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的春读书笔记
大家都读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吧。这篇文章是从春天的几个方面来描写春天的,让春天的气息从一字一句中透露出来,作者想让春天快点来的希望和对春天将要到来的欣喜。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领域习关于春的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春》读书笔记1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好的,写得很有诗意,写法也很新颖,今天我看了朱自清的《春》,感觉还不错呢!
这篇文章先是写草,我认为写草写得最好的一句是: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句写出了春的突然到来,小草在不知不觉中长了出来,说明了春来到了,到处都是,有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开始写树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把花丛中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第一句,我觉得写得最好,因为这一句话把桃、杏、梨这三种树描绘得简直跟人一样,在这一段里作者还用了不少的修辞手法。
最后就是最经典的一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一段我认为是整篇文章中写得最好的一段,也是大家经常模仿的一段。这一段描述用的修辞方法也很多,让看的仿佛也身临其中,屋外下着蒙蒙的细雨,密密斜斜的交错着,远处的房屋上笼罩着一层薄雾,到处都是绿色。晚上,点上了灯,光芒在黑夜里变得非常的孤单,到处都是静悄悄的,大家都在干自己的事情。朱自清的这篇文章,仿佛把我们领进了春的世界里,仿佛把一副春景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所有春日的情景在我们眼前跳动……
朱自清的散文很不错,我还要多找一些来看看。
《春》读书笔记2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读书笔记3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读书笔记4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春》读书笔记5
今天,我又翻开了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春》
《春》里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欣欣然张开了眼,寓意着美好的开端。只有春天的萌动,才有夏天的繁华,才有秋天的收获。春天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期望。春天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是变成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我们即将迎来的小学六年级生活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为了秋天的收获,我们现在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春天和未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茁壮成长,才有祖国的的繁华和收获。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能愧对“祖国春天”的称号,要让花开更红更香,要让草长更绿更广,为真正实现朱自清梦中的春天,添上浓重的一笔。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希望的种子,同时,朱自清先生在书里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场面“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由此可见春天还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季节。
春读书笔记6
苏轼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朱熹说:“万紫千红总是春。”;韩愈说:“最是一年春好处。”;王安石也说:“春色恼人眠不得。”。古往今来,歌颂春的歌词诗赋太多太多,然而,真正称得上“极品”的却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严冬中,几乎所有的人们都会渴望春天到来。而东风,是春天的使者,东风的到来,就象征着春天已经快要来了。春天一来,小草儿也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无伦什么地方,它都能生长,因此到处都有它们的影子,“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春天啊,总跑不了花儿,不用说艳丽的牡丹,柔媚的桃花,也不必说清雅的梨花,甜美的杏花,说单是那些穿杂在草间的小野花,就足以使人愉悦怡然的了,“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嘿,春风抚摸着我们,带着清新的、春天特有的香味,空气中流动着鸟儿的啼叫、牧童的笛声,清婉而悦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下着,地里有农民耕种,路上有行人走着,微冷而不失活力。在美好的春天,孩子们、大人们,全都出来了,使春天一下子有了灵气,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真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是他人生中较为美满的一年:前一年与陈竹隐女士喜结良缘,回到了故乡,第二年又喜得贵子。所以,这个美好的春天,是作者骨子里生出来的,是一个人生的春天。这篇文章,不仅写景,更是人生的哲理。走过了人生的严冬,就会迎来美满春天。
在《春》这篇精美散文中,我看到了朱自清笔下的春景,更看到了朱自清心中对春的感叹。《春》,春的颂歌!
