则 基本框架 复杂性 ③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求解 “范式” 原因 ④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思考 理性分析 + 形象思维 原因 ⑤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 对策 决策者/全社会 基本理论 ⑥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整体思考 体会 团队 研究

研究

教育

实践 章节题目

第 7 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了解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解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理解人类聚居学 的研究方法;掌握人类聚居学的概念;熟练掌握人类聚居的定义;熟练掌 握人类聚居的分类,熟练掌握人类聚居的组成,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和人 类聚居的属性。概念,分类、属性、组成、影响因素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和 要 求

重点难点

(含主要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辅助教学及板 书设计、作业与思考题、教学反思与小结等)导入新课 在第 1 部分讲到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是吸取了道氏学术精华,那么到底道氏的“人类聚 居学”是什么?包含什么内容? 讲授新课 授课方法——讲授 讲授内容:

1、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2、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人类聚居的定义 人类聚居的分类 人类聚居的组成 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 人类聚居的属性

3、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人类聚居学的概念 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 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 板书设计: 第 7 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理论形成 人类聚居 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 静态分析 ①基本情况研究 动态分析 病理和诊断 基本定理 ②基本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 研究方法 展望未来 明确趋势 ③行动步骤/计划/方法研究(最重要,难点)小结: 人类聚居学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既注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与人居环境科学在很多方面相通。理解人类聚居学,才能真正理解人居环境科学。作业: 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有哪些? 必然/克服 制定方针/政策 第二部分 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第7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7.1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人类聚居学”----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整体性,目的是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20 世纪 30 年代,系统研究古希腊城市,感到环境质量恶化,想改善生活环境。毕业后,发现当时的建筑师只关心建筑,对城市规划学也很失望,“仅是一种技巧”。

逐渐产生想法——创选一门新科学 二战后,参与重建希腊工作,对城市问题原因深刻理解: ① 现代城市正陷入困境。(城市化、人口、生态系统??)经济角度----居民居住问题 社会学角度----“人”被遗忘 问题 政治角度----无相适应的政治机构 技术角度----聚居缺乏必需的设施 美学角度----现存聚居丑陋 经济角度----居民居住问题 社会学角度----“人”被遗忘 问题 政治角度----无相适应的政治机构 技术角度----聚居缺乏必需的设施 美学角度----现存聚居丑陋 找原因:①有人认为城市规模过大----(方法)“卫星式” ;限制 ② 有人采取急功近利的方法----解决单一问题 客观原因----城市“爆炸”现象----(方法)整体思想 道氏认为 主观原因----人们抱守旧观念;学科只针对某一侧面----(方法)创立一门以 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7.2 学科的研究对象——人类聚居 要了解其内容,需了解其研究对象 7.2.1 人类聚居的定义 内容宽泛,多次定义。① 是实体环境 ② 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 ③ 包括人类及其活动、社会 其实质即人类世界本身。7.2.2 人类聚居的分类 根据统一标准划分,便于研究,提出分类框架:如表 7-1.7.2.3 人类聚居的组成 内容----人及社会 组成 容器----有形的聚落及周围环境 细分: 自然 人类 基本要素 社会 建筑 支撑网络 P40(回顾人居环境五大系统)(构成要素)自然 人 社会 居住 支撑

先有自然→有人类→有社会→有建筑→有支撑网络,五中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要 注重其整体性,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部分之和)7.2.4 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 其发展除受基本要素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但评判标准不一,结论不同,需要澄清 认识方式。必须有划分标准,即通过经济/社会/政治/技术/文化五中方式来认识人类聚居。生态 经济 P62(回顾人居环境建设五大原则)技术 设计 文化艺术 7.2.5 人类聚居的属性 属性: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即事物的属性。(如事物的形态、颜色、美丑、优劣等是 性质,大于、小于、反抗、矛盾、朋友等是关系)多方面: ① 是一些独特的、复杂的生物个体 作为有机生物体,有其生命周期;作为独特的生物体,如果能采取正确行动,会 用不消失。② 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 将时间作为其基本因素,认识其动态特点,是对各种变化产生影响作出的反应。③ 是协同现象(协同效应:即 1+1>2 的效应。协同即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 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动态孤立分析其组成部分不能完整理解它; 对组成要素的单一分析不能预测整体特点,缺 少将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动态分析手段。

