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语文组课堂教学评价总结

时间:2019-05-12 00:4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10语文组课堂教学评价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10语文组课堂教学评价总结》。

第一篇:2013.10语文组课堂教学评价总结

语文组课堂教学评价总结

(葛玉贵)

我们组于2013年9月23日—10月12日,听评了语文组的全员赛课活动,本次听评课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但是旨在检验“345”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为今后指导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现总结如下:

一、优点:

1、老师讲课富有活力,充满激情,并且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那么在朗读课文时,老师有感情的去读,这些不仅起到了范读课文的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王国荣、张楠、张霞等老师。

2、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以往我们的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中心,课上老师在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就像呆头鹅一样坐着听,没有自己的思维,学生总是被牵着走,完全没有主动权。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的开拓,也影响了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的确,给与学生思维的空间,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也锻炼了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栾心法、张霞、刘敏、栗华、高玉芹等老师做得尤为突出。

3、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

以往的课堂老师们的评价很少,而且语言单一,往往吸引不住学生,特别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评价就更少了。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消弱,从而不利于教学的实施。如果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评价,从而会使整个教学起到一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学校的王晓梅老师、董晓英在讲课时,就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说:“你回答的真棒”、“你真聪明”、“下次再努力”等一些激励的话语。这些教学语言的使用都有助于教学的实施,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老师上课也会很轻松。

4、在上课时,老师们主要抓课文重点词、重点句子来学习。并且让学生充分的去读、带有感情的朗读。而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以及评析字词的方法。之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便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体会这些字、词、句在课文当中的作用,并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做得比较好的有李霞、王玉欣、营清华等老师。

5、能充分而灵活地利用电子书包,辅助教学的是李霞、周爱玲、王凤娟等老师。

6、李霞、高玉芹、张霞、董晓英、刘敏等老师利用课前时间落实日常积累,让学生背诵古诗词等。

二、存在的问题

1、挖掘教材不深,缺乏对知识的拓展;板块设计脱节,上下环节过渡生硬;不能结合学生学情进行有效的备课。

2、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还存在着过分强调教法,忽视对知识的解读,不重视班班通及电子书包的作用,不重视范读,忽视板书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3、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教学法现象,表面上生动活泼,实质上却没有体现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今后建议

1、注重对课题的导入,让课题导入作为学生学习探究新知识的兴趣点,动力起点。

2、进行合理化的教学设计,一堂课分成几个环节(板块),每个环节干什么,环节间怎样过渡,怎样设计练习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是一节有准备的课堂教学。

3、重视电子书包的使用;加强写字教学。

4、注重当堂检测。也可用小黑板的形式进行。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下去。今后我们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并将其内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要从基本功抓起,重点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底蕴,炼就过硬的本领。不做表面文章,不能流于形式。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研讨,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学习资料 第六辑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评什么

倪文锦

倪文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我国语文教育方向首位博导(即王荣生教授的导师),中国高教学会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全国“正道语文”活动学术顾问。

就像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假语文”一样,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存在“假评价”的现象。所谓假评价,有两类典型的表征。一类是“虚”——评价浮夸,言过其实。评价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水分很多,空话连篇,报喜不报忧,而且故意拔高,夸大其词。另一类是“伪”——伪评价就是假评价。这类评价往往千篇一律,以不变应万变,缺乏针对性,可以“适用”于对任何一堂语文课的评价。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脱离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脱离语文课堂实践,脱离教学文本,不接课堂教学的地气,与实事求是的原则背道而驰。这两类评价的语言,相信多数教师都已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加赘述。“假评价”与“假语文”是评与被评的关系,看似不属同一系统,实际上两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一方面,“假语文”是“假评价”的基础,是“假语文”的繁衍不断催生了“假评价”;另一方面,“假评价”是“假语文”的推手,“假语文”的蔓延也离不开“假评价”的推波助澜,它们对语文教学绝对不是正能量。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究竟评什么?对语文教师上课的基本评价而言,我们要从语文课堂教学的事实出发,着重考察教师施教的三个方面: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

一、教了什么

教了什么——即通过观察教师在语文课上的所作所为,探讨其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里的教学内容不等于课文内容,而是指教师所教的东西)。透过这些东西,考察教师施教的内容是否立足语言,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即所谓“吃透”学生和教材),所教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指向,并帮助学生为实现该目标服务;拓展的内容能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等。

