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
在美术课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同时丰富他们的艺术经验,加深他们对艺术的喜好和热爱。在本课中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前我查了很多资料,设计了多种教学环节。 “新课程倡导主动学习,重视激发学习、创造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针对这一新课程理念,我设计了“激趣、探索、想象、创作”这几个教学环节。
片断一:激趣导入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学生在一进教室时就收到了老师送给他们的小礼物——太阳,激发了学生对太阳的喜爱之情,向他们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从而激起了学习兴趣。
片段二:探索太阳“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参与、活动和主动探究的机会。具体分两个环节:首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的天文资料,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享受学习的快乐,增加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然后用提出问题考考大家的方法,课件展示既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视觉,又增加了学生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带动着同学们不断探索交流有关太阳的知识。
片段三:想象太阳请学生欣赏老师心目中的太阳是怎样的?以此引入制作方法的学习。接着我们从四方面入手,自由地想象属于自己的太阳:
一、太阳的光芒。太阳的光芒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直线式、火焰式等等。
二、太阳的眼睛。
三、太阳的鼻子。
四、太阳的嘴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儿童是富于幻想的,但成人往往对此嗤之以鼻,说他们瞎想,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太阳,自由地想象太阳的外形、太阳的光芒、太阳的颜色,我耐心地倾听,充分地肯定。片断四:创作太阳这一环节的作业要求是:“自由地想象并用泥塑的方法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太阳”。
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不失为新时期先进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和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上的。本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体验、思考、判断、发现、讨论、搜集、尝试等活动完成学习目标。课堂上我充分发挥了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情意和认知相适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学习乐园。
一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探索、探究,让学生充分体会美术课的无穷乐趣。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2
导学《画》这课,我用了一课时,导学过程中鉴于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读本诗,但没有见过画幅。我采用的方法先让学生看一幅字画,再由谜题诗导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研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的步骤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诗意,学习朗读并背诵。
在全部过程中,我做得比较好的是:
一、导入。我先让学生看字符再以谜语入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开良好的开端。
二、识字教学。本课穿插着许多反义词,我利用这一特点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如远——近、来——去、有——无等,听与惊等字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还有个别字应用组词等方法来识记,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鼓励学生,“你还能想到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平日的生活经验记住生字小宝宝,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朗读的指导。在扫清生字的障碍后,接下来要做的是领会课文的意思,本课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意思浅显,但是如何让学生读出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则需要创设优美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在朗读教学之前,我运用语言将诗的意境描绘出来,让学生闭上眼睛好好想象,同时告诉学生要想把课文读好,就要边读边想,要在头脑中清晰的勾勒出课文的景物,同时要让其他人能从你的语言中感受这样美的一番景色。为此,我特地设计师生、生生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带上肢体语言、表情,将课文描绘的景色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起来,同学们都特别想用自己优美的声音将课文读好,这样,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逐渐喜欢阅读。
四、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新课标为准绳,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的胆量、智慧得到发展。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读后,我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没有让更多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及对别人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锤炼自己。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3
1.教学时先让学生把表格填完整,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观察方格纸,了解横轴和纵轴表示的意义,根据表中的数据,说清楚方格纸中各点的含义。
3.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看图,并据图解决问题。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4
《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最大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先是请同学们互猜谜语,在大家兴致勃勃之时我用眼神环视着全班同学,继而神秘又有声有色地背诵课文的五言谜语诗,然后请大家猜,相机板书课题,并用简练过度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谜语诗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配乐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并且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跃跃欲试。我想,只要学生的朗读兴趣浓厚,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在不同的程度上有很大的提高的。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指导朗读的同时,我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让他们从一年级第一学期起就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诗中有几对意思相反的词,我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意思。如,我举例使学生明白“远”和“近”意思相反是比较而言的;“来”和“去”则请学生们通过做动作来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识字教学中是很枯燥的,我在教学识字时,巧妙地诱发孩子们识字的欲望,并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积累,给他们创造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机会,同时还适当的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5
