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牛班的奇迹读后感
《放牛班的奇迹》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本校长推荐的书,名字叫《放牛班的奇迹》,这本书描写的确实是一个奇迹,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出现的奇迹,不过都说是奇迹当然难出现了,那这个到底是什么样的奇迹?且听我慢慢说来。
这本《放牛班的奇迹》是由一位美国的女作家兼教师艾琳·格鲁维尔和她的学生所写的,其实就是他们的日记整理而成的,但是,应该出于当地的政治问题,作者一行只写了艾琳老师的名字。
艾琳老师开始时是一个刚毕业于名校的学生,和我们当初一样,对社会、对工作、对生活都抱有相当大的兴趣和期望,她来到了美国威尔森高中实习,这间学校表面看是一所很普通很普通的学校,但是古语有云,别被表面所迷惑,内里的乾坤还多着呢,这里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203教室。
203教室让我想起了一部电视剧,叫《终极一班》,虽然这个故事类型已经相当俗套,讲的就是一班特别的学生,不是特殊人群,也不是特别乖,而是被冠以“独特的人”的一群社会的败类,是被主观定义为“没有希望的人”,在我们身边也有为数不少的这些人,他们被学校放弃,因为被流放到这里的人都是一些罪犯、吸毒分子,要么就是父母坐牢,要么就是有犯罪前科。如果这些人离开了学校,就真的是“黑社会欢迎你”了。
再说回我们的主角艾琳老师,她很不幸地来到了威尔森高中,更不幸的是她被分配到了203教室,初初看到这帮孩子,她感到惊讶,事实上,谁见到这帮人都会感到惊讶,她感到害怕,恐惧曾经让她退缩,但是,作为一个教师,教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保护学生茁壮地成长是基本的任务,应该义不容辞的。所以,实习结束后,她选择了留下,她不放弃203教室,不放弃里面的这帮学生。
对于一班非常规学生,教育的方式也不能用常规的了,她每天都去做兼职赚钱,不是养家,而是用来买书,买世界名著,看电影,看舒德拉的名单,还募集捐款用来做旅费,到华盛顿见教育部长,游览欧洲,让孩子们走到世界的不同地方,见识不同的人,记录不同的生活。改变课堂的死板,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这是她的理想,也算梦想吧。
好像艾琳老师这样的老师在203课室是并不受欢迎的,可以说是让孩子们感到非常反感的。种族歧视在美国是很平常的事情,毕竟那里曾经是殖民地,在白人心中黑人永远都比自己低一个等级的。他们拉帮结派,占领领地。他们很明确地划分每个种族,每个小圈子,活生生的黑社会写照。现在,艾琳老师走进了他们的圈子,他们肯定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反抗,就是他们最好的表现。
而在办公室,艾琳老师也不是过的很好,“教学风格太反传统”成为了对她的形容词,在我们现在的开放社会中,有人反传统地做出一些事来的时候,我们首先感觉到的不是觉得他是创新,而是觉得他是标新立异,出风头,更何况是在艾琳老师那个年代,那个国度。
艾琳老师很想改变这个现状,但是种族冲突与社会恶习已经完全把孩子们熏陶得不可救药,没办法,艾琳老师得继续反传统了。
撕掉带有种族其实的画,她才发现孩子们原来对种族的观念很模糊,于是她通过人种间的互动,让他们慢慢与其他人种接触。
找到突破口后,艾琳老师接着发给每位学生《安妮的日记》,这本书讲的就是二战期间德军迫害犹太人的故事,主角安妮在迫害之下到处藏身,到处反抗,但最后还是被抓到集中营了。这是一个典型的种族冲突例子,被艾琳老师好好利
用了。而且,她慢慢地成功了。
模仿着《安妮的日记》这种方式,艾琳老师让每个学生都拿起笔,记录着自己的一点一滴,最后编撰成书,就成为了这本《放牛班的奇迹》了,而这个“放牛班”的人,全部都能高中毕业,大部分人还考上大学了,质的变化啊。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世界上的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去教的老师,很多时候当我们主观地认为某个学生没办法教好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到底是这个学生真的没办法教了,还是我们没有用心去教?孩子是无辜的,就像我教的三年级,他们还小,思想根本就不成熟,而这个不成熟就得让我们介入,将他们的性格进行塑造,往往一个学生积极还是堕落,就看我们的塑造了。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艾琳老师成功的地方,结合我日常的教学,我们也应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有教无类是作为一个教师基本要履行的责任,而我也是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我很爱他们,我把这个班集体就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每天对着他们,就想对着我的家人,我爱护我的家人,也爱护这班特殊的家人,在生活上,我塑造他们,在学习上我教育他们,我们班不是一个班集体,而是一个家,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学习与生活的权利。
虽然,我可能没有艾琳老师那么成功,但是我不缺乏她的那种孜孜不倦,我有那种关心,我也不缺乏耐心,既然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当遇到教不好这种情况,我就要问问自己,是方法错了还是别的原因?总之,我要教好每一个学生!
