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通用
师生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通用1
一、课题研究背景
师生关系影响着班级气氛,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影响着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的社会形象。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即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由此可见,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又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许多研究者认为,“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生关系将体现人本主义趋势,主张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不平等的阴影中走出来,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的课题研究正是借助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对传统的师道尊严提出了挑战,力图打破传统的对立式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掘各种潜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与研究现状
(一)理论依据
《爱弥尔》,让·雅克·卢梭著,李平沤译,该著作主要阐明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卢梭反对戕害人性、违反自然的腐朽的封建经院主义性质的教育,提倡以培养自然人,自由人为目的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使之在自然中发展。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按照儿童的自然本性,而不压抑其个性,也不灌输传统的偏见,更不用严酷的纪律和体罚,让儿童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自然人。卢梭从“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重视儿童成长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时期的身心特点实施教育。
《杜威教育论著论》,赵祥麟、王承绪编译,该著作阐明了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应该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儿童决定教育的质和量,学校的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关于教师的任务,杜威认为,教师应该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地位,去充当一名忠实的儿童教育的看守者和辅助者,完全站到学生背后去。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吴式颖等编,该文集体现了马卡连柯的“辩证”师生观。马卡连柯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认识充满了辨证法的精神。他指出,一般来说,教师和成人自然是儿童集体的指导者,他们理应时时刻刻运用自己的思想、经验与机智去分析儿童集体中的各种现象、希望和倾向,并且用忠告、意见及其他影响来帮助儿童集体。对教师来说,学生确实是教育的对象,但儿童却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应以生活为乐,并从丰富的生活中获得生活经验。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该文集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师生关系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及整个教育过程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精力的。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该著作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了解儿童是热爱儿童、关心儿童和实施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的结合点。
《帕夫雷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该著作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他说;“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任,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学和教育上的方法和手段都将像纸板搭小房一样定然倒塌。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傅道春编著。主要观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改变教学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国外师生关系研究》,海南出版社,王旭东编著。王旭东在书中阐明了师生关系的几种理论模式的要点,其中包括行为塑造模式,和谐沟通模式,交付责任模式,目标导向模式,肢体语言模式,果断纪律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们反对权威主义和体罚,崇尚自由精神,提倡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中世纪教育禁欲主义、权威主义、强制纪律棍棒体罚等陋习,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蒙田开展了“没有惩罚,没有眼泪”的教育实验,他认为对那些鞭打儿童的教师,自己就应该被鞭打。维多利诺则指出,应该跟随儿童的天然本性前进;拉伯雷认为,教学方法要使整个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学习,毋宁说是一个国家在消遣。”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勾画出了师生问题以人为本的,尊重人格伦理关系。
2、当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针对60年代科技至上教育的精神弊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侧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及感受性的训练。提倡创建了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他们提出了“四个R的教育”,采用背对法、沟通、拟情等教学策略。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和知情意整合发展。
3、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最著名的代表罗杰斯认为,构成道德教育的条件是感情和态度,是教师的真诚、坦率与学生的和谐一致,提出用真诚、接受和移情性理论来构件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4、1970年,美国教育家弗兰德斯曾用自己独特的调查研究来证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必须用一种无威胁的方式“接受”学生的积极或消极的行为。
5、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师生关系的讨论非常有意义,它昭示着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深入到教育内部的深层次问题。对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功能及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民主。这种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突破单一的教育学领域,将师生关系放到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阐释学甚至文化生态学的视域中去考察,对师生关系的解释更加丰富、深刻。其次,从静态描述走向动态过程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研究者更倾向于用具有动态性质的“师生互动”、“师生交往”来代替静态描述的“师生关系”,并努力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师生关系模式。第三,师生关系研究的人本主义价值趋向。这体现在文献中,研究者强调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致力于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也反映了我国教育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师生关系的几种理论模式》、《融洽师生关系的技巧》、《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等。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第一,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只有少数研究者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还属比较抽象的认识论上的研究,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也鲜有对具体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如教师与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系、教师惩戒学生行为等特定师生关系进行探究,这种研究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缺乏指导意义。我们的课题研究从“人的高层次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重构一种多元价值基础之上的平等、尊重、理解、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且我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是师生之间真实的交往环境,因此更富有真实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我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归因分析。
2、学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反思研究。
3、更新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
4、探索消除对立的师生关系的途径,重构尊重信任、平等理解、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策略。
(二)预期目标。
1、转变教师的观念、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和充满尊重信任、平等理解、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领导队伍和教师队伍,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优良的校风,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3、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
4、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四、研究方法与策略
1、利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了解全体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得分值,了解我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现状,了解学生心目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如何的,为课题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依据。
