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推荐5篇)

时间:2019-09-16 22:3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第一篇: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我自从踏入工作岗位就在学校工作已有六个年头了。2012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其中有四年任六年级语文课兼带英语课,兼学校业务工作。我在学校的几年时间里,我努力做到了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善于协作,甘于奉献;并治学严谨,业务精湛,教育教学业绩优秀,在同事和群众中都有很好的口碑。一、以校为家,忘我工作。

学校六年级来自周围几个学校是寄宿制管理,一百多学生,有学生就必须有老师。我六年级的几位老师24小时在校值班,由于学生多老师少即便是有些头痛发烧的小病,仍然坚持上课。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差,我想尽各种办法给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学生成绩。许多学生英语成绩提上去了,尤其是上了初中的学生,更能体会到我对大家的良苦用心,因为小学打好英语基础,初中英语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许多有心的家长对我是从内心的感谢和尊敬。在几位六年级老师的努力下我校毕业班的毕业成绩在全镇总是数一数二的。辛勤的工作换来优异的成绩,对此校领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奖。

为了把工作做好,让家长领导放心,我常常以校为家,精心呵护,全身心投入,为学校的工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为校园的美化净化,为花草树木的修剪维护,尽心尽力,做足功课,虽辛劳而无怨,贫穷犹未悔!

三、甘于奉献,收获精神财富。

我深知今非昔比,那个“越穷越光荣”的年代早已淘汰。虽然生活的窘境,但仍坚守人生信条和价值取向。我没有做出过轰轰烈烈、值得大书大特书的工作业绩,我的人生价值只体现在平素工作里默默的付出,不起眼的奉献。我好似山野里一株平凡的小花,独守那份寂寥,历经风雨无怨无悔,凌寒独自开,为祖国之春增添一抹绚丽色彩,几许浪漫诗意。

老师不仅是孩子们可尊敬的师长,而且是孩子们可信赖的好朋友。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像六年级这样有自立能力的孩子,百分之八十是留守儿童。一部分孩子已经离开父母四五年了。现在我们这里流行这样一句话,“打工挣到了钱,荒废了孩子”。虽然不是绝对但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面临的状况。国家对此也有颇多关注。不是父母亲自带大而是老人或亲戚带大的孩子,往往在性格和心理上和其他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会有娇气、偏激、说谎、悲观、孤僻等不好的习惯。我知道,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是教好一门功课。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也都知道教师首先他是一个良心活。看到这样的同学我都会主动的接近他们,想办法去改变他们。曾经班里有一位姓鄂的女同学,在班里乖巧可爱,成绩也很好。但是她从来不接妈妈从外地打来的电话。妈妈也不能常回来,无奈她打给了我。她向我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以后,拜托我帮帮她母女。大家都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我答应了。我没有单独谈话而是把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班会,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和思考,告诉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帮人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后来这个同学自己找到了我述说了自己的问题。在我的细心开导下,这位同学找到了原因,打开了心灵。除了留守儿童问题还有单亲家庭子女问题。我想能帮成长中的孩子解开心灵的枷锁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因为那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爱和善的种子。在临近毕业的日子里,班里大多数孩子都给我写信,在信中表达对我的仰慕和爱戴之情,我为每一个孩子回信、留言,在我的回信、留言中,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对学生的爱。

四、学生的后勤兵,安全的守护神。

我在学校里担任业务主任一职,并监管寄宿学生24小时学校生活的工作,事情多而杂。每天须早早起床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既要勤快,又要细心,事情很多很辛苦,但我从未对学生的事情胡乱应付,每天按时清点学生、锁大门。每每学生刚住校的时候,不会照顾自己,往往学生半夜发烧,我一定亲自带他们去叫诊所的门,有时候风雨交加,回来把自己弄得湿透了。

我是学校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在中心校领导和秦校长的正确带领下,我虽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领导要求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宁夏优秀老师事迹

宁夏优秀老师事迹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上)