奇妙的撕纸添画一课是综合撕纸、联想、粘贴、添画的学习内容。撕纸与添画,既有手工工艺,又包含了绘画技能,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较为巧妙而有效的综合能力的训练。本课设置的撕纸是添画的基础,撕纸本身就是一种造型,它为添画提供了一个可让学生思维自由发散的基本形,使学生在添画联系时就大大增强了自信心,又能满足学生追求完美的心理。课件中出示了多幅优秀的学生作业,对撕纸与添画行为提供了多样性的范式,同时对撕纸添画的步骤过程用图片进行撕、贴、画的提示,指导性比较强。
但是在课堂上,我关注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学内容,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要让我的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学”之中,而不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老师讲的太多,没有留给学生太多想象的空间,导致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而一年级的孩子,想象力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在讲到转动不同角度观察联想这一部分时,本来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进行总结、归纳的,但是我没有很好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当有一个学生发现这个方法时,我就对其进行了总结、补充,导致整个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打开。在讲到周围、中间添画一部分时,可能是自己有点小紧张,语言应该更加简洁明了,让学生更加容易发现规律和方法。这两个部分也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我应该讲得更加细,更加深入一些的,但是由于我课堂语言罗嗦,不能一下抓住重点,教学语言的组织也太过平淡,即使课堂的变魔术和学生参与的游戏导入学生非常感兴趣,整个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但是由于以上毛病,导致整堂课也是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亮点。
这些毛病也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自己多反思,多请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听自己的课、给自己提意见,同时自己多主动向组内老师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6
根据教学进度,我准备的是课文《画》的第一课时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小朋友初步了解课文,重点指导同学读课文利用以前学习过的识字方法分类识记生字和说反义词的练习。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学设计已经烂熟于胸。在教学中我教态好,引用先进先进的教学理验,大胆的创新。一节课下来的到了各位老师的好评。
但是在课上无论是我自身的教学,还是同学的课堂常规都曾在这一些问题。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
1、课前对同学的学情估计缺乏:
在上个学习单元的《语文园地一》中,同学们就已经接触了反义词的概念,并在课上进行了说反义词的练习。在这节课上,我只是想将课后练习引入课堂教学,借助同学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义词,然后顺学而导,让学生进行说反义词的拓展练习。因此,在课上,我试图让小朋友直接找出课文中的三组反义词,认为这一教学环节只是引入练习的一个过渡,但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环节,同学们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整、正确找出课文中的反义词,甚至还有一个同学在课上随便地问出:“反义词是什么东西?”这样的情况,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期的,一时间我慌乱无策,没想到以前连练习都做过了,同学们说出了远比书上更难的反义词,怎么偏偏在有老师来听课的情况下,出这种状况呢?此时的我陷入了尴尬的局面,没有方法只得重新引导学生回忆反义词的概念,然后又通过现场扮演引导同学体会“近与远”、“来与去”、“有与无”之间的相反意思。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认为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完全可以防止的,只要是课上我引导学生从《语文园地一》中的题目说起,引导学生先理解反义词的概念,再练习操作就可以了。由此,我想到自身在备课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没有一个紧急的预案,才会被学生在课上弄得个措手不和,毫无防备。我想这就是新课标中反复强调是“教师是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沛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同学唱读的纠正:
由于刚刚接手一年级同学的朗读指导不清楚应该掌握到何种程度,在以前的四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纠正同学的唱读现象,认为一年级的小同学只要将字音读准就好,唱读也属自然现象,所以没有和时纠正。在听过了指导教师的评课后,我认为自身对于同学的朗读要求过低,应在朗读上对学生加以规范和指导。
二、在组织课堂方面
在这次讲课过程中,我深切地感觉到自身的组织课学能力急需加强。看到自身班的同学在有老师听课的情况下,还是不时地乱动、坐不住,站在讲台上的我,还要对其微笑提醒,真是感觉力不从心、很是着急,但在着急之余我也在分析其原因所在:
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褒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在课上,看到有局部的学生坐不住,甚至有说话的现象,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从正面肯定了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但评价的形式仅仅是口头评价,评价的语言仅仅是“现在某某小组做得好”,如此而已。当时也有的同学出于集体荣誉感也做好了,但是坚持的时间很短,不一会就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其实,对于本班的同学,我在课下也采用小组评比和发奖励贴纸的形式对同学的课堂表示给予评价和鼓励,只是有老师来听课,我认为在课上给同学们发贴纸会耽误教学时间,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但没想到,在课上反复提醒同学们的课堂纪律和坐姿,指出个别同学的问题非但没有节省时间,反而因此延误了许多教学时间,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证,学生在课上学习得更加费劲,我讲起课来也觉得力不从心了。因此,我想,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即时性的评价以和评价形式多样化至关重要,无论几年级的教学都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动身。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缺乏,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各位老师们多多指教。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7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1、游戏:组装汽车。
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几何图形纸片进行汽车组装竞赛,看哪个汽车厂设计的种类最多。
小组汇报说说设计了哪几种汽车?
