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
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1
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海岸具有多种类型,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分为四种类型: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海岸和生物海岸。基岩海岸:独特的岬湾地形,沿岸有众多的岛屿,常在海湾一带形成海阔水深、利于避风的天然良港。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沙质海岸: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海滩多宽阔平坦,常形成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淤泥海岸: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大多数淤泥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
生物海岸:
红树林海岸具有很强的抵御风浪侵蚀的能力,又是鸟类及潮间带动物的栖息地,物种丰富。因此,红树林海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常发育珊瑚礁海岸。珊瑚礁对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起到良好作用。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2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洋流的主要成因:风海流主要是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密度流是由于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补偿流是由相邻海区海水的盈亏形成的,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3
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4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5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高中地理选修的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鸡西市第二中学地理教研组
高中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1.定义: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者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有自然异变还要有损失。
3.自然灾害的特点:广泛性和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4.自然灾害的分类:
A、气象灾害热带气旋、洪涝、干旱、寒潮大风、冰雹、雪灾、干热风、龙卷风、沙尘暴等
B、地质地貌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C、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海啸等
D、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等
5.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旱灾: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以及季风区
危害:粮食减产、工业缺水、林木干枯死亡,河流、水塘、湖泊干涸,人畜饮水缺乏,引发火灾及虫灾、社会动荡
分析旱灾的成因:厄尔尼诺、拉尼娜、太阳活动、雨带延迟、伏旱、春旱 防灾、减灾:节约用水(工农业、生产生活)、法律法规、宣传。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部季风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黄河还有凌汛——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向的河段发生在解冻和封冻季节)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
c.台风的影响;
d.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e.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
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h.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
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并导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
发生洪涝灾害。b.围湖造田;
治理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 b.裁弯取直,加固大堤,清理河道; c.开挖
入海河道(淮河);d.修建分洪区;e.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 f.退耕
还湖;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h.实行防洪保险等。
淮河多水灾原因:支流众多、扇形、源短流急河水汇聚快,中下游地势平
缓落差小洪水下泄缓慢,河道弯曲、狭窄、淤积造成行洪不畅,湖泊淤积
蓄洪能力减弱,暴雨频繁,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明显)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a.快行冷锋天气影响;b.气候干旱,降水少;c.春季大风日数多;d.蒸发强e.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
资源利用不合理。
危害:引发呼吸道疾病、能见度低等
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或虽然在板块内部,但地处板块内部
小板块交界处。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a.震级大,破坏性大;b.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c.浅源地震;
d.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e.诱发了其他灾害滑坡泥石流形成堰塞湖鼠疫传
染性疾病等
滑坡、泥石流(西南、华北、东南)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a.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b.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c.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植被的破坏
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台风(摧毁建筑物、引发洪灾等)
(1)时空分布特点:
①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2)原因: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寒潮(影响农业生产)
(1)时空分布特点:
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2)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赤潮(富营养化)、咸潮(海水倒灌引发)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咸潮成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净流量减少等引发
危害:改变动植物生长环境、引发生态问题
6.部分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a.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b.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d.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沙尘暴: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三)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四)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五)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六)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 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④工程固沙
(七)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 ③保护沿海堡礁
(八)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九)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十)蝗灾:
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十一)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7.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
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火山:
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我国重要的建在项目:长江三峡防洪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在中国地图找到位置)
考查重点:
分析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易发时间、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预防
对所有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共同之处: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2.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RS、GIS等。
3.建立健全各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
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如:洪涝灾害——恢复植被 ;沙尘暴——恢复植被,(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赤潮——控制污染等。
第三篇: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自然社会两大类,岩土阳光水生气。人口工农交通科,环境污染谁之罪。
注解:
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包括岩石、土壤、阳光、水、生物、空气等。社会环境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环境污染的形成,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次生问题人之罪,环境污染生破碎。排放超标索取多,科技助推杀伤力。
注解:
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等。
科技的进步在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二)变暖酸雨臭氧破,危害健康陆淹没。植被破坏生物减,流失荒漠人之过。注解:
全球性环境污染包括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2001年我国降水pH等值线全球变暖的主要危害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酸雨危害植物生长、建筑物,还可能损害人体健康;臭氧层破坏使其对紫外线的吸收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这些环境问题多是因为人类活动产生的。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人赖环境亦改反,二者关系随时迁。尊重自然泛爱众,当代后代皆应兼。