和煦的阳光,洒满长春市一汽家属院的一间普通房间。房间里盛开的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病床上,躺着一位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垂暮老人。他就是先后“感动吉林”、“感动宁夏”的新闻人物。吉林省省委领导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来了,教育部领导来了„„所有的人都是怀着崇敬而来,带着感动而去。

他叫冯志远,是宁夏中宁县的一位退休教师。他何以令那么多人深深感动?记者就此先后在吉林、宁夏采访了他的亲人、领导、同学、学生、同事,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也更令人感动的事迹。冯志远老师的形象,在记者的眼前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了。告别新婚,他志存高远义无反顾

1953年,冯志远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上海市市南中学。1956年,他又调到上海第一速成师范任教。在市南中学时,他结识了同样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马老师。4年后,他们喜结连理。

就在这时,即将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派人到上海请求智力支援。校长征求冯志远的意见,冯老师二话没说,当即表示同意。新婚妻子的劝说,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冯志远所在的“文教大队”,在自治区成立之前就赶到了。他们先后被安排兴修银川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公路、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直到1960年4月,他才被派到创办不久的中宁县鸣沙中学。

宁夏荒凉的农村与繁华的大上海反差太大。冯志远他们住的是透风的土坯房,睡的是冰冷的土坯炕,用的是烟气腾腾的土炉子,点的是用药瓶自制的煤油灯,吃的是野菜为主、毫无油水的调和饭。就是这样的饭也填不饱肚子,许多人患上了浮肿病。

冯志远到宁夏时,宁夏的基础教育还相当落后。在当地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很少。像冯志远这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是凤毛麟角。后来,与他同来的人陆续都走了,只有冯志远始终留在农村。冯老师一直生活在宁夏农村。当地一位校长称他和其他外籍教师是中宁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倾心育人,他才华横溢,富有建树。不论是在鸣沙中学,还是在关帝中学,都有人称冯老师知识渊博,是教学水平最高、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冯老师先后讲过的课有:语文、俄语、历史、地理、英语。有一段时间,学校缺教师,他同时教几门课。

他创造的“情景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高尔基的《海燕》时,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教《黔之驴》时,他配有各种形体动作„„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课上完了,课文也会背了。他教的许多课,令人终生难忘。

教书,成为他的最大乐趣;讲课受到学生欢迎,成了他最好的精神享受。他的许多学生记得:上课铃声还没敲响,冯老师就早早站到教室门口了;下课了,冯老师连口水也不喝,又与学生在课下亲切交谈,热烈讨论。他的教学,对不少人产生终生的影响。有些原来语文成绩差的人,工作后竟成为单位的“笔杆子”,有的人还成为当地知名作家。

虽然教了一辈子书,有些课讲过几十遍了,但他每次上讲台前还要认真备课。

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冯老师教过的学生,一点也不过分。冯老师的学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大学里当上了教授,而更多的人则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学生的进步,是冯老师最大的享受和精神安慰。一次,他的一个学生把自己新出的书送给他,他兴奋得两眼放光,溢出了泪水。

燃烧自己,红烛光辉照人间

冯志远早年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许多医生不止一次叮嘱、甚至警告过他:一定不能劳累过度,否则会双目失明!

但是,一投入工作,冯志远就什么也不顾了。他每天5点起床,直到深夜12点左右才休息。他给学生批作文批得特别细,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批的作文本上,几乎所有空档都被批语填满。他还把学生叫到跟前进行面批。每个学期里,每个学生差不多都有一次以上获得“面批”的机会。有时,眼睛实在累得不行了,他就让学生自己念,他则边听边改。

“十年浩劫”结束后,积压在冯老师心中的巨大能量喷涌而出,看到学生钻劲十足,他更是喜上眉梢,他的体力透支也越来越严重。那时,每天夜晚,每间教室里都灯火通明。冯老师在教室之间穿梭辅导,从这个教室走出,又往那个教室走去,几乎没有在深夜12点以前休息过。他的视力急剧下降,不得不借助放大镜来备课、批作业,到后来,就是借助放大镜,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了。在眼睛一再发出抗议的情况下,他才闭一闭眼睛,缓解一下疲劳。

视力的下降,冯志远早有警觉。对其严重后果,他也有过预料。但他想到自己老了,一定要抓紧时间工作。为了把过去耽误的东西找回来,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终于,在一次语文课上,黑幕罩上了他的双眼,他从此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他是被学生们扶着走下讲台的。这是1985年,他55岁。有人为他感到惋惜:如果平时多注意点,不那么过分劳累,他不会这么早就失明!

