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哪些变化?
答: 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给初中学生带来了这些的变化:初中阶段的孩子自主性比较强,综合实践刚好又符合了这些孩子的特点,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也就促使了学生主动去学习。再者说,综合实践这门课要求学生要有综合性的素质,可以促使学生去参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把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都整合在这里,对自身也是一个提高。这门课的实践性较强,在实践中这些学生要彼此交融,形成各种复杂关系的整体,学生通过对这些复杂关系的处理,实现自身发展,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增强了解决事情的能力。还有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管理是开放的,让学生更能进行自我的管理,团队的合作。
第二篇:结合教学经验,阐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结合教学经验,阐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给学
生带来的变化
一、知识运用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看,一是同学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是综合性的,由此引发的“活动主题”是综合的,不可能是只涉及某一学科领域。二是同学们运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去观察社会实体是学生自己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只用某一学科知识去看世界。三是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学生已知知识的大杂烩,而是通过对所有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不断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与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运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如进行《水的研究》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不仅要了解水在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还要知道地球上水资源情况、如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目前水资源状况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这样知识大综合的情景下,逐步学会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充满趣味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名称很长,叫起来不方便,但我们不能随意简化成“综合课”“活动课”“实践课”等等,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拆开、简化均不合理。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这里的“活动”就是实践,“实践”是核心,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的操作,各个环节联在一起便是过程。可以说“实践就是过程的实施”,就是学生自己亲身去做、亲身去听、亲身去观察、亲身去分析、亲身去处理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人、事、物等很多新问题。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在充满趣味的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领略大自然、去了解社区、去关注社会、去认识生活。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就没有认识。不吃梨,不知梨的滋味,不生病,不知健康的重要。
如进行《今天我当家》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生活,得到许多不同的情感体验。有些同学说:当家可真累!家务很多不会做,菜也不会买,想想爸爸妈妈平时既要工作又要照顾我们,还要做家务,可真不容易啊!有些说:当家真好,我可以照看家了,感觉自己好象长大了,爸爸妈妈还夸我呢,今后我要继续努力。周凤同学说:原来自己试过才知道,买菜也有好多学问哩。不仅要选择新鲜的,注意营养搭配,还要学会讨价还价呢,我觉得我喜欢上买菜了。陈平说:我向妈妈学了烧菜,学会了三种菜的烧法,真高兴。
三、学习体验开放性
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也具有多元性。
如街道新开了一个现代化的市场,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我就引到《市场与商场的比较》这个话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走访比较一下市场和商场的不同。学生通过近两个星期的调查,得出了结果。有的从市场和商场的购物环境出发比较;有的对货品的质量与价格进行了调查;有的从人们的需求角度考虑,对两者的物品进行比较„有的同学是一个人调查的;有的跟父母一起研究;有的几个同学一起合作进行。
此次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市场和商场何者优胜,也不在于谁的调查结果最好,而是在实践比较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优点和缺陷,让学生这个开放的活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
四、重点关注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体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实践、体验、反思生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如果说在学科课程中某些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通过“告诉”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是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不断自主“生成”的。重视实际的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特价值所在。
如三年级《零花钱》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孩子们收集资料及调查、采访,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还在活动中亲身参与,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交流探讨乱花钱的危害时,同学们说:
连成龙:乱花钱会使生活困难的家庭更困难。比如一个同学爱乱花钱,他就会经常向爸爸妈妈要零花钱,这样就会加重家庭的负担。很多同学用零花钱买零食吃。很多食杂店的零食都不干净,都是"三无"产品,吃了会拉肚子,危害我们的健康。
揭谦凤:有些同学有了钱,就上网吧、打电子游戏,这样不仅花钱,而且还影响了学习;有的同学有很多零花钱,就会使零花钱少的同学感到很没面子。这样就会在学校里形成互相攀比的风气。这就很不好。
王慧珍:有的同学零花钱用完了,就会想方设法去向家长要钱,甚至欺骗家长,这样就会养成说谎的习惯。长大了怎么办呢? 黄涛:乱花钱会使同学们认为有了钱就可以买一切东西,觉得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其实,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钱,有的东西用钱是买不到的。
听了学生的发言,我感到很欣慰,活动让他们长大了,懂事了,明白了事理。这难道不是比活动本身更重要吗?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这并不有悖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这里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预设活动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活动的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或选择的。在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学生又从他所能接触的情境和资源中收集解决问题的资料,并自主地制订活动方案或活动计划。正是在自主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发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所以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有方向、更富成效。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五、尊重平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不预设、不干预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权。
又如进行《水的研究》实践活动中,有些喜欢电脑的同学就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有关水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危机等资料。有的同学关心“水与农业”关系,以《水是农业的根》为题写了调查报告;有的把水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写了《水与我们》的专题;有的通过查资料,实地调查,观察记录等写了《水的呼喊》;有的爱好摄影的同学,搞了一个“水”主题摄影展,呼吁同学们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探究方向,得到了不同的活动结果,但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东西确是非常的多。
随着当代科技向整体化、综合化和协同化方向的发展,综合化课程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通过“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真正的人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要在积极的反思中不断地探究、实践、总结经验,不断地成长,真正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学生,走进学生。
第三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教学设计技能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它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个人认为教学设计的好坏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表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上好一节课关键。在教学中,教学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课的好坏与教学设计密不可分。
一、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要想很好的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设计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实践,没有教师对教学的认真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难以顺利进行的。
