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教研组教学总结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地方课程的开设取得实效。由语文教师具体组织,背诵内容是课题组在提前准备好的“一周一诗一语一言一经”内容(即一首古诗、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句三字经),语文教师将其书写在前黑板的专栏中,供学生们一周背诵用。
每周的背诵实施签名制,学生背诵完后由教师或班组长挑背,然后在表上签名。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背诵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全部背诵,个别学困生可以只背一首诗或一个成语,不是硬性的规定。
课前五分钟复习。
语、音、美、思等这几个学科,在上课之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古诗诵读、接龙比赛等,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听记中进行记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或某一个细小的环节之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由此,教师引入了课文的学习之中。既激发了学生背诗的热情,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品德教育。
⑴把主动权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朗读。
⑵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⑶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质疑、释疑,教师要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才精当讲解。
⑷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词、句,还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
⑸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释。
⑹有些文言文蕴含深刻的寓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除了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练习之外,学校还注重了科学性与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时令、节日等选择主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随季节的转换我们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搜集时令诗,比如春天来了,语文教师就组织同学们收集背诵描写春天景物的古诗,一首首《春早》、《江南春》、《春晓》、《春夜喜雨》等跃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学生根据古诗对诗中景物的描述,更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捷径之一。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丰富,效果更显著。
通过实践活动,让国学启蒙延伸到家庭、社会,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时时熏陶,刻刻学习。
第二篇:国学教研组工作总结[推荐]
国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2-2013第二学期
2013.6.学校作为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载体,在引导和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本学期开展了全校性的国学手抄报评比、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国学经典就是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做人明理之本。
学校自开展了各种国学活动以来,师生风貌发生可很大的变化,语文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习着,实践着,收获着,快乐着,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各项国学活动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诵读活动实现了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的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教然后知不足,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
一、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每一个国学教师对于国学教育的接触时间不是很长,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二、关注国学教育的方法。既然国学经典诵读已经作为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那么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就应该伴随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加强国学经典诵读的指导,方法的提炼,经验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活动。
三、国学经典的学习还得不到部分学生尤其是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学生虽然学习了经典中的道理,但生活中的某些行为还是没有改变,没有做到言行一致。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中还要更加努力,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这项活动。向着“传播国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努力奋进。
一学期的时间匆匆而过,我们在岁月回望中积淀着、丰富着、成长着。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国学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中学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路行来,其中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我们甘愿为之匍匐,不为别的,只为晨光熹微时那傲人的绿意,微风轻抚时那缕缕的馨香。
第三篇:国学教学总结
国学教学总结
乌市第83小海红
本学期我执教于五(1)班的国学。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无数国学经典被人们传承咏唱,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庇友善,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基于此理念和目的,教育部门也要求老师认真进行国学经典的教学,本学期,我重点完成了以下工作: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在自己弄懂的基础上再向学生传授。
2、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老师给予适当适时的点拔。
3、制定了“经典要义”背诵表,检查、记录每一个学生经典要义的背诵情况,要求人人过关,课堂上不能过关的课后补救。
4、学校为全校学生举办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背诵,我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结合一学期的《国学》讲授,以下是我个人的《国学》教学工作总结: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在自己弄懂的基础上再向学生传授。
2、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老师给予适当适时的点拔。
3、制定了“经典要义”背诵表,检查、记录每一个学生经典要义的背诵情况,要求人人过关,课堂上不能过关的课后补救。
4、组织学生办国学经典小报,对于优秀小报,班上和学校都进行了评奖,为学生赢得了自信。
5、分小组检查了“经典诵读”的朗读情况,整体效果较好。
总之,学生在学习了经典的同时,又受到了品德的熏陶,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1
第四篇:国学教学总结
国学教学总结
四(2)班
谢小英
本学期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们四年级国学课学习的内容是《声律启蒙》,诵读古诗词,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为了今后更好的进行国学诵读教学,促进师生共同的成长。下面就把自己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做好诵读计划,精心备课。课前我认真备课,不仅要了解诗句的出处及时代背景,还要了解作者出生年代和作品的表达风格,并对作者的系列组诗进行整理以便推荐给学生积累摘录。
二、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诵读课,在课上营造轻松地学习氛围,以学生诵读为主,以老师的讲解为辅,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自读、齐读、领读、自由对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通过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自悟和同学间的交流互动中品味诗文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仅凭课上的40分钟部分学生是背诵不下来的,为了减轻学生的诵读负担,所以每天的晨读都会利用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带领同学背诵所学诗词,也培养了学生良好诵读习惯。
三、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诵读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中获得益处,在班级中不仅引导学生学会摘录经典诗句,还开展了古诗词赏析、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不仅激发了学习诵读诗词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国学诵读课程以一门新课程,对于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不仅使学生在背诵大量的古诗文中实现“量”的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并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第五篇:国学教学总结
2017年上期椒山小学六年级下册
国学经典教学工作总结
一个学期的国学课即将结束,一路走来,我和学生们一起欣赏经典诗文的无穷魅力,共同感受诵读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本册教材节选自《中华经典诵读》,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集录了诗、词、文言文等。在经典诗文的润泽中我们感受着成长的快乐;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面也收获颇多。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排在第一位,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其次,进入六年级,随着国学经典学习的深入,古文的内容难度也逐渐增加,想要学生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内容,难免过于急于求成,我想还是采取“不求甚解”化吧。因为我深信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最后我想说的是:诵读形式应该多样化。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还记得,开学初,有的同学便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学期我们背哪些诗啊?什么时候学啊?”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感到异常欣慰。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语言不断得到积累。我觉得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 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到目前为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的经典诗词已不少。经典诵读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诵读丰富了语言积累,增强了语感,获得了审美体验。同时,说写能力也不断得到了提高。多样的诵读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自从国学经典教材走进校园的课堂以来,我与孩子们一起行走在这开满鲜花的诵读之路上,体验着诵读的快乐,欣赏着经典的魅力。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思维开阔了,兴趣广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时间飞逝,期间不乏有许多困惑,有几许收获。时间在变,但我们的信念不变,我们的行动不变,期待收获更多。
总结人:黄琼
2017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