设计一辆车,在探究性学习里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来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使每位同学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有一次创作的机会,为后来的大胆想象,特别是为造型上的创新提供了较好的舞台。从实践结果看,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绘画活动:汽车设计师
教师:就让我们充当一回汽车设计师,请大家为人们设计一辆或几辆想象中的汽车。我们还可从哪些方面提高汽车的功能,使它的利大于弊?
提示:
(1)、可以在原有汽车功能或色彩上进行改造。(如车能飞,车能在水中游……)
(2)、可以用你喜爱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事物的外形进行设计。
(3)、还可以在设计的汽车旁写上功能或特征类的文字。
反思: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虽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就包含了教学内容的拓展,使学生不会再局限于自己观察到的、看到的汽车,创作的余地就更大了。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共同探究,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学生的作业中,就出现了苹果汽车、兔子汽车、西瓜车、长翅膀的车、鱼车…….但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已有的奇特形状或功能的汽车图片,学生的想象会更加精彩。
3、欣赏讲评作品“汽车展览会”。
(1)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汽车展览会”。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边,大家一起来评出奖项。
“迷你车”:要求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大方。
“多功能车”:要求多功能,用途广。
“皇冠车”:要求既美观大方,又功能齐全。
(2)肯定小朋友精彩、生动的设计。对可以修改补充的作品,鼓励继续补充改进。
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教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是如此,但总目标是一样的,让我们以孩子的观点看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和最适合师生的内容,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师生一起成长。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8
《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儿童诗。以下是我对于这堂课的反思:
一、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每当读到它,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学习这首儿歌的情景,当时的语文老师朗诵功底极强,每当她诵读的时候,总会将我们带入情境之中。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忘怀,也励志成为像她那样的老师,而今我依然在努力中。归根结底,让一首童谣如此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人心的方法却只有一个——朗读。朗读不仅能以最快的速度理解文章,而且能培养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语感,特别是要从低年级学生抓起。
二、注重拓展思维,营造想象的空间
作为一名教授低年级课程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在一年级的学生思维中,他们的想象能力是较强的,虽时而天马行空,但确是无比珍贵的,利用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活跃积极发言,而且还得快,记得牢。
然而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没有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
2、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在课中,我主要让学生先读懂图的意思,如横轴竖轴表示什么,各个点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经过了解之后让学生连接各点,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形象地看到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鼓励学生利用图,进行一些估计,解决一些问题。
课后作业反应效果良好。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0
《画鸡》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明代画家唐寅为表达自己对鸡的喜爱与赞美,写的一首咏物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鸡并不陌生,对于写鸡的古诗,学生乐于学习。针对本堂课,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甚至起推波助澜作用的教学手段,我一向认为课件里的每一个配图甚至音效都得符合本文的主题,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为语文课堂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画鸡》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红冠”、“雪白”等颜色词汇时,我通过用可爱的填色课件使原本黑白的文字转换成一只颜色鲜明的鸡,从而从而直接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创设阅读情境,恰到好处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堂伊始,我就通过展示学生观察鸡的口头作文,引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了“鸡”的形象。在在讲授唐寅笔下的鸡时,我以一句“那唐寅究竟画了怎样一只鸡呀?”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这只美丽大公鸡,会对别人说什么?通过反复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鸡的骄傲。同时又抛出问题:对,我们的大公鸡一生都在为我们打鸣,从来不偷懒,那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大公鸡?我通过自身的表情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让学生融入文本中。课堂末,在学生边背诵古诗时,便出示耿榕同学画的“鸡”,从而揭示主题:要像作者和耿榕一样,做个认真观察事物的人。在整节课中,我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不断地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独立地面对、积极地感悟。
三、以生为本整体回归,予学生识字主动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指导识字和写字是重中之重。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将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运用之前学过或自己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习,互相提醒,随时给予表扬:”咱们同学们想出好方法记住生字,今后学习生字时,也要多动脑筋,肯定会发现更多巧妙的方法。”
但是有些遗憾的是:在讲解古诗时过多的提问破坏了文本的原味;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不够;板书的设计比较不美观、实用。语文课是一种永远残缺的艺术!我将继续努力,力争使我们的语文课能体现语文出新课堂的新气息!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1
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中的古诗《画》时,本着上一节扎实、质朴的课的原则,我选定集中识字、感悟古诗为教学目标,通过对重点字和重点偏旁进行字理分析,对古诗进行想象感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