2、行动研究法,用于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利用各种具体的师生活动,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桥梁,提供课题研究的平台。
3、个案研究法,用于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追踪研究、总结,提高教师的实践理论水平,并反指导于研究工作,找出最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报告的撰写。通过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对以前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提练,同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的凭据。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两年,从20xx年1月——20xx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1、启动阶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1)对在校师生关系现状进行调查。
(2)分析调查结果。
(3)教师新课程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2、研究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有意识、有目的增加师生交往的范围和密度,尝试多种交往方式,注意每种交往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和程度,从而总结出一些有益的交往方法和技巧。
(2)组织教师撰写观察记录、反思录等。
(3)收集各种案例。
(4)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修改研究方案。
3、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总结调查,对比分析。
(2)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3)评比“学生喜欢的老师”、“优秀教师”等。
六、成果形成
教育教学案例、课例,论文,总结报告等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总负责人:王连春——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实施,保证课题研究的人力、财力、物力及时间的落实。
课题组主要成员:
师生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通用2
一、课题价值: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教师教法改革,也是学生学法的改革。尊重学生是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通过语言,手势,微笑等方式肯定学生,通过作业评语沟通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人人表现”,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是尊重学生重要的方面。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学习探讨。师生关系的转变,彻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提问,教师就象他们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交朋友时,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生身心全方位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带来无穷无尽的益处,无限的价值。
二、国内外意义:20xx年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十五”期间将加快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等“。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的教育模式。良好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研讨的焦点。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学导式教学法“。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是十分重视师生关系。20xx年中国首届师德建设论坛会首次正式提出”教育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它以鼓励人的自主发展为旨意,以教育,爱为核心,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志,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提倡人的教育。
国外的教育家们更是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他们认为教育家必须是心理学家,依据心理学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结果的结论,更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胜于研究教法的模式。教育家卡罗尔的一篇论文”学校学习模式“指出了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程度的主要因素,重点指出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关系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近几年风迷全球的”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也就和谐师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做了一些阐述。
三、研究思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研究:⑴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师生之间能存在哪几种关系,在什么情况应表现何种关系,学生愿意接受哪几种关系⑵深入研究如何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出发点:国内外教育专家在无数的教育论坛中提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教育改革的重大作用,但都未深入研究师生关系如何才能和谐建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实验方案的设计从理论上讲科学规范,内容具体,措施得当,但随着方案的逐步实施,师生关系发展一定存在许多不可预见性。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未来学生身心全方位的发展。
五、研究工作安排:本着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开发学生情感资源,培养学生智商与情感和谐统一,爆发出更大的潜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更高境界,以互动――创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参与创造新课程――培养和谐统一产生美妙的思想感情――提高学习效率为基本主线,创建课堂教学形式自由化,民主化,平等化,让学生感受知识是由他们产生和创造的,由他们去提高和发展的,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大放光彩。在起步阶段,我校课题主持人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悼念资料,备写实验方案及细则,认真完成实验前期的各项准备任务,以保证实验有效进行。在运行阶段,具体操作实验,将实验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并改进完善实验方案,加强同类课题相互交流和研讨,对实验中期阶段成果进行考核,评估。
侯营中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开题报告
侯营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师生关系影响着班级气氛,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影响着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的社会形象。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即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由此可见,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又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许多研究者认为,“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生关系将体现人本主义趋势,主张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不平等的阴影中走出来,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的课题研究正是借助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对传统的师道尊严提出了挑战,力图打破传统的对立式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掘各种潜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与研究现状
(一)理论依据 《爱弥尔》,让·雅克·卢梭著,李平沤译,该著作主要阐明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卢梭反对戕害人性、违反自然的腐朽的封建经院主义性质的教育,提倡以培养自然人,自由人为目的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使之在自然中发展。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按照儿童的自然本性,而不压抑其个性,也不灌输传统的偏见,更不用严酷的纪律和体罚,让儿童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自然人。卢梭从“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重视儿童成长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时期的身心特点实施教育。
《杜威教育论著论》,赵祥麟、王承绪编译,该著作阐明了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应该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儿童决定教育的质和量,学校的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关于教师的任务,杜威认为,教师应该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地位,去充当一名忠实的儿童教育的看守者和辅助者,完全站到学生背后去。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吴式颖等编,该文集体现了马卡连柯的“辩证”师生观。马卡连柯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认识充满了辨证法的精神。他指出,一般来说,教师和成人自然是儿童集体的指导者,他们理应时时刻刻运用自己的思想、经验与机智去分析儿童集体中的各种现象、希望和倾向,并且用忠告、意见及其他影响来帮助儿童集体。对教师来说,学生确实是教育的对象,但儿童却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应以生活为乐,并从丰富的生活中获得生活经验。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该文集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师生关系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及整个教育过程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精力的。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该著作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了解儿童是热爱儿童、关心儿童和实施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的结合点。
