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 写景作文

2024-0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 写景作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 写景作文》。

天空略显阴沉,隐约透过几许光亮,撒在一片滔滔碧海之上,好似“接天莲叶无穷碧”,而绿叶之间冒出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粉红,而是暖阳般的金黄,星星点点,如湖面上晕开的月光。目光向深处探视,猛然望见一株傲然挺立的“暖阳”,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已身处在一片向日葵花海之旁。

在父母口中“惊喜”的疑惑下,应邀来到乡间的路旁。依稀记起这里曾经是油菜花生长的地方,如今改头换面,种上了向日葵。

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漫延天际的金黄,上前细细观赏,不免有些惊奇,一株株偌大的向日葵不堪重负地压弯了腰,巨大无比的花盘深深垂下了头。若不是粗壮的枝茎承受着千斤之重,恐怕它早就陷入土里。枝茎约有一米高,因布满绒毛而使深绿色显得灰蒙蒙的。纵横交错的绿叶点缀其间。最引人注目的花儿,金灿灿的花瓣镶嵌在花盘上,错落有序,既不繁杂,也不稀疏,一圈圈绽放的恰到好处,柔软地随风轻轻波动。而花盘上有着淡黄色的小小花蕊,掩护着尚还生涩的葵花子。正是这好时节,向日葵的花姿虽没有玫瑰浪漫,百合纯洁,但阳光、明亮,绽放得坦坦荡荡,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放眼望去,在无垠碧涛的边际,一小片金黄让人眼前一亮。那里怒放着活力四射,生机蓬勃的小株向日葵,没有硕大的花盘,也没有高高的茎,因而它们挺直了脊背,高昂起了明媚的脸庞,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样乐观向上。甚至还有一株株矮小的花苞,嫩绿得可爱,含苞待放,一层层绿叶包裹着生命的希望。

从一颗种子,饱含雨露,风吹日晒,到破土而出,抽芽吐绿,渐渐成长为一株小小花苞,经过不断吸收能量,在无人知晓下,终有一天绽放,整天与太阳为伴,每当太阳划过天际,向日葵也跳着圆舞曲。待到分外庞大而垂下头吃力支撑时,向日葵仍不忘初心,日复一日地弯着腰陪它日出,送它日落。一株一株,世世代代,直到花凋叶落。望着整齐划一,面向太阳的它们,我仿佛看到一种信念:永远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保尔·柯察金就是一株向日葵,他曾金戈铁马,血染疆场,可身体一天比一天糟糕,在病魔的魔爪和死神的镰刀之间徘徊。保尔的左手和双脚都残废了,失明的痛苦也折磨着他,但这个倔强的青年决定用文字为党出力,在病榻上奋力向艺术殿堂攀登,《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闻世。保尔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无愧于一块真铁,也无愧于他的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他的生命中,党就是那颗太阳,只要希望犹在,一颗红心就要牢记使命。而那本《牛虻》,就好比粗壮的枝茎,使终支撑着保尔渡过难关,给予他前进的力量。

我们活着,就应活出向日葵一样的生活。根扎得深,高高昂起脸庞,努力绽放,去面对属于自己的太阳。可能有些人每一天都是晴空万里,而有些人的天空则蒙着一层雾霭,遮住了耀眼的阳光,但相信,总有一天会云开日出,由阴转晴,发现自己的太阳,然后一圈又一圈,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追求想要的幸福,绽放出金黄的脸庞。

北纬42度。

内蒙古赤峰市的东南部。

草原,丘陵,沙地,河流。

8300平方公里的敖汉旗,生活着60万人口。

太阳从神奇的敖汉地区升起。

这轮不落的太阳,照亮了人类千年万年。

这轮太阳就是敖汉旗光耀全球的远古文化。

上至万年的小河西文化,下至8200-7400年的兴隆洼文化、7200-6400年的赵宝沟文化、6700-5000年的红山文化、5000年-4500年的小河沿文化、42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3200-2500年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组成一串串连续不断的耀眼光环,灿烂于深邃的历史空间。而承载着这些不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敖汉就有4000多处,其中,属国宝级的文化遗址就有9处之多。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敖汉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龙!

这条龙出土于8000年前的兴隆沟遗址。龙的身躯用石块和陶片拢塑而成,头部摆放一个野猪的头,形成一条最原始的“猪首龙”形态。

此后,龙在敖汉这块土地上,一步一步地发育成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直立的人类刚刚培育出赖以糊口的谷粟的时候,一轮旱作农业系统的朝阳便从这里冉冉升起来了。这个艳阳如火的日子竟比欧洲早了2700多年!