目标确定好之后,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个疑问:“远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么意思?是颜色的意思吗?可是除了画上的山可以有颜色以外,现实生活中的山从远处看也是能够看出颜色的。如果山上种满了树,那么远远看上去,山就是绿色的,“青山绿水”这个词就告诉了我们山是有颜色的,换言之,即便山上没有树,我们也能远远地看到山是深色的。那么“远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么意思?教参中没有对这里做解释,虽然一年级的古诗教学不需要逐字理解,只强调感悟,但是,这里不明确出来会影响学生对古诗以及画面感悟的方向。经过思考,我认为这个“色”指的是“景色”。艺术源自生活也高于生活,哪怕画面中的山离我们再远,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想要突出的山中景色。明确了“色”的所指,我设计了“想一想,画中的山上都会出现怎样的景色?”为出发点来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古诗的画面和诗意。经过课堂生成,感到这个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说得也很好,想象展开得比较充分,并且由此引申下面的大问题:“山上有水有瀑布,却听不到水的声音,是因为这是一幅画,你还能从哪看出这是一幅画?”进而引导学生去找,去说,去展开想象,达到感悟全诗的目的,实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活动。
一年级的教学,识字还是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将要求认的11个字按照“半包围”、“左右”、“上下”、“独体”四种结构出示,指导学生从看拼音读词,到去拼音认词,再到单个生字的拓展、结构与偏旁的认识进行学习。重点偏旁进行拓展生活中的字的训练,向学生渗透以一带多,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通过字理的分析,对本堂课重点要学的偏旁“走之底”进行教学,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态演示来明确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这个偏旁,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也贯穿《六书》中的造字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形声字和回忆象形字,使学生记字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加一加、讲字理。课堂生成后,感觉学生对不同的记字方法还是比较感兴趣,伴随着赢得金钥匙,打开智慧锁的整体设计,整堂课学生兴趣也都较高,也都乐于参加课堂。
本堂课结束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还有一些问题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强调从整体感知诗意,从整体中来,展开想象进行感悟之后,再回到整体中去。课堂教学中,在展开想象,感悟古诗的环节结束之后,我只通过教师结合山水画来朗诵古诗和学生集体试背、指名试背的方法来回归古诗。想想,在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完古诗之后,如果我能够再将古诗的诗境做以整体的叙述小结,再来试背古诗,进行回归,整堂课的教学可能会更充实一些。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2
一、巧用教材块状编排,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整堂课下来。
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
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
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古诗。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
三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三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导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中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
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3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一课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诗文。陈老师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儿歌引出课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节课刘老师能抓住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陈老师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诗,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出示课件“生字宝宝”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用生字卡片请学生抢读。识字教学是很枯燥的,在教学识字时,陈老师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方法,同时还适当的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教学重点突出了识字和写字的过程,并扎实有效。一类字的教学,我还是觉得老师自己在黑板上范写、多次范写是很重要的,我们们现在的教学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越熟练,对在黑板上书写就越来越生疏,孩子们被课件上的图片、生字卡片“惯”得有些懒于动笔了。今天的课上,陈老师反复地在黑板上示范写字,第一遍写,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老师的笔顺、书写每一笔的方法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遍写是巡视了孩子们自己练习写字发现了一些问题后逐一地改正他们的错误写法和笔画。
另外,本节课还有几个细节值得提倡:
1、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开始养成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因而需要老师多个心眼,时刻关注,提醒。如:“你有一对金耳朵,你很会听课。”“会听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因为认真听别人发言,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很多知识。”等激励性的语言提醒学生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2、课堂上教师善于引导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读、赛读、齐读等方式以读贯穿始终,读中识字,读中学文,最终达成目标。
总之,这节课能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老师在课堂上能扎实地对学生进行字词训练,朗读训练。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倾听,而陈老师的评价语言又恰到好处,更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推波助澜。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4
第一次上一年级的美术课,刚拿到教材看到这课内容时,很是头疼。因为本课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绘画的第一课。就要求学生集体合作,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大问题,于是就想小组合作让四人一小组围坐在一起,根据一个主题展开想象、讨论、分工、绘画。可时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会对某一主题进行展开绘画吗?不能。如果靠老师手把手地教,这么多地小组根本指导不过来,而且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再想如果放手让学生自由绘画,那么学生在一节课中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