双目失明,他依然高擎知识的火炬

眼睛失明了,他的心依然亮堂堂:他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还能干什么。按说,一位奉献了大半生的失明教师,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谁也不会为此说什么。

但学生们担心他就此离开:“冯老师,你会离开我们吗?”他也离不开这些朝夕相处的学生们:“大家放心吧,我不走,我陪你们一块儿学习!”他知道,当时学校很缺教师。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他已经深思熟虑了:我还要继续上讲台!虽然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教语文了,但是,自己完全可以凭着记忆和过去讲课的基础上历史课、地理课,还可以用自己平生所学辅导学生!

他找到学校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久,学校重新为他排了课。冯志远用8个字形容他当时的心情:喜出望外,正中下怀。

于是,关帝中学从此就有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上课铃声没响,就有两个学生来到简陋的教师宿舍,将早已穿戴整齐的冯老师扶到教室。他还没有走上讲台,学生们就怀着敬仰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齐声高喊“老师好”了。学生们听他的课,更加认真、更加专注,课堂气氛也更好。下课了,又是学生把他扶回宿舍。这样的场景,每周都要出现六七次。哪位老师有事,他就要求顶课。他常常出现在不同班级的讲台上。

就这样,他以“盲人教师”的身份继续活跃在讲台上。至于课外辅导活动,则一直持续到他退休之后、离开宁夏之前,他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常常挤满了求知的学子,常常被欢声笑语填满。

就是到了2000年春天,冯志远还借校长前来看望之机,郑重提出要求: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手还能动,脑子也不糊涂。我还能教学生拉二胡。

冯老师失明后,学校组成了“学雷锋小组”,轮番照顾他的生活。

1992年,王泽娟、白燕玲两个学生陪同冯老师去长春。住在一汽家属院的妹妹冯宝珍希望他就此留下,但他只住了几天就返回了宁夏:宁夏有他的牵挂,有他继续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

默默忍受分离之苦,他舍小家顾大家

大诗人杜甫曾写诗《新婚别》,专道新婚别离之苦。喜爱唐诗的冯志远对此有更深的感受,但他为了西部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忍受了。只有到了寒暑假,他与马老师才有相聚的机会:有时马老师来,更多时是冯老师回。直到冯老师40岁时,他们才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但是,远在大西北的冯老师却没有能力照顾母子俩。冯老师至今还记得:一次,儿子得了急病,妻子发来电报催他回去。此时正赶上中考,学生实在离不开他。他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先留下来。那几天他坐卧不宁,老是念叨:不知九实的病怎么样了?等中考结束、他风尘仆仆赶回上海时,儿子的病已经好了,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冯老师心中有一段温馨的回忆:他一回到上海家中,儿子就拉住他的手不放,亲热得不得了,他要让父亲带他玩遍公园里的所有游戏,直到累得迈不动步为止。每次离家回宁夏,儿子都要搂着他问:什么时候再回来?

冯志远的许多同事、学生都告诉记者:冯老师对妻子、儿子的感情很深。儿子小时候,他听说《安徒生童话集》出版了,立即托人买下来寄给儿子。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一直关心着儿子的成长。他常对照顾自己生活的学生王福海说,九实理科好,文科不太好,可我从没有给他辅导过。一看见你们,我就想起他。他和他妈妈过得挺不容易啊。

儿子考上武汉一所大学后,他兴奋异常,逢人就讲。儿子在大学读书期间,他每月都按时请学生替他寄钱。有时学生不在,他就自己拄着棍子摸索着到邮政所去寄。

妻子得了癌症,他在假期赶回去悉心照料了一个月。听说胎盘对保养身体有益,冯志远就托在医院工作的学生找了一个寄去,妻子服用后连连说好。长期两地分居,带给冯志远的除了思念,还有愧疚。他总是感到愧对妻儿。他的学生们说,冯老师这些年都在舍小家顾大家啊!