注解: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同时人类还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依赖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善待自然。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既要尊重和善待自然,又要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同时还要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自然属性物能量,可再非可两大项。人口增长供需紧,节流开源双管上。
注解: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按其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由于人口增长,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应该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积极寻找短缺资源的替代品等。
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的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又称不可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如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石油危机阻发展,增效储备不可偏。优化结构直燃少,开采勿忘及时填。注解:
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随着石油资源的逐主竖井通风井渐枯竭,必然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推广节油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资源勘
煤层位置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同时还要做好石油储地下竖井开采煤矿备,确保石油安全。
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例太大,因此我们要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使用,尤其减少煤炭的直燃,同时在煤炭开采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做好开采后的土地恢复工作。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造林防流荒漠化,中国美国是一家。开发保护相协调,土地整理科学抓。
注解:
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美国的“黑风暴”治理,也叫“罗斯福工程”有效治理了南方的大草原沙漠化;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也有效抑制了荒漠化的扩张。植树造林是没有国界的治理荒漠化的生态措施,一定能造福整个人类。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我们还要做到“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的持续供应”。
世界部分国家的植树节中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日本:每年春季开展植树节和绿化周等活动。绿化周包括街道绿化日、宅旁绿化日、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学校绿化日、绿化树木保护日等;朝鲜:每年3月2日为植树节;蒙古: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印度:在每年7月第一周开展全国植树节活动;斯里兰卡:从1977年开始,每年的9月17日为植树节;泰国:每年的国庆节(12月5日)为植树节;菲律宾:每年9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约旦:1月15日是植树节;巴勒斯坦:1月6日是植树节;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土地整理是以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为目的的土地建设和恢复工程。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群加环境生系统,相对稳定做平衡。受到自然人为扰,生态破坏敲警钟。注解:
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不同种群生活在一起,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其要素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做生态平衡。
当健康的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时,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进而造成生态破坏。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匮乏草场退,流失多因水风力。过牧樵垦荒漠化,生物减少人之罪。注解:
在我国,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是主要是人类过度砍伐的结果,草场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的结果,水土流失主要是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受水力、风力等外力作用的结果,荒漠化往往主要是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植保农发相结合,开发基建更严格。生物就迁两保护,但愿物种逐渐多。
注解:
保持水土和控制荒漠化,要采取一切措施扩大和恢复植被,把植被保护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标准。
保护生物多样性多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育基地等。但愿通过人类的努力,使物种减少速度降下来,确保物种的延续和扩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温室奇花异果室景墙迁地保护是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措施,以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大。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污三型生理化,饮水灌溉害处大。清洁生产好预防,治理管理一并下。
注解:
水污染主要有三种类型: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污染水饮用、灌溉会危及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
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水污染主要途径。
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是预防、治理和管理。预防主要是指通过有效控制减少排放。水污染的治理和管理要同时进行,双管齐下。
清洁生产包括改进原料选择及产品设计,用无毒低害的原料和产品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和产品;减少对原料、水及能源的消耗。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燃煤排气遇雨酸,紫外作用光化烟。大气污染人之过,二氧化碳惹祸端。注解:
煤炭燃烧,排除大量有害气体。
其中排除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雨形成酸雨;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作用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大量二氧化碳进入空气,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变暖。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生产消费固体废,毁观污水占土地。卫生填埋隐患少,回收发电第一位。
注解: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各类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往往会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还会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很多,但最好使其“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能回收的回收,能发电的发电,实在没有价值的可以进行卫生填埋。
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工交生活噪声源,影响健康墙不安。禁止鸣响设屏障,器械护耳控时间。
注解:
噪声可以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
噪声的危害很大,不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超过140分贝的噪声甚至可以使墙体震裂、门窗破坏等。
减少噪声,首先要控制声源,禁止鸣响,也可以通过设置隔音屏障阻碍噪声。同时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还要注意佩戴护耳器,减少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等。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五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环境管理政府参,运用手段协调关。资源区域和专业,基本国策三三三。注解:
环境管理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问题实施的管理,即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管理分为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和专业环境管理三大类。环境管理的“三三三”是指:
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项环境保护基本国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管理思想环境保护战略方针(环境政策中第二层次)中国环境管理的产生:20世纪70-80年代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环境政策中最高层次)“三同步”“三统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三项基本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政策中第三层次)“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预防为主是首策,谁污谁治责明确。环保目标政府定,城市整治综合做。
注解:
三大环境管理政策中第一条就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第二条是“谁污染,谁治理”,责任明确;第三条是贯彻“强化环境管理”政策,一方面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另一方面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应当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
其中排除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雨形成酸雨;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作用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大量二氧化碳进入空气,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变暖。