于是打开教参看到上面的设计后,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难道我不能设计一种形式,既可以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又可以留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去完成吗?经过一番设计,我将它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用各种美术教材和工具布置出游戏场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随意选择,大胆尝试,说说:“你认识了哪种工具?怎样画更漂亮?”并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让孩子们在玩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各种材料、工具使用的特点及不同组合的不同效果。最后要求孩子们在体验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锻炼,也在发言中得到交流,学到新的不相同的方法,最后就是想象力的解决了,我打开了几幅画,让孩子继续分析,我说水果能真的跑吗?孩子就说不能啊。我就继续发问那为什么这些小朋友就这么画呢?孩子很自信的就说是用了想象力啊?那你会怎么用想象力呢?让他飞起来,给他建房子……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我又给他们介绍了集中适体作画的主题。给学生观察。学生们说的的很好,说出了用的各种材料,颜色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象力很丰富,作业完成的出乎我的预料。面对这样的现象,我深感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好的教案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探索。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5
没有讲解鱼的具体的结构组成,但并不影响孩子们的创作表现,我发现似乎这样的安排更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和表现能力,因为没有了束缚、没有了繁复的规定和要求,就能更加大胆的进行描写了。这学期增加了拟人化表现方法的内容,使得学生的想象和表现又更进一步。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概念,其余的一些细节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创作发挥。第一课时的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第二课时在色彩方面,一再强调了配色的方法,使得学生最后的整体画面效果出奇的好,画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特别是水的颜色变化很多。
练习中可以强调水的颜色,打破常规思考理解的模式。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
《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儿童诗。以下是我对于这堂课的反思:
一、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每当读到它,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学习这首儿歌的情景,当时的语文老师朗诵功底极强,每当她诵读的时候,总会将我们带入情境之中。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忘怀,也励志成为像她那样的老师,而今我依然在努力中。归根结底,让一首童谣如此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人心的方法却只有一个——朗读。朗读不仅能以最快的速度理解文章,而且能培养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语感,特别是要从低年级学生抓起。
二、注重拓展思维,营造想象的空间
作为一名教授低年级课程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在一年级的学生思维中,他们的想象能力是较强的,虽时而天马行空,但确是无比珍贵的,利用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活跃积极发言,而且还得快,记得牢。
然而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没有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
2、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2
一、巧用教材块状编排,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整堂课下来。
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
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
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古诗。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
三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三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导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中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
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3
在美术课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同时丰富他们的艺术经验,加深他们对艺术的喜好和热爱。在本课中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前我查了很多资料,设计了多种教学环节。 “新课程倡导主动学习,重视激发学习、创造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针对这一新课程理念,我设计了“激趣、探索、想象、创作”这几个教学环节。
片断一:激趣导入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学生在一进教室时就收到了老师送给他们的小礼物——太阳,激发了学生对太阳的喜爱之情,向他们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从而激起了学习兴趣。
片段二:探索太阳“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参与、活动和主动探究的机会。具体分两个环节:首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的天文资料,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享受学习的快乐,增加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然后用提出问题考考大家的方法,课件展示既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视觉,又增加了学生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带动着同学们不断探索交流有关太阳的知识。
片段三:想象太阳请学生欣赏老师心目中的太阳是怎样的?以此引入制作方法的学习。接着我们从四方面入手,自由地想象属于自己的太阳:
一、太阳的光芒。太阳的光芒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直线式、火焰式等等。
二、太阳的眼睛。
三、太阳的鼻子。
四、太阳的嘴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儿童是富于幻想的,但成人往往对此嗤之以鼻,说他们瞎想,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太阳,自由地想象太阳的外形、太阳的光芒、太阳的颜色,我耐心地倾听,充分地肯定。片断四:创作太阳这一环节的作业要求是:“自由地想象并用泥塑的方法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太阳”。
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不失为新时期先进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和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上的。本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体验、思考、判断、发现、讨论、搜集、尝试等活动完成学习目标。课堂上我充分发挥了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情意和认知相适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学习乐园。
一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探索、探究,让学生充分体会美术课的无穷乐趣。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4
怎么样让一年级学生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积极性呢?