春读书笔记
第二篇:春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摘抄关于春的好词
春天 早春 初春 阳春 春节 春联 春雷 春季 春意 春蚕 春色 春装
新春 春光 春雨 春光 春潮 春游 春播 春笋 春花 春树 暮春 春景
早春时节 早春季节 初春时节 仲春时节 仲春季节 阳春时节 正当春初 已届春残 残冬已过 冬残春近冬去春来 冬尽春来 腊尽春回
时当暮春 早春三月 暮春三月 阳春三月 烟花三春 时当三月 春寒时节 春寒季节 春天渐近春天来临 春天降临 春令已到 春回大地
春归大地 春到人间 春满人间 大地加春 天地加春 春回地暖 天加地转 冰雪消融 冰融雪消 冰消雪化 冰消雪融 天地回转 冰雪融化
雪化冰消 万物解冰 风和日丽 风和日暖 风暖日丽 日暖风清 风清日暖 料峭春寒 乍暖乍寒 春寒料峭 乍暖还寒 暮春气暖 和暖如春
春光融融 春日融融 春意融融 春光溶溶 春水盈盈 春水淙淙 春水湍湍 春水潺潺 春雨绵绵 春草如丝 春草繁茂 春草发芽 春芽破土
春花怒放 春花盛开 春花万朵 春木发枝 春大蔚然 春树萌芽 春树葱茏 春树繁茂 春阳和煦 春光初露 春光荡漾 春光明媚 春光无限
春色迷人 春色正浓 春江如练 春山如妆 春和景明 春景优美 春燕回巢 春满人间 春露秋霜 春种秋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百草萌动
百草权舆 百花争春 百花争艳 百花盛开 百花齐发 百鸟争鸣 万物照苏 万物复苏 万物苏醒 万物萌生 万物蓬发 万木竞秀 万紫千红
草木知春 草木复苏 草木新绿 草春桃艳 草长莺飞 花红柳绿 红桃绿柳 柳绿花红 李白桃红 柳绿花香 红情绿意 绿肥红瘦 流水桃花
桃花流水 飞花喷绿 枝叶纷披 寸草春晖 绿意盎然 绿茵遍地 鸟语花香 莺舞蝶飞 枯木逢春 山色返青 冬令春行 万物生春 大雁北归
大地苏醒 蛰虫昭苏 欣欣向荣 生机勃勃 朝气逢勃 人勤春早 梅雪争春 莺啼燕语 明媚春天 遍地皆春 满目春光 暮春风光篇二:读书笔记--寂静的春天
读书笔记之《寂静的春天》
“人类已经失去了预见和自制的能力,它将随着毁灭地球而完结。----阿尔伯特·史怀泽
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在扉页中写道,献给人道主义巨擘阿尔伯特·史怀泽。
在书的开头,作者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村庄,“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林成林。春天,繁华像白云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组画面,任何读者在读到这段文字时无不沉醉其中且不由自主的在脑海中勾画出那美丽的村庄。然而,接下来,我们会发现“直到许多年前的有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一切都开始变化”、“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鸟儿到哪里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农场里的母鸡在孵窝,但却没有小鸡破壳未出”。读完这些,心里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
当然,以上的村庄只是作者“明天的寓言”,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感到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可能会很容易的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
春天是生命的开始,是希望的摇篮。但在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中,“春天”的前面硬生生放了个形容词“寂静”。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却只是异常寂静。鸟儿的歌声突然沉寂了,鸟儿给予我们这个世界的色彩、美丽和乐趣也因某些地方尚未感受其作用而被忽视,以至现在鸟儿悄然绝迹。”这是作者对于当今环境的感慨。或许,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但这并不是作者在无病呻吟,而是被生活搞得麻木而疲惫的我们根本没有心思去留心周围的环境。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身患绝症的美国女作家,年轻时在野生生物调查所工作,这使得她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在当时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疯狂思想统治下,提出“保护自然,爱护环境”这种思想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然而她做到了!正是这位身体和精神上饱受折磨的柔弱女性,用自己的生命在向全世界呐喊,喊醒了懵懂的人类。《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她的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化学药品之战永远也不会取胜,而所有的生命在这场强大的交叉火力中都被射中。使用化学药品的问题很多,却没有容易的解决办法。
《寂静的春天》出版了50个年头了。在这50年,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并且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覆盖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一种又一种化学物质在实验室里合成,然后喷洒进农
田、喷洒进树林、喷洒到草原,它们进入水体,进入鱼和各种动物的体内,进入我们人类的体内。更可怕的是,这些自然界没有的人工合成品还有自我生成的能力,它们甚至可以在空气和阳光的催化下,自我产生新的化学品种类——技术的迅速变革让我们感到焦虑,老年人更容易成为被时代列车落下的人,可是,我们的身体,却尤其没有为这迅速的变化做好准备。至少200万年的演化才生成现在的人类,但是当今的人体,却要在短短几十年甚至几年时间里,应对以往数十万年才遇到的物质变化。环境问题,在作者提出50年后的今天仍是一个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但我们至少有一部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在努力为改善环境出谋划策。试想,如果这50年我们没有做任何减少污染的措施,我们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意识到有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能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付诸行动去改变自己以前的不良做法,这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当今社会的诱惑太多,为了金钱、利益,很多人宁可顶着危险,置环境问题于不顾。蕾切尔·卡逊指出了化学药物ddt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潜在的危害,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类似的问题仍然屡见不鲜,劣质奶粉、地沟油、毒豆芽等让人们触目惊心,还有最近的皮鞋酸奶、皮鞋胶囊,那些不法商人为了个人利益,竟然伤害自己的同胞,甚至是那些刚出生的婴儿,那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啊,真的让人难过!