成立一门新学科,深入研究,反应其全部整体特征,即人类聚居学。7.3 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框架 7.3.1 概念 是从所有角度对其综合考察,注重理论和方法研究;又是应用学科。7.3.2 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 静态分析 ①基本情况研究 动态分析 病理和诊断 基本定理 ②基本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 研究方法 展望未来 明确趋势 ③行动步骤/计划/方法研究(最重要,难点)必然/克服 制定方针/政策(回顾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P71 7.3.3 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 经验实证 + 抽象推理 步骤: 根据经验研究→比较研究→理论假设→实际验证→修正 经验实证是基本研究方法,但若有的问题重大变化,会出现失误,需两者结合,了解 大概后,对其内容详细介绍。补充材料: 《城市规划》2009 年 2 期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罗人朝,王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 学院 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 置 3 个类型,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 自发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 置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置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 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中安置的聚居区居 住环境服务较好,服务设施完善,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交易形成认同感,该类聚居 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四篇: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庆幸的是,人类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群体。它通过“教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选择性地传递有益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明。因此对于今天出现的环境危机,“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去热爱自然。因此对全民,尤其是对承担人类发展未来重担的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刻不容缓。以下笔者就浅谈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几点“环保教育”经验:

一、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环保方面的知识,有的篇目直切环保主题,如第四册《现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整篇文章讲述了“人口激增、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三大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各国采取的措施,以及我国的治理情况,高年级学生较容易理解接受。而像地理课《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小学三年级教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老师可以精心录制两段声音:马路上嘈杂的汽车喇叭声和小商贩叫卖声,及古筝《高山流水》的演奏声,上课时分别播放给学生听,大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一致认为,嘈杂的声音使我们注意力分散,心情烦躁,对人体有害,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拓宽了学生的环保知面。这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的: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

二、开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

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组织初一学生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继我校被评为市级绿色文明学校以后,校团委和政教处又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环保活动,开始为创设省级绿色文明学校做准备了。整个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在校园内外蓬勃开展,借此带动相关环保活动向家庭、社区推广,向学生的爸爸、妈妈及亲戚宣传环保意识,达到大家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

本次活动的内容有绿色植物角评比活动、回收废旧电池活动、校团委组织的垃圾回收活动、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队会、各班开展的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等,通过参与上述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园、街头及社区,学生们自觉地开展“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的各种“洁、齐、美”活动,向周围的同学及家长们宣传环保的意义,大家一起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为温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贡献,使大家个个成为“环保小公民”,人人争当绿化保卫者,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

三、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像“龙湾区上江河的水质调查与监测”“机场路绿化带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关于‘人民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调查丢弃的塑料瓶”、等等。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同学们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着手制订研究的计划,准备研究的材料,依靠小组分工合作的精神,拟订了工作方案,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把从名著、专著、教科书、科普读物、报纸、期刊、年鉴等方面找到的环保资料进行分析,制定社会调查问卷。

3.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他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

4.汇总课题研究结论。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就把所有的信息汇总起来,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收集丢弃的塑料瓶”课题组的同学们通过估算,发现整个温州一年要丢弃45亿多个塑料瓶,已产生了“白色污染”问题。由此研究认为必须采取高科技或新方法切实加以解决,如采用可降解的塑料瓶或其他替代品。为此,课题组还给环保局的决策人寄了一封信,表明他们对“白色污染”问题的担忧,并请教环保专家有关解决“白色污染”的更好方法。通过调查与监测上江河水水质,同学们发现河水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而且河水受污染程度相当严重。为此课题组还向有关部门呼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河水污染问题,并以全校广大师生的名义向上江河沿岸居民发出保护上江河的倡议。

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对部分有潜力并自愿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了环保初步认知条件,使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四、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

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如何看待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谈如何解决当地实际问题?