虽然我从教不是很久,论经验我还相当缺乏,而艾伦老师给了我自信,看到她的故事,她的成长,我也能看到我的未来了,我不会复制艾琳老师的方法,但是我会得到她的启发,教学是要讲求方法的,再有知识的老师缺乏方法的话也不能把学生教育好,方法就是从教学的经验中而来的,积累经验再总结方法,然后再实施在教学上。
艾琳老师还教会了我一样东西就是沟通,光有经验与知识而缺乏沟通的话,在课堂上也只是只有你说,你和学生之间没有沟通的话,你不会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聪明的学生也会有不懂的时候,也会有失落的时候,怎样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现象并加以干预是很重要的,而干预就需要去沟通了,及时找到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在一般的情况下,也要多找学生谈心,多听取他们的想法,不管对与错,这都是代表了他们自己,对了,支持一下,错了,改正错误。
艾琳老师还告诉我们,教学要走出去,要放眼世界,让学生多接触课堂以外的知识,看到书本以外的东西,书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外面的世界是无限的,要认识世界,关注世界,像艾琳老师那样组织去旅游显然是不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但是我们能把世界搬进我们学校,搬进我们的教学,地球仪就很好地让我们认识世界的地理,世界名著能让我们认识世界的文学,世界名曲能让我们认识世界的乐章,世界名画能让我们看清楚世界的反映。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能让我们很好地了解世界,从而结合到课堂中去,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放牛班的奇迹》真的是一个奇迹,一个在社会上已经不多见的奇迹,虽然在中国,种族冲突的问题并不严重,年轻人犯罪也没美国那样突出,但是我们也不能松懈,我们有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或许我们不能创造奇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我们总能办到吧。
第二篇:读后感 《放牛班的奇迹》
见证奇迹的时刻
艾琳·格鲁维尔老师不是一般的魔术师,用华丽的手法让观众惊呼不可思议,艾琳老师是用她坚强的意志,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关于灵魂改变的魔术。203教室里面的学生,有的是来自贫民区的破碎家庭,刚从少年监狱出来,有的曾加入过黑帮,吸毒贩毒,可以说他们从小就被贴上了“无法管教”的标签,恨学校、恨老师、也痛恨彼此。就是这样一群学生,在艾琳老师的关心、引导下,用日记的形式写下了自己心里的困惑、迷茫、害怕和希望,同时这也开启了他们封闭的心灵,让学生们渐渐学会相信自己,慢慢开始梦想。
这就是《放牛班的奇迹》所讲述的内容,其实严格来说,它不能算是一本书,它就是由许多个学生,一群在书中被称为“自由写手”的孩子们所写的日记。但是为什么这本由孩子们日记所汇集起来的书能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阅读。慢慢地我就发现,不但每篇日记都没有署名,而且前后几篇大多讲得是一件事或一系列事情,却是从不同学生的视角来解读的。这种感觉非常奇妙,通过前后几篇日记的阅读,就能对某件事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然后再在读者脑中把这些事情串联起来。读者就好像一个侦探一样,通过阅读将许多线索拼凑起来。另一方面,这样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位同学对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感受到他们在思想、行为上的改变。每当读到有同学开始认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有多么荒唐可笑的时候,我就越想知道他后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于是阅读这本书的兴致随着章节的深入愈发引起我的好奇。
本书的另一个闪光点就是艾琳老师,虽然只是一名刚毕业的菜鸟老师,虽然在受到其他老师冷眼时,也有想过放弃,但她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她推荐学生们阅读《安妮日记》和波斯尼亚少女在科索沃战争里写的《围城日记》等名著,让学生们消除偏见,学会容忍,驱除仇恨;她用募集的捐款和兼职赚来的薪资给学生们买课外读物,带领他们阅读名著,赴华盛顿见教育部长游览欧洲,她用勇气、智慧、信念滋润了孩子们年轻却干涸的心灵,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也实现了自我。
我想,《放牛班的奇迹》不仅仅是艾琳老师的奇迹,是阅读、写作改变人生的奇迹,更是爱的奇迹。同时,我也不禁在思考:
如今,我也是一名刚毕业的菜鸟老师,我班级里的孩子们不但不存在种族偏见,而且没有加入黑帮,更不要担心明天是不是可能会死于帮派枪战,但他们也不是“安分守己”的乖乖仔啊。我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来改变他们呢?我想,我应该要先改变自己,或者说是先学着如何与孩子们沟通。《放牛班的奇迹》里艾琳老师通过让学生阅读那些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的著作,引导他们通过写日记、演情景剧等方式来和孩子们沟通。我呢?可能是太习惯于用比较成人化思维来与人们交谈,突然要我跟一群十来岁的孩子谈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为什么不要这样而是要那样的大道理,于是常常就是说了几句话,我就讲不下去了,因为我所讲的那些话无非是我小时候老师对我说的那些,像是上课迟到,就责备到:“让全班学生等你,每人等你1分钟,就浪费了39分钟,你准备怎么赔给大家”。所以我现在应该学着如何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然后再选择正确的频率,把我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准确传送给学生。
其次,阅读、写作确是可以改变人生,我也很开心,我们的杨老师已经给我班学生精心地选择书本阅读。但是《放牛班的奇迹》给了我启示,或许我也应该读读他们的书,从书中找的一个榜样A,一个离孩子们不是那么远的榜样,能在教育学生们之前先和他们讨论讨论这个榜样A,从而产生共鸣,产生“和A相比,我还有很多不足,以后要注意改正”或者是“如果我是A,我只要这样这样做,就能更好了”的想法,而不是“是老师告诉我,我是错的,老师告诉我,我必须这样做”。和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一样,学生主动认识到不足在哪里,同理也能够有助于他们真正自觉地去改正,去完善,去争取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而达到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艾琳·格鲁维尔老师用了三年,让我们欣赏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奇迹,我呢,虽然现在还在道路上摸索前进,但是我相信,我会找到那个能够到达孩子们心里的频率,演奏一曲动听的乐曲。