《帕夫雷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该著作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他说;“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任,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学和教育上的方法和手段都将像纸板搭小房一样定然倒塌。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傅道春编著。主要观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改变教学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国外师生关系研究》,海南出版社,王旭东编著。王旭东在书中阐明了师生关系的几种理论模式的要点,其中包括行为塑造模式,和谐沟通模式,交付责任模式,目标导向模式,肢体语言模式,果断纪律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们反对权威主义和体罚,崇尚自由精神,提倡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中世纪教育禁欲主义、权威主义、强制纪律棍棒体罚等陋习,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蒙田开展了“没有惩罚,没有眼泪”的教育实验,他认为对那些鞭打儿童的教师,自己就应该被鞭打。维多利诺则指出,应该跟随儿童的天然本性前进;拉伯雷认为,教学方法要使整个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学习,毋宁说是一个国家在消遣。”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勾画出了师生问题以人为本的,尊重人格伦理关系。
2、当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针对60年代科技至上教育的精神弊端,在教
学方法的改革上,侧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及感受性的训练。提倡创建了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他们提出了“四个R的教育”,采用背对法、沟通、拟情等教学策略。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和知情意整合发展。
3、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最著名的代表罗杰斯认为,构成道德教育的条件是感情和态度,是教师的真诚、坦率与学生的和谐一致,提出用真诚、接受和移情性理论来构件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4、1970年,美国教育家弗兰德斯曾用自己独特的调查研究来证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必须用一种无威胁的方式“接受”学生的积极或消极的行为。5、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师生关系的讨论非常有意义,它昭示着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深入到教育内部的深层次问题。对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功能及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民主。这种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突破单一的教育学领域,将师生关系放到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阐释学甚至文化生态学的视域中去考察,对师生关系的解释更加丰富、深刻。其次,从静态描述走向动态过程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研究者更倾向于用具有动态性质的“师生互动”、“师生交往”来代替静态描述的“师生关系”,并努力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师生关系模式。第三,师生关系研究的人本主义价值趋向。这体现在文献中,研究者强调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致力于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也反映了我国教育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师生关系的几种理论模式》、《融洽师生关系的技巧》、《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等。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第一,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只有少数研究者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还属比较抽象的认识论上的研究,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很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也鲜有对具体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如教师与特殊学生群体的 关系、教师惩戒学生行为等特定师生关系进行探究,这种研究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缺乏指导意义。我们的课题研究从“人的高层次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重构一种多元价值基础之上的平等、尊重、理解、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且我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是师生之间真实的交往环
境,因此更富有真实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我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归因分析。
2、学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反思研究。
3、更新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
4、探索消除对立的师生关系的途径,重构尊重信任、平等理解、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策略。
(二)预期目标。
1、转变教师的观念、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和充满尊重信任、平等理解、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2、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领导队伍和教师队伍,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优良的校风,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3、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
4、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四、研究方法与策略
1、利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了解全体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得分值,了解我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现状,了解学生心目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如何的,为课题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依据。
2、行动研究法,用于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利用各种具体的师生活动,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桥梁,提供课题研究的平台。
3、个案研究法,用于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追踪研究、总结,提高教师的实践理论水平,并反指导于研究工作,找出最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报告的撰写。通过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对以前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提练,同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的凭据。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两年,从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1、启动阶段(2008年1月-2008年4月)(1)对在校师生关系现状进行调查。
(2)分析调查结果。
(3)教师新课程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2、研究阶段(2008年5月-2009年10月)
(1)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有意识、有目的增加师生交往的范围和密度,尝试多种交往方式,注意每种交往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和程度,从而总结出一些有益的交往方法和技巧。
(2)组织教师撰写观察记录、反思录等。(3)收集各种案例。
(4)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修改研究方案。
3、总结阶段(2009年11月-2009.12月)(1)总结调查,对比分析。
(2)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3)评比“学生喜欢的老师”、“优秀教师”等。
六、成果形成
教育教学案例、课例,论文,总结报告等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总负责人:王连春——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实施,保证课题研究的人力、财力、物力及时间的落实。
课题组主要成员:
时电忠 中学一级 侯营中学 课题规划、研究工作,制定方案 吕保忠 中学一级 侯营中学 教育评价与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李明旺 中学一级 侯营中学 学校德育活动与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张立兴 中学一级 侯营中学 师德建设与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贾国华 中学二级 侯营中学 课题指导、学科协调、实施具体安排 高新刚 中学二级 侯营中学 课堂教学与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张建龙 中学二级 侯营中学 信息教育与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夏玉龙 中学二级 侯营中学 课堂教学与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石旭光 中学二级 侯营中学 班级建设与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朱厚春 中学二级 侯营中学 校园文化建设与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丁磊 中学二级 侯营中学 班级建设与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 李乐军 中学一级 侯营中学 师德建设与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