诗化地理
宁晋中学
慢羊羊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三层六项环保法,宪法位居最高塔。地方法规切实际,GB标准强制抓。
注解:
环保法体系的构成分三个层次,从最高层的宪法到第二层次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再到第三层次的国际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地方法规、环境保护单行法律、其他相关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各地方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费规和本地情况制定的综合性或单行环境保护法规。
GB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
第四节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积极履行国际约,节能减排效益多。保护环境我做起,绿色才是好生活。注解:
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所以各国人民都应该履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做到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从根本上缓解和治理环境问题。
绿色代表生命,绿色已经成为无污染、无公害的代名词。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增强绿色意识,营造绿色未来,让绿色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完毕)
我们只有善待资源,善待地球,才能拯救自己。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四篇: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中学地理教学资料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①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②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2)原因: 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2)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 5 沙尘暴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2)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6台风
(1)时空分布特点:
①5-10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 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2)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7寒潮
(1)时空分布特点:
①9月-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3-4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2)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8 水华和赤潮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 1.防灾:
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2.抗灾:
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3.救灾和重建: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三)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四、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水华和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 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 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2.台风:
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4.火山:
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第五篇: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 ○
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总体促进文化繁荣)
特色和吸引力 ○
+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
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 ○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第二章
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2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6.旅游资源的分类 1分类(见下图)○
2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由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
7.旅游资源的特性[4] 1多样性(表现在:a.内容上的多样性 b.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
○2非凡性
○3可创造性 ○4永续性(相对的:只有在适度开发和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现)○8.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1资源价值 a.美学价值(景区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具有美学价值)○
(包括:在山水风景、动植物、变化万千的气象、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中体现的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
b.科学价值(指: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
c.历史文化价值(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的价值)
1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以景观群为宜 ○2考虑景观的地域
d.经济价值(考虑:○
组合状况,以类型丰富、搭配协调为宜)
2地理位置与交通(重要条件之一)○3客源市场(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主要指标:a.(基本指标1)客源地(其形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多是经济发达 的国家和地区)
b.(基本指标2,重要因素)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靠近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高)
c.游客的相关情况
d..游客量的季节变化与停留时间 4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9.我国的旅游资源概况[3] 1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如: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
2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最为重要。○ 3其他:现代工程建筑、小镇风光、地方土特产和工艺品、中医和养生之道、菜肴等。○10.我国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1是促进中国旅游业更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国家:○2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
○3是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4是推进中西部旅游,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的需要。
○1学习了革命历史知识,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对游客:○2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2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
○11.我国的世界遗产概况
1我国于1985年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到2009年6月已经有38个项目被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2我国的世界遗产分布(见下图)○
12.我国的世界遗产价值[4] 1资源价值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2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3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了我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物资源。○4环境效益上:开发旅游的同时,考虑对它们的保护。○
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13.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a.形象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具体表现: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如:山的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大漠烟波之旷;秘洞之奥;丛林荒原之野等)
b.色彩美(特征:丰富且富于变化。如: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天气变化)
c.动态美(特征:动静相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山为水动、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
d.朦胧美(如:烟、雨、云、雾、晨曦、暮霭呈现出的美)
2人工美:a.古典园林美(表现在: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等>组合之美)○
b.古建筑和古遗迹美(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彩装饰等方面)
c.民俗风情美
d.书画艺术美
e.雕塑艺术美
3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营造的情趣意境之美 ○14.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1了解景观信息(在景观观赏前,○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原理,景观的美学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等)
2选择观赏位置(确定好观赏距离、观赏角度和选择是否动态观赏)○3把握观赏时机(如: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4抓住景观特色(在观赏的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应保持一定的节奏)5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其和谐可表现在:a.人文景观布局设计因势、得体,与自然协调,突出自然美。
b.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渲染自然景观。