爱生如子,他谱写了一段段人间佳话

冯志远与许多学生的感情都超出了师生之情,达到父子、父女的境界。

冯老师从不大声训斥学生,更不歧视差生。即使批评学生,他也总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几十年中一直像照顾父亲那样照顾冯老师的刘天龙,与老师的感情就“起源”于冯老师对他“学外语无用”的严厉批评。很多所谓差生,经过他的教育引导,后来都变成优等生。

鸣沙中学英语教师刘世德,是在“文革”期间读完小学、初中的,基础较差。上高中后,刘世德问冯老师:“像我这么差的能学好吗?”冯老师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没问题。你到我屋里,我给你个别指导。从此,他就成了冯老师宿舍里的座上客。冯老师鼓励他:你进步了,老师奖励你!不久,冯老师真的买了一支钢笔送给他。刘世德如获至宝,格外珍惜这支笔。他举着这支已经磨秃了笔尖的笔对记者说,这支笔,陪伴我35年了。一看见它,我就想起冯老师!

王泽娟、白燕玲与冯老师更是亲如父女。王泽娟母亲去世早,经济也不宽裕,本想考个中专就算了。她开始对外语并不感兴趣,冯老师听她发音好,就一再鼓励她并和她一起学英语。

一次,她从外面回来,发现自己的桌上摆着两套英语教材、6盘磁带。一看包上的地址竟是外地寄来的。就在她莫名其妙时,冯老师解开了疑团。原来,冯老师在电台广播中听到相关信息,就不声不响地委托别的学生寄钱邮购。他对王泽娟说,你好好学吧,老师支持你!

1994年,王泽娟如愿考上宁夏大学外语系。王泽娟激动地说,冯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如果没有冯老师,我的一切都不可想象!

冯老师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一些穷困的学生买书、买本。他究竟资助过多少学生,现在谁也说不清了。许多人都说冯志远“爱生如子”。刘世德则说,“爱生如子”四字,都不足以概括他对学生的感情!

许多人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冯志远调离鸣沙中学的情景:从他的宿舍到校门口只有100多米,他竟走了近一个小时!摸摸这个学生的头,拉拉那个学生的手,叮嘱这个要好好学,告诫那个要注意什么。拖拉机停在校门口已经多时了,可冯老师多次上去,又多次下来。他与学生是那样难舍难分,令许多人洒下泪水。

冯志远为学生付出了许多人没有付出的爱,也得到了许多人无法得到的爱。师生共同谱写出一曲曲人间佳话。逢年过节,总有学生接他到家同过。接得晚了,就被别人接走了。平时,学生们总是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给他吃。

冯志远生活在学生们中间,不感到孤单,也很少有独自漂泊在外的感觉。他真的把自己当成中宁人了。

“塞上红烛”无悔人生(下)

问心无愧,他从不为一己之私伸手

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一直是冯志远的心愿。他想把马老师调到宁夏来,也想把自己调回上海去。他写过请调报告,但学生们的目光,令他犹豫再三,始终没把报告递上去。

原鸣沙中学校长苏仲深说,如果冯老师调到银川或县城,马老师可能就会来宁夏工作。可他始终没有动,甚至连调动的要求也没提。后来,政策宽松了,他的眼睛又不行了。他是不愿成为妻儿的负担啊。

曾有人问:冯老师毕业于名牌大学,又当了一辈子教师,何以连个职称也没有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他根本就没有申报!“文革”后教师评职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他的眼睛失明了,他也改教历史了,所带课时也没原来多,自己就主动放弃了。