首先是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关注时间、地域以及个性差异。由于班级不同,学生性格各异,同样的教学手段所显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这时,在课堂纪律的组织还有提问方式等方面应该因人而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除了课本内容,教他们画自己喜欢画的动物,植物等,而且涂上五彩缤纷的色彩,在这次美术课上,教一年级学生撕纸添画。学生拼贴出来的作品奇形怪状,使人啼笑皆非。这时教师应细心耐心的指导他们,可以在黑板上贴出范图,再逐个指导。课上,我鼓励他们大胆去画,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纠正、鼓励;而对一些画得好的学生则进行表扬,把好的作品让大家欣赏点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创作美术作品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作画面就会显得呆板,有的孩子眼界相对狭窄,所以,想象力不高,但还有一些孩子天资聪慧,善于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心中的想法。
再次就是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现欲。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例如:可以得用投影、电视大屏幕电脑播放图像,从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只有让学生在自己高高兴兴地参与实践中,才能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知识掌握了,这样的美术课才能真正给学生带来美好与快乐!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5
对于刚开始学习,用古诗猜谜语的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让学生会读熟课文,相对比较容易达到教学要求。关键是如何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所表达的含义和具体内容。如何区别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去猜出谜语,是难点。
我根据教纲的要求,完成识字教学,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后。展示出和古诗意境相同的画,给他们直观视觉。然后教学生到室外去,体验我们眼前的山,听河里的流水声,看树上的小鸟。按课文写的去体验。
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理解文中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的意思。用现实体验去理解:远,近。去,来。走进树边,小鸟飞走了。
再对比去理解,山的颜色,和课文讲的春色与学生看到的秋天的景色的区别。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中。一步一步的引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为什么会看到画上的水却听不到流水声;山上的颜色与画展的色彩不同。花到秋天却没有了。人走近画边,驱赶鸟,发现小鸟不会被惊吓飞走。
在我的慢慢的引入和讲解,加上学生的体验,很好的理解了古诗打的谜语的谜底是:画。
这节课,不是仅是用讲解的方法去说出谜底。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对比的方法去思考。慢慢引导学习。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会观察事物,获得新知识。为以后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有教师认为,我的教学不应该提高难度,对初学的孩子。不能像对高年级的学生那样,去要求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深层的含义。确实超出了大纲的要求,但我开始就,高要求,高目标的去对待,是有意的去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打好基础。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6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为动身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溢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同学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同学自主学习提供了充沛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同学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同学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同学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定会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发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发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同学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胜利,让每个人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同学的认识实际,想方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维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发生学习发明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7
口语交际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根据三个维度和《课程改革标准》的相关精神,我制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2、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3、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其中,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能说清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是本次口语交际的重难点。
为了这次“口语交际”真正能互动起来,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氛围,激趣导入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他们更喜欢丰富有趣的活动,在接近生活的氛围中学习起来更容易主动参与,积极学习。所以,我充分运用语文书上的彩图,利用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画面很快吸引住学生,体现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采用激励式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即学习怎样进行口语交际。
二、以图激趣,明确要求
要进行口语交际,首先就要明确要求。但一年级的孩子更多的是从模仿老师开始进行口语交际的。所以,我首先作为这次口语交际的参与者、合作者,大方地介绍了自己的画,并随机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这样就让孩子们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进一步引导台上台下的孩子进行互动式的口语交际,我紧接着就请了两位小画家再来介绍自己的画。因为有了老师的示范,他们开始有目的性地进行着口语交际。这时候,我主动站在台上的孩子旁边,有针对性地帮助全体学生继续围绕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有问有答,为下面四人小组内相互交流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激情促说,双向互动
老师的激励,孩子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还想上台介绍。我顺势推出安排的小组内互相讲、互相评的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互动起来,要求小朋友们先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小组内的伙伴们,同时,如果别人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了问题,小画家要一一解答。这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交际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从而达到本课“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这一教学目的。我还请每个小组自行选一名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在让每个孩子小组内充分说的基础上,请每组的代表上台来介绍自己的画,同时,他们还要解答班上其他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这样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极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评比,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安排学生自由地看看别人的画、评评别人的画,就是鼓励孩子扩大口语交际范围,让他们的自主性更强。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8