c.民俗风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6以情观景○(方法:a.综合感受,动用感官 b.发挥想象 c.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d.登山涉水,求质求真)15.园林的构景手法[4] 1主配(即主景和配景)○2层次 ○3框景 ○4借景 ○16.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
1泰山的自然景观美,突出表现为雄伟壮丽的形象美;泰山还蕴含着奇、秀、险、幽、旷等 ○美的形象。
2泰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地质发育历史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泰山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地层 和岩石,其岩层年龄在20亿年左右。3泰山的文物古迹众多,○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帝王的封禅活动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4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7.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概况
1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著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
21990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3黄山由花岗岩构成,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4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18.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大堡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离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绵延20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距今至少有3000万年的历史了。2大堡礁的形成原因:a.大堡礁附近海域水面温度高达21-38℃ ○
b.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都比较小。
c.平均盐度高,达3.5%
d.海水清晰度高
e.水面较平静
由上,海域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3大堡礁的位置和分布(见下图)○4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4景区内的其他特色:a.热带风光的大陆性岛屿 b.土著部落 ○19.云南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南部,与昆明相距290千米。○2元阳梯田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哀牢山区一年四季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附近元江水汽
蒸腾升空,形成了连绵雨水。
人为原因:当地人修建水渠网络,引山泉溪流进田,解决水源问题。
20.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塞纳河概况:由东南向西北穿过巴黎,水位稳定,少洪涝,全年不冻,利于航行。被法国○人称作“母亲河”。
2塞纳河畔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埃菲尔铁塔、戴高乐广场、爱丽舍宫、卢浮宫、巴黎圣○
母院等。
21.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1奇松:黄山松是黄山特有树种,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其生长条件如下:○
a.悬崖绝壁的生存条件(岩石坚硬、土壤贫瘠)
b.黄山松根部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
c.植物向阳的特性
d.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
2怪石的成因: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3云海的成因:a.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 ○
b.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c.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水分蒸发速 度不同。
4温泉的成因:○地表水下渗受热,或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了温泉。
第四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2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1旅游发展的基础方面:a.开发地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
b.开发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
c.交通条件
2旅游具体规划方案:a.客源市场和导向 ○b.基础设施的建设(住宿设施、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其他基础设施)
c.所需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23.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意义
1旅游景区规划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基础 ○2以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食、宿、行、游、购、娱的需要为导向 ○3以旅游审美原理为指导 ○4对提升旅游景区的品位,扩大旅游景区的规模,提高旅游景区的效益,意义十分重大 ○24.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流程
1对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大量的有关资料 ○2还要对旅游景区开发的外部条件加以调查和评估分析 ○3要对旅游景区的发展进行总体定位 ○4根据总体定位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 ○5对景点的规划设计最为重要○(根据景点区位、开发性质和规模,规划设计旅游交通和各项服务设施)
25.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不和谐音及其启示[4] 1品牌之争
○2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低水平开发屡见不鲜
○4不顾市场需求,不和谐音:○盲目开发
启示:旅游景区不做规划,只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环境的破坏、旅游景区的低效益 26.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a.污染
○
b.对生物的危害(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断生物的迁徙路线、甚至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的灭绝)
c.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如: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等)
d.对视觉效果的破坏 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a.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 ○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景观破
坏、建筑物过于密集、交通拥挤等)
27.旅游环境容量(或称旅游承载能力,简称旅游容量)
1定义: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2旅游开发地域及级别排列: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地 ○3意义:○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测算,是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
保证。4表示:游客流量 ○5分类:a.旅游极限容量(达到旅游极限容量称为饱和)○
b.旅游合理容量(或称: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指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
28.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9] 6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
1政府:a.建设排污处理设施
b.倡导绿色旅游
c.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 ○2旅游研究和教育专家:a.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
b.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3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a.评定旅游环境容量
b.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 ○4立法机关:a.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和法规
b.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 ○29.“绿色”的旅游六要素
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商品、娱乐都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实现物质和能 量的可循环利用。
第五章
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30.设计旅游活动的步骤[4] 1了解旅游者的主观愿望和能力 a.考虑主观因素[个人的兴趣(即旅游动机)和爱好(即旅○
游偏好)的不同。其中,旅游动机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要求,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
在原因或动力]
b.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的限制
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 ○条件,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4保证旅游安全 a.考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b.考虑旅游硬件设施情况(如:交通等)
c.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31.旅游者的行为对旅游区的影响[5] 1合理行为:a.对于保护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b.为旅游区的文化建设作贡献。
2大量游客的到来带来的环境问题:a.环境破坏 ○
b.环境污染
c.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冲击
32.生态旅游[5] 1定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2特点: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3对象:自然景观;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4要求:○旅游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提倡每个人都应为可持续发展尽其所能 5评价:○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