上语文课,教师在教什么,学生在学什么?通常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教(学)教材,教(学)课文,教(学)知识等。从现象上看,这样的回答并不错,上语文课当然离不开这些,但大家知道,教材也好,课文也好,都只是教学的凭借,它们无非是教学的例子。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虽然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本,但例子是可以变换的,因此语文课似乎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而在教学这些可变的课文内容背后,不同文本的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情、达意、载道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因此,从根本上说,语文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从中获得认识的提高、思想的熏陶和情意的感染,同时学以致用,通过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不断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因此,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什么”?答案十分简明:凭借言语作品学习语言。“语言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评价教师“教了什么”的主要标准,语文课的其他功能都应该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发挥。这也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的初衷: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课就是关于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教与学。

语文课既然是语言教学,那么文本解读,即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把握就是关键。王富仁老师有一个观点:阅读教学要坚持文本作者、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性”的统一。所谓文本作者创作的主体性,是指文本作者有自主表达自己思想、观点、态度和感情的权利,作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这就规定了读者的主体性是有限度的,发挥的空间并不是无限的。正确的文本解读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不能脱离文本本身而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以及自己希望学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反观当下,有些语文课却“跑偏”了。例如,巴金《灯》的结尾是:“想着,想着,我不觉朝着山的那一边笑了。”有的教师教学时望文生义,把“山的那一边”演绎成“解放区”和“延安”,这就是不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因为这种解释在文本中并没有根据,作者在其他场合也没有做过类似的说明。有的教师教《背影》,认为《背影》的主旨反映的不是一个亲情故事,而是表达“生命脆弱,生命短暂”的人生哲学,这显然也不符合作者的原意。因为朱自清先生说得很清楚:“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问》)

当然,这里的文本解读对语文教师而言,实际上指的是文本的教学解读。什么是“教学解读”?钱梦龙老师说得很明白:目中有对象——学生;教师是文本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中介人”,教师的职责是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力求准确地介绍给学生„„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教学解读首先应过关。

教师对文本的教学解读不当,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学目标的正与偏、虚与实、高与低,都与教师的教学解读有关。例如,《咕咚》是小学一年级的阅读课文,“咕咚”只是木瓜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但为什么会引发森林里的动物大逃亡呢?弄清其中的原因理应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有的教师却将目标确定为理解并扩展“拟声词”。教师讲完文题之后,一下子补充了八个与课文无关的拟声词,理由为“咕咚”是拟声词,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是以字词为主。这就“偏”了。《纪昌学射》也是小学课文,大多数教师把“认识纪昌学射成功的秘诀”确定为该文的教学目标,并把“秘诀”归结为两条:一是名师指点,二是勤学苦练。其实,这一目标的内涵已被这些教师明显缩小了,因为文本中有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学得差不多了”等表现自满思想的语言,教师完全忽略了;而不断克服自满、战胜自我,恰恰是纪昌学射成功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教学《祝福》,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直接定位于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是直接从主题出发,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把握,目标显然“虚”了;有的教师则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探究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于是用一个问题总领教学: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样的目标就非常“实”——不仅符合故事发展的实际(《祝福》讲述的就是关于祥林嫂的故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从具体到抽象),也能为教学提供切实的抓手(教学可避免凌空蹈虚)。

扩展阅读是当下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扩展阅读也是教师“教了什么”的有机组成部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解读不到位,扩展阅读走样、跑偏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许多扩展阅读已蜕变为学生在教师带领之下低层次的大批判。他们批判《坐井观天》中的青蛙多么愚蠢;批判武松打虎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批判《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批判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是破坏绿化;批判愚公移山是愚不可及,破坏环境,破坏生态;也有教学《行道树》,师生共同批判农民工就像行道树,他们本该在广阔天地,从农村来到城市是为了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是一种“悲哀”„„这种脱离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的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这种离开文本本身许可范围进行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使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倾听者”的地位,而是“评判者”的位置。阅读教学中这种脱离“语言教学”的大批判,已如此走火入魔,可许多教师还以为这是“创造性阅读”,是“教学创新”。

由此不难看出,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要上好语文课,语言教学是基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进“语言”,切忌脱离文本进行灌输,架空文本大肆宣讲。

二、怎么教的

怎么教的——主要看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重视语言运用,通过开展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其教学方法是否多元,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基本训练是否合宜,能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自主学习;能否体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熏陶等是否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