至于冯老师工作几十年却没有任何获奖记录问题,那也不难解释。由于“左”的影响,什么荣誉会落到他的头上?当“左”的迷雾散去时,他也老了。

对个人报酬问题,他也不很在意。在上海时,他就是中教五级了。到宁夏后,每月又加了6元,工资达到89.5元。在当时可是“高薪阶层”啊。此后几十年,老师们多次调整工资,他都没调,长期在原地踏步。慢慢的,他便由“高薪阶层”变成了“低薪阶层”。

2000年,新任校长王文华无意间看见了他的工资条。见上面只有600多元,感到很吃惊。不料,冯老师却没有抱怨工资太低,而是平静地说:“不少了。”

直到报销医药费吃紧,他才在别人的劝说下、由别人代笔打了一份报告。最终,他还是没有把报告交上去。记者在长春就见到了这份已经保存11年的报告。

当许多人在为他的境遇鸣不平时,他自己却早已释然了。

他在诗中写道:“为公谋福得拥戴,营私一己众论轻。小天地内少置计,大宇宙间多用功。”冯老师心态好,与他的简朴生活有关。他的住处,除了普通的床铺和简单的饮食器具外,就再也没啥东西了。他的简朴超出想象。

他的收入,除了寄给远在上海的妻儿外,大部分都用来买书、订报、资助学生了。

终生学习,他像一个不懈攀登高峰的运动员

他学的是中文,但俄语、英语、日语都达到相当的水平,这都源于他的自学。他先后教过五六门课程。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一时没有合适的英语教师,他主动请缨,又教起了英语。

冯老师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教学之余,他就呆在屋里看书学习,很少出门。

人们都说他学识渊博,是个“活字典”,什么难题都难不倒他。有一次朱自国老师看见他很吃力地用放大镜看书,就说:“你的眼睛都成这样了,怎么还看书?”冯老师平静地说:“能看一点是一点。活到老学到老嘛。”冯老师古典文学修养深厚,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他发现许多注释错了:将来我要给这些书重新做注释!可惜,他失明了,没能完成这个计划。

双目失明后,冯志远把听广播看成是与外界联系、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渠道。听知识性节目,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失明21年来,他听坏的收音机已有十几个了。

离开宁夏的时候,他扔掉了破旧的被褥,独独舍不得丢下跟了他多年的图书、卡片和教案。他带到长春的全部家当就是那六七箱书!

就是重病在身回到了长春,他还向在一汽当高工的妹夫学过日语。

学习,伴随了他的一生。学习,让他从容地生活、从容地工作,坦然地面对一切。

活出自尊,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如果不是1999年12月突发脑血栓,冯志远可能至今还生活在他心爱的学生们中间。那次发病,是学校把他送到医院救治的。所幸发现及时。2001年5月,自感身体越来越差的冯老师给妹妹冯宝珍打电话说:“放假后,你来看看我吧,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冯宝珍哭了。几天后,冯宝珍筹集了一笔钱,带着儿子和侄女来接他了。

真的要走了、要远离学生们了,他反倒犹豫不定了。妹妹来了一周,他还没做出走与留的决定。冯宝珍反复劝说无效,就请求王文华校长帮她做工作。王校长分析,冯老师不太想走,是因为他习惯了学校的环境、离不开他的学生,也不愿拖累妹妹。

白燕玲说,冯老师虽然生活不便,但他活得很自尊,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不麻烦别人。他自己的衣服坚持自己洗。为了不让学生洗,他常常把自己要洗的衣服藏起来。王泽娟也说,说我们照顾他,其实也就是帮他打饭、打水、寄信、念念书报而已。他的大小便都是自己倒掉,从不让别人沾手。为此,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

一次,王泽娟从外面回来,见冯老师不在,就急忙去找,原来,冯老师又在外面摔倒了。冯老师的衣服虽然都不新了,但穿戴一直都整整齐齐。他原来的烟瘾较大,中山装被烧了许多小洞。为此,他彻底戒了烟。

他的学生分布在各地各个岗位,干什么的都有,但他从不让学生为自己办私事。他说,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学生们围着我问这问那,我希望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闭上眼睛那一天。刚回长春时身体尚好,他就对妹妹说,你替我找几个学生吧,我来辅导,不收费!