第三篇:奇迹读后感
奇迹读后感
第56号教室,雷夫教师任教的地方,奇迹读后感。他在这个又小又破的教室里营造了一片美好的天地,这儿的学生都友善而聪颖,因完善的品格而受人喜爱,因优异的成绩而令人佩服。从这儿毕业后,他们顺理成章地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雷夫老师的教学方法确实值得称道。
例如,在培养学生行为规范方面,雷夫老师就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这里提到的六个阶段带来的启示值得每人深思。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威胁孩子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首要动机如果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之后的一生将毫无作为。只有发自内心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一个人的行为,收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如果你作业完成得好,就能得到你一直想要的那个玩具作为奖赏——或者是小红花之类的,这种奖励方法我相信或多或少被家长和老师当作一种极有成效的方法运用过,他们已经忘了,其实学到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当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很多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和喜欢的老师而做出符合规范与期望的行为,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专业,为了父母或老师而努力表现。这么做的理由完全是错的。这和之前两个阶段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出于行为本身,不是出于自己内心需求,完全背离了初衷。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大多数的老师会制定班规之类的规则供学生遵守。但学生很可能最终会因为“规则要他这么做”而这么做,只是简单的为了遵守规则而遵守,而不是因为真正的内心愿望所驱使。而且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比如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读后感《奇迹读后感》。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试着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会变得更善解人意,更体贴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人随意插队破坏秩序,也没有人在半夜三更吵闹不休,扰人清梦。这是一个很难企及的阶段,但我们还可以在此阶段上做得更好。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雷夫老师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如约翰诺斯的杰作——《独自和解》小说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纪录。他简单地热了身,走上起跳台,接着要吉恩帮他计时。一分钟后,吉恩难以置信地看见菲尼亚斯破了纪录,但是她很失望,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来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她打算致电当地报纸,还要菲尼亚斯第二天在正式计时人员和记者面前重游一次。菲尼亚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吉恩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没有,他们自有描述和理解菲尼亚斯性格的方法。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观点本质都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受其它外力所驱使。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什么或是想得到什么而做。第五阶段倡导的,是在之前四阶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将他人当成自己一样的对待,自然就能善解人意的体贴别人,正所谓“你想要受到别人怎样的对待,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道德最高阶段第六阶段,心中应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自己的做人原则,道德底线,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追根溯源,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优异的成绩,一切皆起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首要动机。作为老师,首先要纠正并明确学生的首要动机,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正确的观念与方法,自然就能尽力做好每一件应该做好的事情。雷夫老师首先就将这个“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教给学生,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与做人的观念,在一开始就打好了基础,何愁以后成长不好呢?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也应该身体力行,将这些观念,这些方法贯穿于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第四篇:奇迹读后感