最近几年,环保也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们的意识。但是如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和
谐发展。虽然这是根本解决方法,但说起来就显得有些空洞,如何才能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发展,其实也不是一下就能讲清楚的。但最基本的,我们必须从自身的思想观点的改变开始,对待自然,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纵容人类的欲望。我们要时刻想到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待自然就需多一些爱护,少一些破坏。同样,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有一颗爱护环境的心。只要我们多动脑,多想想如何为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这份力量很小,我们都为环境保护做了一个不可忽略的贡献。
看完了全书,我感叹于蕾切尔·卡逊的勇气,和全书书充实的信息量和广阔的知识面。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包括她看问题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包括她的勇敢,包括她对大自然、对人类同胞的爱!《寂静的春天》是她带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篇三:《春田狐的爱》读书笔记
《春田狐的爱》读书笔记 最近我看了一本非常感人的书,名字是《春田狐的爱》,令我久久不能忘记。在茂密的森林里,狐狸妈妈维克森和“疤脸”带着四个孩子幸福地生活。因为森林里食物非常稀少,维克森经常到附近的农场里去偷鸡。每次偷鸡之前,丈夫“疤脸”都告诉维克森不要去冒险,以免招来杀身之祸。可是维克森看到孩子们想吃鸡肉的期待眼神,还是忍不住去偷了鸡。终于有一天,这一行为惹恼了农场主,农场主决定铲除维克森一家。经过一番激烈的决斗,维克森一家付出了了沉重的代价:丈夫“疤脸”把农场主引开了,却在疏忽中被枪打死了。而三个孩子也死了,最后一条小狐狸在农场主侄子的苦苦哀求下被农场主带回了农场,用铁链拴了起来。维克森的内心也仿佛得到了一丝安慰。维克森想尽办法救最后一只小狐狸,无论它用什么办法,无论他是多么使劲地咬。铁链还是牢牢地套在小狐狸的脖子上。看着小狐狸眼中闪着泪光,狐狸妈妈的心都要碎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只臭鼬的死让维克森做出了一生中悲哀的决定,它把毒鸡头放在了最后一个孩子的面前,与其没有自由和尊严的活着,还不如让它到天堂里去找他的亲人。狐狸妈妈丢下小狐狸,像没头苍蝇似的狂奔,荆棘刺伤了它的皮肉,鲜血沾满了它的身体,而它仿佛忘记了疼痛。来到一处悬崖边,维克森停住了脚步,它望着夜空痛苦地哀嚎,仿佛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告诉死去的丈夫。它哭的那么伤心,连月亮也不忍心再看,躲在云层里不肯露面。天亮后,死去的小狐狸被农场主扔进了乱草丛中,它终于摆脱了铁链的束缚。最后维克森望了一眼自己的孩子,消失在荒原中。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狐狸妈妈不顾生命危险,三番五次的去救自己的孩子。为了保留小狐狸的尊严,让它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竟然毒死了唯一的孩子。他那种无私的、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感动着我。动物也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感情,有生命。妈妈永远都是爱护孩子的,母爱让我们感到温暖。我们应该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不随意去破坏它们生存的家园,让人类与动物永远和谐相处吧!篇四:寂静的春天 读书笔记
聆听自然的呼唤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但她是以她的小说《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泉溪镇,并在那儿度过童年。她1935年至1952年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在此期间,她曾写过一些有关海洋生态的著作,如《在海风下》,《海的边缘》和《环绕着我们的海洋》,这些著作使她获得了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正文:
《寂静的春天》一书在高中时就有耳闻,大概知道些内容,而自己本身是个不太爱看名著的人,迟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把它踏踏实实看完。而毛概课上,从老师给的阅读书单中,《寂静的春天》从名字看来最富有诗意,也最能激起我的阅读兴趣,所以才选择本书。