失明了,他仍要做个有用的人,依然得到了人们的敬重。

始终怀着感恩的心,他重情守义苛己待人

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他都觉得是应该的,而且总是觉得做得不够;别人为他做了一点,他都念念不忘,感怀不已:冯老师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王文华是1999年年底调到关帝中学担任校长的,与冯志远相处只有短短一年多时间,但他却多方关照冯老师。冬天,他把冯老师安排到有暖气的办公室住下。上下水通了,他又为冯老师安上了坐便器。冯老师很感动,每次见到王校长都要说:“学校对我太好了。”

冯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充满着感激。在长春采访时,他一口气说出许多曾经帮助过他的名字。他对记者说:“文革”中批斗老师,好多学生暗中保护他;糊了高帽子,学生不让他戴;游斗老师,学生不让他上街;他从没有被打过„„学生的保护,让他躲过了那场劫难。

就是对自己的妹妹,他也充满感激之心。对妹妹一家的感激之情,让他写下《病中赠妹》诗:“倒屎倒尿胜护工,勤于洗擦侍仲兄。两番住院连三月,倍感同胞一奶情。”

病中,他更加思念远在上海的妻儿,心里的愧疚更是挥之不去。

记者在采访中得到消息,他的儿子在春节后专程到长春看望了他。他的妻子也在不久前打来长途电话,对他表示问候和理解。马老师还对记者说:其实,我在心里早已不怪他了。他这一辈子也不容易啊。

记者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连声说:“没有。”冯老师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心如止水,而且无怨无悔。

第三篇:优秀幼儿园老师先进个人事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事迹材料,仅供参考!


*县*镇新苗幼儿园始建于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一年来,该园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树立促进幼儿全在和谐发展的办园指导思想,创建优雅的校园环境,狠抓保教质量的提高。先后为1000多名幼儿提供了优质的保教服务,培养了十余名幼教工作者,积极支持资助老级师在职提高培训3人;帮助、扶持数名幼儿教师创办幼儿园。深受各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并先后于*被评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先进个人。

一、改善办学条件创建优雅校园

一九九四年,该园仅靠租赁镇房管所的房屋作为校园,由于条件不够理想,一九九七年,在*镇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鼓励支持下,通过贷款和自筹资金近20万元,在*镇老街中段买下了建军村的一户民房,又征用了房屋周围的一片荒地,修建了一所占地450平方的幼儿园。建有一楼一底的教室、办公室、幼儿休息室、厨房、厕所400多平方米,室外活动场300多平方米,修筑了花台四个,配备了幼儿喜欢的秋千、滑梯、转椅、组合玩具、沙袋、小型篮球场地等。添置了崭新的幼儿课桌椅200余套,购买了风琴4部、录音机1台、电话1部、玩具柜4个、毛巾架4个、消毒柜1个,还有大量的皮球、跳绳、各类积木玩具图书资料。园内环境优雅,设备齐备,幼儿在园学习、活动乐在其中。

二、加强师资建设鼓励终身从教

该园在聘用教师工作中要求参加聘用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热爱幼儿、热爱幼教工作,对幼儿要有爱心、耐心和童心。对个别办园初期就在该园任教数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和幼儿园一起成长起来的却没有取得相应的幼教合格证书的教师,由该园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并报销绝大部分的学习费用。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进修,最终成为一名各方面都合格的幼儿教师。如今,该园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即有稳定的专业思想,又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队伍,她们热爱幼教事业,积极认真地组织好每一个教学活动,坚持教书育人,保教结合的原则,人人能歌善舞,好学上进,热爱幼儿,深受幼儿的喜爱的家长的好评。为了稳定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终身从事幼教工作,本园实行了:

1、工资与效益挂钩制。工资根据本班幼儿人数多少来定,幼儿人数越多、管理得越得、工资越高,这样就鼓励了教师热情接待幼儿,经常给家长取得联系,尽量避免生源流失。

2、每年增加教师的工龄、教龄津贴。

3、每月设立全勤奖、教学奖、安全奖,月底工资总结时按评估制度发放。

4、每月工资当月对现,从不拖欠,每月教师工资在400-550元之间。

5、节假日或组织教师参加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或给教师们分发一定的活动纪念品;或是发一定的活动经费。使教师们能开开心心、愉快的工作,从而稳定了该园的师资队伍。

三、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办园质量

(一)树立服务观念,完善服务措施

1、该园在重视保教质量的同时,还不断加强为幼儿家长服务的观念。每天早上六点半开校门,为需要早起经商或外出的家长送孩子入园开方便之门。因工作关系不能按时接孩子回家的家庭,幼儿园无偿延长服务时间直到将孩子安全送交家长手中。

2、幼儿园为每一位幼儿加入一份学生校园平安、意外、疾病住院医疗保险。发现幼儿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家长,并做好相关的护理应急措施。这样就减少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3、成立幼儿成长手册,记录幼儿在园四年的成长过程。

(二)合理利用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对幼儿交来的经费,除发放教职工工资、支持教师专业进修;科学营养的安排幼儿生活等其它杂费开支外,遵循取之于幼儿用之于幼儿的原则,不断更新、添制和维修幼儿用床、桌子、椅子、席子、床单、毛巾、茶杯、餐具、炊事用具和室内、外玩具等。

(三)制度完善。

该园自建立以来,曾多次实地考查并借鉴了同类、同级、各层次的幼儿园的先进经验,做到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考勤制度、安全制度、卫生制度、炊事员制度等一系列岗位职责,对每位教职工的工作给予合理公正的评价,对工作做得好的教职工,如师德规范好、保教工作踏实、全勤等都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个别不良思想和行为给予否定,做到奖勤、罚懒,多劳多得,鼓励先进,带动全体。

(四)在保育工作方面:

1、定期对园内设施、玩具进行安全卫生检查,消除隐患,确保幼儿平安、健康。

2、全理安排幼儿膳食,保证膳食质量,长期坚持做好饭菜留样工作。

3、加强了晨检工作检查、监督工作。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该园坚持每期结束前组织全体教师座谈,分析总结本学期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各学科活动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听取教训,不断前进。

第四篇:农村致富能人优秀事迹

“农村致富能人优秀事迹”先进事迹材料

王发山今年36岁,是一位普通的农村青年,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多年的努力拼搏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固定资产达数十万元、年获利几万元的致富能人。这里无不饱含着创业的坚辛、勇于拼搏和年轻有为的创业精神。

****年底结婚了,当时家里很穷,全家十来口人,吃的是粗粮,住的是要倒塌的土房,靠仅有的十几亩土地生存,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穷则思变,一个新思路在年仅22岁的王发山的脑海中形成了,靠自己给别人打工时挣来的钱搞育肥猪,九五年首批肥猪出栏,获利一万元。5年多,他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割草、制料、喂食、洁舍、防疫……忙个不停,经受着脏、累、臭的折磨。有时累得腰酸腿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双手皮肤成了僵硬死皮。除了养猪外,他还要忙家务,供养上学的子女,加上种田务树,实在是忙得团团转,但他还是咬紧牙关硬挺过来。为了克服文化低、养猪难的困难,他赴外地等参观学习,并引进“大白”优良猪种;购买了《养猪技术指南》、《杂种猪快速育肥术》书籍与养猪技术光盘,订阅了《农业科技报》、《农村养殖报》和《村镇百业信息报》等,不断丰富养猪知识;总结积累了生姜桔皮保健催肥、姜茶红糖止泻除痢、柿皮枣皮消炎解痛等简而易行验方20多个。为了优化养猪环境和提高养猪质量,在建造标准规格、清洁明亮猪舍的同时,夏季用遮阳布蓬顶纳凉,冬天用塑料布封闭保温,使猪正常生育。