一,首先是侯马市区里,我们在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市”、“国家园林城市”,还应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打造晋南绿色名城、黄土高原的低碳城市。

1.实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38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日处理生活污水2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市区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482万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210万平方米,天然气集中供热126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80%;已有3万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2%。

2.为提高交通道路服务功能,该市在全市78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2008年底开通了侯马、曲沃、新绛三地互通公交车。50%以上的公交车、出租车完成了“油改气”,大大降低了城市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3.地热泵中央空调,太阳能公用照明,太阳能生活热水„„位于侯马北环路的阳光青青家园住宅小区,主体工程刚竣工,就吸引了大批的居民来参观、咨询、购房。这是该市第一个节能环保绿色住宅小区。该小区利用地源泵热采暖,能源利用率是电采暖方式的3~4倍,比常规中央空调节能50%;同时,省去了锅炉房、冷却塔等设备,没有燃烧过程,没有了烟尘排放,节约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小区内,路灯照明、洗浴热水全部采用太阳能。

二侯马市的农村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了积极推动城乡环境卫生清洁整治行动,侯马市成立了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环境卫生整治领导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并以新农办为主成立了督查组。临汾市政府制订下发了《侯马市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实施方案》和《侯马市城乡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实施办法》,并与各乡办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整治重点、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具体措施、工作要求、考核标准等,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起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网络体系。同时,侯马市财政安排了专门的补助资金予以支持,各乡办也制订了整治方案,落实了相应的整治经费,确保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2.加大投入,长效管理。为了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落后的面貌,特别是解决好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侯马市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形成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首先,各乡(办)都设立了环境卫生管理所,由一名副乡长(副主任)兼任管理所长,并抽调3-5名专业管理人员;各村成立了环卫清扫队,由一

名副村长兼任队长。农村清洁队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生活垃圾清扫人员配额标准,每6000平方米清扫面积配备一名清扫、保洁人员,每月按300元标准发放工资,所需费用50%由财政列支,其余50%可在财政转移支付中解决。其次,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站点,并由专人负责清扫、清运至垃圾填埋场。每个村最少有一处垃圾填埋场,确无条件设立的,相邻的两个或三个村选择设立一处垃圾填埋场。再次,在农村垃圾清运车辆配备上,1500人以下的村最少配备一辆清运车;1500-3000人的村最少配备两辆清运车;3000人以上的村最少配备三辆清运车,清运费由市财政补助50%,其余部分由各村承担,也可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广开筹资渠道,保证费用。

另外,14个城中村的垃圾由侯马市环卫处统一清运,所增加的清运费用由市财政支付50%,剩余部分由各村承担。在垃圾清运车的配置上,上马办通过山西省环保项目“农村连片垃圾无害化处理”,统一配置了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车,项目投资总共280万元,配备垃圾清运车19辆,车辆统一配置为10万元的东风摇臂车;新田乡14个城中村的18辆垃圾清运车由环卫处统一配置,每辆车13万元,总投资234万元;乔村、香邑、张村、南上官等经济条件好的村由村集体统一购车,共购置9辆车,每辆10万元,共投资90万元;另外凤城乡、高村乡、张村办等剩余的村采取个人购车,集体承包方式,以农用三轮、四轮车为主,总共70辆,平均每辆3.8万元,总投资266万元。每年侯马市用于农村保洁员和垃圾清运费的补贴共计130万元,其中保洁员400人,每月150元/人,共计72万元;保洁车共116辆,每辆车5000元/年,共计58万元。

3.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各乡(办)村党员干部全部深入环境卫生整治一线,包片、包村、包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村主要街道整治为突破口,带动全村街巷和院落的整治;以发动党员干部为突破口,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以整治垃圾为突破口,带动村容村貌全面整治。