初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素淡的封面,给人一种淡淡的哀凉。《寂静的春天》以一则明天的寓言开始。寓言里如桃花源般虚构的城镇,在人类定居之后发生了可怕的变化,各种动物和孩子不断地死亡,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蕾切尔〃卡逊通过大量充分的科学论证,表明这种由杀虫剂所引发的情况正在美国的全国各地发生。它们污染了水源、土壤,破坏了从植物、浮游生物到鱼类、鸟类、兽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卡逊说:“它们不应该叫做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许多这类化学杀虫剂都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的降解速度缓慢,危害持久。还有一些脂溶性的化学品,比如ddt,能够在 动物的脂肪组织中进行富集,即使每次摄入的量很低,时间长了也能累积到很高的浓度。而且,这些药剂在喷洒时在空气、风的作用下,使受影响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在雨水的作用下,会使药剂溶于水中,随着雨水流入河流或渗透到地下水,水的地表径流使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大„„ 杀虫剂的使用不仅对动物、植物等产生伤害,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在书中大量的事实进行了论证。在佛罗里达州,两个小孩发现了一只空袋子,就用它来修补了一下秋千,其后不久两个孩子都死去了,她们的3个小伙伴都患病,因为这个袋子曾用来装过一种农药,叫做对硫磷的有机磷酸酯。另外有一次,威斯康星州的两个小孩(从兄弟俩),1个是在院落里顽耍,此时他的爸爸正在给山药蛋薯喷射对硫磷药剂,药雾从连接的地里飘来;另1个随着他爸爸游玩跑进谷仓,又把手在喷雾器的喷嘴儿上放了一下子,也中毒了就在当天晚上,两个孩子死了。像这样的事件很多,对人类带来的伤害也是永久性的。然而,使用了杀虫剂也并不一定能把害虫杀掉,甚至反而造成了害虫的猖獗。大量使用杀虫剂使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人们不得不又研制新的化学药剂来杀虫,这样不断地研制、不断的杀虫,最终产生的化学药剂成分越来越复杂,带来的伤害也会越来越严重,人虫之战永远无休止。使用化学药品的问题很多,却没有容易的解决办法。正如阿伯特〃斯切维泽所说:“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的魔鬼。”而发明和运用它们的生物学家们,不可能不明白这些化学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也不可能不明白它们对人类的未来会
产生怎样的影响。究竟是人类的未来重要,还是一时的功利重要?然而,我们从不静下心来思考,因为急功近利已经是主流的文化了,因为创新已经没有了文化和思想的束缚了,因为我们的观念里面,只有利益,没有责任了。这是文明的悲哀,也是我们自己的悲哀。我们想要消灭昆虫,却不去想能消灭昆虫的东西,总有一天也会消灭我们。众所周知,我们用动物来做新药物的实验,然后再去看它在人类身上的疗效。我们不难由此推出动物和人类在作为生物的属性上是相通的,最简单的是,我们有一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迟早罢了,有些动物比我们的生命短,有些比我们的长,人类作为生命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而对于那些能消灭一种动物的东西,我们怎么就能够熟视无睹呢。因为工业化吗?因为对利益的追求早已让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吗? 1948年美国“多谎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哪一件不是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一场海湾战争,将碧波万里的地中海几乎变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盖着人类生命的摇篮,扼断了海鸟们的生存之路。一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给人类留下难以医治的后遗症,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正是由于人们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环境污染以每周一种的速度在灭绝着生物!人类自钻木取火发明熟食即开始有文明,经过一万年演化至十九世纪末,也还保持能与自然相处和谐状态;自蒸汽机发明后,进入科技时代以至今日,已进步到全球资源逐渐耗竭,把地球遗留给我们里珍贵
遗产无知的浪费了。虽有一部分有知有觉的学者人士已经提出呼吁,可是效果并没与想象中的那么好。问题只见日益严重。这样人类将会祸延子孙,咎由自取!故我们领悟到科技日益发达,只为满足人类一时的私欲,但会制造更多负面永久不良的后果;而最后终将走入绝路。
古人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所谓天,是天道也;自然也。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灭亡了,这个恶果应归功于人性自私、贪、欲,只图生活上物质享受,想得到更好的,更多的,而只为本身利益,不顾他人及一切。我们明知杀虫剂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和生态平衡,但却还在大量使用杀虫剂;我们明知空调、冰箱等电器对臭氧层的破坏十分严重,却还在大量使用;我们知道汽车尾气破坏臭氧层,却还在不停的购买私家车;有些企业明知许多废弃物不经处理会对河流土壤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还是在随意排放这些废弃物,因为这样处理的成本低„„
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人们真的不怕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是人的贪欲和侥幸心理在作祟。一方面,眼前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起长远的环境效益更能刺激人们,对于人的贪念更具有吸引力。在以环境为代价得到的经济利益面前,人们妥协了,选择了接受物质享受。人性中的自私使他们只为本身利益,不顾他人甚至是后代。另一方面,大多数人的侥幸心理安慰自己说,并没有那么可怕。而当一次次的环境灾难发生在眼前的时候,他们又安慰自己说,那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使用化学物品的缘故,并不是环境的污染导致的,并不是我们的错。所以,人类在侥幸心理下仍安心地做着破坏着环境的事。除此