语言有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我们平日说的话、写的文章,就包含话语形式(怎么说、怎么写)和话语内容(说什么、写什么)两个方面。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所以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就是话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没有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形式之前,其内容就不可能获得真正透彻的理解。正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所以好的语文课,教师必然会抓语言因素,并从语言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这也为我们古人的经验早已证明了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语)对于阅读教学而言,一个人如果不能“披文”,即不能掌握语言形式,那就不可能真正“入情”,即理解其作为内核的思想情感。当然,这里的语言形式并非仅指语法修辞之类,它同时包括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语境意义等。

例如,有的教师教《司马光砸缸》,大夸特夸司马光机智勇敢,但就是不抓司马光是怎样砸缸的(老师认为,这几个字学生都懂,也能识会写,不用教)。实际上司马光的勇敢精神正是体现在文本中的“使劲砸”上。司马光为什么要“使劲砸”?一是势单:别的孩子吓蒙了,哭的哭,找大人的找人,只有他一个人砸。二是力薄:一个小孩,个子还不及大水缸高,不使劲砸怎么砸得破?三是时间紧迫:如不立即砸破缸,及时放掉里面的水,砸缸的点子再好,落水的孩子还是会被淹死。不抓住关键词语“使劲砸”进行重锤敲击,进行语言品味,司马光的勇敢精神何以显示?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必须落实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之中。

再如,有的教师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认为这是歌颂母爱的文章,应该对学生进行母爱的教育,所以把教学目标放在宣讲母爱的伟大上,并且通过网络搜索了国际上许多名人关于母爱伟大的名言,配上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录音。在这位老师看来,母爱的伟大是讲出来的,学生无须探究文本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加以表达。这就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了。

其实,这位老师对课文并没有完全读懂,文本当然有写母爱,但不全是。首先,她没有读懂文题。秋天的怀念,这是谁的怀念?是儿女的怀念,是史铁生与妹妹对母亲的怀念。因此文本抒写的是母子情,这是双向的感情,而非单一的母爱。其次,为什么怀念是秋天的,而不是冬天的或其他季节的?因为文本所写的故事都发生在秋天,母亲也是在秋天去世的。最后,儿子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的?从“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到“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再到“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这逐层深入的三个“没想到”,表达了儿子内心无限的追悔、愧疚之意和无比的悲痛之情,而且,作者的这种感情也经历了从开始的“没想到”到后来才“想到”,对母亲的话从“不懂”到“懂”的过程。这种情感的转变、发展过程,正是源于母亲心中只有儿女,而唯独没有自己的那种朴素、无私、执着、体贴入微的母爱。这样的母爱在文本中是具体的,体现于诸多细节之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活动,一起去发现,去思考,去体验,去品味:当脾气暴怒无常的儿子砸、摔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面对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的自暴自弃的儿子,母亲扑过来抓住儿子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当儿子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还有儿子答应赏菊后母亲喜出望外的神情,言语中不说关于“跑”和“踩”一类敏感的字眼儿,以及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些语言因素引导学生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母爱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真正融进孩子的心灵,学生才能理解什么叫母爱,懂得什么是母爱。原来母爱就是那些看似不经意,不起眼,十分琐碎、细小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对生活重担的担当和对生活信心的坚守;就是对儿女无微不至的体贴和朴实无华的关爱;就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和不言放弃的执着;就是心中只有儿女,唯独没有自己„„如果由此拓展开去,让学生写一写“寻找生活中的母爱”,我们相信,学生所接受的“母爱”教育一定会更具体,更深刻;而灌输名人名言的结果,学生只能获得抽象的教条。

以上案例充分说明,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它们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知识性总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也决定了好的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熏陶等必须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并通过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来完成。这是语文课区别于政治、历史等其他人文学科的最大特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正是语文教育最理想的境界。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语言是需要训练的,语文能力是“练”出来的,这是常识。语言训练的重要,不仅因为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训练,更在于人的思维主要是依靠语言进行的,因此语言训练也即思维训练。这里的训练,就是语文课上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现在有些人把训练与感悟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阅读同样的语言材料,有的人能够感悟,有的人却不能感悟,或只能部分感悟,这与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关。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凭空去感悟,拍拍脑袋就会感悟;恰恰相反,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仍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只要把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置于中心的地位,语文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本分。