4.加强督查,奖优罚劣。该市抽调督查人员15名,每个乡办一个组,经常性地对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各督查组人员按责任片区督查,深入到责任村庄,严格标准,严格考核,开展了流动红旗竞赛活动,并把督查结果与保洁费的发放挂钩,一次检查不达标,扣发2000元保洁补贴,把扣发的经费再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获得环境卫生流动红旗的村庄,大大激发了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全民动员,营造氛围。各乡(办)、村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条幅、标语等宣传手段和方法,积极宣传文明卫生知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从我做起,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支持、参与整治工作。侯马电视台、广播、报社等新闻单位开辟专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报道整治的进展情况,积极宣传整治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好做法,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上下联动、乡村齐动、全民参与的整治局面,形成了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的农村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局面。

环境科学导论

系别:动力工程系 班级:环本0706 姓名:赵倩 学号:0742090632

第五篇: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环境本底值环境容量环境自净2 环境要素的属性特征?环境的功能特征?第一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干扰环境破坏全球环境问题当代环境问题阶段与以往两次的不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信息途径?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富集作用生态平衡食物链食物网 8 生态系统的必要部分和非必要部分组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系统中碳(氮、磷)循环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此循环过程的影响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破坏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有哪些?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用相关生态学原理论述大型水利工程(南水北调、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全面影响?土地处理系统、生物监测生态城市城市生态系统特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特殊物质流?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我国人口增长特点?粮食安全当前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表现?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从而解决粮食问题?使用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有哪些?能源的分类分类方法化石燃料(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热污染的影响联系实际说明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问题的基本思想及方法? 27 地热的三种形式及其利用?我国的能源现状特点?水体、水体污染、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氧垂曲线、富营养化、(水华、赤潮)

30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水体中溶解氧日变化规律及原因

水体中需氧有机物的天然自净化过程?

水体中有机废物与溶解氧含量的关系?

水体富营养化所带来的影响?

重金属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危害特性?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

我国水资源的问题?(特点)

海洋污染富集化系数

污染物质进入海洋的三个途径?

海洋污染的特点?

石油污染的控制?

大气的组成?

污染源的划分?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

氮氧(硫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

46风向频率垂直降温率 垂直绝热降温率 超绝热降温率次绝热降温率逆温 逆温厚度(高度、强度)

大气的垂直降温率与稳定性的关系?

大气的稳定性与排烟类型及污染程度的关系?

辐射逆温、地形逆温、海岸逆温的形成原因及其日变化特点? 50 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防治对策?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

噪声噪声级统计A声级A声级

声压与声压级之间的互相换算

两个或多个声压级的叠加计算

噪声的来源、控制原理、控制途径?

固体废弃物概念及其分类,57 《巴赛尔公约》的中心议题及基本原则

资源资源评价环境评价资源安全土地

资源评价的分类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

可持续理论的提出、成熟。

土地资源潜力分级系统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我国土地资源特征

矿产资源特征

部分矿产形成的地质时期

旅游三要素、六要素

旅游景观、景点、景区

旅游资源三大价值

下载《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原创)环境科学导论论文-城市污染

    环境科学导论 论文课题: 城市污染 学院: XXXX学院 班级: XXXX班 学号: 11111111111111 姓名: X X 城市污染 摘要: 城市化的进程在地球蔓延着,从一方面来说这是人类文明进......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 通过学习《环境科学导论》我明白了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水资源

    环境科学导论系别:动力工程系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控制对策摘要: 浅析我国水资源现状,以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的加快,随......

    人居环境(最终定稿)

    居住建筑与人居环境姓名:XX学号:XXXXXXXXXX简介: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 分析 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 ,提......

    人居环境

    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推进人居环境建设 太原市晋源区建设管理局局长荣春贵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简称,是以“人”为主体来研究生活的,是一个融贯综合的学科,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

    环境科学导论的演讲稿2

    大家好,我今天要从 源头 重点应对人民每天需食用的粮食作物、蔬菜、水果、饮用水等严加控管,进行规范型、创新型种植、生产结构及生产保障体系调整。市场上的食品应由大型的......

    我的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班级: 一班 学号:20110130117姓名:雒倩倩 摘要 噪声定义为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从噪声的特性来看,......

    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五篇模版)

    《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 翻看了一遍卡尔纳普的科学哲学导论。觉得内容十分不同于国内其他科学哲学的编排。这也许是国外大家的个性吧。全书分成六部分: 《规律,解释与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