以外,人们对于生命的错误对待也是原因之一。人们认为植物不及人类重要,动物不及人类重要,我们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也是其他动物的家园。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我们只是地球的使用者,而不是主宰者。我们没有足够认真地审视与我们相同的生命个体。
“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但是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更与人们所熟悉的罗伯特〃福岁斯特的诗歌中的道路迥然不同。我们长期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很容易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我想象着卡逊写作《寂静的春天》时的情景,强忍着切除乳房的痛苦,同时还接受着放射治疗„„在书出版两年后,她逝世于乳腺癌。从某种意义上说,卡逊是在用她的生命来写作,也是为世间的所有生灵而写作。她惊醒的不但是她的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化学药品之战永远也不会取胜,而所有的生命在这场强大的交叉火力中都被射中。使用化学药品的问题很多,却没有容易的解决办法。《寂静的春天》将我们带回当下在现代文明中丧失到了令人震惊地步的基本观念: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毕竟,我们是地球的一员,我们还必须生活在地球上,美丽的自然需要用心去理解,就如美好的环境需要用双手去呵护。篇五:2015春余文勇读书笔记 再读《旁门正道》
又看到杨东老师著的《旁门正道》,说实话,初读的的时候,比较泛泛,现在有时间,就细读起来。
“一只蜜蜂,望见窗外的鲜花,在窗户玻璃上嗡嗡乱撞,却不知旁边的窗户才是开着的??”。看到这几句话和封面上的图,回想自己在生活中和教育改革中走的路,不正像这一只“在窗户玻璃上嗡嗡乱撞的蜜蜂”吗?想到这我联想到了一段小插曲。我家离街有一段距离,走路呢又很远,于是常常上街后我都坐街车回家,坐街车到家可以在两个站口下车,在大门的前面一站下车,就往前走一段距离就回家了,如果在大门的后面一站下车。就倒走一段距离才能回家。我每次回家都习惯在前一个站口下车,再往前走一短距离就是了。在一次与朋友交谈时,她告诉我,她用自己的步子测量得出,从大门的后面一个站下车,离家的步子数要少一些,离家更近,听了她的介绍,我也去步测了一下,发现确实从大门口的下一个站下车回家要近得多。于是我从此回家,都常常选择过了大门口后的车站下车,倒走几步回家的走法。从回家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选择从正面处理生活问题,也习惯选择顺向思维办事,没想到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思维角度,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办起是来会更加省时省力。可见我过去还真像这只 “在窗户玻璃上嗡嗡乱撞,却不知旁边的窗户才是开着的蜜蜂??”不懂得迂回曲折。
再浏览书的目录,老师,为何那么“累”?美国,为何只是一种崇拜?减负,为何这么难???觉得很有意思,便毅然决然地读了下去。
从“老师,为何那么“累”?”中,我懂得了简单才是美的道理。杨东老师借用了很多真实的案例,为我们阐述了为什么简单才美,为什么简单才快乐,简单也许更加有效;怎样抓住关键才会简单。我从中悟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能像“女人的头发那样一会儿黑染黄,一会儿黄染黑,一会儿漂染,一会儿烫卷,一会儿拉直??”以为这样能迎得更高的回头率,其实不然一头乌黑的、直直的长发才是中国男人的梦中情人。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华”而要“实”,真真正正的做到为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而努力。
从“美国,为何只是一种崇拜?”中,我懂了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更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能力却是知识形成的根本。从杨东老师的典型课例中,我们看到中国科学教育往往更多强调知识掌握本身,而美国教育更加 强调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中国学生喜欢揣摩“老师想要的答案”,而美国学生在老师面前有怀疑,甚至警惕的状态;中国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坐得那么端正,而美国学生却可以把双腿跷放课桌上与老师对话;中国学校喜欢花巨资建豪华校门,在校门口建led显示屏,透露出办学者的“心态”,在走廊、过道、楼梯放满图书,展现“书香校园”,学生适应“标准化教育”,而美国的巨资却花在了教学设备、“天才学生”培训的专职老师和专门的教室等上面,让教育适应“永远差异的学生”。中国的图书管理员只是管理图书,发放图书;而美国的图书管理员除了管理图书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网络上检查自己所需的资料,教学生如何整理这些资料,如何利用这些资料,如何给自己引用的资料加注等。