三、教得怎样

教得怎样——这是从教学结果的层面,主要通过考察学生的表现,分析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什么要通过学生的表现评价教师呢?因为学生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对象,更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一常识告诉我们,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语文教学的全部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要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和发展学生。评课也不例外,要以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评价基准。换句话说,语文课能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都能获得发展,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有效的,否则便是低效或无效的。

语文学习是学生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承认他们是“活”的思想者而非“死”的模仿者。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应该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或配合者。比如阅读教学,无论是教学文本还是教师的讲解,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和探索,文本的文字就仍然是一堆死的文字,教师的教学语言仍都是外在于学生心灵的话语系统,它们都不会转化为学生的语言,也就不可能丰富他们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好的语文课,教师必然会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并调动他们的参与精神,使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感到自己是自主的、积极的;而教师为教而教的语文课就不是好课。

“学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按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特点设计、组织教学内容。这实际上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科学化要求。众所周知,教育的科学性不光指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包括按照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和心理规律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教学内容的组织更多地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的原理,按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因此,追求科学化是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一切教育的必然要求,否则现代教育的合理性就失去依据。

当然,语文教学评价还经常涉及一个教学创新的问题。其实,创新必须以有效为前提,好的语文课拒绝缺乏教学有效性的任何“创新”。这诚如钱梦龙老师在《创新与守正——语文课堂教学例谈》学术讲座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堂必须创新,创新的语文课堂才有生命活力;但语文课堂的创新必须受课程性质、特点的制约,而不是凡是‘新的’必然都是‘好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认真处理好‘创新’和‘守正’的关系,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时守正。”

总之,从质性评价的视角看,“教了什么”重在考察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立足语言教学,引领学生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语言;“怎样教的”是看教师能否指导学生开展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活动,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带动知识教学、文学教学和思想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得怎样”是对教学有效性的检验,通过考察学生在语言积累、理解、鉴赏和运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

(摘自《语文建设》微信公众号)

什么样的语文是假语文?

苏州中学

黄厚江

注:

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是一个在“语文教学实践理论化”方面做得很好的一线名师。5月天津会议,他上课,我讲座、评课。在课后说课中,黄老师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说了一句令我十分赞同的话:有些人的语文课“装神弄鬼”。我读过黄老师的不少文章,研究过他的不少教学实录,他的实践确实体现了他的“本色”主张,不搞装神弄鬼。我打心底里欣赏……本色语文就是正道语文。

于是,我邀请黄老师在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正道语文”高端论坛上执教示范课,黄老师欣然同意。考虑到他很忙,我并没有指定篇目;今日中午,黄老师告诉我,他将执教朱自清散文《背影》。

今晚,看到黄老师的文章《什么样的语文是假语文》,甚是高兴。故转此学习。

九天后,10月19日,重庆永川,黄老师将会给我们呈现一堂什么样的《背影》课?

期待!

什么样的语文是假语文?我曾经用过一个概念,很典型的就是“装神弄鬼”的语文。很多老师只要上公开课,就把自己打扮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平时上课活脱脱的魔鬼一个,这就是装神弄鬼。这个问题我在有关文章中说过,用了一个词叫“异化”。什么叫异化?就是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异化”这个词是马克思提出来的,马克思说的是人的异化,语文的异化比人的异化更快。我们有很多进步和可喜的现象,但是在一些伪专家的推波助澜之下,在一些外行领导的强力限制下,语文教学异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语文课被架空了。在这种架空的语文课上,老师就喜欢跟同学们讲人生道理,讲生命多宝贵,要么就是环境的保护,我把这称之为“交代后事”。很多老师讲课都是这样几句话:同学们,人生多宝贵;孩子们友谊多重要。要么是所谓文化,要么是所谓对话,要么是人生道理,要么是空洞分析。语文课如果开始说教了,就不是语文课了。我们现在这种空洞、虚假的人生说教太多,把语文课拔高了。

第二种,更普遍的是,语文课形式化。大家的感受肯定跟我一样,甚至比我还深。语文老师备课不好好读书,不好好读文本,挖空心思做课件。到网上拷贝下来各种课件,东拼西凑最后做成一个自以为天下第一的课件,充满信心地上课了。自己都没有读懂,这个课怎么上得好呢?