二、有利于教师在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是很重要的,一堂课的好坏就看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强不强,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看你的教学设计新不新颖,够不够吸引人,好的教学设计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教学设计在整个教育教学后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总之,教学设计是进行课堂教学前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体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桥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
第四篇:结合视频材料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
结合视频材料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写一篇自己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心得
一年多来,以“导学案”为载体,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一年多的试验,让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导学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是为了继续深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在数学“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预习课和展示课的不同课型,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即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一直以来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
另外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得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言论,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以此有正当理由说话的机会,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课改教师十分头疼,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第五篇: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
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谈谈怎样指导学生收集作文材料、解决写作文的“无米之炊”问题?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改作文难,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教师命题、学生写,还是学生写、教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其次,学生缺少足够的生活积累;再次,个别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存在着偏差。有的教师认为,好的学生作文是教师改出来的,因此,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改,改得十分辛苦,等到改完,学生作文早已面目全非,不是自己的了;第四,学生缺少写作兴趣。
因此笔者主张的作文指导思想应是——‚生活积累,作文的源泉;良好的习惯,作文的基础;浓厚的兴趣,作文的翅膀;教师的指导,作文的指路灯‛。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以及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生活中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无论如何改革,积累永远是第一要素。
第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比如班级中的偶发事件,课间的很多趣事,课前同学的很多表现等。指导学生留心家庭生活,从家庭生活中积累素材。学生要注意收集家庭成员间发生的种种事情。从社会生活中积累,要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问题和一些重大的社会现象。
第二,从阅读中获取文字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同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同时,教师应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言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不能统的过死。《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第二起跑线》、《中国青年报》、《读者》等每天只需短短半小时,就能为创作增加丰富的知识积累、文化积累,因为,一定量的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阅读有方、读书有得。
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从阅读中积累协写作的素材。从教科书中积累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文章的命题、开头、结尾、主体结构、过度照应等)。从优秀的作文中积累,让学生阅读和积累一些优秀的作文资源有助于学生语感的训练,教师要协助学生收集和整理一些优秀的学生作文片段有计划地让学生朗读、积累、模仿、写作。
二、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写作兴趣 1.‚实、新、活、趣‛的拟题原则
(1)触动学生情感之泉的喷发点。怎么样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首先要抓住契机。教师在制订好作文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情况,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等方面,发现了什么新鲜事,有什么热门话题,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这反映教师的教学机智,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促使学生浅层的感悟,在理智中闪光。其次,要营造情境,大部分作文题目是事先计划实施的,而教学的契机是偶尔得之。教学情境的营造非常重要,学生受到情境感染,才会有所感,有所思,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第三,要针对爱好,因为爱好是兴趣的直接动因,爱好是个性化的情趣,话题作文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选择余地。
(2)体现生活价值。作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向生活,题目的拟定要贴近生活实际还要有实用价值。
2.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1)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
(2)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针对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的特点,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在作文训练课上,我们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教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在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3)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文命题设计应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谁来架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课文就能担此重任。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可谓就地取材,两全其美。如,学过《社戏》一文后,设计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时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写作,为学生更好的展现自我架构了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4)激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作文,从而使作文常写常新,构建写作乐园
(5)改进评价方式,用鼓励建立学生的写作信心
三、切实抓好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2.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让学生写作时‚有米下锅‛
3.培养学生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让学生写作‚胸有成竹‛
4.指导学生养成重点练笔的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买一本笔记本进行‚周练‛:有重点地选择一种文体来反复训练。你擅长记叙文就攻记叙文,你擅长议论文就练议论文,并且努力做到‚考场作文平时化‛、‚记叙文小小说化故事化‛、‚议论文杂文化‛。
5.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修改学生自己作文,在批判、评价、修订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一般来说可以按照‚学生自改——互改——小组评改——教师班级共改——师生撰写作文心得‛的操作程序进行。
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1.先做会写‚下水作文‛与悟道的教师。教师应加强学习,积淀相当的文学基本功。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率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比学生更好。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前列主动收集作文教学的相关前沿信息,加以归纳、综合、整理,使之适应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还应该多进行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写作的文章,教师应该先‚下一下水‛,这样才知道‚水‛的深浅,不要老站在岸上呼来喝去,怨这怨那。
2.教师应努力营造写作的氛围,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比如:作文题目的命制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是否有话可说。作文课是否一定要在连续的两节课内完成。可否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及时进行写作实践等。
3.教师要比较系统地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如: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开头和结尾的方法,结构创新的方法,以及审题、选材、立意、剪材、拟提纲、修改等方法。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应该着重抓好‚变要我写到我要写‛,‚写什么‛,‚怎样写‛这几方面的工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作文教学的路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彻底解决写作文的‚无米之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