以上的种种做法就决定了中美教育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理论基础。中国教育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美国教育以杜威教育思想为基础,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主张学校即是社会,在“做”中学。
第二,不同的课程理念。中国集中表现为“课程及知识”,整个课程体系的建构都是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的。因此,“知识掌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美国集中表现为“课程即活动、即经验”。整个课程体系的建构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因此,“知识掌握”本身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积累的一定经验。
第三,不同的课程形态。古往今来,课程形态主要有四种:填鸭式、圈样式、游牧式、传记式。中国主要是“填鸭式”和“圈样式”课程,强调学生被动的学习和知识掌握本身;美国主要是“游牧式”和“传记式”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强调个性需要,强调学习过程本身。
第四,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国的主要表现为:书中学、听中学、背中学、练中学;美国的主要表现是:做中学、问中学、议中学。
如果说一定要找到“最理想的模式”,那不是中美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中美教育的有机融合。中国教育再适当降低学生知识水平要求的前提下,在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我们就不愁永远没有若贝尔奖的获得者了。
总之,读了《旁门正道》一书后,我懂得了许多,尤其懂得了无论是做事还是教学,要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思维角度思考问题,换一种行为方式改变自己行事原则,说不定能找到了旁门正道。
第三篇:七年级《春》
《春》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句子.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了解关于作者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4、整体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关于春天的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进入文本
目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理清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注音、注解。
酝酿.(niàng)黄晕.(yùn)披着蓑.衣(suō)涨.起来(zhǎng)宛.转(wǎn)应和.(hè)戴着斗笠.(lì)抖擞.(sǒu)薄烟(báo)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抖擞:振作
2月色》等。
3、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说说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画面?这几幅画中有几个特写镜头? 盼春、绘春、赞春;
特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2)请你为上题中的几个特写镜头配上相应的古诗。
春草图: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春花图: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绝句》 杜甫)
春风图: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春雨图: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杜甫)
春勤图:乡村年久竞农务,秋歛春耕恐失时。(《鸡犬》宋.陆游 歛liǎn,聚集)
4、经过学习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感知,请你判断朗读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和基本语调。并由此为据进行朗读。说说你最喜欢那一幅画面,为什么?
情感基调:充满喜悦和希望; 基本语调:轻柔、缓慢、自然。
我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目标:体会本文的精巧结构,注重从用词、修辞、感官方面赏析语言。学习写景,积累优美的词句。
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方法链接: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通常要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与下文有没有关系?内容上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内容上: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春天的心情。两个“着”“了”给人以亲切喜悦之感。
2、这篇课文篇末三段有什么作用?