这里有两个最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朗读,尤其是上公开课,只要读课文就是听音乐,配乐朗读,你们现在还听得到朗读吗?听不到,还说得头头是道,说这是营造情景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学生进了考场难道说,老师我要做阅读题了,我要走进文本了,请您放音乐?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上课自己不读课文,为什么不读呢?他说还是人家录音读得好,我自己读得不好。我说自己为什么读得不好呢?他说普通话不好。普通话才有多少年的历史?普通话才有100年的历史,100年之前我们的老祖宗读书吗?孔子说的是普通话吗?鲁迅的老师都是说普通话吗?普通话跟课文朗读没有多大的关系,老师不读书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小学老师普通话准一点对孩子有影响,到了初中生普通话好就好,不好也好不了了。我们一定要区别语文课堂的朗读和艺术形式的朗读。很多人把艺术形式的朗读跟课文的朗读混为一谈,所以就变成形式主义了。语文的朗读是为了文本的理解,艺术形式的朗读是为了感染。

除了朗读形式化,另一个问题就是小组讨论形式化。现在老师上课动不动就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有三个大的要素:一是选择适当的内容。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小组讨论的。这个问题要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复杂性。二是小组讨论的过程组织。平时观察就会发现,小组讨论总是只有一两个人说话,其他人都不说话,那要这个讨论干什么呢?三是小组讨论以后和不讨论的教学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小组讨论以后结果还是赵、钱、孙、李一个一个说,那就不要讨论了。课堂是需要沉静的,而我们的老师就怕课堂不热闹,怎么热闹怎么玩儿。

第三种,语文课不教语文。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上语文课是不教语文的,我倡导所谓本色语文,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个比喻来说,就是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不要跑到人家的地里种庄稼。最普遍的做法是课文写什么他就教什么,比如说有一篇课文,介绍基因的,我们的老师上一节课什么叫基因,基因有哪几个类型?下课之前还要做一个练习“PPT”,让同学们抢答。大家想想这节课是什么课?生物课。生物老师很开心,你帮人家上了一节课。

最理想的语文课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

(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白沟新城第一中学 姚永成

课堂评价是课程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指导和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精到的评课应该让执教者从“浮云遮望眼”的困境中走出,有一种“顿开茅塞”“豁然开朗”之感。

评课时,应在“一基点”上站稳脚,在“四原则”上把握方向,从“五要素”中掌握方法,用“一真实”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一、在“一基点”上站稳脚

“一基点”即《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是执教者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而且是评课者评价一堂语文课的标准。评课者需对此胸有成竹,方能结出智慧之果。

二、在“四原则”上把握评课的方向

(1)科学性原则。教学是一门科学,它有内在规律。评课者应帮助执教者认识并掌握教学规律。灵活运用教学理论,合理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要求和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工作。

(2)启发性原则。评课者要采用好的方式,启发执教者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通过评课,使执教者开启思路,悟出教学的真谛。

(3)民主性原则。评课就其本质而言,是评课者和执教者共同探讨教学规律的过程。在评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执教者,认真倾听执教者对上课的设想。不要以专家、权威自居,应平等地和执教者切磋琢磨,共同研究。

(4)因材施教原则。这是教学上很重要的一条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教学。这一原则在评课中同样适用。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评课者要针对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千篇一律,千人一法,难以奏效。

三、从“五要素”中掌握评课的内容、方法

第一要素——“看主体”,即看学生是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的主人,看课堂里的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是否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对现成的问题是否有选择地接受,并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有的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有的需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有的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就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充分地合作交流、相互质疑、辩论补充,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参与,并在亲自参与中获得提高。学生全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大家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要素——“看主导”,即看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能否摆正自己的位置。围绕着教师行为应当思考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选择是否真正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是否梳理清楚,抓住关键,处理得当;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恰当、有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是否自如、熟练,能否恰当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否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否引导、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教师能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活动之中,教师能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课堂中关注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不同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我们看一堂课最关键的也是要看这一堂课学生得到了什么,学生发展了什么,语言上的、情感上的,不必要去进行测试,我们听课教师只要稍加留意,很容易就会察觉到。一堂课,学生有所得,是我们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三要素——“看成效”,即看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能否做到和谐统一。教师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有效地经历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和教学效果好坏,要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否已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是否都有进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语文课堂信息量是否适度,学生负担是否合理。

第四要素——“看容量”,即看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开放性。小小语文课堂是否体现课堂内外、学科之间、学校内外的融合和沟通。