育肥猪获利快,他通过自己育肥,也带动了亲戚朋友。通过他的带动和帮助,都养育肥猪发了家,分别盖起了瓦房,全村出售育肥猪近千头。

王发山富了,他深知,“一人富了不算富”的道理,经常到周围养猪户家里技术指导,互相探讨养殖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时常还将从网上下载的知识、资料印发给养殖户,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增加效益。“干事业要有恒心、决心,更要有信心。”这是王发山口头上经常说的一句话,二十多年的养猪收获使他走过了一条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他是一名成功者,靠自己的汗水、更靠自己的智慧证明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带动了当地养猪业的发展,他的成功也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王云生的养猪之路证明:坚定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干一行爱一行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王发山的养猪事业明天会更好。

第五篇: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优秀事迹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优秀事迹

“虚心求经方能进取”---这就是他,一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于1996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一路走来,他心中一直秉着这样虚心好学的态度及方能进步的信念,用一颗最平常的心爱着他的学生,爱着他的工作,追求着他所追求的梦想。他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他挚爱的孩子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使这块儿沃土上的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

一、学而不厌,提高思想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他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十几年的工作中,他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领会“十八大”精神,在三尺讲台上,他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常规与课改并重,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教师,他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认真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他所教班级多次被评为乡先进班集体。

他勤于学习,精于业务,乐于奉献。时逢深化课程改革,他始终走在课改的前沿,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总是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最新动向。多年来,他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学习,不放过一次机会,并把所学到的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中。

三、播撒爱的种子,润物无声 在工作中他尽情的把自己的爱播撒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在他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栋梁之材,每一块“顽石”都能雕琢成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所以,在他的眼中,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都值得去欣赏,他以学生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学生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每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他们,带领学生们走出人生的一片片荒漠,让他们重新得到快乐,在阳光下健康的成长。

他班的林新娜同学,由于家境贫困,母亲早逝,让他变得性格孤僻,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习成绩差,当时他的情绪低落,他多次与其谈心,又派班长和他一起上下学,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他终于又找回了自信,重新快乐地生活,今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她的家人为此十分感激。

在他的努力下,他所教的成绩连年在乡期末统考中都名列前茅,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新的教学征途中他会继续努力,继续坚持,把教育当做一项伟大的工程来做,以学生为主体,把他们培育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下载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支书优秀农村共产党员事迹

    我叫某某某,是某某村党支部书记。任职以来,我和支部一班人,齐心协力,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2002年,我们村被......

    我喜爱的老师优秀事迹

    我喜爱的老师优秀事迹一、 个人信息 姓 名:刘亚洲;性 别:男;出生年月:1990年2月14日;工作部门: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工作岗位:中专部生活指导老师。 二、 推荐词 用爱开启学生的心......

    老师爱岗敬业优秀事迹[推荐五篇]

    老师爱岗敬业优秀事迹 男,合肥人,副教授,1972年12月24日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工学院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工学学士,年取得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1983年8月起在我校任......

    优秀事迹老师做法[5篇范例]

    目 录 1、缔造完美教室 守望教育幸福 …………………………………荣成市府新小学 梁建丽(1) 2、在用心教育中享受教师幸福 ……………………………乳山市黄山路学校 蒲昕昕(10)......

    农村优秀老师事迹材料(5篇可选)

    我自从踏入工作岗位就在学校工作已有六个年头了。2012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六年级班主任,其中有四年任六年级语文课兼带英语课,兼学校业务工作。我在学校的几年时间里,我努力做到了......

    特教老师事迹

    守护爱使 与爱同行 —记葫芦岛市从事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女孩赵帅 日前, 葫芦岛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主任赵帅获得了辽宁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赵帅,一个80后的普通女孩儿......

    xx老师事迹

    xx学院“我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评选候选人xxx老师事迹简介 xxx老师,性别女,xxx年xx月出生,湖南省澧县人,中共党员,199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语言学硕士学位,现任xx省xx学院外国......

    优秀老师评选事迹资料(五篇材料)

    优秀老师评选事迹资料 XX,女,年月出生,年月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文化,中学高级教师。年月参加教育工作,年月调县幼儿园任园长兼党支部书记至今。从教以来,她以其感人的人格魅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