兴隆洼聚落遗址:这是迄今发现的国内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聚落。学术界将这一聚落尊称为“华夏第一村”。

人类在这里种植了第一棵黍和粟:专家将炭化了的黍粟颗粒分别送到了北京大学和英国、加拿大的权威部门斟检,结果证明,它们是迄今发现世界最早的旱作农业实证。

种植,为文明的诞生预留下了革命性的伏笔。

秋后,浅耕后的农田,错落的灰圈是5000多年前红山文化聚落的房基。科技手段的介入,证实了谷物已然成了红山人的主食。

金色的颗粒恰如坐标,标注着人类农耕文明的原点。因为它无与伦比的独特意义,2012年,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用谷子加工做成的小米饭,是敖汉人最具传统特色的美食。——8000年前的美食,从未停步地向国人、向世人走来!

当今的敖汉人,仍循规蹈矩于古老传统的谷物加工方法,他们时时刻刻守望着绿色的传承,托举着金色的太阳。惟其如此,敖汉小米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

敖汉是一部蕴涵着无限神奇的教科书,书写历史,生活在敖汉的远古先民有着超强的创造欲望。

太阳总是把光热无私地释放给地球。敖汉的远古文化同样用自己最明丽的光芒,照耀着人类进步的原始路径。

——8000年前的兴隆洼就是一座原始的城,一个完整的社会。遗址上的188座房址排列有序,呈现出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雏形。因为兴隆洼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原始文化秘密,它当之无愧地被评为和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距今4000年的大甸子墓地,有上千座古墓。这里既有城址,又有茔区,是早期国家出现的实证,是当时一个强大的方国中心。被考古界誉为“海内外孤篇”,是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城子山遗址的中心区面积15万平方米,发现234个圆形祭坛,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祭祀中心。

敖汉是一座桥头堡,融汇中外;敖汉是一部史册,万年史证,连绵不断。

今天的敖汉,仍旧持续着创造神奇的魄力。

自上个世纪的60年代起,敖汉人一代接着一代,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荒漠之上复原了碧水青山,用今日的镐头和铁锹,又创造了一个震撼世界的奇迹。2002年,敖汉荣膺“全球环境态500佳”光荣称号,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绿色的生态坐标。

敖汉的大山,见证了文明的起源。

敖汉的坡地,感受了历史的进程。

敖汉的草原,体味了时代的演变。

在敖汉,任你随便捧起一把土、捡起一方石,你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嗅到一股浓郁芬芳的往古文化气息,感受到太阳底下那股不退的脉脉温热。

龙祖、玉源、谷乡,华夏第一村,这轮光芒四射的朝日已经跃出云头,它正带着远古的辉煌和今天的繁荣,奔向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天!

下载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 写景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 写景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太阳升起的地方阅读后感

    故事《在太阳升起的地方》阅读后感 子傲妈妈 前两天晚上,子傲趴在床上看书,突然他把我拉到床上,给我翻出了金瓜汤银瓜汤书里的一篇故事《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太阳升起的地方阅......

    升起心中的太阳作文

    升起心中的太阳作文清晨,还未从蒙眬的睡眼中准备好迎接旭日东升时,明媚的阳光早已透过窗子泄进我的卧室。每当这时,我的心情都会无比舒畅,因为我知道,美好的一天又要从这朝阳开始......

    升起心中的太阳

    升起心中的太阳 初三(1)班刘鑫 转过身,回首间,阳光宛如一个个又大又圆的彩色气泡,飘荡在空中,充载着希望,如同逝去的流年,“啪”消失在世上,轻轻地吸进一口空气,那时太阳的味道,真甜......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呕心沥血的一部作品,具有深层的社会写实意义,具备艺术特质。影片试图向......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

    《太阳照常升起》影评《太阳照常升起》是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为故事背景的。和我们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相比,在那个时代人性受到了更多的压抑。作为九十年代末期......

    升起心中的太阳

    升起心中的太阳 人生如画,浓墨泼洒,淡泊与浓烈交相辉映;人生如歌,高低迷离,噪杂与清脆皆成曲目;人生如酒,婉转悠长,醇厚与平淡均沉醉。行走于漫漫人生路,前途迷茫而危险。而我们只有......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看第一遍《太阳照常升起》,开头华丽的画面跟久石让的配乐还是蛮好的,但是之后就看不下去了,《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大概这部电影的构思还是就像某些人所说的,很多悬念。可是总......

    升起心中的太阳

    升起心中的太阳 九年级1班黄小娜 窗帘缝隙里透进一缕阳光,它带着温暖的气息,斜照到床铺上,细细的尘埃在苍白的光柱里快乐地舞动着„„顿时,又思念起心中那个温暖的太阳。看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