第五要素——“看个性”,即看课堂教学是否具有特色。看语文教师是否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自身特点组织教学,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四、用“一真实”引导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绚烂”,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越来越像“表演课”,“本色”教学越来越失位,几乎无人问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曾强调:“不论是怎样的课型都应该完成语文课应该有的实实在在内容,如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等。”因此,回归“本色”教学应从我们身边的每一节课做起,重视语文基础教学,锤炼自己的基本功。课堂是自然的流露,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只有与学生真心交流,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与老师真正的交流场所,老师才能真正地融入学生。哪怕你的教案不是那么精彩,哪怕你偏离了教案,但只要你与学生真心交流,我想这样的课堂就会让人感觉舒服,就会受学生欢迎,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真正学会学习。只有真实的才是最美的,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总之,评课活动应成为领导和教师真诚对话、心灵交流的平台,教学研讨、科学研究的园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课活动的导向作用、教研作用和激励作用,不断开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天地。

第四篇:语文组读书计划10

XX中心小学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组读书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XX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为指导,以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中心,在我校语文教师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我校语文教师专业内涵发展。语文教师不仅要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还要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二、工作重点

1、本学期在全体语文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竞赛,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至少自购或借阅一本教育教学专著认真阅读。

2、各语文教师在读书过程中完成不少于8000字的读书笔记,学期末进行读书笔记展评。

3、每月组织1~2次读书交流会,在会中各教师要畅谈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力求有所收获。

4、各语文教师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读书心得,学期末上交学校参评。

5、本次读书活动中表现优秀者推荐参加市、区相关活动。

三、活动安排

三月份:

1、读书活动启动工作;

2、教师自读;

3、读书心得交流会。

四月份:

1、教师自读;

2、读书心得交流会。

五月份:

1、教师自读;

2、读书心得交流会。

六月份:

1、教师自读;

2、读书心得交流会;

3、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展评。XX中心小学语文组20XX年X月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不仅关注人类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而且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奠基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要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

(二)科学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各项评价内容要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界定力求科学、准确。

(三)实用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应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避免评价的繁琐化。

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思想

贯彻以学为主的思想,视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出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由教师制定,也可由师生合作制定。

2.目标要明确、恰当、具体,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考虑。

3.目标可以通过导入新课或课堂小结等途径加以说明,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紧扣目标进行教学。

(三)教学内容

1.根据语文教育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并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的教育性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重点、难点明确。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注意整合。另外,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

1.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时间性和综合性。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有效组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教法灵活得当,讲求教学艺术。教学环节合理,课堂结构完整,时间安排适当。

4.提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正确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教学素质

1.教态自然和蔼。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亲切,教学行为规范,热爱学生,作风民主,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

2.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有节奏感,有激情,富有启发性。普通话标准、流畅。

3.板书规范,字体美观,纲目清楚,设计合理。4.具备较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宽广的学科视野,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六)教学效果

1.学生的活动状态。学生活动多,学习效率高,学习质量好。

2.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能调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主动参与教学,参与范围广、过程、程度深。

3.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思维空间大,思考时间充分,思维状态活跃,效果良好。

4.目标达成状态。通过课堂教学,使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不同学生身上都有较高的达成度。既有近效,也有远效。

2008.04 2

下载2013.10语文组课堂教学评价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10语文组课堂教学评价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即墨市第三实验小学 万金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即墨市第三实验小学 万金丽 《语文课程标准》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

    物理组10月考总结

    物理组月考小结 月考情况: 本次月考考查了开学一个月时间所讲的内容,试卷基础部分包含了恒定电流几乎所有题型,能力要求拓展到位,力争做到学科内综合。 月考试卷难度系数为: 工作......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活动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活动总结 城关逸夫小学 章翠琴 自上学期末开始,我镇就开始酝酿开展打造高效课堂活动,我们中心小学承担了“实践六个有效,打造高效课堂”课题研究中......

    语文组总结(合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研组本学期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

    语文组各类总结

    第 二 课 堂 总 结 高三语文组 为了促进学生对第一课堂的学习,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根据学校“活动育人”的方针,我们教研室本着“以教学带活动,用活动促教学”的想法,在本学期卓......

    语文组总结

    语数组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丰中心校 时光过得很快,转眼间,本学期又接近了尾声。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全体语数组教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己任,努力提升自身的理......

    语文组总结

    语文组实施“三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阶段性总结为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并务实推进“三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

    课堂教学评价月总结

    课堂教学评价月活动总结 双明中心小学 按照县教研室的要求,我校于二00六年三月至五月,在全镇小学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课堂教学评价月活动”。 一、明确了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