坚持创造奇迹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有坚持和爱就会产生奇迹,就是因为沙利文老师有了坚持和爱,才会使得海伦凯勒成为世人敬仰的伟大女性,就是因为孙维冈老师有了坚持和爱,才使得他的学生明白怎样才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是因为坚持信念,苏静老师班上的孩子都能写诗。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关于爱和坚持成就奇迹的例子。
“一个教师的宝贵之处不在于他教了多少能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没有“爱”,就不能从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奇迹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许并没有那么难。坚持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滴水能穿石,铁杵能磨针。遇到挫折时,要学会坚持,它会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近;取得成就时,要学会坚持,它会让你攀上更高的山峰。每个人都渴望创造奇迹,然而奇迹却不会轻易产生。奇迹的发生总伴随这汗水,坚持,努力,付出??创造奇迹的秘诀就在于在坚持不住时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能坚持走下去的人,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至少他们战胜了自己。地球在脚下,奇迹会发生。要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要相信,奇迹是会发生的;要相信,梦想是可以实现的;更要相信,坚持是不可缺少的。坚持下去,下一个奇迹属于你的学生。教育她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说她简单,实际就是坚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把每一件小事都认真、专注,有方法地去做,教学贵在时时坚持,事事坚持。坚持每一件小事,尤其是学生学有困难时,想办法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这本书中写了很多身体残疾的孩子在老师或父母亲的教导下成才的故事,这些本身有缺陷的孩子就是因为老师或父母对他们不放弃和无限的爱,才最后能成为人才,而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都是身体和智力正常的人,可能这些孩子的家庭环境大都不好,家里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家长的倾力配合,但是,只要我们老师依然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鼓励孩子不断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篇二:中国教学的奇迹读后感
《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
暑期时光阅读了《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著作,书中孙维刚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实践深深吸引着我,通过他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激情,对我也有了很大的激励,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了新的审视。书中所讲述的“教学五部曲”特别是“造就一个强大的大脑”——养“活”思维,变“薄”教材的教学理念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应该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孙维刚老师曾在自己的书里写到,他教学生数学,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上课时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他送给学生的是“猎枪”而不是干粮,他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让学生多去观察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同时注重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例如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引导猜想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他们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接受所学的内容。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篇三:《中国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
——读《中国教室的奇迹》汇报 高力板中学 语文组 徐春红 “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这是从俞玉萍老师“百合班”学期末庆典时黑板上摘选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觉得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似乎在书写着我自己。读完《中国教室的奇迹》,我惊叹不已,既佩服创造中国教室奇迹的俞玉萍老师的责任心事业心,更佩服她敢于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独立创新的精神,同时我也感叹主编赵国忠老师文笔的娴熟和优美。