1.教学时先让学生把表格填完整,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观察方格纸,了解横轴和纵轴表示的意义,根据表中的数据,说清楚方格纸中各点的含义。
3.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看图,并据图解决问题。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9
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孩子看图初步了解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利用前面学习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材和教案都烂熟于胸,自认为胸有成竹,但是,在课堂上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现了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
1、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就已经对看图理解课文不陌生了,但这节课上,我认为:学生看到图就能想象的到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而水是听不见声音的。当我提出:“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有声音吗?”孩子们说:“有,有声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时让我措手不及。
2、对于课文中的生字的处理,我仅限于边读诗句边读生字,让孩子在文中去识记生字,忽略了生字的应用,学生在识记了生字后,没有及时地进行口头组词的训练。
课后,领导和老师们在评课时及时地给我提出来了。我认真地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清楚,不明白。这让我想起语文新课标中强调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0
听了伯延小学两位教师的一年级上册《画》有感。
一年级平均年龄比较小,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弱。一年级第一个学期主要是汉语拼音和短篇课文的教学。学生的遗忘率高,而且年龄小,遇到困难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常用字词掌握不准确。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有部分学生总是不能及时完成,平时上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面对这些问题我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错误。 通过这次学习,反思一二:
一、学无遗力,浅尝辄止。
实际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遍读过之后,其内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学生一样或低于学生的水平上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厌倦。而我对课文的解读往往还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无力在“为什么”和“怎么样”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解答。无疑于浪费学生的时间,重复学生的思维,看起来表面热闹,实质里一无所获。
二、我行我素,强加于人。
许多时候我只能按预案上课,而不能按实际情况和课堂氛围来调控教学内容,处理偶发事件,所以经常出现生拉硬扯,强加于人的场面。
三、画蛇添足,无端延伸。
要把一篇好文章读深读透,往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做支撑,需要深厚的教师功底做后盾。所以,现在大多提倡增大课堂容量,加强课内外衔接 ,但是我了解不透彻,结果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在课堂上游离课文主旨,肆意发挥,无端延伸,冲淡了文本解读,分散了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今后我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自己的授课能力,让学生真正投入去学,学而不忘。
二、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并做到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及时辅导差生。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形成一股良好的学风。
四、对于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将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起抓。
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我们沿着错误的台阶一步一步走向事业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头脑的人,往往会拼命地掩饰错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自我原谅都是新的错误,这个错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他们即使可能从这次错误的陷阱中艰难地爬上来,但随时都可能掉进另一个错误的陷阱,而永远不能够走向教育的成功。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的教育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的学生,将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育难题……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1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一课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诗文。陈老师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儿歌引出课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节课刘老师能抓住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陈老师抓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诗,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出示课件“生字宝宝”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用生字卡片请学生抢读。识字教学是很枯燥的,在教学识字时,陈老师善于总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识字方法,同时还适当的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用活泼有趣的方式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教学重点突出了识字和写字的过程,并扎实有效。一类字的教学,我还是觉得老师自己在黑板上范写、多次范写是很重要的,我们们现在的教学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越熟练,对在黑板上书写就越来越生疏,孩子们被课件上的图片、生字卡片“惯”得有些懒于动笔了。今天的课上,陈老师反复地在黑板上示范写字,第一遍写,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老师的笔顺、书写每一笔的方法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遍写是巡视了孩子们自己练习写字发现了一些问题后逐一地改正他们的错误写法和笔画。
另外,本节课还有几个细节值得提倡:
1、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开始养成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因而需要老师多个心眼,时刻关注,提醒。如:“你有一对金耳朵,你很会听课。”“会听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因为认真听别人发言,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很多知识。”等激励性的语言提醒学生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2、课堂上教师善于引导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读、赛读、齐读等方式以读贯穿始终,读中识字,读中学文,最终达成目标。
总之,这节课能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老师在课堂上能扎实地对学生进行字词训练,朗读训练。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倾听,而陈老师的评价语言又恰到好处,更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推波助澜。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2