【方法链接: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通常也要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与前文有没有关系?内容上写了什么,与主题的关系,点明了主题还是进一步深化主题。】
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照应
内容上:三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赞美了春天的生命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强调“新、美、力”的同时深化了主题。
3、《春》的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反复诵读,感受本文精美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运用最妙?说说理由。【方法链接:在赏析语言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恰切的用词;各种修辞方法;各种感官的调动等。】
请各小组在盼春、绘春(包括五幅图)、赞春,七块内容中确定讨论对象,每人说一个自己勾画的感触最深刻的词或句子。可按所给句式亦可自取所好随行随页写出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使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通过____(感官)】写出了____的__________特征,尤其是_____词,从_____角度写出了___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感情。(注: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所填内容增删)
4、《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在感受本文精美的语言的同时将它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三、文本升华 目标:学习写景
1、学习了本文你学到了那些写景方法?(1)观察景物要细致,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2)在描写景物时要准确形象、生动具体。
(3)通过精彩的修辞运用,在描绘景物特点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2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仿句:秋天像。
秋天像。秋天像。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
起来()宛.转()应和.()戴着斗笠.()抖擞.()
2、下面四句话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密蜂嗡嗡地叫着B 一年之季在于春 C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第四篇:朱自清《春》读书笔记
朱自清《春》读书笔记
胡道诚妈妈
春天是一个让我们焕然一新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作家们文思泉涌的季节。
在描写春天的长廊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让我立刻感觉到了春天生气勃勃的气息,眼前呈现了一幅鸟语花香的图画。
读到“吹面不寒杨柳风”时,我感觉到风是多么的温柔,仿佛空气中还飘着清新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这仙境般的春光里,一定惬意极了。朱自清给春天的鸟“恩赐”了一个美妙的嗓子。“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着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就像在童话世界里似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人们都满心欢喜的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开始。
春天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人们工作着、奋斗着,让我们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美好的生活努力吧!
第五篇:《春宴》读书笔记
好多年不看安妮宝贝、郭敬明一类人的书了。终于强迫式地看完《春宴》,有一种精力掏空的疲惫感,困倦交抵,只好沉沉睡去。
十几岁的我特喜欢这一类书,尤其喜欢它的归类:青春疼痛系列。这类故事总是简单着深深的哀伤,倒不是喜欢故事情节,而是时不时的总能被书中的情绪感染,并从中找到只言片语填补欲说还休的心情。于是,十几岁的我居然可以在个性签名栏写上:心是一种突兀的组合,一部分始终是孩童的顽固核心,从未生长。一部分则正在以隔世的速度迅速苍老。我想我的心是老了。
于是,从此,我深信身体里有一个苍老的灵魂,但从生理上看我还是个孩子,所以我做着幼稚的事情,却常常能得出自以为深刻的哲理,并感叹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最终与一些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少年时的我总是快乐并哀伤着。直至长大,我才清楚,快乐是本性,哀伤是某种强加的情绪,我们终究是被误了。
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的初中、高中,热衷于这系类书那清冷、哀伤、倔强的行文,自由的、放肆的、注定、支离破碎、颠沛等字眼更是直抵心里的痛击。然后受影响颇深的我们总是试图成为一个有杠杆的人,做事棱棱角角,有所依据,而不是被人群和集体的概念暴力所摧毁,不热衷武装表象及形式,试图获得认同。但毕竟我们接受着社会的教育,我们需要集体。所以,我们漠视认同,并同样漠视不认同。看,我们是多么的矛盾!我们本该持有一种清晰而坚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现在的我们是一个混沌的生灵,白天正常,夜晚变异,在这种混乱交替中疲惫不堪。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小康家庭,父母健在,知己两三,却总自认为是一个安全感缺失的人,或惶惑或悲伤,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但我们本来就那么不理解自己。
我们追求纯粹的爱,但却认为爱只是一种祈祷和幻想。爱不起实际作用,也没有生活中妥协和维护的功效。爱最终成为一面镜子,只用来辨析真实自我,爱让现实无处可避,凸显出任何幻想和借口都无法覆避的真像。所以,大多数人至今单身,并埋怨找不到对的人,是真没对的人,还是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大错误!长大后虽然明白纯粹的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我们已经陷入死胡同!
日渐长大,见的事情多了,开始明白疼痛系列作者为我们拟造的虚妄和扯淡。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也不会像小说中那么好。不是你性格遗世独立就会才华横溢,遇上有钱人爱上你并拯救你。不是悲观失望就可以躲到深山里教书十年,然后世外高人般生活。我们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为五斗米折腰才是屡见不鲜的真相。
但在骨头深处,某种悲伤已经根深蒂固。说是安妮阿姨、郭敬明一类的青春疼痛系列推动了我边缘性的人格障碍并不过分,我们都有轻微的心理疾病。所以,我一向反对妹妹看这一系列的书,真想文艺,看看《加菲猫》、《小王子》等更比此类书有益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