俞玉萍老师不用全部的课时教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而是用一部分的课时去教全部的内容,她几乎不让孩子去做题,她用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读书,而她每年的中考成绩,在当地却遥遥领先,连续几届都是这样,要超出平均分二十分以上,她说她一定不为分数教语文,但是我觉得分数却是对她的额外奖赏。俞玉萍老师在用自己的心、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做教育工作,她把教育教学的细节做得很诗意、很有情味,很有艺术氛围,她的“名片”使用,她的期末“颁奖词”,她照相机的剪影运用,都一一告诉我,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如此单一,生活中的点滴形式都能成为教育的资源,这使我想到了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对照俞玉萍老师的做法我想说:“生活不是缺少教育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与教育相联系的眼睛。”无论是“名片”或是“颁奖词”,我都毫不陌生,可我却没想到事物间的联系,没有把它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育中去。俞老师点醒了我,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伸延到生活中去,借助生活这样的大材料库去搭建沟通的桥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把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好好分析,而不仅仅以分析为主,口头教育为辅,更重要的是能把形式运用好来引导学生,最终解决问题,使其得以进步。
教育而活,在自由奔放的教育天地里,她和她的孩子们一路享受着教育生活的美好与幸福。纵观她整个教育活动是以“尊重孩子、关爱孩子、鼓励孩子、引领孩子”为主旨,以“名片、书签、班会、寄语、爱心、阅读、倾听、理解、守望、责任、观察、信任等等”为载体和形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细腻周全,温暖了学生心灵、开启了学生智慧、重塑了学生性格、鞭策了学生成长。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合班期末的隆重庆典。家长们参与并宣读颁奖词,“努力颁奖词、思考颁奖词、成长颁奖词等”每一份颁奖词都浓墨重彩地突出了每个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成长怀抱更大的信心;老师为每位学生制作精美书签,并附上老师热情洋溢的“新年预言”,给予温暖和鼓励。这种形式的期末庆典意在暗示学生:假期只是成长的另一个起点,而不是努力的结束。临近期末我们都满足于工作的圆满和轻松;欣喜于假期的悠闲和快乐。而俞玉萍老师却有长足的眼光和铺垫的思维,这是多么有创意的举措,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
领略过俞玉萍老师的职业风采后,感触真的是“总有一些改变,能美丽自己”。正是她的每一次改变,快乐着自己更幸福着学生,正所谓教室是师生放飞梦想的地方,是师生追寻快乐幸福的天堂。静下心来回首我们教师生涯的点滴成功和辛苦经历,虽没有俞玉萍老师的完美和精彩,但正像校长所说:我们工作做得不少也不差,只是缺少记载和宣传。是啊,我们不也经常为自己有意或无意的做法收获小回报小成功而感到惊喜和欢悦吗,那么就不要自惭形秽,反而应该骄傲自豪。今天,在学习教育名家之后,我们在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上再有所改变,不更好吗。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面对教育难题,俞玉萍老师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愤不平。她关注的不是人生的杂草,而是考虑在心田上种植鲜花,她关注的不是学生今天的分数,而是学生的灵魂,她用自己优秀的灵魂来引领孩子的生活成长,这样的老师我由衷的钦佩,同是教育工作者,我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身体尚好,精力还旺,余热尚未散尽,心若在,梦就在。教育无大事,处处皆学问,我们也可以用一些改变,来美丽自己。感受粗浅,请同事们见谅。谢谢大家!2013年12月28日篇四:《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著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篇五: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五常市实验小学 徐海燕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 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
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第五篇:放牛班大改造读后感
爱改变人生----读放牛班大改造有感
他,一个万念俱灰的老师;他,一个家庭破碎的男人,带着梦想的碎片,带着冷漠、失落、痛苦和悔恨,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庄“解放自己”,成了一位农村教师。面对一群淘气鬼、调皮蛋,他束手无策。但是,这些学生逐渐与他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他感到无比温暖。当学校面临废校,他带领学生刻苦训练,最终获得四个奖项,彻底摆脱了废校危机。这个过程中,他和学生们的感情也不断升温……他是《放牛班大改造》中的主人公——陈昆奇。
书中有爱
这本书中有数不清的爱:陈昆奇对学生的爱、学生之间的爱、家长对孩子的爱……陈昆奇没有像别的老师那样用戒尺来惩罚这些不听管教的“小恶魔”,而是用宽容来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尊重,学会关爱。他用爱点燃了激情,用爱放飞了梦想。爱是火把,点亮迷离的人生;爱是轮船,带你扬帆远航;爱是流苏,点缀人生漫漫长途;爱是雨水,滋润干渴的心田。爱如彩虹般绚丽、多彩,它能带给人欣慰,带给人幸福。
爱让人改变
陈昆奇本因儿子、妻子的离去万念俱灰,但他在活泼的学生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他的学生改变了他。沈老师本来拿这旮旯中的学校当跳板,利用农村学校找到更好的学校,但他在陈昆奇身上找到了教书的意义,找到了做老师的标准——陈昆奇改变了他。放牛班的孩子是一群“小恶魔”,古灵精怪,胡作非为,但他们却在陈昆奇的教导下,明白了什么爱,懂得了尊重他人——陈昆奇改变了他们。这些改变,都是因为爱。
爱就在我们身边
上学时,你一定见过校门口的老师,他们的大手拉着学生的小手过马路,风雨无阻;你也一定见过你的老师带病上课,疲惫的脸上却洋溢着激情的笑容;你也一定可以想到,深夜里老师批改作业,带着血丝的眼睛里满是殷切的希望。这都是爱啊!我们身边的爱!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像陈昆奇这样的老师,他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默默地为他们付出。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好老师,你是不是应
该走到他(她)身边,说一声谢谢呢?
心中有希望,人间就有爱,人间有了爱,就会有改变,这朵三瓣花,能催开整个人生的春天,能改变你的一生。这样的改变能让你的生命之树四季常青,让你的生命之花永不凋零,让你的生命之源永不干涸。这是《放牛班大改造》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悟。
好书伴我成长,随我进步。