导学《画》这课,我用了一课时,导学过程中鉴于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读本诗,但没有见过画幅。我采用的方法先让学生看一幅字画,再由谜题诗导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研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的步骤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诗意,学习朗读并背诵。
在全部过程中,我做得比较好的是:
一、导入。我先让学生看字符再以谜语入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开良好的开端。
二、识字教学。本课穿插着许多反义词,我利用这一特点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如远——近、来——去、有——无等,听与惊等字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还有个别字应用组词等方法来识记,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鼓励学生,“你还能想到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平日的生活经验记住生字小宝宝,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朗读的指导。在扫清生字的障碍后,接下来要做的是领会课文的意思,本课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意思浅显,但是如何让学生读出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则需要创设优美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在朗读教学之前,我运用语言将诗的意境描绘出来,让学生闭上眼睛好好想象,同时告诉学生要想把课文读好,就要边读边想,要在头脑中清晰的勾勒出课文的景物,同时要让其他人能从你的语言中感受这样美的一番景色。为此,我特地设计师生、生生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带上肢体语言、表情,将课文描绘的景色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起来,同学们都特别想用自己优美的声音将课文读好,这样,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逐渐喜欢阅读。
四、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新课标为准绳,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的胆量、智慧得到发展。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读后,我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没有让更多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及对别人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锤炼自己。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在课中,我主要让学生先读懂图的意思,如横轴竖轴表示什么,各个点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经过了解之后让学生连接各点,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会形象地看到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鼓励学生利用图,进行一些估计,解决一些问题。
课后作业反应效果良好。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4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1、游戏:组装汽车。
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几何图形纸片进行汽车组装竞赛,看哪个汽车厂设计的种类最多。
小组汇报说说设计了哪几种汽车?
设计一辆车,在探究性学习里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来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使每位同学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有一次创作的机会,为后来的大胆想象,特别是为造型上的创新提供了较好的舞台。从实践结果看,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绘画活动:汽车设计师
教师:就让我们充当一回汽车设计师,请大家为人们设计一辆或几辆想象中的汽车。我们还可从哪些方面提高汽车的功能,使它的利大于弊?
提示:
(1)、可以在原有汽车功能或色彩上进行改造。(如车能飞,车能在水中游……)
(2)、可以用你喜爱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事物的外形进行设计。
(3)、还可以在设计的汽车旁写上功能或特征类的文字。
反思: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虽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就包含了教学内容的拓展,使学生不会再局限于自己观察到的、看到的汽车,创作的余地就更大了。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共同探究,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学生的作业中,就出现了苹果汽车、兔子汽车、西瓜车、长翅膀的车、鱼车…….但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已有的奇特形状或功能的汽车图片,学生的想象会更加精彩。
3、欣赏讲评作品“汽车展览会”。
(1)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汽车展览会”。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边,大家一起来评出奖项。
“迷你车”:要求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大方。
“多功能车”:要求多功能,用途广。
“皇冠车”:要求既美观大方,又功能齐全。
(2)肯定小朋友精彩、生动的设计。对可以修改补充的作品,鼓励继续补充改进。
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教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是如此,但总目标是一样的,让我们以孩子的观点看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和最适合师生的内容,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师生一起成长。
一年级《画》的教学反思15
奇妙的撕纸添画一课是综合撕纸、联想、粘贴、添画的学习内容。撕纸与添画,既有手工工艺,又包含了绘画技能,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较为巧妙而有效的综合能力的训练。本课设置的撕纸是添画的基础,撕纸本身就是一种造型,它为添画提供了一个可让学生思维自由发散的基本形,使学生在添画联系时就大大增强了自信心,又能满足学生追求完美的心理。课件中出示了多幅优秀的学生作业,对撕纸与添画行为提供了多样性的范式,同时对撕纸添画的步骤过程用图片进行撕、贴、画的提示,指导性比较强。
但是在课堂上,我关注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学内容,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要让我的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学”之中,而不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老师讲的太多,没有留给学生太多想象的空间,导致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而一年级的孩子,想象力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在讲到转动不同角度观察联想这一部分时,本来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进行总结、归纳的,但是我没有很好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当有一个学生发现这个方法时,我就对其进行了总结、补充,导致整个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打开。在讲到周围、中间添画一部分时,可能是自己有点小紧张,语言应该更加简洁明了,让学生更加容易发现规律和方法。这两个部分也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我应该讲得更加细,更加深入一些的,但是由于我课堂语言罗嗦,不能一下抓住重点,教学语言的组织也太过平淡,即使课堂的变魔术和学生参与的游戏导入学生非常感兴趣,整个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但是由于以上毛病,导致整堂课也是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亮点。
这些毛病也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自己多反思,多请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听自己的课、给自己提意见,同时自己多主动向组内老师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